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清明·青州——偶园

$
0
0
2019清明·青州——偶园

    偶园,位于山东省青州市西城区偶园街197号,占地37000平方米。明代为衡王府东花园,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后来成为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冯溥的私家花园,当地人称为“冯家花园”。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七十四岁的冯溥告老还乡,建此园以为休憩之所。冯溥在京城时,曾得元人之万柳园,园内因遍植柳树而得名,所以他就将在青州的宅第称为“偶园”,取“无独有偶”之意。民间传说,此园是康熙帝所赐。近年青州文史研究者考证,实际上在冯溥致仕之前就已经购得此园。 冯氏是明清之际青州的名门望族,自始祖冯裕开始,世代为官清廉耿直,诗书文脉代代传承。

    冯溥,字孔博,号易斋,青州人,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冯溥学识渊博,生性刚正不阿,深得康熙帝的重用,康熙皇帝称其为“辅弼重臣”,并赞扬他“端敏通达”、“勤劳素著”。冯溥秉性耿直,敢于直谏,向皇帝提出过许多治国安民之策,为百姓作了很多好事。
    偶园与北面古朴宽大的冯氏宗祠、楼台参差的冯宅连为一体,互相衬托,实际上是一组宅第、宗祠、园林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古代建筑群体。现在,宗祠和宅第大部分都已经被毁,但花园仍保持完好。偶园内有佳山堂、松风阁、望春楼、假山等古建筑、景观,有四大奇石及国家一级文物大齐碑。内设北海世家冯氏纪念馆。
    因为偶园以前曾是衡王府的东花园,因此,布局和规模都跟皇宫内的御花园相仿,尤其是园内的假山,构思巧妙、手法高超。其艺术构思与叠石风格技巧与中南海瀛台完全一致。园林专家考证,青州偶园假山是明末清初中国造园名家张南垣之子张然的作品。园内四株明朝的桂花、三株明代迎春花,四百年来花香依旧;“福、寿、康、宁”四大奇石,弥足珍贵,当时就有“一两石头一两银”之说;更有园内假山崇立,自然雄浑,池桥亭阁,古柏参天。

    偶园的历史,有多种说法,有人认定它是由明朝衡王府的东花园改建而成的。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皇帝朱见深封其第七子朱佑木军为衡王,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就藩青州。衡王在建造起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的同时,在东华门外建造了一座花园,名东花园。根据明王朝的规定,东花园的布局和规模,都跟皇帝宫内的御花园相仿。当时,凡是御花园内有的设施,这里也有,只是规模略小而已。大约过了180多年,清朝的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在告老还乡之前,将他在北京的万柳堂献给皇上,皇上就把原衡王府的东花园赐给了他。冯溥将东花园又进行了一番整修和改建,即取名“偶园”。
    这种说法在青州城乡颇为流行,却没有文字依据。现在有据可查的是:冯溥(公元1609-1692年),字孔博,又字易斋,清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职。“端敏练达、勤劳素著”,深得皇帝的信任,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拜文华殿学士。次年,他-乞休,康熙帝舍不得,便批示说:“卿六十四岁,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冯溥74岁以年老请休获准,加太子太傅,卒年83岁。他平生爱才若渴,精于诗章,有《佳山堂集》传世。清咸丰《青州府志》载:冯溥既归,辟园于居地之南,筑假山,树奇石,环以竹树,曰偶园。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偶园的原貌,据冯溥的曾孙冯时基所著的《偶园记略》介绍,原为一组宅第、宗祠、园林三结合的古建筑群。除去为数众多的竹木花卉以外,主要的建筑设施有:一山(人工堆砌的假山,分东、西、中三峰)、一堂(佳山堂)、二水(洞泉水、瀑布水)、二门(偶园门木耆绿门)、三桥(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三阁(云镜阁、绿格阁、松风阁)、四池(鱼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五亭(友石亭、问山亭、一草亭、近樵亭、卧云亭)。石亭前的太湖石奇巧为一方之冠。另外,还有小斋、幽室、山茶房等建筑。园门上有一匾额,-“偶园”二字。门内的四扇石屏上镌刻着明朝高唐王的篆书。至清末,“山石树木,大概虽存,而荒芜殊甚”(清光绪《益都县图志》),仅存为一山一堂一阁。
    园中的13块“太湖石”,玲珑剔透,造型别致。尤其是其中的4块,造型酷似“福”、“寿”、“康”、“宁”4字,令人玩味无穷。80年代中期,古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讲,康熙年间,我国的园林假山建筑本来不少,但是后来几经翻修,大多失其原貌,偶园中之假山恐怕是全国唯一幸存的“康熙风格”的园林建筑。按陈教授的理论,“山有脉,水有源,水随山转”的学说,在清理山根时,果然清理出了一条随山弯曲的桥溪来。

    在这竹影摇曳、花香扑鼻的甬道两旁,有四株大桂花左右对称排列,特别引入注目,这是明朝衡王府的遗物,至今已经历了400多年,现仍枝繁叶茂。甬道东面的石台正中巍峨耸立着一块巨大的太湖风景石,气派非凡。旁边这个朝北的小门,上书“偶园门”,透过小园门和墙上的漏窗往里看,只见亭台错落,山崇林茂,如同国画一般。




    三王分藩于青州:一个城市,在一个朝代,竟有三王分藩于此,这个城市就是青州,这个朝代就是明朝。据考证:在全国的县级市中,这是绝无仅有的。历史就让青州在明代先后有数位宗室亲王分藩。
    一是齐王朱榑。是朱元璋之七子,于洪武三年(1370)被封为齐王,洪武十五年(1382),齐王分藩青州,齐王府就建在南阳城西门内龙兴寺旧址东侧。洪武二十三年(1390),齐王朱榑率领青州护卫军北征蒙古。朱榑率数历塞上,以武略自喜,但奏凯之时与诸将争功,且性情凶暴、多行不法,被皇帝实行“削藩策”。朱榑被召回南京后,被废为庶人。直至永乐元年(1403),朱棣登位,他为笼络皇族,便恢复了朱榑的齐王旧封。朱榑重新回到青州后,便更加骄纵,暗中畜养刺客,招异人术士为咒诅,动用护卫兵守青州城,并在城墙上修筑苑墙,断绝了城墙上的往来交通。并不让地方官员登城夜巡,建立新的王国。青州府官员李拱、曾名深等上书朝廷,诉述朱榑的罪状,后被朱榑知情后逐派刺客,杀人灭口。后来,朱榑进京觐见成祖帝,但许多朝廷大臣弹劾朱榑之罪行,朱榑竟历声对皇帝说:“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时耶,会尽斩此辈。”不料这话触及了皇帝朱棣的敏感神经,朱棣不悦,就把朱榑留在了京城。并将齐王的官属护卫全部削去,派员到青州遣散了齐王府的护卫甲士,放出了朱榑囚禁的官民,毁掉了朱榑所造的非法器械。朱榑对此更加不服,怨言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便干脆把朱榑废为庶人。
    二是汉王朱高煦。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之二子,永乐二年(1404)封为汉王。汉王朱高煦是皇帝朱棣诸子中最具雄才大略者,封王前屡建奇功,成祖帝以为类已,几乎要立朱高煦为太子,为此,朱高煦以此骄纵不法,永乐二年(1404)封为汉王后,让其到云南就藩,朱高煦不去,改封青州,但他留恋京城,未来青州就藩,只是多年跟随皇帝征战,战功卓著。直到永乐十三年(1415),亲王府及世子府都建在青州东阳城(就是现在的王府庄子、王府居委会、王府商场、王府办事处的王府),但仍迁延不就,益行不发。他与齐王一样,骄纵跋扈,横行霸道,私自选用各卫的健壮士卒,3000余人,不受兵部管辖。朱高煦还纵使自己的卫兵劫掠,官吏都不敢言。后来又私自僭用皇帝才能使用的车马舆器物。成祖帝听说后大怒,历数不法事件十余条,虢夺冠服,等待治罪。太子们都纷纷求情,免于处罚,改封为乐安州,后谋反作乱,被废为庶人。朱高煦在京城的故第,俗称汉府,在清代为江宁织造署衙门,曹雪芹祖上三代曾为江宁织造,即在此处理政务。
    三是衡王。第一位衡王是朱佑楎,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七子,明孝宗朱祐樘异母弟,母德妃张氏。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封为衡王,1499年(弘治十三年)就藩青州。1538年8月30日(嘉靖十七年八月七日)去世,谥号恭王。朱祐楎为人尚守古礼,好善乐施,是当朝明孝宗的弟弟,深得新登基的明孝宗爱护。当朱祐楎过寿诞时,明孝宗曾拨专款为衡府增建午朝门石坊,并御赐坊额题字;前坊为“乐善遗风”,后坊为“孝友宽仁”,对其大加颂扬。衡王在青州 传六世七王,共140余年。这六世七王分别是:恭王朱佑楎,庄王朱厚燆、康王朱载圭,安王朱载封,定王朱翊镬,宪王朱常庶和朱由棷。诸王的庶支封平度、宁阳、昌乐、寿张、新乐、高唐、汉阳等29位郡王。其中新乐王朱载玺,系朱佑楎之孙,善书法,爱文学,搜集诸藩所纂述得数十种,其中《洪武圣政颂》、《皇明政要》等书传世。1644年(清顺治元年)末代衡王朱由棷降清。1646年(顺治三年)衡王世子被处死,衡王府被抄。
    衡王自朱佑楎始在青州大兴土木,在南阳城建造了辉煌的衡王府,在这座衡王府第,在建筑风格、内部装饰、人员配备上与北京城里的皇宫极其相似,只是规模、人员少些罢了。衡王府内设长史司、审理所、典膳所、奉祀所、典宝所、纪善所、良臣所、典代所、公正所。有伴读、教授引礼、典服、承奉、宫女、内监等,一应俱全,俨然是国中之国。衡王府占地15公顷,气势宏大。该府第东至东华门(今偶园街)西至午朝门。辉煌140余年后,至清初,衡王府被抄,富丽堂皇的宫殿被夷为平地。
    在青州,衡王府遗存还有多处,主要有午朝门石坊。午朝门石坊是当年衡王府前甬道上的建筑,有南北两座,相距,建筑形式相同,尺寸大小一致,石坊为四柱三门牌楼式结构,由28块巨石雕刻组成,中门上嵌两匾,匾上题字均为剔底阳文,南石坊横匾两面分别为“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北石坊则为“孝友宽仁”,“大雅不群”。据考证,这些字都是大书法家严嵩所书。
    青州市云门山有一摩崖石刻大“寿”字,是衡王府的遗物,嘉靖三十九年(1560)重阳节,第二代衡王朱厚燆借机庆贺自己的寿诞。让时任衡王府内掌司的周全写下了这个大寿字,并由工匠镌刻于云门山背面悬崖之上,正对衡王府,这个大寿字高7.5米,宽2.65米,仅寿字下面的寸字也高2.3米,所以在青州有“人无寸高”的戏语。
    在青州博物馆,也存有多件原衡王府的遗物,其中主要是:一对石狮。现安放在青州博物馆门前,这对石狮石灰石质,高2.65米,昂首挺胸,威武有力,雄狮左前掌踏地,右前掌踩石球,雌狮左前掌踏石球,右前掌抚小狮脊背,舔犊之情,油然而生。这对衡王府的遗存石狮气势与规模,完全可与北京天安门前的一对石狮相媲美。二对铁鹤。这对铁鹤重3吨,高4.2米,嘴微张,似引颈欲鸣,双足立于龟背之上,龟四足着地,呈伏卧状,铁鹤为分范浇铸而成,鹤腿及龟为实心,鹤体为空腔,两鹤胸前均铸铭文,记载两鹤分别于万历十二年(1584)和万历十五年(1587)由衡王府的下属和妃嫔出资铸造,现存于青州博物馆内。二座铸佛经铜钟。一件是万历三十元年(1608)商河王募捐铸造。这座铜钟高1.38米,底口直径1.12米,上铸佛经,佛咒、化佛等。另一件是八卦文铜钟,崇祯十二年(1639)铸造,高1.6米,底口直径1.28米,钟丰肩,束腰,钟下侧翼外侈,钟肩上、下变形回纹,两组回文间铸饰8个突出涡纹状圆形,钟翅上分别铸饰八卦图形。
    在青州偶园,衡王府的遗存也随处可见,衡王府东花园的大石桥,福寿康宁四块奇石,古松柏树、桂花盆景等。
    衡王府的传说留存于多部历史名著之中。在蒲松龄著的《聊斋志异》古代小说中,有《林四娘》、《绿色女》、《王成》、《马介夫》等篇。在曹雪芹著的《红楼梦》之中,有《老学士闲征姽婳词》一回,这些名篇都记述了衡王府的故事。
    衡王府到了第六位衡王宪王朱常庶这一时期,已变得腐败不堪,衡王府内部荒淫无耻,对外仗势欺人,连地方官员也不放在眼里,文人墨客纷纷避而远之,不再登门,而一些社会渣滓却像苍蝇逐臭一样,纷沓而至,衡王府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到了最后一代衡王朱由棷时期,府内腐败更甚。明末李自成起义大军占领北京后,派将军姚应奉率兵到青州,明将李士元将起义军将领姚应奉杀害,并找到朱由棷劝他即位称帝,挑旗抗清,但朱由棷不敢冒险,甘愿听天由命,最后还是投降了满清政府。到了清顺治二年(1645)清廷借口衡王府子弟,叛乱抗清,将末代衡王朱由棷招进京城。并于顺治三年(1646),以“私匿印信,谋为不轨”为由,将朱由棷等宗室十一人杀害。同时查抄衡王府,衡王家族四散逃命,来不及逃走者被变卖为奴,衡王府家产、财宝、半归禅刹、半入候门,富丽堂皇的衡王府被夷为平地。
    衡王府的离去已经360多年了,但它在青州人的印象还在,它的文化底蕴仍深深地影响着青州人民。近日,一条新的衡王府路已经开通,横架于南阳河上的衡王府大桥也已建好,桥上栏板上的衡王府36典故,清楚的记录了衡王府的历史,它的辉煌将永远记在青州人的心中。

    望春楼......



 

    这是一个独立的院落,又名“石景园”,园内怪石点缀,古梅苍翠,令人心旷神怡。院中坐北朝南的这个古建筑,叫“佳山堂”,是冯溥待客和写作的场所,也就是会客室和书房了。冯溥在偶园内生活了十年,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记录了他晚年的悠闲生活,其中著名的《佳山堂诗集》就是以这个佳山堂命名的,堂前这块不大的空地,古柏苍翠,花卉斗艳。
    堂前沿东、南两墙成半月形环列的三峰假山,是由明末清初著名的叠石家张南垣设计督砌的,它浓缩了九州的山川秀水,被誉为“国宝”。假山分为东、中、西三峰,山上有石涧、石洞、暗道、平台等,形体浑厚多变,充分体现了古代园林假山连、接、拼、挑、飘、透、悬、垂的组合形式,山体不大,但布局得体适宜,给人以一种山峦叠障的感觉。
    假山西峰比较平坦,上面有水井,井水流下来形成一挂瀑布,注入山下的瀑水池。池北的亭子叫“近樵亭”,游人走到这儿,可以在此稍事休息,观赏水池中鱼儿嬉戏,池中水循山向东流去,水上叠石为桥,名“瀑水桥”,过石桥可进入一个石洞,先往东南走,再往南一折,脚下越来越高,顺势渐进,不知不觉登上山腰,这就是假山中峰的西麓了。中峰最为险峻,向东则登上了主峰之巅,远山近树一览在目,峰东北临水,壁上有石窟,俯身入窟,开始,光线昏暗,辨不清眼前的景物,婉转西行,顿觉豁然开朗,原来是已经进入一座方丈石室了!
    顶部有一裂缝,阳光自缝中射入,耀人眼目,再往南转,洞顶有一圆孔,孔中窥天,恰似悬在头顶上的一块玉璧,这座暗室给整座假山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走出暗室往东走,就可见山腰处的“卧云亭”了。亭子下临山涧,似沟壑纵横,泉水自横石桥下流出形成洞泉水,与西南流过来的瀑布水汇合后,沿山根向北流去,注入北边的方池。卧云亭后石径崎岖,盘桓而上,可走假山之东峰,沿石径继续北去,可登松风阁,举目四望,全园景色可尽收眼底。随着水流登石桥,桥下池内鱼儿嬉戏,荷花盛开,桥北面的门是楮绿门,出了楮绿门,右边建筑即为“松风阁”,它为全石无梁建筑,结构奇特,冬暖夏凉。





    这里是牡丹园,旧为冯溥的住宅,现遍植各种名贵牡丹,园中伫立的是“福”石,这块“福”石,高2.4米,宽1. 63米,体态雍容华贵,与偶园的牡丹相映成趣,它玲珑剔透,周身多孔,若在石下点燃柴草,那么烟雾穿行各个孔中,缭绕而升,甚为奇观。



    有丁香开得正旺......

    儿子正在练习摄影技术,专注得很......







    又拿老妈练手......



    松风阁:偶园的重要建筑之一,康熙十年(1671)前建成,石砌墙体,顶部原有阁楼,因四周松柏林立而名,冯溥有多首诗作吟咏松风阁。今顶部阁楼无存。


    偶园内不仅有全国唯一的三峰假山,还有享誉海内外的“福、寿、康、宁”四大奇石,在中国赏石界占有重要地位,深受奇石收藏家所推崇。
    传说,这四块奇石是明衡王朱祐楎过寿时,地方官宦贵人赠送的礼品贡石,后归冯溥。每一块都玲珑剔透,气度不凡。专家评价,四石“疏可走马、密不通风”,蕴含着书法篆刻的神韵,并依其形似与神似,分别取名为“福”、“寿”、“康”、“宁”四个吉祥的字,给石头取上吉祥的名字,存于园内,也是象征着家族兴旺,福寿康宁,透出了浓浓的隐逸意识以及博大精深的石文化内涵。

    青州有两“寿”:一是云门山上的大“寿”字,二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寿”石了。石高2.4米,宽1.7米,坐南面北,周身也有很多孔,漏透皆备,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孔。透过石孔,则可看到对面的“康”石了,石高3.7米,宽1.2米,婀娜多姿,形同鹤立。四石中形态最好的就是“宁”石了,它竖立于偶园甬道南侧,高2.3米,宽1.2米,兼具瘦、漏、透、皱之特点,清奇拙怪,气度不凡。
    关于这“福、寿、康、宁”四大名石,在青州还流传着一个“一两石头一两银”的传说。据说,冯溥去世后,家境逐渐败落,他的后人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有一个南方富豪来冯宅买古玩时,看到了这四块奇石,惊叹不已,请求主人卖给他。于是,商议好价钱是一两石头一两银,称一下石头有多重,就用同等重量的银子来换。富商马上回去筹措资金,准备第二天一早来买奇石。主人这边却一夜无眠,翻来覆去怎么也唾不着了。他想,如果把这镇园之宝也卖了,那不是要留下败家子的骂名吗?可君子之定,又岂能说变就变,一直想到天亮,也没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夫人献上良策。一会儿,南方富商就兴高采烈的来了,迫不及待的想交银子取奇石。这时主人说,称奇石时要把奇石下面的石制雕花底座也称上,富商一听傻了眼,因为四块奇石下都有一个底座,这些石制底座比上面的奇石还重,即使再富有,也买不起了,只好告辞。主人既没有食言,又保全了镇园之宝。否则在300年后的今天,我们就无法在此领略到“福、寿、康、宁”四大奇石的风采了。这四块奇石的价值,现在则可以说是无价之宝了。




    这里的一处院落是北海世家—冯氏纪念馆。冯氏为青州的名门望族之一,声名显赫,被称为“北海世家”,亦称北海冯氏。
    存诚堂:为冯氏府第现存的建筑之一,面积190平方米,五开间抬梁构造,覆莲墀头雕饰华美。冯子履冯琦父子及冯溥先后在此居住。因三人先后高中进士,故又有“一屋三进士”之说。

 
 

    德厚疏光—冯氏籍贯概况:冯氏祖籍山东青州府临朐县盘阳村。据《冯氏族谱·赐姓说》载:“明洪武初,诏简山东民三户迁一人戍辽。朐南盘羊有有讳思忠者,以义勇行,遂家于广宁左卫十三站五家屯。历数传,至宪副闾山祖。”冯氏自裕之高祖冯思忠应募迁至辽东,定居广宁,至冯裕已历五世,冯裕成名后为官南北,遂有迁归故里的愿望。于嘉靖六年(1527)回临朐省墓,并命长子惟健、五子惟讷与其母定居郡城青州,扔携次子惟重、四子惟敏赴甘肃平凉任职。嘉靖十三年(1534)从贵州按察司副使任上致仕归乡,寓居青州,至此,冯氏家族复归故籍。
    青州冯氏,贤良辈出,家风传承。冯氏家族自冯裕开始,主张“不负君,不负民,不负己”“为政以诚,修身养德”并代代传承,自明正德三年(1508)至万历元年(1573),冯氏三代65年,先后有冯裕、冯琦等6进士,冯惟健、冯惟敏等三举人,六世冯溥官至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一世冯裕,“行橐萧然,家徒四壁”,其清廉正直之气感动内外;二世冯惟重,病亡于迎驾南巡途中;四世冯琦,折于朝廷任上,获封入阁,为明朝死后入阁第一人。当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冯溥收到族人“求助”的来信后,回信赋诗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告诫族人要礼让邻居,和睦相处,夥巷街故事成为美谈。冯溥儿子冯协一因父荫为官去京城候补,冯溥给儿子一首诗:“老年舐犊未全无,执手叮咛说宦途。语恐侵人休浪出,财能损己莫轻图。法严三尺非宽假,德著千秋是丈夫。念我衰迟闲岁月,常虞忧患到江湖。”

    冯裕(1479—1545):字伯顺,号闾山,原籍临朐县仁寿乡(今盘阳一带),其远祖曾因戍边迁籍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裕成名后复籍临朐。1508年(明正德三年)考取进士,累迁贵州按察司副使。旧志称其“官抗直,有裁断”,且不谋身家,不讨好他人。致仕归家后,与挚友8人结“海岱诗社”,诗作合辑为《海岱会集》。裕存诗128首,后曾辑为《方伯集》,其曾孙冯琦又将冯裕诗作分别编入《五大夫集》和《北海集》。其诗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与“台阁体”的歌功颂德和“前七子”的模拟剽窃不同,而是继承现实主义传统,走自己的路。魏允贞在《海岱会集》序中称其“异乎今君子诗矣”。冯裕诗风,开临朐冯氏文学之先河,后世沿袭师承,佳作颇多。
    冯裕一生大体可分为读书仕进、为官南北、闲居故里三个阶段。冯裕30岁以前的主要活动是读书与求仕。其父冯振官至奉直大夫与南京户部郎中。此时,广宁冯家已为官宦之家,但冯裕父母早亡,由叔祖母池氏养育成人。弘治十七年(1504)中举,正德三年(1508)进士及第,开始实现其施展抱负的宏图大志。这段时间,冯裕刻苦读书,积极出世的思想行为,对其后来为官清廉持政,节用爱民,教子读书,正直做人,同时使其家族成为“父子质行齐鲁,诸儒莫及”《冯氏家传》的文学世家,都有着重要影响。
    冯裕30岁至57岁,南北为官,七易其职。

一是勤政爱民。他初知华亭,民众遭受雨灾,冯裕令丰收区代受灾区缴纳十分之一的赋税。此举虽惹怒富豪,却深受百姓的欢迎。他知晋州时,滹沱河河道南迁,城北土地失去灌溉之利,遭受旱灾,便将其税粮合理调整。石矸任上,因地处西南边境,民族矛盾复杂,常有争斗。但冯裕处事公正,无所袒护,以安抚代替征剿,曾于双方对垒,千钧一发之际,单车独身前往劝说,使争斗双方悦服。冯裕为官的第二个特点是刚正不阿,处事果断,不屈从权贵。《光绪临朐县志》说他“当官抗直,有裁断,而貌粥粥若无能者。尝谓希宠者负君,媚人者负已,谋身者负人,生平盖三无负矣。”“三无负”是他的人生准则。58岁以后,冯裕致仕归里,定居郡城青州,主要是读书讲学与诗友唱和。唱和之诗由冯裕四世孙冯琦编为《海岱会集》12卷。此集后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给予高度评价:“八人偕清雅可观,无三杨台阁之习,亦无七子摹拟之弊。”
    冯裕晚年除与友人诗赋唱和外,主要是居家读书讲学。由于他为官清廉,所以家徒四壁,囊无余金。《光绪临县志》说他:“官囊萧然,不能自给。”好在长子惟健持家有方,善于经营,使冯裕得以温饱。又加惟重、惟敏、惟讷三个儿子先后中举,惟重、惟讷并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及弟。后代学有所成,使他感到无比欣慰。不幸的是嘉靖十八年(1539)次子惟重客死庐州(今合肥市),幼子惟直于次年病死家中。老年连丧两子,使晚年的冯裕无比忧伤。半生为官的荣耀,隐居田园的闲适,时常交织着清贫生活的困扰及丧子的悲痛。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中,度过他的余生。嘉靖二十四年(1545)六月二十四日,他67岁时,病逝于青州。葬于青州城西北尧王山下。 冯裕是临朐冯氏文学世家的始祖,他的文名政声对其后代子孙影响极大,冯裕生前,除惟健、惟重、惟敏、惟讷四子已经成才外,孙辈已有多人,后来成为进士的惟重之子子履此时也已长大,冯氏家族的核心已经形成。冯裕对其后代不但重视文化教育,更重身教,注重自身楷模与人格力量的感召与熏陶,使冯氏家族形成勤奋为学,正直为人,清廉为官的家风。祖先垂范,子孙效仿,冯氏家族就在这种宗法传承中发展起来。冯裕四子,当时就名满乡里,时人称为“临朐四冯”,自四世冯琦称“北海世家”,六世冯溥官刑部尚书,授文化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冯氏家族声望日隆,成为名播齐鲁,影响海内的文学世家。在这个世家中,冯裕是奠其人,现青州临朐一带《冯氏族谱》将冯裕奉为一世祖,正说明他在冯氏文学世家中的地位。
    冯惟健(1501—1553):字汝强,改汝至,号冶泉,又号陂门明中期著名文士,临朐人。冯裕长子。军人出身,嘉靖七年(1528)戊子举人,奇思峻发,善为词章,始终未登身仕途。著有《陂门山人文集》,收入《五大夫集》。
 冯惟重(1504—1539):字汝威,一字芹泉,明朝官员、书法家。冯裕次子,其玄祖在辽东任职,落籍广宁卫。惟重十岁即能作文,弱冠之年,补广宁卫庠生。后全家随父亲返回临朐祖籍,并在郡学教书,学生日众。嘉靖十三年(1534年),惟重中举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与弟惟讷同年中进士,被授予行人官职。著有《大行集》,收入《五大夫集》。次年,世宗南巡,惟重奉命先行,告祭湖湘,因冒暑疾进,在庐江急病而卒。子子履,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

    冯惟敏(1511—1580):字汝行,自号海浮山人。山东临朐人。明代著名散曲家。有谓冯惟敏之于散曲,“犹词中之有辛弃疾”。冯惟敏降生在其父冯裕直隶晋州的任所,后,随父由晋州移南京,由南京迁甘肃平凉,由甘肃转贵州石阡,在其青少年时代足迹已漫游大半个中国。冯裕为正德进士,深知读书甘苦,因此不论是冗杂的公务之余,还是在劳顿的旅途之中,都亲自把教冯惟敏弟兄的学业。而冯惟敏天资聪颖,文章又得江山之助,“雅丽宏肆,虽在弱龄,已惊长老。”(《益都县志·冯惟敏传》)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1年),冯惟敏初次参加乡试,深得督学、著名文学家王慎中的赏识。此后却屡试不第。于是愤于科举制度的腐败,绝意仕进,而隐居高卧。然而,他却并未忘却现实,所以能写出尖锐批判现实吏治的大令《正宫端正好·徐我亭归田》。这种热情决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却像时时活动的火山,不时形成灼热的岩浆借他的一首首散曲表现出来。这种长久的迸发,形成为他散曲创作的根本主题,并且铸成他粗豪疏放的创作风格。
    在其“卧茂林深岩”期间,与友人徐我亭、谢少溪等诗酒唱酬。《南吕一枝花·谢少溪归田》记叙了当时的情景:“酬志了三十年廊庙分忧,准备着数千里湖海遨游。也不恋大官羊列鼎鸣钟,也不厌家常饭粗茶淡粥,也不嫌小村庄瓦钵磁瓯。画楼、笔畴,调停岁月闲消受。酒三杯,诗数首,有时节高卧东山不可留,念苍生也索回头。”中多愤世疾俗、超拔尘世之语。这时李开先也自解其职,归卧到他的故乡章邱绣水。李开先是明代散曲大家,又对诸艺无所不精;家中还置有万卷藏书楼,藏有天下许多秘本。冯惟敏在京中与李开先相识,待其归来,便欣然前往拜谒,写有《仙吕点绛唇·李中麓归田序》。在与李中麓的促膝共语中,使其对文学坚定了“诗由性出,存乎其人;声与政通,系诸其俗”的基本观点,反对前后七子张扬的复古主义思潮。为实践其文学主张,曾作《仿中麓体》散曲小令6首,质朴平易,自然情真。
    啸遨风月,冯惟敏并没有忘怀天下;遁迹山林,冯惟敏亦难逃时政的辖制。“四进士”之一的毛鹏治山东,颇有政声。可是继任的段顾言反毛鹏之道,则大煽虐政。冯惟敏对段的酷虐、聚敛贪暴不仁在《般涉调耍孩儿·财神诉冤·附记》一文中予以痛斥,并借散曲大令《正宫端正好·吕纯阳三界一览》、《般涉调耍孩儿·骷髅诉冤》、《般涉调耍孩儿·财神诉冤》进行了讽刺和揭露。如写其贪残的面目:“有钱的快送来,无钱的且莫慌,寻条出路翻供状。偷与我金银桥上砖一块,水火炉边油两缸,残柴剩炭中烧坑。若无有这般打点,脱与我一件衣裳”(《正宫端正好·吕纯阳三界一览》)。再如写其敲骨吮髓,竟及枯骨:“铁扫帚便是扫地王,皮笊篱做了个聚宝盆,瞒天一网都捞尽。蚰蜒穴内难逃命,狼虎唇边怎脱身?狠心肠还道无滋润。头发根儿数算,牙齿逢儿里搜寻。”(《般涉调耍孩儿·财神诉冤》)这三首大令喜笑怒骂,笔锋犀利,无疑像擎天利剑,刺向黑暗的现实,使之成为他散曲中最具有现实战斗精神光辉的篇章。纵观明代散曲创作罕有与之伦比者。然而,这却触怒了段顾言,使冯惟敏身陷囹圄。从此,他决心从政,在52岁时,到京师谒选,被授为涞水知县。他似乎很得意,并以“效忠、奉公”的角度为官。他实践了他的诺言,赴任涞水,“重以禄不迨亲为永憾。不携家累,只一童相随”(《正宫端正好·邑斋初度自述序》)。任涞水知县后,“治邑核最”;即使欲构陷他的人也不能不承认:“至此邑,沟洫治,途树茂,他事称是,百里改观焉”(《南吕一枝花·县官卖柳·附记》)。然而他却不惯折节逢迎,对于索贿的暗示,也不予理睬,遂得罪朝廷使者,因而论免,使冯惟敏“效忠、奉公”的信条遭到践踏。因没有实证,不得不把冯惟敏移官京口,授为镇江学府教授。纵然这是一介闲差,但冯惟敏借此遨游金陵,得以睹六朝遗迹,“虚无”“为我”的思想再度泛滥。在此期间,更多地结识了像金銮这样的散曲大家,而且多有唱和,但毕竟是“一句句六朝感慨,一篇篇千古兴衰”(《黄钟醉花阴·酬金白屿》),促使他退回到临朐冶原,再蹈“偃蹇卧茂林深岩”中,而作品的内容大多为田园风光、山水清悠之类。冯惟敏临谢世时,曾有《醉太平·家训》的散曲创作,诫其子弟“休舍命贪饕”、“循天理处安吾分,占便宜处甘吾笨”等等,大抵是他一生处世原则的写照。冯惟敏一生操持正义,最后又以正气之德明示后代。虽然冯惟敏在山居中死去,然而他的美德,他的有惊一世的作品,却使他的名声振远流长。
    冯惟敏的散曲结集为《海浮山堂词稿》,他的整个诗文则结集为《冯海浮集》,其中《僧尼共犯》一剧尤其有鲜明的特色,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在文学上最深刻的反映,具有划时代的启蒙意义。冯惟敏父子兄弟皆有诗文创作,其长兄冯惟健有《陂外集》,其次兄冯惟重有《大行集》,其弱弟冯惟讷有《光禄集》,再合冯裕诗文之作,后人曾刊刻《冯氏五大夫集》。冯惟讷整理的《诗纪》,是继乎郭茂倩《乐府诗集》后的又一部古代诗歌总集,为保存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冯惟讷(1513—1572):冯裕第五子,字汝言,号少洲,临朐人。1538年(明嘉靖戊戌)进士,位至光禄正卿。其著作主要有《青州府志》8卷、《光禄集》10卷。他长于文学研究和古籍整理,在临朐冯氏文学府库中另树一帜。他辑录的《古诗纪》156卷和《风雅广逸》8卷存世,并被收入《四库全书》,时人称其与《昭明文选》为并辔之作。

 

















    偶园中,还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就是“大齐碑”。碑首作半圆形,以高浮雕技法刻两条俯首盘旋的巨龙,中题阳文篆书“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题额内侧各有一小佛像,碑的正文为阴刻隶书,29行,原文共1635字,现存1500字,碑文记载了北齐青州刺史娄定远重修南阳寺的功德、青州地位的重要以及南阳寺的位置等资料。碑阴刻“龙兴之寺”四个大字,原系唐代李邕书写的龙兴寺寺额,金皇统六年(1146年)摹刻于碑阴。这块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最大的的石碑,文物艺术价值极高,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4.6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