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清明·青州——青州古城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有7000余年的发展史,5000余年的文明史,十二年的国都辉煌,先后存在过广县城、广固城、南阳城、东阳城、东关圩子城、旗城等六座古城池。2013年11月18日,青州被国务院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这次来青州,其实就是奔着青州古城来的。这里是个5A级景区,免收门票。但是,我还是要说句实话,除了收费的偶园,这条街道已经没有什么古韵了,完全充斥和现代建筑的崭新味道,和浓浓的低廉的商业味道......
![]()
![]()
![]()
![]()
青州城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说它古老,因为它已经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在这里先后存在过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南阳城、旗兵城5座城池,千余年间是山东东部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交通枢纽。现在保存比较好的是南阳城,这座古城处于青州中心位置,从高处望去,蜿蜒曲折的城墙所勾画的轮廓很象一头雄健的牛卧在那里,所以人们称这座城为“卧牛城”。很久以来,不知何人立下规矩:卖豆腐的不准在城里敲梆子,怕惊动了“牛”,直到今天,当地人卖豆腐一进城区,他们会自动收起梆子,改为沿街叫卖了。![]()
天主教堂:始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占地45.6亩,建筑面积966平方米,由教堂院、神甫院、修女院三院组成,主教堂外形为哥特式建筑风格。青州市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益都主教区均设于此。教堂院毁于“文革”,1997年重建,修女院为原建筑。
![]()
![]()
![]()
用图片复原的当地商铺......
![]()
![]()
![]()
![]()
古老的手艺在这里得到了传承......
![]()
![]()
一门科第坊:位于青州古城,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旌表青州冯氏家族而立。这是根据历史资料在原址复建。该坊为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2.92米,总高度11.32米。
我们是从阜财门进入古城的。阜财门,也叫南门,是青州南阳城的南大门。“阜财”为财富充盈之意。因其南对云门山,故又名云山门。门洞两侧各有藏兵洞三个,为守城官兵专用。原有箭楼和瓮城,已毁。2013年依原貌原址完成修复工程。整个建筑高29.8米,城门楼砖木结构,面阔5间,为二层重檐带围廊歇山式建筑。
青州南阳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金元明清为府署所在。初为土城,砖城建于洪武三年,城墙高12米,厚6米,长13华里零108步,共有城垛口1777个,有海晏、岱宗、阜财、瞻辰四座城门,各类衙署、庙宇、书院、名人故居遍布其中,为名副其实的“山东第一府城”。
青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根据出土文物考察,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境内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有270多处。大禹治水划九州,青州为九州之一。被公认为科学价值很高的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古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诸州中就有青州,称青州“东北据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海岱惟青州”。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因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吕氏春秋》称青州为“东方之州”。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州迭为名城重镇,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四百多年之久。西汉元封五年,设青州刺史部,是全国13刺史部之一,治所广县城(今城西1华里处),辖5郡4国100多县。魏晋南北朝仍置青州刺史部,辖9郡47县,期间公元399年-410年作为南燕国国都,慕容德成为山东境内的唯一一个皇帝。隋置青州总管府,辖4郡36县。唐仍先后置青州总管府、都督府,辖8州49县,中唐及五代设平卢淄青节镇,辖15州。北宋初设京东路,辖26府、州、军、89县,熙宁七年设京东东路,辖1府7州36县。金设山东东路,辖2府11州53县83镇。元初设益都行省,后设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辖3路12州44县。明初设山东行中书省,辖6府15州89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移治历城。此后,明中后期及清代一直作为青州府治所。青州古城池也随着历史的变革不断变迁,汉设广县城,现瀑水涧以西。公元311年(晋永嘉五年)建广固城,经六次大攻坚战,至410年夷为平地。东晋灭南燕后,另筑东阳城(西至现海军402医院,南至南阳河,东至城关医院,北至尧王山路)。北魏孝明帝筑南阳城,城高3丈5尺,濠3丈5尺,周13里,其规模比济南高3尺长1里。
青州地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东扼半岛,南控沂蒙,北望渤海,为历代军事重镇。南北朝及唐初政治官员兼顾军事,唐五代时期青州是平卢节度使治所。宋金在此设镇海军,北宋在此设京东东路安抚使,金代设山东东西路统军使,元设益都帅府、元帅府,明设山东都卫、都指挥使司,清设山东提督、分巡道、海防道,建八旗驻防城。1948年3月-1949年4月,华东局驻青州。由于青州具有显要的地位,历史上在青州分封的王侯较多。汉代封召欧为广侯传五世,封刘便为广侯传三世,元封迈努为忠靖王、益王,明封齐王、汉王、衡王。
青州因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作为齐鲁境内的佛教中心,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汉地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拥有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多种佛教宗派,并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迹。尤其是许多佛教遗存的发现和修复,以及大量佛学研究论文和专著的相继问世,为青州的佛教文化营构了较高层面的内涵。
青州古城文化旅游的范围约计10平方公里,大致包括三部分:古东阳城的北关古街区、宋城;古南阳城区域内的南阳河观光带、偶园历史文化街区、南门街区以及东关圩子城的昭德古街区。![]()
青州古城中主要景点有北门大街、东门大街、偶园街、北营街、南营街、昭德街等10000多米明清古街道,有青州博物馆、三贤祠、李清照纪念馆、万年桥、宋城、偶园、衡王府牌坊、青州府贡院、府衙门、府文庙、真教寺、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培真书院、南门、魁星楼、欧阳修山斋、蓝溪谷、李清照故居等120多处景点,还有上百处老字号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青州传统的市井风情和社会习俗。
偶园街及南门大街上有刘珝的柱国坊、大学士坊、石茂华的尚书里坊、一门科第坊、冯琦太子少保坊等十余座名人坊。另外还有古城青州的地标性牌坊——海岱都会坊。青州市历史上商贸活动非常茂盛,植桑养蚕烟草等产业的发达,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客商,全国各地很多地方的客商在青州都建立了会馆,比如山西会馆、绍兴会馆青州还是丝绸之路重要的陆路源头之一,考古出土的文物显示,波斯人曾到青州贩运蚕丝。海岱都会坊就通过这种形式展示青州的那样一种地位和繁华。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一《城池》记载:青为海岱都会,自舜分以迄于今,封建郡县亦云屡次爽鸠,而下邈弗可稽。……北齐始筑今城,唐宋金元率皆覆土,……”
古城东门为青州南阳城著名的门户,始建于北魏初期,距今已有1500余年。明代称“海岱门”,清改称“海晏门”。“出则东关,进则城里”,是南阳城连接东关的惟一出入口。有两道城门,两门间环以围墙封闭,谓之瓮城。城门前有宽阔的护城河,是扼守古城的险关要冲。东门前门毁于解放战争炮火,内门因修筑云门山路于1972年拆除。
众所周知,大禹治水时期,把全国分为九个区域让人居住,九个区域就是“九州”,九州也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青州即为九州之一。被公认为科学价值很高的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古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诸州中就有青州,称青州”东北据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海岱惟青州”。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因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吕氏春秋》称青州为”东方之州”。
为什么叫青州呢?青州,即为东方之州。按照古人的五行观念,它地处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晋朝王隐说:“东方少阳,其色青,其气清,岁之首,事之始,故以青名也。”所以,在古人的理念中,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气清色绿,万物茂盛,生机盎然,是一年的春天,事物的发端。正因为如此,历代文人墨客赞美青州的诗文不胜枚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曾有诗句:“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青州西踞泰山,东瞰大海,沃野千里,自古繁华。所以,青州凭借她的美丽,享有“东方第一州”的称号。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州迭为名城重镇,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四百多年之久。
青州城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说它古老,因为它已经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在这里先后存在过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南阳城、旗兵城5座城池,千余年间是山东东部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交通枢纽。现在保存比较好的是南阳城,这座古城处于青州中心位置,从高处望去,蜿蜒曲折的城墙所勾画的轮廓很象一头雄健的牛卧在那里,所以人们称这座城为“卧牛城”。很久以来,不知何人立下规矩:卖豆腐的不准在城里敲梆子,怕惊动了“牛”,直到今天,当地人卖豆腐一进城区,他们会自动收起梆子,改为沿街叫卖了。
青州是历史之城,文化之城。范公亭路和十里古街,依然青石板路面,古色古香。许多建筑飞檐画壁,金碧辉煌,亭台阁榭,粉壁花墙,在绿树掩映之中,分外妖娆。城区有众多的园林,范公甘泉、偶园假山、松林书院、万年古桥、衡王石坊、真教古寺、天主教堂等等,随处可以领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风情。
说它年轻,是因为自从中华民国以后,青州这一名称就消失了,这里只存在益都县。直到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益都县,建立青州市,到现在只有20余年历史......
天主教堂:始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占地45.6亩,建筑面积966平方米,由教堂院、神甫院、修女院三院组成,主教堂外形为哥特式建筑风格。青州市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益都主教区均设于此。教堂院毁于“文革”,1997年重建,修女院为原建筑。
尚书里坊:位于青州古城,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旌表青州人石茂华而立,被毁,后根据史料在原址复建。该坊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3.8米,总高度11.48米。
石茂华,青州府益都县人,字君采,号毅庵,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三边总督,文治武功,政绩卓著。后以养老致仕归家。明万历年间,适逢陕西大歉,朝廷以他曾在此地任职多年,民望很高,又重新起用,命其前去督抚救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石茂华,马不停蹄赶往灾区,为安置灾民日夜操劳,终因劳累过度,吐血而卒。朝廷为旌褒石茂华的功绩,特下圣旨,赠官太子少保,谥恭襄,遣官营葬祭祀,并将南门里石茂华的府邸附近改名为尚书里,建造了此坊。
尚书里坊牌坊的题额是“尚书里坊”,南面抱柱上的对联,上联是“一抚重镇,居然千里干城”,下联是“再秉节钺,允矣三边锁钥”(江玉坤撰联,刘三民书丹);北面抱柱联,上联为“筑洪堤明诉讼一方大任”,下联为“平内乱灭倭奴万古英豪”(闫金亮撰联,王建军书丹)。可以说,这两幅对联是对石茂华政绩的高度概括。石茂华的事迹除见于史料记载外,还有许多故事和传说,如《聊斋志异》“谕鬼”一篇,说的是石茂华镇鬼的故事。民间还有石家“八把黄san出南门”的传说。
用图片复原的当地商铺......
青州,具有悠久的历史。从西汉设立青州刺史部,到明初的山东省会,历经1500年,青州城一直作为青州、北海郡、平卢淄青镇、京东路、益都行省、山东行省等国家一级政区和一级军区的驻所,相当于今天的省会。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青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管辖范围很大,辖10个郡国,领93县,区域相当于今山东省的鲁北和胶东地区。两汉时期的青州是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农业发达,商业繁盛,是全国的粮仓,丝绸之路的源头。其地位相当于今天的长江三角洲。汉武帝刘彻曾数次巡查青州,并在青州以北的巨洋淀躬身事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大地陷入腥风血雨的混战之中。公元311
年,大将曹嶷占领青州,筑广固城。广固城易守难攻,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后的200 年间,发生过20 多次惨烈的战争,15
次易主。伴随着民族争战,也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大融合。公元399
年,鲜卑贵族慕容德在青州广固城建国称帝,史称“南燕”。南燕国国祚衰薄,只延续了12年,但却使青州成为齐鲁大地历史上唯一有人称帝的地方。
隋唐时期,青州又称北海郡,设青州都督府,其军事重镇的地位更加突出。公元755年,风流皇帝唐玄宗享乐误国,导致“安史之乱”,青州成为平叛的最前线。高丽人李正己从辽东带平卢兵将跨海来到青州,抵御叛军。从此,乱世枭雄李正己父子割据青州50年,与朝廷分庭抗礼。他占有15个州的地盘,地跨今天的山东、河南、江苏,“拥兵十万,雄据东方,邻藩皆畏之”。朝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平定。此后,任命名将薛仁贵的孙子薛嵩镇守青州。
宋太祖赵匡胤一条军棍打300军州,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京师汴梁以东设京东路,设安抚使,治所设在青州,管辖20个州军、81县,范围包括今山东全部和河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青州知州大多兼任京东路安抚使的要职。青州地控要津,朝廷所任官员多为知名人物。如大名鼎鼎的开国元勋曹彬、朝廷重臣富弼、耿直名相寇准、“忧乐关天下”的范仲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连中三元的王曾、招安宋江的张叔夜等,都曾居官青州。著名文学家李清照也屏居青州20年,“婉约派”词作传颂千古。
明朝初年,青州古城仍为山东省省会。1376年,朝廷将山东布政使司从青州府移治到济南府。从此,青州作为山东地区政治中心的地位宣告结束。明朝设立青州府,辖3州16
县,管辖从东营渤海到日照黄海的广大区域。青州府虽为二级政区,但处于山东东部的枢纽位置,被称为两京通衢,海岱都会,依然是历史人物风云际会的重要场所。
青州上下五千年,犹如一幅斑驳灿烂的历史画卷,浓缩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古代青州是东夷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上世纪70年代,在青州市东夏镇桃园村发掘出了7块陶片。据考证,这是新石器早期北辛文化的遗物,7000年前的东夷先民已经定居在青州的沃野膏壤。东夷部族崇拜太阳,以凤鸟为图腾。青州出土的大量彩陶文物,传递着东夷文化的最早信息。而且,青州仍保留着东夷先民活动的遗踪。有尧巡猎的尧王山,许由、伯益隐居的萁山,逄伯陵命名的逄山。苏埠屯商墓是全国除安阳之外最大的商墓,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文物,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件大型铜钺,器身透雕作“饕餮”纹,张口怒目,刻有“亚丑“字样的铭文。
青州自古教育发达,精英荟萃,人才辈出,成为全国闻名的进士状元故里、文人向往之地、名士屏居之乡。从隋朝科举取士到清朝末年,青州市境内考中的进士位居山东之首,有姓名可考的就有155人,其中包括6个状元。现存于青州博物馆的赵秉忠状元卷,是明朝之前全国唯存的孤本,堪称国宝。它全卷21折,长3.46米,全文2460字,以“实政”和“实心”,精辟阐述了改善吏治、兴国安邦的治国之策,代表了儒家文化在青州的深厚底蕴。
青州是中国最早的佛教文化传播地之一。从魏晋开始,佛教寺院在青州一地大量发展,达200余处。千年古刹龙兴寺被称为“东方之甲寺”,唐代书法家李邕为其题写寺名。其遗址出土的400余尊佛造像,被评为20世纪全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驼山有中国东部最大的佛教造像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大小石窟5座,石佛造像638尊。大者高逾7米,小者不过方寸,造型精美奇特,雕刻流畅细腻。云门山精美的造像被梁启超之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为唐代“开皇中之最精品”。由2600米连续9个山头组成的山体大佛,被认定为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三大奇迹。巨佛鼻梁修长,眼窝深陷,随着不同角度观察,双唇呈现开、合变化,仿佛在诵经参禅。
元朝之后,佛教沉寂,道教在青州崛起。就藩青州的衡王是道教的大力倡导者。他在云门山、驼山修复碧霞宫、昊天宫,镌刻巨寿,开辟陈抟洞,造马丹阳浮雕。道教文化尊崇一时。镌刻于悬崖上的巨寿,整个大字通高7.5米,宽3.7米,仅寿字下面的寸字就高2.3米,所以在当地有“人无寸高”的戏语。青州城东南圣水峪中的修真宫,有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美丽传说。道观面南邻水,门前有千年古槐,玉皇殿内供有“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牌位。
元代之后,青州形成回族聚居地,伊斯兰文化扎根这座古城。位于回族聚住区东关的真教寺,始建于公元1302年,是全国仅存的元代三大真教寺。经历代修葺,规模不断扩大。它融汇了中外建筑之精华,既有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特色,又明显地带有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
19世纪中叶,西风东渐,青州地处山东要津,成为东西方文化碰撞、浸渗的中心。青州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就是这一交融的见证。
悠久的历史,给青州留下了瑰丽的文化遗存,犹如时光播撒的一路珠玑,昔日辉煌,今又流芳,都足以使今人领略古代青州的卓越丰姿。青州的旅游事业,也紧紧围绕历史文化底蕴,创建自己的独特品牌。当前,青州旅游资源从总体格局上可以概括为:一个品牌,四大片区。一个品牌就是“佛国寿山、古州福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四大片区,即:以云门山、驼山、和在建的龙兴寺为主体的“佛国寿山”文化旅游区;以博物馆、范公亭公园、明清古街为主体的“古州福地”旅游区;以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的“山地森林”休闲度假旅游区;以黄楼花卉基地、弥河水系为主体的“农家乐”旅游区。在这些旅游区及其周围,青州开发了50多处观赏、休闲景观,主要的有:郊区的云门仙境、摩崖大寿、驼岭千寻、石窟造像、山体大佛、玲珑秀色、古刹佛光、仰天秋月、天槽林壑、灵泽奇洞、黄楼花卉等,城区的范公甘泉、清照归来、松林书院、偶园假山、真教古寺、万年古桥、十里古街等,还有博物馆的龙兴寺造像、赵秉忠状元卷、宜子孙玉璧等珍贵文物。
青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根据出土文物考察,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境内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有270多处。
古老的手艺在这里得到了传承......
一门科第坊:位于青州古城,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旌表青州冯氏家族而立。这是根据历史资料在原址复建。该坊为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2.92米,总高度11.32米。
青州冯氏家族自冯裕开始,书香传承,科第连绵,人才辈出,自明正德三年(1508)至明万历元年(1573)冯氏三代65年的时间内,先后有冯裕、冯惟重、冯惟讷、冯子履、冯琦、冯瑗等6人考中进士,冯惟健、冯惟敏、冯子咸等3人考中举人。历史上,冯氏为青州的名门望族之一,声名显赫,被称为“北海世家”,亦称北海冯氏。明清时期,先后出了冯裕、冯溥、冯琦等名人,如:明代,冯裕官至贵州按察司副使,冯琦官至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恭襄;清代,冯溥官至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一世冯裕,“行橐萧然,家徒四壁”,其清廉正直之气感动内外;二世冯惟重,病亡于迎驾南巡途中;四世冯琦,折于朝廷任上,获封入阁,为明朝死后入阁第一人。当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冯溥收到族人“求助”的来信后,回信赋诗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告诫族人要礼让邻居,和睦相处,夥巷街故事成为美谈。冯溥儿子冯协一因父荫为官去京城候补,冯溥给儿子一首诗:“老年舐犊未全无,执手叮咛说宦途。语恐侵人休浪出,财能损己莫轻图。法严三尺非宽假,德著千秋是丈夫。念我衰迟闲岁月,常虞忧患到江湖。”
一门科第坊是经过皇帝批准的。你看,这座牌坊的题额是“一门科第”,顶额有“圣旨”二字;小字右边是“旌褒冯氏进士裕、惟重、惟讷、子履、琦、瑗,举人惟健、惟敏、子咸”,共六个进士、三个举人,左边小字是“大明工部奉敕立,万历丙戌榖旦”;南面抱驻联,上联是“科第连绵,彰显东州文运”,下联是“事功卓著,堪称北海世家”(江玉坤撰联,张诗杰书丹);北面抱柱联,上联是“一门风雅,多少芝兰玉树”,下联是“几代书香,无穷国栋良才”(阎金亮撰连,张诗杰书丹)
偶园:位于青州古城偶园街中段东侧,原称“冯家花园”,原先为衡王府东花园,占地37000平方米,距今历史已有500多年,后来成为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告老还乡后的住所。冯氏是青州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之际的名门望族,自始祖冯裕开始,世代为官清廉耿直,诗书文脉代代传承。
冯溥,字孔博,又字易斋,青州人,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冯溥学识渊博,生性刚正不阿,深得康熙帝的重用,康熙皇帝称其为“辅弼重臣”,并赞扬他“端敏通达”、“勤劳素著”。冯溥秉性耿直,敢于直谏,向皇帝提出过许多治国安民之策,为百姓作了很多好事。
冯溥在京城时,曾得元人之万柳园,园内因遍植柳树而得名。康熙二十一年,七十四岁的冯溥告老还乡。冯溥在京有万柳园,偶园之得名,取“无独有偶”之意,故名“偶园”。清史稿说此园是康熙帝所赐,研究者根据冯氏研究者考证,实际上在冯溥致仕之前就已经购得此园。
它北面与古朴宽大的冯氏宗祠,楼台参差的冯宅连为一体,互相衬托,实际上是一组宅第、宗祠、园林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古代建筑群体,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仍保持完好。这个花园因为是衡王的东花园,因此,布局和规模都跟皇宫内的御花园相仿,尤其是园内的假山,构思巧妙、手法高超。其艺术构思与叠石风格技巧与中南海瀛台完全一致。园林专家推断,青州偶园,是明朝中国造园名家张南元的后代-张然的作品。
园内四株明朝的桂花,三株明代迎春花,四百年来花香依旧;园内“福、寿、康、宁”四大奇石,弥足珍贵,当时就有“一两石头一两银”之说,更有园内假山堆砌,精巧别致,小桥流水,古柏参天。
大学士坊:位于青州古城,始建于嘉靖二十二年,为旌表青州府诸城县人翟銮而立。该坊为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5.94米,总高度12.65米。翟銮,字仲鸣,青州府诸城县(今诸城市)人,以锦衣卫籍举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谨身殿大学士(首辅),卒谥文懿。牌坊顶额为“御旨”二字,坊名“大学士”(因为翟銮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大学士坊坊名右边小字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石门翟銮”,左边小字为“嘉靖癸卯季春吉旦”;南面抱柱联,上联为“巡边防三万里,雄才大略固关塞”,下联为“秉阁政十余年,远虑深谋为栋梁”(张景孔撰联,沈铁君书丹);北面抱柱联,上联为“体丽声清,廷对分差标法度”,下联为“心和意密,公裁明断顺朝纲”(阎金亮撰联,陈铸书丹)。
基督教堂:1879年,由英国传教士怀恩光、库寿宁等筹建,包括大教堂、小礼拜堂、博物堂、牧师寝舍等建筑,建筑风格以欧式为主,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其中建于1887年的青州博物堂,为国内最早的西洋博物馆。
柱国坊:位于青州古城,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为旌表大学士刘珝而立。2014年,复建,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2.78米,总高度12.74米。刘珝,字叔温,明代青州府寿光县人,今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人。明正统十三年进士,官至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明宪宗称其为“东刘先生”,并赐印“嘉猷赞翊”。弘治三年卒,弘治皇帝为之亲撰祭联:“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孝表于乡,堪称三朝元老”。青州府、寿光县都建祠祭祀。柱国坊顶额为“敕赠”,题额“柱国坊”,题额右边的小字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刘珝”。“柱国”是文勋封号。左边落款为“弘治辛酉榖旦”。南面抱柱联,上联为“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下联为“孝表于乡,堪称三朝元老”(此联为弘治皇帝御制祭联,刘杰书丹);北面抱柱联,上联为“忠廉立殿堂,史称贤相,功与云山并峙”,下联为“仁孝满乡里,世誉楷模,德同阳水共流”(张景孔撰练,刘葆君书丹)
青州是一座春天之城,绿色之城。满城春色满城绿,翠荫流溢一城花。南阳河犹如一条绿色飘带,穿城而过,河滨杨柳飘扬,绿地如茵,翠竹环绕,流水潺潺。城区街道两侧的梧桐、国槐、雪松,绿荫如伞的山楂树,枝干如盆景的柿子树,构成一条条绿色长廊。青州到处是花的世界,树的海洋。青州又是一座商贸之城,现代之城。新城区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各类市场星罗棋布,车水马龙,工厂密集,交通发达,商客云集,人流兴旺,物流畅达。
以可爱的狗狗作为本篇的结束......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