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再游广州——洲头咀公园
据说广州目前的公园有150个,光市内就有公园70多个,可谓数不胜数。洲头咀公园是其中之一,却是“小焉者也”,面积既小,名气也不大,但是它也有可观之处。
洲头咀公园建于2001年10月18日,面积达2.3万平方米。说它有可观之处,是因为它所处位置好,景观迷人。洲头咀公园位于美丽的白鹅潭岸边,这里是广州海珠岛西端三江交汇之地,名为洲头咀,有着广州市区最为浩瀚的江景,又和著名的白天鹅宾馆遥遥相对,江天辽阔,绿水滔滔,江面游船、渡轮、货轮穿梭往来,既宽广平静,又不乏勃勃生机。入夜,珠江两岸华灯初上,江面船只彩灯闪烁,还有人民桥等横江桥梁霓虹幻彩,水面灯影随波荡漾,这时的白鹅潭比白天倍添精彩,令人迷恋。尤其是每年大年初一广州市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烟花汇演,白鹅潭四周聚满了观看的市民,更是热闹非凡。而平时的洲头咀是很安静休闲的,在浓密的树荫下,在江边的石板路上,是市民休憩、健身和读书的好地方。因此,洲头咀成为“海珠十景”之一的“洲头烟波”,也就顺理成章了。
说它有可观之处,还因为除了每年大年初一聚满了观看烟花汇演的市民,平时的洲头咀很是安静,但这里却隐藏着两段现在许多广州人都未必知道的显赫往事。首先,历史上广州洲头咀码头,曾是阿曼航运船舶在广州登陆的码头,为了纪念1200多年来中国和阿曼友谊,现在这里新建了一个伊斯兰风格的方形城堡式纪念建筑,里面树立“阿曼苏哈尔号木帆船马斯喀特—广州航行纪念碑”。其次,洲头咀记载着广州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的历史。
广州靠河南岛西北的最尖端、濒临白鹅潭东岸处的洲头咀,是广州港客运服务总公司管辖的以经营水路客运业务为主的客运站。这里原是不被人注目的荒漠堤岸,但却因几桩历史事件的聚焦而显赫起来。阿曼木帆船远航中国的终点港洲头咀建国前仍是一片滩涂荒芜之地,间杂水上居民栖息的水棚和简易码头之类的设施,建国后才开辟为通向港、澳、海口的航运码头。作为广州港务局港口区的所在地,相应兴建了一批办公楼、住宅群及服务性用途的建筑物,因而逐渐繁盛起来。广州洲头咀海关、边防检查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担负口岸的查验任务,办理出入境手续,至今上述单位仍然在该口岸办公。
白天鹅宾馆坐落于广州市沙面白鹅潭,由霍英东先生与广东省政府投资合作兴建而成,酒店于1983年开业,中国内地首家五星级酒店,内地首家合资的五星级酒店,内地首家由中国人设计、建设和经营的五星级酒店。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需要建达国际水平的五星级酒店,这个任务落在祖籍番禺的爱国商人霍英东头上。经过对广州的多番考察,霍英东最终选定广州的“城市绿洲”沙面岛。1985年白天鹅宾馆成为国内首个世界一流酒店组织成员;1990年成为国内首批三家五星级酒店之一;1996年荣列全国百优五十佳饭店评选的榜首,连续多年来被国际旅游指南等国际知名媒体评为国际商务人士到广州的首选酒店。2010年,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广州白天鹅宾馆被认定为文物。
珠江干流广州市区段:珠江干流广州市区段包括西航道、南航道、后航道,上接流溪河,下承虎门,跨白云、荔湾、越秀、天河、海珠、黄埔和番禺七区。河道总长63.5公里,岸线总长125.66公里。堤岸按照200年一遇的洪水(潮)标准设计,设计洪潮水位2.60-2.94米,堤顶高程3.10-3.40米。目前的位置为洲头咀公园段。
2006年,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号重访广州,就停靠在洲头咀公园的码头,数十万的广州市民热情参观,传为一时佳话。公园面朝白鹅潭的显著位置,建造了一座造型别致的纪念碑,这座高约5.4米近似正方形的纪念碑立于阿曼苏丹国建国25周年纪念日(1995年11月18日),重修于2001年11月18日,纪念着早在1200多年前,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与阿曼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
苏哈尔号纪念碑:碑分三层,南面上层中间再现了苏哈尔号三桅木帆船的航行图。船髹白色,帆上绘有阿曼的国徽标志。图右边是光芒四射的太阳,象征着阿拉伯民族的和平使者,迎着惊涛骇浪,历尽千辛万苦向东方胜利航行。图右上角绘有当时阿曼至广州的航线示意图,图中清楚地标示:当时木帆船由阿拉伯半岛东部的阿曼港口马斯喀特出发,经阿曼湾、阿拉伯海入印度洋,沿着印度、斯里兰卡海岸东行,进入马六甲海峡,绕过新加坡北上,经越南、湛江沿岸,直达广州。
该碑中层刻有中文碑记,左右上角,分别刻有中国国徽和阿曼国徽。碑文曰:“以大慈大悲的真主的名义。阿曼苏哈尔木帆船马斯喀特——广州航行纪念碑。公元1980年11月——1981年7月。发生在公元八世纪的辛巴达航行,使阿曼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往来繁荣一时,苏哈尔港和广州遂成为两国交往的中心。为再现象征这一历史关系的辛巴尔航行,伟大的卡布斯·本·赛义德苏丹陛下下令采用原始的传统材料,建造一艘木船,命名为‘苏哈尔号’,从马斯喀特顺利航行至广州珠江,全程历时8个月。阿曼苏丹国民族遗产文化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共立此碑,永志两国友好。”
碑的北面是阿拉伯文,图案和文字内容同南面的完全一样。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贞元年间(785~804),广州通过海上航行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活动就相当频繁,宰相贾耽所记录的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就有7条,其中以广州为起点,通过印度洋、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洲沿岸的航线被称为“广州通海夷道”,其内容辑录在《新唐书·地理志》中。
阿曼人是一支古老的航海民族。1200多年前,航海家阿布·奥贝德从阿曼北部有着“通向中国门户”美誉的苏哈尔港出发,和同伴驾驶着双桅木船,凭风力驱使前进,靠日月星辰导航,战波涛避礁石,经过整整两年,航行6000余海里,历经千难万险,最终驶抵中国广州。阿布·奥贝德的壮举印证了中阿两国交往历史之悠久。在陪伴无数中国孩童成长的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中,那个航海冒险的勇士辛巴达,正是取材于阿布·奥贝德。为了重现阿曼航海家阿布·奥贝德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中国的情形,1980年11月,没有安装现代航海设备的“苏哈尔号”自阿曼首都马斯喀特起航,8个月后,安全抵达中国广州。“阿曼苏哈尔号木帆船马斯喀特—广州航行纪念碑”就是记述和纪念这件事的。辛巴达航行使阿曼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往来繁荣一时,苏哈尔港和广州遂成为两国交往的中心。
为巩固和加强阿中传统友谊,阿曼人民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精心仿造了“苏哈尔”号木船。1980年11月23日,仿古木帆船“苏哈尔”号从马斯喀特启航,沿着古代阿拉伯航海家走过的航线,历经8个月(216天),于1981年7月1日抵达广州。这段航行再现了《一千零一夜》里描述的辛巴达七次航海最后到达中国的故事,再次证实了广州早在唐代就是世界名港的历史。
《广州通海夷道》似是航海者从广州出发,抵达阿拉伯半岛的航海日志,详细地纪录了航船路经的国家、城市、航程和见闻。具体是从广州出发,经香港、湛江、越南沿岸,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途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入阿拉伯海,到达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的阿曼国的马斯喀特、苏哈尔等港口城市,最后再经过波斯湾水域抵达波斯湾头的巴士拉。综观全航程,涉及的国名31个,地名12个,小国70多个,全程航线还包括了一段河陆联运。
为纪念此次活动,阿曼苏丹国民族遗产文化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于1995年在“苏哈尔号”登陆处白鹅潭南岸的洲头咀公园内建立纪念碑。后来,广州市又在洲头咀公园的中心,建造了一个巨型城雕,以一个高4米、重达26吨的巨型船锚实物为主景,反映洲头咀辉煌的航运历史。
洲头咀公园拥有亭台曲径,绿树婆娑,花香鸟语。胸径盈抱的细叶榕和木麻黄浓荫覆盖,挺拔的木棉树萌绽出英雄花朵,郁秀的白兰树溢袅出扑脸幽香。微风习习,涛声潺潺,正是市民消闲休憩、读书晨练的好地方......
![]()
在广州市城市面貌“三年一中变”中,这里建设成开放式街心公园。园内绿树成荫,有直径约三十米的圆形文化广场。高达四米的大型铁锚耸立在广场中央,这个铁锚是中国与阿曼两国交往悠久历史的见证。
这个鸟语花香的街心公园,却记载着广州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光荣壮举......
反抗英人强划租界的斗争指挥中心:1847年,广州河南人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英人企图强占洲头咀为租界的斗争,这场斗争获得了完全胜利,有力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和清廷的投降妥协势力,极大地鼓舞了广东人民向英国侵华势力作斗争的意志、信心和勇气。
1842年清廷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后,英人为了扩展侵华,觊觎濒临白鹅潭、航道深阔,锁扼三江,具有战略地位的洲头咀,妄图夺为己有(当时沙面尚未沦为外国租界)。1847年,英国公使、香港总督德庇时以佛山等地群众殴打英侨为藉口,于4月3日指挥坚舰利炮侵入广州,提出“入城、租地、惩凶”三项无理要求,横蛮地要强占洲头咀为租界。当时清廷两广总督耆英卖guo媚敌,居然允诺所求。不久,英人肆无忌惮地在洲头咀丈量土地,插旗志界。此荒唐举措激起了广州河南人民的义愤,迅速掀起了抗争的怒潮。河南48乡火速派出代表,齐集在双洲书院,共商对策。会议一致通过了如下3项决定:一、组织河南民众武装自卫队,誓保家园;二、派人到城郊各乡要求声yuan;三、起草《河南合堡四十八乡绅耆致英国领事官信稿》。3天后,组织各乡绅民代表3千多人,到对岸“十三行行商会所”游行示威,递交了义正辞严的抗yi信。与此同时,广州城郊10万壮勇也举行游行示威,予以声yuan。随后又撰写了《河南乡绅呈大宪禀》、《河南合堡绅耆公启》等文件广为散发,组织新一轮的反对英人强蛮入侵的怒火狂涛,全省各地都纷纷奋起支援响应。在《省各乡士民公启》中提到鹿步司(河南属茭塘司)、沿海及西北各乡组织近百万乡众持戈待命,指出:“若英逆安分不入内地居住,我士民不必与之计较,倘一入内地居住,立即飞柬通知,齐心奔赴,使英逆一人不留,片帆不返,以伸公愤。”德庇时及耆英之流怯于公愤,只得知难而退,于5月25日宣布中止租地图谋,洲头咀民众抗英斗争终于赢得了伟大的胜利。
黄萧养用兵之地:15世纪中期,广东出了一位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他的活动中心就在广州白鹅潭和洲头咀一带。黄萧养,广东南海人,出生年月不详。据《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摘录的《明书·卷161》记载:明正统年间,黄萧养被诬为盗入狱。十三年(1448)黄越狱后,在广东起义,时南海、番禺、香山各县农民纷纷响应,投身义军,人数达10万之多,另拥有战船800多艘。义军先攻陷佛山,拥黄为顺天王,年号东阳,进而攻入了广州城。又据清《廿二史札记·明代先后流贼》载,佥都御史杨信民巡抚至广东,“使人持谕入贼营招之”,企图分化瓦解起义军。杨猝死后,明室又命都督董兴前来“讨伐”。景泰元年(1450),两军对阵于广州,“贼舟千余艘,势甚炽,进至大洲,击贼,杀溺死者无算”。“萧养中流矢死,俘其父及党羽,皆伏诛。”清代广东番禺名士屈大均着的《广东新语·人语·盗》中录:“黄盗名萧养……。直犯广州,于五羊驿僭位,称东阳王,改授伪官百余人。珠江之南,有伪南汉离宫故址,增筑居之,船抵五羊门外。”综合上述史料可知,黄萧养之义军勇猛异常,扩展迅速,很快就攻占了广州,把南汉的昌华别苑、刘王廪旧址(在今海珠区昌岗东路、江南大道中附近)修葺扩建为行宫,自封为王,把战船陈列于白鹅潭珠江前航道五仙门一带,前线指挥部就设在洲头咀。由于黄义军声势十分浩大,屈氏也不禁叹称“海寇之雄,莫过萧养”。虽然这次起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起事、发展到失败仅两年光景,但这对动摇明朝社稷根基,唤起民众觉醒,无疑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围绕着人民桥,广州的千年历史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对面是百年的广州酒家。徜徉在洲头咀公园,观赏白鹅潭景色,联想这里曾经发生的历史故事,又将人的思绪引向漫长的历史时空,平添怀古思今的情愫......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