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秋畅游古城台儿庄——翠屏学馆
翠屏学馆是古城的一所私塾学校,名为翠屏学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是尤家办的义学,对外收徒。该私塾1938年毁于战火,现在原址重建。这所私塾,占地面积1197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现为私塾文化、古玩字画和古本图书展示区。
翠屏学馆是文庙的建制,由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两侧的庑房组成。大成门前“跬步休轻,可酬胸内摩云志;寸阴莫误,请听门前流水声”是一幅劝学的楹联。意思是:学子循序渐进的脚步,是实现凌云壮志的基础;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要耽误一寸光阴,因为时间像流水一样,匆匆逝去,永不回头。东侧庑房主要为私塾文化及古本图书展区。私塾先生的文房用具,戒尺是原来私塾里较为常用的体罚工具,也是私塾文化的特色展现。大成殿里面供奉的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大成殿有一个“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的参与性游戏。“连中三元”分别中的是“会元”、“解元”和“状元”。西侧庑房是私塾文化展示区,古人读书上课的情景。
私塾是通向官学的初级教育,许多举人和进士,都经历过私塾阶段。相传,这所私塾里的一个学童,受到过乾隆皇帝的奖赐。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的时候,在运河上听到唢呐声声,经过询问,知道有一家人在办喜事。于是派人送来三枚铜钱,一联喜帖,写的是:“三枚铜钱贺喜,嫌少莫收,收者爱财。”主家和执喜者看了这个上联,不知如何是好。不收三枚铜钱,意味着嫌万岁爷给的钱少,那是犯下欺君之罪,收了三枚铜钱,又赚了个“爱财”的恶名。就在许多饱学之士发愁的时候,在私塾里读书的一个孩童跑出来,挥笔写出下联:“一间茅屋待客,嫌贫莫来,来者贪吃。”乾隆皇帝看了此联,冒着“贪吃”的恶名赶来,询问是谁对出如此智慧的下联。主家叫出那个只有十岁的孩子。乾隆皇帝大喜,封他为七品官。这个孩子,在皇帝面前为族人争了面子,父辈们抬着他,满城游行。因为这件事,外乡人把这个城镇说成是“抬儿庄”,后来演变为台儿庄。这是台儿庄名字由来的一种说法。
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除秦朝曾短暂停废外,一直是官办学校的重要补充。私塾在漫长的传统社会绵延不衰,与官学并驾齐驱,共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培养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台儿庄的私塾学校,光绪年间有32处,培养出许多文化名人。辛亥革命志士尤民,抗日运河支队创始人孙伯英、赵静波,著名诗人贺敬之,著名戏剧导演郑亦秋,历史学家胡绳武、张玉法,军旅作家贺茂之,台湾美术教育家金哲夫,儿童文学作家郁化清,江苏著名画家贺成等知名人士,都是台儿庄私塾教育体系的受益者。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8.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