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再游广州——历经磨难的海珠桥
广州的海珠广场上,有这样一座见证者广州百年历史的大桥——海珠桥......
海珠桥位于海珠、越秀两区交界,解放桥、江湾桥之间,曾是连接广州河南河北的唯一通道。大桥于1929年12月动工,1933年2月建成通车,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德国工程师设计,使用英国钢材,称之为:“珠江大铁桥”。海珠桥全长356.67米,主桥全长182.90米,南北两跨对称布置,原为三孔下承式简支钢桁架桥,设计荷载为二列10吨汽车,中跨为开启式结构,能向上分开,以利大船通过。海珠桥的建成方便了珠江南北两岸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两岸的交流,加快了广州的城市建设与发展。1962年,海珠大桥和广州解放纪念像以“珠海丹心”的名义共同入选了1963年的羊城八景。
2019年4月12日,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海珠桥是中国第一座钢桥和广州市第一座跨江桥梁,于1933年2月正式通车,其后经历两毁两建以及1995年的加固工程。2012年2月28日,79岁“高龄”的广州第一座跨江大桥海珠桥正式开始大修,计划耗时18个月、花费近3亿元人民币,是广州史上最大手笔的一次桥梁维修。此次大修以恢复1950年的历史原貌为基础,主桥由南、北边跨和中跨组成,其中,中跨原钢材100多年前的英国钢全部换成新钢件,而这些“古董”钢结构将会作为文物进入博物馆,供市民参观。经过此次“强筋健骨”后的海珠桥可再为广州人服务50年。维修后的海珠桥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可承受20吨的汽车通过;桥面两侧的曲线拉长,坡度更加平缓;主桥通航净高抬高至8.7米,与珠江上其他桥梁达到同样高度;边桥增加了盲道,并设置记录着海珠桥六大历史事件的12块景观墙。
超宽的人行道......
●1933年2月,大桥落成通车,当时的桥长180米,宽18.3米,为简支拱形下承钢桁架梁。以其临近“海珠石”改名为“海珠桥”,为当时广州市区唯一一座跨过珠江的桥梁,旧海珠桥为开合式桥梁,方便船只通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落成时海珠桥的落款是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胡汉民。
●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派遣飞机轰炸广州,把桥体的开合器震坏,日军还把整套设备盗走。从此大桥不可以开合,只能让小船通过,大船则泊于黄埔码头。后虽经修建,中段桥面开合部分已无法复原。
●1949年,国民党当局在败退广州前夕,提出“总撤退、总罢工、总破坏”的行动口号,妄图变广州成为废墟,并以破坏海珠桥为主要目标。10月,广州卫戍司令李及兰派遣军队和便衣特务,以汽车运载黄色炸药近100箱,置于桥墩、桥梁接合部。14日下午5时50分施爆,由于时间紧迫,竟未通知桥上人员撤离,造成400多名市民死伤,沉毁民船100多艘,震损房屋数百间,受灾居民3000多人,海珠桥被炸毁。
●1950年3月25日,市政府开始重建海珠桥,由衡阳铁路管理局技术员卓观培带领有关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仅用六个月时间便把海珠桥修复并通车,桥长486米,正桥182米,桥宽33米,重建后的海珠桥桥面不能开合,桥上来回设有三线行车,两边亦设有行人路及自行车道,外观与原桥大致相若。
●上世纪70年代,海珠桥上交通日趋繁忙紧张,1974年12月海珠桥扩建工程正式动工,在原桥两侧加宽各11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桥跨与原桥一致组合成一新的桥面体系。经扩建的海珠桥,新旧桥既独立又联体。现桥长486米,正桥182米,桥宽33米。
●1995年5月至1996年9月,海珠桥在原桥上进行加固、维修。工程采用自锚式吊索方案,将中孔恒载转嫁到吊索上,原桥变为三孔连续自锚式悬索吊桥!
●2012年2月28日,海珠桥正式封闭,进行为期18个月的大修;途经海珠桥的22条公交线路改道绕行解放大桥、江湾大桥及人民桥。
●2013年8月,海珠桥大修基本完成,此次大修拆除重建了两端地面上的引桥,并更换了主桥的钢材。而包括1995年加建的吊塔在内的加固结构也完成了使命全部拆除,基本恢复1950年原始结构。
●2013年8月31日,经过18个月漫长的等待,下午2∶00到晚上9∶00,开放海珠桥的主桥和引桥,行人单方向自北向南通行。
●2013年9月1日,修复后的海珠桥正式恢复通车。
站在桥上可以欣赏到珠江两岸的美景......
珠江:又名粤江,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境内第三长河流。珠江原指广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长的一段水道,因为它流经著名的海珠岛(石)而得名,后来逐渐成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条河流的总称。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流经中国中西部六省区及越南北部,在下游从八个入海口注入南海。珠江年径流量330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2位,仅次于长江,是黄河年径流量的7倍,淮河的10倍。全长2320千米,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其中442100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11590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内。),是中国南方最大河系,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珠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774条,总长36000多公里,丰盈的河水与众多的支流,给珠江的航运事业带来了优越条件,航运价值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珠江水系水能资源蕴藏丰富,著名的天生桥、大藤峡、鲁布革、新丰江等水电枢纽都属于珠江水系。珠江流域面积广阔,多为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4.5%,平原面积小而分散,仅占55%,比较大的是珠江三角洲平原。珠江流域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都在珠江流域。
珠江原指广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长的一段水道,因为它流经著名的海珠岛(石)而得名,后来逐渐成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条河流的总称。珠江有狭义和广义之称。更狭义的珠江,是指珠江支流在广州西北方的“三水”汇合后,由北向南,又从西到东流经广州市区的那一小段河道。
在古代,珠江流经广州市区的那段河流原来是很宽阔的,约有2公里宽。原来珠江的北岸不在沿江路,而在中山路一带,而南岸,千百年来大致没有改动。在宽达2公里的珠江中,原来有3个礁石岛,叫做海珠石、海印石和浮丘石。海珠石是旧时珠江河道中的巨型礁石岛,又名海珠岛,在今沿江西路与新堤附近。海珠石因长期被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所以被称为海珠石。宋时该石仍位居江心,后因泥沙冲积,渐与珠江北岸陆地相连。1931年扩筑新堤建沿江西路时,海珠石始沉埋地下。
天字码头(Jetty
Tianzi):俗称“广州第一码头”,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清朝中叶曾被指定为官方码头,但凡官员从水路到广州或离开广州,都在此上落。码头前面有接官亭,作为迎来送往官员之用。是目前广州使用历史最久的码头。据乾隆《广州府志》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布政使王士俊在天字码头建日近亭,供接官之用,官员卸任离广州时,也在此亭恭请圣安,然后才下船启航赶路。当时,这码头只供官员使用,民船不得在此停泊,由于它具有如此显赫的特殊身份,所以称为天字码头。
1839年(道光十九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就是在天字码头登岸,鸦片战争爆发后被皇帝免职,充军伊犁,而离开广州时,他也在此下船的。辛亥革命前夕,清廷派凤山为驻粤将军,当其在天字码头上岸不久,就被革命党人的炸弹炸得横尸路旁,为清政权敲响丧钟。辛亥革命之父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多次途径天字码头,最后也曾在此坐船逃往香港。
大桥另一边的景色......
解放大桥:于1994年12月动工,1998年2月通车,为跨越珠江两岸,连接越秀区与海珠区的一座桥梁。北起越秀区解放南路,南接海珠区同福路、同庆路。大桥全长923米,宽25米,双向4车道,两侧各有3米宽的人行道。
儿子偷拍......原来我工作的时候是这副模样......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