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清明·青州——范公亭公园
儿子到底年纪轻,从九仙山返回,死活不在日照呆着了。在他眼里,只有名山大川才是值得去的地方,完全沉不下心来体会踩在脚下的这块土地几千年前的历史与文化。于是,清明的第二天,我们驱车前往青州,想一探这座5A级古城的全貌。来到青州,除了古城,最感兴趣的是范仲淹......
这座金碧辉煌、恢弘壮观的牌坊建筑,是范公亭公园的大门了,其原址为青州古代南阳城的西门。青州历史上曾有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南阳城四座古城。南阳城城墙原为土城,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到明代,已经破烂不堪。1370年,山东都指挥使叶大旺重修青州南阳城,改建后的南阳城四周绵延长达13里,比当时是省会济南府城还要大。南阳城设四门,每门双层,中有瓮城。南门叫阜财门,东门名海晏门,北门名瞻辰门,西门名岱宗门。从高处俯瞰,如卧牛形状,所以,南阳城又俗称“卧牛城”。我们站的这个位置就是西门海岱门的旧址。
早春的花儿已然绽放在枝头,让人感到阵阵暖意......
范公亭公园位于山东青州城西门外一块300余亩大的小盆地里,位于青州市范公亭路西端。公园以历史名人范仲淹命名。北宋皇祐年间,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知青州,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开官仓济饥民,深得百姓爱戴。他为政时,青州一带流行一种“红眼病”,蔓延很快。范仲淹亲自汲水制药发放民间,很快制止了瘟疫的流行,老百姓感激不尽。恰在此时,南阳河畔有泉水涌出,且水质纯净,甘甜可口,饮用制药都相宜,百姓以为这是范公的德行感动了苍天,就取名“醴泉”,范仲淹自己也甚是奇怪,就亲自筹措、督工,在泉子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后人感念范公就称此亭为范公亭。建国后,青州就在范公亭周围开辟公园,内有三贤祠、李清照纪念祠、顺河楼、洋溪湖等景观。央视版《西游记》计收猪八戒曾在此取景拍摄。
公园地势低洼,占地500亩,处处苍松翠柏,杨柳依依,径回路转,绿茵起伏......
南阳河穿园而过,缓缓流淌,婀娜娇媚,无限风情。这里虽与城里只有一墙之隔,但由于地处盆地之中,气候宜人,冬暖夏凉,严冬不结冰,盛夏无酷暑......
南阳河,为弥河的一条支流,是青州市的母亲河,她中游穿越青州市区,形成亮丽的景观带。南阳河沿岸风景名胜众多,是一条人文景观河流。南阳河流域是青州古代城池建设的首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可以说,南阳河灌溉了青州历史上光辉灿烂的文化。
南阳河发源于青州西南玲珑山下的井塘村,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坐落于青州西南15公里处。井塘村因东南纱帽山下有一片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将塘砌石筑高为井,村名便由此而来。此泉便是南阳河的源头,丰水季节可以追溯到玲珑山白驹谷的“龙王鼻子”处。北源发源于青州市大阴山,二水相汇后由南向北流经驼山西麓,一路接纳山泉水,在楼楼山北面,接纳她的一条重要的支流瀑水涧。后西南东北流向,经过青州南阳城西门岱宗门外的永济桥,接纳由“醴泉”之水汇集而成的洋溪,流经南阳城与东阳城之间,穿过万年桥,到达滚水桥,接纳南阳城东护城河(荷花湾)之水,此河由“黑虎泉”、“刘家泉”、“大泉”、“小泉”等泉汇集而成。再向下流经曹家园、高家园,此处形成一湾,称“龙湾”,再向北转,东流过丁家店、草庙等村,在张家河村调头向东南流去,转弯处为南阳河最北端,俗名“南坝梃子”,再流经魏家河、崔家河、纪家河、李家河,此五村,统称“一绺五河”。经坝沟,在小贯店村接纳其第二大支流阴阳河,过大吴、小吴二村中间,在尚家庄接纳其最大支流建德河(俗称七里河),在东阳河村注入弥河。
南阳河在青州历史上是一条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河流,古代名著《水经注》对它有详细的描述。它发源于城南的劈山,上游有瀑水涧,进入城区,流经南阳城和东阳城之间,沿途有范公亭、归来堂、表海楼、万年桥、七级寺、刘章庙等胜景。《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的父亲郦范,任青州刺史10余年。郦道元自称他“生长东齐”,即生在青州,并在青州长大。1500年前,南阳河水势浩荡,瀑水涧气魄壮观。童年的郦道元喜欢游览,沿着南阳河一路浏览,流连忘返。郦道元对此终生难以忘情,有排遣不去的青州“情结”,尤其缅怀畅游南阳河的惬意。
南阳河是青州历史上的重要河流,被称为青州人民的母亲河,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当中称其为“阳水”,后称为“长沙水”。其原来的流向是在丁家店村附近北转,与北阳河交汇,北流注入巨淀湖。同时,南阳河水急沟深,是建造城池的理想场所,青州历史上的四座古城都是在南阳河附近建造的。
广县城,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4年,派将军韩信击败齐王田横,青州归西汉管辖,设置广县城,这是青州的第一座州城,原址在今天王府街道办事处下圈村一带,西濒南阳河,东临瀑水涧,南到楼楼山,南北约400米,东西约500米,占地约200000平方米。遗址地势高突,地表土层厚1.5米左右,地面有少量的汉代陶片暴露。但在1.5米以下的文化层中有大量的汉代陶片和砖瓦,该文化层厚达1米左右。在汉代文化层下,叠压着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层。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前赵刘聪派王弥的部将曹嶷攻打青州,破城后曹嶷为青州刺史。因广县城遭到严重的破坏,曹嶷在尧王山南1.5公里处建新城,史称广固城。《水经注》记载:“阳水,经广县故城西,旧青州刺史治”。《齐乘》亦云:“汉置青州刺史,不常所理,郦氏所说非也”。《通典》载:“汉刺史乘驿巡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几月循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广县城遗址1990年公布为青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固城位于南阳城西北4公里,尧王山南1.5公里处,西临北阳河,东南临南阳河,四周有绝涧环绕,岨水深隍,城址南北宽约600米,东西长约800米。从面积上看,应为广固城之内城,即小城。《元和郡县志》载:“有涧甚广,因以为固,易守难攻,故曰广固”。前赵任命曹嶷为青州刺史,攻陷广县城后,另筑新城于尧王山前,因地就势以涧为池,涧水深广,故名为广固城。该城始建于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曹嶷建成广固城后,他把青州、齐郡、临淄县三级政府都移来广固城。据《益都县图志·金石志》载:历史上曾出土过“三印”,即
“晋殿中司马印、晋安北将军长史印、晋别屯司马印
。据考证,“以上三印并于郇、杜二村出土”。此三村为原普通镇的大郇、小郇村和杜家庄,三村庄皆坐落于北阳水西岸。另在全国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位于大郇村附近的砖窑厂出土过两晋时期的铜器,因此确定此处为广固城旧址。太宁元年,后赵石勒派石虎领兵出击广固城时,一次就坑杀广固城军民三万余众,仅留男女700人。东晋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率兵四十万,攻打广固城,辟闾浑驱赶士民8000余家入广固城固守。慕容德杀死东晋守将,占领广固城后,建立了南燕国,即位当了皇帝。他广农积粮,富国强兵,发展并建立起步兵37万、车1700乘。铁骑5万3千匹的强大军队。所以从仅存的五十万平方米的城址来看,是很难容得下这么多的军队,因此断定:外城一定要比内城大的多。东晋义熙六年(410年)东晋大将刘裕统兵攻击南燕广固城,血战10月有余。因久攻不下,遍求良策。河间人元文向刘裕献策说:“昔,赵攻曹嶷,望气者以为渑水带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龙口,城必当陷。石虎从之,嶷请降。降后五日,大雨雷电震开。后慕容属之攻段龛,十旬不拔,塞口而龛降。降后无几,又震开,旧迹犹存,直试修筑。裕听其言,遂塞之,超及城中男女皆患脚弱,病者大半。超遂出奔,为晋所擒也。”刘裕破城后,将广固城夷为平地。杀鲜卑贵族以下3000余人,留1万多名妇女儿童,当作战例品赏给军士。让羊穆之任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南阳河北另筑新城,称东阳城。
东阳城,东晋义熙六年(410年),东晋灭南燕,夷广固,羊穆之在南阳河以北,北阳河以东,另筑新城称为东阳城。东阳城在今北关一带,东起今市立医院东侧的晓东门,西至北西关东侧岱宗门,全长2500米,南濒南阳河北关街南端的南天门,北到西大街北端的车辕门(又名武曲门)外的东店,南北宽约1000米,总面积250万平方米。另外西北设镇青门(马驿门),门外接西店街。东阳城曾于神宗熙宁十年,修州城,建楼橹,南岸置吊桥。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再陷州城,杀代理知州魏某,焚城而去,在南宋与金、元及农民起义不断交战中,东阳城频遭战火。因南阳城在修建应战中不断完善,至明洪武三年,南阳城经过大规模的修筑后,州府的统治中心迁入南阳城,东阳城至清代逐渐被废弃。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东阳城故址修复土城,不久被废,仅西北有城门残存,残墙高20米,长27米,门洞宽14米,夯筑而成。东阳城北城墙设城门两处,东曰武曲门(车辕门),西曰的镇青门(马驿门);西城墙设泰山门,东城墙设晓东门。今仅存镇青门,地上保留部分有门洞及洞两侧的城墙。此处为明清两代的官吏驿站,换乘车马的地方,所以又叫马驿门。1990年被公布为青州市级保护单位。
南阳城,南阳城以在阳水之南而得名,因城内某些地物似牛首、牛角、牛耳、牛涎、牛眼、牛腹、牛脐、牛溺、牛背、牛蹄等名,广为流传,所以俗称“卧牛城”。
本以为是郁金香,走近一看,是假花。也真是用心了......
哇塞,这里的景致真心不错,很有传统特色。像南方的精致园林,但又有北方的大气磅礴......
范公亭公园,始建于北宋。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范仲淹病逝于赴颖州途中。人们感念范公,就把“醴泉”叫做“范公井”,把亭子叫做“范公亭
”。范公祠居中,内有范仲淹塑像;富公祠和欧阳公祠故址均在城西瀑水涧之侧,明末皆移建于范公祠左右,统称“三贤祠”。清顺治十八年(公元
1661 年)青州知府夏一凤重修,并于祠后崇台之上建“后乐堂”,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之意。范公亭之北有高地曰范公台。民国初年,在台南侧建“澄清轩”8间,亮窗前后均出厦,为游人休息之所。
古九州之一的青州,柳树满城,全城皆绿。云门山、驼山、劈山三山联翠,障城如画;南阳河、北阳河,穿城而过,绿水泛波,东面有闻名青齐的表海亭。北宋有三位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任青州父母官并受黎民拥戴,建亭、祠纪念。城西阳溪边,唐代的楸树枝繁叶茂,芭蕉长得成年杨树般高,古木蓊郁,绿草如毡,有甘泉涌出,范仲淹亲自指挥在泉上盖亭子保护甘泉,青州人盖“范公亭”纪念他,亭后有祭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的“三贤祠”。赵明诚、李清照隐居处就在离范公亭百米处顺河楼上,楼下是阳溪流水,一株两搂粗柳树从楼旁斜向水面……
这里是李清照纪念馆了。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住在青州时常到顺河楼游赏。他们常常在归来堂前的花月之下,对酒赏花,唱和诗词。李清照的创作,独成婉约一派,还有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包含铮铮硬骨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威望。为了纪念著名词人李清照,1988年在范公亭公园内建李清照纪念馆,面积3000平方米,有归来堂、金石斋、易安室、人杰亭、词廊等景点。
洋溪长廊(归去来兮风鹏举):李清照屏居青州二十一年,其“甘心老是乡矣”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家国情怀为后人所崇念,其归来堂有诗“归去来兮”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有词“万里风鹏正举”。
李清照纪念馆位于青州古城西门外洋溪湖畔,占地约630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大门内有甬道北去,道东建有顺河楼,建于清咸丰年间,这是一座亮窗出厦、三楹单层的古代建筑,它顺河而建,踞于石砌高台之上,远观似楼而得名。它与古青州西门隔河相对,中连永济桥,彩窗临水,垂柳斜掩,景色俏美。顺河楼西边为四松亭,均为清代建筑,甬道尽头为一四合院,系1993年所建,门上书有著名词人萧劳书写的匾额“李清照纪念馆”。可惜这里在维修,没有机会进去参观一番......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在青州的美好时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曾在青州居住生活了十几年,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李清照祖籍山东章丘,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父亲李格非,为北宋熙宁年间进士,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著有《礼记说》、《史传辨志》等传世作品。母亲王氏是位知书达理的女性,文学修养很高,对李清照在文学启蒙方面起了潜移默化地影响。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李清照随做官的父亲来到了京城汴京(开封)。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李清照与赵明诚在汴京结为伉俪。这年,李清照十八岁,赵明诚二十一岁。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姻缘,架起了与青州情缘的桥梁。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于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授予了鸿胪寺少卿之职,走上了仕途。在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受迫害被罢黜宰相之职,不久溘然长逝。赵明诚因是封荫之官被剥夺了官职,成了庶民百姓。这年秋天,李清照与赵明诚离开了汴京,来到了山东青州。北宋时期的青州,不仅是镇海军治地,还是京东东路治所所在地。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宋(淳化五年),改唐平卢军为镇海军,其节度使但以优勋戚,而分其兵于各州,曰廂军,又分禁军驻泊以镇之。其设于青州者,曰武卫军指挥五人,宣毅军指挥一人,皆禁军也。庆历二年初,设京东东路安抚使,常驻青州;熙宁七年,正式将京东路划分为东、西两路,青州为京东东路治所,管辖青、密、沂、登、莱、潍、淄7个州,加上济南府、淮阳军,领38个县。”
李清照来到青州后,远离了京城官宦的尔虞我诈,生活归于平静。青州山清水秀、民风纯朴,让李清照想起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李清照就借用《归去来兮辞》中的“审容膝之易安”句,将书房命名为归来堂,将居室命名为易安室。从此,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在此度过一段最美好的时光。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有这样的记载:“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由此可见,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在青州生活比较闲适而富有情趣,有时还会约上三五知已喝茶、饮酒、驾舟游玩。如此醉人的秀丽景致和愉悦的心情,极大地激发了李清照创作的灵感,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世传佳作创作于此。其中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时,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还投入到了收集整理各种金石、典籍当中,为写作《金石录》积累了大量素材。遥想当年,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共同校勘古玩、鉴赏书画的场景,是多么缱绻、多么幸福。
然而,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赵明诚被任命为莱州太守,不久就独自赴任。这时,李清照仍居住生活在青州,负责看护着多年来收藏的金石物件。夫妻离别,让李清照品尝着相思的愁滋味。她只好寄情于诗词,创作了《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正恰恰反映了当时李清照浓烈的相思之情。直到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秋,李清照才赴莱州与赵明诚相聚。在莱州的日子里,李清照常常思念、记惦起青州的历历往事。如她写的一首《感怀》诗:“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赵明诚又调任淄州太守。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只好把在莱州收集整理的金石及其他古籍文字资料,先运回了青州后,再到淄州上任。
故国破碎,山河不在。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掳走。5月,康王赵构即位,改元建炎,偏安江南一隅,在杭州建立了南宋政权。面对金人不断入侵,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回到了青州避难,并迅速整理古器书画,将其中最有价值的金石文物,由赵明诚先运往江宁。在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有这样的记载:“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可见,当时李清照还留在青州保护和整理剩余的金石物件。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秋,金军再次进攻中原,除宗泽和王彦领导的八字军及各地义军抵抗外,大多数州府不是开门投降,就是弃城而逃。面对国难当头,她心急如焚,“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这年冬天,青州发生了兵变,郡守曾孝序被叛军所杀。李清照归来堂收藏的文物古籍,几乎全部被烧成了灰烬。此时此刻,李清照感到青州已不可久留。几天后,她带上抢出的《赵氏神妙帖》等几件仅存的珍贵文物,踏上了去往江宁的道路,与青州挥手告别。
自此,岁月静好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李清照南渡不久,赵明诚因病去世,李清照便开始了孤独、凄凉的流亡生涯。在悲怆的生活中,李清照时常怀念在青州的幸福生活。如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中说到“不乞隋珠与和壁,只乞乡关新信息。……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州一抔土。”这里提到的东州即青州。
顺河楼,被李清照诗词中称为“西楼”。相传赵挺之在京为相时,将其家由诸城迁来青州时建造的。东靠气势雄伟的古城墙,南临远近驰名的范公亭,南阳河逶迤曲折穿流其间,两岸古树挺拔,遮天闭日。因地处深涧之中,绿树浓荫,酷夏无暑;严冬背风向阳,流水不冻,一年四季景色宜人。
名著《一剪梅》的“月满西楼”中的“西楼”便是指顺河楼,李清照、赵明诚常常在归来堂、顺河楼前的花月之下,对酒赏花,唱和诗词。李清照的创作,独成婉约一派,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威望。顺河楼名为楼,其实不过是一处单层建筑。因雄居于石砌临水高台之上,在河对面远观就形同一座“楼”。在楼上低头可观南阳河中流水和永济桥,举首可望对面古城墙,也有身临楼上之感。溪畔垂柳探身,傍晚夕阳映照,宛如一老翁垂钓,为古青州有名的“阳溪晚钓”胜景。诚可谓修身养性好去处,游览寻芳之佳境。
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赵明诚得到友人刘跋的书信,约他到泰山访古,李清照无法随他一起去泰山,就帮丈夫打点行囊,备下菜食,为丈夫饯行,席上李清照在一幅锦帕上写下了为赵明诚送别的一阕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丁香,丁香......
这座古建筑是四松亭,因为它四个角上分别有一棵松树而得名......
李清照纪念馆的大门在这里。门前为永济桥,面前是洋溪湖。原是南阳城西门外南阳河上的一座石质滚水桥,1986年改为三孔石拱桥,青石铺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大门上的“李清照纪念祠”牌匾为著名文学家臧克家所题。臧克家,山东诸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烙印》、《罪恶的黑手》等诗集,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曾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协书记、《诗刊》主编等职。1989年修复建设李清照纪念祠时,他挥毫写下了这幅牌匾。
奎星楼:青州府城在其西南、东北、东南都建有角楼。都是二层建筑,高大宏伟,拱柱飞檐。其中东南角的角楼又称“奎星楼”。宋代所建,故址在今云门山路与南环路交会处。东南角楼,居于十二点八米高台上,阔三间,深一进。二层建筑,重檐飞梢,歇廊环绕。造型优美,高大壮观,是当年书生叩拜魁星,祈求高中之处所。
宋朝宰相王曾,就读于松林书院时,屡屡夜登奎星楼,观景散心,吟诗拟对,深深陶醉而忘返。朱祐楎就藩青州,不只营建王府,尚且捐资维修古迹,翻建奎星楼即其例。翻建后之奎星楼,较原建更加壮观宏伟,声望愈远,景色愈靓,为青州十景之一。据记载,当时这里四面白杨参天,风吹叶动,势若雨声,夜深人静尤觉清晰,游子离客,羁旅他乡,常常到此寄托千里幽思之情怀。楼的北面荷花湾内荷鲜鱼跃,诗情画意道尽当时情景。
明代万历年间的山东省右布政使、青州知府李本纬有诗赞美“南楼夜雨”一景曰:“不驾屏号驭,栏杆漏正长。如何消寂历,偏听雨淋浪。琨啸唯风榻,庾登坦月床。谁知徙猗处,疏冷湿衣裳。”清代画家王在镐也有诗赞美曰:“城上依雕栏,澄怀放眼看……古今凭吊处,云雾总漫漫。”还有诗云:“消闷登楼观山色,睡余依枕听霖声。”
1999年底,又在范公亭公园内发现一块镌有《表海亭诗》的陈旧断残石碑。这是一块山东省唯一、海内外罕见的800年前金朝第一书法大师任询的传世碑刻,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瑰宝。
《表海亭诗》残碑,青石质,为一拦腰断裂的整碑的上半截,高90厘米,宽102厘米,厚13厘米,纵刻字径4寸的阴文楷书共5行,计有完整字26个。书法流畅遒劲,结体宽博,险峻泼辣,神充气足。由残碑左侧所题跋文可知,书者为曾任今青州都勾判官的金代第一书法家任询(1133-1204年)。任询作为蜚声金朝的翰墨巨擘,有着骄人的书法艺术成就,博得了时人和后世的高度赞誉。《金史》称其“书为当时第一”。
令人遗憾的是,任询一生挥毫无数,身后传世作品却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仅有《古柏行》、《吕征墓表》等几件精品为今人睹见。而《古柏行》原碑早已下落不明,只有拓本幸存于世,且远在日本著名的京都藤井有邻展览馆。鉴于《表海亭诗》残碑作为实物真迹的稀有性和其作者为一代书法大师,这个代表着那个时代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杰作,是我国金代书法考古的又一项重要收获,并为进一步研究与评价任询的书法艺术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第一手宝贵材料。
南阳水从青州西南山区蜿蜒而来,至南阳城西门外南侧城墙附近,便转弯向北流淌。在河水转弯处的南岸,有一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院中唐楸宋槐苍古遒劲,参天遮日。这里奉祀着宋代青州的三位知州,称为“三贤祠”。三贤祠在范公亭公园的东南隅,大门西向,门楣“三贤祠”三个大字方正浑厚,颇具魏晋飘逸之风,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所题。三贤祠里奉祀着宋代知青州的三位知州,他们是大名鼎鼎的富弼、范仲淹和欧阳修。
![]()
![]()
![]()
三贤先后知青州:北宋年间,在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相或副相的三位要员,先后被派到青州来任知州。这是青州历史上出现的特有的人文现象,在全国的州县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自古至今,青州人民亲切地把富弼、范仲淹、欧阳修尊称为“青州三贤”。
富弼,字彦国,河南洛阳人,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生,庆历七年(1047年)五月,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知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至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离开青州。后来,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范仲淹,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生,官至参知政事(副相)。皇祐三年继富弼后以户部侍郎知青州,兼淄、潍等州安抚使。皇祐四年初离任,病逝于赴任颍州的路上——徐州。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庐陵(今江西吉安永丰县)人,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生,官至参知政事。熙宁元年(1068年)八月以兵部尚书知青州,兼京东东路安抚使。熙宁三年(1070年)七月离任。
那么,北宋王朝的三位重要官员,为什么先后知青州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方面的因素。因为在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重用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力主革新图强的有识之士,进行朝政改革,其中吏治是改革的重点。一系列的改革,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一大批庸臣污吏的利益,所以改革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宋仁宗动摇了,因此“庆历新政”只实行了一年多,便宣告失败,范仲淹被ba免参知政事。力主改革的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相继被贬官,调离京城,富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调知青州的。二是青州地理位置方面的因素。北宋时的青州,属于“望州”,地理位置重要,正如范仲淹在《青州谢上表》中所说的:“海岱之区,地望攸重。”尽管政治斗争是残酷无情的,但皇帝也没有把范仲淹等这些朝廷重臣贬谪到更偏远的地方去,而贬到了这个“海岱之区”。历史巧合,青州有幸,于是,这就有了“三贤”先后知青州的这一非同寻常的历史人文现象,这就有了历代青州人津津乐道的三贤事迹!
富弼、范仲淹、欧阳修,是北宋年间地位显赫的朝廷命官,是除弊鼎新的政治改革家,是具有文韬武略的著名历史人物,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们三人先后知青州,以他们的为政清廉,以他们的“民本”思想,以他们的人格魅力,以他们的文化素养,在青州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政治和文化氛围,在青州历史上永远闪耀着熠熠光辉。因为“三贤”知青州,于是就有了三贤祠、范公亭公园、范公井亭、后乐亭等名胜古迹,于是就有了《范仲淹手书韩愈〈伯夷颂〉》这一中国书法史上特有的奇异现象,于是就有了描摹青州山川风物的三贤诗文,于是就有了欧阳修用青州青石刻成的《泷冈阡表》碑,于是也就有了廉政爱民的一个个“三贤”故事……
三贤心中揣黎庶:青州三贤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君为轻、民为重的民本思想。所以,在他们的心中时时装着老百姓,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职权范围之内,每思解民于倒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三贤在青州留下的一件件心系黎民百姓的史实,直到现在还为世人所称道不已……
富弼知青州时,黄河北一带遭受大水灾,大量灾民无家可归,一古脑儿地涌向青州地面。富弼对此焦急万分,决心把这些流民安置下来。这时,有人以为“庆历新政”失败不久,替富弼担心,劝他说:“收容这么多灾民,一旦弄不好,会成为反对派攻击的口实。”富弼坚定地回答:“我不能只顾个人安危得失,不救几十万人的生命啊!”由于他的努力,使绝大多数灾民得以生存。第二年青州一带夏粮丰熟后,他又根据灾民路程远近发给粮食,安排他们回家。这次赈灾共救活灾民50余万人。因而得到了皇帝的嘉奖,于是便留下了《青社赈济录》的“艺文”,青州赈灾“天下传以为式”。
范仲淹刚到青州任上,青州“岁饥物贵,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须救济”,他立即奏请朝廷:把军仓中的粮食留足一年军需,其余全部用以救济灾民。还有,朝廷令青州的田赋运到博州(今聊城)缴纳,人畜盘费全需自备,老百姓都为长途运送犯愁。范仲淹想民所想,急民所急,派人探明博州一带的粮价并不贵,于是改革税法,把田赋粮折价缴款,让差役携款到博州购粮。结果不仅购足了田赋,还剩下了一些余钱。这样做一举两得,既解除了农民远途送粮的困苦,又平抑了青州的粮价。范仲淹命人把全部余款按等差如数退还给了农民。农民喜气洋洋,非常感激,“青民因立像祠焉”。
欧阳修知青州期间,对老百姓实行“宽简而不扰”的施政方针,对民不苛急,不繁碎,不搞形象工程,民得其便。还有,在熙宁二年(1069年)麦收季节,青州大雨成灾,欧阳修见此状况,一方面郑重地写下了《青州求晴祭文》,祈求上苍放晴救民;一方面奏请朝廷,“本处灾民无立业者,并免青苗钱本息”。政府贷给农民的钱款,原本和利息一概都蠲免了。他向皇帝请罪,“擅行止散之”,罪责由自己承担。这是史书有载的确凿的真实!用现在的网络语言,应当大力“点赞”!
范仲淹曾说:“先哲格言,明王佩服,爱民则固其根本……谓国之保也,莫大乎群黎。”欧阳修也说:“凡治人者,不问吏才能否,设施何如,但民称便,便是良吏。”富弼则把救灾活民视为“此守臣职也”。隔代而同理,异世而可鉴。为官一任,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想方设法为人民多做一些好事,他们就会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他们就会人去政声留,虽死而犹生。历史就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人民就永远怀念他们!
进祠门迎面便是范公井亭。亭为石柱、砖木结构,六角飞檐,亭顶窗开,与井口相对,天光下射,水光潋滟,别有一番情趣。范公井亭天窗的构建,一方面是采光的需要,另一方面呢,或许寄托着人们仰望青天、对惠政廉吏的渴望之情。其亭之柱上木下石,别具风格。井亭迎门两柱刻石楹联为:“井养无穷兆民允赖,泉源不竭奕世流芳”;后石柱两联是:“四境著闻行所无事,千年遗址因其自然”。对于这个范公井亭,明代嘉靖《青州府志》是这样记载的:“范仲淹知青州,有惠政,洋溪侧出醴泉。公构亭泉上,郡民感思,俱以范公目之。”这就是范公井亭名称的缘起及其构筑的大体过程。北宋青州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绘声绘色地这样描述:这里“环泉古木蒙密,尘迹不到”,“真如物外之游”也。
范井甘泉也是青州八景之一。范公亭始建于北宋。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知青州,兼淄、潍等州的安抚使。他才高志远,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为政时,青州一带流行一种病,蔓延很快。为此,范仲淹亲自汲水制药,发放民间,很快制止了瘟病的流行,众百姓感激不尽。恰在这时,南阳河畔有泉水涌出,且水质纯净,甘甜可口,百姓以为这是范公的德行感动了苍天,就取名“醴泉”。范仲淹在泉子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人们感念范公,就把“醴泉”叫做“范公井”,把亭子叫做“范公亭”。
这棵是宋代的槐树。正在专心看古树介绍时,突然听见有人提到我的工作单位,一抬头,被几位其他年级的家长认出。被人在异地他乡的公共场所当众赞美,真心尴尬啊!低头奔逃的过程中,又一次认定了一个道理,千万别干坏事啊......
井亭东数米就是三贤祠。三贤祠坐东面西,青砖青瓦结构。中间为范公祠,其左侧为富公祠,右侧为欧阳公祠。三祠相连,中间高而两侧低,掩映于唐楸宋槐之中。三贤祠前碑碣林立,翠竹丛生,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先前,青州三贤是分祀于不同地方的。后经多次移址和修葺,终于合建到了一起。宋代,范仲淹知青州时,南阳河畔醴泉涌出,范公为便于州民用水,开泉为井,构亭其上,后人称之为范公井亭。范公离去,州民在井亭之东建祠祀公,名范公祠。在范公之前富弼知青州时,有一年大旱,富弼曾在南阳河的支流——石子涧侧建亭祷雨,人们称富公亭。后来富公离去,州人改亭为祠,以祀富公,称富公祠。再后来,欧阳修知青州,曾游览石子涧,留有诗吟。欧阳公离去后,州人又在富公祠旁另建一祠,祀欧阳公,名欧公祠。
三贤之祠,历经沧桑,日久破敝。据元代于钦所撰的《齐乘》中记载:“先贤遗迹,殆将泯焉”;范公井亭之诗刻、醴泉碑等也“兵后俱亡”了。到了明代,富公祠故址渐湮没,嘉靖十六年即1537年,青州兵备康天爵又把富公祠移建于南阳河北岸的晏公庙内。
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营建志》中记载说:“明末,富公、欧阳二祠并圮,乃移建于范公祠之左右,曰‘三贤祠’。”噢,至明末时,青州三贤之祠终于合建在了一起!现在看来,此举是很有历史眼光的。至清代,对三贤祠多有修葺,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义,在三贤祠后高处又建“后乐堂”(也称“后乐亭”)。此亭高敞清雅,别有情致。在范公井亭北之范公台上建澄清轩。
新中国建立之初,三贤祠院内尚存历代碑刻30余方,但在文革中多被当作“四旧”毁坏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1980年始,益都县委、县政府拨专款对三贤祠进行全面修整,翻修三贤祠、澄清轩,为三公塑像,在范公祠内增绘大型丙烯重彩壁画。复制爱国将领冯玉祥石碑,建碑廊,镌武中奇书范仲淹《岳阳楼记》全文。2003年,青州市委、市政府又改铸三贤铜像,笔者留有诗吟,题为《为三贤铜像揭彩而作》。
三贤祠里祀金尊,历代丰碑天下闻。两袖清风留史册,一身正气满乾坤。
居位庙堂关百姓,谪乡州县望京门。幸来廉吏青州福,民有父母官有魂。
范公祠: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于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初以户部侍郎知青州,充淄、潍等州安抚使。时年63岁。范仲淹知青州时,“年高气衰,日增疾恙,去冬以来,顿成羸老,精神减耗,形体尪弱,事多遗忘,力不支持”。皇祐四年正月,范仲淹获准徙知颖州,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去颖州的途中——徐州。范仲淹知青州的时间是很短的,而且是他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站。然而,范仲淹在青州表现出来的是屡遭贬谪而不颓败,抱老病之躯而不丧气,充满着忧国忧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锐意进取的阳刚之气。可以说,范仲淹在青州留下的是“夕阳无限好”的辉辉煌煌的一照!
晚年仍存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述说了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为官处世的准则。在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可谓“居庙堂之高”,他体察国事民情,与富弼、欧阳修等锐意改革,提出了整顿吏治、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减轻徭役等的《答手诏条陈十事》,颁行全国。这是他忧国爱民、励精图治抱负的一次积极实施。但由于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极力反对,所以“庆历新政”很快就失败了。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为地方官。以后他又多次遭贬,辗转易地多处。一般来说,处逆境为保身而隐退者居多,更何况范仲淹在风烛残年之时来到了青州!但是,范仲淹却身处逆境而壮志犹存,改革图治之心不泯。他到青州上任不久就上书谏言:“与陛下共理天下者,为守宰最要耳。比年以来,不知择选,一切以例除之。以一县观一州,一州观一路,一路观天下,率皆如此。其间纵有良吏,百无一二。使天下赋税不得均,讼狱不得平,水旱不得救,盗贼不得除,民则无告诉,必生愁怨。救之之术,莫若守宰得人,若守宰政举,则天下自无事矣!”这与他在“庆历新政”中提出的有关吏治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另外,范仲淹在青州期间还写下了不少诗篇,例如《石子涧二首》,就是他改革图治思想情怀的抒发和表露。诗是这样写的:
![]()
![]()
今日的范公亭,成为人们追思范公,激励来者的游览胜地。院内一块块的石碑,或为重修井、亭、祠、堂的铭记,或为历代名人缅怀先贤的题刻......
![]()
![]()
![]()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青州知府夏一凤重修三贤祠,于祠后崇台之上建后乐堂,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为游人休息之所......
凿开奇胜翠微间,车骑笙歌暮未还。彦国才如谢安石,他时即此是东山。
飞泉落处满潭雷,一道苍然石壁开。故老相传应可信,此山云出雨须来。
石子涧,旧址在今青州城西南,原是一处瀑布。《水经注》这样描述这里的景观:“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贔之音,惊川聒耳,漰渀之势,状同洪井。”诗中写的彦国即富弼(富弼,字彦国)。富曾于庆历七年(1047年)五月,以资政殿大学士加给事中知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曾在石子涧侧建亭祈雨,后来,人称“富公亭”。
范仲淹继富弼之后知青州,到石子涧游览,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自然感情涌动而成诗。在诗中,他高度赞扬富弼有东晋谢安石那样的才能,激励他等待时机以整顿朝纲,把石子涧作为“东山再起”的地方!他写瀑布冲开石壁,飞流而下,激荡池潭,声响如雷,加之风起云涌,山雨欲来,好一派非凡的气势!这分明是在呼唤时势风云的变幻,期望改革图治的大好形势的到来,这分明是寄希望于像富弼那样的雄才大略力挽狂澜,兴利除弊,改革朝政!范仲淹这位“忧乐关天下”的政治家,在宦海失势迭遭贬谪之后,在年华迟暮老病交困之时,尚能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力图进取,这种精神,这种政治家的风度,确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从史书得知,富弼知青州时,范仲淹知邓州、杭州,两人虽居异地,但心心相印,时有诗词唱和。范仲淹在其《依韵答青州富资政见寄》中曾这样写道:“直道岂可安富贵,纯诚惟欲助清光。龚黄事业追千古,齐鲁风谣及万箱。”他主张以“直道”和“纯诚”帮助帝王建立清明的政治,从而造就像龚遂和黄霸那样的千古业绩。他虽遭贬,“处江湖之远”,但仍存一片丹心,以天下为己任,用“直道”和“纯诚”对待国事,报效朝廷。当然,他是把建立清明政治的理想寄托在像尧舜那样的“明主”身上的,“亲逢英主开前席,力与皇家正旧章”。他在给富弼的诗是这样写的,在青州还写过一首《尧庙》的诗,也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
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浲水,舜亦致薰风。
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
尧庙,旧址在今青州城西北4公里处的尧王山上。《三齐记略》载:“尧山在广固城(青州古城,建于西晋永嘉五年,废于东晋义熙六年——著者注)西,尧帝巡狩时所登,名尧山,山顶有祠……”范仲淹知青州时,登尧山,谒尧庙,写下了以上这首感遇诗。《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尧者,放勲。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帝尧以天下民众之利为重,有以天下为公的伟大胸怀,深得万民的拥戴。在这里,范仲淹借古喻今,热切地希望能够出现像尧舜禹那样的圣明帝王,殷切地期望宋帝任用贤能,致力改革,除弊兴利,造福于民。这首诗,是范仲淹“致君尧舜”,“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思想的表露。在范仲淹身上,忠君、爱国、廉政、爱民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由此可见,范仲淹的一生,是忧国忧民,力图除旧布新,振兴华夏,并且为之做了极大的努力,直到老死而不改初衷的一生。但是,历史证明,他的这种良好愿望是难以实现的,“庆历新政”失败后,继而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北宋王朝就在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中覆灭了!范仲淹也只能含恨于九泉之下!
晚年仍有勤政爱民的一贯思想:勤政爱民是贯穿于范仲淹一生的一条红线。他不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而且无论到那里做地方官,都是把劳动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以实际行动实践自己的抱负。在泰州,修“捍海堤”;在苏州,治理水患;在饶州,兴学办教育;在杭州,以工代赈救灾民……在青州,他虽已到垂暮之年,但仍事事以民为怀,处处急百姓所急。他刚到任上,“岁饥物贵,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须救济”,他便奏请朝廷把军仓中的粮食留足一年军需,其余全部用以救济饥民⑨。还有,北宋仍沿用前代“支移”苛法,朝廷令青州的田赋运到博州(今聊城)交纳,迢迢千里,人畜盘费全需自备。民众为长途运输犯愁。范仲淹探明博州的粮价并不高,就下令把田赋粮折价交款,派员携款到博州购粮。因价格优惠,售者踊跃,不到5天就购足了,还剩余数千缗钱呢。范仲淹把余下的钱又如数按等差全部退还给了农户。州民感激,“青民以立像祠焉”。范仲淹在青州对税制的改革,实际是运用了管子的“轻重之术”,收到了一举三得的成效,既平抑了粮价,又免去了“支移”之苦,还帮助州民度过了青黄不接的艰难时节。这里充分体现了范仲淹的过人胆识和行政智慧,也反映了范仲淹时时考虑的是为黎庶谋福祉的伟大人格和可贵精神。范仲淹知青州间,深得州民和吏属的爱戴,藏书总管、画家方米要给他画像让人瞻仰,他坚决不许。方米找机会借着月光在窗外给范仲淹画了一张范仲淹灯下阅公文的肖像。范仲淹得知后,令方米交出,严肃地说:“以后作画,不可随意为官员画像,更不要画我,要多画名山大川!”他当众把画像烧毁了。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忧国爱民而不图名利的坦荡襟怀和高尚品格。
范仲淹之所以有勤政爱民的高尚情怀,是因为他具有“民本”思想。这从他早先写的《君以民为本赋》和《政在顺民心赋》等文章中可以明显看出,他曾这样写道:“先哲格言,明王佩服,爱民则因其根本”,“谓国之保也,莫大乎群黎”,“顺民心而和平”。范仲淹刚到青州任上,有《青州谢上表》,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这一思想。在《青州谢上表》中写道:“海岱之区,地望攸重……逾励夙宵,虔分旰昃,体九重之深造,安千里之含生。”⑩在青州,他勤勤恳恳,为民分忧,虽是夕阳一照,却给青民留下了无限温暖,真可谓惠政遗后,千古犹存。《渑水燕谈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皇祐中,范文正公镇青,龙兴僧舍西南洋溪(地理著作称南阳河——著者注)中有醴泉涌出,公构一亭泉上,刻石记之。其后青人思公之德,名之曰范公泉。环泉古木蒙密,尘迹不到,去市廛才数百步而如在深山中。自是,幽人逋客,往往赋诗鸣琴,烹茶其上。日光玲珑,珍禽上下,真物外之游……最为营丘佳处。”⑾这座亭子历代多有修葺,后人称为“范公井亭”,俗称“范公亭”。1934年,爱国将领冯玉祥游览范公亭,曾手书一联,立碑纪念。联云:“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今日之范公亭已修葺一新,这里已成为人们追思范公,瞻念前贤,激励来者的游览胜地了。
晚年仍有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愫:范仲淹知青州,垂暮之年而仍存蓬勃朝气,多病之躯而存奋搏气概。诗以言志,他曾写过一首《登表海楼》的诗,就抒发了他“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向晚之情。诗是这样写的:
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舒眉。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
表海楼,又称表海亭,故址原在今青州万年桥北。取《左传》“世胙太公,以表东海”名之。在宋代是青州的一处游览胜地,文坛领袖欧阳修、“铁面御史”赵抃和龙图阁大学士曾布都有以表海亭为题的诗作存世。范仲淹的《登表海楼》诗是他登上高亭,举目眺望的咏怀之作。诗的后两句把群山和夕阳拟人化:那秀丽的山峦好像懂得诗人的意兴,尽量地挽留住夕阳把自己装扮得更加美好动人。范仲淹在桑榆晚年写傍晚之景,绝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怨愁情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秀丽的山峦,灿烂的夕阳,满目光明的图景。这充分表现了范仲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砥砺奋进”,老而不衰的奋斗精神。他不仅自奋,而且还把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意于乡老,激励后来者。《渑水燕谈录》中写过这样一件事:公“晚镇青,西望故居,才百余里,以诗寄其乡人曰:‘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余。百花春满地,二麦雨随车。鼓吹迎前道,烟霞指就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诗书。’”这是一个老年儒者对于后来人的殷殷期望。
范仲淹知青州时,还有一件足以显示他晚年洁身自好的事情,很值得一提。这就是他于皇祐三年十一月在黄素绢上小楷工书《伯夷颂》。京东西路转运使苏舜元善书,深服范仲淹楷法之妙,求范仲淹写乾卦,范仲淹以乾卦字多眼力不逮为由而书《伯夷颂》。写好后,寄给苏舜元、文彦博、杜衍和富弼。名重当时的文彦博接范仲淹手书后,即写了《跋文正公手书〈伯夷颂〉墨迹》诗:“书以北海寄西豪,开卷裁窥竦发毛。范墨韩文传不朽,首阳风节转孤高。”这件被晏殊赞为“风流三绝古今同”的墨宝《伯夷颂》经久传世,为历代官吏和文人奉为楷模。元代文人仇远为此写诗曰:“小楷青州三绝碑,复还范氏事尤奇。不知百世闻风范公井亭者,更有何人似伯夷?”范仲淹在病逝半年前,用小楷工书韩愈的《伯夷颂》,以自示其一生高洁、抑制奸臣贼子的凛然正气,这与他的整顿吏治的改革精神是一致的。这是他留在世上的“夕阳无限好”的辉煌一照,“其有功于世教大矣”!
范仲淹知青州,所做之事是他一生旅程中的最后行为,所写之诗文(包括《遗表》)是他情怀的最后抒发。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毫不夸饰地说:范仲淹知青州,留下的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奋斗精神,留下的是洁身自好始终如一的高尚情愫,留下的是“留得夕阳无限时”的璀璨光环。
欧阳公祠: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县)人,幼年丧父,在母亲的督教下刻苦读书,24岁中进士,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担任副宰相。他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在朝中做官时,曾参加过范仲淹发动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被放逐到滁州做知州。在滁州,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文中,他自号“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后来,朝廷又重新起用他,进京任职,但他的主要志向已转向革新文风。他力摈当时流行的“四六骈文”的弊端,继承韩愈、柳宗元开创的古文传统,领导了著名的“诗文革新”运动,成了公认的文坛领袖。他发现、选拔了苏轼、王安石、曾巩等一大批文学人才,为繁荣中国古代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因在皇帝丧期内穿紫衣而被革职,出知亳州。第二年,以兵部尚书知青州,充京东东路安抚使。这时,屡遭贬谪的欧阳修心灰意懒,决计退居山林,洁身自好,接连三次上书,坚辞不就。皇帝六次下诏,催促赴任。王安石在替皇帝拟草的诏书中劝说道:青州是海岱名都,曾是姜太公的封地,又是安抚京东路的军事重镇,只有你这样的国家元勋才能担当此任。不知欧阳修是拗不过朝廷,还是被青州的名望所吸引,最终到青州上任。
到青州后,欧阳修奉行“宽简而不扰”的施政方针。刚到青州三五天,官府事情已减去了一半。两个月之后,“官府如僧舍”。两年之后,出现了“年时丰稔,盗讼稀少”的景象。当然,欧阳修解释“宽简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废弛政事,而是不扰民,不滋事,不苛急,不繁琐。一年后,政治清明,两年之后“年时丰稔,盗讼稀少”。
归根结底,还是自己为政不求政绩,不求声誉,单求与民方便,休养生息。
欧阳修对政事删繁就简之后,更多的时间用于寄情山水,赋写诗文。欧阳修还有一首《春晴书事》:
莫笑青州太守顽,三齐人物旧安闲。晴明风日家家柳,高下楼台处处山。嘉客但当倾美酒,青春终不换颓颜。惟惭未报君恩了,昨日卢公衣锦还。
欧阳修喜爱青州的美景,醉意青州的山水,但是年老体衰,仕途坎坷,归隐的念头挥之不去,时时萦绕心头。当朝廷调任他去太原府时,他深感自己体力不支,坚辞不就。
在青州期间,欧阳修寄情于山水,堪称一千年前青州的“旅游达人”。在不少诗词中也有体现,“莫笑青州太守顽,三齐人物旧安闲,晴明风日家家柳,高下楼台处处山”。欧阳修在青州还写下了一篇巨作《泷冈阡表》,是在其父亲去世六十年后写的一篇祭文,为我国古代三大祭文之一。《泷冈阡表》刻在青州出产的青石碑上,运回江西永丰父母的墓地安放,如今保留完好,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日的范公亭,成为人们追思范公,激励来者的游览胜地。院内一块块的石碑,或为重修井、亭、祠、堂的铭记,或为历代名人缅怀先贤的题刻......
富公祠:富弼,年少时就有非凡的气度,以致范仲淹见后大为惊奇,几句话下来,就认定他是“王佐之才”。范仲淹把富弼的文章拿给晏殊看,结果,晏殊就选了富弼做女婿。因为有当政大臣的赏识,富弼入仁后很快进入高层,庆历七年(1047年)升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欧阳修共同主持“庆历新政”。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者一般没有好命运,尤其是进行吏治改革,涉及权力重新分配,既得利益集团只要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就必然要以死力反扑。拥有权力的既得利益集团一旦反扑,改革失败就是必然的事了。“庆历新政”失败之后,富弼被贬,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的身份知青州,兼任京东路安抚使。
富弼不仅提笔能文,且能躬身经务,是策划力与执行力都很强的人,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能独辟蹊径,创新求变。《智囊》里有一个富弼的经典故事。富弼就任青州不久便赶上黄河发大水,大量灾民流落到青州。
富弼做的第一件事是赈灾。当时河朔一带洪水泛滥,大批灾民逃到青州。富弼没有驱赶,没有禁止他们入境,而是千方百计给他们弄吃的,不让他们饿死在青州。他的做法后果很严重:灾民们奔走相告,更多的灾民向青州涌来。最后,当时只有十几万人的青州竟然聚集了六十万灾民。富弼一方面开仓放粮,一方面劝说本地富户捐献粮食,同时动员各县腾挪房屋,把灾民分散安置下来。当时的青州,一个本地居民就要养活四五个外来的灾民。但在富弼的领导之下,他们成功地度过了灾荒。在救济灾民的过程中,富弼创了一套新的办法:他发现众多灾民聚集粥棚秩序混乱,而且很容易导致疾病流行,因而化整为零,大大提高了救灾的效率。消息传到皇帝那里,皇帝要奖赏他,他却坚辞不受。因为在他看来,救济灾民,是地方官的本分。做份内的事是不该受奖的。
富弼事亲至孝,待人温厚,但对人情世事,却能洞察秋毫。他有一些精辟的见解,比如:“君子与小人并处,其势必不胜。君子不胜,则奉身而退,乐道无闷。小人不胜,则交结构扇,千岐万辙,必胜而后已。迨其得志,遂肆毒于善良。”
富弼在青州任职只有两年。离任之时,百姓在瀑水涧旁修筑一亭,取名“富公亭”。范仲淹继富弼知青州,到富公亭游览,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诗:
凿开奇胜翠微间,车骑笙歌暮未还。彦国才如谢安石,他时即此是东山。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青州知府夏一凤重修三贤祠,于祠后崇台之上建后乐堂,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为游人休息之所......
表海楼上三贤情:北宋时期,青州南阳河边有一座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叫表海楼。这里是人们经常登临怀远的一处极好胜景,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知青州时,都曾登上过表海楼,范仲淹和欧阳修还写下了览物咏怀的诗篇,给后人留下了永远的精神财富。
表海楼,亦名表海亭,俗称望海楼。旧址在东阳城和南阳城之间的万年桥北侧,不知创自何代。原为纪念姜太公所建,取《左传》“世胙太师,以表东海”之意而称名。在北宋末年,毁于兵燹,唯存古台。明成化间,知府李昂移建于北关西,嘉靖初年重修。后来便堙没无迹了。
范仲淹知青州时,虽是垂暮之年,但他登上表海楼,放目远望,心潮起伏,写下了激情高昂的《登表海楼》诗。诗是这样写的: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开眉。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
范仲淹在表海楼上凭栏远眺,群山连翠,林木葱茏,似长带伸展,秀丽奇特。他舒眉畅意,情怀无限,借诗咏怀,给世人留下了“留得夕阳无限时”的晚年人生的赞歌。
欧阳修知青州的时候,一年的冬天,他拖着带病的身子登上表海楼,感慨系之,极富情感地写下了一首七律《表海亭》。原诗如下:
望海高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苦寒冰合双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
髀肉已消嗟病骨,村醪犹可慰愁颜。颖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
诗的前四句是写,望海亭高耸立于古城雉堞之间,诗人独自登高凭栏,俯视苍茫大地,在酷寒的冬季,那南阳、北阳两河之水已被坚冰封锁,大雪将至,浓云低垂,盖压着青州城四面的群山。这一景象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当时沉重压抑的心境,国家的兴衰、民间的苦乐、个人的遭遇,一股脑地在诗人的脑海里翻滚起来。诗的后四句便生出诗人的无限感慨,想到自己辗转奔波的一生,晚年又被谪贬到青州,体衰多病,应该是解甲归田的时候了。诗人倾吐心结,直抒胸臆,毫无矫柔造作之态。赏读此诗,一个率真坦然、关心民瘼的州官形象,依然栩栩如生地鲜活在我们的面前。
如今,表海楼的遗址只能道其仿佛,但是青州三贤的惠政及范仲淹、欧阳修的诗篇却永远留在了世间。表海楼这一具有高层次文化品位的古建筑,具有青州古城标志性的建筑价值。待到表海楼复建成功之时,游人们乘兴登临,高处凭槛,仰望蓝天自由飘动的白云,俯瞰阳河碧波荡漾的流水,抚今追昔,定会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写出更多的诗文来。
三贤南楼抒情怀:北宋期间,东阳城州衙附近建有一座雅致的小楼,称作“南楼”。当时,这座南楼是官员们游宴、休息或观赏风光的地方。富弼、范仲淹、欧阳修任青州知州的时候,都曾登过南楼,而范仲淹和欧阳修还留下了吟咏南楼的抒怀诗篇,给后人留下了想象中的南楼形象。
皇祐三年即1051年夏秋之交的一个晚上,天上挂着皎皎明月,地上铺着莹莹银辉,范仲淹踏着月光,拖着疲病的身躯,登上了南楼。放目南望,起伏的山峦一片黝黑,静静地俯卧在那里。俯首环视,千房万舍披拂着月纱,时有灯光闪烁,整个城郭白日的嚣杂已经消失,都静悄悄的一片祥和气象。此时,范仲淹的心情也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他抬头望着高高的明月,清辉幽净,当时的情景与自己的心境碰撞融汇,写下了一首题为《南楼》的五言古诗:南楼百尺余,清夜微尘歇。天会诗人情,遗此高gao月。
关于南楼,明代嘉靖《青州府志》有记载,说是“宋建,无考”。这座南楼,位于东阳城州府衙署附近,长期以来人们有误解。我们须明确,宋建的南楼和明清间杨树叶子在风中喧嚣的“南楼夜雨”之“南楼”,不是一回事。范仲淹的这首诗,描写了南楼高耸、清夜宁静、微尘已歇、月光皎洁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与明月一样光明高洁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清明政治的良好期冀和热切追求。古诗短短二十个字,蕴含着诗人多么深沉而澄明的人生情怀啊!范仲淹逝世16年后,欧阳修又来到青州任知州。在听政之余,他不止一次地登上南楼,或宴请宾客,或静卧休息,或观赏风景。其间,他曾写下了两首七言绝句,题为《留题南楼二首》。
一
偷得青州一岁闲,四时终日对孱颜。须知我是爱山者,无一诗中不说山。
二
醉翁到处不曾醒,问向青州作么生?公退留宾夸美酒,睡余欹枕看山横。
欧阳修的这两首绝句写在知青州的第二年。其一,描述楼势耸拔、四时面山的清幽环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热爱青州山川的真挚感情。其二,描绘的是又一幅“醉翁图”,率直倾吐了诗人心中块垒,抒发了他“宽简而不扰”、卧而治之的真情实感。一位率真质朴、无所畏惧、亲民爱民的州官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南楼是宋代所建,明代嘉靖年间就“无考”了。推想起来,大概是在北宋末年毁之于兵燹了。南楼,虽然早已没有了踪影,但是,范仲淹和欧阳修留吟的南楼诗篇却永远留在了人间。
石子涧旁三贤迹:在宋代,石子涧曾是青州城西南郊的一个重要风景点,人们经常到这里观览游玩。“三贤”知青州期间,富弼曾到这里建亭祷雨;范仲淹曾到这里览物追怀;欧阳修曾到这里酬宾吟诗……而今,我们拂去近千年的历史尘封,一起到这里来追辨一下“三贤”留下的足迹。
石子涧,亦名石井水,俗称瀑水涧,是南阳河的一条支流,在今青州市西南不远处汇入南阳河。从前,石井水曾经水流充盈,赵家小河村边一段奔流湍急,景色极为壮观。在这里形成了瀑布,人们称为“石涧冰帘”,是益都古八景之一。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经这样生动地描绘这里的情景:“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贔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势,状同洪井。”
富弼知青州时,大旱之年,他曾在这里建亭祷雨,他离任以后,祷雨亭犹在。范仲淹继任青州知州后,来这里游览,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览物追怀,感慨万千,写下了七绝《石子涧二首》。
一
凿开奇胜翠微间,车骑笙歌暮未还。彦国才如谢安石,他时即此是东山。
二
飞泉落处满潭雷,一道苍然石壁开。故老相传应可信,此山云出雨须来。
第一首,范仲淹及其随员车马笙歌,来到石子涧。这里岚气青翠,草木掩映,山川奇美,景色秀丽。范仲淹在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富弼曾经祷雨的地方,流连往返,日暮未归。他目睹眼下景致,念及往昔旧事,感情澎湃,激愤之情凝为千钧诗句:好朋友啊,你就像东晋谢安石那样有才能,以后这里就是你“东山再起”的地方啊!第二首,范仲淹写瀑布冲开石壁,飞流而下,激荡池潭,声响如雷,加之风起云涌,山雨欲来,好一派非凡的气势!这分明是在呼唤时势风云的变幻,期望改革图治的大好形势的到来,这分明是他希望像富弼这样的雄才大略力挽狂澜,兴利除弊,改革朝政!范仲淹这位“忧乐关天下”的政治家,在宦海失势迭遭贬谪之后,在年华迟暮老病交困之时,尚能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力图进取,这种精神,这种政治家的风度,确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啊!
范仲淹知青州时,富弼知郑州(今河南省郑州市),两人虽身居异地,但朋友之间时有唱和,范仲淹激励朋友,奋发再起,重整朝纲。实际上,富弼以后两度入相,为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
范仲淹离开青州16年后,欧阳修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知青州。第二年初夏,他邀约宾朋优游石子涧,设宴饮酒,唱和酬答,写下了《游石子涧》(富相公创亭)七律一首。
嶻嶭高亭石涧隈,偶携嘉宾共徘徊。席间风起闻天籁,雨后山光入酒杯。
泉落断崖临壑响,花藏深崦过春开。麏麚禽鸟莫惊顾,太守不将车骑来。
这首诗,描绘的宛然是一幅醉翁石子涧游乐图!富亭高耸,风吹微雨,泉落断崖,花开深崦,獐鹿悠然,禽鸟鸣飞,似与游人熙乐,多么恬淡自然,多么优美清雅!这首诗也是欧阳修宽简为政不扰民的生动写照。
现在的石子涧,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韵,嶻嶭高亭也已没了踪影,形成瀑布的高崖也在“大跃进”年代被炸飞,“石涧冰帘”的壮美景观亦不复再现。富公远去了,范公远去了,欧阳公也远去了,唯有三贤留下的事迹和诗篇还在人间传诵。而今,石子涧旁已是拔地而起的楼房,成为居民区;唯有供人游览欢愉的王府游乐园,又新造人工“石涧冰帘”,似在延续着昔日的文明。
青州山斋欧阳情:欧阳修知青州时,已经六十多岁了,而且身患多病,因而在听政之余,他常常在知州衙署内的山斋中将养身体,会客宴饮,读书写作,“卧而治之”。
关于这座青州山斋,明代嘉靖《青州府志》里有一段非常简要的记载,说是“唐建,在旧府治中”。欧阳修对这座山斋情有独钟,他对山斋的情感,从他写的一篇短文中就足以看得出来。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五月五日,欧阳修写过一篇《题青州山斋》的文章,文中这样写道:“吾尝爱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晚来青州,始得山斋宴息,因谓不意平生想见而不能道以言者,乃为己有。于是欲希其仿佛,竟尔莫获一言。夫前人为开其端,而物景又在其目,然不得自称其怀,岂人才有限而不可强?将吾老矣,文思之衰邪?兹为终身之恨尔!熙宁庚戌仲夏望日题。”欧阳修的这段话语说明了为文的创意之难,表现了他为文的严格态度。青州山斋,大有唐代诗人常建写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的意境,环境优美,幽雅静谧。所以,对这座山斋,欧阳修是非常喜爱的。
欧阳修知青州三年,在山斋里整理了不少书稿,直接写到山斋的除这篇题文外,还有《山斋戏书绝句》两首。诗是这样写的:
一
蜜脾未满蜂采花,麦垄已深鸠唤雨。正是山斋睡足时,不觉花间日亭午。
二
经春老病不出门,坐看群芳烂如雪。正当年少惜花时,日日春风吹石裂。
这两首绝句,所描绘的是一幅花灿烂、蜂翩舞、麦苗青、鸠唤雨的春光明媚图,表现了诗人对青州风物及美好春光的赞美之情,活化出了诗人宽简为政、不扰百姓的悠然闲适的心境。
欧阳修在青州写下的诗文和信札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他所喜爱的山斋。例如在《水磨亭子》一诗中这样写道:
多病山斋厌郁蒸,经时久不到东城。新荷出水双飞鹭,乔木成荫百啭莺。
在山斋里呆久了,也有点儿“厌倦”了,欧阳修便登上城东的水磨亭子,欣赏那新荷出水、鹭鸶翩飞、乔木成荫、流莺百啭的大好春光了。
欧阳修当年喜爱的青州山斋,早已没了踪影,现在也难能考证它的具体位置和建筑风格了,但是,欧阳修写下的有关山斋的诗文,却永远留在了人世间。
范公乌纱镇洪水:范仲淹知青州的时候,曾经组织州民进行过一场抗洪救灾。故事流传下来,人们出于对范公的爱戴,竟然有些神化了……
那是皇祐三年(1051年)的夏天,青州一带阴雨连绵,南阳河水暴涨起来。范仲淹见大雨不停,唯恐洪灾殃及百姓,心中非常焦急。他带人顶风冒雨,不分昼夜地到河堤上察看水情,组织民工在河两岸严阵以待。对于治理洪水,范仲淹是有经验的。他曾带领几万人修筑了泰州附近的捍海堤,挡住了肆虐的海潮;他被贬知睦州时,又组织人力疏浚西湖,杜绝了水患;他知苏州时,也曾带人治理了太湖积水……虽然治水经验丰富,但范仲淹一点也不敢懈怠,他知道,如果稍有疏漏,就会给老百姓造成不应有的灾难和损失。
一天,雨下得特别大,就像从天上泼下来一样,南阳河水急剧上涨,眼看就要漾出岸来。范仲淹急忙组织民工担土筑堤,可是堤筑一尺,水涨十寸,情况万分危急。这年范仲淹已经63岁了,多病的身体又经几天的劳累,真有些支撑不住了。 突然一阵狂风刮来,他打个趔趄,差点儿摔倒,乌纱M也被吹落在地。人们忙把乌纱M
捡起来,上面已经满是泥水了。有人要给他戴上,他接过乌纱,望着肆虐的洪水,不禁长叹一声:“身为州官,连一方百姓都不能保护,何以为官?”说着把乌纱M狠狠地扔到滚滚的洪水之中。
大自然中有些事情也真够巧合的!说来也怪,乌纱M落到水里不久,肆虐的狂风似乎失去了威力,如注的暴雨也稀疏了不少,汹涌的洪水好像也平缓了一些。过了一会儿,竟然风停了,雨住了,渐渐地,河水不再上涨了。这时,岸上的民工和百姓们跳跃着,欢呼着。
突然,有人高声喊起来:“快看啊——范大人的乌纱M在那里呢!”人们随着那人指的方向望去,在河岸一棵探向河水中的大柳树枝上,范公的乌纱M还端正地挂在那里呢!这时,有几个小伙子想跳上小船去取,被范公制止了,说:“一顶乌纱有何大用?由它去吧!”说着离开这里。人们情不自禁地齐刷刷地跪下了,对着河中的乌纱,望着远去的范公,叩起头来,说:“范大人真是神人啊!”
……
多少年来,阳水清清流淌,菏韵幽幽送香。近千年来,阳水岸边的三贤祠历代修葺,圮而复新;三贤祠中的三贤,依然鲜活......
范公亭公园门外就是青州博物馆。博物馆位于范公亭路西端,是一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始建于1959年,1984年异地新建。博物馆占地40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收藏各类文物2万余件,推出了简史陈列、陶瓷器、玉器、青铜器、书画、古货bi、碑碣、石刻、革命文物等10个专题陈列厅。2008年,青州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83家入选单位中惟一的一家县级综合性博物馆。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