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夏·日喀则——西藏最后的贵族庄园·帕拉庄园

$
0
0
2019夏·日喀则——西藏最后的贵族庄园·帕拉庄园

    江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藏语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因年楚河流经这里,历史上人们称江孜地区为“年”。清代为江孜宗,属前藏噶厦地方政府管辖。1904年,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江孜人民不畏强暴,浴血卫国,谱写了一曲英勇悲壮的爱国主义赞歌。江孜从此以“英雄城”闻名中外。我是历史的追寻者,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历史名城......
    西藏旅游,充分发挥了我曾经背包客的特长。在日喀则街上打车,认识了藏族年轻的司机,讲好500元包车去江孜游玩一天。于是一大早,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启程了。当在路左远远看见白居寺山上的红色围墙和江孜宗山城堡时,马路右侧出现了帕拉庄园的石碑,这里是江孜江热乡的班久伦布村,目前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旧西藏三大领主贵族庄园就在这里。
    在上个世纪,整个西藏和这里的人民经历了人类最剧烈和复杂的剧变。50年代的西藏还没有土改,相当于内地秦汉时期的奴隶制——封建庄园制还普遍存在。当时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两岸庄园遍地。过去一个大贵族或者寺院拥有的庄园通常可以达到上百甚至几百个,有些范围甚至遍及全藏。这些贵族庄园曾无比繁华和奢侈,如果它们依然存在,也许如法国罗纳河两岸数百座古堡一样,将成为极具价值的历史活体。然而遗憾的是,上世纪50年代还曾存在的数千座大小贵族庄园,在半个世纪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迅速烟消云散了,绝大部分甚至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目前全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只有位于江孜的帕拉庄园。
    1994年西藏自治区将帕拉庄园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4月,宣布其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帕拉庄园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对口支援江孜县的上海援藏队对庄园整体环境及后花园作了维修和整治,以方便前来参观的国内外游客。
    江孜县城西南约2公里,就是旧西藏大贵族帕拉家族的祖业——帕拉庄园所在地。南向的庄园正门,是两扇厚重、漆黑的大门,门口矗立着两根挂满经幡的旗杆,随风飘扬,既为招运,更像是在炫耀帕拉家族曾经的辉煌,无言地诉说着一种豪华气派与不言而喻的威严。
    庄园,藏语称"骆卡",最早出现于公元十世纪后半期,是领主或代理人在各自领地建立的建筑群,既是领主或代理人的生活场所,也是管理所有骆卡及其农奴的权力中心。大多选择在交通方便,气候宜人,出产相对丰富的地方,而且多为高墙式建筑群,其建筑结构和使用功能从一个特定方面反映 了西藏封建农奴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特征。经济上的富裕是贵族生活方式的基础,所有这些财富自然都来自遍布西藏各地的贵族庄园。
    帕拉庄园是一座雄踞在村子中央的窑洞式城堡庄园,坐北朝南,主体面积约五千三百五十七平方米,现存房屋五十七间。整体布局围绕一座主楼展开,外部是朗生(家奴)生活区和牲畜圈棚,中间为朗生工作区,后面是庄园主生活区。主体楼高三层,建筑配套完整,装修考究,设有经堂、会客厅、卧室,还有玩麻将的专用大厅。主楼的等级分明,从低到高,一层主要是仓库、朗生和牲畜用房;二层是工作和管理人员用房;三层是主人的生活用房,从这样的布局中,可以看出传统藏式建筑风格和尊卑有序的等级关系。
    走进大门便是庄园的前院,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幢三层结构的具有浓郁藏式风格的民居,虽然是半个世纪以前的建筑,但至今仍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贵族气势。走入其中,就像走进了一座迷宫。地面铺着青石板,庄园内院一层的东面是牲畜圈棚,各种圈舍按牲口雄雌和种类建造,底层建筑基本用作仓库。同时,也是没有结婚的单身朗生(奴隶)晚上睡觉的地方。最暗的角落里有两间屋,那是关押“犯罪”农奴的地方,里面极为阴暗潮湿。
    向北穿过门楼,就进入了内院。内院同样铺着青石板,宽敞的院落主要用来晾晒羊毛和供朗生们做羊毛活,有时也在这里跳舞、表演藏戏。大院北面是三层高的主楼建筑,这是领主起居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庄园的核心所在,因而建筑高大宽敞雄伟,东西南三面环绕二层内廊式建筑,是管理人员起居工作和朗生从事庄园内劳动的工 作场所。西南还有一个小天井,两层周围都是存放粮食和各种物品的专门仓库。这种建筑格局,既保证了主楼良好的采光,又显示出众星拱月的效果。主楼二层的东头。有楼梯通向庄园的后院,其功能基本是供领主生活和享乐的后花园。
    西藏农奴社会的贵族分为赞普后裔、亚奚家族、第本家族,其余统称为格巴四支,帕觉拉康系旧西藏五个第本(原为“部落长”之意,后来演变成西藏最高层的贵族称号)家族之一,有着高贵的血统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出现过五个噶伦,家族的庄园在西藏超过百个,绝对称得上是大家族。帕拉·丹增朗杰原是不丹一个部落的酋长,因不丹内乱迁到西藏,因为军功在清乾隆年间成为噶伦(官名,清朝总办西藏行政事务的大臣),开始了帕拉家族的扩张。其后代先后在西藏噶厦政府中任高官,家财雄厚。风光时,帕拉家族在西藏拥数万亩土地,几十个牧场,近十万头牲畜,以及四五千名农奴,家族的庄园在全西藏超过上百处。
    帕拉庄园是西藏大贵族帕拉家族的主庄园,全称帕觉拉康,原建于江孜江嘎村,经过100多年的积聚发展,庄园主丹增朗杰将主骆卡从重孜乡迁到了江孜城东的江嘎,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房屋"岗居苏康"。1904年,英军侵略西藏,庄园毁于战火。 抗英战争结束后,1937年,庄园主扎西旺久又将主骆卡从江嘎迁到距江孜镇南面不到4公里的班觉伦布村,随着帕拉家族权势的增大,帕拉庄园的规模日益扩展,到1955年时达到现有规模。自从最后一任庄主随着达赖喇嘛出走后,这里便成了一个供人参观的景点。作为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贵族庄园,帕拉庄园仿佛至今还在向世人述说帕拉家族400多年的兴衰史,以及它最后的主人扎西旺久的那段爱情故事......

    帕拉庄园是旧西藏贵族和农奴两种不同阶层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旧西藏社会的缩影。房内雕梁画栋,经堂陈设考究,经书、佛龛保存完好;卧室中,金银玉器琳琅满目;还有帕拉贵族当年遗留下来的名贵食品、餐具、进口酒、进口白醋、珍贵裘皮服饰,极尽奢华之能事,生动再现了帕拉家族当年的豪华生活场景。
    主体大楼楼道中,陈列着皮鞭、脚镣等刑具,这些都是旧西藏贵族压迫和统治农奴的工具。为了惩罚农奴,帕拉庄园设有各种刑具,如站笼、镣铐、鞭子、牛皮筒等,刑罚有鞭笞、掌嘴、割鼻、断足等,手段极为残酷。庄园中还保存着旧时的监狱,这是西藏贵族统治农奴的工具。至今仍保持原貌的朗生院13间,其朗生住房,拥挤、低矮、阴暗,形同牢笼,与贵族的豪华住宅形成鲜明对比。

    纺织屋,这里展示的是朗生们纺织的场景,并介绍了西藏著名的纺织品......

    氆氇:藏语总称为“朗布”,是用羊毛织成的毛料,这是西藏高原最普遍、最常见的传统衣料。氆氇实为手工织成的毛呢,也叫藏毛呢。氆氇是加工藏装、藏靴、金花帽的主要材料。它曾是西藏主要贡品,相传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藏族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地位如内地的棉布一样重要而普及。以江孜、扎朗、浪卡子、芒康等地产的最为著名。传统品种有加翠氆氇、毛花氆氇、棉纱氆氇等。
    氆氇产生于公元七世纪吐蕃时期的“拂庐”。在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以前,吐蕃藏人冬天穿皮,夏天穿毡。古史《唐会要》记载:“辫发毡裘,畜牧为业。”《新唐书·吐蕃传》上也有这样的记载:“衣裘毡韦,以赭涂面为好。”译成现代汉语即“通常穿皮毛和毡衣,脸上喜欢涂一种土红色的膏汁。”公元663年,唐高宗李治询问吐蕃大臣仲琮藏土的穿着情况,仲琮说:“鸟海之南,盛夏积雪,冬则羊裘数重,暑月犹衣裘。”
    吐蕃时期,虽然没有明确的氆氇织造方面的记载,早期形态的氆氇可能已经出现,那时藏地羊毛非常丰富,手工业又相当发达,加上唐蕃之间经济技术的频繁交流,《唐书·吐蕃传》上说的,公元821年,唐朝大理卿刘元鼎作为会盟使,在山南琼结的营帐里会见了藏王热巴坚,亲眼看到他“身披素福,结朝霞帽首,佩金镂剑。”根据《辞海》解释,“揭”是兽毛制成的粗糙毛巾。联系到松赞干布“自褫毡罽”的“罽”,辞海上也解释为一种毛织品。这些是吐蕃有了粗制毛织品的证明。

    卡垫:即藏式地毯,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的原料纤维长,弹性强,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美观大方,传统卡垫的规格以长方形为主。“卡”在藏语里是“上”的意思,因铺设于座席之上而得名。卡垫也是寺庙、宫室、民间、帐篷里不可缺少的用品。卡垫质地柔软而结实,可以防潮保暖,经久耐用。可以成为一种舒适的卧具,也可以成为一种精美的装饰品,适合高原地区居民使用。卡垫的编织工序与氆氇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氆氇编织采用纺织机,而卡垫使用的是竖立的织床。从最初的剪毛、洗毛、梳毛到捻线、给毛线染色、晾干之后开始在织床上编织即可。
    卡垫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日喀则、江孜生产的“卡垫”在西藏“卡垫”业中更是首屈一指。日喀则地区的卡垫品种非常丰富,根据卡垫图案的特点,大致分为五大类型,即:江垫式、龙凤式、满地铺式、城廓式和嘎雪巴式。
     江垫式是把取自锦缎上的缠枝西蕃莲格式的波状图案,织在卡垫上的统称为“江垫”。当然卡垫图案来自锦缎的不只是这一种,其它几个格式中也有不少成份是来自锦缎的,但这一类形式比较明确单一,特别也比较集中,而是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经公允。
    龙凤式是所有龙凤图案卡垫总称呼,它是按图案内容区分的,例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穿云龙、蛟龙闹海、二龙逐风、凤凰戏牡丹等等,其纹样多半也是来源于锦绣服料。在长期流传中,这个内容也有了它的固定格式,内容上都离不了龙、凤、云、花、水,形式上是以半个线为中界的反转对称或相向对称。
    满地铺式一类图案的纹样来源极为广泛,内容也很庞杂,有取自藏靴上绣花纹样的,有取自古代中原的绣花衣料上的,有来源于藏族建筑装饰上的,也有从印度丝绸和织锦上搬来的等等。无论它们的内容和风格有多么大的差异,但在章法形式上却有着很多相近的地方,如:纹样布满全毯分布均匀,通常无边。整个图案往往形成两个或三个较为明显的节次,两端两个节次一般都取对称形式,不管中间一个节次所占面积大小,或者只有两个节次,两端总是以向心的趋势向“半个线”集中。
    城廓式,藏语中把锁口“丁”字纹的叫“加架”意即汉地城墙。“城廓式”的特点之一是有边框、纹样,而且多带“丁字纹”小边,形如城廓,我们借助这曾意思把凡有完整边框纹样的图案称作“城廓式”。最常见的大边形式有四种:一、锦纹盒子边。盒子里的纹样多为暗八仙、佛八仙、国王七宝或三者杂而用之;二、水纹边;三、花草边;四、八仙、八宝、七宝边。
    嘎雪巴·曲杰尼玛,江孜贵族,曾任过地方政府的噶伦。他对改进卡垫图案尤有兴趣,他通过对于内地近代丝绸刺绣的研究,吸收了剌绣被面和剌绣衣料上的大花大叶,以及整枝花的形式,并结合了卡垫的生产工艺特点,创造出了一种类似内地“彩花式”的新图案样式,深为藏族群众所欢迎,人们称它做“嘎雪巴白萨”。“嘎雪巴式”的特点是章法自由流畅,形象色彩突出,它有些像内地早期的“彩花式”图案,但它又不讲究气势空间,花纹比较均匀地分撒在所有的空地里,它的典型格式是四角有四块水纹。分类者把后来的一切大朵大枝,三点交错或两点对称排列的花卉图案,全部划入这个类型。



    农奴的大灶和食堂......

    农奴正在酿制酸奶场景......

    帕拉庄园的农奴大灶,主要为农奴做饭,据说,早晚各一顿,早上糌粑,晚上吐巴,无肉无菜,十分清淡......

    翻身农奴话今昔: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由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组成的农奴主阶级对广大农奴进行极其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民主改革后,昔日的农奴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获得了新生。各族人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享受着新西藏带来的新生活、新变化。西藏的苍莽雪山、万里江河见证着这些变化,生活在万里高原的西藏各族人民,亲历了这些变化。
    展板上用照片和真实人物记载了农奴生活的今昔对比......
    这里是酿酒作坊,庄园酿酒坊酿制的青稞酒大部分自用,少部分出售或它用 ......
    青稞酒,藏语叫做“羌qiang”,是用青藏高原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它是青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青稞酒色微黄,酸中带甜,有“藏式啤酒”之称, 青稞酒具有清香醇厚、绵甜爽净,饮后头不痛、口不渴的独特风格,酒魂承传400年,至今兴盛不衰被全国酿酒专家誉为“高原明珠、酒林奇葩”。
    最初的青稞酒酿造没有复杂的程序。在藏区,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制。酿造前,首先要选出颗粒饱满、富有光泽的上等青稞,淘洗干净,把水滴完,再将其放在大平底锅中加水烧煮两小时,然后将煮熟的青稞捞出,晾去水气后,把发酵曲饼研成粉末均匀地撒上去并搅动,最后装进坛子,密封贮存。如果气温高,两天到三天即可取出后加水放一个小时后饮用。
    青稞酒酿造工艺的逐步完善,实际上是从明清开始的。相传,互助青稞酒的制作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路过此地留下的白酒酿造工艺,为藏地带来了酒文化的起源。
    藏族人民在敬酒、喝酒时也有不少规矩。在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饮酒时,如有条件,应采用银制的酒壶、酒杯。此外应在壶嘴上和杯口边上粘一小点酥油,这叫“嘎尔坚”,意思是洁白的装饰。 按照藏族习俗,客人来了,豪爽热情的主人要端起青稞酒壶,边斟三碗敬献客人。主人向客人敬头一杯酒时,客人应瘵起杯子,用右手无名指尖沾上一点青稞酒,对空弹洒。同样的动作做完三下之后,主人就向你敬“三口一杯”酒。三口一杯是连续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就给你添上一次酒,当添完第三次酒时客人则要一饮而尽,以示尊重评价。藏族同胞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动人。
    另外,主人招待完饭菜之后,要给每个客人逐个儿敬一大碗酒,只要是能喝酒的客人都不能谢绝喝这碗酒,否则,主人会罚你两大碗。饭后饮的这杯酒,叫作“饭后银碗酒”。按理说,敬这碗酒时,应该需要一个银制的大酒碗,但一般也可用漂亮的大瓷碗代替。唱祝酒歌也是藏族人民最有意义的普遍习俗。藏族有一句笑话:“喝酒不唱祝酒歌,便是驴子喝水。”谁来敬酒,谁就唱歌。大家常爱唱的歌词大意是:“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但愿我们长久相聚。团结起来的人们呀,祝愿大家消病免灾!”祝酒歌词也可由敬酒的人随兴编唱。唱完祝酒歌,喝酒的人必须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能喝酒,可用无名指蘸点酒,举手向右上方弹三下,主人就不会勉强。

    庄园二层内廊式的建筑,主要是储存庄园各种日常用品的仓库和管理人员起居工作以及朗生从事庄园内工作的场所,有专门的酿酒房和大仓库。

    二楼西侧的房间是庄园管家丹达的住所,庄园的管家也算是有地位的管理高层了,平时起居生活也是有低级农奴服侍的。这里也是他日常管理和办公的地方。不过,这个丹达和庄园主扎西旺久的关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啊......


    管家,藏语称为“强佐”“涅巴”,自第司桑杰嘉措管理西藏地方政府以来,重新划分贵族领地,是大部分封建领主集聚到拉萨居住,因此亲自管理庄园不方便,往往派管家经营管理自己在外的庄园。管家作为具体管理庄园的人,由庄园领主派到庄园居住,领取年俸,代理庄园主总管庄园大小事务,他负责掌管刑法,处理民事纠纷;负责庄园的收支账目、钱粮出纳和组织生产;如监督耕作、运输等工作;每年秋收后负责向庄园领主报告账目。

    庄园的管理制度:随着帕拉庄园的日益扩大,庄园管理机构也日益健全起来。到了帕拉·平措朗杰和帕拉·扎西旺久父子两代时,他们废除了代理人管理庄园的制度,代之以领主亲自管理庄园的体制。领主在强佐的辅助下总理一切,内总管处理主庄园班觉伦布府内的事务,外总管、谿堆、措本等处理府外的事务。帕拉庄园管理的内容纷繁复杂,大体上分为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生产管理以农业管理和牧业管理为主,其次是手工副业、高利贷的管理。行政管理则包括管理庄园属民、协助宗本征收粮赋,应宗本之命派支乌拉差役等。除此之外,庄园领主和管家也履行庄园的司法职能,不仅配置刑具,还设立监狱,对于侵犯领主利益,违背领主命令的农奴,轻则被痛斥、罚款,重则被打皮巴掌、抽皮鞭、上镣监禁。

    墙上挂着的就是惩罚农奴的鞭子,在管家屋里的桌子上,竟然也放着来自国外的罐头食品......

 

    这里是庄园主人的议事厅,现在作为主要展室,展览着庄园主人出逃后,所遗留下来的奢华物品。这里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日常用品一应俱全。成堆的金银玉器、绫罗绸缎,特别是众多进口奢侈品,生动再现了帕拉家族当年的奢华生活场景......
    空中悬挂着藏式的经幢,四面墙上挂满唐卡,佛龛上供着金、银、铜、泥各式佛像,摆满金、银、黄铜、白铜等制成的各种供佛用具,用富丽堂皇四个字都不足以形容。
     不过,在帕拉庄园拍照,要缴纳20元拍照费用,让我想起了埃及的照相票......
    左上第一张照片,就是庄园主人帕拉·扎西旺久。1959年,扎西旺久追随十四世达赖叛逃到了印度。西藏民主解放后,帕拉庄园被收归国有,因其具有特殊意义,对其进行了妥善的保护,由此帕拉庄园成为如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旧西藏贵族庄园......
    帕拉家族是一个有400多年历史的古老家族。这个家族于1618年建立,藏堆王噶玛·敦迥旺布与噶玛巴十世曲引多结联盟,推翻了帕珠地方政权,噶玛·敦迥旺布自称“藏雄结布”(藏堆汗),建立了噶玛噶举巴政权。为了更好的统治不丹,藏堆王把江孜恰芒地方一座噶举派寺院中的几名喇嘛派到南不丹名叫普拉康的庙堂内当喇嘛,其中一名就是帕拉家庭的先祖。
    1642年,五世达赖阿旺洛桑江措在蒙古固始汗势力的支持下推翻了噶玛噶举巴政权。建立了格鲁派的噶丹颇章政权。噶玛·敦迥旺布的势力不甘心失败,于1642年和1644年在工布地区和卫藏南地区领导嘎尔巴发动武装斗争。不丹法王因教派不同不服从五世达赖的统治,全力支持嘎尔巴武装斗争。于是固始汗和五世达赖一方面派兵征讨不丹,一方面说服不丹国普拉康庙堂内当喇嘛的帕拉家家族的后裔阿香古青等归顺西藏地方政府。后几经周折阿香古青等带领民众五百多户归顺西藏地方政府。
    西藏地方政府根据其功绩,把江孜辖区的一部分地赐给了帕拉家族,帕拉家族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步入了西藏封建农奴社会贵族的行列。此后,阿香古青的后代历任西藏农奴社会的各种官职,其中以旦增朗杰为首的五代人反对外国的入侵,为维护西藏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授予噶伦职位,被清政府多次赐给各个种品级的顶戴花翎,帕拉家族权势日益显赫。直到1887年,帕拉家族的扎西达吉和其兄弟帕拉代本两人之共妻——帕拉姜因私通英国间谍,助其收集军事情报,家族遭到西藏地方政府的严惩,没收了部分土地和属民,并把帕拉姜和帕拉代本流放七年。这一事件对帕拉家族的打击是沉重的,从此这个家族一步一步走向亲帝国主义,也一步步走向没落。1959年前夕,帕拉家族势力已有所复苏,此时家族有三男三女,老大土旦维旦官居达赖的秘书长(曾任达赖流亡政府的噶伦之职);老二扎西旺久任地方政府四品官;老三旺久任十四世达赖的警卫团团长。老大、老二两个女儿分别嫁给拉萨仁嘎、日喀则顿康两大贵族。在1959年的民主改革的滚滚洪流到来之时,三兄弟只身逃亡,先后死于国外。
    帕拉庄园内遗存的为数不多的物件显示出庄园主人生活同样丰富多彩。木质的羽毛球拍和琴盒应有尽有,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溜冰鞋等体育用品,即使是在当时内地的大户人家,也是难得一见的东西......



    象牙扇子、水晶眼镜、手表、座钟、门类齐全的化妆品......

    欧米茄手表、万宝龙钢笔......
    看到这些,千万不要以为是奢侈品展览,其实这仅仅是上世纪50年代帕拉家族的日常生活用品......



    各种进口的洋酒堆满了酒柜,大大小小的各種酒杯排了长长的一排。 还有进口的酱油和醋......
    仅喝水的杯子,就有明朝的永乐瓷器和日本咖啡具等不同种类......
 

    满柜子的西医药品,这理念在落后的清朝竟然比京城还要先进吧......

    最令人惊讶的是贵族家的法器。一个上镶纯银盖子,下以纯金托底的头盖骨酒器赫然出现在展柜里。这是用圆寂的高僧的头骨做成的嘎巴拉,用作法器乃是一种尊重。而另一个据说用十三岁处女的大腿骨制作的法号,这样的骨头来自天葬场,并非取自活人。

    在所有陈列品里,最珍贵的则是妇女戴的各种首饰,翡翠手镯“浩浩荡荡”地占了陈列柜的一层......

    天珠是藏族的圣物,是指使用纯天然材料仅经过打磨而成的天珠,一种是由海螺化石打磨而成的天珠,叫法螺天珠;另一种是由含玉质及玛瑙成分的九眼石页岩打磨而成的天珠,叫九眼石页岩天珠,也叫天眼天珠,都十分的珍贵,它们的价值也是天价级别的,十分的高昂。天然的天珠,当然价值连城。化石天珠新的要根据品相,纹路清晰且规整的一颗也在80万左右,品相还好点一颗肯定上百万。
   天珠藏文音译为dzi(zee),其意为庄严、殊胜、佑吉、富足、具得、美好、高贵、优雅。时至今日,藏人普遍认为,天珠是神仙佩戴具有殊胜法力的珠宝饰物,是神仙帮助人类渡过困苦灾难、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而洒向人间的殊胜佑吉珠宝。在藏族信徒的心中,老天珠历来代表着至高的信仰,代表着身份,代表着财富。每颗千年至纯天珠的图腾都蕴含神秘的加持力,自古既是最神秘加持力之佛门圣物,非佛缘深厚福报巨大之人难以见之、得之,自古便有一珠而易良马五十匹之说。至今,藏族朋友们仍然可以将古老纯正的天珠拿到拉萨市八廓街城市信用社做金融抵押贷款,甚至还能直接当做现金来买房子、买牲口。
    关于天珠,国家相关部门及世界天珠收藏团体也无法给出其科学的成因及起源释义,但围绕着它展开的传奇故事,亘古至今从未停止。

    皮鞋和马靴则从藏式到英国进口的不下几十双......

    许多讲究的帽盒显示出主人生活的讲究......

    这里摆放着当时主人们的各种裘皮大衣,其中一件是用了一千多只印度的貉子皮做的......





     织物有珍贵的金丝锦缎......



    各种藏式火锅......



    酿酒作坊的后门紧锁,但仿佛仍然散发出阵阵酒香,让人回味无穷。就是在这里,发生了最后一位庄园主扎西旺久和奴隶酿酒师的爱情故事。在那个农奴制时代,我们完全无法想象,一个等级卑微的农奴,是怎么邂逅高高在上的贵族,并享受贵族生活的......

    故事从扎西旺久的一个叫罗布次仁的儿子说起吧......
    有高贵血统、又有着渊源历史的帕拉家族正是旧西藏仅有的5个第本家族之一。家族的宅邸原来位于拉萨大昭寺附近八廓东街,而家族的庄园在全西藏超过上百处。
    罗布次仁的父亲是帕拉家族曾担任江孜宗本的帕拉·平措朗杰和大贵族夏扎家的女儿生的三个儿子中的老二。在贵族圈子里,扎西旺久也许是个特殊的人。他曾留学英国,英语、汉语都非常好,喜欢追求洋派,像英国人、印度人那样喝甜茶、咖啡、洋酒,吃西餐。虽然生来就是四品官,但他好像不感兴趣,没有像他的兄弟一样从政。
    作为家长的平措朗杰的长子,土登沃丹曾经是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僧官。为了延续帕拉家族的血脉,但又不想因为兄弟分家而让家族财产分割,从源于第五世达赖喇嘛的贵族“贡桑孜”家族给两个兄弟娶回了同一个女子。然而罗布次仁的父亲帕拉·扎西旺久并不愿意尊旧制与兄弟共同拥有一个妻子。为了安抚他,大哥土登沃丹就把帕拉·扎西旺久从拉萨送到家族在江孜的帕拉庄园。藏历火牛年(1937年)扎西旺久将主庄园从江嘎迁到班觉伦布村。
    罗布次仁的父亲扎西旺久正是在这里遇到了他的母亲拉珍。拉珍是庄园一名酿酒师,她出身低微,祖上是从江嘎村搬来的农奴,但却漂亮能干。扎西旺久回到帕拉庄园后,冲破世俗爱上了漂亮的拉珍姑娘,并与她开始了一种更轻松的生活,罗布次仁和他的姐姐、弟弟就是这段生活的结晶。在此之前,拉珍曾和庄园的管家朗杰生了一个孩子。当来到帕拉庄园后,扎西旺久就把朗杰支配到另一个庄园,在贵族社会,这种情形并不少见。
    爱情也许是激发扎西旺久智慧和潜力的主要原因,这个看起来与旧制格格不入的人,是一个勤奋而精明的贵族,他用了大约10年时间,将庄园由西向东扩展,直到今天的规模。
    罗布次仁从小就出生在班久伦布村,因为母亲的缘由从来都不是贵族。尽管罗布次仁不能享有贵族子女的身份,但人身是自由的,随时可以出入庄园内外。而生活各方面也比朗生要好很多,吃的有藏粑、酥油茶,牛羊肉等。上学时带的零食有进口饼干、拉萨薄饼、米花糖以及本地产的甜奶渣,午餐和晚餐也很丰盛,年节时,饭桌上甚至有外国运来的海鲜和洋酒。他们吃一顿饭光餐具就用30余种,每天的生活开支很大,甚至相当于当时一户穷苦农奴全年的生活费用。
    罗布次仁小时候就和母亲住在酿酒作坊,略显阴暗的房间里,留下的只有灶台和酿酒用的陶罐。而扎西旺久的卧室在天井对面的三层楼上,幼年的罗布次仁能随意前往庄园的任意一个房间,但母亲和父亲居室的高低还是显示出他们之间不可逾越的等级——庄园主夫人的房间就在男主人的隔壁。
    西藏贵族社会的等级森严虽然能容忍贵族的风流韵事,但现实的婚姻却永远是贵族间巩固利益和地位的工具,它绝不可能出现在罗布次仁的父亲帕拉·扎西旺久和一个酿酒女之间。此前帕拉·多杰旺久和哥哥扎西旺久共娶了妻子并生了8个孩子,后来又和拉珍生了罗布次仁等3个孩子,但是和拉珍的关系是无法获得贵族阶层认可的,地位的巨大落差,使拉珍根本无法成为扎西旺久正式或非正式的妻子。扎西旺久最终理智地处理了他的婚姻和感情,在罗布次仁7岁时迎娶了江孜卓萨家的女儿做夫人。在扎西旺久的授意下,拉珍和新的男管家丹达结了婚。
    罗布次仁和母亲生活的变化则似乎并不多,因为父亲为他们母子在庄园外修了新的房子,罗布次仁和兄弟姐姐还能过过去的生活。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就是,他们永远不能享有贵族子女的身份,即便他是帕拉贵族的血脉。
    后来,扎西旺久客死瑞士,显赫家族随之土崩瓦解。
    农奴和贵族间的鸿沟在当时的西藏,比雅鲁藏布江还要难以逾越。六世达赖喇嘛虽然爱恋着玛吉阿米,但以他的高贵也免不了被罢黜的代价。贵族和农奴的爱情虽然可能萌发一时,但谁都能猜到最终的结局......











    庄园第三层是庄园主起居生活和宗教、社会活动的场所,有"格拉"祭台、"桑固"、念经作法专用房、经堂、"朗达郭松殿"、念经房、日光室、卧室、客厅等。是庄园的核心。楼梯都是木制的,层递上升的建筑风格生动体现了封建农奴制尊卑有序的等级关系。三楼有着良好的采光,显示出众星捧月的效果,也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这一层是庄园主的起居区,每间房间都雕梁画栋,除了设有经堂、会客厅、卧室外,还有玩麻将的专用大厅。经堂陈设考究,经书、佛龛保存完好,卧室中,金银玉器琳琅满目。庄主夫人的卧室里,完好地保留着她当年用的各种进口化妆品,衣柜外层贴的是旧上海时尚的美女招贴画......可见当时的奴隶主生活多么奢侈。

    主楼西面,在帕拉家庭经堂“朗达郭松殿”中,室内靠北的大部分地面是用木板铺成的高台,台上铺着整张图案华丽的纯羊毛地毯,一座汉式雕花门洞为隔断。木门、隔板、高台、护栏以及藏柜上,绘着以汉文化中《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厢记》以及著名成语典故为内容的图画,空中垂挂着藏式经幢,四面墙上挂满唐卡,佛龛上供奉着金、银、铜、泥各式佛像和各式供佛用具,甚至极为难得、在藏传佛教中被奉为无上圣物的人骨法器……这些物件,尽管貌不惊人,但每一件都大有渊源,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只有内行才能懂得。从这样的陈设中可以想见,庄园主人拥有多么尊崇的地位和雄厚的财力!



    在历史上,西藏一直是个农奴制的社会,土地都集中在达赖和一批贵族手里,由他们掌握西藏的权力和绝大部分的资源,而广大的百姓则生活极其贫穷。西藏的贵族加起来不过一百多家而已,统称为“古扎”,这些家族代代世袭,西藏地方政府都有登记。其中也有少数人原本只是平民,后来因为得到达赖喇嘛的宠幸而被升为贵族,十三世达赖的一个卫兵就是由于救过达赖的命后来被达赖提升为大贵族。当然也有本来是贵族,后来因为得罪了达赖或犯了罪而被剥去贵族头衔的。贵族之间很多都有亲戚关系,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时常为了权力与财富斗得你死我活。这些贵族又都是佛教徒,很多是大活佛。对他们来说学佛是必须的,他们当中很多都进入三大寺,经过学习五部大论,考格西的过程。西藏的贵族当中也有真心学佛,得到大成就者,这些活佛很受人们的敬仰,但他们并没有权力。这些贵族家家都有经堂,也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当时西藏的贵族之中分为两派,一派主张绝对保持西藏传统的佛教文化和政体,不愿外国人的势力进入西藏;另一派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和英国人的拉拢,提倡改革政府。英国人为了拉拢西藏的贵族,每年向这些贵族们提供所谓的“免税证”,即凡是经由印度进入西藏的商品凭此证可以在印度享受货物进出口免税的待遇。抗战时期,内地物资极度匮乏,不少商人从西藏经印度向内地贩卖商品而牟取暴利,他们都是向西藏贵族们买“免税证”,这样一来,让不少贵族们的口袋里流入源源不断的横财。此外,英国帮助西藏训练军队,提供枪支,英国学校接受了不少西藏贵族的子弟,长期以来,英国人用这些方式扩大自己的影响,在贵族中建立起亲英势力。历史上,英国对于西藏始终有着明确的战略目的,在政策上前后连贯,这与它的政治体制比较巩固有相当的关系。帕拉庄园的这位庄园主,就是留学英国的贵族典型,他的生活很是欧化......

    经堂东北角的一间屋子,是供扎西旺久本人念经的房间,一尊据说是天然采下就是观音像模样的佛像端庄地坐在莲花宝座上,显示着它的尊贵无比。这样的经堂在整个江孜县也是首屈一指的......







    在主楼东北面,那貌似简陋的会客室,同样彰显着“低调的奢华”:墙上挂的是雪豹皮和金钱豹皮;一圈卧榻上铺的是金丝猴皮、云豹皮、土豹皮和梅花鹿皮;黑沉沉的马鞍,以黑玛瑙镶纯金打造而成;会客室主座背后的柜子里,陈列着象牙精雕的扇子、远渡重洋而来的欧洲名表和钢笔,还有各种进口的酒水;中间的皮革是印度青蛙皮制作的,十分精致。柜子上有一台英国进口的留声机,遥想当年,主人在这里会客的时候,不知留声机里传出的是典雅的西洋音乐,还是神秘的藏戏?

    庄园主人很会享受生活,这间日光室里,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朝着南方,外面还有宽敞的阳台。日光室作为会客厅,用于邀请中央的驻藏官员、印度的商务代表、藏军的代本军官以及周边的大小领主前来聚会、喝茶、打牌。客厅的茶几上还放着当年遗留下来的名贵食品。让人诧异的是,当时所用的食品十分之考究,调料均为进口。作为西藏最有钱的庄主,当时西藏的第一辆车便是帕拉庄主买的。

    其实,大部分的贵族平日的生活实际上十分单调,不少贵族的日常生活也并非十分奢侈。他们多数平时很节俭,吃饭无非是糌粑和酥油茶而已,只是在请客时要大摆宴席,通常一次请客便是整整一天,从早请到晚。有的贵族家中还有专门做汉菜和西餐的厨子,能做出各种味道正宗的汉菜和西餐。当官的贵族每日上午要去布达拉宫开会,如同上朝,这种会议通常没有什么大的议题,照例是大家喝喝茶,大约一个来小时,到了时间便散会走人。回到家里,听音乐或打麻将消磨时间。有的贵族喜欢听唱片,而且收集了各种汉地流行歌曲的唱片,如王人美和周璇的歌曲,有的还喜欢听京剧,甚至能唱。到了夏天,不少贵族带了全家到他们在郊外的别墅去消夏,或者到印度去旅游,看电影。他们看电影的方式很特别,一部电影要翻来复去地看上十几遍,直到能把电影中的插曲唱得滚瓜烂熟了,才算罢休。



    主人的生活很是精致,阳光照进来,处处闪着金光,晃眼睛......

    庄园木门、隔板、护栏等处以及藏柜上,雕绘着不同于一般藏式装饰图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厢记》以及成语典故故事,仿佛喻示着主人学贯藏汉的气派......



    庄园中有露台,可以看到远处的青稞地和宗山古堡,甚至还可以看到远处的雪山......



    这间是夫人卧室。这位江孜卓萨家的女儿并没有跟随丈夫出逃,而是选择留在了西藏,做了一位政协委员......
    帕拉庄园的主人享受着顶级的贵族生活,夫人的卧室至今仍能看出当年西藏贵族妇女的奢华:梳妆台上的化妆品和香水来自英国和法国,皮包是当年的LV新款,描金的柜子上贴着上海30年代的招贴画,有的柜子上描绘着内地式样的绘画。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苏小妹三难秦少游、女秀才移花接木、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汉地和藏地、清代和民国的风格同时出现在这里,当然也少不了铜镀金的佛龛......

    很难想象,早在60多年前,西藏的某座庄园里就有了不逊色于今日的奢华生活:雍容华贵的女主人每天喝着现磨咖啡,就餐时使用精美的餐具,享用从印度运来的海鲜,吃过三明治之后,喷上香奈儿香水,拿上LV皮包,跟戴着劳力士金表的男主人一起,在佣人的伺候下前往专门的麻将厅去会见宾客......




    麻将室桌上的英国威士忌、印度香烟,都是当年的实物......
    麻将在西藏很流行,贵族聚在一起时打麻将作乐赌博十分常见,有时在麻将台上下注,一掷千金,将家产输光的事情也曾发生过。据说,有一位贵族以嗜赌出名,打麻将输了大笔的银子,最后连自己在拉萨的房子也输光了。他的太太终于忍无可忍,到摄政王面前去告状,说这种事情你如果再不制止,让他这样打下去,我们就要倾家荡产了。后来摄政王下了一道命令,从此禁止官员打麻将赌钱。
    巨大的野牛角是在藏历新年里饮酒用的,这是庄园主自己斟酒用的酒具,倒酒时不能发出响声,否则就罚酒。但是牛角容器的空腔很难不出声音,不会倒酒的,往往没喝完就醉了......
    从主楼到后院,楼梯正对着的是西向一 大一小共两间的外廊式平房,称为"加色康",是专门为领主提供膳食的厨房“加色康”。北面一间是领主冬夏季节避寒暑的专用平房"古则学",地面铺着木质地板,两小间一大间。再北面是厕所和看门人小屋,中间是东大门。

    此外,帕拉庄园内还有羊粪房、磨坊等。帕拉庄园的磨坊可分为水磨和人工磨,主要加工糌粑和藏面,所加工的糌粑分为三等:一等庄主食用,二等亲信佣人食用,三等农奴和牲口食用。

    由于其独特的庄园文化和保留比较完整的庄园建筑及丰富的庄园文物,帕拉庄园目前已成为反映旧西藏历史及生活影视剧的重要外景拍摄地。先后在此拍摄的影视剧有:电影《红河谷》、《益西卓玛》、《1904:江孜之战》,电视剧《拉萨往事》、《西藏风云》等。



    沿着后院高大结实的转墙栽种了一圈参天杨,形成后院的绿色屏障。花园里种有各种果木花草,沿着石彻的小道, 在花园中央有一座凉亭,这是主人赏花观月和夏天宴会以及娱乐的地方。围墙外面,是帕拉家族郁郁葱葱的林卡。

    庄园主楼的对面,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朗生院,也称奴隶院。整座庄园宛如一块历史的化石,真实地展现着当年贵族的生活及农奴的苦难......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9.7.18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