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合肥的特色街区——簠街和簋街
来合肥寻找这样几条特色街道——黉街、罍街、簠街、簋街。前两条街道让人惊艳,满怀希望地GPS簠街,却发现,这仅仅是一条小吃街,毫无特色可言。找来找去,只是在小吃摊的下方统一印上了“簠街”二字而已......
簠街位于太湖了与马鞍山路交口绿地赢海楼下,每到夜晚,灯光五彩斑斓,各地特色小吃齐聚广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香气升腾,阜阳卷馍,淮南牛肉汤,烤鸭肠,湖南臭豆腐,属于你烤红薯,台湾杂粮煎饼,老孙家烧饼......
簠: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产生于西周时期的簠,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文献中又称“胡”或“瑚”
。《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早在4000年之前,中国的冶铜技术就已相当精良。殷、周时期是青铜器的极盛时代。此时期的兵器、日用品及装饰品之类,无不以青铜为主。青铜簠产生于西周时期,结束于战国,并在春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一度与鼎、豆等重要礼器放在一起的铜器组合之一。其用途与簋相仿,属食器。因在祭祀时用于盛稻粱,故称“祭祀盛粱器具”。
簋与簠,都是盛黍稷的祭器,经常在一起连用。簋,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礼记·乐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亦借指酒食、筵席。《晏子春秋·杂上十二》:“景公饮酒,夜移于晏子之家……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晏子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明代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田)穰苴对曰:‘夫御寇敌,诛悖乱,臣请谋之。若夫布荐席,陈簠簋,君左右不乏,奈何及于介胄之士耶?’”
簠簋:犹苞苴。指贿赂。明·沈德符
《野获编·台省·王聚洲给事》:“ 滇人王聚洲
,以庶常授工科给事,素有才名,慷慨论事,物情甚向之。忽为郑御史环枢所劾。专指其簠簋,秽状满纸。王不待处分竟归。”
簠簋不饰:对做官不廉正者的一种婉转的说法。不饰,不整饬。《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亦作“
簠簋不脩 ”、“ 簠簋不饬
”。唐·颜真卿《赠司空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公下车,召人吏告之曰:‘官吏有簠簋不脩者……未至前一无所问,而今而后,义不相容。’”《续资治通鉴·元成宗大德三年》:“枢密臣受人玉带,徵赃不叙,御史言法太轻,
博果密曰:‘礼,大臣贪墨,惟曰簠簋不饬。若加笞辱,非刑不上大夫之意也。’”
簠簋不饬:簠、簋:都是古代食器,也用作放祭品;不饬:不整饬。借指贪污。旧时弹劾贪吏常用此语。《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饬’。”至夫~,下官不职者,吾居是邑则不敢非。
明·赵弼《繁邑古祠对》
簠簋之风:指官吏贪财受贿的风气。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
莱阳赵仑阆仙,康熙二十一年督学江南,力矫时风,清廉自矢。过江击楫曰:‘某若一毫自私,不能生渡江北矣。’于是干谒不行,孤寒吐气,簠簋之风为之一变。”
GPS去了簋街,转了一圈,并没有发现簋街的踪迹,只看到了夜市,连“簋街”两字都没有发现。据说簋街位于合肥市经济开发区丹霞路大学城商业街内三楼......
部分图片与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