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再游广州——粤海关旧址(大钟楼)
广州永远都是花团锦簇的。来到一座城市,追寻她的前世今生,是我最热爱的事情。从十三行博物馆出来,不多远就是粤海关旧址。这座曾经辉煌一时,并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建筑物,静静地矗立在古老的沿江路上,默默地向游人诉说着它的所见所闻......
粤海关是广州海关的旧称,是我国最早设立的海关之一。粤海关创立于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与江海关、津海关合称清朝三大海关。在粤海关史上,海关关址有二:一是设立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咸丰十年(1860)间五仙门内的海关关址;一是咸丰十年后设在广州沿江西路的海关关址。沿江路上的海关大楼见证中国海关从清朝到建国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粤海关旧址(Mansion of the
Canton
Customs)是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一处清末民初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楼,俗称大钟楼,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岭南街道联庆社区沿江西路29号,濒临珠江河道。1914年3月28日奠基,由海关总税务司署英籍总工程师大卫·迪克(David
C Dick)规划,英国建筑师阿诺特·查尔斯·达德利(C. D Arnott)设计,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至今已100年。
该建筑白色古罗马风格,是近代流传到中国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型建筑。1914年奠基,由海关总税务司署英籍总工程师大卫·迪克(David
C Dick)规划,英国皇家建筑师阿诺特·查尔斯·达德利(C. D
Arnott)设计,华昌工程公司承建,于公元1916年6月建成。大楼坐北向南,四层,连钟楼总高31.85米,建筑面积404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要建筑材料均由美国进口。东南立面用花岗石砌筑,西北立面砌红砖墙,整体钢筋水泥结构,以大块麻石作基础。首层为基座形式,用大理条石砌筑,使上层光滑的圆柱和饰以花饼的栏杆形成对比。正面外墙以花岗岩圆柱与条石镶砌,正面和东侧柱廊全部双柱,仿罗马爱奥尼式巨柱通贯二三层,四层为罗马塔司干柱式。各室高大宽敞,光线柔和并配有壁炉,门窗顶部略呈平缓的拱形,高大黑色柚木窗、木门,木门中间还有两扇小门。走廊铺设着细致讲究的花阶砖地板、彩瓷砖墙裙。大楼坐北向南,四层,连钟楼总高31.85米,建筑面积404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资21万银两。整个建筑建成共花了21万银两。门顶原刻“粤海关”三字,1949年后曾为“广州海关”4个金字代替,2007年恢复原状。
顶筑巴洛克风格穹隆顶的钟楼,四面各砌塔司杆双柱,高13米,建筑面积62平方米。分为两层:下为钟室,内有不同口径的铜制吊钟5座,为1915年英国制造;上为钟机房,里面安放有目前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英制全机械传动式立钟。钟楼由华昌工程公司承建,于公元1916年6月建成,钟楼四面各有直径2.5米的外向圆钟面,昼夜通明,大钟音乐采用了英国威斯敏斯特宫(Westminster
Palace)报时钟声,可24小时奏乐报时,所鸣钟声响彻四方,1公里范围内均可听到,钟楼为穹隆顶,高13米,四面各砌双柱塔司干双柱。钟楼建筑面积62平方米,分为两层:下为钟室,内有不同口径的铜制吊钟5座;上为钟机房,四面各有直径2.5米的外向圆钟面,昼夜通明,可24小时奏乐报时,传声甚远。粤海关“大钟楼”是国内海关中的第一个钟楼,之后各大城市纷纷克隆,欧式钟楼终于成为中国海关极富特色的历史标志。
钟声于1916年第一次在广州响起,当时粤海关的大楼刚刚落成,敲钟是为了便于统一时间征收船舶吨税。大钟几十年如一日,15分钟响一次,正点报时前还放一段音乐——英国歌曲《威斯敏斯特》,多年不移。对于以前在长堤一带生活的老广州来说,大钟楼的钟声,就是生活起居的计时器。因为当年身上有表、家里有钟的广州人极少。当年除爱群大厦外,大钟楼还是长堤的最高建筑,加上珠江江面比现在宽,钟声在数里之外都听得清清楚楚,更有不少人干脆将钟声当作约会的信号。说起整点报时的音乐还有一段小插曲。文革时期,“大钟楼”虽然未遭破坏,但整点播放的英国音乐却也因被迫变成了《东方红》,直到文革结束,才特意从上海请来师傅将音乐改回外国音乐。钟声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因居民嫌晚上敲钟影响休息,大钟便改为只在白天报时,再后来,人人皆有手表,现在就连白天也不响钟报时了。
这短短十多秒的钟声成为老广州人的时间标尺,更是广州这座城市对外贸易历史的印记,百年钟声,道出千年商都的繁华!
一口通商:清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清政府正式公布开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沿海为主通商贸易地点,并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了四个海关,开放对外贸易。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改四口通商为广州一口通商,粤海关遂居重要地位,时间长达83年。这海关大楼和再远一点的十三行便是很好的证明。
1685年,因当时广州各国商船云集,往来贸易频繁,清廷在广州设立专门管理广东省沿海对外贸易的粤海关。与此同时,设省城大关、澳门总口、惠州口、潮州口等七处关口,而七处关口还管有数十处小口,主要负责稽查内地和本港的船只出入。清朝皇帝派遣“监督”管理粤海关事务,以满族亲贵充任,具有与总督、巡抚平行而班次略后的官阶。
具体而言,省城大关的职责是稽查进入黄埔港的外国商船、管理行商;澳门总口则是监督进入澳门的外国商船;省城大关和澳门总口正是七个关口里最为重要的两个关口,在这两个关口都各设一名海防官员作为常驻官员,同时调有军队协同管理。通过这些层层划分出的关口和行政职务,我们可以对当时粤海关所定的严格的海外贸易制度和法规窥斑见豹,这些制度体现出当时的清王朝对外经济政策和海关制度,良好的贸易环境使世界各地的商人汇集在广州。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皇帝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这三个海关,自此广州粤海关成为仅对欧美国家开放的唯一口岸,“一口通商”的独特经济政策使其成为世界著名的商贸之都,更是清廷财赋倚重之地。自开海通商以后,粤海关的关税额就逐年增加,从乾隆四十八年(1783)起,粤海关的税收跃居全国各关口首位,乾隆五十三年(1788)起,每年税收达一百万两以上。由此可见,粤海关正是清王朝的税收大户!
鸦片战争前,粤海关并不直接管理来粤贸易的外国商人,而是通过特许商行——十三行进行管理。鸦片战争后,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的制度被废除,粤海关开始直接插手外贸管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攫取了中国海关管理权。1859年(咸丰九年)10月,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攫夺粤海关行政权,从此粤海关一直为帝国主义所把持,直到广州解放。
1931年6月1日,粤海五十里外常关改辖于海关机构,称分卡或分关,统归粤海关税务司署(简称粤海关)管理,至此原来由粤海关监督管理的常关退出历史舞台。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950年1月31日,粤海关税务司署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海关”,直属于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
2016年是“大钟楼”建成100周年,粤海关旧址是继北京中国海关博物馆后第二个,也是直属海关第一个国有博物馆-粤海关博物馆,于2015年12月28日通过广东省文物局备案登记。主要进行与粤海关相关文物藏品的征集收藏、文物建筑保护、陈列展示以及开展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交流、文创产品开发等,深入挖掘粤海关历史文化内涵,彰显海关工作对于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作用。
粤海关设立于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是中国最早设立的海关之一,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粤海关税务司在该建筑关址正式建立公署。原楼于1913年拆除,公元1914年(民国三年)粤海关大楼工程在现址奠基,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David Dick)设计,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设计,华昌工程公司承建,于1916年5月竣工。1925年4月建筑照片送“美国建筑技术赛会”陈列展出。2006年9月12日,广州海关办公地点正式撤出已经使用了91年的粤海关大楼,迁往天河区珠江新城。海关总署于2007年2月批复,原广州海关的“大钟楼”建设为中国海关博物馆分馆。粤海关旧址是中国内地最早的海关博物馆。粤海关旧址于2007年12月28日完成馆内布置。
“大钟楼”在广州近代建筑史上拥有许多之最:最早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物之一;最早采用垂直电梯的办公大楼之一;最早采用进口瓷片、马赛克进行室内装饰的建筑物之一;最早设立走火梯及逃生通道的办公建筑之一,至今仍然满足消防需要。建筑照片还曾于1925年4月送“美国建筑技术赛会”陈列展出。
可惜的是,这里和青岛的胶海关一样,只接待团体游客,向我们这样的自由行游客,很难进楼详细了解它的历史......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