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中秋畅游古城台儿庄——兰婷书寓与青楼文化展馆

$
0
0
2018中秋畅游古城台儿庄——兰婷书寓与青楼文化展馆

    从闸官署沿月河街前行,就来到了兰婷书寓,现在为一座青楼文化展馆。千万不要谈青楼色变,其实中国古代的青楼就是现在的演艺圈而已。“妓”和“娼”是有严格去别的。艺妓、歌妓大都是很有才艺有自傲的女子,只不过生不逢时罢了。兰婷书寓,也成了文人墨客们常聚集写诗词的地方......
     历史上的台儿庄,最鼎盛时期有几千家商铺,十几万流动人口。应运而生的青楼,一度达到37家。兰婷书寓,是当时档次最高的一处。在重建台儿庄古城时,本着复现运河古城原真风貌的原则,谨慎地恢复了一座名为“兰婷书寓”的青楼,用实物再现古代青楼密室的场景,还原历史,用社会学和文化学视角,解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存在。
    书寓是古代的高级艺妓,也是高级妓院的代名词。在解放前,旧中国高档次妓女称为书寓,上海人称这类妓女为词史、先生、倌人,她们的门上或门旁边就标明“某某书寓”。兰婷书寓是一个名叫兰婷的老年名妓在台儿庄开设的高级妓院,专门接待达官贵人,是清朝时期的“天上人间”。
    始建于清末的这座高级青楼,由南北两座楼阁组成。1938年春毁于台儿庄战役。2010年原址恢复重建,翌年竣工。这是一座古香古色的楼宅,秀美华丽又蕴含着一种悠然的古意。它前临三百多年的运河古道,后依明清时期至今繁华鼎盛的月河街。保持着几百年的妩媚和幽静,令人想入翩翩。“兰婷书寓”四个大字以及出自杜甫《客至》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诗句作为大门两侧的楹联更是给这座宅子锦上添花。诗圣的名句本为表达诗人欢迎朋友来访的喜悦心情。把这两句诗用在这里,顿时给人另外的联想,这是汉语的张力所在......

    老鸨与客人互动区:这是青楼老鸨接待客人的门市,相当于现代酒店的前台。老鸨是青楼老板,有时候在前台招呼客人,是老鸨与客人的互动区。这个区域布置高雅,超过一般的客栈。只是从墙壁上的装饰上,能够看出这里是一个特殊场所。

    中堂两边的诗联:“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说的是感情空虚的男人,在这里能够找到知音......
    楹联“红巾翠袖幼安揾泪,仙露明珠东坡留情。”上下联各写了一个伟大词人:上联的幼安,即辛幼安,辛弃疾;下联的东坡,即苏东坡,苏轼。楹联的意思是:辛弃疾实现不了抗金理想,到青楼里让妓女为他擦去眼泪;被贬到黄州的苏轼,在人生低潮时期,在青楼里留下了满怀深情的诗篇。

    展馆以实景再现的方式,展示了古代青楼的各个功能区,其中浸月坊、沁芳阁和三圣楼分别展示了明、清、民国三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青楼女子会客室及卧室。同时,还设置了三寸金莲展厅、青楼文化展厅两个文化展厅和梅、兰、竹、菊、雨打芭蕉、烟雨青楼六处古典庭院景观,并运用全息成像技术展示妓女歌舞表演情景。

这座老宅子分上下两层,一楼有4D影像的姑娘唱着“江南小调”,优美的歌声荡漾在整个大厅,左手边是“三寸金莲”展馆。






    雨打芭蕉,让整个展馆充满了诗词的意境......
    天井中楹联:“不因俊俏雅为友,正为风流始读书。”讲述的是一个劝学故事。
    相传,在明朝末年,一个老鸨花钱买来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通过言谈举止,能够看出她是大家闺秀。问起她的身世,她宁死也不说。老鸨循循善诱,承诺她只要说出身世,就把她放走。这位少女表示,宁愿当一辈子妓女,也不愿说出自己的姓名。于是,老鸨给他取了个艺名叫“金枝”,暗示她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女子。这在台儿庄,成为一大新闻。许多风流男人,纷纷喊出高价,要占有这朵神秘的金枝。金枝姑娘向老鸨提出一个要求:客人付钱之后,她在楼上推开窗户,探出身子,对客人出一句上联,如果客人对出下联,她就下楼,在会客室接待客人,然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让他上楼。如果对不上来,自动走人,白花钱不许反悔。
    一个自认为满腹经纶的小伙子,花钱走进青楼。金枝姑娘探出身子,出了一句上联:“白面书生,胸中无才空想贵”小伙子没有对出下句,羞愧而走。回到家,发奋学习。半年之后,对出了“红颜佳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下联。金枝姑娘取出缝在衣襟里的四颗缅甸猫眼石,把自己赎了出来,嫁给了这个小伙子。没几年,明朝灭亡,金枝姑娘公布了身世:原来,她是被崇祯皇帝错杀的袁崇焕的女儿。那个发奋读书的小伙子,在康熙年间考取了进士,光宗耀祖。

    东侧小院是青楼中的梅园,一些高雅的客人,来青楼过夜,并不是单纯发泄生理欲望,而是与才艺高超的艺妓吟风弄月。寂静的春夜,梅花盛开,暗香涌动,皓月当空,听美人弹奏石琴、古筝,创作灵感会油然而生。柳永的“暮景萧萧雨霁,云淡天高风细。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的词章,估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吟出来的。
    兰婷书寓里,有梅兰竹菊四个小院和一个雨打芭蕉天井,让客人与艺妓一起享受诗意情调。楹联:“寂寞寒窗空守寡,退还迷途返逍遥。”据说是一个老鸨劝说年迈妓女从良的言说。上联七个字全是宝盖头,意为他们在青楼里已经很多年头,下联七个字全是走之儿旁,催促她们赶快远走高飞。青楼女子只能吃青春饭,一旦人老珠黄,就没人光顾了。这时候,有实力和经营头脑的成为老鸨,当不成老鸨的,冷冷清清,受尽煎熬。这时候,从良是最好的选择。年迈妓女从良,既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又减轻了青楼的负担。

    幻影成像贵姐表演:这里是艺妓表演才艺的地方。兰婷书寓面临大运河,属于台儿庄的黄金地段。客人多,生意好,而接待能力有限。为了不使那些慕名而来的客人扫兴,老鸨让艺妓在这里表演才艺,让客人一睹美女的芳容。
这幅中堂的诗联:“一曲霓裳惊夜月,十分春色艳朝霞。”就是对兰婷书寓艺妓表演的真实描绘。今天,这里用用幻影成像技术,再现《金瓶梅》中的妓女李桂姐、李桂卿形象。
    楹联:“流水高山会心不远,阳春白雪和曲其谁。”说的是欣赏者与表演者的心灵互动。流水高山,即《高山流水》,是先秦时期俞伯牙用古筝弹奏的曲子,一位名叫钟子期的樵夫领会了,两人结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再也不弹琴了,因为没有了知音。《阳春白雪》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名曲,艺术水平高,演奏难度大,后来成为高雅艺术的代名词。这幅楹联,上联说欣赏者与演奏者“会心不远”,意在循循善诱,下联对客人发问:谁能与这高雅艺妓相互唱和?有挑战的意味。也许,正因为这样,才能激起那些风流才子留下来,与艺妓一比高低。
    说说《金瓶梅》:《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据说就是明代台儿庄文豪贾三近,他在朝廷做官多年,后来在家隐居,写出了折射晚明社会众生相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金瓶梅》。
    贾三近,生于明代嘉靖十三年,隆庆二年在会试中考取进士。官至巡抚保定的都察御史、光禄寺卿、兵部右侍郎等。晚年创作了《金瓶梅》这部“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品通过西门庆的发迹史和覆灭史,隐喻了晚明社会的历史走向,折射了当时的政治黑暗,被称作“晚明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中有许多性描写,警世中有伤大雅。但是,作者的创作手法,给了曹雪芹积极的启示。有人认为,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据世界知名金学家张远芬先生考证,《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台儿庄作家贾三近。张远芬认为,《金瓶梅》是用明代“官话”写成的,里面夹有很多方言,大部分方言词是枣庄一带所独有的。比如,《金瓶梅》里面有“戳乎漏”这个词,难倒了很多学者。其实,台儿庄人一听就明白,它的意思是“捣鬼”,形容有些人喜欢招惹小是非,对别人进行不含恶意的挑衅。这个记音词,不能作字面理解,只能放在特殊的语境里意会。《金瓶梅》第51回,就出现了这个方言词。还有“浑深”,外人也不能理解。这是一个加强动词,用途是对他人进行敦促。“浑深”也是记音词,有时候也写成“浑是”。至今,在台儿庄人的口语中,还在普遍使用。所以,张远芬认为,《金瓶梅》只能是鲁南人创作的,在《金瓶梅》成书的时间里,鲁南一带唯独贾三近具有这种能力。

    三寸金莲展室:缠足是男权社会病态审美观的产物,相传,夏商时就有女子缠足。史学界认为,“三寸金莲”起源于南唐李后主时期,宋代由宫廷传到民间。元代继续发展,但没有普及。明代,缠足之风开始兴盛。清代,缠足之风在汉人中全面普及,脚的大小、形状成为评判女性美丑的标准,影响个人命运。装扮小脚的绣花鞋,也成为审美对象,衍生出畸形的审美文化。
     三寸以内谓之金莲,四寸谓之银莲,四寸以上谓之铁莲。当时还制定出了小脚美的七个标准:瘦、小、 尖、 弯、 香、 软、 正;又总结出了小脚的“七美”:形、质、资、神、肥、软、秀。
     由此又催生出了古代金莲癖的男人们饮酒以及把玩的用品,这可比当今的成人用品更隐晦更有些艺术性了。缠足对女人们从肉体到心灵的伤害让她们无法快乐地生活,扭曲畸形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以及男尊女卑等错误思想让中国的封建主义社会历史相比其他国家封建社会历史更长,更滞后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在今天看来,被裹成畸形的小脚,是丑陋的。可是,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小脚却成为性感的象征。女子向男性展露三寸金莲,是一种无言的暗示,男性审视女性的小脚,属于非礼。如果没有特殊关系,男人是无缘看见女性裸露的小脚的,当然更不能动手抚摸。
    太过“刺激”的实物展示就没有拍摄了......

    明代石婆婆塑像:石婆婆为华夏民族的大地之母,她包容一切,佑护所有生灵,宽恕失足的男女。在民间,有认石婆婆为干娘的习俗,相传只要认她为干娘,一切灾祸都能免除。青楼女子自认为是罪人,于是供奉她,祈求这位宽厚的神灵赦免她们的罪孽。这尊石婆婆为明代雕塑,她的三寸金莲带有当时的时代特征,因此也称为“三寸金莲神”。
    结束语:清军入关后,朝廷多次禁止女子缠足,不仅没有奏效,反而激起汉人对小脚的痴迷。太平天国禁止缠足,未能成功。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还写了声讨缠足的檄文《戒缠足会檄》,可是没有得到民众响应。1912年,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份发布禁止缠足的命令,内陆地区照缠不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缠足陋俗,才被彻底清除。
    二楼主要以青楼文化为主,在这里,可以尽情的一睹当年烟花女子的种种生活用品。绢花的手帕、印着鸳鸯戏水的红丝绸肚兜、白色娟绸的云袜、带印花的青瓷凉枕、琉璃枕、精美的妆奁盒及各式各样的簪子、鬓花......
    青楼的发展演变:青楼原为青漆粉饰之楼,是华丽屋宇的代称,南北朝时期开始把妓院称作“青楼”。妓女与青楼,形成共生关系。上古时代的妓女,集娱神和巫伎于一身,为部落首领。奴隶制时代,妓女成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应用于娱乐、演艺、祭祀、殉葬等活动之中,并有了宫妓、官妓、私妓之分。中国娼妓发展经历了五种形态:一是夏商时期的巫妓形态;二是西周至东汉时期的奴妓和官妓形态,战国时代的齐国,为了给外地客商提供周到的服务,开办了国营妓院,齐相管仲,因此被尊为官妓始祖;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妓和奴妓并存形态;四是唐朝至明朝官妓形态;五是清朝至民国私营娼妓形态。

    墙上:远古岩画中原始先民祭祀歌舞场景;仰韶文化中有关巫娼及歌舞的纹饰;公元前685年,管仲首设官营妓院“女闾”,被戏称为“世界官娼鼻祖”。
    展柜:唐代的歌舞伎陶俑......

    墙上:战国时期巫娼合一的帛画;汉代墓室壁画乐妓与百戏图......
    展柜: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

    中国各种传统乐器......
    青楼与文学艺术:在思想禁锢的时代,青楼是思想宽松、言论自由的场所,有利于艺术家萌发创作灵感。青楼女子大都有着较高的艺术素养,是青楼文学的催生者、欣赏者和传播者。文人墨客在青楼中激情飞扬,诗兴大发,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增加了文学史的厚度。

    白居易的“相逢何必曾相识”,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是因青楼的存在而创作出来的。台儿庄有72座庙宇,其中一座是“三变庙”,供奉的是柳三变,也就是宋代词人柳永。这是台儿庄的青楼女子在乾隆年间捐资兴建的,以此纪念这位在青楼中度过黄金年华的词人。

    青楼中的血泪:青楼女子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她们没有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被奴役的生活催杀了他们的青春、情感和生命。青楼女子情感缺失,生命苍白,扭曲的灵魂游离在肉体之外。她们被斥为时代的“恶之花”,理想虚幻,幸运之门关闭,红颜多薄命,晚年孤苦伶仃,少有善终。
    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忆江南》,凄婉地表达了青楼女子的无奈心情:“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来那人攀,恩爱一时间。”这首词的意思是:你不要缠着我跟你在一起了,我就像曲江边的一棵垂柳,这个过来折一枝,那个过来折一枝,我和她们的恩爱,不过是暂时的,事后,谁也不会再想起我。在中国历史上,红极一时的妓女,像苏小小、李师师、陈圆圆、柳如是、李香君、赛金花,命运都非常悲惨。 

     墙面上展示的清代青楼豢养的雏妓、秦公一号大墓中随葬的186为艺妓与嫔妃......展示柜中清代光绪年间王之和卖女契约、中华民国十年妓女的营业执照......都给人以压抑之感。

    青楼女子服饰,应该是晚清或民国时期的了......

    青楼与运河文化:青楼并不是单纯的卖淫场所,还是文人墨客、巨商富贾、下野政客们倾吐心曲、交流思想的平台。在沿运城镇的大小码头,南北文化在青楼中实现了深度交流,孕育了具有运河特色的青楼文化,丰富了运河文化内涵。

    真心不明白,这些枕头怎么能睡得着觉啊???

    好富有生活情趣的瓷器......

    墙上:源远流长的民间戏曲小调深深扎根青楼文化之中;在戏曲发展历程中青楼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柜:清代青楼女子的生活用品......

    青楼的末日:中国自宋元时期开始禁控娼妓,明清两朝也推行过禁娼措施,雍正朝废除了乐籍制度,太平天国在势力范围内严厉打击卖淫业。但是,卖淫行业始终没有绝迹。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借鉴中外历史上禁娼废娼的经验,在短期内取缔了延续几千年的娼妓制度,使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彻底关闭了妓院,令国人惊叹,世界瞩目。
 

    思想被禁锢得近乎愚傻的清代,竟然也有如此开放的情趣用品,真心没有想到......

    民国时期青楼女子卧室:台儿庄大战之前的民国前叶,台儿庄的繁华程度不亚于康乾盛世,因为中兴公司的煤炭要在台儿庄上船南运,许多实业家在台儿庄设立采购煤炭的办事处。为了各自利益,台儿庄形成了复杂的秘密社会,无论是富商大贾还是政界要员,来到台儿庄,都不敢轻视这些势力。更重要的,枣庄有个奇才张锦湖,有“帮会元魁”之称,蒋介石、杜月笙、黄金荣、韩复榘都是他的学生。当年,他护送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令人羡慕。上海的青红帮与台儿庄的帮会,有需要秘商的要事,一般都是选择在青楼里面,而且是在妓女的卧室里。1923年震惊世界的民国大劫案发生前夕,张锦湖曾秘密来到台儿庄,与孙美瑶的军师孙桂枝见面。有人推测,那次劫案,不是土匪绑架人质勒索钱财的单纯行为,而是孙中山与北洋政府的一次博弈。





    民国时期青楼女子会客室:客人来了之后,先在这里进行情感交流,然后再到楼上。这里的装饰布置,有西式沙发,有播放靡靡之音的留声机,红酒壁炉,营造出大上海花花世界的情调。1918年,有个日本特务到台儿庄搜集情报,对城里的青楼作了详细记载。大战之前,第五战区驻军为了减少平民伤亡,动员城里的百姓到乡下躲避战火。一个年迈的妓女坚持不走,她说,我做了二十多年不光彩的事情,你们让我留下来杀死一个日本鬼子赎罪吧!这位女子是否杀死过日本鬼子,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她的精神,让人原谅了她的职业行为。



    北楼妓女会客室和卧室:清朝的康乾年间,是仅次于盛唐的太平盛世。可是,这两个时代对待青楼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唐朝有官妓,还鼓励发展民营青楼,外出做官、游学、经商的人,堂而皇之地出入青楼,没有人指责。官宦之家的公子,娶青楼女子为妻,很少受到家族阻止。而清王朝对待青楼,却是另一种态度。雍正年间,朝廷下令取消乐籍制度,对私营青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有一定身份的人,却不敢公开出入青楼,更不敢纳娶妓女为妻。社会风气的不同,使得唐代和清代的妓女,命运有着天壤之别。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纵欲时代。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明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离家经商挣钱的人口增多,这些人具有纵欲的条件;二是明代社会对读书人实行精神禁锢,使得他们满腹悲苦无处诉说,青楼成为他们放松身心、消除焦虑的去处。任何业态的发展,都受消费群体的影响,买者多了,会刺激卖者扩大经营规模。明代的青楼,就是这样兴盛的。
    楹联:“高山流水声声慢,明月清风步步娇。”是对青楼深院情调的进一步描绘。《声声慢》是词牌,《步步娇》是曲名,用在这里,一语双关,可以理解为高山流水的曲子声声慢迴,明月清风里的丽人步步娇媚。
    沐浴、熏香室:古代青楼女子在接待客人之前,要沐浴熏香,向客人展示清爽的美丽。楹联:“香生暖豆蔻,水出新芙蓉。”说的是老鸨养大的童妓,第一次接客之前,举行的庄重沐浴仪式。在这个密室里,用雾幕成像技术,模拟了古代妓女的洗浴过程。
    青楼女子的来源,一是俘虏和违法官员的妻女,二是老鸨养大的童妓,三是被拐卖到妓院的成年女性。第一种和第三种,很少有心甘情愿的,不是刚烈反抗就是哭哭啼啼,很难吸引客人光顾。所以,老鸨通常是花钱买来不懂事的小女孩,养大之后让其接客。这些孩子,在特殊环境里长大,学会了必要的才艺,又没有反抗的资本,多半能够服从命运。即便如此,豆蔻年华的女孩初次把自己交给陌生男人,还是心存不甘。为此,老鸨就为初次接客的童妓,安排一次沐浴仪式,让有经验的妓女现身说法,消除她的恐惧心理。

    抛绣球:不是所有妓女都没有好下场,也有得到善终的。清朝末年,台儿庄的一些老鸨,大发善心,鼓励妓女从良。那些渴望正常生活的女子,在阳台上对过往行人抛绣球。有意迎娶她们的单身男子,接住绣球,送给老鸨一些赎金,把人带走,结为夫妻。

    青楼文化是一种不平等的文化,是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心中滋生的残缺之美,是从扭曲人格中绽放的苦涩玫瑰。由于旧社会允许甚至鼓励青楼存在,贫富差别的经济结构又把一部分有灵性的女子逼进青楼,她们接受了最下贱的身份,但人性之善却没有泯灭,追求真挚爱情的理想又始终存在。另一方面,出入于青楼的男性,又不乏来此寻找真爱的情种,他们之中,既有官员、商贾,也有艺人、儒生。这些人与青楼女子之间,既有肉体交易,也有精神交流,卿卿我我之间,激发出超常的创造力,床第之上,还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情。作为以卖身为生存手段的青楼女子,身份是低贱的,但人性却是与常人相通的。在她们的精神深处,保存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高贵成分,如同情、怜悯、忠贞、义气、爱国、奉献,等等。这样,在正人君子认为最下流的场所,却孕育了进入主流文化的精神财富。在中国精神史上,与青楼有关的高雅文化和庄重文化不胜枚举。文人骚客为青楼女子写下的诗篇,成为光耀文学史的艺术大品,不仅拓宽了人们的精神空间,而且提高了汉语的表现能力。明代文学家兰陵笑笑生,也受到青楼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没有晚明繁盛的青楼文化,就没有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而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北大教授孔庆东说: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作,有三成源自青楼。此话可谓一语中的。
    兰婷书寓是台儿庄当年的天上人间,是东西文化、南北文化的交会之地,是文人骚客展示才艺和放松身心的场所。它是历史的存在,是离我们并不遥远的事实。今天恢复这座建筑,并不是对当年的灯红酒绿津津乐道,而是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展现当年曾经存在的现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台儿庄当年的繁华。在此建筑中布置的青楼文化展厅,以文化学视角,采用俯视的方式,展示已经逝去却留下精神价值的青楼文化,客观而有分寸地展示过往时期的特殊社会风尚,折射台儿庄的经济繁盛和包容胸怀;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展示青楼文化所激发的文学成就,使当代人更加理性地对待这一特殊文化现象,产生一种深切的同情和终极关怀。

    参观结束来到前厅,竟然发现工作人员的装扮......
    顺便总结,中国人以保守的传统思想对于爱和性而言一直遮遮掩掩,不敢言表,所以青楼文化就此产生。而如今的兰亭书寓就成了介绍以及展示青楼文化的博物馆,这种本着以展现历史真实为目的的做法还是相当值得肯定的!

    彭家码头位于兰亭书寓前,为方便旅客登岸而筑。兰亭书寓毁于1938年的战火,地基为彭家所占,码头亦改称彭家码头。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9.2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