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中秋畅游古城台儿庄——闸官署与运河奏疏展馆

$
0
0
2018中秋畅游古城台儿庄——闸官署与运河奏疏展馆

    月河街上这座临河建筑是台庄闸官署,为管理船闸的闸官官邸。它由门厅、西厢房、北大厅、东廊道组成,为一层官式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台庄闸官署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后经多次修缮和重建, 2009年重建的闸官署,设置为台儿庄运河奏疏展馆。通过运河奏疏,向游客讲述台儿庄运河的故事。
    台儿庄运河因为有东西泇河支流,历史上被称为泇运河,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开通,次年正式通航,为京杭大运河一段东西走向的河道。这段河道,落差大,水流急,为了节制水流,保障旱季通航,朝廷在这80多华里的河段上,修建了八座船闸。船闸有上游和下游两道闸门,中间有一段闸室。平时关闭闸门,有船只上行时,关闭上闸,开启下闸,待闸室内的水位泄至与下游水位齐平时,船只进入闸室,随即关闭下游闸门,开启上闸,向闸室灌水,当闸室水面与上游水位齐平时,船只驶出闸室,进入上游航道。下行时则相反。现在的船闸,包括葛洲坝和三峡船闸,原理与台儿庄八闸是一样的。

    “山东第一闸”地标碑:明清时期的台庄闸,就位于这里,它是北上进京漕船由江苏驶往山东时通过的第一道船闸,因此被称为“山东第一闸”。这块地标碑,1912年由中兴煤炭公司所立,以纪念枣庄至台儿庄的铁路开通。中兴公司的煤炭,一直通过台儿庄运河外运。
    升平牌坊:升平牌坊是运河闸官对过往船只的祝福。运河改道台儿庄之初,国家规定南来的漕船必须走泇河经台儿庄入京,返程时依然走黄河运道,因此通过台庄闸的船只都是自下游而来,河弯水急,落差又大,非常危险。所以,为保佑船只安全过闸,闸官署门前的牌坊上便题有“升平”二字,这跟今天过境道路上“一路平安”的问候语非常相似。

    闸官一职由来已久,俗称“闸夫头”,到元代始有“闸官”的正式命名。明清时期的闸官,虽无品级,但“官小责重”,人事调整必须漕运总督把关。作为运河管理组织中的一员,闸官必须恪尽职守,勤勉敬业,遇到险情,要当机立断,敢作敢为。这幅对联“闸小锁千里,身微系万家”,表述了闸官的重要性。
    作为运河基层管理组织中的一类,闸官要与林林总总的过闸人员和运河上的帮会组织打交道。旧时,台儿庄运河一带主要是受安清帮的控制。晚清时代,政治日益腐朽。安清帮就与闸官署的官吏相勾结,欺凌盘剥不加入帮会的船民。但船民加入帮会后,一旦过闸时出现麻烦,帮会也会一手打典妥当。
    重修台庄闸残碑:台庄闸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建成的。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和四十五年(1706年)经过两次重修,仍有安全隐患。乾隆九年(1744年),在兵部尚书班第的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彻底解决了安全问题。至此,台庄闸百年无忧。
    门厅里陈列着闸官使用过的骑乘用具,有马鞍、马镫......

    这组群雕是“泇河三公”塑像,从左至右依次为舒应龙、刘东星和李化龙。 曹时聘《泇河善后事宜疏》最早将他们作为开辟泇河的三大功臣并提,后人因此称三人为“泇河三公”。三公对台儿庄运河的开辟功不可没,为纪念他们,古城重建时,便在闸官署中塑造了“三公像”。
   台儿庄的繁荣离不开运河的开通,而运河改道台儿庄,既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又与历代治河大臣前仆后继,苦心经营直接相关,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当年乾隆皇帝就曾在台儿庄赋诗云:“韩庄实泄微湖水,筹涸金鱼闸见新。济运利农期两益,每因触景忆贤臣。”表达了对以“三公”为代表的治运良臣的无限敬重之情。

     北大厅的大门上一幅楹联:“淡如菊荷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和匾额“清慎勤”,道出了闸官必须具备的“淡、清、慎、勤”品质。
    屏风上是《台儿庄运河八闸图》,它详细地描绘了清代泇运河的水文形势及台儿庄运河八闸的具体位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旧时在台儿庄运河河段设置有四个闸官署,每个闸官署管理两闸。台庄闸官署管理台庄、侯迁两闸,设闸官一名,闸夫三十名。
    在这张图上,除泇河外,还详细、完整地标明了台儿庄境内另一条运河——伊河。伊河是乾隆二十二年新开的运河,俗称新河,与泇河并流。该河竣工后,不仅能和运河同泄微山湖之水,使运南山区洪水汇集伊河而东流,且减轻了运河的淤塞和两河沿岸土地之内涝。伊河的开凿是清代治理台儿庄运河的最重要举措。
 

    台儿庄运河史称泇运河,系明万历年间为避黄河运道水患而开。从隆庆三年首倡开泇之议,至万历三十三年开泇济运各项工程相继完工,前后历经30多年。泇运河使南北漕运畅通的同时,成就了台儿庄古城。在泇运河的开挖和维护过程中,河漕大臣通过奏疏向君王进言献策,留下了珍贵的文献。本馆通过明清河漕大臣有关泇运河的奏疏,向人们讲述台儿庄运河的历史。
    奏疏是中国古代社会臣僚向君王进言时使用的文书,主要有奏章、表议、题本、奏折等几种形式。奏折是清代特有的最高上行文件,始行于康熙年间,当时只有少数高官有权上奏。雍正时人数逐渐增多,扩至四品以上官员。上奏内容为言事和对策,封、底有折,故称奏折。朱批奏折是皇帝亲自做出批示处理的奏折,因为皇帝批示用红色颜料,所以称朱批奏折。据统计,有关台儿庄运河的奏疏多达5000余件,其中朱批御折约500件。这些奏疏,涵盖了治水思想、河道工程、河务管理、漕粮运输、运河区域经济等不同方面。现在向大家展示的就是具有代表性的50多本奏疏。

    西墙上我们看到的是运河开挖中的奏疏及开泇济运工程示意图。台儿庄运河开挖中的奏疏,主要是围绕“开泇济运”这一议题展开的讨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泇之议”。有专家评论说,明代泽被后人的最大功绩就是治理运河,而治理运河最成功的案例便是开泇。泇运河的开辟,保证了我国南北经济大动脉京杭大运河的畅通无阻,漕船借此可以安全顺利地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输往京师重地,保证了国家的安全稳定。
    开泇济运工程共分三期进行。
    一期工程为韩庄支渠,自韩庄至彭河村,全长40里,万历二十二年由总河尚书舒应龙主持开通。舒应龙虽闭口不言开泇,但却是实施开泇的第一人。
    二期工程是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由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刘东星主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沿微山湖南岸开凿西柳庄支渠,自西柳庄至韩庄,全长45里。第二步是疏浚彭河河道,自彭河村至黄泥湾,全长70里。第三步是开凿黄泥湾支渠,自黄泥湾至董家沟河口,全长175里。刘东星殚精竭虑、戮力开泇,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开通了330里泇河运道。开通当年有十分之三的漕船通过泇河。因此还只是次航道。
    三期工程是在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由总河侍郎李化龙主持进行。重修后的泇河全长260里,当年有十分之八的漕船改行泇河。至此,泇河成为京杭运河的主航道。

    这里展示的是总理河道的工部右侍郎李化龙奏请进行开泇济运三期工程的《议开泇河疏》及运河维护管理过程中的奏疏。
    在《议开泇河疏》中,李化龙分析了淮海地区的水文条件,指出了开泇的六项好处。一是泇河开,可使运道不借助黄河,避免了黄河枯水期对通航影响;二是避开黄河,可不再受洪水的困扰;三是可以随时见机治理运河;四是花费相对较少,功效更加明显;五是可以通过开河招募民工,为穷困无着的人提供了的生计;六是可以将通航时间从春末大大提前。
    由于他是从朝廷和民众最想看到的结果,去分析、解剖泇运河开挖的利弊关系,在几十年来开挖泇河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系统了开泇的理论,击中了开泇的要害。因此,万历皇帝认为李化龙的奏议非常好,诏命立即集中力量开工,为漕运大计做好长远的打算。运河维护管理过程中的奏疏现存较多,议题也更为丰富,包括河道整治、人事变更等内容。展厅择要展示了五本奏疏。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留下了论述运河及漕运的奏疏,清末的曾国藩、李鸿章,以及明代官至兵部右侍郎的台儿庄人贾三近等人都多有论述。贾三近提出罢黜海运,兴修运河水利,奠定了运河开挖的基础。


北侧这面墙上展示的是泇河三公的事迹。在泇河开通的过程中,舒应龙建其议,刘东星继其事,李化龙毕其功,被后人称为“泇河三公”。三公为泇河的开通力排众议、披肝沥胆、殚精竭虑。尤其是刘东星在准备建巨梁桥石闸和德胜、万年、万家庄三座单闸时,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其人其事,一直激励着一代代台儿庄人踏浪前行。可以说没有三公就没有台儿庄运河,也就没有今天的台儿庄古城。

东墙展示的是明清时期运河的走势及清代漕运总督的官服、官帽、官靴。 墙上这首诗悬挂的是乾隆皇帝途经台儿庄运河时亲笔题写的诗歌《运河行》,诗云:韩庄水气罩楼台,雨后斜阳岸不开。人在长亭深处好,风帆一一眼中来。



    北面墙上展示的是“泇河三公”生平事迹。在开泇过程中,舒应龙一马当先,刘东星前赴后继,李化龙圆满收官,被后人称为“泇河三公”。
    舒应龙是广西全州人。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汶河决口,冲毁徐州一带的运河堤坝200多里。当时总理河道的舒应龙上奏朝廷,恳请在韩庄以东开挖一条支渠,宣泄微山湖及鱼台的积水。准奏后,于次年动工,用五个月的时间开挖了40华里的韩庄中心沟,成为泇运河的上游。
    刘东星是山西沁水人,明朝隆庆二年进士。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刘东星主张继续开挖韩庄中心沟,使其能够行船,得到朝廷准许。因为当年河水太大没能施工。第二年,刘东星排除种种困难,动工开挖泇河。工程完成十分之三,刘东星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李化龙是河南长垣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六月,黄河决堤,横冲运河河道。李化龙上疏力陈开凿泇运河,获得批准。次年八月,泇河开通,八千艘受阻的漕船,不到两个月时间,全部通过。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二月,李化龙因母亲逝世回家守孝,临行之前,安排其他官员疏浚河道三十里,建船闸三座,保证了泇运河畅通。

    清代漕运总督的官服、官帽、官靴......



     东廊道墙壁上镌刻的是明代河道总理曹时聘的《泇河善后事宜疏》,它上奏于万历三十四年,此时泇河260里河道已经全线通航。这本奏疏的议题是泇河的管理,具体说就是请求在台儿庄设置邮驿、兵巡、增河官、立公署等管理机构。万历皇帝接过奏折后欣然应允,当即由扬州道下设台庄巡检司,领泇运河河务,兼管地方治安,继之设县丞署、守备署。台儿庄也得益于这本奏疏,成为运河漕运重镇、老峄县的经济中心和次政治中心,一跃崛起为“天下第一庄”。

    西厢房里是奏疏简介。奏疏是中国古代社会臣僚向君王进言时使用的文书,主要有奏章、表议、题本、奏折等几种形式。据统计,有关台儿庄运河的奏疏多达5000余件,其中朱批御折约500件。这些奏疏,涵盖了治水思想、工程设计、河务管理、漕粮运输、运河区域经济等方面。现在展出的是具有代表性的20多本奏疏。
    南墙上方是一台电子奏疏,通过它可以翻阅50多份台儿庄运河奏疏。

 

 
    闸官署与运河奏疏展馆的后门通往顺河街......

    闫家码头位于闸官署前,本为官家码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朝政府停办漕运后,闸官署撤销,原址遂为闫家所占,码头亦改称闫家码头。



    闸官署瞭望塔位于闸官署南门东侧,木质结构,三层。为方便闸官瞭望过闸船只而建。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9.2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