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国庆·多彩黔行——西江千户苗寨(西江苗族博物馆)

$
0
0
2018国庆·多彩黔行——西江千户苗寨(西江苗族博物馆)

    西江苗族博物馆位于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门票也已经包含在大景区门票里面,里面由具有典型苗族建筑风格的单体两楼建筑群组合而成,一楼为砖混结构,二楼为木质结构,外观为苗族独特的吊脚楼。 馆内设有展厅11个,分别为前厅、历史厅、生产厅、节日厅、歌舞厅、建筑技艺厅、服饰银饰厅、体育苗医药厅、巫文化宗教信仰厅、生活厅、多媒体多功能厅。生动的展现了西江地区苗族传统文化的沉淀与苗族文化的理念。

    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一座吊脚楼。西江苗族博物馆建设占地3000余平方米,总投资400多万元,馆内收藏文物350多件,收藏种类丰富多样,设记录着苗族文明的进程,珍藏着苗族文明的成果。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西江苗族博物馆不仅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且是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宝贵基地,弘扬历史文化和加快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生育习俗:自古以来,子孙后代一直为苗族高度重视,苗族人民新添小生命后,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如有打三朝、满月酒、起名等习俗,无子人家有“架桥”、“花桥”等习俗,寄托了苗族人民早生贵子、儿孙满堂的美好愿望。
    为新生孩子起名:西江苗寨取苗名是族人的一大喜事,非常慎重,无论何人一生只取一次名,不得取第二次。婚后,生育第一胎子女(无论男女)都得取苗名。孩子出生三天有称“三早”的习俗。请族人和同辈邻里饮“三早”酒,尤其是小男孩出生满三日那天,家人为其举行取名仪式,请德高望重的家族老人在孩子额头仔细抚摸一番,嘴上说些吉祥如意的话语后再取名。汉文化逐渐进入苗寨后,给小孩取名仪式时,在桌上摆放笔墨书算盘之类的物件,让孩子随意抓取(意向性),以寓意成年后的志向。取名仪式一般第一胎特别注重,之后陆续出生的孩子,由其父母自己取名即可。在汉文化进入西江苗寨之前,实行父子连名制,至1728年,在丹江六厅“实行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苗寨推行汉姓。从此,苗人既有苗名又有汉名。现在的苗族人都有苗名和汉名(出生三天取苗名,七岁入学取汉名)。
    满月酒:是为庆祝婴儿出世满一个月而设的喜宴,主要是外婆为祝贺女儿新获新生命送背带、衣物、礼物等,以示祝贺。

    烤酒——米酒:米酒是苗家过年、过节、待客、祭祀等不可缺少的饮品,苗族家家户户自酿米酒,四季常备。来到苗家,不管菜肴是否丰富,但酒却必不可少。只要家中来客,主人一般均以酒待客,男女皆喝。米酒度数较低,清香可口。西江苗寨还酿造糯米酒、红薯酒、包谷酒等。
    酿酒的方法及步骤:1、酒曲的制作:每年春夏秋三季选择虎日上山采集“兔耳风”、“马蹄”草等10多种草本植物茎叶,捣成浆,掺上糯米面、细糠,常温下发酵,再捏成拳头大的圆团晒干即成。2、米饭的发酵:煮熟饭后倒入簸箕晾凉,掺入酒曲,装进大缸或木桶里封闭好,保持适当的温度。过几天有酒气,加入适当的米汤或凉水,再过几日,就可以烤制了。3、米酒的烤制:把已发酵的酒饭倒入大锅中,盖上烤酒工具(类似无底木桶,其上端放有铁锅装水,内有一木槽直接桶边的漏孔),堵漏气,烧旺火,酒自然从漏孔中流出,一般以烧熟二至三锅水酒质达到32°左右为宜。

    婚嫁习俗:西江苗族婚姻特点以自由恋爱为主,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在家里男女平等,同宗不通婚,舅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婚姻,通过自由恋爱,婚娶,庆典,商议礼金,舅爹钱,回娘家等程序进行结婚。




    酒礼习俗:苗族传统文化中,“十二”是一个大数。在苗族各种口传经典中,存在着“歌有十二路,酒有十二道,太阳有十二个,月亮有十二个,天有十二层”等等说法。“十二道拦门酒”是雷公山苗族地区迎宾待客的最高礼仪。既表达了对远方来客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苗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价值观。



    饮食习俗:苗族主要以大米为主食,一日三餐,菜肴以酸辣为主,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罗圈”之说。在酸食菜肴中,尤其以酸汤鱼这道菜最为有名。酸汤鱼是苗家人最喜欢的一道美食,曾经上过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苗家酸汤鱼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道佳肴,因其制作方法简单、美味可口、食后开胃、味美汤鲜,现已延伸到酸汤鸡、酸汤鸭等。酸味菜肴近年来还走出苗岭深山,在许多大中城市成为一道独特的饮食风景线,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苗家人待客热情,有“无酒不成席”之说,苗家人的酒如同苗家人的山,苗家人的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水有多深,酒坛就有多深。逢节庆,来客每户餐桌上自酿的米酒是不能缺少的。高山流水酒就是苗家姑娘每人手持一个酒海(盛酒器,苗家叫酒海),从高往低依次排开,当客人准备好时,两三个或三四个或五六个或七八个酒海依次倒酒,边唱着敬酒歌边倒酒,酒从上而下流入客人口中,形成高山流水,看着就觉得酣畅淋漓,喝酒者更是痛快了。
    长桌宴:苗族千人长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也是苗家人餐桌文化的历史传承,长桌宴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左边是主人座位,右边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对,敬酒劝饮并对酒高歌。关于长桌宴的由来,还有一个这样美丽的说法。传说很早以前有亲朋好友翻山越岭来到寨子里,由于寨子里人太多,很难做到去每家每户做客拜访乡亲,寨子人家又很想表达自己的热情好客,因此,寨子里主事的苗王就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每家每户都亲自做上各家拿手好菜,每家一至几桌,统一摆放到寨子里开阔的地方,按顺序一路摆下去,这样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长桌宴,有美食有气氛,大家一起吃饭还增进感情,真是一个好主意。

    游方习俗:旧称“摇马郎”,是黔东南、黔南苗族青年男女公开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这里的苗族青年男女往往通过游方这种方式,交结朋友,选择伴侣。《黄平州志》上曾有这样的记载:“……吹笙间以山歌,木叶两相色引于深沟密菁,促膝私语,谓之‘摇阿妹’,又谓‘摇马郎’”。
    苗族有同姓同宗不婚的习俗,有的地方同姓不同宗也可通婚。为了青年男女社交,每一个苗寨都有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叫“游方坡”,或“游方坪”。节日一到,母亲为女儿做花衣,父亲存钱打首饰,把女儿打扮起来去游方。男青年往往要爬山涉水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主动到游方坡去游方——用吹口哨、木叶、夜箫、芦笙或唱山歌等信号邀请女青年出门。
    有的地方平时夜间也可以游方。姑娘们身着崭新的衣裙,头戴银首饰,颈配银项圈,用以表示自己的富有,并以自己美丽的容貌和姿态,吸引小伙子的爱慕。他们在游方坡见面后,小伙子十分礼貌的和姑娘打招呼,称赞姑娘的美貌,然后通过对山歌互相介绍。夜幕降临后,小伙子吹起芦笙,姑娘在芦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步随着舞曲变换,进、退、回、旋,整齐而优美,多样而和谐,时而强健有力,时而轻盈舒缓。尤其在月光下,悠扬的芦笙伴着优美的舞姿,蒙蒙胧胧,像到了另一个天地,特别富有诗情画意。
    可以说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是在舞蹈和对歌中进行的。深夜后,男女青年围着火塘对唱。这时候的对歌往往是小伙子用歌声赞美姑娘的美丽、聪明等,抒发爱的情意,把一切赞美的语言都拿出来,姑娘也可以“海誓山盟”,表达出非他不嫁的决心。通过多次的游方后,双方互相了解,小伙子便到女方父母家中走访。这时,姑娘对小伙子表现出特殊的爱慕,女方父母杀鸡宰鸭,取出美酒款待。晚上男女二人又互唱山歌,这时的山歌情深意切,即意生情,现编现唱,随口对唱,订立婚约,交换信物。
    苗族游方活动是很讲礼貌的,毫无粗鄙,浪荡行为,体现了高尚的情操和品德。苗族青年找伴侣很自由,但结婚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父母不同意,婚姻很难成立。至今黔东南民间仍存在着“还娘头”的习俗,即舅家有娶外甥女的优先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