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五一·安徽合肥——三河古镇

$
0
0
2019五一·安徽合肥——三河古镇

    三河古镇,古名鹊渚、鹊尾(渚)、鹊岸,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南端,地处肥西、庐江、舒城交界处,古镇总面积2.9平方公里。古镇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因泥沙淤积,渐成陆地。南北朝后期称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镇。古镇有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在境内汇合,经新河向东流约15公里入巢湖。镇内有古城墙、古炮台、太平军指挥部旧址、英王府、一人巷、万年台、李府粮仓、鹤庐、刘同兴隆庄等历史遗迹,是庐剧的发源地,古镇有米饺、牛皮糖、酥糖、麦芽糖、茶干、米酒等特产。 
    江淮一带,这样的古镇比比皆是。非要到这个离合肥有一定距离的古镇,是因为孙立人故居。孙立人,是一位我所敬佩的抗日将军,并且和青岛有着些许渊源......

    在停车场停好车,沿着河边前行,有步行入口进入古镇......

    杨振宁也是三河人,这是他所题写的“三河”两字......
    仙归(龟)桥:位于西街旅游入口处,连接护城河两岸,登上仙龟桥,浓郁的水乡风情,幽远的古镇景色,赫然眼前,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种清新的感觉跃上心头。据说当年的宋太祖曾避难于此,仙龟桥,是上天为了营救赵氏父子而突然出现的。我们从此进入古西街...... 


    天然亭:位于三河古镇西街入口处,因以前在对面的小南河天然桥旁边有座茶楼,叫做天然楼,后来因为洪水原因不复存在,因此在此建造这座亭子,命名为天然亭,又叫做半亭,这上面的石碑上,雕刻着“十大舍不得”,表达了三河的繁华盛世。
    三河古民谣《十大舍不得》 :“舍不得三河街花花世界,舍不得大河水淘米洗菜,舍不得《中和祥》焦切玉带,舍不得《凌宝泰》雨前茶,水倒茶开,舍不得《吴恒隆》虾米干子,香到门外,舍不得石头大桥大鲫鱼,摇尾鼓腮,舍不得小月埂上拉拉扯扯,舍不得《天然楼》油炸烧卖,舍不得《吴宏兴》家大瓜子,一磕两开,舍不得《新华春》炒菜,一喊就来!” 这段民谣讲的是古时候在三河经商的商人,离开三河时最不舍的三河事物。仔细听来,这十大舍不得里面,除了描述舍不得三河的繁华大街外,足足有八个舍不得,是舍不得三河的美食。可见三河人爱吃,更可见三河的东西好吃。听着这小调,今天在三河,让人最不舍的,肯定也是这些三河美食。

    三河古镇内三河为巢湖西岸水陆交通要冲,是肥西县最大港口,水路经丰乐河、杭埠河上通舒城、六安市境,下通巢湖、长江。

    古西街:这条街是三河历史上最为繁华的街道。全长500多米,当年颇有名气的商家就有十多家。青石铺就的道路,青砖小瓦的民居和整齐划一的油漆门板,还有飞檐高翘的防火墙。透过这些皖中的徽派古建筑,我们可以穿越岁月的时空,回味久远的历史,回归久远的年代。
    我们来的时间早,商家还没有开门,也没有什么游客。小街静静的,只听到脚步踩在青石板上的哒哒声......


  


    三河米饺:三河米饺是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传统的名小吃之一。米饺以籼米粉制成饺皮,用五花肉等及调料制成馅,成饺后油炸而成。色泽金黄,外皮微酥脆、馅味鲜美。2016年11月,三河米饺获中国金牌旅游小吃奖。
    米饺这种三河传统早点历史悠久。三河米饺之所以名声大噪,还与太平天国的青年将领陈玉成有着密切的关联。1858年,陈玉成率太平军与清朝当时的一支重要力量湘军决战于三河,并取得了历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据传,在三河期间,陈玉成的军队军纪严明、爱护百姓,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在太平军战斗最艰苦的日子里,三河老百姓家家户户都给太平军将士送吃送喝,其中就有太平军战士喜爱的 “三河米饺”。后来,伴随着陈玉成及太平军将士的足迹踏遍了江南江北,“三河米饺”的美名也被传扬到各地。
    刚出锅的米饺,有点烫嘴,外层饺子皮焦酥松脆,里层的饺子皮软糯嫩滑,口味非常独特,但我们真心没有觉得有多么好吃,只能说比较特别而已......





 


 

    民俗园:民俗园内的“藏珍楼”是陈列精品的展区,这里展示的有:淮军军装、北洋水师的指挥刀;李鸿章和刘铭传题写的牌匾;太平天国当年使用的兵器、18-19世纪各国著名的刀剑精品;著名爱国将领张治中手书的命令、孙立人签名的原版戎装照片及获得的奖章;东西汉至唐宋以来的各种酒具等近千件展品。园内的“老酒坊”以蜡像的表现形式,再现了百年前酿造米酒的工艺流程。走在展馆里如同回到当年的老槽坊,感受酿造美酒的神奇过程,坐在独具特色的酒吧里还可以品尝纯正的糯米甜酒,从中领略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董寅初纪念馆:纪念馆围绕“求学之路、实业报国、心系侨胞、维护祖国统一、招商引资”等方面,展示董寅初先生不平凡的一生。
    董寅初:安徽省合肥市人,著名的爱国侨领和社会活动家。1915年9月20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生活在苏州。先后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苏州大学)附中和上海光华大学附中。“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考取上海交通大学,1938年毕业后在上海《大美晚报》任翻译,后到香港邮政汇金局任职,并兼任香港《申报》的翻译和编辑。1939年8月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任《天声日报》编辑。1940年创办《朝报》,任经理兼总编辑。1942年12月被日本侵略军逮捕入狱,1945年9月因日本投降重获自由。后任印尼中华侨团总会总干事兼华侨治安总会主任。1947年回上海定居,担任印尼建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上海中国酒精厂厂长。解放后担任中央名誉主席等职务。
 

 

 




    刘同兴隆庄:三河镇现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当数刘同兴隆庄。刘同兴隆庄又叫做“刘记布庄”、“刘记米铺”。清末古西街的一家著名的商家。他是姓刘的人开的庄子,中间的“同兴隆”是这个庄子的商号。刘同兴隆庄为刘锦堂的宅第。刘锦堂曾任三河商会副会长,兄弟五人。其中刘锦堂与二哥刘锦臣就居住在“刘同兴隆庄”。,面积达700平方米,五进八厢32间,当时门厅若市,车水马龙,刘同兴隆庄生意北起六安的阴山,南至南京、上海,无比兴隆。隆庄临街是二层木楼,二进为走马转心楼,三进为敞厅,接待来客,四进是香屋,用于祭祀祖先,五进为居住宿舍。当时这里门厅若市,车水马龙,刘同兴隆庄生意北起六安的阴山,南至南京、上海,无比兴隆。刘同兴隆庄主要经营各种布匹和大米。大米的日运销量可达五百多吨,年收入数万银元。那时候的“同兴隆”真是无比兴隆,是古镇最有名气的商家之一。如今走入庄内,依然可见当年的情形,如同穿越时空,领略彼时的商业文化。   刘同兴隆庄房屋结构具皖中徽派建筑特色,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与皖中地方建筑相结合,自成建筑体系,每两进房屋之间都留下天井,自成独特排水体系。同时,也象征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经商理念。  





    宗贤根雕艺术馆:创办人为伍宗贤。截至目前,伍宗贤共有大小根雕作品1000多件。在其所有作品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世纪绝唱”(恐龙),这座巨型根雕取材于广西的银微木,长10米,高2.7米,重达2500公斤,是伍宗贤历时4年完成的,作品气度恢宏,在同类作品中堪称经典。

 








    鹊渚廊桥:位于小南河外河上,因三河古称鹊渚而得名,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三河最古老的桥,1982年重建。廊桥上有由12根立柱撑起的两层飞檐翘角式的长亭,桥两边建有美人靠,供游人在桥上观景。桥两头装有4根四方青石灯柱,外国人称廊桥为情人桥,有情人若从这座桥走过,爱情定会天长地久。
    号称三河南街第一道风景线的鹊渚游廊,白日“揽景新廊地,休闲别洞天”,月夜却是“朱颜更娆媚,美姿胜九曲”。“鹊渚游廊”,飞檐红瓦,亭台轩榭,别有一番古韵风味。在这里不知演绎了多少曲折凄婉爱情故事,留下了多少浪漫而又美好的回忆  。

    在河边,我们竟然走进了一家民居。一对老夫妻正在侍弄满园花草,热情地招呼着被美景吸引进小院的游客,生动地讲述着每一盆花草的来历。他们看向花草的眼神,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花草们回报他们的就是这姹紫嫣红和满园生机......





 

 

    聊得兴起,老夫妇邀请我们登上二楼平台,这里可以看到三河的美景......
    这里还有秋千,很是羡慕......

    望月阁:望月阁也叫国粹楼,是三河镇的制高点,望月阁位于风景秀丽的小南河畔,高37米,为7层古塔,旁边相邻的是望月桥。游人经望月桥,登上望月阁,凭栏鸟瞰,古镇美景尽收眼底,感受水乡的灵气,古镇的沧桑,阁楼、碧水、古民居,构成了一幅绝好的江南风景图,置身其中,眼界开阔,心情豁然开朗。望月阁第一至四层为美食城,五至六层为展览厅,展示的是91年三河洪水的一些图片。第七层为观望台。登高望远,可以一览三河古镇绝妙风光。

    望月桥:现在在大家眼前的这条河就是贯穿于全镇的黄金水带——小南河。小南河全长2900米,单单架于河上的桥就有七座,而每一座桥都有它美丽的故事。这座桥是望月桥,拱形踏步式风景桥,全桥用厚青条石铺成,桥的两边是青石浮雕栏杆,而在桥的旁边我们看到的这座七层楼阁就是“望月阁”,她与望月桥相互辉映衬托,阁高34米。登阁鸟瞰古镇风貌,可感受历史的沦桑。而且还可以远眺巢湖(三河距离巢湖西岸仅七公里)。站在桥上望月,可以望见三个月亮-一个月亮在天,一个月亮在水上,还有一个月亮在我们的心上。望月桥又称圆梦桥,据说,每月十五月圆时,只要到这桥上望月许愿,你的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县桥:在众多桥中,以三县桥最为出名。三河地处原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三县交界处,此桥因“一桥跨两岸,鸡鸣三县闻”而得名,是三河现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石桥   它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代修葺,俗称石头大桥,为三孔石条拱形桥,是僧人包和尚捐资化缘善款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春天动工,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天竣工,距今也将近百年。因为时间长了,这座桥与三河人们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三河人民也亲切的称它为石头大桥。从桥面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厚青石板都已经被打磨得非常光滑,这些都是岁月的见证。
     这些大青石在并不发达的时代里工人是怎么样将这一块、一块的粘接起来的?秘密在桥的侧面。从桥的侧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桥孔处有一条一条白色的痕迹,那些是糯米汁,在没有水泥沙浆的过去,造桥师傅们是用糯米汁、明矾、鸡蛋清等一些材料搅拌在一起然后灌入石缝中,才将这一块块的大青石粘在一起。在两边桥墩的上方有个突出的部分是龙头。在桥的另一面还有一个龙尾,它们不仅仅是个装饰物,更重要的作用是洪水警戒线,水淹到了龙头,那就提醒大家,今年这水可大了!
    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三县桥依然牢固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座古桥还有一个传奇而感人的故事。当年这里没有桥,只有一个渡口,摆渡的人姓曹人称“曹大渡”,因其为人凶狠、收费苛刻,这个渡口又称为“阎王渡”。有一天,有位和尚来到三河在此摆渡,这位和尚人称苞和尚,但并非姓包而是因为他的脖子后面长了一个疱,而得此名摆渡时因收费,疱和尚和曹大渡发生了争执,疱和尚深有感触决意在此建一座桥,方便两岸百姓于是疱和尚四处化缘、募捐,倾其所有,黑发人变成了白发人,终于建成了这座三县桥,在桥竣工前疱和尚不幸因积劳成疾归天了!三河人民也亲切的称这座桥为石头大桥,因为最亲切的名字才能表达人们最真切的心。  

    大南门位于三河三县桥旁。三河是个古城,原本有五个城门:朝阳门、晚霞门、大南门、小南门和小北门,这大南门就是其中的一个城门。此门为4道边门的牌坊,经名匠精雕细作而成,上面刻有“大南门”三字,其是在原址上新建的。


    古鹊亭:位于三河三县桥头东侧。三河古称“鹊渚”、“鹊岸”。曾经是巢湖上的岛,是鸟鹊栖息的地方,后巢湖下陷,随成陆地。此亭处是鸟鹊经常栖息的地方,很多鸟鹊在此聚会,是故此亭被叫做古鹊亭,现在也是游人和居民经常休息的地方,在这里,鸟鹊和人和谐相处,互不惊扰。

 






    万年台:这里是三河镇的中心点了,是一个古戏台,是在以前的旧址上重建的。这个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可以同时容纳几千人观看演出。如今,这个文化休闲广场上,拥有十二生肖和梅兰竹菊共十六个石鼓,还刻有三幅三河古民俗的迎亲图。三河原有两处万年台,除这以外,在南街还有一处,现在其旧建“万年禅寺”,大家可以看到在台面的两边有两个大柱子,而这个柱子象征着佛教生生不息。在万年台,每逢节假日及周末,都会在这里举行地方戏剧—庐剧的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观看,热闹非凡。

 

    三河古镇主要特产有羽毛扇,茶干,米酒和牛角梳,这些特产的技艺都是先辈们一代代的传承下来的,《走遍中国》走进三河古镇对这些古老的技艺进行的拍摄。其中角梳历史悠久,三河角梳在制作角梳选料中很讲究,绝不用杂角、死牛角、大黄角,只选质地坚实、不易弯 “南牛”(南方水牛角/黄牛)和“北羊”(新疆、内蒙古)的角,经过锯、开、劈、凿、流、打坯等工序制成初坯,再经过改、办、复、剔、磨、梳等工序制出梳子,还要按照梳势在角梳上印字,描上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因为三河角梳每一把都是纯手工打磨加工的,所以每把梳子都均为独一无二。

    徽梳坊的故事:相传徽梳坊的创始人韩献鼎在晚清咸丰年间,是皖南民间小有名气的木梳艺人,由于木梳做工细腻精美,渐渐流入大户人家。韩献鼎为人忠厚本分,没想到梳结姻缘,被张家小姐相中,梳为媒,梳定情,两人情投意合,只可惜门不当户不对,两家身世悬殊太大,韩家不敢高攀,被迫断绝来往。张家小姐用情太深,被困家中与韩郎不相往来,积郁成疾,每每梳洗就起相思,没想到满头乌黑秀丽的长发,竟渐梳渐落,张家大惊,寻遍各地名医均无法治愈,情急之下悬赏万金求医。
    此时韩郎更是情系小姐,踏遍三川五岳寻觅良方,最终苍天不负有情人,得一老中医指点:根据《本草纲目》记载,牛角酸咸、清凉、无毒,具有治惊痫、热毒、清血。牛角还可以治疗“石林破血、赤秃发落”。如能将牛角制成角梳,每天梳理头发,用角梳按摩头皮,可预防治疗脱发。
    韩郎寻得牛角苦苦冥想,自己虽懂得制梳工艺,可又如何将牛角制成角梳呢?历经一个多月终将角梳制成,带着亲制的角梳,韩郎来到了张府,自荐可以治愈小姐的脱发怪病。韩郎进入张府每日为小姐用角梳梳头,细心呵护、照料,渐渐小姐的脱发果真又再重生,而在这段日子的相处,韩郎的为人已被张家所接纳。
    这段传为佳话的姻缘,因梳起,因梳结,从木梳到角梳,当年的韩郎也为韩家后世几代的角梳工艺制作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朝阳门......

    古城墙:历史上的三河地处水陆要冲,经济繁荣,乃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将领蓝成春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秋天率军士在三河建城。1858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在三河镇凭借城墙及有利地势,大败湘军,史称三河大捷,历时一个半世纪之后,三河太平军建的城墙尚保留两段:一段在大捷门右侧10来米处,为北城墙,约有50米之长。一段在一小门前,为东城墙,约有30米之长。这两段城墙,保留了三河古战场的痕迹。

    二龙街:三河旧称鹊渚镇,成街成镇的时间很早。三河有一条二龙街,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兄弟幼年时经过三河东边的这条街,后来他俩分别做了宋朝的皇帝,他们所经过的这条街就被称为“二龙街”了。这至少说明在宋以前三河已颇具规模了。





 



    二龙桥:位于东街,西边是万年禅寺,东边是古城墙。二龙桥桥身优美,远观似二龙横卧小南河上,与古城墙相连,和三县桥相呼应。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两兄弟幼时随父逃难,被小南河截断去路,危急中有一桥出现,才得以脱身,后宋太祖登基,隆修此桥,授名为二龙桥,经千年沧桑,原址仍存,但桥已不复,现桥为照古原貌重修乃得。  





    古娱坊:古娱坊位于三河古南街,又称民俗馆。三河自古为商贸重镇,南来北往旅客均在此停脚休憩,因此,近代史上三河的民间娱乐活动异常繁荣昌盛;现在为了让游客更好的了解古代人们的休闲方式,同时增添现代游客游玩的好去处,古镇风景区搜集整理了古代的一批娱乐器具,恢复建设了三河的古娱妨,再这里游客既可以更全面理解我们的过去,也可一展自己的实力与风采,为自己的游程增添别一样的情趣。古娱坊分两层,一楼为娱乐场,二楼为展览厅。





    鹤庐:位于三河古南街,是四川总督刘秉璋的故居。刘秉璋是三河人,少年胸怀大志,中举成名,后投笔从戎,是李鸿章手下的御用红人,曾经率兵击退法军,大败捻军,先后做过江西巡抚、浙江巡抚和四川总督,是清末淮军的著名将领。他曾经在三河有上百处宅院,而此处是后来唯一一个保留下来并重新修葺过的。此展览厅主要展示的是他生平的事迹以及一些当时留下的武器设备,图文资料等。此宅取名叫“鹤庐”,有一种闲云逸鹤,择良木而栖的味道。
    刘秉璋(1826~1905):晚清重臣,淮军名将。字仲良,安徽庐江人。胸怀大志,青年中举成名,由于国家动乱,由翰林院编修而入军幕,投笔从戎,平吴剿捻后逐步成长为一名封建官吏。中法战争期间,力抗外侮,指挥了著名的“镇海之役”,维护了国家尊严。督蜀十年,勤政廉洁,用竹笼古法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百姓。在“成都教案”中维护民族利益,清廷罢其职。一生淡泊名利,却十分重视教育,为家乡捐建了三乐堂书院、南京庐江试馆,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材。
    镇压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 年),太平军占据江宁,刘秉璋随钦差大臣张芾军至皖南,常为其筹划进剿之策,深得李鸿章赞赏。李鸿章任江苏巡抚,移军上海,镇压太平军时,即奏调刘秉璋于帐下。刘秉璋遂入淮军。时上海驻有英人戈登训练的常胜军,见淮军装备低劣,服饰又差,皆笑而侮之。刘秉璋对诸将士说:“此不足病也,顾吾曹能战否耳!”后经数战,淮军作战勇敢,常获大捷,深得常胜军饮佩,并积极配合淮军镇压太平军。同治二年,太平军攻占福山,进围常熟,形势危急。刘秉璋会同潘鼎新、刘铭传诸军进攻福山,以救常熟,并约常胜军以大炮轰击太平军营。太平军遂解常熟之围,回军福山。不久太平军攻占浙西各郡,危及江苏,李鸿章急令刘秉璋自募一军,进围嘉善。太平军在水陆要冲的枫泾、西塘筑石为垒,遣数万人防守,与嘉善成犄角之势,构成严密防御阵势。刘秉璋率6000 余人,以吴长庆、况文榜、王占魁为将,逼垒而营。先集中兵力攻破西塘,而后乘势前进,攻占枫泾,并击败太平军从嘉兴、平湖、乍浦等地前来的数万援军。因镇压太平军有功,清廷降旨嘉奖,以侍讲遇缺题奏。太平军虽累败,但仍以张泾汇为护卫,据守嘉善。刘秉璋约太湖师船,水陆夹击张泾汇。嘉善太平军来援,刘秉璋凭河督战,腿受枪伤,不后退。士卒凫濠直进,将张泾汇攻破。嘉善及平湖、乍浦等地亦被克复。同治三年七月,刘秉璋会同总兵程启学进攻嘉兴,尽毁城外太平军营垒。他肉搏登城,昼夜仰攻,掷火焚城中火药库,将城攻破,杀害荣王廖发寿、挺王刘德功,清廷降旨赏戴花翎。继而进攻湖州,攻占吴溇、南泽,连战皆捷,将浙西太平军肃清。因刘秉璋治军严整,亲冒矢石,清廷降旨赏振勇巴图鲁名号,遇有应升之缺,开列在前。十月,补右春坊右庶子,旋转正庶子。复升侍讲学士。
    镇压东捻军:同治四年二月,捻军复炽。清廷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前往督剿。曾国藩即奏调刘秉璋襄办军务。四月,授刘秉璋为江苏按察使,统军驻徐州。时捻军转战无定,忽东忽西难以剿捕。曾国藩、李鸿章皆主张将捻军驱之一隅,聚而歼之。众认为此法不切实际,唯刘秉璋“独深赞之”。五月,捻军进攻宿迁埠了镇、洋河集,径趋运河。刘秉璋遣吴长庆、王占魁夜袭其营,循旧堤追击,大败捻军。捻军首领任柱、赖文光与张宗禹失散,复折而南,渡浍、涡两河,入怀远、凤台境。刘秉璋率军追至蒙城,会盛军共剿。七月,任柱、赖文光与张宗禹会合于河南石固镇,将攻山东。刘秉璋率军追至禹城寨,以马队进击,又大破捻军。捻军为摆脱困境,免遭全歼,分为东西两部。张宗禹率一部西往,是为西捻。任柱、赖文光率一部东往,是为东捻。曾国藩将进剿西捻之任,委于总兵刘松山,命刘秉璋与提督杨鼎勋等军于豫西,以围东捻。十二月,东捻军转战入湖北,刘秉璋率军追击,败东捻军于德安。同治六年二月,功授山西布政使,因剿捻在急,未能到任。东捻军德安之败后,折入安徽霍山、太湖间。刘秉璋日夜疾驰宿松,迎头将其击败。东捻军复走湖北,自孝感小河溪径趋河口镇。刘秉璋会勋军进击,勋军先至遇伏,总兵张遵道遭击毙。东捻军乘胜而下,势不可遏。刘秉璋率军予以横击,吴长庆、况文榜等各殊死战,东捻军始溃走豫。六月,李鸿章奉旨代曾国藩督师,自归德移驻济宁,拟采取“围制”之策,扼守运河,蹙东捻军于海隅,进行聚歼。檄刘秉璋速赴济宁,布置运防。刘秉璋得令,即率部屯驻运西,会鲁、豫、皖3 省兵,并为合剿。七月,东捻军败鲁军于潍河,自安邱、临朐南走,以规江淮。李鸿章急令刘秉璋由台庄过河,会浙军防守清江。八至十一月,提督刘铭传、郭松林等军累获大捷,任柱战殁,赖文光率余骑千余,南走清江。十二月,刘秉璋与道员李昭庆,大败东捻军于淮城。赖文光率部退走高宝水乡,遭吴毓兰华字营袭击,全军覆没。同治八年,刘秉璋家父病逝,乞归守孝3年。十一年,服阕入都,诏授江西布政使。光绪元年,升江西巡抚。光绪六年,因刘秉璋任江西巡抚期间,在平息新疆事件中,筹解甘饷,予以大力支持,赏头品顶带。八年,授浙江巡抚。此间,台湾黄金满啸聚海滨,结伙为匪,官兵清剿,他远逃重洋,官兵撤走,则又复出。刘秉璋到任后,经过详细侦察,发现内地多有间谍,故兵机泄露。他采取严办保甲的办法,割断其与内地的联系。黄金满因内地坐探被除,兵机莫测,穷蹙就抚。
    镇海之战:光绪十年,法军侵略越南事起,刘秉璋为防御法军入侵中国,遂亲巡海口沿岸,筑长墙绵亘数十里,置地雷,封海口,令所有兵轮加强戒备。光绪十一年一月,法军果突入蛟门,刘秉璋令炮台守将守备吴杰,发巨炮将法舰击退。越数日,法舰复入虎蹲山北,刘秉璋令守军迎击,发炮击中法舰烟筒和后艄,法将迷禄中炮身亡,大败而逃。法军大舰进攻受挫,则放小轮潜窥南岸,窜犯宝山口,刘秉璋令总兵钱玉兴挑选骁勇之士,组成敢死队潜伏清泉岭下,突而击之,将法军打得大败,击毙和落水死者不计其数。镇海之役,计击沉法舰一艘,重创三艘,火轮、小船多只,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自此,法军不敢再犯。事毕,刘秉璋具疏,力谏扩充海防,以备不虞。光绪十二年,刘秉璋升四川总督。川省幅员辽阔,外接少数民族地区,内多匪盗,社会极不稳定。刘秉璋到任后,先后将万县崔英河、茂州何三木匠,川北陈坤山,秀山姚复乾等势力平定。继而采取屯田之策,安抚少数民族,大小凉山拉布浪蟾对等少数民族皆请服。光绪二十年元月,奉懿旨赏加太子少保衔并御书长寿字、福寿字和如意蟒袍等件。刘秉璋刚任四川总督时,即奏调试用道叶毓荣、总兵钱玉兴等至蜀,对其非常信任。御史钟德祥对刘秉璋此举,进行强烈弹he。清廷以滥举非人,照溺职例,降旨革职留任。十月,奉旨开缺至京,令其俟新督到任,再行交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