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国庆·多彩黔行——西江千户苗寨(鼓藏头)

$
0
0
2018国庆·多彩黔行——西江千户苗寨(鼓藏头)

    苗寨的古街上有很多岔道,清一色是往山上去的,看到路标指向“鼓藏头”。按我的经验,这里对于苗族居民来说,一定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所在,应该是祭祀的场所吧!于是好奇地登山探寻......

    这条登山的小道蜿蜒陡峭,虽然楼梯修砌得不错,但由于海拔和登山的角度,对于我们这几个来自海拔原点的游客来说,很是费了一番力气......
    一群苗民下山,是参加什么聚会了吧......

    累了,休息会儿......
    这里是一个小小的平台。虽小,但风景优美......

 

    酒坊挂着“舌尖上的中国”的宣传。这里酿制的是一种叫做“煨酒 ”的酒水饮料......
    煨酒:亦称窖酒,产于贵州从江等地。酿造方法独特:把糯米蒸熟后,铺于竹蕈间让其散热,加曲药拌匀,置于瓦缸中发酵,待糯米变甜,香气四溢时,把米糟放入小口坛中,严禁粘着油盐,同时放入适量凉开水,加盖,将草木灰加水拌成糊状用以封坛口,再用树叶把坛子包起来,置于火炉旁慢慢煨烘,并经常转动坛子,一两天后,待听到坛内沸响声,即将酒坛移到干燥阴凉的楼上存放,三、四个月后即可打开饮用。酒呈金黄色,味香甜,性温和。能长期存放,永不变质,且存放的时间越久越浓稠香甜。
    这煨酒,似乎是壮族的特产呢,为何会在苗寨呢?......
    竟然看到了一座正在施工的吊脚楼......
    吊脚楼: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站在这里,也可以欣赏到山坡上成片的吊脚楼。历史就是魔术师,这成片的房屋里居住的苗民,竟然来自同一个祖先!真是不可思议......

 

    这是一个小小的平台,几家小小的店铺彰显着苗族的特色......

 
    沿着小路继续上山......



    转过弯,忽然发现了一家小小的饮品店,占尽了地利啊......



 





 





    路边不知名的野花恣意开放......
    苗家小店铺......



     再往上行......
    转过这个弯,一块小小的平台豁然出现在眼前。这里就是小山坡的制高点了,也是鼓藏堂的所在地......

    苗族鼓藏节:贵州省雷山县传统祭祀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属一鼓(即一个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鼓藏节在先秦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己存在。在汉文典籍中对苗族“吃牯脏”的文字记录,始见于清代。苗族鼓藏节主要流布于雷山县全县的9个乡镇的苗族村寨和榕江县的部分苗族村寨。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雷山县申报苗族鼓藏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鼓藏节的来历在苗族经典《苗族古歌》里有记,说的是人类祖先姜央过鼓藏节是为了祭祀创世的蝴蝶妈妈。传说蝴蝶妈妈是枫树生出来的,所以苗族崇拜枫树。既然祖宗的老家在枫树心里,用枫树做成的木鼓就成了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祖便成了祭鼓。苗族最高的神是祖先,是生命始祖枫树和蝴蝶妈妈。鼓藏节就是祭祀神枫树和蝴蝶妈妈。 
    鼓藏传说一:这种古老的祭祖礼仪在苗族的创世歌里有所记录,因为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再加上苗族人能歌善舞,所以歌便成了苗人最好的记录方式。歌词叙述说枫树是万物的生命树,这生命树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后,树根变成泥鳅,树干变成铜鼓,树枝变做鹊鸽,树心里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了十二个蛋,成为十二个蛋的妈妈。蝴蝶妈妈孵蛋三年,孵化了十一个,包括雷公、鬼神、龙蛇、虎豹、豺狼、拥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人、鬼、神、兽。但剩下的一个蛋经过三年的孵化后依然是一个蛋。蝴蝶妈妈只好请暴风帮忙,暴风把蛋刮下山崖,蛋壳破裂,钻出一头小牛。小牛怨恨蝴蝶妈妈没有亲自孵下它,把蝴蝶妈妈气死。拥耶、妮耶用牛耕地种田,但就是从未有过好收成。鬼神告诉拥耶、妮耶:因为大鼓牛气死了蝴蝶妈妈,所以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园长出好庄稼。只有把大鼓牛杀掉,祭拜蝴蝶妈妈才能求得庄稼的丰收。拥耶、妮耶宰牛祭拜蝴蝶妈妈,立刻迎来大丰收。这是“鼓藏节”由来的一种传说。
    鼓藏传说二:远古的苗家有两姐妹,美丽善良、勤劳聪慧,姐姐叫“贲”(苗语:花),妹妹叫“鲠”(苗语:虫)。一天姐妹俩上山砍柴,被两只老虎盯上,于是虎幻化成两个青年人,将姐妹俩骗至大山里吃掉。全寨人痛不欲生,她们的父亲和哥哥设计谋将老虎捉住并砍死,同时关闭寨门,杀一头小鼓牛祭奠死去的两姐妹之后,请人们吃牛肉,告诫大家不要再上当受骗。这就是鼓藏节的传说。
    据《苗族古歌》载,鼓藏节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已经存在。三苗国在与夏王朝的战争中解体,苗族在往西南迁徙过程中仍然过鼓藏节。苗族迁到雷公山地区定居后,鼓藏节更为盛行。汉文献对鼓藏节的记载见诸清乾隆《贵州通志》:“黑苗在都匀、丹江,镇远之清江,黎平之古州....每十三年宰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吃牯脏。”民国时期,鼓藏节仍然盛行。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鼓藏节曾被禁止;80年代后恢复。
    鼓藏节是远古苗民祖先崇拜留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祭祖仪礼,也叫“祭鼓节”、“鼓社祭”、“翻鼓节”、“吃鼓藏”等名称。一般隔十三年举办一次,每届要连续举办四年的仪式活动,才算完结,其规模宏大,形式奇特,寓意丰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鼓藏节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祭祖拜天地神灵又有庆贺丰收,唱歌跳芦笙舞,举办传统体育娱乐活动。在过节中,一般都以宗族或房族为单位,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分别邀请祭师唱诵呼唤天神地神和祖宗神灵来过节的“鼓藏歌”,追溯苗族自远古以来直到本家族的历史,对全体鼓社成员进行一次次的历史与文化的再教育,要求大家世世代代永远牢记苗族的历史与文化。
    雷山西江苗族鼓藏节是苗族宗教祭典活动。鼓藏节的第一年二月申日,全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龙场的枫香神树脚,由“鼓藏头”在五彩宝辇下主持“招龙”仪式。神树上贴满了剪纸太阳图案和小纸人(地神)。摆放的祭品有一头肥猪、12碗酒、12碗鸡、鸭、鱼。身着祭服的祭师首先念“招龙”词,朗声背诵家族史。背完家族史,祭师用麻线穿住一只绿头公鸭的鼻子,沿着山上的“龙脉”下到山寨。挑选出的一伙精壮汉子紧随祭师身后,拿上五彩三角小旗和小纸人(地神),沿途插放,一边吹奏“招龙”芦笙曲,一边呼唤:“快醒快醒地龙神,鼓藏节已来临,起来与祖神共欢庆。”全体族人则在山上植树造林,而后在迎龙场集体踩鼓跳笙。
    第一年的七月寅日,举办“醒鼓”仪式,地点是鼓山上的鼓庙里。仪式由身着牯藏服的“鼓藏头”主持,参加人员有祭师、各寨寨老、各家族代表。祭品为酒、鸡、鸭、鱼和糯米饭,每样祭品均分成12份摆放。祭师首先念诵《牯词》,念毕,宰绿头公鸭一只,将鸭血淋洒在圣鼓周围。寨老们吹响芦笙,“鼓藏头”用槌击鼓三下,然后祭师念《醒鼓词》,“醒鼓”队伍回到寨上的“鼓堂”。
    第二年十月卯日,举办“迎鼓”仪式,仪式地点、参加人员和祭品皆与“醒鼓”相同。祭品摆放后,祭师念诵《迎鼓词》,念毕,“鼓藏头”举砍刀在前开路,象征性地将祖灵圣鼓迎回山寨,迎鼓队伍吹奏芦笙跟随,回到山寨鼓堂,全体村民跳“踩鼓舞”恭迎。
    第三年的四月吉日,举办“审牛”仪式,唱《赞牛歌》,并用芭茅草扫遍牛的全身,表示已将附在牛身上的邪气驱除。同年九月丑日,举行献牲、祭鼓仪式,将每头已按习俗打扮过的祭祖牯牛宰杀用于祭祖。节日共计14天,最后一天全体寨民集中到鼓庙举行祭鼓仪式。
    第四年十月丑日,举行杀猪祭鼓仪式,称为“白鼓节”。第二天天亮前,“鼓藏头”家率先杀猪,然后各户相继进行,中午各户举行家祭。
    鼓藏节是苗族传统的祭祀大典,规模宏大,节日仪式复杂,持续时间长,节日的宗教神圣功能突出,具有宗教学的研究价值。鼓藏节在数年的节日过程中,不断对“牯社”全体成员进行苗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再教育,对全体成员进行苗族文化身份的强化教育,使全体成员凝聚苗族的族群之中。鼓藏节中诵读的口传历史迁徙歌,是苗族的一部口传史,是研究苗族历史的重要依据。苗族鼓藏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展现,怀念祖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俭朴、富裕安康等是鼓藏节的祷告主题。苗族鼓藏节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价值。2016年2月2日,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苗族鼓藏文化博物馆在西江千户苗寨鼓藏堂开馆,保障了雷山苗族鼓藏节文化的传承。

    这里就是鼓藏堂,应该是大典进行的地方。当地苗民基本说苗语,许多年纪比较大的村民不会说普通话,因此沟通起来就有了一定的困难。大体交流得知:为了让游客了解苗族的这种祭祀礼仪,这里其实每天都有小规模的表演,地上的滴滴鲜血和碗里鲜红的液体是水缸旁边的大公鸡的,配以小屋的环境,让人不寒而栗......

    看守鼓藏堂的老人很热情,带着儿子熟悉祈福的程序:敲鼓、抱鼓、抱牛头、举牛头......





 

  

    旁边的两间屋子,展示的是苗药和苗族银饰......
    苗药:是指在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乌蒙山脉、武陵山脉、鄂西山地、大苗山脉及海南山地等地区种植、生长的中草药材。同时也指苗族医药文化。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疾病、伤害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医疗经验。他们对致病因素、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等都有较深刻的认识,在疾病分类和命名上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临证处方用药方面,有着许多的独到之处,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成为我国传统医药宝库的一部分。
    苗医认为,毒、亏、伤、积、菌、虫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六种因素,简称六因。而六因归根结底都要用产生毒害力的方式才能导致人体生病,所以苗医素有“无毒不生病”之说。如常可遇到的风毒、冷毒、火毒、气毒、水毒、盐毒等。诊断疾病是通过把脉、听声、观察颜色、询问病情,用手触、摸、扣、打、刮、按、搬、量等传统方法,观察人体皮肤的颜色,精神的变化,体温、脉搏、呼吸、心跳、血压、语音反射功能等方面的异常,观察身体的汁水、尿液、血气、病原体等致病物以及指纹、舌象、目色、鼻窍、咽喉、耳道、肛门、尿口、淋巴、筋骨皮肉的形态结构变化等。
    苗族聚居的山区药物资源种类之多、产量之大、品质之好,是许多平坝地区所不能及。如:贵州主要出口的药材七叶一枝花、茯苓、天麻、桔梗、半夏、南星、首乌、黄精、钩藤、杜仲等,许多主产于几个苗族聚居的自治州。从各地民间众多的药市盛况也可充分表现出苗药资源的丰富性,有的药市有大小摊位数十至数百个,上市各类野生鲜、干药材几十至几百种。最常见的药材如:各种血藤、铁筷子、百金条、白龙须、蓝布正、地星宿、果上叶、黑骨藤、飞龙掌血、草乌、大风藤、八爪金、淫羊藿、海金沙、透骨香、白及、金樱子、徐长卿、仙鹤草、田基黄等等。另有部分珍稀品种如八角莲、九月生、金铁锁、一支箭、仙桃草、穿山甲、和气草、菌灵芝等在药市上也偶有出售。
    苗药对采制有一定要求。植物药在有效成分富足时采集。如根类药宜在植株茂盛至翌年抽苗前采集,茎叶宜在生长旺期,花类宜在待放时,果实在初熟间,芽力求娇嫩鲜美,皮类以浆汁富足为好,鱼、虾、虫、兽要辨别真假,腐败者不能入药;矿物、金属宜剔净杂质。药物制作包括一般加工、炮制、提炼、合成及剂型改革等。因此,在选药配方时,在选药上、用药分量上、制作方法上以及服药方式、禁忌事项等方面,都要注意发扬事物之间的良性关系,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苗族银饰: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千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以大为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也体现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错的,并显示着苗家姑娘的大气。
    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为美: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鼓藏堂的对面就是鼓藏头家......
    鼓藏头:苗语称为Ghab Niel,意为掌管祭祀祖先及社会事务的人物。苗族一个支系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便为鼓藏节。“鼓”是苗族祖先神灵的象征,苗族以血统宗族形成的地域组织“鼓社”为单位维系其生存发展,所以鼓藏节的仪式活动都以“鼓”为核心来进行。节日由鼓藏头组织,每十三年举行一次,每次三年。西江的鼓藏头为世袭制,由西江羊排村的唐氏家族世袭。来西江千户寨的外地游客都尊称其为“苗王”。鼓藏头的世袭与众不同,是传幼不传长。鼓藏头不是村长,没有实权,却是苗寨的头人和精神领袖。掌管西江18个自然村寨。遇到重大民俗活动和苗族13年一次的“鼓藏节”时,由 “鼓藏头”招集各村的寨老们聚集议事。民间纠纷、民俗上的事,村民大部分会去找德高望重的 “鼓藏头”帮忙解决问题。
    苗王的由来: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以前的黔东南苗疆,没有土司统治,中央王朝的势力还未渗入其中,西江苗寨村落处于自然原始状态。每个族群自古由寨主统领,掌管生产、治安、民俗等大小事务。雍正六年,清政府在黔东南新辟苗疆六厅。即使当时州县厅一级都设置了国家官吏,但政策规定,苗族之间的一切争讼按本族习惯法执行。寨主的历史角色仍然延续。当时寨主不是人们想像中的最具财力,只是多分得一块田耕种。因此外面人来到村里,都可以吃住在寨主家,显示本寨的热情好客。
    苗族认为老人去世后会有三个灵魂,一个灵魂随着身躯的埋藏安居在坟墓里面,一个灵魂在自己家里的神龛上,保佑着子孙,还有一个灵魂要藏在每一支宗族共有的铜鼓中。铜鼓就藏有这个宗族家家户户已过世老人的灵魂, “鼓藏” 也因此而得。铜鼓平时是不允许随意的敲打和触碰的,只有到了13 年一次的鼓藏节,才能把它请出来,在过鼓藏节的时候会有一个人专门来负责,这个人就是专门管节日和祭祀的鼓藏头。 在过鼓藏节时要杀猪来祀祖,在整个寨子只有听到鼓藏头家的猪叫了,意思就是鼓藏头家杀猪了,其它村民才能够杀,而且跳芦笙时,也要先由鼓藏头家的姑娘小伙先到芦笙场上去跳上三圈,其他的村民才能够加入到其中。
    地处偏僻的西江苗寨随着社会角色转换,寨主一度淡出历史舞台。现任苗王说家里一直保持着过民俗节庆的传统,就算在文革期间,每逢吃新节、鼓藏节,寨主的父亲都会想办法庆祝......
    正在晒着的稻谷,显示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苗族刺绣: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居住着大量的苗族同胞,他们创造了不同样式、风格的服饰。他们的服饰有便装与盛装之分,平日着便装,节目或姑娘出嫁时着盛装,无论服装还是头饰,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虽然丰富,但较为固定,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还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苗族刺绣十分美丽,技法有12类,即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蚕丝绣。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针法,如锁绣就有双针锁和单针锁,破线绣有破粗线和破细线。苗族刺绣种类很多,从色彩上分,大体上可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两种。单色绣以青线为主,刺绣手法比较单一,其作品典雅疑重,朴素大方;彩色绣用七彩丝线绣成,刺绣手法比较复杂,或平绣或盘绣或挑绣,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为题材,刺绣成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是凤凰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 。
    苗族蜡染: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环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苗寨的壁画......

     下山......





 



 
    真心累啊......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10.6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