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夏·拉萨——哲蚌寺

$
0
0
2019夏·拉萨——哲蚌寺

    从阿里回到拉萨,给自己留了两天的休整时间,适应一下高原5000米到3600米的落差,再飞回我们位于水准远点的家——青岛,以减缓醉氧现象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近一个月在西藏游荡,听到最多的是哲蚌寺......

    哲蚌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 


    哲蚌寺系黄教六大寺庙之一,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十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坳里,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之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1416年创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拥有141个庄园与540多个牧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 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藏语意为“堆米寺”或“积米寺”,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州”,它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

    哲蚌寺建筑结构严密,殿宇相接、群楼层叠,每个建筑单位基本上分为三个地平层次,即落院、经堂和佛殿,形成由大门到佛殿逐层升高的格局,强调和突出了佛殿的尊贵地位。其中规模宏大、雄奇庄严的措钦大殿,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的德阳扎仓,粗厚古朴;布局严密的阿马巴扎仓,高耸森严;富丽常皇的甘丹颇章等都是西藏大型建筑的代表。在建筑外部又采用金顶、法轮、宝幢、八宝等佛教题材加以装饰,增强了佛教的庄严气氛,使建筑整体上显得更加宏伟壮观。1464年,哲蚌寺建立僧院,传授佛教经典。寺内共有4个僧院(扎仓)、29个康村。哲蚌寺主要由措钦大殿、四大扎仓(即罗赛林扎仓、德阳扎仓、阿巴扎仓、郭芒扎仓)和甘丹颇章几部分组成。

    寺院的四周没有草木,都是砂石荒山,寺内却有几处树木繁盛的院场。这便是哲蚌寺的辩经场。每个札仓(即僧院)都有两个这样的辩经场。辩经场一般设于札仓附近,主位有一级一级的辩经台,辩经的时候喇嘛依次就坐,原则上全寺喇嘛都可辩经,但实际上能够凭着足够佛学知识而登上辩经台的,只有少数能够逐级在札仓和全院性的大辩论中获胜,最终取得最高荣誉“格西”学位的喇嘛。哲蚌寺也有不定期的辩经,下午14:30开始,虽然不如色拉寺那么有名(周三),又是运气好时也能在哲蚌寺里的辩经场或者后山的辩经场看到。
    不小心拍到了我们聘请的导游,这位西藏大学的大一新生,说的汉语我这个汉语言专业毕业的语文老师愣是没怎么听懂......


 

    西藏特色——黑窗框......

    哲蚌寺寺是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徒弟绛央曲杰扎西班丹在大贵族朗嘎桑的资助下,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动工兴建的,名为“白登哲蚌寺”,后简称“哲蚌寺”。在藏语里“白登”意为祥瑞庄严,“哲蚌”意为堆积大米。哲蚌 寺建成后,很快发展为格鲁派寺院中实力最雄厚的寺院。
    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成功地创办了传昭大法会,同年他亲自倡建格鲁派祖寺甘丹寺,至此标志着他苦心创立的新教派格鲁派已经形成,得到全藏僧俗群众的信奉。格鲁派势力日益强大,信徒与日俱增,哲蚌寺的兴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起来的。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宗喀巴弟子绛央却杰兴建哲蚌寺。其门下7弟子分别主持寺中7个札仓(经院)。此寺为历代达赖喇嘛的母寺。寺中的甘丹颇章(宫)为达赖二世根敦嘉错主持修建,第二、三、四、五世达赖均在此坐床,以后五世达赖在此掌领西藏地方政教大权。 
    公元1464年,哲蚌寺建立僧院,传授佛教经典。哲蚌寺内喇嘛大都很友善,若能邀得他们陪同游寺,肯定会有很多的收获。寺院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寺内原有七大札仓(经学院),后合并为洛色林、果莽、德扬、阿巴四大札仓,西藏众多的名僧大都曾在此学经,最盛时有僧众近万人,是喇嘛教最大的寺院。明万历六年(1578年),俺答汗赠以"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的尊号,达赖喇嘛一称即始于此。索南嘉措得此尊号后,又追认其前两世为第一、二世达赖喇嘛。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受清朝册封之前,一直住在该寺。由于历世达赖喇嘛皆以哲蚌寺为母寺,因此该寺在格鲁派寺院中地位最高。 

    寺内的主要建筑大都是明清两代陆续修建的。寺院的主要建筑大经堂雄伟壮观,有183根立柱,柱上的雕刻十分精美,还有精美的织绣经幢、挂幢、唐卡(卷轴画)以及佛像、壁画等加以修饰,同时可以容纳八千人诵经。寺内还保存有大量藏族的古代文献和经籍 。
    这里的阶梯看起来并不陡峭,但对于从平原来的我们,仍然爬得是气喘吁吁......
    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在寺内噶丹颇章建立地方政权,是宗教正式参与政治的开始。达赖喇嘛迁往布达拉宫后,这里仍然是拉萨三大寺中规模最大、最有势力的一个。哲蚌在民主改革前占有溪卡185年、土地5万1千亩、牧场3百个、牛4万头、农奴2千人,每年收取地租粮280万公斤、酥油13.3万公斤。在国内外的属寺共有3305座,共中区内640座、区外省市1647座、国外1018座。 

 



    哲蚌寺的殿堂多得数不胜数,从宗教意义上讲最著名的是“强巴通真”殿,从政治意义上讲最重要的是“甘丹颇章”殿。“强巴通真”(弥勒见得解脱)殿位于措钦大殿三楼西北侧,规模不大却因主供弥勒八岁等身像而著称。前来膜拜的信徒络绎不绝。殿门上还悬挂着一块汉文横匾,上写:“穆隆元善”,匾上刻有椭圆形篆字图章一枚,文为“大清道光丙午年孟秋印”;后有图章两枚,一枚刻着“铁穆氏”三个字,另一枚刻着“琦善之印”四字。殿内还供有该寺的镇寺之宝——白色海螺。宗喀巴命令绛央曲结·扎西班丹修建哲蚌寺时,将把修建甘丹寺前宗喀巴亲自挖掘出来的白色海螺交给扎西班丹并预祝建寺成功。此伏藏品海螺一直珍藏在弥勒殿。





    寺内主要经殿有六个:甘丹颇章、错钦大殿、密宗院、洛赛林院、郭芒院、德阳院。主要佛像有:见解弥勒佛、金刚怖、不动佛,还有金写甘珠尔、大战佛莽历史悠久、举世无双的真品和不计其数的各种镀金佛像、唐卡、佛经等珍贵文物。另外寺庙四大僧院中有三个显宗院和一个密宗院,三个显宗院都依据宗喀巴三师徒所著经典的基础上各持己见,洛林院习用班禅索扎之经典,郭芒主修贡钦降央协巴之经典,德阳则根据五世达赖喇嘛的经典进行修持。

 



    甘丹颇章为极乐宫,建于公元1530年,由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任哲蚌寺第十任赤巴(住持)时主持修建。以后三世、四世、五世达赖喇嘛都在这里居住过并历任该寺赤巴。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建立了强有力的地方政权,因政务在该颇章(颇章意为宫殿)处理,故名甘丹颇章政权,甘丹颇章遂一度成为西藏地区政治权力中心,后来五世达赖迁往布达拉宫处理政务。

 
    甘丹颇章位于哲蚌寺的前部左侧,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建筑单元,颇章四周围墙高耸,呈现一种古城堡的建筑风格。最初在哲蚌寺内有一处帕珠地方政权官员的住所,叫多康俄姆,公元1518年,帕珠第十一第斯把它贡献给时任哲蚌寺第十任堪布的第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改名为甘丹颇章。在三世达赖喇嘛时期进行了扩建,形成眼下的规模。此后四、五世达赖喇嘛都住在此处,直到公元1645年重修布达拉宫以后,达赖喇嘛才从这里移住布达拉宫。十七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强有力的西藏地方政权,因权力机构设在该颇章内,故被称为甘丹颇章政权。
    甘丹颇章的建筑也是逐层升高的,从平面上可分为三部分,步入前门是一范围不小的院落,入院上27级石阶,登临该殿大院内,大院内左右和前部都是上下两层的明廊建筑和一些住房,后部是颇章的主体大楼,高三层。第二层是原达赖喇嘛处理政教事务的场所。三层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地方。

 

 

 

    从哲蚌寺沿西侧的台阶拾级而上,进一个大门后的左侧是一条小路,旁边有流水,经常会有一些藏族妇女在溪边洗铃铛。走上一个山间的小平台,可以俯瞰山谷的景色。继续往上走,左边远处有绘在山石上的佛像,后面的铁架子就是雪顿节时的晒佛台。每年雪顿节哲蚌寺都会举行晒佛仪式,在山坡上展示一幅巨型佛像唐卡,引来大批信徒和游客前来祷福,场面壮观。
    右侧就是著名的甘丹颇章。甘丹颇章大门前面有一个小佛殿,里面供奉着五世达赖喇嘛的衣服。甘丹颇章有3层,每个窗口都种了许多花。这里曾是二至五世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后来五世达赖喇嘛掌管地方政权,在布达拉宫完成白宫部分重建后,便正式迁到了布达拉宫。由于达赖是在甘丹颇章建立政权的,所以史称”甘丹颇章王朝”。



 

  


 

    措钦大殿(“措钦”意为大法堂)是哲蚌寺的主要建筑。措钦大殿位于位于哲蚌寺中心,占地面积近4500平方米。殿前有石铺广场,面积200平方米,登上17级宽广的石阶便是8根列柱的明廊。大殿的经堂规模宏大,有房221间,有柱183根,面积约1800平方米。其中心升起一层构成面积一百多平方米的高敞天窗。经堂雕梁画栋,依柱是悬幢,帏幔交织,五光十色,加上后面醒醒目的鎏金铜像,盏盏长明油灯,显得十分富丽堂皇。堂内供奉的佛像造型精美生动,特别是正中的广殊菩萨及大白伞盖佛母,高大而精致,佛像的背光、周围的边饰和雕兽造型生动,是罕见的精美艺术佳作。
 

    哲蚌寺三面环山,南面是一片慢坡地,树木和灌木覆盖着,前临拉萨河及开阔的谷地平川,整个寺院依山势逐级修建佛殿经堂、扎仓僧舍,群楼耸立,层次错落有致,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甘丹颇章、四大扎仓及康村、僧舍等,各个建筑单位之间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大殿和主要经堂均覆以金顶,加有法轮、宝幢等装饰,多姿多彩的装饰与高耸林立的殿堂楼宇交相辉映,巧妙地形成藏传佛教寺院奇特庄严且富丽堂皇的景象,其内部基本分为三个地平层,即院落地平、经堂地平和佛殿地平,形成由大门到佛殿逐步升高的格局。



 

    大殿后部为“堆松拉康”(三世佛殿),三进三间,高达两层楼。前门顶部开有前向高敞天窗,较好地改善了室内采光。三世佛各与其随身二弟子组成一组,置身塔形佛龛中。正中为释迦佛及二弟子,佛龛为三座镀为铜塔。这种佛龛装饰是其他地方极少见到的。佛殿两侧塑以高达丈余的八大随佛弟子形象,神容娴雅,婀娜多姿,妩媚动人。佛殿门内两侧则分塑金刚力士和马头明王。堆松拉康是哲蚌寺最早的拉康之一,系绛青曲结时期所建,其内现有的建筑和塑像带有浓厚的早期色彩。拉康背后和侧面筑有一周回廊,回廊北段保留着珍贵的早期壁画,回廊出口还存有同治年御笔匾额一方(长3米,宽1.2米,厚4厘米),中心楷书“输诚向化”4字。
    堆松拉康的左侧是“弥旺拉康”。其内塑一尊高大的12岁身量的强巴佛坐像,身在下层而头部达于二楼。该佛像由颇罗弥旺出资塑造,故其称为“弥旺强巴”,佛像比例匀称,刻画细腻,形象亲切感人。堆松拉康的右侧是“伦崩拉康”。其内前边有两座较小的白塔为“伦布佛塔”;后部并列三座银塔:中心为第三世达整风(索南嘉措)灵塔,高6.16米;北侧为第四世达赖(云丹嘉措)灵塔,高5.57米,加上1米高的木制束腰须弥座,通高达6.57米;南边为摄政王灵塔,通高4.6米。灵塔制作精致豪华,皆以银皮包裹,又嵌以珠宝奇珍,仅第三、四世达赖灵塔就耗去白银14800两。

    大殿二楼只有一个“甘珠尔拉康”,余为库房。拉康内所藏《甘珠尔》经典很多,原有3部珍贵藏本:一部为明朝后期云南土司木增所送的理想版《大藏经》;另一部为清康熙时木刻经文;不有一部是清康熙四年(1675年)第巴·洛桑土都为达赖嘛祝寿而用金汁抄录的全部《甘珠尔》经文。
    大殿三楼有一小殿叫“强巴通真拉康”。内供巨型的强巴通真铜像,据说这是强巴佛长到8岁时的身量像,系乃东王应宗喀巴吩咐而造的。塑像颇带几天稚气。为佛造像中的佼佼者。佛像前供有一个法螺,据说是宗喀巴授命绛青曲结建哲蚌寺时赠送给他的法物。佛殿顶部的金顶特殊,为方形尖顶式。佛殿门上悬挂“穆隆元善”汉文匾额一方。匾上刻有椭圆形篆字图章一枚,文为“大清道光丙午年孟秋之印”,后面亦刻图章两枚:一为“勿穆氏”3字;一为“琦善之印”4字。这块匾额是时任驻藏大臣的琦善在他任满调离西藏的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7月刻制奉献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政府对藏传佛教的扶植利用政策。
    大殿四楼为释迦佛殿,主供释迦牟尼说法像,据说是这500两白银制成的。两旁置银塔13座。侧殿为罗汉堂内供佛教中的历代祖师和罗汉等神像,并供有哲蚌寺主要大活佛的报身像。佛殿顶部建有一金顶,为歇山式;金顶下有华丽的斗栱,系借鉴内地建筑营造法式。
    哲蚌寺是拉萨市乃至全藏规模最大的寺庙,其珍贵藏品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著名的有历代瓷器:寺内所藏甚多,年代有早至宋代者,而以明清特别是清代为最多,种类多属压口杯、小碗之类。各类唐卡:有数百幅,多为明清时代的作品,措钦大殿挂有四幅一组以文房四宝为内容的唐卡,清雅丰富,其中有一套经拆装、推封册页的朱印“大藏经”,共108幅,装在54个特制木箱中,印刷颇工,装帧富丽,夹板精致,至为珍贵。文殊铜境:通高1.29米,两面錾刻文殊坐像,像极优美生动;镜有华丽檀木圆雕镜座,雕刻精细,造型精美,传为第五世达赖时清顺治皇帝所赐之物。铜造像:有数千尊,种类甚多,最多的是佛、菩萨和各种祖师造像,其中明永乐年间朝廷赍赐的鎏金铜菩萨像非常精致,甚为珍贵。古代兵器铠甲:为数不少,确切年代多不详;措钦大殿的铠甲较完整,对西藏文化史和军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哲蚌寺有四大扎仓。扎仓既是格鲁派寺院的学经单位,也是措钦大殿以下的一级管理机构,其建筑也仅次于措钦大殿。扎仓的建筑基本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该扎仓僧人聚集的大经堂,一是各佛殿。扎仓下面是康村,如果说旧西藏的寺院是一所综合大学,那么扎仓相当于系,康村相当于班级,米村就相当于小组。哲蚌寺的洛塞林扎仓有26个康村,每个康村都有自己独立的经堂和僧舍,每个康村又有若干米村。
    哲蚌寺建成初期有七个扎仓,分别由绛央曲结的七大弟子主持,后来各地来寺的僧人不断增多,根据僧人学经内容和籍贯合并成眼下的罗赛林、郭芒、德阳和阿巴四大扎仓。后一个为密宗扎仓。 
    罗赛林扎仓是哲蚌寺最大的扎仓。它的建筑面积约1860平方米,主要包括经堂和佛殿两部分。经堂有102根柱子,面积1053平方米,两边经架壁立,总长约60多米,放满各种经典。经堂陈设装饰不亚于措钦大殿。经堂后背是强巴佛殿,并列三室,前部相通,佛殿内供满各种佛像。扎仓的僧人人数是全寺最多的,他们主要来自康区和云南等地,扎仓下辖23个康村。
    郭芒扎仓仅次于罗赛林扎仓,也分为经堂和佛殿两部分。经堂面积985平方米,其建筑格局、柱子排列均与罗赛林扎仓相同,共有102根柱子。佛展部分由三个拉康组成,即且巴拉康、敏主拉康、卓玛拉康。郭芒扎仓下属有16个康村,有的较大的康村下面再分设米村,米村是以更小地域范围划分的僧团组织。
    德阳扎仓在四大扎仓中建筑面积最小,约952平方米,其经堂共有62根柱子,面积375平方米。经堂后部为佛殿。
    阿巴扎仓是哲蚌寺的密宗学院。哲蚌寺规定,僧人在其他扎仓修习密法。阿巴扎仓位于措钦大殿的右后侧,最前部为一封闭式的庭院,庭院四周是僧房,后部为经堂,经堂共有48根柱子,面积467平方米,经堂四壁绘有密宗题材的壁画。

 

 

 

 

 

    说说哲蚌寺的历史吧:哲蚌寺成为达赖喇嘛的母寺,是在第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时期。一世达喇嘛根敦珠巴是宗喀巴大师的最著名的八大弟子之一,他创建了后来由历世班禅驻锡的后藏名寺札什伦布寺。他圆寂后,1475年出生于后藏达那地方(今南木林县)的根敦嘉措,3岁时被札什伦布寺铁桑林扎仓堪布贡钦群觉和根敦珠巴的亲戚比丘尼卓玛认定为是根敦珠巴的转世,但当时格鲁派还不盛行活佛转世,所以直到1484年他10岁时才被札什伦布寺迎请到寺中供养,12岁时受戒出家。他学修灵异,声名日隆,20岁时,因与札寺第四任住持班钦益西孜摩失和,遂应哲蚌寺洛色林扎仓堪布嘉样勒巴群觉和甘丹赤巴门朗贝哇之邀来到哲蚌寺。其后10年在前后藏各地讲经传法,聚集一批弟子,声名大振。公元1509年,根敦嘉措在加查宗(今西藏山南加查县)的拉姆拉措神湖山下建立了琼果杰寺。以后每年的夏秋两季他都要在此居住,拉姆拉措湖和琼果杰寺后来都成为黄教的圣地。拉姆拉措湖(意为“悬在天上的仙女湖”)更是著名的“神湖”,寻找达赖、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时,都要前往神湖观看显影。琼果杰寺建成的第二年,班钦益西孜摩迎请他回到札什伦布寺,互相和好,并请他出任札寺第五任住持。1517年,他又应僧众请求出任哲蚌寺第九任法台。从此历世达赖喇嘛都以哲蚌寺作为自己的母寺。他在哲蚌寺内将帕竹政权首领阿旺扎西扎巴赠给他的一所别墅改建为甘丹颇章,作为住所。1526年(明嘉靖五年)他又兼任色拉寺第九任法台。

    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智慧圆通,德修崇高,深受藏人及青海、河套诸蒙古部落的崇拜。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把黄教传播到蒙古地区,使全体蒙古族人民改信了佛教。明朝万历2年(1574年)和4年(1576年),转牧于青海的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两次遣使邀请他前往传法。当时蒙古族所信仰的是和西藏苯教差不多的萨满教,有“夫死妻殉”的残酷风俗,还要给死者宰杀驼马作为祭祀。索南嘉措应邀到青海后,劝导俺答汗废除了这些不良的风俗习惯,受到全体蒙古人民的敬仰。
    索南嘉措初到青海湖,俺答汗率臣民迎接,索南嘉措现出四臂观音菩萨的形象,第二天又在所踩过的石头上现出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观者无不产生净信。后来俺答汗因为脚疾杀马取治,空中忽然现出索南嘉措的形象,对他说:“你怎么能做如此杀生恶业?”俺答汗大惧,乃依其教言,日诵六字真言几百遍以为忏悔。
    据史书记载:万历5年(1577年)11月索南嘉措自哲蚌寺启程,6年(1578年)5月抵达青海湖边,与俺答汗在仰华寺会面时,互赠封号。达赖喇嘛的称号就来自俺答汗对索南嘉措的封号:“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意为“超凡入圣学修渊博犹如大海一样的大师”。索南嘉措回赠俺答汗“扎克喇瓦尔第彻辰汗”的尊号,意为“转轮王、聪睿之王”。俺答汗集合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10多万众集会,宣布信奉格鲁派,以法令规定部属抛弃萨满教“翁衮”神信仰,还命一批王族子弟随索南嘉措出家。索南嘉措以其巨大的影响,把黄教传播到了广大的蒙古族地区,并留下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弘法度众的传奇故事,以下是其中的几个:
    俺答汗的一个儿子死后,其母亲依蒙古习俗,为他杀100个童子、100峰骆驼作为殉葬。因为这个业缘,其母自杀,堕为鬼身,日日缠绕。俺答汗请求索南嘉措解救。索南嘉措依密法为其修三角护摩炉(一种驱鬼仪轨),如法持诵,而以其母的骨殖焚于炉内。将要焚的时候,大家见到一蛇形异蝎钻入尸衣,昂首领外。索南嘉措为其诵真言,蝎子即点头三次,然后寂然不动。又为其作三世诸佛的大供,供完后,焚烧尸体及蝎子,其味臭秽,人不能靠近。后来大家看到炉yan忽化作白光一道旋绕升空,变为童子,向索南嘉措合掌致谢而去。自此蒙古人对其更加诚信,杀驼马殉葬的恶习不戒而革除。
    索南嘉措应俺答汗之请求,在一地方造弥勒佛像,先遣一小活佛前往,告诉他到其地后即入“马头明王”(密宗一极为恐怖形象的本尊佛,头顶有绿色马头,为观音菩萨所化现)定,3天或7天后其地的土地神将献所需宝物。小活佛依言入定3日,忽一白衣少年着白袈裟挂白念珠到来,朝礼小活佛说:瓦齐尔(即索南嘉措之号)命所献之藏物,今当如令呈献”。第二天,果然一众宝庄严的马鞍自然而出,小活佛便以此而造佛像之基础,刚一做好上师即至。有一个蒙古喇嘛,给萨木达汗的父亲赠送了索南嘉措的像,他拿到后就扔到了地上,晚上即梦见有黑衣人以水晶刀刺其心,第二天七窍流血而死。萨木达汗悔惧,为忏其父之罪,献来纯金宝玉,请索南嘉措造像。索南嘉措便以他所献金玉并土地神所献之宝,塑成大慈弥勒佛像,并亲自为之开光。开光时天花如雨,异香遍地,出现许多奇祥灵瑞。
    有一个术士,因妒嫉索南嘉措的威望,屡屡以黑术加害而不得,一日忽来稽首请罪,说:“我以黑术已害死97人,唯独您我3次都害不了,我知罪了。我死后必堕入三恶道(即地狱、畜牲、饿鬼),今愿在观自在菩萨(达赖喇嘛为观音菩萨之化身)前忏悔皈依,请求您为我授戒并示以道路”。索南嘉措满足了他的心愿,过了7日,这个人果然死了,索南嘉措为其超度,引其进入菩萨道。
    索南嘉措应蒙古右翼的迎请前去弘法途经甘肃时,那里的长官进献供养,燃起的香yan忽结成一“寿”字,拔之不散,众皆惊异。后来经宁夏时,其地的长官也都来礼供,索南嘉措在大众中现身为“四臂观音菩萨”相:一面,两手合掌,左边第二手执青莲花,右边第二手执水晶念珠,结跏趺坐,相好具足,庄严璀璨,放五色光,照彻十方,大众敬信无疑。
    如此等等,索南嘉措之名,传遍蒙古地区及大明王朝。早在1578年,明朝就派人到青海湖边邀请他,并要他劝说俺答汗率众返回土默特。冬天他到达甘州(今甘肃河西走廊张掖市),与巡抚侯东莱会见,并致信明朝宰相张居正。1579年,俺答汗在索南嘉措的劝说下,率众东返,他派弟子东科尔呼图克图随俺答汗去蒙古,自己从青海返藏。1580年他在康区兴建了理塘大寺。1582年底俺答汗去世,索南嘉措应请从昌都去土默特参加俺答汗的葬礼,途经宗喀巴大师出生地塔尔寺时,指示当地藏族头人将塔尔寺扩建为格鲁派的大寺院。1585年,他在鄂尔多斯西拉乌苏河岸与蒙古各部首领会见,调解他们之间的纠纷。1586年抵归化(今呼和浩特市)与僧格都棱汗会见,为俺答汗举行盛大的超荐法事,并在归化城建锡热图召(寺院)。
    万历15年(1587年),察哈尔部图门汗来迎请他去蒙古东部传法,索南嘉措对使者说:“明年上半年可能前往,迟的话就来不及了”。第二年(1588年),因顺义王奢力克请求,明神宗派遣使者以千人厚礼来到蒙古,封他“朵儿只唱”的封号,颁给印章,并请他进京朝见皇帝。这时察哈尔图门汗派来迎请的千人使团也到了这里。索南嘉措说:“皇帝与汗王均是为众生而来迎请我的,我都想前往,无奈汗王的使者先到,今将往他处利众”。3月即在与两队使者的集会中安然圆寂。火化的时候,他的头顶现出观世音菩萨像,又在像顶现出药师佛佛像,慈悲慧光明照四方。

    第四世达赖云丹嘉措,果如索南嘉措所预言,1589年出生于蒙古土默特部,父名苏弥尔代青洪台吉(“台吉”为明清所封蒙古地区王公贵族的爵位名),为俺答汗的曾孙。母亲名拜罕•珠拉,是成吉思汗之弟哈撒尔10世孙诺诺•卫征诺颜之女。他是达赖转世体系中唯一一位蒙古族转世活佛。他出生后先由土默特部王公贵族及三世达赖喇嘛的管家楚臣嘉措等认定为是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同时写信给西藏,叙述他的灵异情状,请求派代表前来查访。明万历20年(1592年)西藏派出索南嘉措的强佐(意为“大管家”)贝丹嘉措和帕木竹巴政权首领的代表等人率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的僧众代表前往蒙古核查及迎请。临行时,卸任甘丹赤巴班觉嘉措以格鲁派年龄最大的僧人的名义,给灵童起名为云丹嘉措,表明已确认了灵童的地位。
    他被迎请到呼和浩特时,由于父母不愿儿子远离,在呼和浩特滞留了10年之久。1602年14岁时才在西藏代表团和蒙古骑兵的护送下,经宁夏、甘肃、青海入藏,次年到达拉萨,先在热振寺举行坐床典礼,然后在哲蚌寺居住学经。他先拜甘丹赤巴桑结仁钦、根敦坚赞为师,后又拜四世班禅罗桑曲结为师,精通显密,广建法幢,声誉卓著,同时担任哲蚌寺第13任、色拉寺第15任法台。
    相传他在西藏随缘行化时,有一寺院新铸了一尊铜质鎏金的弥勒佛像,十分庄严神妙。将欲开光的时候,像首忽然倾斜,众匠都不能正。刚好云丹嘉措到来,朝礼完佛像,略加省视,说:“像首上对的寺脊内,有一得道者的尸体,像首要避开,因而倾斜”。当即令人登寺脊察看,果有人尸,将尸首取下来扔进江中,云丹嘉措再为佛像散花开光,像首即时复正。
    1616年,明朝派使者入藏,封四世达赖为“普持金刚佛”,并赐给服饰、印章等,还邀请他进京朝见,未及成行,他即于当年12月圆寂于哲蚌寺,只有28岁。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被当时控制西藏、敌视格鲁派的噶玛噶举政权的藏巴汗派人暗杀的。

    到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时,格鲁派完全取得了西藏的政教大权,他所建立的甘丹颇章政权,即因达赖喇嘛所居住哲蚌寺甘丹颇章宫而得名。甘丹颇章宫由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建于公元1530年,宫室共7层,分前、中、后三幢建筑。在重建布达拉宫前,五世达赖喇嘛一直居住在这里,并掌握了西藏的政教大权。受到清政府册封后,五世达赖即移居到布达拉宫,但在他之后的每世达赖喇嘛,坐床前学经修习仍要在哲蚌寺进行。至今哲蚌寺供有二世、三世、四世达赖喇嘛的银质灵塔。达赖喇嘛同时还是哲蚌寺、色拉寺的当然寺主。 

 

 



 



 



    寺院里竟然有这么一个有情调的休息场所......



    墙上的佛教壁画,对于我们这些三脚猫来说,真心难懂......

     哲蚌寺的法事颇多,每逢大型佛教纪念日和藏历每月的望晦日(即十五日、三十日)等吉日,都要举行相应的法事。还有一些僧俗同庆的活动,其中场面最大的要算“哲蚌雪顿”了。“雪顿”藏语意为“酸奶宴”,原先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按照佛教的法规戒律,夏天有几十天禁止倍人出门的“夏居居”,直到解制为止。在开禁之日,世俗百姓以酸奶施舍。后来“雪顿”的内容更加丰富,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规模不断扩大。藏历六月三十日“雪顿节”当天,先是以哲蚌寺为中心,清晨展览巨幅佛像唐卡画,接着举行藏戏会演,实为僧俗同乐的乐节日。
    雪顿节是哲蚌寺的最大的宗教节日,现已成为拉萨地区的最大节日之一。当佛教在印度盛行时期,戒律规定夏季三月僧人不准外出以免踩杀昆虫。在僧人夏季安居期间,地方上向僧人贡献数次牛奶和酸奶宴会。在西藏最早继承这一传统的是哲蚌和色拉寺。最初也和印度一样,在僧人夏季安居时期,地方头人和百姓向僧人贡献奶酪。在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扎西雪巴藏剧团、协绒野牛舞团等来到哲蚌寺甘丹颇章广场为达赖喇嘛敬献各类节目,也为哲蚌寺展佛和轮换知事僧等活动拉开序目。十一世达赖喇嘛十一岁时,即公元1849年,在罗布林卡的格桑颇章宫后面兴建邬遥寝宫,从此,达赖喇嘛夏季住罗布林卡。在雪顿节期间,西藏各地的著名剧团都来到罗布林卡进行表演,向达赖喇嘛敬献各类节目,藏戏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雪顿节期间邀请西藏各地著名的藏剧团、歌舞团在罗布林卡演出,从此,雪顿节正式成为西藏著名的文艺节。

  

    德央扎仓......







 

    寺庙里的动物也是宁静与世无争的,眼眸中只有安静和温和的光芒......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8.1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