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五一·吃在合肥——名菜·李鸿章大杂烩
来到合肥,一定要吃的名菜就是李鸿章杂烩。咨询了下,这道菜基本只要是徽菜馆都有的卖,说不出哪家更好。于是,我们选择了这家徽天下。徽天下酒楼好像在合肥有多家连锁店,不知为何这家酒店还有别名叫作不倒翁,是一家徽菜餐厅。
这家酒楼秉承徽派建筑艺术精华,主体建筑错落有致,雄伟凝重。青砖黛瓦、雕梁花窗,亭台楼榭,处处和谐得体,相得益彰。于此用餐,不仅舌尖上品味徽天下的韵味,身心更能体味在古风与时尚中,感怀徽风雅韵......
我们是散客,因此挑了这样的一组座位,虽然不是房间,但风景很是不错......
我们是奔着李鸿章大杂烩来的,自然要感叹一下这问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物......
李鸿章绝非是一位刻板守旧的外交家,从他发明这道李鸿章杂烩,我们既可以看出他的中国式聪明,也体会到他出访欧美背后的特殊意义。李鸿章的欧美之行既有国家利益的谋求,也有科学技术方面的考察,更重要的是他谋求政治翻身的企图,李鸿章杂烩似乎象征着李鸿章欧美之行,是一次关于西方民主、自由、科学、枪炮的纷杂收获。他的内心也像这道菜的味道一样,五味杂陈。
发现安徽太中国了,每一处景致都适合拍摄......
臣是康党!
1896年10月3日,李鸿章结束了190天的环球访问,历经四大洲横渡三大洋,水路行程近10万里,访问欧美八国之后乘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的轮船回国,途经日本横滨换乘轮船,他因马关议约之恨,誓终身不履日地,让人在两船间搭设木板,颤巍巍的踏上招商局的广利号轮船,驶往大清外交的重要门户天津。
天津作为清帝国开放和变革的试验田,李鸿章此刻也希望从各国吸收的新思想从这里萌芽,再渗透到全国。作为清廷唯一一个环球访问的官员,今天的学术界一直流传着关于李鸿章出游归朝后,给朝廷的那份言辞恳切具有改革意义的奏折,甚至有学者认为,其意义超越“出师表”。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奕匡代表清廷,与11国签订了议和大纲的最后议定书,简称《辛丑条约》。其中与各国赔款总数,四亿五千万两,大清国人均一两以示侮辱。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既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在签字回来后,李鸿章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临死前,李鸿章的眼睛睁得特别大,眼泪含在眶中,死不瞑目。最后周馥一抹李鸿章的眼眶,意欲让他安息。两行浊泪从李鸿章眼中流出,所以死的时候,李鸿章既不甘心,又很绝望。
李鸿章曾深有感叹的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有裱糊匠东补西贴。”美国公使馆降半旗致哀,各国公使闻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约不敢渝,正在回銮途中的慈禧,也为李鸿章流泪,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大杂烩闪亮登场了......
李鸿章杂烩选用鸡肉为主料,佐以水发海参、油发鱼肚、水发鱿鱼等辅料烹制而成。此菜是将多种原料合配烧烩而成,故有多味,具醇香不腻,咸鲜可口的特点。具有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的功效。2018年9月,被评为“中国菜”之安徽十大经典名菜。
李鸿章杂烩(LiHongzhang
Assorted
Dish):也称为李鸿章大杂烩,是一道传统名菜,属合肥菜,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相传与晚清名臣李鸿章有关。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鸿章奉旨到俄国参加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顺道访问欧美。一路上吃了两个多月的西餐,胃口都吃倒了,所以一到美国就叫使馆的厨师用中国徽菜宴请美国宾客。中国菜深受欢迎,连吃几个小时洋人还不肯下席。此时总管向他禀告:“中堂大人,菜已吃完,怎么办?”李鸿章略加思索后说:“把撤下去的残菜混在一起加热,用大盆端上来”。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洋人尝后连声叫好,便问菜名,李鸿章一时答不上来,只是说:“好吃多吃!”岂料歪打正着,“好吃多吃”与英语杂烩发音相近,后来此菜便被命名为“李鸿章杂烩”。
另一种说法是:李命厨师加菜,但正菜已上完,厨师只好将所剩海鲜等余料混合下锅,烧好上桌,外宾尝后赞不绝口,并询问菜名,李用合肥话说:“杂碎”(即杂烩谐音)。此后,“大杂烩”便在美国传开,合肥城乡也仿而效之,遂成名菜。
其实,李鸿章杂烩这道菜很有讲究,事先要做“前期工作”。如以鸡杂、肚片、火腿、面筋、香菇、山笋、海参等垫底,用麻油酥烧,然后装入陶盆,点以白酒、酱油等佐料,放在炭基上用文火慢烧,直至油清菜熟方原盆上桌。
经过一百多年的改良,李鸿章杂烩的材料日益丰富,做法也比原来复杂。厨师们在传统的“大杂烩”制作工艺上加以改进,用水发鱼翅、水发海参、水发鱿鱼、油发鱼肚和干贝、熟白鸡肉、熟猪肚、熟火腿、净鱼肉、鲜香菇、嫩笋、水腐竹、鸽蛋,加葱段、姜片、绍酒、精盐、味精、鸡精粉、白胡椒粉、白糖、蛋清、湿生粉、熟猪肉、鸡汤、熟鸡油为原料,所做的新式“大杂烩”,咸鲜可口,醇香不腻。
毛豆腐也是安徽名吃,曾登上过《舌尖上的中国》。毛豆腐是通过以人工发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由于豆腐通过发酵后使其中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故经烹饪后味特鲜。将毛豆腐每块切成3小块。锅放在旺火上,放入菜籽油烧至七成热时,将毛豆腐放入煎成两面呈黄色,待表皮起皱时,加入葱末、姜末、味精、白糖、精盐、肉汤、酱油烧烩两分种,颠翻几下,起锅装盘即成。此菜外皮色黄,有虎皮条状花纹,芳香馥郁,鲜味独特。制作时油煎不可过火,否则发生焦糊现象,影响菜品的色泽和口味。
上好的毛豆腐生有一层浓密纯净的白毛,上面均匀分布有一些黑色颗粒,这是孢子,也是毛豆腐成熟的标志。毛豆腐是安徽驰名中外的素食佳肴,一般叫黄山毛豆腐或者徽州毛豆腐。顾名思义,系以徽州的歙县、屯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一带特产的毛豆腐(长有寸许白色茸毛)为主料,用油煎后,佐以葱、姜、糖、盐及肉清汤、酱油等烩烧而成。上桌时以辣椒酱佐食,鲜醇爽口,芳香诱人,并且有开胃作用,为徽州地区特殊风味菜。除此之外,简单地烤制或炸制后,做出的菜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据说毛豆腐是这样来的: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攻下般城后,又挥师北上,来到绩溪,屯兵于城南快活林。这一带百姓常以水豆腐犒劳将士。因水豆腐送多了一时吃不了,天热,豆腐长出了白色、褐色的绒毛,为防止浪费,朱元璋命厨子先油炸再用多种佐料焖烧,便产生了别具风味的毛豆腐。朱元璋登基后,曾以此菜招待他的徽籍谋士歙县槐塘人朱升,此菜便又传回了徽州。后经历代作坊多次改进制作工艺,形成现今的特色徽菜。
说说安徽的另一道名菜——臭鳜鱼:臭鳜鱼,又称臭桂鱼,徽州臭鳜,腌鲜鳜鱼、腌鲜鳜鱼;因放入桶里腌存,也名桶鱼;是徽州传统的民间菜,流行于皖江一带,如贵池、铜陵、大通地区。臭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觉其很香很嫩。臭鳜鱼菜品鳜鱼形态完整,呈鲜红色,散发出纯正、特殊的腌鲜香味,肉质细腻,口感滑嫩,醇香入味。
鱼的腌制:当天腌当天吃,鱼肉嫩滑且有弹性。腌鱼时要掌握好盐的用量,不可太咸,否则变成咸鱼;也不可太淡,否则鱼肉会腐败。1斤重的鱼,夏天需要3钱盐,腌制2天;冬天2钱即可,腌制6—7天。
鱼的做法:腌制好的臭鳜鱼洗净晾干,“热锅冷油”,煎至两面略黄后,捞出沥油。油锅中放入干辣椒、生姜、大蒜,也可放些豆瓣酱和辣椒酱(传统做法不放这些酱料,而是放少许五花肉片和笋片),煸炒出香,将煎好的鳜鱼下锅。点糖烹酱油”,淋少许料酒,加清鸡汤,旺火烧开后,用中火烧半小时。随后大火收汁,勾薄芡,淋少许猪油,出锅前,撒上胡椒粉和葱花。
需要注意的是热锅冷油:锅先烧热,再下油,油温七成热时,放入要油煎的食材,这样可避免巴锅。点糖烹酱油:点糖,可上色、提鲜;烹酱油,当酱油顺锅边下去时,高温下的酱油可增加食物的酱香味道。
这种貌似一种民间粗鄙化饮食,却隐含着食不厌精的另一种高级形式。最初食臭鱼虽多是无奈之举,同时也是一种生活姿态:即便变质也不立即扔掉,想方设法地化腐朽为神奇探索出丰富的味道,还让包容与喜爱代代相传。
《太平广记》中详细记载着臭鱼的做法:当六月七月盛热之时,取鱼长二尺许,去鳞净洗。满腹内纳盐竟,即以末盐封周遍,厚数寸。经宿,乃以水净洗。日则曝,夜则收还。安平板上,又以板置石压之。明日又晒,夜还压。如此五六日乾,即纳乾瓷瓮,封口。经二十日出之……味美于石首含肚。
徽州臭鳜鱼的“酿造”与之相似:取一斤半左右的鲜鱼,净身抹精盐腌渍,一层一层码进木桶,压上青石或鹅卵石,在25左右的室内并通风的环境中腌渍4天,夏天腌渍两三天,冬天腌渍七八天。还要每天上下翻动鱼身,确保腌渍均匀。时间无法标准化,要根据鱼的大小、气温变化来决定时间。很多时候,香和臭只有一线之隔。很多臭味在稀释很多倍之后,产生的就是香味。臭鳜鱼并非以追求臭为己任,在腌制过程中经过石头压住,充分发酵的同时,腥味随着水分渗出,鲜味的集中度更高,鱼肉更加紧实弹韧。
和臭豆腐相比,虽然所产生臭味的物质不同,但原理是一样的:发酵过程中,食物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产生有鲜味的氨基酸,比如谷氨酸,正是它们使食物变得鲜美可口。而在乳酸菌、葡萄球菌和酵母菌的作用下,鱼肉也变得更加鲜嫩爽滑。而产生臭味的物质,多以挥发性气体存在,在烹饪的过程中,大部分的臭味物质可能都挥发掉了,“闻着臭,吃着香”,由此而来。
好吃的臭鳜鱼,取料鲜活是第一要义,同时,春天的鳜鱼为佳。“桃花流水鳜鱼肥”,徽州山区桃花盛开时,雨水连绵,溪水上涨,鳜鱼跃出石隙,活跃在水草丰茂的浅水中追食丰盛的鱼虾,此时鳜鱼比其它鱼类更为肥美。它的食性有点像豹子,靠伪装和速度冲出去捕食,极强的爆发力锻炼了它不失韧性的肌肉。经过一个春天的“大吃大喝”,体内积蓄的营养开始向性腺转移,繁殖季节开始,肉质便不如清明前后了。
家常烧制臭鳜鱼门槛不高,入油锅略煎,配上其他辅材红烧收汁,一道臭鳜鱼就做好了。原料鲜活腌制得法的臭鳜鱼,筷子顺着鱼脊戳下去,片鳞状的脉路清晰可见,肉质坚挺,筷子稍稍用力便如花瓣一样散开,能大块夹起。鱼肉呈玉色,吃到嘴里,先是微臭,继而鲜、嫩、爽,余香满口。此时,呷两口六安瓜片,神清气爽,周身通泰。
说起安徽臭鳜鱼的来历,这就要追溯到200多以前了,当时在安徽沿江一带的居民大多数是靠打鱼为生,在冬天的时候,鱼贩们会被鳜鱼用木桶装起来,然后贩卖到徽州山区,可是由于当时交通不发达,运送过去要很久的时间,所以鱼贩们就在鳜鱼上撒一层盐来保持鱼的鲜嫩。鱼贩们把木桶里的鳜鱼一层鱼一层盐的撒好,中途还要时不时翻动一下鳜鱼,看看有没有腐坏的鳜鱼,大概七八天才能到达徽州山区,到了那里后,鳜鱼的鱼鳃仍然是鲜红色,而且鱼鳞也没有脱落,只是会散发一种很臭的特殊气味,一般人都闻不来这味道。但是当人们把这发臭了的鳜鱼洗干净后,用来做菜,却发现吃起来没有一点臭味,肉质反而比新鲜的鳜鱼更加鲜香嫩滑,非常好吃,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于是臭鳜鱼慢慢的成了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流传至今。
到了现代,交通都很方便,不像以前那样,一个省内都要之间都要走八九天的路程,所以也不存在运输途中会把东西放坏,于是现在的安徽人做鳜鱼时,先会那鲜活的鳜鱼用盐腌好,再把鳜鱼放在干净的容器里封口盖上,等到鳜鱼散发出这种独特的臭味后,就可以用来料理了,发臭后的鳜鱼颜色有点发白,用清水洗干净后就可以来做菜了。
中国古人都喜欢鳜鱼,寓意是富贵有余:臭鳜鱼并非安徽独有,湘赣鄂等省亦有,比如湖南,多以锅仔的方式上桌,少许洋葱丝垫底,配以鲜辣椒,做成干锅,鳜鱼多是小条的,煎的两面焦黄,汤汁多油,滋滋作响。热气蒸腾上来,鲜辣风味掩盖了臭,嗦得满头大汗。
徽菜就像是被禁锢在皖南群山中的老神仙,传统又老派,固守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味道:烧炖居多,擅理山珍河鲜,重色重火功。做好的臭鳜鱼端端正正一大条,外皮软嫩,不见火力,汤汁浓稠芡,除了少量顺应口味的葱和辣椒,整体不急不躁,突出的是原本的鲜香。
臭鳜鱼的技法花样不多,红烧的,干烧的,油淋的,酱香的,多以“炖”为主。2011年,绩溪的老师傅专门为我清蒸过一条二斤的臭鳜鱼,复刻了最初的惊艳。
烹饪中最难做的菜是看起来特别简单的菜,比如清蒸、白灼,定格最佳口感就在分秒之间,容错性低,靠的是经验、功力,无法取巧。这条清蒸臭鳜鱼就极为讲究,把鱼翻过来,AB两面的表皮并无二致,说明鱼是架起来蒸的,也许是将姜切成了条块状。我们在家蒸鱼,大多直接放盘子里,实际的效果是,朝上的一面已经开始受到蒸汽影响时,底部的盘子才刚开始热身,最终受热不均匀导致AB两面是两种不同口感。
“牡丹刀”是技术活:斜着刀从鱼身切进去,至鱼的主心骨后在沿着主心骨推2公分鱼。一经受热,下过牡丹刀的鱼肉就会自然卷起来,蒸的时候受热便会很均匀。
直接淋上豉汁酱油是最简单的选择,铺上葱丝也只是为了拍照好看。这条鱼的葱油是现熬的,酱油倒入其中混合成热的汤汁浇上去。端上来的时候,数米开外都能闻到熟的葱香,未近桌前,食欲已大振。
河鱼要靠动物脂肪提升鱼肉的鲜美,臭鳜鱼更是如此,猪油还能一定程度上调和“闻起来臭”。大师傅告诉我,他用的是一张猪油网(肠子上的薄膜),像白雪一般覆在鱼身,油脂在蒸汽中缓缓浸入鱼的身体,令人拍案叫绝。
华灯初上时的门头更有韵味......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