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再游广州——海珠广场·广州解放的见证者
广州解放纪念像:立于海珠广场中央,是广州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广州解放于1959年塑造的,作者尹积昌。1969年文革期间拟在此处建毛泽东塑像,将该解放纪念像拆除现广州解放纪念像由潘鹤、梁明诚于1979年重新设计塑造,1980年建成。纪念像为花岗岩石雕凿,基座为方形,高3.6米,边长4.3米,像高11.5米,坐北朝南。主体是一解放军战士,肩背小米袋,左挎驳壳枪,腰围子弹带,右手持步枪.左手抱花束,昂首挺胸。像与方座连成一体,犹如一块巨石雕成的一方印章,钤在广州大地上。像座正面镌刻着解放后首任广州市长叶剑英的题字: “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广州解放纪念”,像座四角分别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印章。1963年3月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解放始末:1949年10月14日,中国南疆的门户、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名城广州,迎来了解放。1949年4月,当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解放南京的时候,国民党的统治实际上已宣告灭亡。残存的国民党政府逃到广州,企图负隅顽抗。驻守广东的国民党3个兵团约15万人,统由华南军政长官公署司令余汉谋指挥。国民党国防部给余汉谋的指令是:巩固粤北,确保广州。广东战役之前,中共中央任命叶剑英为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张云逸为第二书记,方方为第三书记,归华中局领导,确定了解放广东的作战方案和接管广东等重大问题。第四野战军第四兵团的三个军沿粤汉路两侧南下,占领韶关,直取广州;第十五兵团的两个军,经翁源、从化等南下,形成对广州的钳形合围;两广纵队组织广东地方部队由和平、龙川等地东进东莞地区,切断敌人南逃退路。9月22号,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分路飞越粤北天险五岭山脉,突破敌人吹嘘的“粤湘赣防线”。10月2号,广东战役打响了。人民解放军右、中两路占领清远、花县、从化、增城,左路逼近博罗。广州的东、北、西三面都处在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中。在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下,国民党行政院长阎锡山逃到台湾,代总统李宗仁飞往重庆,余汉谋部则沿西江逃窜。10月14号下午6点30分,第十五兵团先头部队从广州北郊攻入广州市区。由广州向西南逃窜的敌人主力在阳江被我军全歼。经过34天的激战,广东大部分地区获得了解放。
眼前的这座“广州解放纪念像”其实并不是它最初建成的模样。1959年,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提出要建立广州解放纪念像来纪念广州解放十周年,次年10月举行的奠基仪式上,叶剑英元帅也参与了活动并作重要讲话,后更将讲话的文稿埋在奠基石之下。此后两月,由近代名雕塑家尹积昌设计、全身为花岗岩石雕凿而成的“广州解放纪念像”终在海珠广场中央落成,成为当时广州的一大盛景,在1962年,其和海珠广场更以“珠海丹心”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佳话广传。
然而遗憾的是,文革期间这座承载着广州人民对子弟兵深厚情感的纪念像被当时的造反派蓄意拆毁,像身还被拆成石块散落一地,只剩下埋着叶剑英元帅讲话稿的奠基石独留原地。为了保存和保护广州纪念像,海珠广场的园林建筑工人们偷偷把散落四周的像身石块藏在陵园西路旁边的草丛里,此后年复一年地在奠基石四周按季节摆放不同的花卉来代替“广州解放纪念像”,提醒人民不要忘记以血肉之躯为广州带来胜利解放的人民子弟兵。
文革结束后,广州市政府成立了“广州解放纪念像领导小组”担任该雕像的重建工作,由于旧的广州纪念像被拆毁的难以复原,便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最终在108个设计方案中选择了由著名雕塑家潘鹤与梁明成两人的设计方案,于1978年11月16日正式开始破土重建,最终的成品也就是我们现所看到的“鲜花加步枪”的英雄战士形象。
建于1953年的海珠广场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中心轴线与滨江景观带的交点,是广州目前唯一的滨江广场。它曾充当海珠桥被炸与重修、解放军进城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角色。它与长堤和民间金融街连成一片,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广州第一座滨水城市客厅,广场模仿巴黎凯旋门的圆盘式路口,将解放军石像立于广场之上,成为广州传统中轴线上一个重要节点,串联起广州两千年的历史遗存和城市记忆,这里更是聚集了第一届广交会场馆、华侨大厦、广州解放纪念雕像等优秀现代建筑,是广州千年商都的历史见证,蕴藏着浓浓的广府情怀。1963年和1982年,海珠广场和广州解放纪念像以“珠海丹心”入选羊城新八景。
海珠桥:建于1933年,全长356.67米,主桥全长182.90米,南北两跨对称布置,原为三孔下承式简支钢桁架桥,设计荷载为二列10吨汽车,中跨为开启式结构,能向上分开,以利大船通过。2019年4月12日,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海珠桥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市区唯一跨江大桥,它的建成方便了珠江南北两岸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两岸的交流,并以“珠海丹心”的名义入选了1963年的羊城八景。
海珠桥上欣赏珠江美景......
天字码头(Jetty
Tianzi):俗称“广州第一码头”,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清朝中叶曾被指定为官方码头,但凡官员从水路到广州或离开广州,都在此上落。码头前面有接官亭,作为迎来送往官员之用。是目前广州使用历史最久的码头。据乾隆《广州府志》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布政使王士俊在天字码头建日近亭,供接官之用,官员卸任离广州时,也在此亭恭请圣安,然后才下船启航赶路。当时,这码头只供官员使用,民船不得在此停泊,由于它具有如此显赫的特殊身份,所以称为天字码头。
1839年(道光十九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就是在天字码头登岸,鸦片战争爆发后被皇帝免职,充军伊犁,而离开广州时,他也在此下船的。辛亥革命前夕,清廷派凤山为驻粤将军,当其在天字码头上岸不久,就被革命党人的炸弹炸得横尸路旁,为清政权敲响丧钟。辛亥革命之父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多次途径天字码头,最后也曾在此坐船逃往香港。
海珠石:古时广州珠江中的一块巨型的白垩纪礁石,又名海珠岛、走珠石和海珠洲。由红色砂砾岩构成,长约100米,宽50米,因长期被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随潮汐变化浮沉海上而得名。与浮丘石、海印石并称为羊城三石。在今沿江西路爱羣大酒店江边,已与陆地连成一片。现今附近的海珠桥、海珠广场、海珠路等地标均由此命名。1931年,广州修建珠江堤坎,把海珠岛与北岸连成一片。解放后又辟为海珠花园,供人游览。
![]()
秀丽的珠江,以及它那充满珠光宝气的雅号,曾经引起人们许多美好的遐想。传说南越国的开国皇帝赵佗有颗镇国之宝——阳燧宝珠,死了以后也成了陪葬品。到了汉代,有个叫崔祎的书生,有一次救了仙女玉京子(另一说法是鲍姑)。为了表示感谢,玉京子在征求了赵佗的同意后,带了崔祎到了赵佗的墓穴里参观,最后把那颗宝珠送给了崔祎。唐代,有个波斯商人,访知广州有颗镇国之宝――阳燧宝珠,和自己丢失的那颗摩尼珠很相似。便愿以10万重金购买,几经交涉,终于得手。在运往异国的途中,商人欣喜万分,取出珠宝放在掌心端详,只见它光芒四射,璀璨夺目,更加爱不释手。谁知突然狂风骤起,白浪翻腾,一道白光从他掌心跃起,又潜入江中,化作一颗巨石,这就是有名的海珠石。那条江流,因此得名为珠江。
宋朝时海珠石仍居江中,后因泥沙冲积,与珠江北岸陆地相连,为历代的游览胜地。宋代时石上建有慈度寺,称“海珠晴澜”,为宋代羊城八景之一。清朝同治时曾在此建炮台。1905年,广州市始设水警。清政府在珠江水上设水巡总局,直属於广东水师提督衙门。中华民国成立後的1912年,隶属广东省城警察厅的水巡总局改称警察第十二区署及第一、二、三、四、五分署。警察第十二区署也设於海珠岛。
民国六年(1917年)十月,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中华民国军政府海军舰队,在海珠岛设立海军办事处。1928年建成海珠公园。公园原来通过浮桥与陆地的长堤大马路相连。由东至西的建筑或景点有程璧光像、铜壶滴漏、牌坊、李忠简公读书处、玻璃屋(南)、音乐亭、喷水池等。
1931年扩筑新堤时,海珠石沉埋地下,成为新堤的一段,现在的新堤一横路、二横路就是原来海珠公园的所在地。原来的程璧光像被移至永安堂东面前安放,在填海前,海珠公园的东端是胡文虎的永安码头。在新建马路后,海珠公园并未被完全清拆。2000年,在长堤下水道改造工程中,意外发现深埋地下近七十载的海珠石,海珠石的部分就是被新建大厦压在底下,剩馀部分的则被继续掩埋在沿江西路上。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