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春节再游广州——黄埔军校纪念馆旧址(孙中山故居)

$
0
0
2019春节再游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孙中山故居)

    这次来广州的主要目的就是黄埔军校。黄埔军校,这所中国著名的军事院校,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四大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民国13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迄今。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旧址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黄埔军校旧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黄埔军校纪念馆旧址设在孙中山先生故居中。这是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民国6年(1917)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楼内举办“孙中山先生在广东革命活动的图片展览”和“军校校史陈列”,院子里还有临时展览“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在这里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到军校的整段历史......

    小院里有《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的临时展览......
    前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这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为共产党人进入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批共产党人参与黄埔军校建校、建军及校内外各项重要事务,迈出了开展军事教育工作、掌握军队、从事武装斗争的重要一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深刻意义的开拓与创新。通过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从黄埔军校走出的共产党人投身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用鲜血和誓言谱写了黄埔革命精神,用青春和生命展示了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第一单元  协助创校:黄浦军校创办之初,不仅有张申府、叶剑英等共产党人到军校具体参与军校的创建、教学计划的制定等工作,而且有许多不在军校任职的共产党人如:李大钊、毛泽东、谭平山、董必武、于树德等介绍共产党员或非共产党员的有志青年报考黄埔军校。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黄埔军校得以迅速创建。
    第一部分  参与建校: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与帮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从制定教学计划、招生到开学初的各项工作,都有共产党员参与。军校建立后,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人积极参与学校的军事、政治教育和军队政治工作,并随军征战及援助工农运动,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为军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单元  开拓政治教育: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挥师北伐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与其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密不可分的。周恩来、熊雄等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第三单元  随军征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之前,黄埔军校师生参加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及北伐战争。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人不仅以不怕牺牲的精神直接参与战斗,而且还开展宣传工作,为保障战斗的胜利发挥了军事力量所不能及的重要作用。
    1924年10月,英国买办陈赓伯欲率商团发动反革命叛乱。10日,广州各界群众在第一公园举行警告商团的示威活动,周恩来、谭平山和工代会的冯菊坡等在会上做了精彩的演说。
    1924年10月11日,孙中山令韶关警卫军及北伐军一部回师广州平定商团叛乱,共产党人陈赓、左权、徐向前等黄埔军校学生参见了战斗。
    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第一次东征,黄埔军校师生、教导团组成校军挺进东江,协同粤军担任右翼作战。

    讨伐杨希闵、刘震寰叛军(1925.6.12-15):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军事委员会后,将黄埔军校校军和所属各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周恩来、李富春、朱克靖、罗汉、林伯渠等共产党人分别担任了第一、二、三、四、六军的党代表、副党代表。
    1925年9月,周恩来任国民G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第一师党代表,东征总指挥部总政治部主任。
    1925年10月,国民政府举行了第二次东征。华阳战役的胜利对于第二次东征的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次东征中,由共产党人主持的政治宣传工作得到普遍开展。东征途中,共散发各种政治宣传品170多万份;政治宣传队第一支队沿途召开联欢会61次,对民众演讲878次,对友军演讲61次。
    叶挺独立团于1926年5月作为北伐先锋先期入湘作战,历经湘南、醴陵、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攻城诸役,为所在之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混凝土结构两层洋房建筑,原为清朝末年的粤海关黄埔分关办公楼,称为学海楼。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后,孙中山曾在此休憩。1926年后,辟为黄埔军校校舍和孙总理纪念室。1930年黄埔军校北迁,纪念室日渐荒芜。1938年遭日机轰炸,残破不堪。1952年重修。
    1952年,根据宋庆龄的意见,旧址由海军黄埔港勤务处重修,将原在西侧的楼梯改至室内,由木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总体格局保持原貌。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黄埔军校一期生徐向前题“孙中山先生故居”。
    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其中陈列有伴随聂荣臻数十年的皮箱、自己装了轮子的椅子、墨镜、墨盒,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洪水使用过的手纺毛毯,抗日远征军名将郑洞国的私章等珍贵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赠。

    寻梦黄埔岛:她,是商贸之岛,见证清代中外贸易往来的辉煌岁月;她,是军校之岛,代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一个时代;她,是军工之岛,承载民族海上军工事业的宏伟梦想。黄埔岛,又名长洲岛,是广州珠江的江心之岛。数百年来,她守望珠江口,像一根纽带,将广州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又如一扇窗口,记录和透射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寻强军强国之梦的历史足迹。
    长洲岛位于广州东缘,是黄埔地区珠江上的一个江心岛。岛上古迹遍地,文化底蕴深厚,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使这里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地方。岛长约4.2公里,宽约2.1公里,陆地面积7.23平方公里,略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因形状狭长,故名长洲岛;又因地处黄埔(传统英文名称:Whampoa),又称黄埔岛。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先强迫清政府割让的就是广州长洲岛,但遭当时番禺十三乡人民的强烈抗议而没有得逞,继而强迫割让香G。由于长洲、深井一带水深、港阔,曾经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海港,清朝粤海关黄埔分关设在这里,当年曾经商贾云集,盛极一时。岛上的柯拜船坞为中国最早的外商投资企业,也是中国早期产业工人发源地之一。
    岛上近现代革命和军事史迹比比皆是,包括黄埔军校、东征烈士墓、中山纪念碑、孙中山纪念馆、北伐纪念碑、教思亭、黄埔公园旧址、济深公园旧址、袖海亭、白兔岗炮台、白鹤岗炮台、大坡地炮台、蝴蝶岗炮台、新西岗炮台和旧西岗炮台、黄埔青少年军校。



    第一部分  商贸之岛:黄埔岛,是一座商贸之岛,是外来船只溯珠江而上进入广州的门户。自清代海禁开放以来,她已有300多年的对外交流和贸易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粤海关在此设立黄埔分关,由此见证了中国海关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比公司船队集结在黄埔的那种景象更好看的了。各船的进口货已起卸完毕,每艘船排成优美的行列,等待装运茶叶......”——【美】威廉·亨特《广州“番鬼”录》

    第一单元  对外贸易口岸:清“一口通商”时期,黄埔岛因地理位置缘故,成为远洋来华外国人的登陆、栖息之地,随后逐渐发展成为声名显赫的通商贸易口岸。商贸繁荣的岁月,为这里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
    在黄埔港水域停泊的外国商船:清代清“一口通商”时期,黄埔港作为来华外国商船的唯一停泊口。据记载,从1758年至1837年,在此停泊的外国商船共计有5107艘。受之影响,毗邻港口的黄埔岛亦呈现出一片商贸繁荣的景象。
    “黄埔岛上是一个住有好几千人的市镇,他们差不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外国船运有关,充当买办、装卸工、铁匠,等等。”——【美】威廉·亨特《广州“番鬼”录》

    “对大多数来华的西方人,尤其就普通的海员而言,黄埔是他们在中国唯一熟悉的地方,因为除了仅有的一两日的‘游荡时间’内海员们可以去广州十三行玩......他们在中国海岸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在黄埔锚地度过。”——【美】孔佩特《广州十三行:中国外销画中的外商》
    巴斯商人在黄埔:巴斯商人是来华商人中极为突出的一支。他们来自印度孟买,是虔诚的琐罗亚斯德教徒。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巴斯商人经海路抵达广州进行商贸活动,黄埔岛上至今保留有他们活动的遗迹。
    第二单元  海关变革之窗:19世纪六七十年代,粤海关在黄埔岛设立分关。作为最早受西方海关管理体制影响的区域之一,黄埔岛亲历了长达数十年的海关发展变革历程,成为透视中国海关制度近代化的重要窗口。



 

    第二部分  军校之母:黄埔岛,是一座军校之岛,是中国近代军校发展历程的缩影。从洋务运动时期的广东实学馆到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在这里创设各式军事学校,见证了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也为近代中国输送了大批军事人才。





    第一单元  广东近代军事教育中心:黄埔岛是广东近代军事教育的发祥地。从1882年广东实学馆的创办开始,岛上各类军校均引进外国军事教育方法,吸取外国先进军事经验,注重学外语、学科技、练洋操,为广东军事教育的先进化和专业化奠定了基础。
    广东实学馆:是清末培养军事科技人员的学校。光绪六年(1880)粤督张树声用刘坤一赠款创办于广州黄埔,初称西学馆,次年底建成后改为实学馆。1882年正式开馆。分制造与驾驶两科。学习内容除中文、英文、算术(包括代数、几何、三角、测量)外,制造科习重学、微积分、化学、格致、汽机、造船、造炮等,驾驶科习航海诸法、天文、船艺等。5年为期。廖廷相为总办。首届招生50名。张之洞1884年7月接替张树声任两广总督,改名博学馆。十三年扩建为广东水陆师学堂。 
    “臣等勘得黄埔对河之长洲地方,所购西人船坞,环山带水,为省河中形胜之区,其于仁船澳,局势堂皇,地尤旷阔。船坞现有轮机,近在咫尺,此时可为考证学业之资,异日即可为设厂造船之本。”
 ——张树声《筹议设立西学馆事宜折》
    “初习西国语言文字,先切音,次字义,次文法。每早录写上日所学西书,听洋文教习讲西文毕,随教习诘问答应。两年后均以西语以对。”
 ——《广东实学馆章程》
    广东实学馆的英文试卷......
    刘坤一(1830-1902):湖南新宁人。1875任两广总督。任职期间,提出在黄埔岛筹办“西学馆”,以培养制造、驾驶舰船的专业人才。中日甲午战争时,支持对日作战,并任湘军统帅指挥湘军出关与日军交战。1895年强学会成立,他表示支持。维新运动起,他攻击康、梁变法,但又反对废黜光绪帝。1901年与张之洞连上三疏,请求变法,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称“江楚三折”,多为清廷采纳。1902年提出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的主张。尽管由于当年10月即不幸病逝,刘坤一的这一设想未能进一步细化,然而他的倡议仍然产生了影响。他的接任者张之洞等循着这一思路精心设计,筚路蓝缕,终于创建了三江师范学堂。
    张树声(1824-1884):安徽合肥人,1877年两广总督,提倡“采西人之体,以行用”。在任期间,他利用刘坤一在黄埔岛上所购船坞及其所捐钱银筹建“西学馆”,后取名“广东实学馆”,是广东实学馆的正式创办人。
    廖廷相(1842-1897):广东南海人。广东实学馆筹备人及学馆总办。

    广东陆军小学堂:又名黄埔陆军小学。是在清末仿效日、德等国改革陆军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在黄埔岛兴办的一所初阶将官养成学堂。1905年创办,至1911年共开办5期。课程有国文、历史、地理、修身、外文、算术、几何、代数、三角、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气象学、生理卫生学、图画、音乐、国语、野外要务等。每期学生须学一门外语(曰、英、德)。术科有徒手教练、持枪教练、单个教练、班排队教练、野外演习、柔软体操、器械体操、刺杀、剑术、射击等。
    岑春煊(1861-1933):广西西林人,1903年任两广总督。他根据清政府1颁布的《陆军小学堂章程》,于1905年在黄埔岛创办了广东陆军小学堂。
    黄慕松(1883-1937):广东梅县人,广东武备学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先后担任广东陆军小学堂教官、监督。



    广东水陆师学堂:前身是清光绪八年开馆的“广东实学馆”。清光绪十年张之洞督粤,又改名“广东博学馆”。清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887.8.3),张之洞在“博学馆”原址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学堂创办之初,除了利用“博物馆”外,又在长洲征地47亩,用了4592两白银,就地建造教习宿舍、学生宿舍、厨房等。又建机器厂一座、铸铁厂一座、操厂一座、操场一区、演武厅一座、师台一座等等,花白银59200余元。新学堂建成后,以八卦山以东的旧堂舍专居陆师学生,称“陆师诵堂”;八卦山以西的新校舍居水师驾驶、管轮专业的学生,称为“水师诵堂”。广东水陆师学堂分为水师和陆师二部,水师学习英语,设管轮、驾驶两专业。管轮专业学习机轮理法、制造运用;驾驶专业学习天文、海道、驾驶、攻战之法。陆师则学习德文,设马步、枪炮、营造三个专业,开设开文、海道、驾驶、攻战等课程。创办之初,水师、陆师各招学生70人,后来水师的管轮、驾驶各招70人,共有学生210人。学制3年。清光绪十五年,学堂又增设矿学、化学、电学、植物学、公法学等五所西艺学堂。
    张之洞(1837—1909):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张之洞奏创办水陆师学堂折节选:1887年8月3日张之洞奏请开办水陆师学堂,谋求“自强”之道。奏折指出:“窃惟外洋诸国于水陆两军皆立专学。近年天津福州皆设水师学堂,而天津兼设武备学堂以练陆师。广东南洋首冲,较他省为尤急。”可见张之洞倡办广东水陆师学堂,是总结了中法战争的教训,认为广东居祖国南大门,形势十分重要,天津、福州都有水师学堂,天津还有武备学堂,广东更应该创办水陆师学堂,培养具有近代军事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尤为重要。

 

    黄埔海军学校:中华民国海军培养初级军官的学校,前身为清末的广东水师工业学堂。1887年初创时,名为广东水陆师学堂,1893年改为黄埔水师学堂。学校以“实施海军教育,养成海军人才”为教育宗旨,设驾驶、管轮两部,学制5年,课程设置仿天津水师学堂和福州船政学堂,重视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每年9个月在堂,3个月在船。学校历经停办和复校,前后延续27年。







《中国梦》
你的梦,停留在木棉深处,
你的笑,绽放在长洲岛上,
我们不曾见面,却在今日重逢,
因为男儿的承诺,因为遥远的追寻,
荒原浴血,
冰河饮马,
燃烧了青春,
我们从不曾见面,却又在今日重逢,
不灭的信念在风中燃烧,亘古久远的都是中国梦。
——《黄埔军校》纪录片片头曲歌词

    黄埔军校:1924年,孙中山以黄埔岛“四面环水,隔绝城市,地当枢要,实为军事重地,便于兴学讲武”,在此创办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第二单元  南方军事人才输送地:自1882年广东实学馆创办起至1937年黄埔军校迁址结束,在黄埔岛开办近代军事学校十余所,共历55年,为近代中国输送了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军政人才。





    叶挺(叶西夷)的出国护照:抗日战争期间,叶挺为筹募抗日军事物资,赴海外向华侨和爱国人士募捐,并购买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以武装新四军。这张护照是当时他为筹募军费而前往越南所用,后由其家属捐赠博物馆。

    第三部分  军工之岛:黄埔岛,是一座军工之岛,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诞生地,也是广东近代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在这片土地上,一代代奋斗者,励精图治,攻坚克难,铸就了黄埔岛独特而深厚的军工文化,点燃了新时代强军报国的中国梦。

    第一单元  中国近代造船工业诞生地:黄埔岛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和中国第一批产业工人的诞生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黄埔岛设立中国第一个造船坞——柯拜船坞,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座石船坞,标志着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发端。

    19世纪50年代外资在黄埔岛开办的船厂:
    柯拜船坞——【英国】约翰·柯拜
    旗记船厂——【美国】汤姆斯·肯特
    于仁船坞公司——【英国】

    第二单元  广东近代军事工业基地:清末洋务运动的开展,催生了黄埔岛的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富国强兵”等思想的兴起,以及黄埔船坞、黄埔船局等洋务企业的兴办,黄埔岛成为广东近代造船工业和军事工业的主要基地。

    黄埔船坞  黄埔岛军工之始:黄埔船坞创建于1876年,是广东第一家官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广州机器局的隶属船坞。数年时间里,黄埔船坞为广东建造内河轮船、炮艇20余艘,由此开启了黄埔岛军工历程。
    温子韶(1834-1907):广东顺德人,广州机器局总办,黄埔船坞第一艘浅水炮艇——“海东雄”蚊子船的出资和设计制造者,在任期间为广东机器制造业和修造船业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



    黄埔船局  中国第二家官办专业船厂:黄埔船局,是1885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黄埔船坞的基础上设立的官办船局,是继福建船政后中国的第二家官办专业船局。开办期间,黄埔船局建造和装配了包括水雷艇、炮艇在内的船只40多艘,使黄埔岛成为清末广东最主要的军工基地。
    方耀:广东普宁人。黄埔船局督办。在其带领下,黄埔船局在创办后一年内建成了“广元”“广亨”“广利”“广贞”4艘排水量约200吨的铁胁木壳浅水兵轮。
    黄埔船局建造的“广金”炮舰:1890年,黄埔船局建造出第一艘铁甲炮舰——“广金”炮舰。该舰排水量650吨,是广东近代建造的最大军舰,曾在广东水师服役40余年。
    饱经沧桑的军工航程:1912年至1949年间,黄埔岛历经沧桑,饱经磨难,但始终作为军工基地延续下来。在此期间,岛上的船厂除建造过“东江”“北江”两艘浅水炮舰外,主要从事船只修理业务。
    第三单元  历久弥坚的军工之岛:历经一个多世纪的自强不息,荣辱兴衰,这座承载着广东百年军工文化的小岛,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的伟大征程。带着强军报国的崇高理想,满载民族复兴的智慧和激情,黄埔岛破浪前行,为人民海军事业继续谱写新的华章!
 





    结束语:一座小岛,联结中外历史。一片土地,构筑强国之梦。数百年来,黄埔岛历经风雨沧桑、荣辱兴替。她承载着一个时代特有的民族记忆,刻录着一代代中国人在追梦过程中的历史瞬间,寄托着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殷切期盼。在新的时代里,黄埔岛以崭新的面貌,扬帆起航,继续追寻亘古久远的中国梦。



    孙中山先生卧室复原:黄埔军校创办后,孙中山先后五次亲临军校视察或演讲,期间曾在此休憩。

 

 

 

    透过院墙的铁栅栏,可以看到黄埔军校旧址码头......

    这里至今是军港......

    参观时间有点儿长,出来时,游客中心已经关闭了......

    黄埔军校旧址导览: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军校,是广州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重要标志。现对外开放的旧址有:校本部、孙总理纪念室、孙总理纪念碑、俱乐部、游泳池、东征阵亡烈士墓园、教思亭、北伐纪念碑、白鹤岗炮台等史迹......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17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