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合肥的特色街区——宁国路龙虾美食街
老合肥人对宁国路都有着深深的感情,宽敞的路面是宁国路几十年来独有的标志,作为合肥包河区独一无二的地标性道路,宁国路像一个深深的烙印,印在每一个老合肥人的心里。
最早的宁国路很短,南起合工大化工厂,北至芜湖路,全长只有706米。现在的宁国路一直通到南二环、东流路,伴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张,这条合肥人心中的老路也在不断地延长、变化。唯一不变的是繁闹,根据久居宁国路合肥老人介绍,宁国路最早就是热闹的马路市场,路边是那种低矮的小商铺,卖菜的、摆地摊的涌上了马路中间,行人和自行车、摩托车混在一起,间或,还有一辆拖拉机穿插其间,人声、喇叭声、机器的轰鸣声,对面说句话都要声嘶力竭。
合肥小龙虾声名远播,当年在宁国路自发聚集的龙虾经营户,慢慢地形成了几十家。但是,走在如今的宁国路,已经找不到大排档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统一、整洁的店面。2005年龙虾经营户响应政府号召,由宁国北路迁到宁国南路,形成宁国南路“龙虾美食一条街”。几年来,凭借便捷的交通优势和地理环境因素,以龙虾经济为主导的宁国南路客流量、营业额和产值逐年攀升。站在马路上一眼望去,红黄搭配的店招牌,喜庆又醒目,又像是与龙虾的颜色交相辉映。
自发形成的经营氛围,让宁国路形成了合肥市的龙虾一条街。几年前,闻声而来的外地客人就不少,由于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经常需要同经营户确认。2009年,一扇“宁国路龙虾美食街”大门增添了几多气势,两只龙虾图案栩栩如生,这个兼具古典与现代风格的钢构大门成为了龙虾街的标志。
谢道文、张劲、刘纯武的名字或许你听上去很陌生,但是如果提起“老谢”、“阿胖”、“时代小雅”,那可都是宁国路十分有名的龙虾店,完美的工艺和配方,给顾客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各种口味龙虾应有尽有,红烧、椒盐、香辣、麻辣等,味道很赞,在合肥当地是比较出名的。从市府广场到宁国路,从大排档到连锁店,他们见证了这个城市20多年的变迁。
五月是属于龙虾的季节,大我们自然要寻觅美味又正宗的龙虾宴......
当然,不少龙虾店虽然挂着龙虾的大招牌,但是也会推出一些烧烤、土菜、火锅等,丰富自己的产品种类。
如今,宁国路龙虾一条街已经成为合肥乃至安徽的一张名片,宁国路的商业地位也显赫非常。龙虾街、酒吧街等等,年轻人夜生活的热闹纷繁与这条街息息相关......
转了一圈,我们选择了老谢龙虾,因为这里看起来人气最旺......
回青岛后,百度,才知道老谢龙虾竟然也算是合肥龙虾的老字号了......
说到宁国路龙虾街,首当其冲的就是老谢龙虾店,位于宁国路美食街的大门入口处,标志性建筑鲜艳夺目,有人说,如果宁国路是合肥的老虾一条街,那么老谢龙虾城就是宁国路龙虾美食街的“龙头老大”,也是宁国路龙虾一条街的第一家,老谢龙虾城的一大亮点就是“川味龙虾”,比香辣味要更辣,在卫生方面也是比较放心,清洗十分干净,吃起来也比较安心。
1990年,谢道文还在市府广场开大排档,那时还很少有人吃龙虾。一天晚上,几名来自蚌埠的学生路过谢道文的摊位,跟谢道文点起菜:“明晚能做点龙虾吗?”第二天,谢道文买了十斤龙虾,在学生的指引下刷虾子、抽筋、油炸,再按照他们的吩咐端上生姜和醋,就一边忙去了。
“可我没想到,旁边一桌的客人看他们吃得香,也嚷嚷着要吃龙虾。”从那时起,谢道文的大排档多了一道叫做“龙虾”的美味。老板老谢说,开始卖龙虾后,大家都在口味上想点子,“为了试验出自己满意的方子,我泼掉了几千块钱的卤汤。”他开玩笑地说:“市府广场可能是合肥龙虾的黄埔军校。”
我们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但大厅里仍然做得满满......
磨店豆腐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据传,李鸿章就曾经将磨店豆腐推荐给慈禧太后吃,这位“老佛爷”尝过后,竟也是赞不绝口。磨店的豆腐鲜嫩可口,刀切如玉,香气扑鼻。现在的制作工艺仍旧是传统手工工艺,石磨、大浆缸、木制磨盘、柴火灶等。苏东坡曾赞豆腐是“煮豆为乳脂方酥”。
如同一匹深入浅出的千里马,磨店豆腐也曾遇见过“伯乐”。2004年,著名文化大家余秋雨携妻第一次回合肥时,对“磨店豆腐”一见钟情,赞不绝口。三年后,2007年的10月,余秋雨夫妇再度来肥回访磨店,余秋雨笑言,“我为磨店免费做了三年广告”,余秋雨对磨店的豆腐一直是念念不忘,每次品尝豆腐美食时,总会说还是磨店豆腐最好吃。这位文化大家后来还笑称,“坐飞机到磨店吃豆腐都值得!”
淮南牛肉汤,安徽菜沿淮片的代表之一,是苏北豫鲁皖一带家喻户晓的名小吃。淮南牛肉汤具有鲜醇、清爽、浓香的特色;有咸汤、甜汤之分。咸的牛肉汤肉肥汤鲜,特别是加上葱段后,滋味更鲜。不黑汤,喝多不上火,嗓不干,再配以粉丝和干丝;甜牛肉汤是指没加盐的牛肉汤,或者加少量盐的牛肉汤,其味清爽,滋味醇厚。
淮南牛肉汤起源有宋代赵匡胤和淮南王刘安两种说法。西汉,《淮南子·齐俗训》记载:“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为酸,或以为甘,煎熬燎炙,齐味万方,其本一牛之体。”
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翰林大学士、淮南人张政深研百草,擅长美食,曾任宫廷御膳高官。告老还乡后,将清宫秘方流传后人。
馓子,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馓子色泽黄亮,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干吃香脆可口,泡过牛奶或豆浆后入口即化。
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那时候,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饵,有餦餭兮”的句子。著名宋代词人、美食家林洪考证:“粔籹乃蜜面而少润者”“餦餭乃寒具食,无可疑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具的制作方法。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名为《寒具》的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记载:“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新中国成立后,寒食节逐步与清明节融合在一天,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也早已遗失,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喜爱,时至今日,仍然是老少皆宜的时令食品。
三河米饺是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传统的名小吃之一。三河米饺以籼米粉制成饺皮,用五花肉等及调料制成馅,成饺后油炸而成。色泽金黄,外皮微酥脆、馅味鲜美。2016年11月,三河米饺获中国金牌旅游小吃奖。
三河米饺之所以名声大噪,还与太平天国的青年将领陈玉成有着密切的关联。据传,陈玉成所率领的军队,深受三河老百姓爱戴,百姓都愿给太平军将士送吃送喝。后来,伴随着陈玉成及太平军将士的足迹踏遍了江南江北,“三河米饺”的美名也被传扬到各地。
这米饺,实在不符合我们的胃口,它们被留在了这里......
小龙虾闪亮登场,98元/份。本来点了一盘,儿子没吃够,又点了一盘......
合肥市民吃掉的每10只龙虾中就有6只长丰产。长丰,地处安徽省中部,居合肥、淮南、蚌埠三市之间,1965年建县,取“长治久安,人寿年丰”之意而得名。据说每每到了龙虾消费旺季,长丰县多个乡镇都会出现排长龙购龙虾的场景......
夜风习习,支起几张桌子,端上一盘红彤彤的大龙虾,再往玻璃杯里倒满啤酒……每到春夏季节,合肥大大小小经营龙虾的餐馆常常爆满。有人说,龙虾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很多人却宁愿龙虾成为合肥的“大碗茶”,从“老谢”和“阿胖”的称呼中,从这种舒畅的生活方式中,似乎都可以看出龙虾的“亲民”......
“合肥”与“龙虾”,本来毫无瓜葛的两件事,却在这条街上展现出奇特的缘分......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