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五一·安徽合肥——三河古镇·英王府(三河大战风云馆)

$
0
0
2019五一·安徽合肥——三河古镇·英王府(三河大战风云馆)
    来到三河镇,意外的收获是了解了太平天国后期的情况。对太平天国其实不怎么感兴趣,尤其是对洪秀全这个装神弄鬼的人没什么好印象。但陈玉成和李秀成还是知道的,只是惋惜他们的生不逢时而已......

     三河有着2500年的历史了,在《左传》中就有过记载。近代史上更是有一次比较著名的战役——三河大捷。英王府,就是太平天国时的英王陈玉成的指挥部所在地上。12米长的照壁上题写着“三大河战风云馆 ”几个大字。4米8宽的两道青石门框显示着一种庄严和大气。左右两个配楼更装点出威武和雄壮。英王府原为六进。第一进为门楼;第二进为两层楼房,房后有一水井,至今犹存;第三进平房,为将领们居住;第四进为议事厅;第五进系陈玉成住所;第六进为卫兵居住,现存后四进。   
    英王府内将设太平天国三大河战风云馆,展示这场大战的历史故事......
    公元1858年11月,太平天国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率军包围进攻三河的湘军,在这里全歼了湘军悍将李续宾所部6000余人,史称“三河大捷”。 三河一战是对湘军的沉重打击。曾国藩在给左宗棠的信中说:三河败后,湖南湘乡“处处招魂,家家怨别”。而陈玉成因在包括“三河大捷”等一系列的战事中表现出色,于1859年被封为“英王”。现在的英王府是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在三河的驻扎地,后因陈玉成被封为英王,所以三河的老百姓也就习惯称其为“英王府”。

    序言:三河古镇是合肥市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唯一一处历史街区。远古时期,三河为巢湖水中乌鹊栖息之高洲,古称鹊渚。春秋战国时称为鹊岸,汉晋时期称之为鹊尾渚,南北朝后期称为三汊河,明代起始称作三河。由于地处要冲,枕河通湖连江,北依合肥,南带庐江,西连舒城,东临巢湖,三河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区域内和周边战事不绝。风云人物,迭出其间,为中国现存古镇中所仅见。其中尤以晚清天平天国时的“三河大捷”一役最为著名,业已载入各类军事史籍。烽烟远去,逝水东流,重温这些历史故事,古镇小桥流水的娴静婉约中,当可读出昨日的厚重,还有那铁马冰河、锋镝交迸的阳刚勇武......
    大厅的屏风上介绍了历史上发生在三河的几次著名军事事件:
    鹊岸之战: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多次在安徽境内交战。楚灵王三年,吴军一度攻入楚国。楚为防御吴军,在凤阳、凤台、巢县一线筑城据守。公元前537年11月,楚灵王熊围联合蔡、陈、许、越等多国诸侯兵马进攻吴国。吴军闻讯后即出兵在巢湖西南岸布防迎战。楚国将军远启疆率前锋由巢出动,吴军乘楚军立足未稳,疏于戒备,立即发起进攻,在鹊岸(今三河)大败楚军。吴军胜利后,吴王派其弟蹶由到前线慰问。楚灵王乘车度过鹊岸南30里的罗埠河,得知后便安排兵马擒获了蹶由。楚国各路兵马虽都已进至巢湖附近,但由于吴军事先早已做了防备,楚军无法进入吴地。楚灵王料难取胜,便在巢地的踟蹰山举行阅兵活动,沿途布置了后卫部队,随即无功而返,带着蹶由撤回了楚国。
    魏吴巢湖之战:赤壁之战后,曹彩与孙权围绕巢湖多次展开大战。公元208年底,孙权乘曹操新败,亲率10万大军过巢湖攻合肥。但曹营坚固,毫无进展。孙权撤军时曹操乘机反攻,追至巢湖,不战而回。213年初,曹操亲率40万大军越巢湖南下进攻濡须口,攻破孙权在长江西面的大营。孙权闻讯火速率7万士兵前来迎战。已近花甲之年的曹操看到孙权军伍整肃,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214年7月,曹操领兵再征巢湖,孙权早已严阵以待,使曹军受阻于濡须口。双方对峙难分胜负。这时孙权亲自乘轻舟飞箭送信,曹操读信后心领神会,下令还师。217年初,曹操率军又入巢湖。孙权退保濡须坞东关,曹操亦在濡须水西筑立西关,与孙军对峙,但终未取胜,遂引军北还。其时,三河及巢湖西南周边均为曹操屯训水师之驻地。
    梁攻北魏合肥:据史书所载,三河在军事上历来与合肥、巢湖密切相关。公元506年,南梁豫州刺史兼历阳太守韦睿奉命督军向占据合肥的北魏军队进攻,先攻巢湖含山附近的小岘城。韦睿战前侦查时偶然发现北魏守军居然派出精锐将士数百名出城列阵,当即抢抓战机,下令仅着轻装的部队马上进攻。未穿甲胄的众将士奋勇搏杀,果然击败北魏精锐,当夜即攻占小岘城。
在随后进攻合肥时,韦睿引淝水灌城,并调来战船四面攻城。此时北魏援军5万人突然赶到,兵势甚盛,众将都劝韦睿退还巢湖,或向三汊(三河)转移固守。韦睿不为所动,命令将自己的旗杖插在战事最激烈之地,身先士卒,坚持进攻,最后终于击败北魏军,攻占合肥。毛泽东读《韦睿传》后曾有批语:“干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
    张献忠夺建水师:明崇祯十五年(1642)春,张献忠帅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克舒城,遂改舒城为“得胜州”,并在此初设政权。其后,利用舒城战略地位,张献忠分兵三路,一路进攻六安,一路趋向庐州,一路进攻三河等城邑。其年5月,袭取皖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庐州。8月,攻克六安州,再建农民政权,并建号“天命”。随后进击庐江,占领白石山,且在三河缴获了明军双桅巨舟300多艘。张献忠以此为基础,并搜集渔船货船,建立起第一支水师营,在巢湖大举训练水师。农民军水师的建立,给明王朝以直接打击与威胁,兵部侍郎冯元彪向崇祯帝上书:“巢湖环八百里,经由濡须口达大江。今舍之以资寇盗,俾收艅艎窥天堑,南都危矣!”一年多后,即于次年底由巢湖经裕溪河入长江,溯江而上,浩荡入川。

    侧面墙上两幅其实恢弘的壁画展示了当年的战争场面......

    疆场雄杰:晚清太平天国时期,安徽是太平军西线的根据地,因而也是和清军交战的主战场,十几年内双方军队反复攻夺,来如烈火,去若飙风,在安徽留下了众多战事记录。h合肥及三河等周边地区更是太平军坚持到最后的战略据点。小小的三河古镇,因一场扭转乾坤的大战,在1858年那个深秋季节,竟汇聚了双方十几万大军。湘军精锐悍勇、攻城拔寨的得胜劲旅,太平军东西两线的驰援主力,短暂的十几天内齐集三河,还有联合捻军插至舒城阻断敌援的庐州守军......将帅士卒斗智斗勇,攻防野战血火交迸,无论是从1江西一路打来的湘军大将李续宾、还是并肩千里驰援的太平军主将陈玉成、李秀成,他们共同在疆场上把三河古镇永远地写进了历史。

    陈玉成(1837—1862):原名陈丕成,洪秀全赐名玉成。广西藤县客家人,是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军事将领,骁勇善战,被封英王。他两眼下有痣,远望如四眼。1862年为太平天国叛徒奏王苗沛霖诱骗中计,解送清营被杀。终年26岁。曾国藩对陈玉成的评价是13个字:自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

    陈玉成出身贫农。幼时父母双亡,依靠叔父生活。1851年,十五岁的陈玉成随叔父扶王陈得才参加了金田起义。他在童子军中表现极为出色,苦练一身好枪法。不久便当上了童子军的首领。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他被提升为“左四军正典圣粮”,主管军粮。1854年6月,西征军进取武昌,由于清军顽抗,久攻不下。陈玉成“舍死苦战,攻城陷阵,矫捷先登”,他亲率五百“天兵缒城而上,以致官兵溃散,遂陷鄂省”。十八岁的陈玉成在奇袭武昌的战斗中,表现勇敢,建立首功,被提升为殿右三十检点(三十八指挥,位在丞相以下),统领后十三军及水营前四军。他每战精挑细选战斗力较强之部队,使其与敌军交锋时,故意败退, 在有利于大军隐藏的地形处埋伏。待敌军追击至绝地, 敌人忽然发现太平军消失了踪影,在乘敌一片彷徨之际,忽然命太平军反戈回击,往往使敌人猝不及防而损兵折将,铩羽而归。“因他善用该战术,三十检点回马枪”的美称已是妇孺皆知了。在西征战场上,陈玉成所向皆捷,10月武昌失守,退守蓟州,后随全军退出湖北。1855年1月-2月太平军在湖口,九江先后大败湘军水师,掳曾国藩座船,陈玉成奉命随秦日纲、韦俊部趁胜挺进湖北,攻取武汉。4月3日随秦日纲、韦俊攻克武昌。
    1856年提升为冬官又正丞相。同年,随燕王秦日纲去救援镇江,为清兵所拒,双方相持不下,为解救镇江之围,陈玉成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坐一小舟,舍死直冲到镇江,和守将吴如孝取得联系。陈玉成、吴如孝会同秦日纲内外夹击清军,清将吉尔杭阿被杀得大败,遂解镇江之围。紧接着太平军云集天京周围,乘胜力拔清军“江南大营”。在石达开、秦日纲等各路大军配合下,陈玉成率部参加了历时四昼夜的激烈战斗,清军统帅向荣败逃丹阳,自缢而死。之后,与李秀成合作救瓜洲,克扬州。江南大营的被摧垮,解除了威胁天京长达三年之久的肘腋之患,并使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处于全盛时期。6月奉诏回天京配合石达开所部解天京之围。解围之后,与李秀成等奉命进攻句容。9月天京事变爆发,杨秀清及部属两万余人先后被杀。12月石达开回京主持军政。
    因内讧元气大伤,此后一段时间内太平军战略以稳守为主,唯陈玉成与李秀成奉命自安徽一带发起局部反攻。1856年天京事变后,为了扭转危局,太平天国将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洪秀全自任军师,总理国政,积极着手组建新的领导核心。1857年1月--5月与李秀成在枞阳商议配合作战事宜后,先后克无为,庐江,舒城等地,5月,战线由安徽推进至湖北,又连克黄梅,广济,黄州,蕲水,罗田。10月被封为又正掌率,成天豫。
    太平天国在1858年恢复了五军主将制,陈玉成为前军主将。
    1858年8月,陈玉成、李秀成约集太平军各地守将大会于安徽枞阳,制订粉碎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制止清军进攻天京的作战方案。会后,陈玉成部由潜山过舒城,占庐州,9月直逼滁州乌衣。在这里与李秀成部会师。太平军奋力合击清江北大营统帅德兴阿和蒙古都统胜保。为了消灭清军主力胜保的骑兵,陈玉成部署了一支伏兵刀牌手。25日,胜保骑兵来犯,横冲直撞,气势汹汹,刀牌手一跃而起冲入敌阵,盾牌护身,刀削马足,杀得敌人人仰马翻,胜保落荒而逃。紧接着一举攻下浦口,歼敌一万余人,使得德兴阿付出巨大代价。陈玉成、李秀成乘胜分兵横扫苏北战场,各路敌兵,望风溃散。浦口一役的胜利,摧毁了江北大营,解除了敌人截断天京供应的威胁,缓和了天京危机,使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后的被动局面开始扭转,军威得到了重振。
    咸丰八年(1858年),湘军精锐李续宾帅六千精锐围攻三河,太平军三河守将吴定规“一日五文”向时在六合战役中的陈玉成求援。陈玉成随即渡江赶回天朝,奏请后军主将李秀成同赴三河,遂连夜驰援庐州(今合肥),在三河之战中,以迂回包抄战术断敌退路,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时湘军四路东下,安庆被围,他注重上游,力主先救安庆。秋,太平军计分两路,合取湖北,迫敌回救。他率大军趋北路,于次年二月进抵湖北黄州(今黄冈),因受英国侵略者的阻挠和南路李秀成误期,未能合取武昌,遂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
    八月,安庆陷落,陈玉成退守庐州,陈玉成“请命自守”,并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远征豫陕,“广招兵马,早复皖省”。陈玉成打算分兵扫北,“由汴梁直取燕京,共归一统”。但这时他的处境十分困难,外有敌军多隆阿部进逼,内有天王洪秀全的革职处分。1862年5月,多隆阿围攻庐州,陈玉成决定弃城北走,同远征的西北军会合。正在此时,盘踞在寿州已暗投清军的苗沛霖诱劝陈玉成前往寿州,并许以帮助陈玉成攻取河南。陈玉成不听部下的再三劝阻,决意出走寿州,结果中计遭擒,被送往清帅胜保营中。陈玉成在敌人面前表现出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据《被掳纪略》载:苗将英王陈玉成上来。英王上去,左右叫跪。陈玉成大骂道“尔胜小孩,在妖朝第一误国庸臣。本总裁在天朝是开国元勋,本总裁三洗湖北,九下江南,尔见仗即跑。在白云山踏尔二十五营,全军覆灭,尔带十余匹马抱头而窜,我叫饶你一条性命。我怎配跪你?好不自重的物件!”胜保想以荣华富贵来诱降,陈玉成喝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1862年6月4日,陈玉成于押解进京途中就义于河南延津,时年二十六岁。英王陈玉成临死之际仰天长叹:“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也便去了一半。”

 
    李秀成(1823—1864):初名李以文,汉族,出生于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李秀成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在金田起义参加太平军后,他作战机智勇敢,很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天京变乱后,他与陈玉成、李世贤等力撑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军事上的胜利,并建立苏福省、天浙省,并且抗击英法侵略者,中兴了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为忠王,称“万古忠义”。1864年6月,湘军攻陷天京,李秀成被俘后在狱中写下数万字的自述,追述自己的经历和太平天国的历史。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年仅四十一岁。在临刑前,李秀成毫无戚容,谈笑自若,并写有十句绝命诗叙其尽忠之意。李鸿章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曾表示在阅览完《李秀成自述》后,也感动赞誉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在李秀成一生的事迹中,要特别提出来的,是他进攻外国侵略者的事迹。
    太平天国认为“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称外国人做“洋兄弟”,欢迎外国人来中国通商,当癸好三年(1853年)春,英国公使兼香港总督文翰访问天京时,太平天国就曾经向他正式通知;准许英国人来华经商,惟警告英国不准再卖鸦片,且不承认英国与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列强对清政府的态度由打击转到拉拢,最后帮助清政府,共同进攻太平天国。李秀成就在这时,领导太平军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
    庚申十年(1860年)四月,太平军克复苏州,李秀成决定进军上海。清苏道吴煦、四明公所董事候选道杨坊雇佣美国人华尔募集外国暴徒,在上海组织洋枪队,妄图防守上海,夺回附近各城。五月,李秀成照会在上海的英国全权大臣,声明收复松江、上海的必要,并宣布太平天国对外国的平等互惠的通商政策。英国公使普鲁斯置之不理。干王洪仁玕到苏州,又照会英、法、美领事,仍不理。六月,华尔洋枪队进犯青浦,太平军守将告急。李秀成从苏州带领人马去救青浦,大败洋枪队,打伤华尔,击毙洋枪队三分之一。七月初九日(8月18日)李秀成照会上海各国公使,宣布大军即抵上海,对外侨加以保护。发出照会后,即进军上海。英、法侵略者则下令军队用大炮和来福枪向太平军轰击,在黄浦江上的英国军舰也发大炮轰击。
    辛酉十一年十一月(1861年12月),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参赞巴夏礼乘着太平军在长江上游战事失败,安庆陷落的形势,跑到天京提出平分中国,愿帮助打倒清朝的谈判,遭到太平天国拒绝,双方发生决裂。李秀成克复杭州后,再次进攻上海,他先传檄外国侵略者,“倘不遵我王化,而转助逆为恶,相与我师抗敌,则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时候,外国侵略者已经取得《北京条约》,与清朝统治者互相勾结,英国海军提督何伯、陆军提督士迪佛立、法国海军提督卜罗德调集了侵略军队集中上海,连同华尔的常胜军,与清军联合,向太平天国反攻。
    壬戌十二年三月,洋枪队连陷嘉定、青浦,进犯太仓,自松江、泗泾、青浦、嘉定、宝山、上海连营一百多座,城城都有侵略军把守。李秀成从苏州亲率精兵前来迎敌,四月初五日,大战于太仓,力破敌阵。法国海军提督卜罗德被击毙于奉贤南桥镇。李秀成乘胜直追,把英国陆军提督士迪佛立率领的英法侵略军困在嘉定城内。外国侵略者从上海派兵来救,又被李秀成打败。四月十四日,士迪佛立焚城突围,逃回上海。
    克复嘉定后,李秀成即下青浦,将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围住。华尔率部焚烧青浦城,逃回松江。李秀成督军紧追,生擒法尔思德。克得青浦之后,李秀成一路向泗泾、太仓、松江扫荡,攻破敌营一百三十多座,将华尔围于松江城内,外国侵略军从上海来救,依然被李秀成打败,李秀成叙述当时太平天国的军威说:“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然而正当太平军在上海节节胜利时,曾国荃部湘军从安庆直下,攻陷芜湖、巢县、无为、运漕、和州、东、西梁山、太平关,直犯天京。天王一日下三道诏旨,命令李秀成立刻撤兵回救天京。五月初八日,李秀成从松江撤退。
    虽然,太平天国不曾能完成驱逐外国侵略者的大业,是极可痛惜的,但是忠王李秀成及其部下给予外国侵略者以迎头痛击,把外国侵略者打得一败再败,不敢见仗,表现出了中国人无比坚强的反侵略的战斗精神。
    蓝成春:太平军将领,广西人,早年因生活贫苦而参加金田起义。自天京定都后,隶英王陈玉成麾下,因作战勇敢,封为春官又副丞相。曾驻守安徽庐州派河驿、三河等地。1853年底,由于三河已成为庐州太平军的后方和天京用粮的转运仓,必须重点防守。1855年底,为防范湘军进攻,太平军决定在三河造城。守将蓝成春都率军民就地取材,日夜赶建,仅用了一个月零三天的时间,就在原无城墙的三河修起了一座城垣和九座砖垒。蓝成春建城之举为后来太平军成功守住三河,赢得大战胜利奠定了基础。1861年冬,蓝成春受封为祜王。后随陈得才、赖文光、梁成富等率军三万余人自庐州出发,远征西北。5月,攻陕西西安,闻庐州危急,撤围东返河南,营救陈玉成未果。旋下湖北,拟东归受阻,北走河南。复奉命往西北扩军,经湖北西进陕西。1863年,克兴安,攻石泉,取沔县,占汉中、城固。次年春,回援天京,自陕入豫,寻抵湖北麻城,闻天京已陷,遂转战鄂、皖间。9月在湖北罗田同陈得才等对敌作战获胜。10月,合赖文光部于蕲水战败清兵,随后入皖。11月,在霍山黑石渡与僧格林沁部决战,溃败后被叛徒甘怀德缚送清营,遭杀害。蓝成春所修三河城墙今日犹存数段遗址。
    吴定规:太平军将领,广西人,早年参加金田起义从征至天京。天京事变后归前军主将陈玉成统属。1858年天平军再克庐州后,命吴定规守三河。吴定规根据庐州及三河之前的战守情形,加强了砖城防御设施,在城外要冲再次修复坚垒九座,城内广贮米粮军火,做好了防御准备。1858年11月,请巡抚衔浙江布政使李续宾率所部精锐长驱直入安徽腹地,进围三河镇,图谋直趋庐州尽夺江北之地。吴定规一日五文,向陈玉成告急,并与部将薛交伦据砖城抵抗,指挥诸垒凭险死拒,并不时派出小部队出城袭扰敌军,最后放弃城外各垒,退回砖城坚守。湘军血战竟日不能入城,死伤惨重。陈玉成、李秀成增援大军感到与李续宾决战时,吴定规又派三河守军出击湘军后方营垒,守城御敌,为三河之役全歼清军立下战功。

    李续宾(1818-1858):字如九,号迪庵,湖南湘乡人,晚清湘军名将。李续宾年轻时,膂力过人,不好读书。1852年太平军入湖南,李续宾协助罗泽南办团练,“能以兵法约束子弟,明耻教战,训练尤精”,深得罗泽南的赏识。此后,他与太平军作战,开始军旅生涯。1853年,李续宾随罗泽南出省作战,增援被太平军围困的南昌。咸丰四年(1854),在湘军攻占湖南岳州、湖北武昌、田家镇等重要战役中,作战勇敢,“常为军锋,沿途七战皆捷”,1855年1月,随罗泽南南下,连占弋阳府、广信府、德兴、义宁府等府县。12月,随罗泽南赴援湖北。先后因功擢升为知县、知州、安庆知府、记名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等职,被加赏“挚勇巴图鲁”名号。咸丰六年(1856)罗泽南战死后,接统其军,成为湘军一员重要统兵将领。1858年3月,李续宾攻陷九江,歼太平军守军17000余人,战后因功赏巡抚衔。8月陈玉成再占合肥,李续宾奉命克复庐州,其军于连占潜山、太湖、桐城、舒城后,11月在三河被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歼灭,使湘军元气损伤颇大。李续宾七年之间,先后攻克40余城,身经大小六百余战,他的战死对湘军打击甚大,各级将帅皆痛心疾首。清朝咸丰帝闻之“不觉 陨涕”,追赠其总督,赐谥忠武,在三河建有昭忠祠。
    曾国华(1822-1858):字温甫,一号深斋、行宽六,湖南湘乡人,曾国藩胞弟,捐监生出身。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华与兄曾国潢在家乡举办团练自卫。1852年底,曾国藩奉命赴长沙举办团练,曾国华与曾国潢则来往于湘乡和长沙之间,组织团练以靖家乡。1855年11月,湘军被太平军困于江西,曾国华闻讯后,立即从湖南至武昌请胡林翼拨派援兵赴赣。是年春,曾国华受胡林翼之命为统领,率五千人进击湖北、江西。1858年3月曾国华加入李续宾部,两人为儿女亲家,关系密切。11月,曾国华随李续宾部湘军深入皖中,急攻三河,被陈玉成都率多路援军包围消灭,曾国华与李续宾“并命同殉”,后曾国藩闻之“哀恸填膺,减食数日”。赠道衔,予骑都尉世职,谥愍烈,入《清史列传》忠义传。

 

    战守风云:三河大战,为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这场战役中,太平军成功粉碎了湘军东犯的企图,保卫了皖中根据地,稳定了江北战局,保证了天京安全和物资供应,使太平天国政权得以延续数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岁月如梭,抚古思今,本展区参考史料将此战事复盘呈现,深刻剖析战前敌对形势,解说战役过程,评述战役影响,展示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让游客于硝烟弥漫的氛围中,切身感受战争的风云变幻,加深对这场战役的认识。

    天京事变:是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间嫌隙日生,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各自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 东王杨秀清掌握大部分军政实权,其骄傲专横的作风,扩大了他和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人的矛盾。1856年八、九月间,江南大营被打垮之后,杨秀清更逼天王洪秀全到东王府封其万sui。洪秀全密令韦昌辉和石达开回部对付杨秀清。韦昌辉接令后,立即率兵回天京,包围东王府,诛杀杨秀清及其眷属,在天京城内制造大tu杀,实行恐怖统治,并杀死杨秀清全家老小,石达开逃往安庆。韦昌辉的tu杀和暴虐统治,激起了天京将士的愤怒,石达开也要求洪秀全惩办韦昌辉,洪秀全遂于11月初,处死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11月底,石达开回天京,洪秀全命他掌管政务,但是对其心存疑忌,加封自己兄弟为王,处处牵制石达开。1857年6月,石达开率部出走,1863年5月陷入清军包围,全部被剿灭。天京变乱,使太平军元气大伤,并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清军重建江南江北大营:清军见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实力削减,趁机加紧围困天京。1858年,咸丰帝诏命钦差大臣和春重建江南大营,所部清军进扎天京高桥门、龙脖子、进逼秣陵关,企图断绝天京与江浙地区的物资往来;同时钦差大臣德兴阿获命统属江北大营,陈兵浦口、江浦等地区,截断太平军北进之路。同年3月,九江保卫战失败,太平军守将林启容所部一万七千人战死。至此,太平天国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湘军北上:1858年,湘军获命趁太平军苏北用兵之际夺取庐州。9月,湘军悍将李续宾及都统都兴阿率部占领太湖后,分兵为二:一路都兴阿率部进逼安庆,图谋控扼太平军西部咽喉;一路由李续宾疾趋庐州支援安徽巡抚李孟群,企图收回庐州以堵住太平军北进之路。李续宾部一月之内连占潜山、桐城、舒城后,进抵三河,企图夺取三河,再克庐州。

    枞阳会议:1858年,重镇安庆和都城天京同时告急,洪秀全令李秀成解救天京。初战失利,李秀成与各路将领约定于枞阳望龙庵召开会议。七月下旬,枞阳会议召开,由陈玉成、李秀成主持,会议商定各部加强团结,协同作战,统一指挥。会后,陈玉成、李世贤北取庐州,南下滁州乌衣,与李秀成会合,合理摧毁江北大营,一举扭转天京事变后的被动局面。

    重建五军主将:天京事变和翼王出走,致使太平天国朝中无臣、国中无将。1858年,为应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天王洪秀全除了准奏枞阳会议商定的作战方略以外,又重新恢复五军主将制:封蒙得恩为中军主将兼正掌率,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李世贤为左军主将,韦志俊为右军主将,以此旧制明确军事统领指挥权。

    再克庐州:1858年8月11日,太平军前军主将陈玉成挥师越潜山、过舒城、经三河,与左军主将李世贤、偏将吴汝孝三部联合作战再取庐州。当时,新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尚未到任,庐州城内仅有清军数千,由副都统麟瑞都率驻守,另有新任安徽布政使李孟群带勇万人驻守南郊。8月23日晨,太平军两万余人从西、南两个方向直逼城垣。清军未及交锋,即纷纷惊溃,李孟群部西逃六安。当天中午,太平军即进占庐州城。陈玉成令部将吴汝孝镇守庐州,安抚民众;副将吴定规率部据守三河,屏障庐州。

    二破江北大营:1858年8月,太平军再克庐州后,清廷担忧太平军再次北伐,紧急谕令德兴啊从江北大营中酌拨马步官兵,前往庐州协同钦差大臣胜保剿灭太平军。而此举正中陈玉成等人声东击西之计,太平军的主要进攻目标并非庐州,而是江北大营,因此,未等清军援兵赶到,陈玉成早已挥军由界牌直趋滁州,与自全椒进抵该处的李玉成部会师。李秀成、陈玉成两部太平军会师乌衣,众达数万,与江北大营清军相持。9月27日清军见后路被袭,阵势大乱,纷纷夺路而逃。陈玉成部随即于29日占领江浦。至此,江北大营再次被摧毁,清军前后损兵万余人。







    地理环境:三河镇地处合肥、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地,位于丰乐河、杭埠河、马槽河交汇处,水陆交通极其便捷。其水路,溯流而上可达庐江金牛镇,沿丰乐河可达合肥丰乐镇、新仓镇、舒城桃溪镇、六安界河镇。下行,经南河、新河,经巢湖由裕溪口入长江可至巢县、芜湖、南京,历来是三河港的两大主要航道。其陆路,北去合肥、西去舒城、南去庐江、皆有驿路相通。由此东经庐江、巢县、含山到南京,南去桐城到安庆,北到寿县,西达六安,均甚便捷。
    唐宋以来,沿湖圩田渐兴。据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合肥全县有圩85个。此外,与三河毗邻的舒城、庐江县境,亦有大量圩田。圩田的开发,使三河成了皖中著名的鱼米之乡,地区性的米谷集散中心。太平军经略皖中,三河则是拱卫庐州的据点和供应天京粮储首选之要地。

    防御工事:1854年,太平军初占庐州城,继而占领三河,因三河无任何防御工事,太平军决议修筑城墙等防御措施,以此守备御敌。次年十月,太平天国春官又副丞相蓝成春驻军三河实地勘察,将三河北岸居民全部撤离修建城墙,长约一里横约半里,费时月余。而后又在三河城外修建砖垒九座。三河地处平原,无处开采石料,太平军所用石料多来自寺庙、民居。今三河镇医院和三河二中等处尚存4段城墙遗迹。

    三河告急:1858年10月,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部攻占桐城,舒城太平军情势危急,即求援于太平军其他诸部。三河守将吴定规与薛交伦一日五文向陈玉成、李秀成告急皖中战事。其实,陈、李均在苏北大破江北大营。10月24日,陈玉成率军攻克六合后,当即入朝奏请天王洪秀全调派李秀成一同回援皖中,遂星夜率本部太平军驰援三河。

    砖垒对峙:1858年11月6日夜,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部进驻河南岸天平军放弃的五座砖垒中,与城中太平军守军对峙。次日,李续宾命部将丁锐义、黄胜日等进攻河南岸、迎水庵、水晶庵三处砖垒,而李续宾帅本部两营兵马三面包围太平军其他四座砖垒,太平军凭垒拒敌。三河守城太平军出城接应,两军血战一日,太平军九垒尽失,湘军损失惨重,伤亡千余,其中有勇猛敢战之士百余。而后太平军将所有通向大城的桥梁破坏,滔滔河水绕城而过,使得仅有陆军的李续宾不能接近大城,只能依河拒敌为守。

    太平军风帽......

 

 

 



















    李续宾二品武官朝服补子......

    英王陈玉成八宝将领旗......

    李续宾将印......

     忠王李秀成将印......

    英王陈玉成帅印......

    鸣锣


    野外作战部署:1858年10月24日,陈玉成在江苏六合接到湘军大举进犯安徽的报告,毅然决定回兵救援,星夜奔赴三河,并向洪秀全报告,要求调派李秀成部同往,在湘军大举进攻三河镇外围的当天,陈玉成率大队赶到三河。此场景表现陈玉成部驻扎在三河镇金牛镇一带,陈玉成在战前指挥作战部署的画面。场景也表现出当时太平军很受三河百姓爱戴,为战争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雾中野战:1858年11月15日深夜,李续宾派兵7营分左中右三路偷袭金牛镇。16日黎明,当行至距三河镇7.5公里的樊家渡王家祠堂时,与陈玉成军遭遇。陈玉成抓住敌人冒险出击的有利时机,以少部兵力正面迎敌,吸引敌人,另以主力从湘军左侧抄其后路。正面迎敌的太平军且战且走,将敌人诱至设伏地域。当时,大雾弥漫,咫尺莫辨,鼓角相闻,敌我难分。陈玉成主力迅速击溃了左路湘军,并乘胜隔断中、右路之后路。湘军发现归路被断,仓皇后撤,在烟筒岗一带被太平军团团包围。至18日,全部肃清。这一仗,太平军一举歼灭湘军精锐近6000人,是太平天国之乱后期一次出色的歼灭战。本场景表现15日深夜-16日,交战双方雾中野战画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