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再游广州——鲁迅纪念馆
广州鲁迅纪念馆筹建于1957年,以1906年两广优级师范学堂的钟楼为馆址。辖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贡院明远楼。纪念馆钟楼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
建筑面积2888平方米。钟楼原是中山大学校本部办公楼,正门为拱形圆柱廊,楼前半部分为两层,后半部分为一层。整座楼为砖木结构,其外貌似“山”字形。因楼四面上方装置了时钟,故名为“钟楼”。
1924年1月,孙中山在钟楼礼堂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把钟楼辟作鲁迅纪念馆并拨款修葺。1959年10月1日,广州鲁迅纪念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同日开放,归广东省博物馆管辖。2013年,广州鲁迅纪念馆正式从广东省博物馆单列出来,2016年11月12日重新开馆。
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215号是原广东高等师范学堂的钟楼首层的礼堂。1924年,孙中山将广东高等师范学堂改为广东大学。1926年下半年,为纪念孙中山,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到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先在钟楼居住,后迁至白云路白云楼。鲁迅在广州共住了八个月,在此期间,写下了杂文43篇、译文10篇、书信180封,整理旧译作《小约翰》一部,旧作《野草》、《朝花夕拾》各一部,校录《唐宋传奇集》上下两册。
广州鲁迅纪念馆现有《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红楼到钟楼——广东贡院和近代教育变革》《九天六夜秋闱苦
一点三方举子梦——广东贡院号舍基址陈列》四个基本陈列,并复原了国民党一大会议礼堂、鲁迅旧居、中山大学会议室等。鲁迅馆还与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合作,推出《那些年,我们遇到的鲁迅》、《塑造鲁迅——鲁迅艺术形象展》、《广东先生——民国广东学人风采》、《广东状元》、《广东电影》等系列展览在全省博物馆巡回展出。
前言: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来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面对广东民众的高昂期待,他冷静应对,积极回应:处理中大繁忙的教学、教务,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鼓励青年读书不忘革命......然而,在革命实践中,残酷的现实轰毁了他的进化论思想。1927年4月,鲁迅辞去中大职务,在白云楼潜心写作、整理旧译旧著,并以文学的方式对革命进行反思。鲁迅在广州前后虽然不到9个月,却是他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对他之后的人生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鲁迅对广州怀有特殊的感情。在他的一生中,和许多广东名人有过交往。广东人特有的生命风采或多或少影响了鲁迅。鲁迅也对广东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开拓者,在倾心扶持中国木刻创作的过程中,指导和培养了一批广东籍木刻青年,成为感人至深的历史佳话。
在钟楼、在白云楼,在广州,鲁迅与广东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广东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弘扬的精神遗产。
陈列简介编辑
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
鲁迅曾在1927年与广东有过8个多月的交集。8个月时间如此之短,以至于这段往事常常被人忽略。但其实,这是一段不应该也不能够被遗忘的时光。他是鲁迅性格及其精神的折射,也是鲁迅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对他之后的人生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分五个部分勾勒这一段往事:
人生之路——鲁迅生平掠影:回顾鲁迅作为中国现代的思想文化伟人不平凡的一生,以及其对现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南下之梦——鲁迅的广州岁月:展示鲁迅1927年1月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之后的工作与生活,以及其从中大辞职后,在白云楼潜心写作、反思革命,不做名人、玩在广州的人生体验。
名人之交——鲁迅与广东名人:展示和鲁迅有过交往的广东名人。他们或是短暂的萍水相逢,或是惺惺相惜的终生挚友,又或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广东人特有的精神风采与鲁迅的思想、品格碰撞、融合,形成一道动人的文化风景。
青年之谊——鲁迅与广东木刻青年:展示鲁迅作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开拓者,在倾心扶持中国木刻创作的过程中,指导和培养了李桦、罗清桢等广东籍木刻青年,成为感人至深的历史佳话。
风子之爱——鲁迅与许广平
:展示鲁迅与许广平从相识、相知、相爱,到建立起相依为命的家庭,以沫相濡、甘苦与共的人生故事。
在钟楼,在白云楼,在广州,鲁迅和广东结下了不解之缘,本展览为我们走近鲁迅,触摸历史,感受这缘分开启了一道穿越之门,将历史的昨天、现在和未来连接在一起。
从红楼到钟楼——广东贡院与近代高等教育变革陈列
贡院是科举考试举行乡试的考场,又称贡闱、贡场。最早出现在唐代,其后贡院的数量和规模发展迅速,到清代光绪年间,全国共有17座贡院。广东贡院是清代四大贡院之一,广东士子都在这里应试,迈出自己科考生涯中重要的一步,开始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
红楼,即明远楼,取自《大学》“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是广东贡院的最高建筑。有清一代,广东贡院共产生举人6千多名,是广东籍官员的摇篮,对广东传统文化的建构影响重大。
钟楼,是在贡院旧址上建起的新式学堂办公楼。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广东贡院被改建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后历经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等沿革,见证了广东近代高等教育变革的全过程。这些新式学校在西方教育的影响下,采用西式教育和新的学制,是广东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也是广东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缩影。
本展览回顾从红楼到钟楼历史岁月,追溯科举制的兴衰,盘点贡院走出的文化名人,梳理广东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为当代广东精神的弘扬和广东文化强省的建设提供一些历史借鉴。
人生之路 鲁迅生平掠影: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仕宦家庭。1898年,求学南京。1902年,留学日本。在日本,弃医从文。希望用文艺改造国民精神。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发出第一声“呐喊”,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之路,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1926年后,鲁迅先后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执教。1927年10月,抵达上海,在上海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十年。
南下之梦 鲁迅的广州岁月:1927年1月,鲁迅应中山大学之邀“抱着梦幻”来到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在广州,鲁迅一方面处身于繁忙的中大教务,一方面热心时政,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四·一五”清党事件后,鲁迅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在白云楼潜心写作,整理旧译旧著。工作之余,鲁迅也过着平常人的生活,体验着南国生活的独特滋味。
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
![]()
一座山——欧阳山文学历程和文献陈列
前言:欧阳山先生的文学活动经历了五四新文学大部分历程,亲历了左翼文学、抗战文学、延安革命文艺整个过程。1949年后,继续勤耕于当代文学的沃土上。他是创作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系列作品的大作家。1927年,在这里,欧阳山成为鲁迅的学生,鲁迅成了他一生的精神导师。2017年,在这里,欧阳山陈列室与鲁迅旧居为邻。一个文坛往事相续了广东文学又一个新佳话。
前言:欧阳山先生的文学活动经历了五四新文学大部分历程,亲历了左翼文学、抗战文学、延安革命文艺整个过程。1949年后,继续勤耕于当代文学的沃土上。他是创作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系列作品的大作家。1927年,在这里,欧阳山成为鲁迅的学生,鲁迅成了他一生的精神导师。2017年,在这里,欧阳山陈列室与鲁迅旧居为邻。一个文坛往事相续了广东文学又一个新佳话。
欧阳山(1908一2000):现代作家。原名杨凤岐,笔名凡鸟、罗西等。1908年12月出生在湖北荆州一个城市贫民家庭里,因家境贫寒几个月时被卖给姓杨的人家,从小便随养父四处奔波,在外流浪,接触过很多下层社会的穷苦人。16岁那年第一篇短篇小说《那一夜》在上海《学生杂志》上发表,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著有作品《玫瑰花残了》、《英雄三生》、《前程似锦》、《一代风流》、《三家巷》等。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历任中国作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广州的许多景点里都有自己的文创室。这件小小的休息室里可以盖纪念馆的纪念章,可以在小桌边坐下阅读,也可以购买小小的纪念品......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213号,创建于1912年,前身是明代羊城胜迹“南园”,后为清代广雅书局藏书楼,其中的“抗风轩”为孙中山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该馆历史悠久,典藏丰富,在海内外闻名遐迩。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是被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截至2011年上半年,该馆馆藏古籍共计4万多种47万册,藏量居华南首位。其中善本古籍3千余种3万多册,普通古籍近3万余种20多万册,广东文献古籍1万多种近6万册,金石文献3万余册(件),丛书650余种10万余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共有157部善本古籍入选首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数量居广东各公藏单位之首。
寻找国民党一大会址的路上,看到了这面龙虎墙。其实这里就是一大会址的外墙,位于德政中路省立中山图书馆的西门边上,是一面高约4米、长约30米的青砖旧墙,属广州市级文物。省立中山图书馆所在地以前是广东贡院,而这堵龙虎墙则是当年贡院的西界墙,专门用来张贴公布科举名次的榜单。由于放榜多在9月的寅日或辰日,寅属虎,辰属龙,因此称为“龙虎榜”。据史料记载,一旦放榜,榜前会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人。如今,龙虎墙已没了当年的热闹,只在墙的里侧即中山图书馆的院内,放置了一块写有“龙虎墙旧址”的玻璃面标识。龙虎墙所在的巷子也叫龙虎墙。“估计是约定俗成的名称,因为有龙虎墙,所以才有龙虎墙这段巷子。据说当时龙虎墙周边小巷的很多人家都贴着这样的对联:“出入凤凰池上客,往来龙虎榜中人”或“一举名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等。自1905年废科举后,试院失去了作用,但龙虎墙的街巷仍保存至今,为科举制度留下一点痕迹。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