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中秋畅游古城台儿庄——大清台庄邮政官局

$
0
0
2018中秋畅游古城台儿庄——大清台庄邮政官局

    在丁字街附近,看到这样一座邮政博物馆。和旁边熙熙攘攘的人流对比,馆内有些冷清......
    台儿庄地处苏鲁交界,是山东的南大门、徐州的门户,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8年,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就发生于此。台儿庄大捷是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转折,它一举粉碎了侵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震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坚定了中国军民的必胜信念。中华民族挺直了脊梁,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台儿庄也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六十多年过去了,爱国将士冲锋的呐喊犹在耳畔,惊魂夺魄的战争场面似在眼前。爱国将士和广大民众共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永志长存、铭刻不忘。大战期间,台儿庄的普邮和军邮密切配合,保障了战区通信顺畅,及时沟通了前后方联系。邮政员工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战火纷飞的鲁南苏北,及时递送快邮代电、航邮代电、航空邮件、新闻纸和明信片等各类邮件。邮政通信以其独有的方式,将战争前方与后方、军队上级与下级、参战将士与家人密切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中国军民共御外敌、抗击日寇的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邮政员工爱国敬业、勇于奉献,为大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邮政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铭记大战历史,展示邮政文化,枣庄市邮政分公司于2012年3月高标准地启动建设了台儿庄古城邮政博物馆主题邮局,2012年5月18日隆重开馆,这是继山东战邮纪念馆之后,山东邮政第二个行业博物馆。
    博物馆主题邮局位于台儿庄古城内丁字街以北50米路东,建筑分为三层,总面积580平方米,设有古代邮驿与大清邮政,中华邮政及台儿庄大战邮政通信,两岸通邮三个展区。一楼部分空间布置为复原的大清邮局,是以介绍大清台儿庄邮政发展沿革及运河邮政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邮政通史展览区,另一部分空间布置成服务古城商户、与居民游客互动的邮政业务功能区。二楼和三楼作为展馆,主要展示邮政起源发展、台儿庄大战中的邮政服务、海峡两岸通邮交流、精品邮品展示等。二楼主要介绍民国时期邮政的发展及二战时期邮政服务台儿庄大战的经典史实,并展示部分珍品、精品邮票。三楼主要介绍海峡两岸通邮的情况及学术交流等内容。
   台儿庄邮政博物馆主题邮局馆藏丰富,陈设的展品及历史文献200余件,珍贵邮品近百件,包括清朝第一套大龙邮票、小龙邮票,文革时期未发行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四方联和一整版庚申年猴票等珍贵邮票,其中《全国山河一片红》方联成为博物馆主题邮局的镇馆之宝。博物馆主题邮局以翔实的史料和实物,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追溯邮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邮政发展及其产品,集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时代性于一体,为中国邮政留存了一段珍贵的历史,为古城增添了一张精致的文化名片,成为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前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邮政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国之血脉”的邮驿体系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延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早在春秋时期,山东境内就已广辟驿道。明清两代,山东邮驿更是借助运河,起到了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
    明万历三十四年,在泇运河的开凿开通过程中,总河侍郎曹时聘置邮设兵,揭开了台儿庄邮政的历史。1899年7月,台儿庄大清邮局成立,开办业务包括平信、包裹、印刷品等。民国时期,随着铁路的开通和商业的繁荣,台儿庄邮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抗战的炮火并没有阻碍邮政人前行的脚步。他们冒着重重危险,保证了展示通讯的畅通,为台儿庄战役乃至整个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从不通邮到间接通邮,再到直接通邮,经历了59年的沧桑变幻,凝聚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一封封不同时期的书信,记录了两岸通邮的历史,也承载着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

    第一部分 古代邮驿和大清邮政
    中国的邮驿源远流长。原始社会出现了以物示意的通信,奴隶社会发展为早期的声光通信和邮传,到封建社会时,中国的邮驿在世界上已居于前列。中国古代设立的以传递公文、接待过往官员为主的官方交通通信组织。有时也运输官府所需少量物品。历代有不同名称,早期称传、遽、邮、置等,汉代称邮驿,元以后多称驿站,尚有亭、舍、馆、铺等,都是古代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有驿传的国家之一。驿传为中国政治上的统一、促进文化交流和中外往来作出了贡献。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3月,清德宗正式批准总理衙门的奏折,开办大清邮政官局。4月,大清镇江邮局成立,成为全国最早的24个总局之一。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6月,镇江总局在宿迁设二等邮局,7月在台庄设立邮政分局,形成沿运河的干线邮路,取代了传统的驿站和民信局。台儿庄大清邮局始建顺河街三公桥附近,后牵至月河街的万家巷,为枣庄地区近代邮政最早的邮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台儿庄邮政局由镇江邮区划归济南邮区管辖。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大意为,孔子说:“德政的推广流行,比设立驿站传达政令还要迅速。” 
    《诗经》中描述“鲁道”的文字  战国·秦杜虎符     驿站用马镫 ......

    春秋时期,齐桓公“三十里置遽,委焉,有司职之。”孔子二十多岁时曾担任“委吏”,负责民政与邮驿物资的保管与发放。
    西周时期,山东境内修建了通往都城洛邑的“鲁道”。《诗经·国风》“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意为:汶河不停地流淌,鲁道上行人来来往往。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东方的齐鲁国人自由翱翔!
    随着边疆的开拓,汉代进一步扩充了邮驿网络,完善了邮驿制度,奠定了之后两千年的邮驿制度。
    隋统一后,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无论陆路水陆、驿站建设都有较大的发展。唐代邮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其七条国际驿道中,有一条是从山东登州经海上通达朝鲜的水驿。
    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后,就下令整顿和恢复全国的驿站,加强驿站的管理。明朝定都北京后,山东作为南京与北京往来的必经之地,邮驿的作用更加突出。

    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在运河的开凿开通过程中,总河侍郎曹时聘在台儿庄设立水驿。
    清代台儿庄驿站人员编制得到扩充。

    清代绘有驿使形象和反映邮政题材的明信片,非常有意思......

    光绪二十七年6月官封......

    运河驿站模型图......

    台儿庄大清邮局:1899年7月,台儿庄大清邮局成立,由汉文供事周殿昆负责管理。有信差一人,邮差三人,办理平信、印刷品、包裹等收寄业务。1910年开办汇兑业务。设涧头集、泥沟、马兰屯、红瓦屋屯代办分局,出售邮票、代寄平信。台儿庄作为镇江总局所属的分局,邮件主要通过客船代运。每天镇江总局通过轮船,再转发民船将邮件传送到台儿庄。台儿庄成为沿运河干线邮路的重要节点和苏北到山东重要驿路的一环。

    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正式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
    又见赫德,他不是海关总税务司吗?怎么还管着邮政?当时的中国,唉......

    光绪皇帝批准开办邮政官局的奏折副本......

    台儿庄第一任局长周殿昆,汉文供事。本地人,起薪关平银四两。
    大清邮旗、大清邮政章程......

    大清邮政分局诫程;普通商务应用尺牍教本;邮传部所管邮政人员题名录(1911-1916);税务司谕第1644号、邮政第49号档案有关周殿昆的任命......

    1906年,台儿庄邮政划归济南邮区管辖。

    清朝时期大事记:
    1883年(清光绪九年),天津电报总局济南分局在台儿庄大北门设电报子店(同年改称电报房),成为枣庄地区第一电报通信点。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9月,英、俄两国在中国架设京沪电报线路,台儿庄为第五支线。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德国人开办的青岛“客邮”局在台儿庄设“客邮”代办所。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台儿庄设立“大清”邮政局,为枣庄地区开办近代邮政最早的邮政局。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台儿庄邮政局改为分局。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台儿庄邮政局由镇江邮区改为济南邮区管辖。
    民国时期的保险柜(日本制造)......

    二楼......
    楼梯与墙面的设计非常有特点。是一条邮政历史的线路......













    第二部分  中华邮政及台儿庄大战邮政通信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邮政通信进入“中华邮政”时期。
    1913-1935年,由于交通发展,商业兴盛,台儿庄邮政通信迅速发展。抗战军兴,台儿庄邮政受战事波及,损失不小。在1938年台儿庄大战期间,台儿庄邮局和第五战区军邮密切配合,为作战部队和参战将士提供多项邮政服务,尽力保障邮政通信畅通,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邮政”前期的台儿庄邮政通信(1913-1935年):1913年,台儿庄邮政局被定为“中华邮政”二等邮局。1930年,台儿庄邮局迁至大衙门对面营业,当时有员工9人。

    随着1912年台枣铁路开通和当地商业的日益繁荣,台儿庄邮政通信得到了迅速发展,除沿袭“大清邮政”时期的函件、包裹、印刷品和汇兑等业务外,陆续开办了多项新业务。1935年,台赵铁路(即连接山东台儿庄与江苏邳州赵墩的铁路)通车后,南北商家云集台儿庄,邮政通信业务十分繁忙,月出口函件曾高达9400件,包裹月收寄量达300件,成为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鼎盛时期。
    民国时期,台儿庄邮局设信差2人,一人负责街道邮件投送;一人负责到火车站接送邮件,兼管火车站邮件投送。
    照片为种化鉴,山东省枣庄临城人。1912-1938年在临城三等邮局任邮差。民国时期枣庄地区下属各邮局间邮政业务往来频繁,临城与台儿庄相距不远,邮差时常往来两地。
    1914年,中国就可以寄出国际包裹了......

    民国初年山东(台儿庄邮局)邮工使用过的油灯
    1930年中法储蓄会制作的邮筒形状的铜笔架
    抗战爆发前,山东邮区(台儿庄邮局)使用过的算盘

    中华民国前期,交通事业的发展对邮运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1912年台枣铁路通车后,台儿庄邮局的邮件运输委托铁路办理;1920年,开设台儿庄-宿迁的干线邮差邮路;1929年,增设台儿庄-潍县邮差邮路;1934年潍徐公路通车,邮件由汽车代运,陆续开通台儿庄-徐州,台儿庄-临沂委办汽车邮路。而“大清邮政”时期开通的途经台儿庄的水路邮路仍在沿用。多种邮件运输手段的应用,使台儿庄与山东及全国各地的联系愈加紧密。
    台儿庄铁路的开通使其与外界联系更为密切,邮件运送更加方便、快捷。对台儿庄邮政业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信筒型邮政储金罐
    抗战爆发前,山东邮区(台儿庄邮局)使用过的打号机
    抗战爆发前,山东邮区(台儿庄邮局)使用过的手摇计算器

    民国时期台儿庄邮局信差使用过的《中华邮政信差须知》
    台儿庄邮局使用过的邮戳
    邮政使用过的厘戥

    山东省各区汽车线路图......

    邮用大天枰秤......

    “中华邮政”各种邮运工具......

    山东地图......

    民国初年山东(台儿庄邮局)邮工使用过的名章盒
    抗战爆发前,山东邮区(台儿庄邮局)马班邮路使用过的马铃
    中华邮政邮差号坎

    台儿庄大战期间邮政通信: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适应战争需要,为作战部队和参战官兵提供便捷的通信服务。当年8月,国民政府在战事涉及各地设立军邮机构。起初由交通部邮政总局主持,后改由中央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军邮督察处领导,在各战区设立军邮总视察段,下设视察分段、军邮收集所、军邮(业务)局、军邮派出所、军邮联络站等。军邮办理邮件、汇兑、储金等多项业务,对维系战区通信、安抚前线将士、鼓舞后方民众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1938年3-4月,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中国军队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痛击日本侵略者,赢得了台儿庄大捷。战事的发展使台儿庄邮政通信遭受严重损失,幸而基于战前的良好发展,在台儿庄大战期间,台儿庄的普邮与军邮密切配合,保障战区通信顺畅,及时沟通前后方联系,千方百计为抗战前线将士提供多种邮政服务,在台儿庄大战中凸显邮政通信的不可或缺。

    台儿庄大战期间,邮政员工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战火纷飞的鲁南苏北,及时递送快邮代电、航邮代电、航空邮件、新闻纸和明信片等多种形式的邮件,以邮政通信的独有方式,将战争前方与后方、军队上级与下级、参战将士与家人紧密联系在一起。邮政员工爱国敬业,默默奉献,他们的辛劳付出,使邮政通信成为台儿庄大战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闪光点。
    大战期间,邮差进入台儿庄城内,为前线将士提供邮政服务。
    台儿庄邮局邮差蔡润荣和他的同事们
    蔡润荣冒着枪林弹雨,将家书送到台儿庄中国军队坚守的阵地上
    作为台儿庄大战的亲历者,蔡润荣一生献身邮政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台儿庄邮局)邮工使用过的润笔用的水滴子
    山东邮区(台儿庄邮局)职工使用过的邮政专用剪刀
    山东邮区(台儿庄邮局)信差招揽邮件时使用过的摇铃

    快邮代电、航邮代电:在战争期间,为及时传递战区军事信息,军邮以快递或航空邮件的形式,在各级军事机构之间,将军事情报快递传送。台儿庄战役期间,邮政局通过多种通讯手段,及时沟通前后方联系,将一份份快邮代电、航邮代电快速、准确、安全地送达。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乘坐邮政航空专机飞返南京
    台儿庄大战期间,邮局通过飞机运载,将重要军事文件迅速送达到抗战前线

    “航空挂号”邮件:航空邮件,是指全程或一段路程使用飞机运递的邮件。为保障寄递的安全、准确,所有航空邮件均须挂号。航空邮递的优点是运递速度快,能满足邮件的时限要求。中国与1921年7月1日首次开办北京至济南直达航空事物。
    1921年7月,中国航空署开办京沪航线,北京至济南段首先开航,同时开通该段航空邮班。图为北京南苑机场待赴济南的首航飞机。
    中华邮政运邮飞机

    1938年5月5日“陈诚向蒋介石汇报战况”快邮代电(图为武汉卫戍司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
    “长江向蒋介石请示作战战术”航邮代电(图为山东邮政管理局大楼)

    1938年5月“何应钦致军令部徐部长”快邮代电(图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

    民国时期的“航空挂号”邮件

    邹绍孟(1895—1938):字慕陶,四川荣县乐德镇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少时读私塾,1916年从军,四川陆军讲武堂毕业。193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1军第124师上校参谋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川军请缨抗战,随部队出川驰援晋北,转战鲁南。1938年3月17日在滕县保卫战中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认为少将。
    1938年3月上旬,日军在邹县、兖州大量增兵。中国军队于3月10日前后重新调整部署,加强防备。122师师长王铭章被任命为川军第41军前方总指挥,指挥122、124两个师。1938年3月15日,为台儿庄战役赢得准备时间,奉命在山东省滕县守城,抗击日寇。部队与敌激战至17日,日军集中火炮轰毁膝县城垣多处,突入城内。守城官兵奋勇抗击,与敌浴血巷战。下午5时许,守城师长王铭章将军在发出决以死拼以报国家的最后电文之后,即于破城后的巷战中,与参谋长赵渭滨将军、邹绍孟将军同时壮烈殉国。他们死后,腾县守军仅剩下300人全部用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邹绍孟家书:时任124师参谋长的邹绍孟,在滕县保卫战中收到寄自乐山五通桥岳父胡可权的家书,得知长子邹汝宁成绩“名列丙等”,甚为不安。3月11日夜,邹绍孟伴着不时传来的炮声,在家书中写道:“幼时均一味说诳,长成亦必无所成就,对国家社会无补,国家何须有此国民,家庭何须有此子弟。望汝凡事立志向上,存极盛竞争
心,不可一味贪玩,不温功课,以致每事均落人后,不知羞愤。因我身属军人,刻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职,完我军人天职,则今后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而是否能肩此重任,则视汝等幼时之修养造诣如何。为盼。望汝细味此旨,不晓处请汝外祖父与汝解说,牢记勿忘。”
    3月15日,滕县保卫战打响。战斗极为惨烈,守城将士与城池共存亡,“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王铭章壮烈殉国,参谋长邹绍孟亦一同殉难。据1938年3月22日《大公报》称:“滕县之役,守军死事壮烈,……三百重伤兵互以弹炸死……我三千将士生还寥寥。”
    邹绍孟的信由军邮局以“航空挂号”的方式寄出。寄到成都时,加盖的邮戳日期为3月15日,几天后,信送到了乐山五通桥邹绍孟的岳父手里。此时,滕县城破守城将士全部成仁的消息已传遍大江南北。时任124师留守处处长杨光明专门将这封家书翻拍,冲洗数千张,赠予前来索要该信文本的人们。同年4月17日,成都《新新新闻》刊出了家书全文。家书的影印件还登上了当时国内唯一的画报《良友》1938年第4期的扉页。
    这封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的绝笔信刊出之后,若干青年学生和爱国人士纷纷向报社索要照片。124师驻绵阳留守处处长杨光明将这封家书翻拍成照片,冲洗5000张,分发赠送给前来索要该信文本的人们。当时,在川的不少青年人为这封家书所激励,纷纷投笔从戎,走上了热血纷飞的抗日战场。以东北学生为多的绵阳国立六中,报名入伍者尤多。

    邹绍孟家书复印件......
    在台儿庄战役期间,除了参战将士,文化人士也是战争的亲历者和记录者。盛成和郁达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关于这场血战的描述,以书信和稿件的形式,通过邮政机构的辗转传递,化为报刊上的铅字,又由邮局以“新闻纸”业务向全国各地分发,向后方的人民大众展现了中国军民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盛成(1899-1996):本世纪中国一位集作家、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为一身的著名学者。1899年2月6日,他出生于江苏仪征的一个家境没落的汉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代便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1911年,在光复南京的战役中,盛成被誉为“辛亥革命三童子”之一,并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褒奖和鼓励。1984年获得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这是法国授予外国文化名人的最高荣誉。抗战初期,他从欧洲回国,加入抗日救亡运动,担任上海各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总干事及武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1938年初,他代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赴第五战区劳军,并以31师战地记者的身份亲历了台儿庄战役。其所著《盛成台儿庄纪事》就是关于台儿庄战役的真实的细节记录。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胡愈之先生如此评论郁达夫的一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刊载于1938年7月1日武汉《文艺》复刊二号(总第五卷第五期)的郁达夫1938年4月写给妻子王映霞叙述台儿庄战役的书信。
    盛成所著《盛成台儿庄纪事》:2007年,历经70年风雨岁月,漂泊亚欧美三大洲,保存完好的珍贵手稿首次正式出版面世——《盛成台儿庄纪事》。这部书稿有日记式采访,有报道式纪实,有文献记录,是一部牵系中国人民感情的历史记载,是台儿庄战役史料研究、宣传的历史文献。
    1914年,盛成考入上海震旦大学读法语预科。三年后,他考入长辛店京汉铁路车务见习所任职。“五四”运动中,盛成与北大学生一起冲击东交民巷,火烧赵家楼,后来被推举为长辛店铁路工会的代表。在这次运动中,盛成与周恩来、许德珩等学运领袖,结为亲密的战友。1919年年底,盛成满怀着寻求科学救国之道的理想,登上了“勒苏斯”号邮轮,开始充满艰辛的留法勤工俭学之旅。1928年,盛成应聘到巴黎大学主讲中国科学课程,并在法国出版了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母亲》,使他不仅成为法国文坛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还成为纪德、罗曼·罗兰、阿拉贡、萧伯纳、海明威、毕加索、罗素、马尔罗、胡志明、戴高乐等这些20世纪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朋友,在欧美等国颇有影响。
    1929年,盛成从海外载誉归来,先后到北京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和兰州大学执教。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奏响了全面抗战的序曲,盛成投笔从戎,加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8月13日,日军再次袭击上海,也再次遭到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淞沪会战”的第二天,盛成和胡愈之、王炳南等一起发起并组织了上海各界救亡协会,出任该协会的国际宣传委员会总干事。不久,冯玉祥、邵力子、郭沫若、茅盾、郁达夫、老舍等人酝酿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盛成起草协会章程。在1938年3月底召开的代表大会上,盛成和老舍等被选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1938年4月14日,盛成和郁达夫一起代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赴台儿庄劳军,带去慰劳书和一部分慰劳品到前线散发。
    4月20日早,盛成和郁达夫一行从郑州乘坐“蓝钢皮”特快火车前往徐州,21日早始抵距离徐州18里的夹河寨,下车骑驴,依公路进徐州城,午后到达第五战区司令部。5时整,盛成见到李宗仁长官,代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及上海文化界国际宣传委员会向他致敬。李宗仁态度谦和而诚恳地说:他个人无能,还希望海内文化界多多关心和支持。4月22日早7时,盛成偕政治部代表郁达夫、庄智焕、罗任一、李侠公、杜冰坡等前往司令长官部献旗,献旗由陈江参议主持,仪式有三项:第一,政治部代表献旗;第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献“还我河山”旗;第三,上海文化界国际宣传委员会献“为世界和平而战”旗。李宗仁一一受旗,答礼毕,招待代表入招待室,畅谈片刻。
    盛成、郁达夫一行到徐州后住花园饭店一号,房间对面是走廊,走廊下是一个大院子,阳光充足,穿堂里有两把椅子。早上起来时,盛成坐在其中一把椅子上,一个外国人在那里走来走去。忽然停了下来,用法语对盛成说:“你是不是《我的母亲》的作者?”盛成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他说是听来的。盛成问他如何称呼,他说是史迪威上校,美国驻华使馆的武官。史迪威1911年就踏足中国,是个“中国通”,对中国有着友好的感情,同情和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他经常奔走在炮火纷飞的战区,了解中国军队的战斗情况并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供建议。此次到徐州后却受阻无法前往台儿庄。原因是前段时间有几个意大利记者到前线窃取军事情报,政治部已给各战区司令官下达密令,禁止所有外国记者和军官到前线。盛成约史迪威在当天下午4点见面,帮助他觐见李宗仁将军。回去后,盛成立刻到五战区司令部找到了李宗仁,讲了情况。李宗仁十分高兴,让他赶快带史迪威来。因为盛成不是政治部的官员,便去找郁达夫,两人一起带史迪威去见李宗仁。
    盛成等一行去台儿庄之前,采访人员请池峰城师长来讲一下台儿庄鏖战的细节。池师长开讲台儿庄战役的过程……从23日敌我相遇一直讲到4月7日我军台儿庄大捷,接着又讲了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冒死跑到指挥部向他诉说日军弹药库的位置。同时又讲到一个孩子的故事……24日清晨,政治部代表团、战地通讯员,《新华日报》记者陆诒,《扫荡报》张剑心、谢冰莹夫妇,苏芗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陈江等一同出发,前往台儿庄。盛成一行进入台儿庄西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焦土抗战的画面。瓦砾、沙土、破布、烂纸、秃屋、颓垣,箱柜垒成工事,尸骸筑城防线……书写“武运长久”“祈武必胜”“大和魂”的残破旗帜到处散落着。北门内有一个敌人的火葬场,还留着未烧尽的一大堆尸骨,看着使人毛骨悚然。繁荣的台儿庄在战争中化为灰烬,老百姓的悲苦生活历历在目……郁达夫、盛成一行在第五战区长官部参议陈江的陪同下,在台儿庄进行了三天的考察。他们巡视了激战的战斗现场,向抗日将士散发慰劳品,并摄影留念。
    台儿庄大捷后,美国大使馆上校武官史迪威视察战场时,与李宗仁多次谈论。李宗仁希望史迪威向美国政府建议,趁珠江和印度支那半岛的两岸尚未被日军封锁,抓紧向中国贷款,以购买大量作战物资,运往西南大后方,防备日军南进。从长远看,援助中国,也等于援助你们自己。史迪威接受了李宗仁的意见。他通过8月下旬到达武汉的美国财政部代表洛辛·巴克传话给美国财政部长摩根。而摩根又传给罗斯福总统。罗斯福逐渐同情中国抗战,于当年底向中国贷款2500万美元。此后中国的抗日融入了国际反法西斯的斗争。这不能不说与当年盛成在台儿庄的偶遇分不开。
    5月4日早晨,盛成与苏芗雨一行离开徐州返回武汉。刚到武汉,他得知家乡已经沦陷,妻子也已去世,家里被日寇抢劫一空的消息后,犹如晴天霹雳,悲愤不已,一蹶不振,致使他在台儿庄战地慰问期间所采写的作品久久没能结集出版发行。
    新闻纸,是印刷品邮件中的一种,主要是指报纸和刊物。中国早在1878年海关邮政时期即开始收寄新闻纸,新闻纸业务历来采取低资费政策。

    王铭章(1893—1938):字之钟,四川新都泰兴场人,民族抗日英雄。1909年从军,1935年任川军第41军122师师长,授少将,次年晋升中将。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其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 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浪潮,川军爱国将领纷纷请缨抗战。当时任122师师长的王铭章将军亦请求率部开赴前线作战,1937年9月12日,他在德阳驻地慷慨誓师,率部出川开赴抗日前线,先赴山西,转战山东。
    1938年3月上旬,日军在邹县、兖州大量增兵,并以小部队及飞机向四十五军阵地反复进行侦察,准备发动大规模攻势。10日,孙震为加强守备,重新调整部署,将预备队122师师部调进滕县城内,任命王铭章为第四十一军前方总指挥,统一指挥122、124师,在山东省滕县守城,抗击日寇,为台儿庄战役赢得准备时间。对于敌强己弱的形势,王铭章心中十分清楚,但他抱定以死报国之心,他曾说过“以川军薄弱的兵力和破败的武器,担当了津浦线上保卫徐州的第一线的重大任务,力量已不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二十年内战之罪愆了!”
    日军在滕县碰上硬钉子,出乎意料,遂调集精锐部队,配属数十辆装甲战车和大量炮兵。17日6时许,敌集中炮兵火力,猛烈射击滕县城区,敌机二十余架疯狂投弹扫射,整个滕县城硝烟弥漫,房倒屋塌,顿成一片火海。两个多小时的轰炸之后,敌开始向东关进攻,以十余辆坦克为先导,掩护步兵从东寨墙的缺口冲锋。东关守军冒着敌人炮火,在近距离与敌展开殊死搏斗,伤亡惨重。另一部日军向被轰塌的东南角城墙进攻,守军一个连,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敌战车两辆,在敌密集火力射击下,该连伤亡殆尽。敌步兵四十余人冲上城角,守军另遣一个连向突入之敌反击,经激烈肉搏,全歼突入之敌,该连官兵仅剩十四人。此时,王铭章急电孙震:“敌以炮火猛轰我城内及东南角城墙,东关附近又被冲毁数段,敌兵登城,经我反击,毙敌无数,已将其击退,若友军深夜无消息,则孤城危矣。”
下午2时,日军以重炮猛轰南城墙下街道,同时,敌机二十余架轰炸南关。随后,敌步兵在坦克掩护下进攻南城。守军英勇战斗,伤亡殆尽,敌军攻占南城墙。此时东面日军集中兵力猛攻东关,敌步兵在坦克掩护下突入东关。王铭章见援军无望,再给孙震一电,表示:“决心死拼,以报国家。”
    王铭章在敌军攻占南城墙和东关后,亲临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作战。此时,占领南城墙之敌在机枪火力掩护下,从西南城角向西城墙逼进,敌炮兵集中火力射击西门城楼。西门、火车站,守军失去城墙等工事掩护,暴露在敌火力之下,伤亡极大,仍坚持抵抗。下午五时,敌占领西城墙和西门,王铭章命令城内各部与敌巷战,西关守军死战待援,自己登上西北城墙,亲自指挥警卫连一个排进攻西门城楼。因敌火力猛烈,城墙上毫无掩蔽,该排全部阵亡。此时,王铭章亲临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作战,不幸身中数弹,当场牺牲。壮烈殉国。同时殉难的还有参谋长赵渭滨及一二四师参谋长邹绍孟等人。王铭章将军牺牲后,守城官兵仍继续与日军搏斗,除少数突围外,其余皆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战场上邮政员工送递的家书,有些却成了战士与家人最后的联系。虽然战士们英勇抗敌,为国捐躯,但是他们的精神却通过一封封信件的传递激励和鼓舞着更多人奋勇向前。

    1943年1月1日发行的“王铭章殉国公墓暨成都铜像揭幕礼纪念明信片”......
    台儿庄战役结束后,邮政通信仍在以行业特有的方式弘扬参战将士的爱国精神,鼓舞国人团结一心,坚持抗战。“王铭章纪念明信片 ”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事例。
    滕县之战,王铭章将军指挥第四十一军,挫敌凶锋,阻敌锐进,为徐州一带中国军队的集结赢得了时间,也使日军第十师团受到较大损失,为尔后的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徐州会战的指挥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高度评价说:“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民族光荣、烈比雎阳、死重泰山”是著名抗日将领王铭章在滕县保卫战中阵亡后,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1938年分别在武汉、重庆、成都为其题的词。国民政府对王铭章将军奋勇抗战给予高度评价,并追赠为陆军上将;王将军灵枢经武汉、重庆、成都运回其家乡新都,沿途各地纷纷隆重举行悼念、祭奠仪式。在武汉举行迎灵公祭仪式时中共中央代表吴玉章、董必武,八路军代表罗炳辉、齐光、《新华日报》代表吴克坚等前往参加。吴克坚致悼词说:“王师长等殉国烈士的鲜血,不仅洗涤了他们在川军二十年的罪愆,而且更加振奋了全国军民枪口一致对外的民族精神。他们是对得起四川的父老、对得起国家的。王师长是我们炎黄的优秀子孙,是保国卫民的英勇战士,是中国的模范军人,他的死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中国人民,他的勋名将永垂史册,他的精神将永远不死!”毛泽东和秦邦宪、吴玉章、董必武等还联名撰赠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
    在四川成都,特为王铭章将军树立了一座铜像。1943年元旦,在王铭章铜像揭幕仪式上,专门发行了一枚纪念明信片。明信片上,印有王铭章战死前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文。将军牺牲后,川军41军将此电文作为全军誓词,激励着将士们不惜生命,杀敌卫国。经由这枚明信片的印发,这封电文更加广为人知,成为宣扬爱国精神,激励军民投身抗日运动的血性文字。

    民国时期的纪念明信片......
 
    《台儿庄1938年春·屹立不倒的邮局》:战后的台儿庄,满目疮痍,台儿庄邮局依然完整地屹立在一片瓦砾之间。邮政通信,融入惨烈的战事之中,发挥沟通的行业功用,为台儿庄大捷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历经战火的洗礼,飘扬的邮旗正是邮政挺立不屈的象征。——黎民




    中华民国时期大事记:
    1913年:台儿庄邮局改为中华邮政二等支局,电报局为三等
    1914年:台儿庄设二等电报局
    1917年:德国人在台儿庄开办的“客邮”代办所开业
    1925年:台儿庄改为三等电报局
    1933年:台儿庄设电话事务所,由商民代办长途电话业务
    1935年:台儿庄成立电信分局。台儿庄局开办“存簿”及“邮票储金”业务
    1938年:6月19日晨5时许,台儿庄邮政局遭匪突入抢劫,损失邮票面值378.90元。日本侵略军侵占枣庄,邮电通信被其控制。
    1945年:6月台儿庄邮政局为二级乙等
    1947年:6月台儿庄邮政局开办简易人寿保险业务
    1948年:8月台儿庄解放,中华邮政局被战时邮政局接管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9.2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