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再游广州——沿江路·老广州的记忆
粤海关旧址所在的这条马路叫做沿江路,另一侧是看似平静的珠江与花团锦簇的长堤。沿江路被称为广州的外滩,这是一条见证了广州诸多历史的街道,有着众多的著名建筑景点,有些曾经闻名全国,是到广州的游客必打卡地方之一。这条街道跨越广州老城区越秀区与荔湾区,与人民南路、北京路、西堤大马路相连,曾经是广州最繁华热闹的地方之一,有着众多广州曾经的地标建筑。从清末民初起,沿江路与长堤一带为广州最繁华的街道,老字号林立,20世纪末期开始日渐衰落。但这并不妨碍它独特的韵味......
沿江路东起东湖路南端路口以东,西至六二三路,全长2946米,宽11~20米。全路分东、中、西三段,东湖路至东华南路为沿江东路;东华南路至海珠广场为沿江中路;往西为沿江西路。这一路段具有突出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广州市的传统中轴线至海珠广场将她一分为二;同时她又位于城市景观东西中轴线上,源远流长的珠江衬托着好秀美的风光;北京路、长堤路等传统商业中心与之相互呼应;爱群大厦、海珠石、永安堂、中央银行旧址等集中反映了广州市的历史文明的各式典型建筑互为依存。
沙基惨案纪念碑:沙基惨案发生于1925年6月23日,又称六二三事件,指的是英国士兵开枪镇压广州的游行队伍,造成严重伤亡的事件。1926年在这里修建的道路,为表示纪念,定名为六二三路。当时的广东革命政府在人民桥东侧、珠江河畔,竖立了刻有“毋忘此日”的石碑,后因城市建设需要,1950年被移至沙面东桥,改为“沙基惨案烈士纪念碑”,上有题词:“一九二五年六月廿三日沙基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其后又被拆毁重立,1963年此碑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67年在修建人民桥时,此碑拆去,后在桥北东侧再建新碑。新碑于1999年内环路建设人民桥扩建时再次被拆。现时的纪念碑是于2001年10月18日重新与市民见面,此次的纪念碑是按1926年建设的纪念碑原貌复建的。纪念碑按其原设计图纸用一整块花岗岩重新雕刻而成的,高约3米。正面刻着“毋忘此日”四个大字,用竖排的形式注上“中华民国十四年六月廿三日”。碑座上的落款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廿三日广州市政府立”。纪念碑后面,另立了一块约0.5平方米的正方形花岗岩,上面刻写着“沙基惨案纪念碑重建说明” 。
1925年5月,英日镇压在上海游行工人引发的五卅惨案。6月,广州和香港工人为声yuan上海工人发动的省港大罢工。“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广东区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派邓中夏、杨殷、苏兆征、林伟民、李启汉等人到香港和广州沙面租界的工会以及工人群众中进行了罢工的准备工作。
1925年6月19日,香港海员、电车工人、印刷工人首先罢工,接着其他行业的工人也纷纷响应,罢工人数达25万人。工人声明拥护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对“五卅”惨案提出的17项条件,并针对英帝国主义在香港执行的歧视华人政策提出了“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选举、劳动立法、减少房租、居住自由”六项要求。有10万多名工人在苏兆征等人的率领下回到广州。广州英、美、日洋行和广州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加入了罢工的行列。
1925年6月21日,为声yuan上海的罢工工人,香港、广州工人也进行罢工,工人纷纷离职返回广州。1925年6月23日,广东各界在东较场举行了声讨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五卅”惨案大会,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中共广东区委主要领导人陈延年、周恩来均参加了游行。下午2时15分,游行前队抵达沙基,秩序井然地转入菜栏街,后队继续有序地行进在沙基、西堤一带。2时40分,当岭南大学、坤维女子师范学校、圣心书院、执信和广州二校及黄埔军校等学生队伍行进到沙基时,沙面西桥旁的域多利酒店上一名外国人首先用手枪向游行队伍打响第一枪,已经处于戒备状态的沙面内西桥脚的英法军队立即以机枪向沙基扫射,游行队伍走避不及,当场死亡多人。为避免事态扩大,参加游行的中国军人和军校学生均遵守纪律未予还击。
惨案发生后,各界群众团体、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东省政府纷纷抗yi英、法等帝国主义的罪行。广东交涉署复英、法领事照会,提出5项严正要求。7月11日,广州10万民众公祭沙基烈士。广东革命政府立即以广东省长胡汉民的名义向英、法、葡驻广州总领事提出最严重的抗yi,26日又第二次提出严重抗yi,并向各国领事提出:
(1)此案各有关国派大员向广东革命政府谢罪;
(2)惩办与该案有关系之长官;
(3)除两通讯舰外,驻粤各有关国兵舰一律撤退;
(4)沙面租界交广东革命政府接管;
(5)赔偿此次死伤人员恤金。
人民桥:为跨越珠江两岸连接荔湾区与海珠区的一座桥梁。其北起六二三路、与康王南路相连,跨越珠江,南至洪德路、与工业大道北相连,是一座3孔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钢构桥。大桥全长701.2米,主桥长182米,宽18米,其中行车道12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南北引桥长519.2米,宽12米,但引桥不设人行道,由4座步梯连接主桥供行人、自行车上下。民国21年(1932年),曾提出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西濠口建筑西堤铁桥。民国24年(1935年),工务局亦进行筹划并选取桥式,但桥未筑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珠江南岸工业发展迅速,海珠桥难以承受日益加大的交通流量,急需建设新桥。1967年5月1日人民桥竣工通车。这座桥分别连接沿江路、六二三路及沙面旧东桥,百年前的广州历史被一桥联通。
粤海关旧址(Mansion of the Canton Customs):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一处清末民初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楼,俗称大钟楼,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濒临珠江河道。1914年3月28日奠基,由海关总税务司署英籍总工程师大卫·迪克(David C Dick)规划,英国建筑师阿诺特·查尔斯·达德利(C. D Arnott)设计,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至今已100年,钟楼里有目前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英制全机械传动式立钟。大钟音乐采用了英国威斯敏斯特宫(Westminster Palace)报时钟声,所鸣钟声响彻四方,1公里范围内均可听到,钟楼为穹隆顶,高13米,四面各砌双柱塔司干双柱。钟楼建筑面积62平方米,分为两层:下为钟室,内有不同口径的铜制吊钟5座;上为钟机房,四面各有直径2.5米的外向圆钟面,昼夜通明,可24小时奏乐报时。曾作为往时广州人的标准时间参考,也是很多广州老街坊的城市记忆。钟楼由华昌工程公司承建,于公元1916年6月建成,大楼坐北向南,四层,连钟楼总高31.85米,建筑面积404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资21万银两。该海关创立于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与江海关、津海关合称清朝三大海关。该大楼见证中国海关从清朝到建国的发展历程。
塔影楼:粤海关大楼对面的沿江西路36号,是一栋屹立在珠江边上的墨绿色4层楼房。塔影楼是新会籍陈少白先生所建的联兴码头事务所兼住宅。塔影楼四层为西式洋房、顶层为中式四檐滴水,在珠港之夜确如灯塔。它与欧洲传统形式的海关大楼斜斜“对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海关为国外势力所渗透或控制,直至1921年孙中山为总统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颁令收回海关管理权之时,香港英国当局竟派兵前往粤海关进行恫吓,一些外国使团亦叫嚷“不准干预海关行政”。陈先生当年兴建塔中式塔影楼,也算是一种抗争与风骨。
虽然经历了20年代各派政治势力的残酷斗争,经历了日敌侵华的战火,经历了蒋家王朝的逃亡潮,经历了文革动乱的冲击,塔影楼以其坚实的基础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保留着原有的风韵。3楼至今仍住有陈少白先生的亲戚,厅和房间还保留有陈少白先生使用过的旧物——办公桌、酸枝睡椅和高脚茶几、床、屏风等物。20年代孙中山曾在塔影楼2楼居住过,2楼浴室内还摆设着当年主人使用过的大浴缸。
陈少白,1869年8月27日生于新会外海乡,自幼接触叔父梦南翻译的西方书籍,渐生发奋自强思想。1888年,陈少白来到广州沙基美国长老会新创办的格致书院学习。他擅长文学、歌赋、诗画,在校内有“才子”之称。1890年1月,他认识了孙中山,两人志同道合。陈少白为追随孙中山,先后两度辍学:第一次是在认识孙中山后,不顾父亲反对,离开了格致书院,进入了孙中山正在就读的香港丽雅英文医学书院学习。在这段时期,孙中山、陈少白、杨鹤龄、尤列4人,不满清朝的腐败,仰慕洪秀全的反抗精神而自称反清“四大寇”。第二次是在孙中山毕业后,1893年春到广州西关冼基开设东西药局,需要助手帮助,尚未毕业的陈少白,又一次违背父愿,辍学赴广州帮助孙中山料理药局。1894年,孙中山走上了职业革命家之路,陈少白也跟着结束药局,追随孙中山革命。1895年,孙中山与陈少白等人一起建立了香港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流产后,陈少白辗转各地,继续开展革命宣传,筹措经费,策动惠州起义。他于1899年奉孙中山命创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并筹措经费。1908年,他还帮助广州西关的振天声剧团赴南洋演出爱国剧目。
辛亥革命后,陈少白先后两次辞官,致力于办实业和家乡建设。第一次,是在1911年11月,陈少白在广州任广东军政府外交司司长后,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以统一大局为重辞去临时大总统职,陈少白也即辞职办实业。他倡议由华人自组粤航公司,航行穗港航线。随后,他担任了粤航公司总司理,全心经营穗港航线。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为复兴航运业,在香港高价收购旧轮船,陈少白趁此时机,在1919年把公司船只全部卖给英国,结束了粤航公司,购下联兴码头,在码头旁建起了这座4层半大楼,作为码头事务所。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聘当年四大寇中的陈少白、杨鹤龄、尤列为总统府顾问,陈少白欣然赴任;1922年1月,并被任命为国立中华国民银行监督。孙中山的北伐计划没有得到当时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支持,陈少白虽曾斡旋孙中山与陈炯明间的关系,但终告徒劳——陈炯明于6月16日发动叛乱,围攻总统府,于是陈少白再度辞职返回故里,但仍于8月9日寄出万金,支持孙中山继续革命。以后,陈先后出任外海团保局长、乡事委员会主席、乡长等职,专心家乡建设。他并多次告诫子女亲属,不可凭借他的声誉入政界做官,他的子孙均遵从此训。至30年代,陈少白因不满陈济棠纵赌,拒绝重出政坛之邀请,避居北京。1934年12月23日,陈少白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
“日日凝妆珠海岸,经年憔悴深闭门。风光如许人何处,厌记江潮涨落痕。” —— 《忆塔影楼》1928年·陈少白
广州邮政博览馆:大楼建成于1916年,曾先后作为广东邮务管理局、邮电部广州邮局和广州市邮政局办公楼,2002年8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州邮政博览馆是集展览、收藏和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览馆,是展示沿革历史和集邮文化的窗口。游客来此不仅能了解和认识邮政历史的变迁发展,办理邮政和集邮业务,选购邮品,还可领略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
西堤码头位于沿江西路,码头历史悠久。沿江西路曾名新堤大马路,昔为珠江河岸浅滩,民国21年(1932)在长堤之南人工填河,并筑堤修路,称新堤大马路,1966年改名沿江一路,含沿珠江岸边之意,1981年更名沿江西路。码头附近有爱群大厦,东亚大酒店等建筑群,更有广州独特的西关美食......
南方大厦:广州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楼房,原名城外大新公司,坐落在沿江西路49号,12层高的南方大厦是珠江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东边是爱群大厦,西边有古老的广州海关、邮政局和文化公园,再往前是沙面。附近还有西濠二马路、人民南、十三行等著名广州路段,长期是广州最著名的商业中心。该建筑建于民国初年,是中国最早的“摩天大楼”。这幢1922年建成的中国第一高楼,同时期的它,比天津最高楼劝业场早6年,比上海最高楼沙逊大厦早7年。尤为特别的是,大楼天台还设有空中花园、游乐场,设有4部 电梯运送客人,一至四楼设有一条环形的汽车小道,小车可沿着楼四周的螺旋形斜坡蜿蜒而上直接通到四楼,还自置有供水、发电等设备,其独特设计为国内罕见,在当时是华南最宏伟华丽的百货商店,吸引了不少人去参观、游览和购物,开业后营业额领先于同业公司。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10月20日广州被日军侵占,城外大新公司被日机轰炸导致失火,连续烧了四天三夜,全部货物付诸一炬。又因“城内大新”的货物在广州沦陷前都搬到西堤“城外大新”储存,而同时被烧光,故留存货物寥寥无几,广州大新公司因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爱群大厦:又名爱群大酒店,建于1934年初,于1937年落成开业,位于沿江西路113号,是当时华南地区最高的建筑物,在1937年至1967年作为“广州第一高楼”的地位保持了整整30年,又是一座典型的骑楼建筑。该楼建筑面积为1.14万平方米,高六十四米,共十五层。建筑风格独特,外形仿美国摩天大楼,具有端庄、明静、简洁、和谐的特色。曾夺广州建筑物之冠,被当时新闻界誉为“开广州高层建筑之新纪元”,并以设备最新式、完善、豪华而著称。全楼拥有客房300间,双人房设有电话、卫生间,上落有电梯。夏有风扇,冬有暖气,还设有中西餐厅、酒吧。爱群大酒店在当时执旅馆业之牛耳,在海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素有“南中国之冠”的美誉。
据说,建筑师为了寓意“爱群诸公”努力向上的创业精神,在建筑立面上特别强调挺拔的艺术效果。既借鉴美国创摩天大厦新风格的纽约伍尔沃期大厦(WoolworthBuilding)的设计手法,又在哥特式复兴风格中渗入岭南建筑风格。为了创造竖线条,所有窗都采用上下对齐的竖向长窗,并且在各个立面的窗两旁都布置了上下贯通的凸壁柱(或称“倚柱”),这样在阳光下既形成竖向阴影,又使窗口得到侧向遮阳。为增强向上的动感,还在褐色的五棱台形混凝土屋顶五个角的顶部加上五个白色的小尖塔。这五个小尖塔烘托着直指蓝天的钢筋混凝土旗杆,给人蒸蒸日上之感。此外,裙楼顶与塔楼顶的女儿墙造成高低不一的城垛形,在视觉上也增强了向上的动感。
爱群大厦是同盟会会员陈卓平先生集华侨资本创办的,因由香港爱群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投资兴建,1952年易名爱群大厦。1966年在东侧建18层新楼,高67.7米,更名人民大厦。1984年增建旋转餐厅,1988年以后恢复原名。
1937年大酒店落成之日,国民党军政要人李宗仁、孙科、于右任、余汉谋等都亲自题ci庆祝,富商名流争相捧场致贺,故翰墨题词,琳琅满目。前往观盛者熙熙攘攘,轰动一时。旧时代的“爱群”是显贵们活动的场所,平民百姓是难以涉足的,就连其门前骑楼下的长廊,一般人都不敢随意踏入。
50年代至60年代初,爱群大厦这座器宇轩昂的高级宾馆,既是广州的特征之一,又是涉外活动的重要场所。首任广州市市长叶剑英曾多次接待国际友人、港澳知名人士及赴京参加世界保卫和平代表大会的各国代表;东欧等国的文艺、体育团体以及各国信使更是喜欢光临惠顾“爱群”;中南局书记陶铸及原广东省省长陈郁经常在“爱群”接见宴请外宾。各国领事馆举办招待酒会,都指名要“爱群”的厨师、服务员接待。具有国际盛会之称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从1957年起首届至第10届的开幕、闭幕酒会的接待服务工作,均由“爱群”独家承担,至现今每届交易会,“爱群”仍是港澳、华侨来宾喜欢下榻的地方。
广州民间金融街位于越秀区长堤大马路,毗邻珠江北岸,全长约800余米。早在80多年前,长堤就有着“中国金融街”的美誉。在经历繁华、没落与复兴之后,重新以民间金融业定位而再次出发的长堤更显“金融味”。沿着金融街,不同寓意的金融雕塑沿街而立。从街口进入,沿途可以看到主雕“经纶济世”,副雕“金钥匙”、“财富如意”、“第一桶金”、“五羊鼎”、“广州金融街标志”等。其中,广州金融街标志借用算盘这一传统计算工具造型,表征与财务和金融相关的内涵。
经纶济世:雕塑取形于西汉(南越王时期)所使用的古钱币造型以及南越王所喜用的飞凤造型。基座上雕刻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等的历史事件,以展现金融街的主题内涵和岭南地区特色。
这里的塑像原为海珠公园里的程璧光塑像,现换为工人形象......
程璧光(1861-1918):广东香山人,中华民国初年海军将领。程璧光原为广东水师广丙号舰管带,曾参加甲午战争。北洋舰队覆没后,由程向日军提交降书,这是他一生对人讳言的事。事后其被革职,转而参加革命。1917年,孙中山鼓励程璧光与北洋政府脱离关系。7月21日,程璧光率部分舰只举义南抵广州,并于次日发表海军护法宣言,史称护法舰队。9月10日,军政府成立,孙中山被选为大元帅,程璧光任海军总长。当军政府酝酿改组期间,广东军人拥立程璧光兼任粤督。这是广东地方势力以“粤人治粤”的口号,排斥桂系势力的表示。正当这一易督活动进行之际,2月26日下午八时,程璧光被人刺杀于广州海珠(海军办事处所在地)对岸,弹中胸部,即时殒命。一般疑刺客为桂系军阀陆荣廷、莫荣新所派遣。军政府大元帅追念程璧光护法之功,1919年1月20日,广州军政府追授为海军上将。1922年7月20日追赠其为勋一位海军上将,并在广州海珠公园为之建立铜像,以兹纪念。
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沿江馆:又名永安堂,位于沿江西路149号,解放前,它曾是仅次于爱群大厦的广州第二高楼。它是著名爱国侨领胡文虎在国内生产和经销“虎标”万金油等良药的主要场所。
永安堂大厦建于上世纪三shi年代,坐西向东,平面呈方形,正面和侧面均为五开间,首层沿街以骑楼建筑形式跨建在人行道上,建筑面积4251平方米,东面为入口大门,明间砌圆形拱门,楼高五层,以上砌五层钟楼,外观分三级收分,最高一层为方钟面,方形四面均设钟,顶部竖旗杆,楼面外墙涂刷水洗石米可人行路面涂刷水磨石米,首层大厅铺大理石地板,大理石柱式雄浑简练。
号称“万金油大王”和“报业大王”的胡文虎(1882—1954年),出生于缅甸仰光,祖籍福建省永定县,是南洋著名的华侨企业家、报业家和慈善家。1908年继承其父胡子钦留下的一间永安堂中药铺,根据中西药理,刻苦钻研中、印、缅古方,利用西方先进的制药技术,并重金聘请医师、药剂师,将其父创制的“玉树神散”秘方改良成既能涂又能内服,携带方便的“虎标”万金油。从走街串巷地推销到大规模全方位地宣传促销,终于使“虎标良药”风靡全世界。据估计,当时地球上全人类有半数以上的人们购买和使用过“虎标良药”。广州永安堂就是胡文虎在他的事业鼎盛期在广州设立的分机构。
此外,胡文虎还创立了群星灿烂的星系报业集团,旗下的中英文报纸多达16家,形成遍及全球的庞大报业网,写下了20世纪国际新闻史上引人注目的篇章。而且胡文虎一生乐善好施,慷慨大度,捐献的财物不计其数,仅为抗日贡献的钱财,英国学者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可见其赤子之心,爱国之切。1992年10月省政府正式决定将永安堂归还胡的女儿胡仙。1995年5月31日,胡仙将永安堂捐赠给广州市政府将其作为少年儿童图书馆。在捐赠仪式中,广州市委书记高祀仁向胡仙颁发了“爱心隽永”纪念匾;并将永安堂命名为“纪念胡文虎先生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早在1993年8月这里已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长堤,从修筑开始就与商业、金融有直接关系。百余年前,张之洞为“防洪”、“兴商务”而兴建广州长堤,将西关的繁富引向长堤;88年前,孙中山先生在沿江中路193号亲手创办中央银行时,长堤受自清代一口通商以来的带动,“坊港纵横,货物如炽”,成为各国商贸业和洋行抢滩中国的滩头阵地。广州长堤自此受称“中国金融第一街”美誉。100多年后的今天,经历繁华、没落与复兴之路,广州民间金融街的正式建成开业,推动百年长堤发展金融再出发。 金融与商业相存相依,几落几兴,长堤金融的起兴与再崛起,与千年商都商脉文脉息息相关。
天字码头(Jetty
Tianzi):俗称“广州第一码头”,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清朝中叶曾被指定为官方码头,但凡官员从水路到广州或离开广州,都在此上落。码头前面有接官亭,作为迎来送往官员之用。是目前广州使用历史最久的码头。据乾隆《广州府志》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布政使王士俊在天字码头建日近亭,供接官之用,官员卸任离广州时,也在此亭恭请圣安,然后才下船启航赶路。当时,这码头只供官员使用,民船不得在此停泊,由于它具有如此显赫的特殊身份,所以称为天字码头。
1839年(道光十九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就是在天字码头登岸,鸦片战争爆发后被皇帝免职,充军伊犁,而离开广州时,他也在此下船的。辛亥革命前夕,清廷派凤山为驻粤将军,当其在天字码头上岸不久,就被革命党人的炸弹炸得横尸路旁,为清政权敲响丧钟。辛亥革命之父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多次途径天字码头,最后也曾在此坐船逃往香港。
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黄埔同学会、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旧址:在沿江中路239号靠近天字码头的地方。1924年孙中山决定创办黄埔军校,以此处为黄埔军校筹备处,蒋介石、廖仲恺、叶剑英等曾在此工作。黄埔军校开学后,筹备处改为黄埔军校驻广州办事处。1926年后,黄埔同学会、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曾在此办公。
沿江路,是一条充满老广州回忆的道路,它见证了广州的发展历史,曾经繁华热闹,如今岁月静好......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