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夏·日喀则——醉美风光·日喀则古城

$
0
0
2019夏·日喀则——醉美风光·日喀则古城

    在西藏转了一圈,却发现,我们无意间转入的日喀则宗山脚下的这片民居,竟然是最原汁原味的藏族建筑群,其独有的藏族建筑特色迷人至极......

    在西藏转山,是不允许回头的。我们从山前的小路下山,迷失在宗山古城之中......
    宗山的中心是是高踞山顶的桑珠孜宗堡,山下的一圈古建筑应该都是围绕它来建筑的......
    桑珠孜宗堡,桑珠孜宗(乃东藏区13宗之一)的宫堡,这座宏伟的山巅宫堡建筑是日喀则的地标式性建筑,位于桑珠孜区(老日喀则市的新名)的宗山上,人称日喀则小布达拉宫。建于1360年,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宗堡分四层,有房屋300多间。历史上是寺庙和政府的综合功能地,现为日喀则博物馆。
    桑珠孜即如意山顶,代表该地在乃东藏区史上曾有的首府地位,在绛曲坚赞 建立的帕竹噶举派政权时期,这里是首府。藏巴汗时期在山下有王宫但这里还是宗政府。1642 年固始汗推翻藏巴汗,使格鲁派获得统治权,西藏政治中心重回拉萨,桑珠孜宗政府管辖的范围缩小到本地区,城名中的“桑珠”被取消, 仅称溪卡孜,即日喀则,意为“土地肥美的庄园”。
    元顺帝钦封的“大司徒”强曲坚赞掌统全藏大权,他将乃东王朝下面的藏区划分为13个大宗,在每个宗修建了一座宫堡式建筑,集合寺庙与政府的功能,桑珠孜宗堡掌管乃东藏区、后来是西藏的事务。桑珠孜宗的宫堡是最后一个修建的,级别更高,规模大于江孜古堡等。
    桑珠孜宗堡是西藏城堡建筑中的代表作,是拉萨布达拉宫的风格祖版:1642年固始汗请五世达赖住过它的最上层,西藏首府从(噶玛噶举派政权藏巴汗噶玛王朝的)桑珠孜迁往(格鲁派政权和硕特汗国的)拉萨,他俩在清朝康熙年间重修拉萨布达拉宫,难免吸取其优秀特质,作为样板,只是后来有所增建。又影响了康乾时期那曲地区索县赞丹寺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普陀宗乘之庙建筑风格。

    对面的山上到处都是藏区常见的五彩经幡......

    树枝上的小鸟不怕人,在我们身边叽叽喳喳、蹦来跳去,可爱之极......

    西藏著名古城镇有拉萨、日喀则、昌都、江孜、夏鲁、阿里、萨迦、穷结等地。布局方式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于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使得城镇与寺庙结合一体,宗教色彩浓厚。拉萨、昌都等城镇,均是以佛教经堂或寺院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拉萨古称"惹萨",而"惹萨"最初正是大昭寺的名字。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兴建大昭寺,拉萨成为王朝的政治中心。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建立了噶丹颇章王朝,重建拉萨,大昭寺周围出现了贡德林、泽门林、丹杰林、泽觉林寺院,各大寺院的扎仓、康村,僧俗官员与贵族府邸,市场以及民房等。整个城镇占地1.3平方公里,以大昭寺为中心,向四周延伸。设内、中、外三条朝拜道,并以中、外朝拜道组成城市交通网。每年大、小法会时,市内可容纳2、3万喇嘛讲经说法。它既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一座典型的宗教城市。夏鲁镇在镇寺组合上,又是另一种处理方法。夏鲁,相传吐蕃时代的十大商市之一,位于日喀则附近的谷地,镇的四周,有土城墙围绕,夏鲁寺则位于城西,占据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萨迦、桑耶,则以寺庙为主体。规模宏大的萨迦南、北寺和平措、卓玛两座法王宫殿,占据重曲河两岸,北寺逶迤几里,居民区依附于寺庙。桑耶寺也是如此。城镇的另一种类型是以宗为主体,居住区、寺院围绕宗山建筑布置。宗政府占据山头,山下为居民区簇拥,寺庙或位于城镇的一端,或建于山腰。如日喀则、江孜、穷结宗均是典型实例。
    宗山建筑:系西藏宗政府(相当县政府)所在地。宗,本意为"碉堡"、"山寨"、"要塞"。古代的宗,一般是各大、小酋长的驻地,到了14世纪,帕木竹巴政权新建13个宗级地方行政机关。解放前夕,西藏设147宗(包括相当于宗级的谿卡)。宗山建筑,包括经堂、佛殿、宗政府、监狱、仓库等,一般建造在山头上,山下则为居民区。宗山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完备的防御系统。如古格王朝遗址,位于象泉河畔,背山面水,地形险要。建筑群由王宫区、居民区、寺庙区所组成,遗址内城垣重叠,明雕暗堡遍布,暗道纵横,上下之间有秘密水道连接,组成严密的防御系统。江孜宗,位于江孜城的南端,宗政府、经堂、佛殿、城垣、碉堡、仓库等建筑在山上,亦有水道与山下居民区相连,保证山顶用水。公元1904年,西藏军民,用火枪土炮、大刀弓箭,凭借宗山地形和防御工程设施与英侵略军对抗三天三夜,表现出它的军事意义和价值。


    慵懒的猫咪,怎么逗他都懒得起身,最多不耐烦地喵喵两声......

    宫殿建筑:藏语称颇章。历史上吐蕃王朝历代赞普建有不少宫殿建筑,著名的有青瓦达孜宫、子母宫等等。而后来,随着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宫殿则为各个喇嘛教派的法王、宗教领袖们所有,这既是它的一个最大特点,也是区别于历代帝宫如北京故宫的根本所在。如萨迦寺的平措颇章、卓玛颇章,系萨迦法王的宫殿;扎什伦布寺的颇章,则是班禅的宫殿;哲蚌寺噶丹颇章曾经是达赖的宫殿。公元17世纪简称的布达拉宫则是最辉煌的宫殿建筑。它占地41公顷,分宫堡、山下城堡(雪)、林卡(龙王潭)三大部分。红宫、晒佛台中心部位上下连贯13层,高117.19米。宫堡部分主要有红宫、白宫、郎杰扎仓、僧官学校、东欢乐广场等部分。白宫顶层的东、西日光殿为达赖喇嘛的寝宫,白宫内还有摄政王、达赖经师的居室和噶厦办公用房。红宫则是一座佛殿建筑。山下城堡内有行政衙属、司法机关、监狱、印经院、佛像佛器创建工场等。整个建筑气势磅礴,成为西藏政权、神权的无上权威。
    寺院建筑:随着佛教的传播,寺院建筑迅速发展了起来,并成为西藏古建筑的主体。由于社会的大量财力、物力耗费在寺院建筑上,因而这些建筑也最能反映出藏族建筑所取得的成就。史籍记载,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建大、小昭经堂和108座神殿,这些宗教建筑还不能称其为寺庙,公元779年赤松德赞建成桑耶寺,正式剃度僧人,标志着西藏第一座寺庙诞生。公元10-13世纪经过灭佛打击的佛教在西藏土地上再兴,托林、萨迦、粗布等大寺相继出现。公元1409年黄教格鲁派首建甘丹寺和十五世纪哲蚌寺、色拉寺、扎西伦布寺的相继建成,反映出寺院建筑进入了全盛时代。当时的西藏已是寺院林立,泛滥成灾。据《圣武记》记载,雍正十一年上报理藩院的黄教寺院数字达3477座,喇嘛31.6万余人。甘肃南部的卓尼县,就拥有大小寺院108座。而花、白、红等其它教派的寺院大约也有相类似的数量。寺院的膨胀发展,使得藏族社会陷入了畸形状态,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西藏寺院一般都很庞大,如哲蚌寺座落在拉萨西郊格培山腰上,建筑连绵起伏,鳞次栉比,层楼叠阁,蔚为壮观,俨如一座山城。这些大小不一的寺院,既是宗教活动场所,又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财富的集中地。
    由于寺院在藏族社会中所占的特殊地位,使得它在建筑上具备许多特点。
    1、寺庙要进行很多宗教活动,而修习经论仍是一项主要活动。一座寺庙,类似一所佛教大学。哲蚌寺内有教学、教仪、教务、杂务四大部分,下设三所显宗学院,一所密宗学院。这些经学院,藏语称扎仓,隶属于寺庙最高管理机构"机康"。扎仓建筑由经堂、佛殿和前院组成,并附设供应喇嘛饮食茶水的大灶房和辩论经典的辩经场。扎仓下面,设若干个康村,康村是寺庙的基层学经僧团,其建筑称扎夏,由僧舍、厨房、小经堂、内院辨经场、各种库房组成。建筑一般为回字形内院式,层高以三至四层居多,有的高达五至六层。寺庙一级的大殿,称措钦,即大集会殿的意思,其形制与扎仓相同,机康均设在二层。哲蚌寺措钦大殿的经堂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可容纳万余僧人诵经。
    2、寺院除了修习经论之外,还要进行语言、文字、诗歌、医药、天文、历算教育,寺庙垄断了藏族社会的文化事业。甘肃拉卜楞寺的"丁科扎仓",是专修天文的,"曼巴扎仓",是修习医药的。西藏山南敏珠林寺,也是以修医药为主的。这些建筑与一般扎仓大同小异,其它如印刷、出版、佛像佛器制造亦控制在寺庙手中,许多寺庙拥有专门作坊,如四川德格寺庙里设有很大的印经院。布达拉宫山下城堡里建有两座印经院和一座佛像佛器制造作坊。日喀则的纳唐寺,为藏族地区三大印经院之一,里面珍藏有纳唐版大藏经一套和丰富的藏文印版。萨迦寺藏有印版二千余块,大经堂内拥有佛教经典、历史、医药、哲学、戏剧、诗歌、历算、名人传记等史籍上万部。有些寺庙,如拉卜楞寺还设有类似图书馆的藏经楼。
    3、很多寺庙带有行政职能的性质。西藏寺庙有独立的经济,占有庄园,一座寺庙也就是一个经济实体。哲蚌寺占有庄园185个,耕地面积5.1万余亩,牧场300处以上,农、牧奴两万余人。全藏的40%的耕地归寺庙所有。这样,寺庙除了参加地方政权之外,还要统治本寺的辖地。如扎什伦布寺的班禅"拉章"负责管理班禅辖区二十一个宗、六个卡、十余万农奴。班禅"拉章",有行政权和司法权。"拉章"建筑在措钦大殿的后面,高四层,内设"益仓"、桑加列空和各庄园管理机关。班禅日光宫位于建筑的最高处,内有卧室、经堂、佛殿和辅助用房。昌都强巴林寺的帕巴拉呼图克图"拉章",管辖五十八个属寺和五个宗、7600余户属民。哲蚌寺的噶丹颇章也属于这类性质的建筑,因此,寺庙中的"拉章"建筑十分重要,随着活佛地位的不同,权限也不一样。但即便是地位较低的"拉章"也有管辖自己封地属民的职能。
    西藏寺院,就是根据上述各类建筑进行布置的,一般以措钦、扎仓为组合中心,建筑群布局灵活、自由。措钦大殿既是整个寺庙活动中心,也是建筑群艺术构图中心。佛教的教义、戒律、思想,对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或殿堂内部设计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殿堂内部通过帷幕、色彩的处理造成光怪陆离的神秘气氛,殿堂内部一般都很幽暗,而佛像则十分光亮,以表现"举世浑暗,唯有佛光"的思想。

    忽然发现在这个院落里能够如此清晰地看到桑珠孜宗堡的侧影......




    林卡建筑:林卡,系藏语,可以译为园林。但它的实际含义要广泛得多,一片丛林也包括在它的含意这内。藏族人民热爱自然,喜欢到野外的林卡中生活。每到盛夏之日,人们往往合家而出,寻找一片花木繁茂之地休憩、歌舞、筵宴。有的野营露宿,几日不返。西藏的贵族上层、官家、寺院、庄园大多拥有人工建造的林卡。如拉萨大小林卡达50余处,占地7800余亩。著名的有嘎木夏林卡、尼雪林卡、喜德林卡、龙王潭、尧西林卡。山南拉加里王府的夏宫,是一片面积很大的林卡。朗色林庄园林卡内苍松古柏,垂柳翠竹,还有梨、苹果、核桃、石榴、档以及海棠、牡丹、芍药、月季等高原少见的果木和花卉。一到盛夏,树木葱茏,花草争艳。林中建有领主夏天居住的别墅。泽觉林卡是泽觉林寺活佛的夏宫,里面也是奇花异木,十分美丽。尧为十四世达赖的家院,内有大片杨树和马兰,很有特色。在西藏众多的林卡中,以罗布林卡最为典型和著名。园林占地36公顷,是七世及后世达赖处理政务,举行典礼,消夏避暑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全园分罗布林卡、金色林卡两大部分,有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米久颇章三组宫殿建筑。按功能的不同,划分成计多景区,运用树木、建筑、花草组成各种景象。园内有花木一百余种,全盛时代多达三百种,成为西藏园林之冠。
    陵墓建筑:西藏陵墓有二种,即吐蕃王陵和各大寺庙高僧的灵塔。
    吐蕃王陵,又叫藏王墓,位于穷结县雅砻河畔、背靠木惹山,系公元七--九世纪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王子、后妃的墓葬群。明显墓堆有九处。松赞干布陵位于墓群的最低处,紧靠雅砻河。据史料记载,"墓内从九格,中央置赞普尸,涂以金",设有"经堂五座,藏有各种珍宝"吐蕃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墓前,有记功碑一方,碑上图片宝珠顶盖,刻有流云浮雕,四角刻飞天。碑侧为龙纹,刀法精练,线条流畅。另一座墓前,有石狮一对。狮高1.65米,风格粗犷古朴。
    塔葬,兴盛于寺庙,各教派,各寺院的法王、呼图克图、活佛与高僧圆寂之后,或尸体用香料保护,建塔供养;或建塔以藏骨灰,供人朝拜。墓塔的代表作品要推五世达赖灵塔。塔奉在布达拉宫红宫内,建于公元1690年。塔分塔座、塔瓶、相轮三个部分,高14.85,内部木构架,外表金皮包裹,耗金一万余两,塔身珠宝镶嵌,十分华美,被称为"世界之一饰","唯一庄严"。






    贵族府邸:民主改革前,西藏约有贵族二百余户,他们除占有大量的土地、庄园、农奴之外,还拥有豪华的府邸。山南拉加里王府、拉萨十一、十四世达赖家院都是代表性的实例。这些建筑型制大体相同,一般由主楼和前院两个部分组成。前院多系二层,底层用作仓库、或作奴隶佣人的住房,有的设置部分客房,接待来客。二层基本上是管家用房以及管家所用厨房,以管理庞大的庄园和财产。主楼居前院以北,一般呈回字形,中间为天井小院。房底层主要是各种库房,如十一世达赖家院,有盐库、藏戏服装库和酿酒用房。靠近街面的部分,作租房出租第二层,北侧正中,为佛殿,南侧为管家会议用房和文件库,两侧为厨房、主副食仓库和家俱库房。第三层系主人用房,有卧室、起居室、经堂、专用经堂、餐室,以及亲随佣人、奶妈的住室等等。
    后期的贵府宅邸,大多采用别墅式建筑。一般占地比较大,院内林木葱茏,广植花木,主楼仅占一角。建筑以二层居多,度层长方形,二楼北侧两端设露台,建筑平台呈"凸"字形。为了减少立柱,使室内空间完整,多采用工字型钢作梁,承重屋盖。建筑南向喜开通间落地大窗,使室内阳光充足。罗布林卡内的十四世达赖所建新宫,也具有这种特点。


    庄园建筑:庄园,出现于公元十世纪后半期,阿里古格封建害据势力首领,把辖区分为三个地方,封赐给仁钦桑布译师,作为供养庄园。到公元十三世纪初叶,卫、藏阿里、塔布、工布地区普遍确立了领主庄园的土地经营制。随着庄园经济的出现,庄园建筑得到迅速发展,著名的有朗色林、甲马赤康、庄孜等庄园建筑。
    庄园建筑,既是贵族住宅,又是全庄园的管理中心。建筑布局和设计上有明显地反映出封建农奴制时代社会生活的特点。主要有:
    1、庄园主体建筑大都十分豪华,朗色林、庄孜庄园的主楼都高达五层。内有华丽的居室和经堂。朗色林庄轩的南面,还有林卡别墅,这是领主夏天居住的地方。
    2、庄园的总平面设计上,往往有完备的防御性工程设施,朗色林遍地开花,园有城墙两道,内外墙之间宽5-6米、深3米左右的壕沟。甲马赤康庄园城堡的墙垣高三丈宽三尺。城楼上设射箭孔,悬"投石箱",城外四周还有"陷马坑",防卫十分严密。
    3、庄园建筑内拥有大量的仓库,存放粮食,武器、弄具,库房一般设在主楼的底层。
    4、庄园内,一般都有磨房、纺织机房等工场,供朗生和农奴们捻毛线、织氆氇、制作家具等生产活动,反映出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5、庄园内朗生(奴隶、家奴)居住的房屋简陋破烂,狭小阴暗,与领主居室形成鲜明的对比。
    6、庄园内设有惩罚农奴的牢狱,里面阴森潮湿,并备有脚镣、皮鞭、皮巴掌等刑具。
    着重说说日喀则的藏族民居:与庄重、肃穆、雄伟的宫殿和寺院宗教建筑相比,日喀则的民居建筑可谓多姿多彩,独具一格。既有流动的式样独特的帐篷,也有土木混合结构的宽敞平房;既有造型轻巧的全木结构,也有厚重结实的泥墙建筑。其主要形式有帐房、碉房、干阑式建筑等。
    日喀则的民居建筑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同时,也逐步融入了现代气息。在保持传统建筑的外形、风格、色调和布局的基础上,开始运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水泥、钢筋和装饰装潢材料,并主要出现了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从建筑结构到内外装饰完全现代化;另一种是建筑结构为藏式结构,内部装饰以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把原来装饰性的藏式家具改造成具有藏式家具特色,又有现代家具功能的实用性家具,室内还配备了沙发等现代家具,后者是当前藏族住宅改革潮流的主要趋 势。在住宅装璜中,玻璃的运用最为广泛,而且还出现了落地式大窗户,这一方面保证了室内的温度,另一方面具有独特的采光优势,因而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传 统和现代在民居建筑上的有机结合,使日喀则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藏族民居建筑,大部分是二或三层的土石木结构的小楼,俗称"碉楼"。建筑格式为方形平顶, 平面略为错开造成体块搭接,条翼以厚实的矩形块体为基调,界面略作几何处理,高低错落。如是三层,底层多为畜房或用作储存干草,二层为居室和厨房,三层为 宽敞的晒台,设有经堂和晒廊,小经堂面东或面南,处于最好位置。藏民族砌墙一般不用垂线校正,块石墙体,耸立而上,外皮逐次收分,内皮仍然垂直,楼层为土 面层,在木梁上密排楞木,再铺一层细树枝,于其上铺20厘米厚的夯实土层。楼顶晒台也是夯实土层,稍厚。楼层常在第二层出挑墙外,扩大内室空间,也因此富 于变化,使轻巧的小楼与厚重的墙体产生有趣的对比。楼层之间和楼顶楞木也出挑墙外,形成楣檐。藏族住宅布局大同小异,但外形变化多端,不相雷同。建筑色 彩,习惯在大片石墙上,粉白或涂红,嵌上梯形黑框的小窗,楼层之间的楣檐,在出挑墙外的楞木上涂以朱、蓝、黄、绿、青等各色,对比十分强烈,产生极度反差 的视觉效果。也有的是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头的青色或暗红色,楞木涂以五彩。整个建筑的线条鲜明,节奏齐整,敦实浑厚。
    自藏传佛教兴起后,藏族 的民居建筑又习惯在房屋的每个空间块体的四角,树起白色的经幡,整个村寨的周围也竖有一排排高大的经幡,这些和屋檐、门窗上面悬挂的白色的帘布帷幔协调成趣。另外,许多民居住宅,或在屋顶,或在门前、或在窗台,都摆有青石浮雕佛像和经文刻石。
    解放后,藏族民居传统风格依然保存着,但那些琳琅满目的建筑小品已失去宗教意味而成为一种美化生活的装饰,人们还喜欢在窗台上和天井里摆上花盆,种植花草,增强了生活安定、舒适和欢乐的气氛,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







    说说其他两类藏族民居:
    帐房主要流行于牧区。根据放牧方式和季节不同,又有冬帐房、夏帐房之分。冬帐房一般用木棍 作框架,上覆盖牛毛织成的毡子,能经高原风雪的侵袭而不漏不裂。架设时,前后左右以木棍为立架,支撑帐顶的中部和四角,然后在四周用绳固定在地上。帐房内 空间高度约1.6米至2米,顶部留出天窗,用以通风、采光、出烟,雨天可以遮盖。其内部结构通常为中间高大,四周低矮,由四周向中间收拢。低矮部分除门一 侧用于出入外,其他部分通常铺设卡垫,供休息,中间则安设火塘或炉灶,用于打茶做饭。牧民们还在帐房外四周用干牛粪、草坯、土块、石块等垒成矮墙,以避风 寒。这种帐房大都建在背风向阳、水草近便的山洼地带。夏帐房是用帆布等制作的一种比较轻便的帐篷,构造简单,拆装、携带都较方便,一般供出行或临时使用。 结构简单的两面坡人字形帐篷,只能容纳2-3人;大的方形帐篷过去往往是贵族和上层喇嘛所用,可容纳数十人,制作考究,用各种颜色的布或呢子镶边,门、窗 户和帐篷内外通常都要进行装饰,纹样丰富,其中宝马、双鱼、吉祥结等八吉祥物最受青睐。
    日喀则农区(含半农半牧区)的民居,大都是二三层的楼房或一层的平顶房,也有高达四五 层的建筑物。"屋皆平顶"是其主要特征。日喀则农区的楼房多为二层,一般为石木结构。墙体多为石砌,一层用方石叠压,以泥合缝。有的地方,墙体下部为石块 垒砌,上部墙体为板夯土墙。还有的地方,作墙体的材料为土坯砖,往往以石、土、砖混合使用作墙体,墙体下部为石砌,中部为土夯,上部是土坯砖。墙体逐渐向 上收缩,但内壁保持垂直。在内部建筑构造上,梁和柱不直接相连,柱头上平搁短斗,短斗上搁长斗,长斗上搁大梁,梁上铺设檩条,檩条上再铺木棍,然后捶筑" 阿嘎"土做成楼面或屋面。有的地方没有"阿嘎"土,则用一般的粘土夯实作顶。屋顶均为平顶,一般在屋顶四周的墙上还要加砌女儿墙,在屋顶四角搭建约半人高 的墙垛以插挂经幡。房间内排满了各式藏式家具,柱头、门、门楣和窗户雕饰富有特色。木构建筑富于柔韧性,而以石材为主、结合土、木的建筑则坚实耐用。布局 讲究协调、匀称,尤其是石墙的修砌讲究艺术性。墙体不仅具有强大的承重能力和韧性,同时墙面注重整齐、美观和协调,墙角转折笔直,棱角分明,块、面、线有 机的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高耸、雄壮的美感。同时,有些地方的建筑在外墙敷色,如萨迦地方的建筑通常敷以黑、白、灰三色,而大多数地方的建筑则粉刷白色。 房屋大多呈正方形或纵长形,底层圈养牲畜,供堆放杂物用,一般不开窗。二层为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主室、贮藏室、经堂、楼梯间等。一般将前面较大的房屋作 为主室,左右的小房间作贮藏室,楼梯间多位于主室右边的靠墙处,从这里可以通到各室及上下楼层。农家的住宅多为一家一院。院墙有用柴薪堆积而成的,有夯墙 的,也有土坯砖垒建的。宅院的门一般都向南开。
    除楼房外,日喀则各地还有大量单层建筑的平房。平房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样式与楼房建筑无异。平房的宅院一般较大,多砌高大的围墙,宅院内圈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人们劳作的地方。仍有许多人修建单层的平房,只是占地更宽,设施更完备,装饰更豪华。
    在气候比较温和、多雨、潮湿的地区,如亚东等地,还留有干阑式构造的全木房屋,即在 房屋下面架空,使空气流通,减少潮湿。由于这些地方盛产木材,往往以木板代替石墙、土墙,墙壁比较薄,窗户多,建筑风格轻盈疏透。在强调实用性和艺术性的 同时,日喀则民居建筑也很注重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协调和融合。林区的木屋与高山、峡谷、流水完美融合,炊烟缭绕,恬静优雅。






















    宗山脚下这片古民居,人烟稀少,非常适合摄影爱好者,更适合背包客闲逛,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说说日喀则古城的建制:藏族传统的城镇防御意识与中原地区修建城池的保卫方式有所不同,西藏一些地区的传统城市通常在制高点建设宗山堡,利用地势来进行观察和防御。日喀则作为西藏第二大城市,是以宗山堡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传统城市。日喀则古城的城市空间形态不仅受自然环境、传统民俗影响,更多受到西藏地区政治、文化以及交通功能的影响。
    日喀则古城是在13世纪中叶,元朝开始统治西藏时兴起的。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帝师八思巴创立了以佛教僧人为首的、统治整个西藏地区的萨迦政权。萨迦政权的统治中心在萨迦寺,这里也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中心寺城。此后的三个世纪里,帕木竹巴政权取代萨迦政权后,其中一个宗选址日喀则,并在宗山建立了宗政府。日喀则由此成为后藏的行政中心,其城市也进入形成与发展阶段。15世纪中期,第一世达赖喇嘛根敦朱巴主持兴建扎什伦布寺,该寺位于日喀则城西的尼玛山东面山坡上,与宗山相对,日喀则城市随即以扎什伦布寺和宗山两个发展中心逐步扩展开来。蒙古兵进入日喀则后,规定扎什伦布寺500步之内不允许有任何居民,并强令扎寺周边的居民搬迁至宗山堡周围居住,故而形成了现在的古城格局。
    西藏境内古代交通线路受地形影响,形成了“两横五纵”的主要交通结构,早期的城市多起源于这些主要的交通线路上,作为西藏第二大城市的日喀则也不例外。
    解放前,日喀则古城的城市格局基本为:宗堡为城市中心,主要居民区为宗山南侧一片沿山分布、宗山东侧一片,民居建筑多选择有利于受到宗山建筑保护的方位聚集。曲崇美汤和噶久美达两条路为骨架,中山北侧有少量居民,扎什伦布寺东南有部分分散居民点,地日山北侧有部分分散居民点。日喀则古城集中区为尼玛山尼色日沟、青岛路以东、仁布路以西,噶久美达以南、尼玛山以西的地区。
    日喀则古城的城市空间格局是:以宗山为主体,居民区及小型寺院围绕宗山建筑布局,城市发展以宗山为中心,依西面山体,呈弧线向外扩展。宗政府占据山头,山下为居民区簇拥,而作为城市起源的大型寺庙扎什伦布寺则孤立于城镇的另一端。
    依山就势是日喀则老城传统建筑布局的最大特点。依山建设可增强防御功能,同时避免水涝之患。日喀则古城位于年楚河汇入雅鲁藏布江的河口地区,年楚河西岸,近水则解决农业、生活用水之需。同时,河谷地带土壤肥沃,易于发展农业。日喀则古城在城市选址方面,非常符合农耕时代的串通城市选址条件。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它成为后藏的中心。














    再说说西藏民居的些微区别吧:在西藏广阔的区域,散布着形式多样的民间居住建筑,藏北的帐房,卫藏南部谷地的"碉楼",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以及阿里高原的窑洞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区色彩。
    牧区,以帐篷为主。睡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两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篷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约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这种帐房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其周围村庄的土、石木结构的民居,俗称"碉楼"。拉萨民居,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院内有水井,厕所设于院落的一角。城镇周围,多为手工业者、工匠、农民自建的独院平房住宅。山南地区农村民居,由于人们喜爱户外活动,常利用外廊设置开敝式起居空间,颇有特点。许多农村居民建筑,无论是居室、厨房、贮藏、庭院的设计,还是牛棚、猪圈,厕所的布置,功能关系比较合理。有的民居,巧妙地利用山坡地,把建筑下层处理成牲口圈,上层作庭院或起居场所,使得人畜分置,互不干扰,改善了卫生条件。
    这些民居建筑的显著特点是:方形居室,功能家俱和低层高。居室大多以2×2米柱网为单元,组合成4×4米的方形平面。建筑层高2.2-2.4米。家俱主要有卡垫床、小方桌、藏柜,具有矮小、拼装、多用的特点。家俱沿墙布置,充分利用室内边角面积,使得活动面积集中,方便使用。
    结构系统:多为土木,石木混合结构,土坯墙厚一般40-50厘米,毛石墙厚50-80厘米,冬暖夏凉,适应高原的气候特点。屋面均采用平屋顶,阿嘎土面。
    西藏东部林区村镇民居,又另具一格。如林芝地区的民居,多独院式,由居室(兼厨房)、贮藏间、牲畜间和外廊、厕所等组成。居室平面以方形柱网组合成方形或长方形。室内以炉灶为中心,周围布置床和其它家俱。建筑层高在2-2.3米左右。因林区多雨,屋面采用坡顶。山尖空间常被利用作阁楼贮存草料、杂物。建筑多采用木构架承屋结构系统,墙体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木板、竹篱柳条篱亦为多见。屋里密铺木瓦,上面压以石块稳定。这些地区的民居,充分体现出就地取材的特点。
    阿里地区的民居,河谷平川地带,多独立式村宅,土木结构,以二层居多。二层多作夏居,低层作冬居。靠山崖旁,有窑洞和房窑结合的民居。窑洞平面有方、圆、长方形等形状,以4×4米方形窑洞为多。窑洞高2-2.2米左右,平顶拱。窑洞民居,是西藏高原上比较少见的一种民居类型。
    西藏民居的历史十分久远,4-5千年前已经妯现穴居、半穴居式的居住建筑和原始聚落,昌都卡若遗址就是例证。随着社会进步,居住建筑也得到发展。它经过长期的演变,在适应西藏高原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和结合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而形成经济、适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的居住建筑。



    藏族建筑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藏族建筑艺术造诣很深,能运用统一、平衡、对比、韵律、和谐、比例、尺度等构图规律,取得美的立面造型。江孜白居塔的外轮廊线基本上是等边三角形,构图稳定、严谨、比例良好。在建筑设计上注意建筑功能与艺术的统一,布达拉宫,力求适应当时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政治、宗教和宫廷生活的需要,同时又烘托出神权、政权至高无上的形象与气氛。托林寺迦萨殿和桑耶寺,则以建筑形象描绘佛教世界形成模式--须弥山,表现出强烈的宗教宇宙观。这种构思奇特的建筑设计,达到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整统一。在结构与构造上,藏族建筑为多层建筑,并有建筑就层左右的gao层建筑的能力。工程技术方面,大昭寺的砖墙(公元七世纪)、桑耶寺(公元八世纪)、夏鲁寺(公元十一世纪)、罗布林卡(十八世纪)精美的琉璃瓦;萨迦寺(公元十一世纪)的大夯土墙、布达拉宫(十七世纪)和扎什伦布寺(十五世纪)的晒佛台大片石墙面的砌筑;各大寺庙金顶的制作,均体现出不同时期建筑技术上所取得的进展。建筑施工方面,工场预制,现场装配建筑已经广泛运用。各大经堂佛殿的梁架立柱系统,都是事先在工场预制、编号、试装,然后再运到现场组装。金顶构架和铜皮都是经过精密计算过的,试装后,刻上编号再运往现场装配。桑耶寺的琉璃塔用砖,因塔形弧线不同,各个部位砖的规格都是经过事先精心设计然后烧制的,砌筑时满足造型的需要。公元1690年建设布达拉宫红宫,一千余名工匠、五千五百名乌拉差役参加施工,工场、营地布置和人力高度有条不紊,充分表现出科学的施工组织计划和强有力的施工组织能力。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西藏涌现出各市地多著名工匠和建筑家。桑结嘉措不但通晓宗教、天文、医药、历史,对建筑设计与施工亦内行并有指挥才能,称得上一位建筑专家,他所写的一部建筑工程技术方面实录性著作《五世达赖灵塔目录》就是证明。

    在藏族建筑发展过程中,既注意吸收汉地和其它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又保持了本民族建筑特色与风格的传统性,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本民族建筑事业的发展。文成公主641年进藏,"随带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并召集汉族"要匠和雕塑等工匠",参加小昭寺的修建活动。公元710年金城公主进藏亦是"杂使诸工悉从"。萨迦政权之后,汉族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被大量吸收,夏鲁寺就是例证。该寺夏鲁拉康大殿,二层布置四座汉式殿堂,分前殿,正殿、左右配殿,轴线关系明确。屋面为歇山顶,上覆琉璃瓦,檐下斗拱做工精细,具有元代风格。不断地吸取,并与本地传统巧妙结合,使得西藏的建筑活泼而富有特点。









    这里的景色甚美,但由于小巷狭窄,桑珠孜宗堡又太高,怎么着也无法避开这根煞风景的柱子,让人物与宗堡同框......







    这个角度稍微好些......


























    可爱的小狗......



    顽固地守护着自己的领地,只要有人走进巷口,便狂吠起来,全然不顾周围的寂静......

    已到山脚下了......

    拐个弯,竟然看到了一条热闹的小街。特别说明下,这里卖的货物都是给当地藏民的哈,因为,这里很少有人能够听得懂汉语。我们与当地人交流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连店面的招牌上也只有藏文,没有中文......




















    我们在这里已经完全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迎面走来的当地居民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却完全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汉语,而是简单的英语,甚至还有日语,晕掉......



    日喀则街头到处都是小小的藏面馆,十块钱一壶甜茶或酥油茶,能消磨一上午的时间......





    悠闲,慢生活,是日喀则的主题......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9.7.17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