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夏·日喀则——白居寺

$
0
0
2019夏·日喀则——白居寺

    白居寺在江孜古城老街的一端,江孜县江孜镇,南、北、东三面环山,寺院四面临水,距拉萨南约230千米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千米,海拔3900米。这是萨迦、格鲁、噶当三大教派共存的寺院,于1418年由法王热丹贡桑和一世班禅共同创建,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白居寺,藏语称“班廓曲德”,汉译为“吉祥轮上乐金刚鲁希巴坛城仪轨大乐香水海寺”,简称“吉祥轮大乐寺”,15世纪初叶创建,位于西藏江孜县北侧。原属喇嘛教萨迦派(花教), 后布敦、格鲁(黄教)等派势力先后入据,遂成为各派共存的一座寺院。1998年,白居寺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居寺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历时10年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竣工。它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筑充分代表了13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寺院由寺院、吉祥多门塔、扎仓和围墙四大建筑单元多门塔、扎仓和围墙四大建筑单元组成,系明代建筑。该寺为三层平顶藏式建筑,平面为坛城模型,由大殿、法王殿、护法神殿、金刚界殿、罗汉殿、道果殿、无量宫殿、转经回廊等建筑组成。寺内有16个扎仓,主殿三层,内供奉近8米高的铜佛和众多罗汉塑像。

    步入白居寺,两边是长长的甬道,两排转经筒在道路两旁,寺院的主体建筑是集会讲经的大殿和万佛塔,尤其是左前方那气势恢宏而又美轮美奂的佛塔,整个塔身是方形,呈现曲折回旋,在塔身的每一处都绘有精美的图案和佛眼,在佛塔最顶端是圆形塔刹,让人从下看去在蓝天白云之下分外醒目。

    白居寺由热布旦贡桑帕和班禅一世克珠杰于公元1418年首建。白居寺旁的白居塔有“十万佛塔”之美誉,白居寺就是以该佛塔著名。“十万佛塔”菩提塔是白居寺的标志性建筑,在塔中有佛堂、佛龛、佛像总计十万个,因此被称为“十万佛塔”。







    白居寺由江灵敏度法王绕丹贡桑帕和一世班禅克珠杰于15世纪中叶的前半期(1418-1436)共同主持兴建。克珠杰(1386-1438)早年随萨迦派仁达哇等高僧学习佛法,很快成为精通五明的佛学大师。1413年,绕丹贡桑帕(1389-1442)为在江孜地区弘传佛教,乃邀请克珠杰到江孜主持教务,并且将江孜庄园与上部城堡两地辟为建寺用地,于公元1418年动工兴建,公元1425年竣工。
    1436年,白居寺建成完工,江孜法王请高僧克珠杰(第一世班禅)来讲经并主持教务。克珠杰额尔德尼在追随宗喀巴大师(格鲁派创始人)之前,是萨迦派培养出来的才子,而夏鲁派曾经和萨迦派关系密切,几乎是萨迦派的一个支系,所以在克珠杰额尔德尼当家的时代便定下了三个门派同时在一寺院学习的规矩。
    1904年第二次英国侵藏战争中,英军攻占江孜宗山后,又攻占白居寺。占领白居寺的英军,抢劫了该寺大量文物、藏经等等,并且将佛堂改为食堂,在转经筒上钉钉子改为食品输送带。经过战斗,英军屠杀许多藏族民众之后,占领了整个江孜。
    1957年2月26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举行宴会,庆祝藏历火鸡年。同年3月2日,在北京的藏族人士欢度藏历火鸡年,赴中南海勤政殿向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拜年。十四世达赖和十世班禅分别在江孜白居寺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参加庆贺藏历新年典礼。
    1959年民主改革之前,白居寺有僧人1500余名,由格鲁派僧人主持寺院管理,白居寺的寺院总堪布由色拉寺藏巴康村派遣。1977年,国家拨出专款全面维修白居寺。修复部分于1979年12月开放。

    顺便说下,班禅和达赖都是藏传佛教里黄教的两大转世系统,是蒙古语的发音,达赖喇嘛的意思大概是像大海一样深邃的大师,班禅就是大智慧者......




    在寺庙后面的山坡上,一段城墙连着著名的江孜抗英遗址——江孜宗山城堡,远处山巅之上的宗山古堡清晰可见,1904年第二次英国侵藏战争,古堡是主要的抗英阵地。英军攻占江孜宗山后,又攻占白居寺。英勇的西藏军民奋起反抗,由于武器落后,英军屠杀许多藏族民众之后,还是占领了整个江孜,继而入侵了拉萨......

    寺庙和江孜宗山古堡构成一个和日喀则近似的掎角之势,山顶上的古堡象征权利,寺庙象征信仰,旧西藏地方的治理形态格式大致如此。就像大昭寺和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和桑珠孜宗堡......

     措钦大殿已经有差不多500多年的历史了,高三层。措钦大殿底层主要为大经堂,有48根柱,立柱上悬挂有许多古老的丝织唐卡。殿内北面左墙有一尊高8米的释迦牟尼鎏金铜像,据传是以1.4万公斤黄铜铸造,北为觉康正殿,供奉三世佛铜像。其两侧另有东、西净土殿,殿内的塑像风格因为要融合藏传佛教萨迦派、格鲁派、噶举派艺术风格,最是不同。措钦大殿二层主要为拉基大殿,白居寺最高级别的“拉基会议”便在此召开。该殿周围有数座佛殿,其中北面的罗汉殿内有苦行山悬崖,上面塑有小庙、飞禽、走兽和十八罗汉塑像。大殿三层主要为夏耶拉康,殿内有坛城壁画、有六菱圆形的莲花藻井。寺内藏有许多佛像、唐卡、壁画、法器、佛经等文物,包括用金粉书写的大藏经,每部有111卷;用明清时期中国内地生产的缂丝、刺绣、织锦等丝织缝制的藏戏服装,约有100件。
    跨入措钦大殿,一股酥油灯的清香味扑面而来,千盏酥油灯,照亮佛像了知一切的宁静金色面庞,墙壁怒目金刚护法神威仪摄人心魂。抛开宗教元素,抛开那些大师的耀眼背景,眼前这所庙堂更像一座历史悠久美术馆,佛像壁画的精美程度堪比故宫国宝。怎么也想不到,在藏地边陲小镇,文化边缘地带,有着如此造诣高深的作品。当年造佛像的那些工匠,必是修为极好佛弟子,他们在刻画佛像的时候,融入了自己虔诚的心境,这是另外一种供养方式。还有那些精美的丝质唐卡,尽管已经发黑发黄,仍然是不朽的作品。
    从帕拉庄园出来,就知道,江孜地方的景点大约都可以拍照,只是需要花钱而已。价钱倒是不贵,也只有一二十元而已。这些佛堂内的佛像很值得用影像来记录下来,因为在佛堂之中不仅有众多造型不一的佛像,还有大量及其精美的壁画,据说,这些壁画之中不乏纹样丰富的坛城画,是后藏著名高僧布顿大师的手绘。

    但我们由于时间的原因,只是仔细参观了一番。本文中所有佛像壁画的图片均是百度后添加的,以增加当时的回忆而已......
    大殿里每一尊佛像似乎都有八九米,它们的表情栩栩如生,不怒而自威,加上巨大的体积,让人不由得被震撼,白居寺大殿中的佛像除了铜像之外还有泥塑,但都比平常的佛像体积要大,但塑像的风格并不相同,这也正是因为白居寺属于三大教派共存的原因吧,让寺庙的风格也兼顾了各派之长,这在西藏宗教历史上也堪称为奇迹。

















    白居寺的寺庙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寺内的壁画,壁画题材有显宗、密宗、历史人物三类。
    显宗壁画:可分为经变故事、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三类,主要在大殿一层经堂、回廊,吉祥多门塔四层各殿及一层净土殿、兜率宫殿等殿内。
    密宗壁画:可分为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四类,主要据《成就法海》、《吉祥胜》、《金刚顶经》、《文殊室利根本仪轨经》、《不空羂索仪轨》、《莲花网鬘》、《金刚藏庄严经》等密宗四部经典及仪轨绘制。主要分布在大殿一层东、西法王殿、金刚界殿、三层无量宫殿,以及吉祥多门塔一至五层的佛殿内。密宗壁画是白居寺壁画的主要题材,均为坛城和诸佛菩萨画像。其中,三层无量宫殿的坛城壁画主要有:身语意时轮大坛城、吉祥密集阿閦佛大坛城、卓式吉祥净摩敌大坛城、阿閦佛部吉祥密集文殊金刚大坛城、热氏阎魔敌大坛城、如来部吉祥红色阎魔敌十三尊大坛城、身部忿怒阎魔敌六面文殊大坛城、吉祥空行海大坛城、路夷波式吉祥胜乐大坛城、五空行大坛城、比瓦巴式呼金刚大坛城、幻化胜乐诸佛加行大坛城、大日如来部四位续所述大坛城、金刚界坛城。吉祥多门塔底层至塔幢的各殿内绘制诸佛菩萨画像27529身:一层绘2423身,二层绘1542身,三层绘3400身,四层绘1278身,五层绘18886身,横斗绘321身,十三法轮绘677身,塔幢绘127身。
    历史人物壁画:主要有印度、西藏各派传承及高僧、译师、法王等人物。主要分布在大殿二层道果殿,以及吉祥多门塔四层各佛殿。其中,道果殿的壁画主要据《佛本生经》、《弥勒上生经》、《大悲莲花经》、《华严经》等佛经绘制,内容是88位大成就者与八思巴、忽必烈会面的场景。
    根据白居寺壁画的题记,寺塔壁画主要是由后藏拉孜县、康马县、拉萨尼木县的艺术家们创作。以拉孜画家为首的“拉堆画风”简朴稚拙、自由奔放,以康马县乃宁画家为首的“乃宁画风”与拉萨“尼木画风”融合,充满生机,成为14到15世纪藏传佛教艺术趋于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白居寺壁画中常见的背光有舟形、龛形和椭圆形、马蹄形几种,特点是造型精细、纹样丰富、讲究对称,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和谐,色彩的运用也很丰富,感觉精美庄重,但又不至显得晦暗。
    大多数藏区壁画,唐卡,都是用矿物磨粉来作画。颜色鲜艳,并且保留时间长。还有的,红色用的红珊瑚磨粉,绿色用是绿松石磨粉,时间越久越鲜艳。这里都是500多年的壁画,却鲜艳的如同抛光上色过的新作。每一处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和厚重的包浆。

    白居寺三个宗派同在一个寺院,似乎很好地践行了利美运动的线路。修行人在一起同吃同住,一同在措钦大殿诵经,门派之间如此强的包容性,恐怕全世界只能在佛教寺庙里看到这一幕。修行人的终极目标(成佛)只有一个,至于外在形式如何?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白居寺中有驰名中外的白居塔,正名叫“菩提塔”,又称“十万见闻解脱大塔”、“八角塔”,简称“白塔”,又称“白居塔”。这座吉祥多门塔,藏语称这座塔为“班廓曲颠”、“贝考曲登 ”,是迄今西藏境内保存完好,最为雄伟华美的建筑珍品。
    这可不是普通的佛塔,它是由近百间佛堂依次重叠建起的塔。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珍品。殿堂内壁画绘有十余万佛像,因而得名十万佛塔。塔内另有千余尊泥、铜、金塑佛像,其风格融合了印度、尼泊尔等外来的佛教艺术,也吸收了内地汉族的一些特点,形成江孜地区独特艺术风格,堪称佛像博物馆。从塔西的入口进去可以沿楼梯一直上到塔的顶端,如果找不到上去的楼梯,最好四下转转,有的的确是比较隐蔽。
    该塔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历时二十余年竣工。塔高十三层,高42.4米,造型优美,雄伟坚实,由塔幢、覆盆、塔腹、塔基等部分组成。全塔上小下大,开有108个门,辟有佛殿76间,还有神龛和经堂等。门楣饰有精美的飞龙、象、狮的浮雕,殿内藏有各种佛像,总计有十万多尊佛像及近千幅壁画,故此塔又称“十万佛塔”。据传说,该塔是依照觉囊寺的通卓钦摩大佛塔建造的。
    该塔塔座占地2200平方米,为四面八角形,有5层,线条明快,式样别致,庄严稳重。塔内底层有佛殿20个,即:法轮殿、摩利支天殿、金刚手殿、清净殿、回遮殿、净土殿、叶衣佛母殿、马头明王殿、不动明王殿、星曜佛母殿、燃灯佛殿、增禄佛母殿、持梃护法殿、大力明王殿、幢顶臂严佛母殿、兜率宫殿、多闻天殿、八大觧脱殿、护法神殿、尊胜佛母殿;五层有佛殿4个,即:北、西、南、东无量宫殿。
    5层塔座之上为圆形塔瓶,塔顶为铜皮包裹的锥形十三天。全塔下大上小,遂层递收,开有108个门,实辟佛殿76间,门楣饰有异常精美的象、狮、飞龙的浮雕,其内藏各类佛像,总计十万余尊佛像和近千幅壁画,故又称“十万佛塔”。 塔瓶中部还有一层小佛殿,四面的门楣上绘有3米长的湿婆神的慧眼。塔内塑像甚为精湛:6层佛殿堂内供有高大的三世佛,肃穆恬静,仪态庄重。其两侧为袒胸露臂、曲腰侍立、身披璎珞、腰系彩带的弟子塑像;5层为祖师泥塑像,盘腿端坐,神态凝滞呆板,给人以温柔敦厚之感;5层以下殿内的壁画和泥塑以凶神恶煞、面目可憎的金刚护法为主,但也有婀娜多姿、温柔善良的度母像,形成鲜明的对照。吉祥多门塔建筑雄伟壮丽,与白居寺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寺中有塔,塔中有寺,相得益彰,为13至15世纪后藏地区寺塔相互辉映的典范,也是中国惟一一座集建筑、绘画和雕塑艺术于一身的宗教艺术博物馆。
    这座塔是藏区最为著名的佛塔,被誉为塔中之王。塔内壁画也以其数量之大,品质之精在画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从底层走进佛塔开始绕行,仿佛走进了一个迷宫一般,每走几步就是一个佛堂,佛堂中的光线有些昏暗,要逐渐适应才能看到墙上的佛像,很多佛像的造型都让人惊艳......

    这些佛像的图片同样来自百度搜索......





















    寺庙里的一切经历了战争洗礼,艰难的度劫而存在着。难得在经历了如此战争之后,白居塔里的壁画还保存的如此完整。寺庙在藏族人的心目中是寄托心灵之地,在英军退去之后的重建之日,白居寺又得到了八方信者得大布施,他们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没过多久就把寺庙恢复了原貌。

    打阿嘎是一种藏族传统的屋顶或是屋内地面的修筑方法,用这种方法做好的地面或是顶面看上去像是大理石的效果,平整光滑、结实耐磨。 “阿嘎”系藏语,意为“白色的物质”。阿嘎是藏区特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是风化的石灰岩或沙粘质岩类被捣成的粉未,其主要化学成份是碳酸钙。西藏民间将阿嘎看得很宝贵,很神秘。
    打阿嘎的工艺大概是这样的,首先将开采的粗“阿嘎土”平铺在卵石和夯实的土层上,约10厘米厚,淋水后用“帛多”夯打。“帛多”为一种专门“打阿嘎”的藏式工具,上面是一根木棍,下面则是中间带孔的青石。边夯打边平铺一层比一层细的“阿嘎土”,并且不断淋水,直至起浆表面平整光洁。然后,用鹅卵石将地面打磨光滑,再用榆树汁将地面擦拭两三遍,最后涂上天然胶类及油脂增加其抗水性能。在日常保养时,经常使用羊羔皮蘸酥油进行擦拭,使夯制的表面光洁如初。在藏区的寺庙,包括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地面墙面基本都是这样的。
    寺庙的维修工作一直在缓慢地进行中,工匠们基本都算是无偿的付出,每天的报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都是因为信仰。


    沿着佛塔外围转了一圈,感叹佛塔的壮美。传说中十万佛塔对其信徒有着慷慨的回报:对着它念一遍经,等于在其他地方念一千遍;对它祈祷磕头,佛塔给他免除罪恶,幸福一生,死后升天;鸟兽听到佛塔的风铎声,来世转生为人;如果有缘身碰佛塔,小虫也可以转生为活佛......
    塔身之外有平台,白云在蓝天之下时而密集的聚在一起,时而又成为各种不同的造型,我想也唯有在西藏,蓝天和白云才会如此的纯碎,如此的自由自在吧......































    西藏许多寺门廊屋顶上都有卧鹿法轮,这是象征释迦牟尼在鹿野苑(我们2016年底曾到访)初转法轮,首次说法传教。法轮象征佛法,两边的卧鹿象征听法。鹿上仰的脸表示聆听,坐跪的姿势表示禅坐。卧鹿法轮是藏教寺庙的经典象征。
    印度古代传说中,统治全印度、成为征服四方的大力王叫转轮王。据说,他出生时,空中有轮宝出现。这轮宝似天神战车的车轮,无坚不摧,无敌不克,转轮王就是靠转轮宝来降伏四方的。佛教袭用了此说,称之为法轮,将“法轮”喻“佛法”,“转”喻“宣说”。佛说法就是转法轮,若车轮辗转不停,“佛转法轮,如圣王转宝轮……手转宝轮,空中无碍;佛转法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碍无遮……遇佛法轮,一切邪见、疑悔、灾害,皆悉消灭。”
    跪鹿的来历是这样的,传说有神兽奉黄金千角轮与佛祖释迦牟尼,祈愿佛祖讲经传法。释迦牟尼依愿布道,这时林中金色羚羊、金鹿等都奔来聆听。这两只跪在喇嘛寺的屋顶上。






    白居寺格鲁派、萨迦派、夏鲁派除在大经堂举办集体大型法会外,还在各自宗派的扎仓举办各种宗教仪式。
    以措钦大殿及吉祥多门塔为中心,分布着许多扎仓及佛殿等建筑:古巴扎仓、琴各洛扎仓、洛布干扎仓、德瓦金扎仓、赛贡扎仓、四刚王马扎仓、仁定扎仓、顿各洛扎仓、拉刚扎仓、杰布久扎仓、翁卡扎仓、西乃扎仓、列珠扎仓、长米切扎仓、康萨扎仓、拉乌扎仓、下琴巴扎仓等17个扎仓,马林、荣康、甘登、凯居、巴久等佛殿,以及僧居、扎厦等建筑,总平面呈现椭圆形。扎仓中的洛布干扎仓、长米切扎仓、拉刚扎仓建筑年代最早,仁定扎仓、西乃扎仓、四刚王马扎仓、琴各洛扎仓的建筑规模最大。17座扎仓分别隶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夏鲁派、萨迦派,其中属格鲁派最多,有扎仓7个。另一种统计称,白居寺原有16座扎仓,其中格鲁派拥有8个扎仓,萨迦派拥有4个扎仓,夏鲁派拥有4个扎仓;16个扎仓中又有4大扎仓,其中格鲁派拥有2大扎仓,萨迦派和夏鲁派分别拥有1大扎仓。21世纪初,扎仓仅剩下3个扎仓,即格鲁派、萨迦派、夏鲁派分别拥有1个扎仓。白居寺各教派共处一寺,这种情况在西藏其他寺院较为罕见。

    同西藏其他寺庙一样,白居寺中也有很多散养的放生狗,与喇嘛、游人和平共处、互不干扰,成为白居寺一景......

    和白居寺相遇在烈日炎炎的午后。悠悠蓝天之下,水草肥美年楚河湿地之畔,一座土山将白居寺环抱,金顶白塔上的佛眼瞭望四方,微风拂动措钦大殿幔帐,红袍僧侣挥舞法铃,转经阿加步履蹒跚……
    好一座白云深处菩提洲!




    岁月安好,静默如初。后藏,江孜,一定要来的地方......
部分文字与佛像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9.7.18

附:门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