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再游广州——广州农民Y动讲习所旧址(番禺学宫)
拍得不好,网上找了张比较好的照片......
广州农民y动讲习所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也在北京路附近。原为明代修建的孔庙,清代更名为番禺学宫。清末民初曾改为八桂中学。1926年5月~9月间,毛泽东同志在此主办讲习所。1953年成立“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y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至今均为该纪念馆使用。1961年,周恩来为第六届所址题字:“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Y动讲习所旧址”,并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广州农民y动讲习所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也在北京路附近。原为明代修建的孔庙,清代更名为番禺学宫。清末民初曾改为八桂中学。1926年5月~9月间,毛泽东同志在此主办讲习所。1953年成立“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y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至今均为该纪念馆使用。1961年,周恩来为第六届所址题字:“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Y动讲习所旧址”,并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这里原是番禺学宫,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清代重建。讲习所由中国共产党人彭湃等倡议,经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通过开办。自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举办6届。1
、2届所址在广州市越秀南路惠州会馆,3、4、5届在广州东皋大道1号,第6届所址迁此。1~5届主任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第 6
届1926年
5~9月举办,改主任为所长,毛泽东任所长,萧楚女为专任教员,教员有彭湃、周恩来、恽代英、阮啸仙等。本期招收学员327人,来自当时的20个省,在此学习有关农民y动、军事、政治等课程,进行军事训练,并到农村实习。学员毕业后奔赴各地从事农民y动,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
这里清代以前为番禺县县学和祭祀孔子的文庙。番禺学宫与德庆学宫、揭阳学宫一道,同为广东三大学宫。这座宏伟的古建筑,是一组红墙黄瓦、古朴庄重的建筑群。建筑物坐北朝南,从南至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等组成,两边有庑廊等宏大建筑。大门是花岗岩雕琢的棂星门。进了大门是前院的泮池,泮池中间架有一座石拱桥,过桥便是九行并排的花岗石板铺成的通道,直通宽敞的大成门。过大成门,是一个草木葱郁的大院,院内木棉、菩提、龙眼、九里香等古树挺拔葱郁。宏伟壮观的大成殿屹立在由花岗石砌成的台基上。沿着大成殿两侧的通道向前走去,即达崇圣殿,有东西两廊。
据清朝同治年间《番禺县志》记载,宋朝淳祐元年(1241年)在县东南5里创建,后来被毁。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由知县毛忠、训导李昕建于东城内,后被火焚毁;洪武十三年(1380年)重修于本址,为当时地区最高学府,建成后再次被火焚毁。每年农历二月、八月在此举行祭祀典礼。现时格局形成于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原学宫阔三进,深五进,规模宏大:大门是花岗岩石雕琢的棂星门,正面有大成殿、崇圣殿、尊经阁;左侧有铺、土地寺、科痒、儒学署、明伦堂、光霁堂、八桂儒林、园、廊、名宦寺;右侧有铺、节孝寺、训导署、忠义孝弟寺、射圃、乡贤寺、廊等。戟门后有池畔一口,中建石桥,再进内是大成门,两旁是更衣所及东庑西庑。各种殿堂组成红墙黄琉璃瓦的建筑群。目前左右两路除左侧尚存明伦堂、光霁堂外大部分建筑已毁;中路建筑尚存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以及东西廊庑,东斋东墙上镶嵌有《番禺府县新生印金章程碑记》等6块碑刻。占地面积5425平方米,主体建筑大成殿规模较大,面阔五间24.72米,进深14.22米,高12.62米,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抬梁式木结构。1906年改为番禺中学堂的八桂中学,民国十五年(1926年)将大部分租给毛泽东等主办的农讲所第六期设于此。1953年辟为广州农讲所旧址纪念馆,1961年3月4日以广州农讲所旧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维修时,挖空大成殿金柱腐朽部分,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仍保持金柱外皮。
作为农讲所旧址,学宫大成门左右两侧分别用杉木板隔成教务部、值星室、庶务部,东耳房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兼卧室,西耳房是图书室,大成殿是课堂,崇圣殿正间为膳堂,东面为军事训练部,前院东西两庑和后院两廊均是学员宿舍。1954年对旧址进行了修缮复原,现设有纪念馆。
庶务部:庶务部负责管理日常事务和学员生活福利,并配备一名医生为学员治病。
农讲所最初创办于1924年7月,是在共产党人彭湃等人倡议下,经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而开办的培训农运干部的学校。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举办了6期,培养了772名毕业生和25名旁听生。农讲所一、二届在越秀南路"惠州会馆"举办;三至五届在东皋大道1号(今中山三路永兴街6号)
举办;六届则移至惠爱东路(今中山四路)番禺学宫举办。
农讲所首期由共产党人彭湃任主任。1924年7月3日,由彭湃创办的第一届广州农民y动讲习所正式开学。1924年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农民y动的实施方案,根据彭湃的建议,决定组织农民y动讲习所,并派他担任广州农讲所第一任主任。因此,名义上,广州农讲所是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但在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讲所每届时间原定一个月,在兴办过程中,讲习内容不断丰富,讲习时间也逐渐延长。
1926年5月3日,为了迎接北伐战争,推动全国农民y动,在当时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长林伯渠的倡议和支持下,在广东继续开办了第六届农民y动讲习所。毛泽东任所长、高语罕任政治训练主任、萧楚女任教务主任,共设25门课程。周恩来、彭湃等先后担任授课。第六届农讲所较之前五届招生范围扩大到全国20个省,有学员327名,中途退学9人,有318人结业。成为全国性的农讲所。这届讲习所,开设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史、中国史、各国革命史等课程,当时这里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引导学员参加社会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全体学员按地区组织了10多个农民问题研究会,研究各地农村状况和农运的经验。毕业之前还到广东海丰参观和实习。这届农讲所还编印了《农民问题丛刊》52种,毛泽东为此写了《国民革命与农民y动》的序言。学员于同年9月毕业后回到全国各地,从事农运的组织领导工作,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农民y动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北伐战争。
彭湃(1896年—1929年):原名彭汉育,
广东省海丰县城郊桥东社人(今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曾用过王子安、孟安等化名。出身于一个工商地主家庭。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初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在广东海陆丰地区(今汕尾市)领导武装起义后,建立了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民主革命时期,彭湃开展农民y动,撰写的《海陆丰农民y动》一书,成为从事农民y动者的必读书,被毛泽东称为“农民y动大王”、中国农民y动的领袖。2009年9月10日,彭湃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韦拔群(1894年—1932年):曾用名韦秉吉、韦秉乾、韦萃。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人。壮族。韦拔群于1921年开始领导农民闹革命后,由于深受各族人民的敬爱,人们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拔哥”。韦拔群是中国早期农民y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广西农民y动的先驱,百色起义领导者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领导者之一。新中国英雄模范人物,是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课堂:这里原是番禺学宫大成殿,后为农讲所课堂。农讲所聘任21位教员,讲授25门课程。毛泽东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周恩来讲授《军事运动与农民Y动》;澎湃讲授《海丰及东江农运状况》;肖楚女讲授《帝国主义》等。
前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和外国势力的入侵,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起抗争,掀起了生生不息的救亡图存运动,马克思主义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初步传入中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经过五四运动,一群进步知识分子敏锐地捕捉到一种思想的力量。并在风云激流中坚定地选择了这种思想,她就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鲜明地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引领中华民族走过近百年的辉煌历程,正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砥砺前行。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辛探索......
东方欲晓 马克思主义初步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一批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锲而不舍的追求。在各种运动相继失败和各种思想无力解决中国问题的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日本的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被译介到中国。
学员宿舍:这里原是番禺学宫崇圣殿的回廊,后为农讲所学员宿舍。学员过着俭朴、紧张、严肃、活泼的军事化生活。床上用品由农讲所统一发放。
军事训练部:军事训练部负责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军事训练工作,由总队长1人,队长2人,区队长6人组成。赵自选任总队长,黄征泮、罗焕荣任队长。
图书室:这里原是番禺学宫更衣所,后为农讲所图书室。课余时间,学员们经常在这里阅读革命书刊。
毛泽东办公室:这里原是番禺学宫更衣所,后为农讲所所长毛泽东办公室。毛泽东主持农讲所工作,常在这里会见教员、学生,还主编《农民问题丛刊》,毛泽东当年所用物品非常简朴,体现了他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