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夏·拉萨——八廓街

$
0
0
2019夏·拉萨——八廓街

     大昭寺门口的八廓街是拉萨的一条著名的转经道,也是著名的商业街。其中心的景点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昭寺......
    八廓街引又名八角街,位于拉萨市旧城区,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廓街原街道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现逐渐扩展为围绕大昭寺周围的大片旧式老街区。八廓街是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组成多边形街道环,周长约1000余米,街内岔道较多,有街巷35个。

 

    在大昭寺的正门入口处前面,有三根石柱。一根石柱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公元823年签订的唐蕃会盟碑,也叫作唐蕃舅甥会盟碑。会盟之后,唐朝又派大理寺卿刘元鼎为传使,随论纳罗入蕃, 在逻些(拉萨)设盟坛。碑文追述唐蕃历史,强调了文成、金城嫁给吐蕃赞普的舅甥姻缘关系,记述了会盟经过,碑身虽略有风化,但所刻汉文藏文尚能辨认。  
    会盟碑高3.42米,宽0.82米,厚0.35米,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公元九世纪,唐朝与吐蕃王朝达成和好,以求“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当时的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现碑身已有风化,至今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边有一棵柳树,据传由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当地人称为公主柳。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因为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后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
    大昭寺门前还有一块乾隆年立的痘碑,叫做《劝人种痘碑》。当 时西藏天花流行,藏人十分害怕,一 发现此病,就把病人赶到山野岩洞不管不问,任其死亡。驻藏大臣和琳特地命人在藏北草原上修建几间平房, 拨给口粮,派士兵守卫护理,安置天花病人,使不少人痊愈生还。驻藏大 臣还严谕前后藏,痘疹不是不治之症。并劝令班禅和达赖以后照此办理,捐给口粮,作为定例。事后刻石树碑, 称为疸碑。
    大昭寺(Jokhang Temple),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
    入乡随俗......




    八廓街是围绕大昭寺修建的一条拉萨最繁华的商业街。街道以大昭寺为中心,西接藏医院大楼,南临沿河东路,北至幸福东路,东连拉萨医院河林廓东路。到拉萨的人没有不知道八角街的。但提到"八廓街",知道的人就少多了。其实,八廓街是八角街的正确称呼。据说,由于在拉萨四川人占很大比例,在四川话中,“廓”与“角”的发音相近,所以,就把八廓街误读成“八角街”了。后来,望文生义,以讹传讹,甚至以为八角街是因为环形街道有八个角了。

    在街角看到前面穿着艳丽藏装的青年男女,追问后得知,整条街上有许多租藏装的店铺,并附带有跟拍的摄影师。价格不算太贵,赶紧跟儿子换上了心仪的藏装,在八廓街上转悠了起来......

    这条街就是著名的转经道了。八廓街转经道是藏族群众心中最重要的一条转经道,藏语意为“中圈”,是相对于“林廓”和大昭寺内的“囊廓”而言。傍晚转经的特定时间一到,那些互不相识的人们--有来自藏北牧区穿白袍的,有来自康巴山地盘英雄结的,还有住在八角街区、衣着亮丽的......总之,各式各样的信徒,像是突然接到了一项无声的命令,在使人猛然感到一阵骚动之后,便开始严格地按顺时针方向沿着这条环形路走下去。


 

    八廓街是为了建筑大昭寺,并随着大昭寺的发展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下令在卧堂湖修建大昭寺,同时在湖边四周修建了四座宫殿,与嫔妃臣民移居宫殿亲自监督大昭寺工程的进展。四座宫殿即为八廓街最早的建筑。大昭寺建成后,引来了众多朝圣者朝拜,日久逐渐踏出环绕大昭寺的一条小径,为最初的八廓街。寺院周围陆续修建了18座家族式建筑,为远道朝圣的信徒或商人提供住宿地。
    15世纪后,大昭寺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其周围相继出现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寺庙建筑,众多信佛者迁居大昭寺周围生活,街上逐渐出现了大量民居、店铺、旅馆、手工作坊等设施。随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藏传佛教认为,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绕行为“转经”,表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八廓街成为拉萨三大转经道(大转、中转、小传)之一。后又出现了来自蒙古、汉地、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地区和国家的众多商贩、香客、游民,发展成为集宗教街、观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业街和购物街于一身的街区。
    观察发现,这里的人们走动的方向果然都是一个......
    这里到处都在卖转经筒,但藏族导游告诉我们,这里的商贩已经没有拉萨本地人了,以四川、陕西居多,货物嘛,则以义乌的居多......

    八廓街保留了拉萨古城的原有风貌,街道由手工打磨的石块铺成,旁边保留有老式藏房建筑。街心有一个巨型香炉,昼夜烟火弥漫。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有120余家手工艺品商店和200多个售货摊点,经商人员1300余人,经营商品8000多种,有铜佛、转经筒、酥油灯、经幡旗、经文、念珠、贡香、松柏枝等宗教用品,卡垫、氆氇、围裙、皮囊、马具、鼻烟壶、火镰、藏被、藏鞋、藏刀、藏帽、酥油、酥油桶、木碗、青稞酒、甜茶、奶渣、风干肉等生活日用品,唐卡绘画、手绢藏毯等手工艺品以及古玩、西藏各地土特产等蕴涵民族特色的商品。另外,还有来自印度、尼泊尔、缅甸、克什米尔等地的商品。
    主要店铺有夏帽嘎布、玛吉阿米酒馆、雪域唐卡手工艺店、邦达昌等;街内遗存的名胜古迹众多,有下密院、印经院、席德寺废墟、仓姑尼庵、小清真寺等寺庙和拉康12座,有松赞干布行宫曲结颇章,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佛学辩论场松曲热遗址,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宅邸,曾派驻过84任驻藏大臣的驻藏大臣衙门,原拉萨市治安机构及监狱朗子厦等。另外,早晚信徒绕大昭寺按顺时针方向转经也成为重要的民俗文化景观。

    八廓街可以算得上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街区。它是历史悠久的城市街区的代表,其中保存的29处重点文物和56个古建筑大院更是西藏社会从古至今发展的缩影。

 



 



    和儿子手拉手的日子将会越来越少了......

    围绕着八角街的转经路有许多古迹。在环形路与公路交叉的道口上,曾经竖立着一个高高的名叫“觉牙达金”大柱。藏族姑娘年满十六岁,就要到觉牙达金大桅杆前举行一个庆贺成年的仪式。
    沿着转经路走,在八角北街24号院子里,有一幢看起来很普通的两层高的小楼名字叫“曲结颇章”,就是赫赫有名的“法王宫”,是四大宫殿中的第一座,也是八角街的第一所房子。它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松赞干布为自己建造的一个简朴的行宫。
    在供奉香草的白色香塔北面,有一幢顶部有一层红色草墙的三层楼房,这是当年的清朝驻藏大臣衙门。清朝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始于雍正年间。从那时到辛亥革命爆发的一百八十三年间,清朝政府共派遣了八十四任驻藏大臣。 在八角街转经路的终端,犹西藏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松曲热遗址。
   木鹿宁巴,也就是旧木鹿寺,它的位置在八角北街西北巷十号院内。它是为了解决来大昭寺事佛的僧人喇嘛的住宿问题而建的,随市面上僧侣的增多,人们后来又修了一座新木鹿寺。新木鹿寺的寺址在西藏印经院内,处在八角街外圈。到了五世达赖时期,人们又重新扩建了旧木鹿寺,南面和东面的两排楼房及北面的主殿,都是这个时期建造的。从这时开始,旧木鹿寺和大昭寺同属于一个机构管辖,每年各大寺喇嘛来参加大昭寺大法会时,哲蚌寺的喇嘛连人带马都住在这儿。如今,木鹿宁巴已经没有多少僧人了,变成了一个一般市民乐居其中的大杂院。
    色拉达廓只是一座残旧的木门。这个木门就在旧木鹿寺大门的西面,是专供色拉寺喇嘛出入的大门。这个门正对着大昭寺中的那尊主佛-十二岁等身释迦牟尼像。
    吐巴,这又是一个古建筑,位于八角街转经路的南端,三层建筑,它是西藏文字的创制者、松赞干布时期吐蕃最有名望的重臣吞弥·桑布扎的府邸。这儿已是八角街某居委会所在地。



























 






 

 



























    去八廓街,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去看一看:玛吉阿米酒馆。八廓街的建筑大都是白色的,只有八廓街东南角有一栋涂满黄色颜料的两层小楼。这里就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密宫。“玛吉阿米”是流传在藏区的一个美丽的传说,意为圣洁母亲、纯洁少女,或可引申为美丽的梦。
    对西藏历史和文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个响亮的名字—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他不仅是西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宗教精神领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相传仓央嘉措为了寻找至尊救世度母、跋山涉水走遍了藏区。有一天在拉萨八角街一个小酒馆休息、门外一个月亮般娇美的少女掀帘窥望,“在那东方山顶,升起娇洁月亮,玛吉阿米的面容,渐渐浮现心上”——仓夹嘉措写给玛吉阿米的诗篇流传至今。
    拉萨“玛吉阿米”酒吧所在的那所黄色的小楼,相传就是当年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相遇的地方他曾在此地写下著名的《在那东方的山顶上》,“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未嫁娇娘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未嫁娇娘”在藏语中便是“玛吉阿米”。玛吉阿米酒馆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品位的艺术酒吧,它的墙壁四周贴满了绘画,摄影,手工艺品,书架上有卡夫卡、艾略特等人的原版图书。






















千年八廓街集宗教、文化、旅游、商业为一体,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成为西藏从古至今发展的历史缩影。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