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夏·日喀则——喜格孜步行街

$
0
0
2019夏·日喀则——喜格孜步行街

    喜格孜步行街是扎什伦布寺门前的一条商业街。“喜格孜”为藏语“日喀则”的语音直译,也称为“溪卡孜”,不过“喜格孜”看着更为喜庆一些吧......
    日喀则是从古到今的后藏重镇,藏语称“溪卡孜”,意为“土地肥美的庄园”。14世纪初期,大司徒强曲坚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后,得到元、明王室的庇护,设了十三个大宗溪,最后一个宗就叫做桑珠孜,自此,日喀则的全名称溪卡桑珠孜,简称溪卡孜,汉语译音为日喀则,这就是日喀则的地名由来。
    喜格孜步行街西面是扎什伦布寺文化广场,北接雪强路、日喀则老城区和宗山城堡遗址,南接318国道和班禅大师夏宫,东面与市区主干道之一的青岛路相连,延伸至年楚河大桥及滨河大道,是前往日喀则扎西伦布寺的必经之路。建于2003年,步行街总长987米,占地面积45900.20平方米,集文化、旅游和休闲为一体。
    特别说一句:青岛路是日喀则桑珠孜区主干道之一呢......

    步行街两侧建筑物充分体现日喀则地区居民建筑风格和特色,汇集了各县的建筑装饰特点,外观色彩艳丽,造型别致,形成别具一格的旅游景区。就连街上的行人,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呢......

    步行街有商店、餐馆、旅馆、酒店、药店等道,业态丰富,能满足食、宿、购等需求。在这里,能选购西藏民族手工艺品,蜜蜡,天眼,藏刀,藏药,服饰,法器,卡垫等;有特色的藏餐如“牛头”、“松赞”等,还有特色旅馆如“喜孜”,“登吧客栈”等都在这条街上。在步行街上,藏民、喇嘛、汉人混杂,一派异域风权情,当然也缺不了“放生”的狗狗们。
    说是步行街,并没有阻挡汽车的通行,据说只有“展佛节”那三天进行交通管zhi。我们来的这天,恰逢展佛节的最后一天,因此乘坐的三轮车只能停在街口,我们不得不逛了整条步行街,看到了满街来拜佛的藏民,还在这里给儿子买了一顶藏族风情的呢料帽子......



    制作用心的店面招牌......

    日喀则并不是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因此这条街上的商铺贩卖的货物好像并不针对外地游客,这些独特的藏族风情的货品似乎更多的是贩卖给当地藏民的呢......

    这里的服装店卖的是藏装......
    藏族服装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考证,早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藏族的服饰,可能就已具备了现代藏族服装的基本特征了。目前我们看到的直接描绘同藏族服装相似的羌人服饰在晋宁石寨山战国、西汉时期墓葬群中出土的青铜器人物图像上可隐约见到。石寨山青铜器上有近三百个人物图像,其中有一部分辫发者。这种服饰特点是:男女均头梳双辫,都穿一种有直条纹的衣服,或毛皮披风并且袒露一臂或双臂,头部有发饰。
    藏装,藏语称为“曲巴”,一般来说,藏装有袍装、便装和衬衫等,基本特点是大子里面还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宽长,衣领、襟边、袖口、下摆等处多以细毛皮、氆氇或色布镶边。白天劳动时多脱掉一袖或双袖,左右盘扎于腰间。袍一件长袖衬衣。男子束腰带时,一般将袍子下摆提至膝盖。女子束腰时一般将袍子上提少许,使下摆遮住踝关节。男子系腰带,妇女系一条色彩瑰丽的帮典——即围裙,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不同地区的藏袍可分为长袖袍、无袖袍、绸缎短袍、皮板袍、氆氇袍、布袍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这些结构宽松的袍子,适合于高原气候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既能防寒,又能散热,实用功能很好。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藏族服装对其邻近的其他民族的服装有一定的影响,独龙族、土族、纳西族等民族的男子都有穿藏式服装的习惯。
    当然,在幅员广阔的藏地,由于东南西北中的不同,服饰也就各异,虽然都是以藏袍为基本款式,却有着很多差别,比如在质地上的差别,像牧区的光面皮袍,镶有豹皮、水獭皮等兽皮的华丽皮袍,农区的氆氇长袍或布袍。除此还有附着其上的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珠宝饰物和腰刀、火镰、鼻烟壶等生活小用具,以及如“嘎乌”之类的宗教护身符。事实上,即使牧区或农区本身也各有差异,丰富多彩,像康巴的牧区和安多的牧区其服饰就有显著不同,更多的表现在装饰品及其佩戴的方式上,其繁复、绚丽与贵重令人眼花缭乱。比如在康巴最常见的女式藏袍是长及脚踝、颜色深沉并镶有一段水獭皮的呢制袍子,里面是红色的立领斜襟衬衣,边镶金底彩绘锦缎,以及环绕腰肢的一圈长垂着的银饰和缀在耳上、挂在颈上的黄金、珊瑚、九眼石等,以致任何人穿上这样的衣服,配上这样的饰物,都会顿时变得美丽非凡。
    过去农区主要以氆氇为衣料,也有用布或毛哗叽的;牧区则使用耐寒的绵羊或山羊皮,一般为皮朝外毛在内的板皮袍。现在藏民一般都穿锦花袍、绸花袍、绣花缎袍、提花皮面袍等。女式藏装的改良,是80年代初居住在印度的藏胞回国探亲时,流传过一种新的样式――再也不用另备腰带,裙子上原来就缝制了腰带,一环过来便可,裙子也自然形成,既美观,穿起来也方便。随之而来的是面料的改头换面:各种各样道不上名的轻盈细料和同样千姿百态的颜色。

    日喀则的童装店是这样的,好可爱呀......



    街上的小店中出售着神秘华美的藏族饰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藏民通过藏区特有的珊瑚、玛瑙、牦牛骨、藏银、藏铜打磨出他们祖祖辈辈的图腾崇拜:藏饰。美丽的藏饰天生拥有那片土地赋予的神奇魔力。天然石头、珊瑚、动物骨头、白银是制作藏饰的主要原料,就是这些平实的材料,粗糙的外表却有精致的内涵。细小的花纹、镂刻、镶嵌,都巧妙地形式藏饰的设计风格,并散发出浓烈的古、土味。所有藏饰均是手工完成,好多藏饰是喇嘛在庙里打造出来的,每一件都是与众不同。
    西藏传统首饰的表现形式,取决于藏民族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传统的游牧生活,更需要将全家,甚至几代人所积累的财产转化为珠宝首饰满身披挂,而四处搬迁去寻找水草丰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挂的不仅是服装饰件,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产,显示的不仅是美,而且象征着豪华与富有。
    藏饰以她古朴、粗犷、神秘为人们所喜爱。藏饰品一种蕴藏着浓厚文化且代表一种历史的饰物,其特点为:
    神秘:青藏工艺品大多蕴涵寓意丰富的宗教色彩,很多都是从法传佛教的法器中直接演化过来,他像青藏高原一样充满着藏传佛教的神秘色彩。
    奇特:构成藏饰品的材料丰富多彩,从普通的石头加工的尼嘛石,到泥土和人的骨灰烧的“桑桑”,有用纯天然的矿物颜料画的唐卡,也有纯金、纯银线绣的唐卡。
    美丽:在时尚的设计下,又蕴涵着仿古的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是其它任何民族特色的饰品所不能代替的。
    陈旧:藏饰全为绝手工制作,西藏人讲究将油涂抹于身上,代表健康。喇嘛也是同样,所以有些藏饰上有一圈圈的垢,带有古朴的气息。
    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藏民也许更注重后者。经年累月面对着雪山,草原和星夜,思想由此产生,用他们灵巧的双手,通过藏区特有的三色石,玛瑙,牦牛骨,藏银,藏铜打磨出他们祖祖辈辈的图腾崇拜---藏饰,阐释着“六字真言”,并坚信藏饰能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快乐!
    牦牛骨:在西藏人的观念中,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牦牛是美好的神圣的动物,玛尼堆上人们把牦牛的头骨刻上经文作为献祭,同时,人们也把牦牛骨也是一种独特的装饰品,原始自然、粗犷豪放,给佩带者增添一种野性的魅力!
    绿松石:绿松石是十二月的诞生石。被认为是爱情的魅力;若爱人不忠诚的话,它的颜色会改变。若它的配戴者濒临死亡,它仍然代表着友谊及忠诚。如果你发觉它的色彩变淡,只要远离它几星期後又会回复其光辉。绿松石能带来成功及幸运,尤其与蓝宝石一起配戴。绿松石能促进细胞再生避免受到污染物污染强壮身体。象 征——成功 吉祥 富贵 平安。
    有机宝石:红珊瑚石与琥珀、珍珠被称为有机宝石,形状像棵树,生长在200--2000公尺深海中。20年长一寸,300年增加一公斤,质地坚实,美丽娇艳,更具养颜美容,活血明目之功效。用红珊瑚能雕琢成贵重珠宝的有深红、桃红、粉白等少量几个品种,其中又以深红为上品、价格也最为昂贵。是尊贵不凡,高雅夺目,是吉祥、平安、护身的代表。
    藏银制品:其民族工艺才是主要卖点,藏银是西藏、尼泊尔生产一种含银较少的合金,主要成份包括镍等。
    藏族人民十分重视艺术性与文化性,并十分善于将生活中的动物、植物以及理想中的吉祥物衍变为图纹在首饰中出现。更为突出的是宗教文化给予图纹的强烈影响,以及藏民族对首饰挂件所赋予的宗教观念。如宗教文化中“六字真言”、“十项自在”、“双鹿法轮”、“大鹏鸟”、“吉祥八宝”、“万字符号”和众多的宗教文字、符号被用于藏饰中。藏传佛教推崇的数字“九”已成为珠宝图纹的最吉祥数字。藏族对绿松石的喜好和广泛应用,不仅因其艳丽,据说还是神的赐予。
    藏饰品不但可以打动你的眼睛,也可以撞击你的心灵,在这反璞归真的世界里,藏饰的神秘感和些许的浪漫心绪更是令人,心驰神往。藏饰以其艳丽的色彩,粗犷豪放的魅力征服了人心,其品种有:手链、戒指、项链、护身符、头饰、耳环、铜壶、手工纸艺、茶具、灯饰、廓尔喀刀、挂毯、地毯、展示道具、唐卡等等。
    头饰:各地区藏族服装的共同特点就是宽袍长袖,其主要区别在于头饰。藏族头饰极为丰富,每个地区各有特色,以青海、西藏地区藏族的头饰最为奇特华丽。红珊瑚、黄腊玉、绿松石和各种银饰是藏族喜爱的饰物。藏族不论男女,都以留长发,如今藏族男子留长发的不多,只是个别地方仍保存男子留长发的传统,但是藏族女子绝大多数留有长发。藏族同胞对于头饰非常在意,样式也是多种多样,大部分上面用玛瑙、珊瑚、松石等宝石珠串连成的类似于网状的头饰,像帽子一样戴在头上,在额头部位还有吊坠垂下,色彩艳丽,非常华贵。此外,一种叫做“巴珠”的头饰,用布做成支架,呈“丫”字形,支架上用玛瑙、松石、珊瑚等装饰,这种头饰原是达官贵族佩戴,现在流行于拉萨和日喀则等地。
    项链:藏族特色的项链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以绿豆大小的珠子 串成,材料一般为松石、玛瑙、蜜蜡、青金石、檀木、藏银等,颜色多为红色,绿色、黄色、白色,串成项链的珠子的数量没有特殊要求,但是很多都以108颗为准,这与藏传佛教中108颗佛珠代表108种烦恼或者108尊佛的功德有关。很多项链还带有吊坠,吊坠多呈圆形、椭圆形、水滴形,材料一般是松石、玛瑙、蜜蜡、青金石、玉石、藏银等。其中最为珍贵的“天珠”,藏语称为“孜”,关于它的来源说法很多,史学家认为这是从波斯一带传入西藏的手工饰品,但是藏族的传说故事中则认为“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虫子变化而成的,至今未有定论,这也使得“孜”更加珍贵,其中九眼天珠是最为珍贵的。
    耳环:藏族特色的耳环一般是以金银为材料,上面镶有椭圆形或者圆形的松石、玛瑙、珊瑚等作为装饰,大多是红色玛瑙、红色珊瑚和绿色松石,颜色艳丽又不失端庄。也有直接以松石、玛瑙或者珊瑚为耳坠,这种长度要较长一些。
    戒指:藏族特色的戒指的造型与材料和耳环非常相似,多以金银为材料,上面镶有玛瑙或者珊瑚或是松石,一般比较大,戴在手指上非常显眼。很多藏族人的手指上会戴有多个戒指,一方面出于爱美之心,另一方面是藏民族的传统观念:以此作为财富的显示。
    手镯:藏族特色的手镯大概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以金银为材料制作而成的手镯,上面刻有藏族特色的图案,还有玛瑙或者松石等镶嵌在上面。另一种是以玛瑙、松石、珊瑚、青金石、玉石、檀木、蜜蜡、砗磲、菩提子、水晶、琉璃等为材料制成的花生粒大小或者更大些的珠子串连而成的,在手腕上只能绕一圈。还有一种是以玛瑙、松石、珊瑚、檀木、蜜蜡、菩提子为材料制成的绿豆粒大小的珠子串成,基本每条都是108颗珠子串成,这种手镯往往被当做“佛珠”,在念经或者转山转湖时佛教徒会一边转动佛珠,一边念六字真言等。


    在西藏,木碗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
    西藏的古老歌谣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丢也丢不下,带也带不走,情人是木碗该多好,可以揣在怀里头。此处将情人比作木碗,可见人们对木碗的珍爱程度。
    西藏的木碗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不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身份的象征。藏族有随身携带木碗的习俗,对很多人来说,木碗远比黄金更为珍贵,有的人一生只使用一只木碗,并且会选择将这只木碗传给子孙后代。在西藏,随身携带木碗并不是个人习惯,而是一种群体行为。长久的使用过程,发展出来独特的木碗文化。在家里,木碗有自己的用法,在外面,木碗也有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
    每家都有2-3只造型非常华丽的木碗,大小不一。这其实是非常有讲究的,大的木碗,是男主人的,小的木碗,是女主人的。普通人家,就是纯粹的木碗,而如果家庭条件稍好的人家,木碗上面还有许多说法。他们的木碗,一般都是银质碗盖,上面雕刻着吉祥的图案,家境特别好的人家,木碗的碗身也镶嵌了许多金银。旁边的主要用来装饰,碗底的,则是向人证明,里面装的酒或者茶,绝对干净。碗腰处,会留出一个地方,让人明白碗是木木材作的,而不是金银。这也变相地说明了在西藏,木碗比金碗更受人欢迎。最富有的人家,仍然使用木碗,只是这个木碗上面,会镶嵌许多宝石。
    父母使用的碗,有男女之分, 区别不仅仅在木碗的大小上面,整个碗形也有很大的区别:男用碗低矮,开口大,显得稳重,女用碗的形状则要修长得多,并且非常注重光滑程度。这是居家,而在公共场合,更是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礼仪。
    古代西藏官员,随身佩有一个碗套,里面装着的就是木碗,俗官挂在腰边,既是一种装饰,又是官阶大小的标志。俗官挂在腰边的这种餐具叫“贾赤布雪”。“贾赤”是汉式小刀,“布雪”是装在缎制碗套里的木碗。官员们使用的木碗,固然也非常注重外面的金银宝石包裹,而木碗本身,也有一套非常固定的学问,盛开水不裂,摔到地上不会破,不烫手不冰手,体轻而质固,经久耐用,可以爷孙相传。用这种碗盛食,可以完全保持食物原味,吃酥油糌粑等油肉类食品犹为适宜。比之于一般瓷碗,是碗中上品。这种木碗一般都是选用一些稀有杂木的节或者根雕琢而成,除了材料本身,在加工过程中的工序也十分重要,必须要加工出来一些独特的花纹,比如磷火纹,或猪鬃纹,或猫头鹰眼纹等,有这种花纹的碗,就要格外名贵,比如大型核桃木碗,全身均匀地布满了猫头鹰眼纹,所以才能卖出这么高的价格。在西藏很多地区,都流传着这样一个谚语:“一只上等木碗等于10头牦牛。”


    当然,西藏的特色工艺品还有这些......
    金银器也是西藏传统的工艺品。金银器大体分为装饰品如手镯、戒指、项链、头饰等;一类是生活用品,如酒壶、酒杯、勺、筷、碗等。西藏的项链种类很多,有金、银、绿松石、骨头、木头、石头等各种质地,古朴自然,因是纯手工制作,故很少有重样的。西藏最有名的银器作坊都在日喀则,而在拉萨工艺品商店里卖的精细的银器大多是尼泊尔做的。
    藏刀是藏民族随身必备之物,既可以用来切肉,也可以用来防身,同时还是一种特殊的装饰品。男式藏刀比较粗犷、锋利,女式藏刀则比较秀气。根据做工精细程度和所用材料的不同,价格在几元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名气最大的藏刀要数日喀 则地区的“拉孜刀”和“谢通门刀”以及林芝的“龙纹刀”。精美的银饰刀鞘是藏刀的主要特色。不过机场是不允许旅行者把藏刀带走的,甚至在行李里托运都不行,如果要买的话或许你只好把它寄回去了。
    藏香,藏族人朝佛、驱邪、举行宗教活动时都用它。市场上出售的藏香种类繁多,其中“果乐 聂阿香”最为名贵。藏时香味淳厚,放到衣柜里,不仅衣物飘香,而且还防蛀,一些有特别成分的藏香可以防治传染病、流行病等。



    藏式家具是很独特的......
    藏式家具为财富的象征,家具数代相传。传统精美的藏式家具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只是近20年间的事。严寒的高原气候、恶劣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藏族人民勇敢刚毅的民族性格,也形成了藏族地区独特的雪域文化,藏式家具作为我国传统家具中的一朵奇葩,更是引人注目。
    由于西藏特定的地域分布规律的限制,森林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以及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湿润地区,高原内部缺少木材,交通运输的困难,过去经济落后时,只有高层僧侣、贵族或上层人士才用得起精美的藏式家具。藏式家具早期主要存在于宫殿、寺庙和贵族家中,普通家庭只有一些粗糙的简陋的家具。在藏族家庭中,如果有一套精美的藏桌、藏柜和酥油茶桶,主人则引以为荣。
    在藏族固定民居中,室内陈设中置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主要部分是主居室和经堂,其他部位则十分简陋,主居室是家庭集体生活的多功能房间,既是餐厅,又能是卧室,还是待人接客的厅堂,房间一般比其他房间大,家具陈设也多于其他房间。经堂是供主人礼佛之用,布置装修庄严整洁,宽大华丽。虽然家具装饰的丰富,品种和种类并不是太多。
    与生活在平原上的家庭不同,大多藏民喜欢坐卧于地上,所以藏式家具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凳子、坐椅。西藏家具可以分为箱子、柜子和桌子三大类。浓烈的色彩和金色雕刻装饰是区别于其他传统家具的最明显特征。家具没有装饰,藏族人是难以接受的,就如同不能接受酥油茶里没有盐或糖,荣任时没有歌一样。由于西藏丰富的宗教资源和悠久的历史,西藏同胞的生活都围绕着宗教展开,所有的藏式家具几乎都被绚丽的彩绘所覆盖,图案上忠实地记录着宗教故事和历史传说,使得这些家具在宁静的雪域中具有相当丰厚的故事性。有的家具表面还出现了奇妙的肌理变化,那是因为时间的缘故。西藏家具的材质一般多用核桃木、松木(如雪松)、林芝云杉和喜马拉雅红杉(又名西藏落叶松)等软木制作,也有些藏柜有简单的雕刻,选用稀有的高原硬木,但比较少见。由于西藏的高原潮湿特性与虫害盛行,对木材的损害十分严重,使有些家具不能长久保留,但是酥油灯灰可形成一种有效的保护层。

    藏式家具在造型上古朴华丽,尤其是金属装饰品使其具有一番豪华气派。在装饰手法上别具一格,丰富多彩,大体包括:彩绘、珠宝镶嵌(松石、珊瑚石、猫眼石等)、铁尖钉封边、木群边及雕刻、兽皮镶嵌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装饰手法,当数兽皮镶嵌。常用豹皮制成大小占箱柜正面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方形皮块,镶嵌在深色的箱柜表面,质朴大方、狂野奔放。几乎所有的藏式家具都被绚丽的彩绘所覆盖,有的还有肌理变化。藏式家具装饰纹样博采众长,华丽美观,常见的有龙纹、动物纹、植物纹、雷云纹、几何纹等。纹样大都与财富和珠宝有关。在描绘技法上富有层次,色彩鲜艳,民间意趣浓厚,有些图案构思大胆,意象诡谲,极具现代感,而且其表面装饰多数采用金色彩绘图案和雕刻装饰图案。
    与汉式家具区别最大、最具民族特色的装饰手法,当数兽皮镶嵌,常用豹皮,制成大小占箱柜正面1/3到1/5的方形皮块,镶嵌在深色的箱柜表面,质朴大方,狂野奔放。能看到的痕迹是,在卯榫对接部位,用兽皮镶包或用动物的筋当做绳子穿插后绷紧,用于增加牢度。




    和藏式家具密不可分的就是西藏的卡垫了......
    藏民族一般习惯不用床铺和椅凳。一般家庭都是靠窗沿墙摆着一圈"卡垫",形成马蹄形的环绕形式,或沿两面墙摆成直角形,在拐角处或马蹄形中间安放一张藏桌,供家人或客人围坐喝茶吃饭。卡垫上面铺上漂亮的彩色"冲丝卡垫"。全家睡卧起坐均用卡垫。
    “卡垫”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覆在上面的垫子,一般高30厘米,宽约1米左右,用细帆布做包套,内装獐子毛或干软草。卡垫质软结实,隔潮保暖。生产和销售时,一般都以对为单位,很少按条生产和销售。“卡垫”的种类很多,以穿杆结扣等工艺不同,分为:仲丝、尺不戒、汪丹仲丝等种类;以用途不同,分为卡垫、地毯、靠背、方垫、措垫及其它产品。“卡垫”是在“汪丹仲丝”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产品,它的穿杆结扣法,在全国乃至世界地毯织造技术中都是一个独特的创举,至今仍未失其独树一帜的地位,其织法,色彩以及纹样组织等方面,也鲜明地体现了它的民族和地区特色。"冲丝卡垫"是用毛纱或棉纱做经纬制成的,它具有编织精密、颜色鲜艳、花纹富有民族特色、经久耐用的特点。
    “卡垫”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的原料纤维长,弹性强,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卡垫”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日喀则、江孜生产的“卡垫”在西藏“卡垫”业中更是首屈一指。

    日喀则地区的卡垫品种非常丰富,根据卡垫图案的特点,大致分为五大类型,即:江垫式、龙凤式、满地铺式、城廓式和嘎雪巴式。
    江垫式:把取自锦缎上的缠枝西蕃莲格式的波状图案,织在卡垫上的统称为“江垫”。当然卡垫图案来自锦缎的不只是这一种,其它几个格式中也有不少成份是来自锦缎的,但这一类形式比较明确单一,特别也比较集中,而是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经公允。
    龙凤式:龙凤式是所有龙凤图案卡垫总称呼,它是按图案内容区分的,例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穿云龙、蛟龙闹海、二龙逐风、凤凰戏牡丹等等,其纹样多半也是来源于锦绣服料。在长期流传中,这个内容也有了它的固定格式,内容上都离不了龙、凤、云、花、水,形式上是以半个线为中界的反转对称或相向对称。
    满地铺式:这一类图案的纹样来源极为广泛,内容也很庞杂,有取自藏靴上绣花纹样的,有取自古代中原的绣花衣料上的,有来源于藏族建筑装饰上的,也有从印度丝绸和织锦上搬来的等等。无论它们的内容和风格有多么大的差异,但在章法形式上却有着很多相近的地方,如:纹样布满全毯分布均匀,通常无边。整个图案往往形成两个或三个较为明显的节次,两端两个节次一般都取对称形式,不管中间一个节次所占面积大小,或者只有两个节次,两端总是以向心的趋势向“半个线”集中。
    城廓式:藏语中把锁口“丁”字纹的叫“加架”意即汉地城墙。“城廓式”的特点之一是有边框、纹样,而且多带“丁字纹”小边,形如城廓,我们借助这曾意思把凡有完整边框纹样的图案称作“城廓式”。最常见的大边形式有四种:一、锦纹盒子边。盒子里的纹样多为暗八仙、佛八仙、国王七宝或三者杂而用之;二、水纹边;三、花草边;四、八仙、八宝、七宝边。
    嘎雪巴式:嘎雪巴·曲杰尼玛,江孜贵族,曾任过地方政府的噶伦。他对改进卡垫图案尤有兴趣,他通过对于内地近代丝绸刺绣的研究,吸收了剌绣被面和剌绣衣料上的大花大叶,以及整枝花的形式,并结合了卡垫的生产工艺特点,创造出了一种类似内地“彩花式”的新图案样式,深为藏族群众所欢迎,人们称它做“嘎雪巴白萨”。“嘎雪巴式”的特点是章法自由流畅,形象色彩突出,它有些像内地早期的“彩花式”图案,但它又不讲究气势空间,花纹比较均匀地分撒在所有的空地里,它的典型格式是四角有四块水纹。分类者把后来的一切大朵大枝,三点交错或两点对称排列的花卉图案,全部划入这个类型。



    从日喀则的市中心沿喜格孜步行街一直走到底,就是扎什伦布寺了......

 

    因缘际会,我们正赶上扎什伦布寺的展佛节。除了喇嘛,这里来来往往的大多是藏族朝佛的人们。拖家带口、扶老携幼,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虔诚的专注,还有对于未来的期盼。生命苦短,唯有信仰可以给人以藉蔚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藏历五月十四至十六,扎什伦布寺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展佛活动。3天中依次展出前世佛(无量光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强巴佛)的巨幅佛像唐卡,并举行诵经祈福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着法号齐鸣,法锣合奏,一幅长40余米、高29米的强巴佛堆绣唐卡在扎什伦布寺展佛台的向阳面壁上徐徐挂出,其色泽艳丽、绣工精美,令人称绝。数十名僧人开始在唐卡下念诵经文。信教群众在转经道上排成长队,缓步走到展佛台前瞻仰。僧众和信教群众要顶礼膜拜,敬上哈达,磕头祈求佛祖祛灾降吉,使人间安乐如恒。展佛节是扎寺年度较大的诵经、传昭、求雨的宗教法会,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今年更是特殊,因为班禅大师这几天正在扎什伦布寺为藏民摸顶祈福......
    满街是盛装的藏民,越接近扎寺,人就越多。到扎寺门前,两边都是席地而坐的藏民家庭。他们大多是在地上铺上卡垫或地毯、摆上青稞酒酥油茶等节日食品,边谈边饮,其乐融融。
    儿子又是摄影,又是录像,快要忙死了......

    旧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农奴主只占总人口的5%,却控制着西藏社会的全部生产资料,广大下层民众生活困苦。1959年3月28日,中央政府发布命令,在西藏进行民主改革。昔日的农奴从奴役中解放,从此成为高原的主人。

    扎什伦布寺到了......
     扎什伦布寺,日喀则的发源地,意为“吉祥须弥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明朝正统12年,宗喀巴弟子根敦主兴建。后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加以扩建。寺中错钦大殿可容2000人诵经,殿中有释迦牟尼像,两边有根敦主与四世班禅立像。大殿两侧为弥勒殿与度母殿。寺的西侧有大弥勒殿,高30米,甚宏伟;另有历世班禅灵塔殿、藏舍利肉身。寺有四扎仓(经院),教学显密并重。扎什伦布寺可与达赖的布达拉宫相媲美。它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建筑结构也深刻影响了其他藏传佛教建筑如五当召。扎什伦布寺是中国著名的六大黄教寺院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7年8月,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扎什伦布寺对面的文化广场......
    这里是上海市2002年帮助援建的扎什伦布寺前的文化广场。广场占地2.7万平方米,呈半圆形。不仅具有浓郁的藏民族风格,而且有着挺拔的常绿乔木、满眼翠绿的草坪、亭台楼阁和栩栩如生的铜塑像。扎寺文化广场由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休闲广场三部分组成,很有点江南园林的风格。广场中轴线与扎什伦布寺的中轴线相吻合,呈对称布局,沿中轴线建设旱喷泉、电子屏幕,还沿旅游线路几吉朗卡路设置了后藏风情街。
    在海拔3900米的高度,看见这满眼的绿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啊......

    这个广场是个小小的高坡,站在这里,可以拍摄整个扎什伦布寺的全景。可惜我们来的这天人实在是太多了,没法找到最佳拍摄点,也没法拍下静寂的扎什伦布寺......



    在步行街逛累了直接去那里品尝美味,这里的藏餐不错,很是正宗......

    藏式肉包子,还被称为“夏馍馍”,这种食物深受藏族人们的喜爱。“夏馍馍”这个名称中的“夏”指的是肉,而“馍馍”就是指馒头、包子。“夏馍馍”的馅并不是指定的某种肉,可以是牛肉,也可以是羊肉或是其他肉类。 “夏馍馍”不仅有蒸的,还有油煎的。味道香而不腻,肉馅鲜而爽口就是藏式包子的特点。吃藏式包子时,如果可以配上西藏特制的辣椒“嘛嘟”,就再好不过了。在西藏,吃个包子也能感受到藏族文化的独特呢......

    喜格孜步行街的大门也具有藏地独特的佛教建筑风格......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9.7.17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