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五一·安徽合肥——三河古镇·孙立人故居

$
0
0
2019五一·安徽合肥——三河古镇·孙立人故居

    孙立人故居位于三河古南街八扇巷,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进门迎面立着孙立人将军身着戎装的蜡像,墙上挂有各种印刷品,主要是孙立人生平事迹展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尽展列了将军一生重要经历。孙立人(1900-1990),字仲伦,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人。1900年12月8日,在三河八扇巷降生。1932年,孙立人父亲逝世时,孙立人曾两次回乡,自此之后,就未曾回过三河。
    这座故居建造的依据是一副对联“龙舒绵世泽,鹊渚振家声”,这是在孙立人家谱里找到的。“龙舒”便是舒城县,而“鹊渚”便是三河的古称,正是因为这副对联,才确定孙立人将军曾在三河居住。孙立人将军祖辈自1688年起的170年间就居住于三河,因1858年太平天国的“三河大捷”房屋被烧毁,逃往庐江居住,孙立人便在庐江出生,但由于一直在三河做生意,在三河八大街南大巷买了房子,孙立人一至八岁都在三河度过。晚年的孙立人在台湾定居,但时常回忆童年在三河居住的日子,多次为想回籍祭祖难以成行而扼腕叹息。
    在相距三河不到20公里的庐江县金牛镇也有一“孙立人故居”。故居坐落在金牛镇旁金牛山半山腰处,坐北朝南。初建时有百余间房屋,解放后逐渐拆除,现为金牛镇中学校址,留下房屋一幢11间,约250平方米,是孙立人24岁时结婚时住处,木架结构,青砖小瓦,走廊及房内雕梁画栋,为明显的晚清民居建筑风格。2001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现两个“孙立人故居”,也不知孰是孰非。
    三河“孙立人故居”确实为纪念馆,但是历史上孙立人确实在此处有故居,现在是依旧修旧,房屋的样式和结构都是根据孙立人曾经的左邻右舍回忆而建的。
    作为游客的我,是来瞻仰我心目中的抗日英雄的,并不是开考证历史的。因此,仍然怀着崇敬的心情,小心翼翼地踩踏着这块名人辈出的土地......

    小小的广场上有孙立人将军的塑像,背后的墙上展示着孙将军一生中标志性的战役。黑白的色彩搭配,有着庄严肃穆之感,与周边的熙攘有点儿不搭调......

    故居却是大门紧闭,好像正在维修之中,只好借用网上图片介绍这位将军的一生了......

    三河镇的孙立人故居,在古镇的老街上,三进房屋是徽式建筑风格的青砖房,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共分为两进。第一进是图片和文字展,主要介绍孙立人的生平,包括漫漫求学路、家世渊源、发愤图强、行健不息须自强、留学美国、“八一三”淞沪会战等几个板块。一二进中间为一个天井院,院两边主要展示孙立人当年部分作战地形的图片。第二进为两层小楼,楼下是会客厅,二层为一木质小楼。

    孙立人(1900-1990),抗日名将,字仲伦,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1924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后又考入弗吉尼亚西点军校,攻读军事。1927年毕业,应邀游历欧洲,考察英、德、法、日等国军事。1928年回国,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任中尉队长。1930年入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任上校副总队长。1932年调财政部税警总团任第二支队上校司令兼第4团团长。
    孙立人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把中国传统教育和美国军校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制订出适合自己部队需要的训练制度和方法,形成了一套与国军其它部队不同的训练操典,被大家称为“孙氏操典”。所属部队按照“孙氏操典”进行严格训练,官兵无论是文化水平、还是学科、术科水平,乃至专门的缉私技师都比较高。
    孙将军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在中国远征军中的出色表现。孙立人率领三十八师(新一军)在印度兰加接受全副美式装备以及训练,战斗力极强,后入缅甸与日军作战,新一军在历时两年的第二次缅战中,共击毙日军3个联队长以下3万3千余人,伤日军7万5千余人,俘虏大尉以下323人。缴获大炮186座,战车67台,汽车552台,攻取公路646英里。新一军伤亡1万7千人。没有任何其他一个中国军级战斗编制的战绩能和新一军相比。其运用的战术、显示的战力为国内外各方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当时的国际舆论界赞誉孙立人为“东方的隆美尔”。  

    据《舒城县志》记载:龙舒(今舒城县)孙氏系我国古代军事家孙武之后,封地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县),传40世至孙万登。孙万登于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官至金吾上将军。清雍正(1723~1735)初叶,孙正仁(孙万登第33代孙)经商至庐州府三河镇(古名“鹊渚” ),因爱“鹊渚,濒巢湖西岸,烟水清滋,生物繁盛,云帆出没,有四通八达之便。”孙正仁便回休宁将全家迁至“舒城东乡三河镇南岸”定居,此乃“龙舒孙氏”始祖。
    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庐州府并在三河扎营踞守。孙立人祖父孙炳焱为谋生计,尊其父之意,去浙江投奔时任杭嘉湖兵备道(系各省军事要冲设置整饬兵备之“道员”,掌监督军事,并可直接参与作战行动)的堂叔孙观。同治二年(1863),战事平息。孙炳焱回乡,可位于三河南岸的孙宅已被战火烧得只剩下断垣残壁。于是,他便举家迁居到庐江县金牛山南麓,扩宇创基,重建家园。
    孙炳炎,正仁公六世孙,邑庠生,例授文林郎。为避兵燹,他在堂叔孙观任地杭嘉湖地区经商10年,积蓄颇丰。“乱平归里”,三河南岸的家室已毁。他便来到久已闻名的金牛山。但见山不高,有祥云缭绕;山下金牛河水不深,有霞光笼罩。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他确信金牛山的阳宅风水,居于此处,定能人事兴旺、发财,后代富贵、显达。于是便在金牛山南麓,购置田地,庀材鸠工,相继建造仿徽宅第数十间,取名“亦德堂”(当时乡人多称之为“山南孙家”),将自己的一房(炳炎弟兄二人,长兄德蕙,无子,后炳炎将长子浤泽过继为嗣)举家迁居于此。孙炳炎移居庐江金牛山后,凭其超人的才智,继续以商为业,不几年即成当地巨富。于此同时,孙宅人丁兴旺,连得三子(浤泽、熙泽、春泽),其浤泽、熙泽又分别高中进士和举人。庐江金牛山的“山南孙家”,声名大振,成为庐江西北乡的名门望族。
    光绪六年(1880)庚辰,孙炳炎堂叔孙观回籍祭祖。他来到金牛山,同样看上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在金牛山北麓(今金牛镇健康村)购置田地,建造孙氏宗祠,作为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并亲笔题写祠堂大门楹联:“龙田绵世泽,厥土振家声”。昭示着孙氏家族世泽绵长,振兴昌盛。时隔5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续修庐州府志》时,在该志卷五十八“世族表”中,即将《直隶布政使孙观世族表》收录于庐江县名下。
    光绪十五年(1889),孙炳炎次子孙熙泽(即孙立人之父)在金牛山完婚。元配夫人乃庐江北乡名门旺族方家闺秀,婚后共育有三男(同人、立人、衡人)和三女(静人、作人、之人)。孙立人出生于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十七日(1900年2月8日)。金牛山下,度过烂漫的童年。故在他晚年的回忆录里,开篇之句就是——“我是安徽人,从安徽一个乡下——金牛山出来。”
    出身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深厚:孙立人其父孙熙泽,为光绪甲午科乡魁,官登州知府。徐世昌创办青岛警察学堂,应邀出任总监,后相继任山东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国会议员、总统府咨议,为北洋政府皖系段祺瑞的重要文职人物。后从事教育,曾任北平中华大学校长。孙熙泽对儿孙辈要求极其严格,子孙同人、孙立人和孙衡人成绩优异,均与孙家尚文重教有关。7岁时父亲为孙立人请了私塾老师,白天读四书五经,到了晚上才能和家人见见面,而后再回书房睡觉。孙立人在回忆中坦承:“就像是坐牢一样。”
    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孙立人的血脉中浸润着兵家孙氏、桐城派国学及近代淮军等多重营养。据光绪十一年(1885)《续修庐州府志》记载:“舒城孙氏,原出休宁县,迁舒城东乡三河镇南岸者,自贡生正仁始。其后子孙以科第起家,蔚为望族。”此志中的正仁,即清雍正年间贡生孙正仁,为舒城孙氏“迁舒始祖”。孙氏成为书香之家,也是从孙正仁开始的。在此之前,孙家的传统是武学和军事。

    受辱萌志:孙将军的这段经历却和我生活的城市青岛有关。孙立人的从军的梦想竟源于他11岁在青岛上学时的一次屈辱经历。1911年,在已被德国占领的青岛,一片风景秀丽的海滩上,一个小男孩独自玩耍着。走着走着,他忽然发现一块五颜六色的石头,欣喜地捡了起来。“把那块漂亮的石头放下,那是我们的!”几个高鼻梁蓝眼睛的德国孩子冲了过来。小男孩把手里的石头攥得更紧了,眼光犀利地盯着他们。“啪!啪!”随着两个响亮的耳光,几个德国孩子一边辱骂着,一边从小男孩的手抢去了那块石头,趾高气扬地跑了。这就是深深印刻在童年孙立人心中,同时深刻影响他一生、始终萦绕心头的一幕。晚年的孙立人说:“这件事是我终身的耻辱,因为我一肚子气回家也不敢说,我们是在避难,家父管得很紧,所以这个恨记在心里,心想:中国人为什么要做弱小国民,更受人的气?就是自己不行,要是行,他们怎敢欺负我们?将来有法子,一定要使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强国。作为一个弱国的国民太不是人了。”这成为孙立人日后投笔从戎,立志献身军旅以图强兵救国的深层动机。

    清华熏陶:孙立人在青岛待了大概两年时间,1912年,他随父母全家从青岛迁到北平, 他虽出身富贵,却不爱吃喝玩乐, 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学霸。 14岁时,他参加清华入学考试, 竟在千余名学生中脱颖而出, 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绩, 考取了清华庚子赔款留美预科,接受八年的留美预备训练。当时的清华十分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孙立人在校风薰陶下,热衷于篮球、足球、排球、网球、手球、棒球等各项球类运动,在众多项目中最擅长的是篮球。1920年,他任清华篮球队队长,率队击败当时称霸京津篮坛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获得华北大学联赛冠军。1921年入选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身高1米85的孙立人担任球队的主力后卫。当时,篮球项目有菲律宾、中国、日本三国参加。当时菲律宾一直都是亚洲篮坛霸主,但孙立人率领的中国男篮竟一举击败菲律宾,又以32-28击败日本,获得当年远东运动会的篮球冠军,这也是中国在世界大赛中,第一次获得的篮球冠军。表现出色的他被誉为“飞将军”。国外甚至有媒体评论:中国在篮球场上,把东亚病夫扔进了太平洋。显然,自强和强身、强民、强国,始终是孙立人心头萌动的不懈追求。

    进修普渡:1923年,孙立人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预科毕业,同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他一直要求学军事,但因其父十分反感当时的北洋军阀而坚决反对,所以孙立人直入普渡大学三年级加修土木工程学,1925年取得学士学位毕业。


    投笔从戎:然而,孙立人想从军报国的心一刻也没有停息,满腔爱国情的他,毅然决定:弃文从武,改学军事,走上战场,以最直接的方式,守卫千疮百孔的祖国。1925年取得工程学士学位后,不顾父亲的反对,在美国桥梁公司任工程师约4个月后,决意改学军事,毅然考入美国被誉为“南方西点”的弗吉尼亚军校,正式迈出了从戎的步伐。 弗吉尼亚军校是美国著名的军校,马歇尔、巴顿、麦迪威等名将,都是毕业于这所军校。弗吉尼亚军校严格、艰苦,但为报国,他咬牙忍受,在不断的磨练下,曾经柔弱的白面书生,转化成了真正的军人。而此时,其父远在国内鞭长莫及,无可奈何。校方给他的毕业评语写着:禀赋优异,超越同侪。他不多言,但仁慈温顺,尊敬长官,对人诚实友善……有男儿志气,肯负一切责任,我们坚信他将成为一位卓越的军人。由此,孙立人踏上了他辉煌的军旅人生。

    游学欧洲:1927年8月,孙立人赴欧洲考察军事。9月到英国,10月到法国,11月到德国、丹麦,1928年1月到瑞士,2月到奥地利、捷克,5月到达苏联。长途旅行,孙立人见识了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亲历了社会主义国家,思考中国的种种不足和落后。他认为中国必须猛醒,否则将被时代抛得更远。1928年6月,孙立人完成了军事考察任务回国。
    军旅生涯:1928年,孙立人学成归国,加入了国民党军队。父亲曾试图将他引荐给相熟的大军阀冯玉祥,但却被他拒绝,他决心凭自己的能力,从基层做起。很快,他就因才华卓著,练兵有方,开始崭露头角。淞沪会战爆发后,孙立人开赴前线,在苏州河沿岸和日军对峙,英勇负伤。在入缅抗战中,战绩彪炳,重创日军,仁安羌大捷,以少胜多,轰动全球。孙立人长于用兵、骁勇善战,是抗日名将、军事家,在抗日战争和远征缅甸作战中屡建奇功,为二战期间军级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军,曾荣获大英帝国司令勋章、美国丰功勋章及中华民国四等云麾勋章、青天白日勋章,被欧美军事家誉为“中国军神”“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

    建功于淞沪会战和武汉保卫战:1928年6月,孙立人抵达大连,坐海轮经上海回到家中,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任中尉军训队长。1930年,入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任上校副总队长。1932年,调财政部税警总团任第二支队上校司令兼第四团团长。1932年,“一·二八”抗战的时候税警总团以第88师独立旅的身份参战,战功卓著。此间孙在训练上下了很大功夫,把中国传统教育和美国军校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制订出适合自己部队需要的训练制度和方法,形成了一套与国军其它部队不同的训练操典,被大家称为“孙氏操典”。在带兵之初,孙立人就告诉官兵们:“日本人有侵吞中国领土的野心,希望全体官员要立定决心准备抗日。参加税警团不是仅来抓走私的盐贩子,我们应该是一支卫国的部队,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念,我们要上下一心,苦练本领,勇敢善战,随时准备迎击日军,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对日抗战。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以25万兵力直扑上海,宣称要在3个月内征服中国。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共集结七十五万兵力,赶赴沪宁一线参加会战。
    9月税警总团开拔奔赴淞沪会战前线。 时任财政部“税警总团”第二支队第四团团长的孙立人,带领全团在吴淞江北支流蕴藻浜和大场战役中,屡次打退日军的进攻,由此脱颖而出、声威大震。
    与此同时,原支队司令因指挥无方被撤职。10月16日,孙立人在火线被任命为第二支队少将司令,奉命防守苏州河南岸周家宅一线,成功阻击日军橡皮艇七次渡河。日军疯狂地向苏州河一带防区进攻,都被孙立人指挥部队击退,阵地前的日军尸体达470多具。为拔掉孙立人部队这颗“钉子”,日军增调了5倍于中国守军的兵力,连续攻了20多天,还是没有得逞。周家宅一线成为淞沪会战中日军伤亡最惨重的战场之一。激战中,孙立人都是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11月3日拂晓,日军大举偷渡苏州河,孙立人部激战8小时将日军赶回,当晚,孙立人带人趁夜色欲破坏浮桥,勇夺友军失去阵地,被日军发觉并遭猛烈炮火袭击,全身被炸伤13处,当场昏倒在血泊中,被部下李鸿营长和机枪连连长胡让梨冒着枪林弹雨背下火线。孙立人整整昏迷了4个昼夜,后由宋子文派飞机送往香港治疗。据日本史料记载:与孙立人将军对阵的号称“常胜军”的日军第18师团即久留米师团,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师团长战后在阵地上哀悼亡灵并立石碑一块,上书“遇华军最激之抵抗于此”。
    1938年2月,孙立人从香港伤愈回武汉,在财政部部长孔祥熙的支持下,组建财政部“缉私总队”并担任总队长,而后又率部参加了武汉保卫战,两次立下战功。孙立人以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的卓越战绩在军界崭露头角。这位在当时整个国军中唯一一位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将军,从此在“黄埔系”云集的国民党军队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财政部重组“税警总团”,孙立人任少将总团长,率部迁移到贵州都匀练兵。经过两年的严格训练,这支非正规武装成为国民党精锐部队。重组的缉私总队为淞沪会战后伤愈之税警总团残兵(未受伤的被团长黄杰带走改组为40师)加上新募为主,规模3团,经过两年严格的训练,孙立人将缉私总队由原本之三团残兵新兵逐步扩张至六个团规模。 1941年12月,在国民政府急需有力部队的情况下,财政部被迫交出“税警总团”部分兵力重组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38师,作为交换条件由原本财政部体系的孙立人担任少将师长,隶属于第66军,这支部队成为中华民国当时的主力部队之一。 

    远征缅甸创造不败神话:1942年2月,日军进攻缅甸,中国组成远征军入缅作战,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 。孙立人率领的新38师也被编入远征军,奉命驻守位于缅甸中部的曼德勒,兼任卫戍司令。
    4月14日,西线英帝国缅甸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两天两夜,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当时负责指挥盟军联合作战的史迪威将军之命,派113团团长刘放吾率团星夜驰援。18日凌晨,孙立人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率一个团800多人连夜奔驰,迂回包抄,指挥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中午攻克日军阵地,歼敌一个大队,击败了7倍于己的日军,解除了七千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美国传教士、各国新闻记者及妇女五百余人。仁安羌之战,孙立人以一个团的兵力,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令史迪威大加赞赏。死里逃生的英军见到孙立人的部队,激动地高呼:“中国万岁!”
    这是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盟军取得的唯一一次胜利,立刻成为英美新闻报道的焦点。孙立人的出色表现令国人振奋、为世界瞩目。由于这一战绩为中国远征军在盟军中捞足了面子,蒋介石颁发四等云麾勋章表彰孙立人的战绩,美国罗斯福总统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授予他帝国司令勋章,孙立人是第一位获得这种勋章的外籍将领。

    仁安羌战后,英国方面决定弃守缅甸,撤往印度,新38师奉命掩护盟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出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由于英军的溃退,导致了中国远征军陷入日军包围。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对英国人的欺骗和不忠感到不满,拒绝了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执行了蒋介石经野人山热带丛林北上撤回云南的命令。孙立人则认为野人山属瘴疠区,纵横千里,难以穿越,当机立断率新38师向西撤往印度。由于日军被杜聿明率领北上的大部队所吸引,新38师在撤退途中比较顺利地打垮日军的阻击。部队装备不但没有损失,还收容了数以千计的难民和英印散兵。而杜聿明所率第5军遭日军追击,半数葬送野人山。 孙立人得知后,立刻派遣新38师搜寻并救出部分友军转而撤往印度。1942年5月27日走出林区,抵达印度边境,军容整肃,锐气不减。英驻印边防军要求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拒绝解除武装。恰巧,被新38师在仁安羌解救过的英联军第1师师长正在当地医院疗伤,闻知孙立人部的情况后,即前往调解。第二天,新38师开进印度,英军仪仗队列队奏乐,鸣炮欢迎。
    1942年8月,先后到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和新22师进驻印度兰姆珈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配备美式装备并展开训练。10月,中国驻印部队改编为新1军,郑洞国任军长,下辖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孙立人指挥新38师如下山猛虎般扑向胡康河谷。1943年10月29日,占领新平洋。1943年12月29日,攻占于邦。占领于邦后,孙立人攻势不减,于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与廖耀湘新22师两路夹击攻克孟关。3月9日,孙师113团与美军突击队联手攻占瓦鲁班。冤家路窄,孙立人的对手正是在淞沪会战守卫苏州河时,多次进攻未得手的日军第18师团。这个日军王牌师团、南京大屠杀元凶之一,后来横扫中国战区及东南亚战场,骄狂不可一世,没想到最后在缅甸战场上还是碰到其“终结者”孙立人将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并被夺了军旗和印绶。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死伤过半,狼狈逃出胡康河谷。据日军战史记载:“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与中国军战斗最自信,岂料胡康河谷的中国军队,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使军队损失惨重,全军不禁为之愕然。”驻印军攻占胡康河谷后,1944年3月14日乘胜向孟拱河谷进攻。新38师113团从左翼翻山越岭迂回到坚布山后方,和新22师两面夹击,29日攻占坚布山天险,叩开了孟拱河谷的大门。1944年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计划,新38师和新22师分别向孟拱和加迈攻击前进。中国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部队进行休整扩编,由新1军扩编成两个军,即新1军和新6军。孙立人任新1军中将军长,下辖新38师和新30师(后廖耀湘新6军回国增援国内抗战,其50师编入新1军)。至1944年8月,中国驻印军基本歼灭日军第18师团,一雪两年前退兵印度的耻辱。史迪威称此战为“中国历史上对第一流敌人的第一次持久进攻战”。
    1944年8月,部队进行休整扩编,孙立人任新1军中将军长。1944年10月,反攻缅北的第2期战斗开始。中国驻印军由密支那、孟拱分两路继续向南进攻。孙立人率新1军为东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进攻,连续攻取八莫、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1军与滇西的中国远征军联合攻克中国境内的芒友,打通了滇缅公路。随后,孙立人指挥新1军各部继续向前猛攻,从3月8日起,用了不到20天的时间,攻克腊戍、南渡、南泡、孟岩,孙立人指挥的新38师经过大小战斗3300多次,攻占1100多个据点,消灭了中缅印边界所有的日军主力部队,胜利结束了第二次中缅印战役。
    在历时两年的第二次缅战中,孙立人率部屡克强敌,战功卓著,创造了不败的神话,共击毙日军3个联队长以下3万3千余人,伤日军7万5千余人,俘虏大尉以下323人,缴获大炮186门、战车67台、汽车552辆,为中国军级战斗编制中战绩之最。孙立人的杰出指挥才能,得到了史迪威将军的高度赞赏,美国总共给他颁发了4枚勋章。在这次战役中,孙立人和史迪威将军一起向全世界证明:只要有好的指挥官,中国军队可以和任何盟军的部队媲美。缅北战役后不久,应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邀请,1945年5月至7月,孙立人从印度加尔各答飞赴欧洲,考察和观摩欧洲战场,以便为将来中国战场中美军队的对日协同作战进行参考,这是中国唯一被邀请的将军。
    坊间一直有这样的传闻:在缅甸作战中,孙立人部队曾俘虏了日军第18师团1200多人——这是日军的王牌部队,南京大屠杀元凶之一,在中国战场上犯下累累罪行。当日军俘虏被带到孙立人面前时,他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加思索地命令参谋:“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枪毙,今后都这样办。”这成了孙立人部队的不成文规定!但从现有史料考证,这种传闻应该是严重夸大了。孙立人虽然恨日军入骨,但他接受的是美国军事教育,讲究人道,不太可能做出虐杀战俘的行为。虽然没有史料证实孙立人曾大规模活埋过日军,但我们却可以肯定的说,孙立人在缅甸的战果非常辉煌,他是击毙日军最多的中国抗日将领!
    1945年8月,新一军筹划反攻雷州半岛,迅速打通海口,接应美军登陆。8月15日,侵华日军投降,新一军的任务变成驻防广州、东莞,占领香港,警戒广九铁路沿线及以西地区,并接受日军第32军投降。9月16日,国民政府在广州举行华南日军投降仪式。就是在这个仪式上,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向孙立人献上了他随身佩戴的那把有着600年历史的日本皇家传国指挥宝刀。
    受降仪式刚结束,孙立人立即着手筹建新一军公墓,公墓选址广州白云山麓马头岗之阳。为修建公墓,孙立人动员全师官兵捐出一个月的薪饷。新一军有三个师外加一个直属单位,合共5万多人,每人捐出一个月的薪水,向广州市地政机关购买了马头岗10.05公顷的土地。得知修建新一军牺牲将士公墓,广州一众贤达又主动捐献了约合35.5公顷的建设用地。1947年9月6日公墓落成,孙立人主持公祭大典。他臂缠黑纱,胸佩白花,神情凝重地站在碑前宣读祭文:“余忝长军奇,于奏凯归来,招魂随旆,同返中原,永享春秋,长安窗梦。追忆患难之情,思英灵而何极,悠悠天地,可与垂庥。”孙立人还为安葬在此的4543名新一军烈士送上了挽联,联书:“立马望南方,故垒迷离,每怀野火残烽,战血长随伊水碧;提师归故国,疮痍满目,忍看孤儿寡妇,忧思独共白云深。”孙立人还下达命令,要求派3000多日军俘虏修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以此赎罪!公墓纪念碑上的雄鹰标志是新一军军徽。在这次远征缅甸中,孙立人的部队也伤亡了 1.7 万人,国军共伤亡10余人。
    在公墓纪念塔东侧,孙立人也为自己预留了一块长3米宽1.5米的墓地。他曾留下遗言,“死后不进国家忠烈祠,要与印缅抗日战亡将士葬在一起。”公祭仪式也是孙立人以新一军原军长的身份,在大陆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早在1919年,孙立人就由父辈安排,同在北京任职的合肥举人龚师彦的女儿龚夕涛结婚。时值“五四”新潮汹涌之时,男女青年向往自由恋爱结婚,孙立人胸中自然也充溢着美好的向往。但那一代人仍肩负着传统的负担,当传统裹挟着亲情而来,他们只能妥协。孙立人虽心中不甘,但也只能在婚后“逃”回学校,龚夕涛也一直未能生育。
    十多年后,在宪警教导大队任职期间的1930年10月,孙立人还是冲破了父亲的阻拦,在上海和张晶英结了婚。但孙立人和张晶英结合后,也一直没有子女。张晶英认为这是自己的原因,于是一直想着如何补偿对孙立人的“亏欠”。孙立人初来台湾练兵时,陆军训练司令部在屏东中山路替他找了座西式洋房作为公馆,又找了位漂亮的乡下姑娘张梅英来替他料理家务。张晶英1948年底来台后,一直住在台北南昌街的孙公馆,并一心沉迷佛法。为弥补孙立人的“遗憾”,她和张梅英结为姐妹,并由其做主把孙立人和张梅英撮合到了一起。1952年,孙立人和张梅英结合。当年,孙立人的长女孙中平出生。就在“郭廷亮匪谍案”发生后不久,孙立人长子孙安平出生。此后,张梅英又为孙立人生了一儿一女:次子孙天平,小女孙太平。四个儿女的名字寄托着孙立人“中国安定,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
    孙立人从军后,其原配夫人龚夕涛在老家一边伺候公婆,一边帮助他们料理家务和田产。抗战爆发后,龚夕涛也参加了抗日运动,曾任合肥青龙场妇女抗日动员会理事长,动员妇女组织起来支援抗日。新中国成立后,龚夕涛同其兄龚意农生活在一起。中共安徽省委原书记曾希圣曾提出把龚夕涛安排到省文史馆担任馆员,被龚意农婉言谢绝。1981年2月,龚夕涛在合肥病逝。得知龚夕涛去世的消息后,孙立人十分悲痛,他说:“我一生没有做过违心事,就是亏待了前妻龚夕涛。”他和张晶英、张梅英商议,将长子孙安平过继给龚夕涛,承祧为嗣子,又于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在台北善导寺请法师连续三天为龚夕涛诵经念佛,超度亡灵,同时要孙安平祭拜龚夕涛。










    孙将军是国民党集团中最杰出的将领,学历之深,无人可及;练兵之精,无人可及;战功之高,无人可及;身上弹孔之多,无人可及;国际性声誉之隆,也无人可及。他从小感受到外侮,立志要雪耻,清华、普渡两名校毕业之后,投笔从戎。自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学成,回国后南征北讨,脱颖而出,但受制于蒋介石的嫡系,一再被黄埔军头排挤。蒋介石落魄到台湾之后,为争取美援,打出孙立人牌,然而当鸟尽弓藏之时,便以冤案软禁孙立人。
















部分图片与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5.4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