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再游广州——黄埔军校旧址(校本部)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是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孙中山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
以五大信念 "主义、领袖、国家、责任、荣誉"
作为平时培养教育学员生官兵的宗旨,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创办,1926年3月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5月更名“国民G命军军官学校”,同年9月又改名“国民革G军黄埔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在长洲岛先后招生6期。学生来自全国26个省,并有朝X、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革命青年。
1930年学校迁往南京。1938年军校校本部被日军炸毁。广州解放后,广州市政府和驻军修复了军校部分建筑。196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旧址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是一座两柱一门牌坊式白色的建筑,宽4.5米,顶部呈三角形,两边柱顶为葫芦状,风格非常朴实。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校门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被炸毁,于1965年由南海舰队重新修建。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
墙上铭刻着总理的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军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军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黄埔军校旧址和校史,生动地展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携手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历史。黄埔军校学生曾多次参加过革命战争,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庭院内两棵高大的古榕树枝叶繁茂,虽静默不语,却见证了这里的百年沧桑......
卫兵室:卫兵队隶属管理部管辖,担负着长洲岛和军校的卫戍警戒任务,卫兵日夜轮流执勤。
二门:黄埔军校成立后,原陆军小学堂校门改做黄埔军校二门。二门上挂“陆军军官学校”门匾,1938年校本部遭日机炸毁,1996年重建。在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二门右侧墙壁上,挂着蒋介石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穿过二门,迎面就是黄埔军校旧址的核心建筑——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日字形两层砖木结构,青砖素瓦,雕窗坡顶,三路四进,回廊相通。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楼房上下二层,但举架甚高,廊道宽阔,骑着战马可从楼下穿堂而过,故又称“走马楼”。走马楼,是当年军校办公及部分学生住宿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总建筑面积10600平方米。但1938年在抗日战争中,遭日本战机炸毁。1996年5月初,广州市政府耗资2000多万重建,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校园西南面,建有剧场式的俱乐部,其西侧设有游泳室。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民国17年(1928年)11月,在校园南面八桂山上建立孙中山纪念碑。1930年在纪念碑顶上竖立孙中山铜像。
大花厅:校本部中间通道被称为大花厅,办校初期用作礼堂,师生集会常常在此举行。官长政治教育、特别讲演、纪念周活动均在此进行。每周都安排普通讲演或特别讲话,各职员均须到场听讲。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时,在此设立灵堂,供师生们致祭。
管理部:负责庶务、交通、交际、卫戍等事务,管理陆军、监狱、军乐队、消防队、电信队、风纪、军纪、清洁等。规定主任必须早晚巡视学校四周,发现问题立即会同军需处整理。军校创办初期,林振雄任管理部主任,陈适任副主任。
政治部在走马楼第一进首层西侧,室内陈设简单,仅工作簿、文件筐、水杯等物品,清廉之风盛行。对面的职员宿舍,是教官们休息的地方。
![]()
军校建设伊始,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中正任校长,廖仲恺任驻校国民党代表。校总理为最高领导。后因在潮州、南宁、长沙、武汉等地开设分校,故把设在黄埔的军校称为校本部。校长负责统辖全校人员,总理一切事宜,有关政治训练事,要与党代表协力进行。校党代表负责监察校行政,指导校务进行,主持政治训练。1924年12月起增设教育长,胡谦、王柏龄、何应钦、邓演达先后任职。教育长禀承校长或副校长督率各部,整理校务。1925年任命李济深为副校长。同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校本部成为校长、副校长、教育长处事机关,内设秘书长、顾问、随从副官及总务、人事、军法三科和秘书处,下辖教授、政治、管理、军需、军医等部。以后设置略有变动。
![]()
校本部内设有“黄埔军校史迹”、“黄埔军校军校中共产党人”展览......![]()
太平桶:军校创办初期,校内没有自来水。管理部每日雇佣四五十名挑夫从江边担水倒入大水桶内,以供使用。由于同时可作消防用水,故又称为太平桶,在每进房前配置了若干个。
![]()
黄埔军校落成后,孙中山先生为了勉励学员发愤图强,立志报国,就在黄埔军校大门上亲笔题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对应为“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短短20个子,就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初衷和校训,也表达了孙中山等老一辈的革命者对年轻后辈的殷切期望。
军校建设伊始,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中正任校长,廖仲恺任驻校国民党代表。校总理为最高领导。后因在潮州、南宁、长沙、武汉等地开设分校,故把设在黄埔的军校称为校本部。校长负责统辖全校人员,总理一切事宜,有关政治训练事,要与党代表协力进行。校党代表负责监察校行政,指导校务进行,主持政治训练。1924年12月起增设教育长,胡谦、王柏龄、何应钦、邓演达先后任职。教育长禀承校长或副校长督率各部,整理校务。1925年任命李济深为副校长。同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校本部成为校长、副校长、教育长处事机关,内设秘书长、顾问、随从副官及总务、人事、军法三科和秘书处,下辖教授、政治、管理、军需、军医等部。以后设置略有变动。
校本部内设有“黄埔军校史迹”、“黄埔军校军校中共产党人”展览......
太平桶:军校创办初期,校内没有自来水。管理部每日雇佣四五十名挑夫从江边担水倒入大水桶内,以供使用。由于同时可作消防用水,故又称为太平桶,在每进房前配置了若干个。
黄埔军校落成后,孙中山先生为了勉励学员发愤图强,立志报国,就在黄埔军校大门上亲笔题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对应为“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短短20个子,就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初衷和校训,也表达了孙中山等老一辈的革命者对年轻后辈的殷切期望。
黄埔军校史迹展......
![]()
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干部。校内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军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政治等科,至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前,军校一至四期的毕业生共4981名。以军校学生为主组成的革命军,参加了统一广东的战役与北伐战争。
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干部。校内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军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政治等科,至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前,军校一至四期的毕业生共4981名。以军校学生为主组成的革命军,参加了统一广东的战役与北伐战争。
黄埔军校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在开学演讲中提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作为办校宗旨。孙先生说“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要创办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就此诞生了。以后虽然数次易名,但因始创于黄埔长洲岛,通称为“黄埔军校”。军校在长洲岛共办了7期,1930年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黄埔师生在平定商团叛乱和东征、北伐战争中英勇顽强,所向披靡,立下了不朽功勋。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师生再度携手,为争取民族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
1921年(辛酉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1924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简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军校成立后,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尔后黄埔军校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国民G命军攻克武汉后,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3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校歌歌词被明定为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革命家宋绮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文学家谢冰莹,都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毕业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职。
黄埔军校机构设置:黄埔军校创设之初,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 军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政治等科。 俨然一个与世隔绝的森严王国。军校吸取苏联建军经验设立的党代表和政治部是黄埔军校成为新型革命军校的重要标志。
学生公约:身为陆军军官学校学生,坚持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窃的荣誉信条,也不纵容他人违反;立志成为允文允武、术德兼备的军事领导人才;具备领导管理、解决问题、语文沟通及持续学习四大能力;信守国家、责任、荣誉、牺牲、团结、勇气、自信的核心价值;发挥“亲爱精诚”校训;确定“我是最好的”认知;贯彻尊师重道、存诚务实的要求。
入校誓辞:
一期:尽忠革命职务。服从本党命令。实行三民主义。无间始终死生。遵守五权宪法。只知奋斗牺牲。努力人类平等。不计成败利钝。
二期:谨遵校训,亲爱精诚。服从党纲,五权三民。履行遗嘱,国民革命。继承先烈,奋斗牺牲。发扬光大,赴义蹈仁。言出身随,誓底功成。
三期:遵守总理共同奋斗之遗嘱,亲爱精诚之校训,追随校长、党代表与本党各同志,于广东统一以后,更努力于全国之统一,以完成国民革命之工作。不爱钱,不怕死,不闹意气,实行主义,恪守党纲,永矢勿渝,死而后已。谨誓。
四期: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谨誓。
校徽:盾牌,表示自信、勇敢及保卫国家安全。
校训:亲爱精诚。是由校长蒋中正亲自拟选,孙中山在开学典礼时宣布的。校庆日定为每年的6月16日。
青天白日国徽:代表中华民国。
指挥刀:代表指挥官权责。
瑞穗:代表陆军对北伐、抗战、“戡乱”(国民党对解放战争的蔑称)所建立之丰功伟绩,并示寓兵于农之意。又每禾七短合为双七~“七七”则含有抗战建国纪念暨发挥抗战建国之意。
校旗:于1924年校务会议中指派当时的总教官何应钦将军所设计。校旗上方的荣誉旗(标)则是在1957年为表彰学校功绩并纪念改制(四年制),以提高学校荣誉,由蒋中正亲颁。
校歌:
1924年制定的《陆军军官学校歌》: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该校。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1926年制定延用至今: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学校政治部掌管全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周总理当年是黄埔第一期的第三位政治部主任。最初两位是戴季陶和邵元冲.因为工作成绩平平,党代表廖仲恺决定邀请周恩来担任这项工作。从此,政治部面貌焕然一新,生气勃勃。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是新型军官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毛泽东同志后来也曾充分肯定军校的这种制度,他说:那时军队设立党代表、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校面目一新。1927年以后的红军,至今日的八路军,都是继承这种制度而发展的。聂荣臻元帅当年曾在政治部担任秘书和教官工作。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G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并陆续成立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学校由南京出发,经九江、武汉、四川、铜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个月间学校四易其地,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均能安之若素。迁校期间,因前方作战部队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后提前毕业,且于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两期学生。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
黄埔军校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当时的排列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三人。前两人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团员,后又成为共产党的死对头。
1926~1949年,从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军校共培养32万各级军官。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养了七期13000余人。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黄埔系”。
1927年4月至1937年7月,是“黄埔系”的初步形成时期。在抗战时期,“黄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官,从而完成了“黄埔系”在军界的接班部署。后来居上的黄埔一期生杜聿明(时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以悍将著称的黄埔第三期领跑者王耀武(时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职务“越跑越慢”的黄埔一期生郑洞国(时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在国民党空军系统内,黄埔生更是独占鳌头。抗战初期,为了培养更多的空军预备飞行人员,决定成立空军军士学校,出任教育长的是黄埔第一期的王叔铭。王曾于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去苏联深造,1931年秋回国脱党转投蒋介石。1940年接替周志柔,长期担任中央空军学校教育长,国民党的空军人员大多出自其门下。
平定商团叛乱是黄埔军校建校以来的第一战。1924年秋,英国汇丰银行广东分行买办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组织反动武装商团军,自任总长,策划商团军叛乱,妄图推翻革命政权。孙中山平定了商团叛乱。
1924年,孙中山准备再次北伐。商团与革命政府的矛盾日益尖锐。商团设立了自己的武装组织:武装商团军,陈廉伯自任总司令。陈是一个英国籍的汇丰银行支行的买办,向来仇视革命。陈加快通过汇丰银行走私预订军火的进程。1924年8月10日,运载共计9841支枪、337万多发子弹的走私军火的货轮抵达广州,被国民政府全部扣押。陈于8月12日宣布罢市,要挟孙中山发还军火。他还与陈炯明勾结,准备进攻广州。为了给陈廉伯打气,英国驻广州总领事翟比南通告革命政府:“如遇中国当局向城市开火时,英海军即以全力对待之。”对此,孙中山发表《为广州商团事件对外宣言》,并致电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提出严重抗议。陈廉伯再度下令全市总罢市,直到酿就“双十惨案”。
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商团军向参加双十节游行、反对商团的民众开枪,发动了武装叛乱。14日,孙中山下令蒋介石指挥平定商团叛乱,各部悉数归蒋指挥。孙发电文给蒋“立即起义杀敌绝无反顾”。当夜,黄埔建校以来的第一仗正式打响。蒋介石率领黄埔学生及各军将商团分割包围,并施以火攻。日出时,革命政府军队攻占西关商团总部,商团军溃败。黄埔弟子军初显威力。16日,商团正式乞和,政府下令通缉陈廉伯等人。缴获的武器,被用于武装黄埔教导团。
黄埔军校师生时时以民族、国家为己任。抗日战争期间,黄埔师生再次携手,抗击日军。在大江南北,从正面阻击战到敌后游击战,处处留下了黄埔英杰英勇的身影和足迹......
抗战时期,黄埔师生自发的一次爱国主义举动,震惊了国民党上层,并受到周恩来等党组织的支持与帮助,黄埔学潮是抗日时期黄埔学潮是抗战时期热血黄埔青年的一次爱国举动。该事件对一些进步的黄埔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当时,在贵州都匀的黄埔十四期师生因校方禁shu发生政治矛盾,引发了学潮事件。当时,高级炮校的学员在政治上分成两派,一派以东北籍为主的学员,力主国共、中苏合作,团结抗日。另一派是来自中央军校黄埔派学员,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观点。两派争辩激烈,校方逮捕莽大龄等14名学生。掀起罢课,封锁电台,校方与特wu、宪兵团封锁学校,并引起新闻界震动。蒋介石下令白崇禧、陈诚,何应钦调查此事,郑新潮是两名学生代表之一,面见蒋谏言,经周恩来和社会各界及媒体多方努力,学潮得以平息,学员获胜,毕业后,致使郑新潮等部分黄埔同学投奔延安、参加革命。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1996年,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2005年,又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进行全面修缮。
学生宿舍:学生宿舍是利用原广东陆军学校和海军学校旧址略加修葺,披荆斩棘,除秽去污而成。住的房子比较简陋,只有一部分学生能住在这样的宿舍里,其余住在临时用芦席搭成的棚子,睡的是用竹子担起的床。早上5时起床,晚上9时半熄灯就寝,并制订学生遵守规则,计分11章72条。学生聚散以号为凭,无论广东人、蒙古人、高丽人均讲普通话。
宿舍条件较差,设施简单,宿舍内务要求很严,如果内务做得不好,就要受到“禁zu”的处罚。所谓禁zu,就是星期日不准进城。军校对学生要求严格,同时也很关心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廖党代表经常到学生宿舍问寒问暖,并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和同学谈心,问他们想不想家,能否习惯等。
校长会客厅(官长集合室):这里是校长接见宾客的地方,又是官长集合场所。室内悬挂的“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对联,是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赠给蒋介石的。这副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军校师生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蒋介石的钟爱。
书报阅览室:军校实行军事和政治并重的方针,对学生进行经济、政治、历史、主义、党纲和政策的政治教育。学生课余时间常到此看书读报,增加课外知识。
教授部:教授部与政治部一样是重要的部门,专司教授学生事宜,设学科及各课主任教官若干名,负责计划教育、审定教案、课程编审、教材征集、教授实施、成绩考核等。1925年1月,教授、教练二部合并为教育部,主任为王柏龄,副主任为叶剑英,战术总教官为何应钦。
何应钦虽是总教官,但他对先进的教练方法并不熟悉,有些东西只能边学边教。当时采用苏联红军的训练方法,先要向苏联教官学习,学会了,然后给学生授课。他挺爱面子的,常常关起门来演练。天气那么热,苏联顾问不解,把门窗打开,何应钦跟着又关上了,原来他怕被人看见,知道他是个知识浅薄的人。
入伍生总队部:1926年3月8日,陆军军官学校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蒋中正仍任校长。同时增设入伍生部。专司入伍生军事政治教育及训练事,统辖入伍生各团、营及附属部队,设主任教官、教官、王懋功任入伍生总队长,张治中任副总队长,后改任代理总队长。
自习室:每天晚上7时至9时为学生自习时间。学校专门开辟自习室。购置各种书籍及出版物供学生自学参考。同时,除军校所发书籍之外,未经准许的私置书籍不得带入阅读。但在学校训令中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学生皆可阅读。
教练部:专司学生训育、教练、射击、技术、演习、校阅等计划实施和考核事宜。统辖各学生队,设置各课主任教官和教官若干名。主任为李济深、副主任邓演达。1926年3月与教授部合并为教育部。
校长室:是蒋介石办公和休息的地方,里面的摆设是按原貌恢复的。墙上贴着第一期学生的名录,包括姓名、籍贯、年龄、评语等项。评语一栏由蒋校长亲自填写。每天中午,蒋校长都找几位学生问话、谈心,将了解到的情况,写到评语上。他在陈赓的评语栏写上这样的评语:“此人外形文弱,但性格稳重,能刻苦耐劳、可以带兵”。可见他能细致观察学生的性格、能力和特点。
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是蒋介石一生政治军事生涯的里程碑。校长办公室。室内清一色满洲窗格,木门木地板,地板上的织花地毯和风琴形办公桌颇具美感。史料显示,建校初期的蒋介石励精图治,每日清晨起床号一响,就开始巡视全校寝室。他亲自教唱校歌,狠抓军纪,为军校题“亲爱精诚”校训,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和不怕牺牲,平日视《三民主义》、《曾国藩家书》、《俾斯麦传》三本书为至宝。蒋介石很重视考察学生,校长办公室的墙上贴着第一期学生名录,“常胜将军”陈赓的评语栏上写着:“外形文弱,但性格稳重,能刻苦耐劳,可带兵。”可正是这个校长眼中“外形文弱”的学生,在第二次东征时,背着兵败被围、绝望之余欲“杀身成仁”的蒋介石逃出险境,救了他一命。
在校长办公室里,蒋介石与从法国留学归来、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在周恩来主持下,军校参照苏联红军经验,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制度。建校初期,军校允许不同党派和学派的理论传播,既讲三民主义,也讲共产主义。政治课最多时达26门,包括《中国近代史》、《社会科学概论》、《政治学》、《苏联研究》等。除了必修课,政治部还采用演讲会、研讨会、文艺演出、出版刊物等方式,进行政治教育。刘少奇、何香凝、鲁迅等曾应政治部邀请来校演讲,毛泽东应邀作过农民运动报告。
校本部还设有校长办公厅,由于蒋介石一般都在校长室办公,因此可以说是党代表廖仲恺的办公室。党代表廖仲恺身兼数职,他不是天天在校工作,他到军校时就在这里办公和休息。作为国民党元老的廖仲恺为军校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时军校经费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没有隔宿粮食。廖仲恺千方百计为军校筹款,经常委曲求全地亲自到军阀杨希闵家中,坐在烟榻旁边,等他抽完大烟,签了字,领到经费,到深夜才回家,他在军校声望很高,被誉称为“党军慈母”。
军校选址: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黄埔军校旧址于196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对外开放。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张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港等景点。
军校旧址中,1926年落成的俱乐部是少数没有重建的设施之一。俱乐部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可容纳4000人,高大宽敞。多年以前,礼堂中曾悬挂着身着戎装的孙中山像,以及林则徐焚烧鸦片、沙基惨案等油画。每逢节日或庆祝会,这里就是举办文艺表演的场所,据说人数最多的一次庆典,来宾和在校师生总计达到6000人,声势蔚为壮观。广州大新公司的名角金艳秋曾在这里演出过《空城计》、《纺棉花》、《大劈棺》等剧目,名噪一时的交际花紫罗兰也曾应邀到校表演舞蹈。学校自己的文艺社团中,最出名的就是取义于“革命之血,主义之花”。剧社演出的《还我自由》、《鸭绿江》、《黄花岗》等反帝反封建剧目,在广州、武汉乃至战争前线,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汉口,剧社还曾与世界著名的邓肯舞蹈团同台,观者人山人海。俱乐部不仅充满着军校师生的欢歌笑语,也留下了骇人听闻的血腥场面。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黄埔军校在俱乐部进行了“清党”活动。学生中的共产党员有200多人在此被捕,后被押往虎门和鱼珠炮台杀害,据说只有1/3的人潜水逃生。从此黄埔军校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游人太多,无法拍摄全景。这张来自网上的图片满足了我的心愿......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