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五一·安徽合肥——三河古镇·杨振宁故居
坐落于水乡古镇三河古南街上的杨振宁旧居,是一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民间宅院,与正在修建的万年禅寺和万年街相邻,它的前身原是三河孙大生老字号药铺。几经战乱,1937年抗战爆发,少年杨振宁追随庐南中学迁至古镇三河肥南中学(今三河中学)读书,与母亲一同寄住在此。
重新修葺的杨振宁旧居,是一座典型的砖木结构的明清风格宅院,粉墙黛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共有五进房屋和一个庭院。
循两级石阶而上,抬眼便可望见门楣上的“杨振宁旧居”字样,木门格扇,镂刻雕花,颇具古朴意境,踏进门来,三进三落的庭院在眼前铺展开来,从前厅透过玄关扇门,一眼就能穿过中厅直到后院后厅。前厅右侧,一帧杨振宁博士巨幅照片占去半个墙面,这里还配置了一套电视音响设备,专门播放央视《走遍中国——杨振宁》的专题片和当年杨振宁荣获诺贝尔奖颁奖的记录片。
穿过天井就是中厅,这座二进房屋是整个旧居的主体部分,偌大的厅堂内,自左而右陈列着一整套图片与实物资料,从少年求学、青年获奖,到留学授教、回归故里,详尽记录杨振宁先生大半生奋斗历程。从古镇三河走出去,到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而后又回到三河,它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位科学伟人拼搏奋斗、孜孜以求的成功之路,更是一个海外游子风雨兼程、魂系故土的赤子之心。
杨振宁先生至今仍然对过去在这里的学习生活记忆犹新,2001年4月21日,杨振宁先生百忙中仍抽出时间特地回来看看,故地重游,十分欣慰。2003年10月又特地致信三河,关心家乡建设,表示有时间一定再回来看看。
杨振宁是著名的物理学家,1922年10月出生于合肥四古巷;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研究生院;1945年赴美留学;1957年10月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而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4年入美国籍,家学渊远,文理兼通,长期担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为促进中美和中西方学术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振宁旧居,有一句杨振宁的名言:我一生中最感到自豪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帮助中国人增加了自信心。的确,当年这位持中国护照前往瑞典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著名物理学家,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杨振宁从古镇三河走出去,到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而后又回到三河,它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位科学伟人拼搏奋斗、孜孜以求的成功之路,更是一个海外游子风雨兼程、魂系故土的赤子之心。
杨振宁旧居集中展示杨振宁教授的成长图片和文学资料以及一些科学互动。整个旧居前后五进,前面两进是杨振宁教授的图片资料展览,第三进是杨振宁教授当年居住过的地方,按原样恢复,后两进主要展示杨振宁教授的学术成就。
杨振宁母亲罗孟华:杨振宁4岁时,母亲罗孟华就开始教他识字,花了一年多时间,一共教了杨振宁3000汉字。杨振宁进小学之前,又被送进私塾接受教育,《三字经》、《千家诗》、《龙文鞭影》等启蒙读物,杨振宁是熟读成诵。
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杨振宁父亲杨武之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回国之后,把杨振宁带在身边亲自教育,他虽然知道儿子杨振宁数学上有天赋,但是却没有只突出数学,而忽略国学,一年暑假他请了历史系的同学教杨振宁《孟子》,杨振宁是可以把《孟子》全书背诵的。杨武之先生对杨振宁的培养是多方面的,除了国学,还有绘画和书法,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更是鼓励杨振宁学习兴趣,对于杨振宁的教育也是极尽耐心。杨振宁从父亲杨武之书架上拿外文版的《数论》、《有限群论》等数学书,因为外文基础不够,因此不能看懂细节,杨武之总是耐心地说:“慢慢来,不要急!”杨武之还鼓励杨振宁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杨振宁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中学生》。杨振宁说,当时有一些物理学家写了一些科谱书国内有人翻译成中文,他从图书馆借来,这些书给了他很大帮助。他说:“我对其中所描述的科学上的新发展,许多奇妙的几乎是不可信的知识,产生了向往的感觉,这对于我以后学物理,不是没有帮助的。”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省合肥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是三河镇人,出嫁后定居在合肥的四古巷。杨振宁年幼的时候,他的母亲经常带着他回三河小住。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战乱,杨振宁便跟随父母返回合肥读书。期间,学校为躲避敌机轰炸转移到三河,杨振宁与其母便一同寄住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北平,居于清华院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离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试偷看被罚。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周培源教授等。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15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同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自傲,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杨振宁先生一生获奖无数,这些奖都是自然科学界重量级奖项,许多科学家穷尽一生心血获得其中一枚奖章就足以在科学史上书写自己的大名了。由于杨振宁在科学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他也常常成为各大学、各国政要的座上宾。1971年8月4日,杨振宁首次返华,也是华裔科学家第一次访问新中国。受他的影响,林家翘、任之恭、何柄棣等一大批学者于此后访华,从而促进了中美学术交流。1973年7月17日,杨振宁第四次访问新中国,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邓小平访美,当时担任全美华人会长的杨振宁欢迎邓小平先生。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给杨振宁颁发“美国国家科学奖”。1986年杨振宁受聘于香港中文学,担任“博文讲座教授”,接受香港中文大学李国章校长聘书。1998年,杨振宁担任清华大学教授,从事教学和科研。1999年5月,石溪分校为杨振宁举行了盛大退休仪式,校长肯妮在仪式上宣布,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自此更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这张照片里许多科学家不远万里从世界各地赶来,就是为了和杨振宁合影。
说说一段旷世绝恋:在杨振宁的感情世界之中,能与他势均力敌,毫不犹豫的掏出真心的,是他的前妻杜致礼。
杜致礼是陕西米脂县人,是一位极有教养和气质的名门闺秀,他的父亲是国民党陆军中将、大名鼎鼎的杜聿明。杜致礼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于文学和音乐尤为喜爱,且有着很深的艺术造诣。杜致礼从小就受到宋美龄的喜爱,在她成成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之后,宋美龄保荐她进入了自己的母校,美国著名女子学院“卫斯里安学院”攻读英国文学。
在杜致礼出国留学之前,她和杨振宁有过短暂的师生关系。1942年,杨振宁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之后,考中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两年后,杨振宁又以优质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第6届留美公费生。杨振宁的求学生涯顺风顺水,在等待出国的这一段时间之内,他以代课老师的身份来到西南联大附中教书。便是在这里,杜致礼和杨振宁最初相识。对于这位年轻的老师,杜致礼怀揣着少女的崇敬,然碍于师生身份,又知道杨振宁即将出国,就一直没有表达出来。而在杨振宁的眼中,杜致礼是校内的风云女子,她恬淡文静,有无数少男为之倾倒。短暂的交汇并没有发生什么浪漫的故事,这份感情一直到了美国,才有了正式的发展。
杜致礼来到美国之后,因为家道中落,家境越来越不好,她不得不放弃原来的学校和专业,而转校到了纽约圣文森学院。1949年圣诞节,杜致礼来到普林斯顿的一所茶餐厅吃饭,与5年未曾再见面的杨振宁再次见面。这对曾经都对对方有着好感的青年男女,终于有了可以表达的机会。两人进入热恋之后不久,杨振宁毫不犹豫地向杜致礼求婚,重逢后短短8个月,他们就在普林斯顿举行了婚礼。这一年杨振宁28岁,而杜致礼才刚刚21岁。很多年后,杨振宁重新回忆这场邂逅,依旧难掩心中的激动。他说如果他迟到或者晚到,他就遇不到杜致礼,更谈不上结婚。
婚后一年,杨振宁在自己的论文《海森堡表象中的S矩阵》之中,写下了一段让人经验的情话:“最后我还是拿定主意留下,因为我正在同杜致礼小姐谈恋爱,她正在纽约读书,我从普林斯顿乘车,到她那里只消一个钟头。”因为在遇到杜致礼之前,杨振宁并不打算在普林斯顿大学做高等研究所待多久,只不过因为想要和妻子靠得更近一些,杨振宁最终签下了5年的合约。在世人看来关乎着一位伟大科学家物理事业的重大决定,在杨振宁看来就是小夫妻之间的照顾和妥协。科学家和大家闺秀的人设搭配,听起来是郎才女貌,十分般配。而往往在婚后会出现同样的问题——丈夫忙于工作,妻子挥霍金钱,忙于社交。对于杜致礼这样的音乐和文学爱好者来说,她的世界本来就是烂漫而自由的,但是杨振宁的世界之中,更多的是理性和严谨。杜致礼必须要随时调整自己,才不会成为杨振宁养着的家庭主妇,一个除了养孩子做家务,就没有办法和丈夫的同事朋友说得上话的美丽花瓶。
婚后的杜致礼在家中继续自己的爱好创作,文学、雕刻、音乐……艺术氛围在杨振宁家中随处可见,让一个科学家的家庭充满了温馨感。对于他们的孩子,杜致礼付出的心血更多,为了不打扰丈夫的科研工作,杜致礼都是亲自接送孩子上学。20世纪50年代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物理学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杨振宁在这段时期之内迅速成长,也是在这段时期,杜致礼花费在家庭和丈夫身上的精力是最多的。
因为工作需要,杨振宁一直都在迁徙之中,有时候还需住在极为偏远条件辛苦的地方,杜致礼一直相伴相随。杜致礼的一生是幸运的,也是平淡的。她没有留下任何长篇大论去探究一生的所得,或者一生的懊悔。对于杜致礼来说,人生之中能遇到杨振宁已经是满足,是感恩。
杜致礼的奉献并没有淹没在杨振宁的光辉之中,她还培养了三位十分出色的儿女,一名电脑工程师、一名医生、一名化学家。2003年,杜致礼去世了。对于她一生的细节,除了和杨振宁那段童话般的相遇,似乎再也没有值得后人深挖的亮点之处。杜致礼死后14个月,杨振宁和翁帆结婚。有人说翁帆的长相,活脱脱就是年轻时候的杜致礼。也许对于杨振宁来说,除了让他一辈子为之奋斗的物理学,他感到最为骄傲的,就是他能娶到杜致礼这样的妻子。
时间绕回到1995年,杜致礼陪同杨振宁来到汕头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为了让杨振宁和杜致礼得到更好的照顾,学校专门派了一群学生给他们当向导,其中就有翁帆。杨振宁一眼就看到了站在人群里的翁帆,心跳当时就加速,然后,他就抬起胳膊推了推身边的杜致礼,示意她看看翁帆。杨振宁出席过无数活动,从没像这一次一样失态,今天到底是谁让他如此呢?于是,杜致礼顺着杨振宁所指,望了过去。这一眼看过,杜致礼也惊呆了,人群里的那个姑娘,不就是年轻时的自己吗?一时间,杜致礼悲喜交集,喜得是,杨振宁还记得她年轻时的模样;悲的是,自己已经耋耄之年、容颜不再。在杜致礼的建议下,杨振宁让翁帆给他们当向导,一直到这次会议结束。会议结束之后,杨振宁和杜致礼再度回到美国,离开之前,二人留下了翁帆的联系方式,逢年过节都会给翁帆去信祝福。2003年10月,杜致礼去世,结束了简单却不平凡的一生。
杨振宁曾经说,翁帆曾经是上帝赐给他最后一个礼物。大约杨振宁自己也觉得,他在学术上的机遇和杜致礼的缘分,已经耗尽了太多的好运。他始终不能忘怀,那一日在那家普林斯顿小餐馆之中和杜致礼的邂逅。
杨先生的教授情怀:2004年9月13日,81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开始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他说:“现在很多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但我觉得,给本科生上课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够带动更多的人。”他说:“每一次课前。我要花两个小时认真备课。我要了解学生的进度。”
杨先生的爱国情怀:
杨振宁首次访华后回到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多次找他,他非常镇定而坚决地答道:“在中国,我的父亲、母亲、弟妹们——我的亲属们都在那里,我的许多朋友在那里,我想念他们,所以我要去看望他们,这并不触犯美国的法律!”杨振宁后来说:“到1972年夏天作第二次旅行时,我已经拿定主意,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同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2004年3月25日,杨振宁批评港du政客到美国参议院“作证”的行为既不应该也不明智。杨振宁语重心长地说,根据《基本法》以至世界秩序,香港是中国一部分,这是既定事实,香港人必须有正确了解,否则香港会产生“很不利的事情”。
2004年7月17日,杨振宁在北京大学,向1200多名赴京参加“全国台联2004年台胞青年夏令营”的台湾学子演讲。当讲到“七七事变”后的经历时,杨先生动情地对台湾学子说:“哪位如果再到北京来参观,我建议你们到卢沟桥去看看,因为卢沟桥是日本人攻打华北放第一枪的地方。”
2004年11月12日,杨振宁在山东大学演讲时强调,中国只有一个,“合则盛,分则衰”。杨振宁向山大学子们深情回忆了1997年7月1日,当他在港亲眼见证香港回归那一伟大历史时刻的激动心情,并称这是父辈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一天,因为“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了!”他也指出了中国存在的诸多巨大问题,但他表示,“这些问题并不比在过去100年间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巨大问题更为严重,既然100年前我们能够将问题解决,那么今天的中国,凭借内在的韧性,依然可以克服困难。”
2005年7月4日,杨振宁等曾参与保卫钓鱼岛运动的老将们集结,召开记者会表达保钓的立场,签字声明,指责李登辉说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是错误的。
故居其内比较有名的就是杏园,杏园和后厅是少年杨振宁读书起居的地方。很多人到此都会在这里停留片刻,如今的杏园进去之后,似乎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宁静致远的气息。
打开杏园里的后门,就是古镇有名的一人巷了,仅容一人而过的一人巷长约30多米,巷内清爽幽凉,两边的马头墙上青苔遍布。三河古镇有十条街,二十六条巷,其中这条小巷最古老、最悠长,也最著名,是因为这条小巷中走出一位名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一人巷的由来尚不太清楚,不过它留给我们的,便是这朦胧的身世之谜和耐人寻味的古街古景。
部分图片与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