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吃在广州——银记肠粉·广州不容错过的小吃
银记肠粉店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主营肠粉、粥等美食的连锁餐饮服务企业。多年来,凭借质优味美的传统布拉肠粉驰名于省港澳,其肠粉以“粉薄、味鲜、爽滑、口感独特”而赢得了“白如玉,薄如纸,爽滑微韧,味道鲜美”的评价。1958年,第一间银记肠粉店创建于广州市荔湾区文昌北路。早在五、六十年代,“银记肠粉”就名扬广州老西关地区,成为了广东传统布拉肠粉的代名词。1993年,澳门知名人士马万祺先生亲自指定用"银记肠粉"来招待贵宾。2000年9月港澳知名人士美食专栏作家蔡澜先生亲临银记肠粉店,并执笔亲题“以肠为王”加以赞誉。
豉油皇牛肉肠、金牌虾肠:肠粉在广东是最为普遍的早餐,粉粉嫩嫩、晶莹剔透,让人垂涎欲滴。银记的招牌牛肉肠粉由嫩滑的牛肉加上Q弹的肠粉制成;鲜虾牛肉肠粉则粒粒新鲜大虾仁,清甜爽口。肠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肠粉吃法很简单,将切段的肠粉放在小条碟里,边上摆放两棵熟菜心,淋上豉油即可尽情享用。
肠粉的起源与传说:肠粉源于广东罗定,呈现透明状,口感比较Q弹,一般酱料是酱油及其他酱制成,口感较甜,配菜多为生菜。关于肠粉的起源,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最早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又有人说“肠粉起源于广东,早在清代末期,广州街头上就已经听到卖肠粉的叫卖声”。粤东,赣南等客家地区的特色风味小吃捆粄,是用大米做成米浆,然后用铁炊具通过蒸汽蒸成一张类似河粉一样的米膜,做法跟炊肠粉一样。据说是客家人祖先自北南迁后,因当地不种小麦,无面粉可制春卷,而用大米磨粉制皮代替春卷的一大创造,北风南味,别具特色。这种把米磨成米浆的工艺是现代肠粉的前身。
惠积糍、龙龛糍:早在唐代,泷州(今广东罗定市)的惠能、惠积无意创造了油味糍。新州有一个少年叫惠能,自小喜欢上佛学,不顾母亲劝说,不畏艰辛,长途跋涉来到泷州龙龛道场求学。由于路途较远,所以惠能来一次就会住上好些日子,就在道场内生活。在龙龛道场,早餐都是吃油味糍,是用石磨把大米磨成浆后加些油盐、花生米、葱、韭菜等混在一起,然后添加到平整的容器内,然后放入锅内蒸。蒸好了就成了一层大块的米糕,然后再往容器内添加另一层生米浆,直接添加在已经蒸熟了的米糕上蒸,这样重复添加四五层蒸熟后就成了泷州当时传统美食油味糍。后来,在一次失误中,惠能不小心把盛满米浆的大桶弄偏了,桶内剩下的米浆不到一半。惠能如实向惠积师傅汇报,惠积师傅没有责怪他,自己来到厨房,看了一下,让惠能去生火,自己就往桶里加满了清水,重新搅拌一次。米浆变得很清稀,然后惠积师傅轻轻地往容器内倒入一勺米浆,拿起来左右摆让其平铺在容器周围,跟着就放入锅内蒸。由于这次米浆很清稀,且比较薄,很快就熟透了。惠积师傅把蒸熟透的油味糍直接拿出来,并没有加第二层,但却发现这次的油味糍白如雪花、薄如蝉翼、晶莹剔透,惠积师傅与惠能都感到惊讶。马上尝试一下,吃起来鲜香满口、细腻爽滑、还有一点点韧劲,味道一点也不比原来的油味糍差,简直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肠粉的雏形了。由于无意创造出来的油味糍太薄了,不能像之前的可以分成一块块,所以只能全部铲回一堆然后再分切成一段段或不分。这就是肠粉做法的由来,但当时还没有叫做肠粉,为了与原有油味糍区分,大家就叫它做油味糍片。后来泷州遭灾,惠积亲自参与改进油味糍片改进研究工作,之后安排宝亮、惠能等弟子为泷州百姓传授新油味糍做法,这种油味糍片很快就在泷州大地传播开。惠能很懂感恩,在传播过程中帮起了个新的名称,叫作惠积糍。由于惠积糍源自龙龛道场,当地也有人称之为龙龛糍。
肠粉的得名: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游江南那会儿,受了吃客大臣纪晓岚的蛊惑,专门转到罗定州吃龙龛糍。当吃到这种"够爽、够嫩、够滑"的龙龛糍时,乾隆赞不绝口,并乘兴说:这糍并不算是糍吧,反而有点像猪肠子,不如就叫肠粉吧。后来他回到了京城,还对罗定的肠粉念念不忘,而肠粉亦因此在广东传开了。
干炒牛河:干炒牛河是一道由芽菜、河粉、牛肉等材料制作而成的粤菜。广东地区的特色传统小吃之一。于清末民初年间发明。河粉又称沙河粉,源自广州沙河镇。通常煮法是放汤,或炒制。干炒牛河被认为是考验广东厨师炒菜技术的一大测试,手艺好坏一试便知。
菜品历史: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广州的食肆大概分3种经营方式,一种是酒楼,一种是茶楼,再来一种是俗称“二厘馆”的粉面档,即“河粉”,就是夹杂着“面条”而成为“二厘馆”的大众食品。1938年,本有堪称“食在广州”之誉的广州,却被日寇侵华而变得百业凋零。有一个叫许彬的商人只好结束了酒楼的生意,在杨巷路经营“粥粉面”档。因为以前炒粉都是用“湿炒”打芡的方法处理,有一天,生粉刚好用完,许彬要去日伪区购买,谁知日伪设卡不许通行,买不成。此时,有一名汉j却在店内要吃炒粉,许彬的父亲许伯畴说没有生粉炒不成,但那汉jian却以为许伯畴耍他,竟拔出手枪威胁,执意要吃。许彬正好回来,见此,没有办法,只好进厨房烧红铁镬,加芽菜将河粉炒好,再扒上拉嫩油至熟的牛肉应付了那汉j。谁知那汉j却大快朵颐,以后每晚都来光顾。
![]()
鲜虾云吞面:云吞面,又称竹升面,是广东地道小吃的一种,起源于广州。主要分汤面(大地鱼上汤搭配猪油韭黄)、捞面、炒面(需要将面先蒸后炒)。云吞面是一种在中国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云吞和竹升面,加入用大地鱼、虾皮、瑶柱、鸡煲成的清汤配上猪油韭黄即成。云吞面以云吞和面还有熬好的汤头制成,云吞入口爽滑,面更具有弹性带嚼劲,让人回味无穷。馄饨面在行内称为“蓉”或“拥”。前者据说是“芙蓉面”的简称,后者据说是早期的馄饨面比较小,冬天时低下阶层把小碗抱(即“拥”)在怀里,饱肚之余又可取暖,因此又称“细拥”(“细”就是小的意思)。也曾经是广州西关少爷的最爱。虽然面食在广东并不是以主食的地位出现,但出奇的是大部分的广东人对云吞面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鲜虾云吞面:云吞面,又称竹升面,是广东地道小吃的一种,起源于广州。主要分汤面(大地鱼上汤搭配猪油韭黄)、捞面、炒面(需要将面先蒸后炒)。云吞面是一种在中国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云吞和竹升面,加入用大地鱼、虾皮、瑶柱、鸡煲成的清汤配上猪油韭黄即成。云吞面以云吞和面还有熬好的汤头制成,云吞入口爽滑,面更具有弹性带嚼劲,让人回味无穷。馄饨面在行内称为“蓉”或“拥”。前者据说是“芙蓉面”的简称,后者据说是早期的馄饨面比较小,冬天时低下阶层把小碗抱(即“拥”)在怀里,饱肚之余又可取暖,因此又称“细拥”(“细”就是小的意思)。也曾经是广州西关少爷的最爱。虽然面食在广东并不是以主食的地位出现,但出奇的是大部分的广东人对云吞面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据考据,云吞面最早在清末民初,广州的西关一带出现,相传是同治年间从湖南传入。当时一位湖南人在广州双门底(现在的北京路)开设了一间“三楚面馆”(三楚即湖南湖北一带),专营面食,其中就有云吞面。只不过那时的云吞做得很粗糙,基本上只有面皮肉馅白水汤。后来几经改良,以鸡蛋液和面擀成薄皮,包以肉末、虾仁和韭黄制成的馅料,自成一派。很显然,广州并不是以面为主食的地区。然而,广州人却对这碗云吞面情有独钟。“三楚面馆”因而生意红火,不久就有许多人争相效仿。初期,云吞面由小贩肩挑四处贩卖,以敲竹板作“独得独得”声招徕顾客,不久便发展至成行成市。
皮蛋瘦肉粥:皮蛋瘦肉粥是一种广东的地方传统著名小吃。皮蛋瘦肉粥营养丰富,以切成小块的皮蛋及咸瘦肉为配料。不同地区的配料有所不同,有人会在进食前加上香油及葱花,或者加葱花及薄脆。另外,亦有从皮蛋瘦肉粥演变而成的皮蛋肉片粥,采用了新鲜的肉片,而不是腌过的咸瘦肉作配料。行内简为称“皮蛋瘦”,又称为“有味粥”。
我们住的酒店楼下就是银记肠粉,这里的价格亲民,76元人民币吃饱。营业时间也好,早上6点到晚11点均可享受美味......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