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中秋畅游古城台儿庄——三恪堂与中国运河税史馆

$
0
0
2018中秋畅游古城台儿庄——三恪堂与中国运河税史馆

    中国运河税史馆坐落在台儿庄运河古城内大衙门街西段的路北,是一座古色古香、优雅庄重的临街建筑。
    醒目的“中国运河税史馆”牌匾镶嵌在门头的上方,馆名是由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亲笔题写,其字体雄视千古、气势磅礴,为税史馆增加了内涵。
    走近中国运河税史馆,首先吸引眼球的是门口的西侧,有一组三人雕塑,人物精神饱满、形象逼真,左边手里拿着竹尺的人物是扦子手,专门丈量过往船只的大小;中间人物是督检,闸口的领班;右边手拿账本的人物是钞户,专门负责船只丈量后的核算,以此为依据确定应缴税额。
    雕塑的上方悬挂着一个写有“运河钞关”字样的牌匾。钞关是明清时期朝廷在大运河设立的征收商船运税和货船税的关所,“关”指所取关税的处所,“钞”指钱和收取税钱给开的单据,是国家户部设的收取款钱又给开收税单据的机构所在地,故称之为“钞关”。临清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是大运河首尾及中间的七大钞关之一,所收税额占运河七关所收总额的1/4。此钞关机构分为前关、后关。前者在河口码头处,设拦截关卡于检验厅;后者为正式办理征税之所,内部分工详细,各负其责,有仪门、正厅、过厅、后厅以及船料房(管测商船体量容积之事、凭此收取税额)、巡拦房(主管在运河上巡视检查有否偷漏税事)、衙皂房(管钞关事物和保卫之事)、税银库(所收税额的白银储藏地)、鼓铸房(所收散银熔为标准银锭备缴朝廷户部),设置严密、分工负责、管理统一、互相监督,是一处完整系统的运河收税机构。
    中国运河税史馆是枣庄市地方税务局筹建。为把运河千年的历史文化、漕运文化以及运河的税收文化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来,使更多人了解运河税收文化、税史变化、传承税收事业,设计者们不惜巨资,建成了独具特色的5D动感体验馆。走进中国运河税史馆,就走上了一条大船,犹如船在大运河中行走,脚底的颠簸摇曳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受,很是特别,必须点赞
    中国运河税史馆中的5D动感体验区,是整个税史馆的亮点,机械电动的船体铺底,四面墙壁和棚顶(船帆)及空间复合利用,时尚、现代、独特,令人耳目一新。游客观看完三部分展板和实物后,船开始启动,此时,《过钞关》情景影视片从荧幕上播放,整个室内灯光暗去,晃悠悠的船,鸟鸣声、水的波涛声与优美动听的轻音乐交织在一起,顿觉有大自然的清馨。随着船的晃动,大屏幕的画面把船上游人的眼球引入《过钞关》影片的场景中,5分钟的过钞关影视短剧演示了明朝时期大运河畅通、两岸经济繁荣的盛景,以及运河钞关商船过关、税官查验、船只丈量、计算、核实、填单、缴税、开关放行的全过程,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层层叠叠,交错辉映,景中有声,声画相融,既彰显了景观,又突出了运河税文化的内涵,将知识与趣味融入在一起。
    整个展馆虽不足60平方米,但给人的感觉是布局合理,知识性、趣味性凸显,既有大型展馆的气势,又有小馆的独到之处。展馆分为3个部分,1个体验区,针对明朝运河税收的一个截面,集中反映运河与钞关、关署与关务、核算、纳税与放行以及漕运与税收兴衰等内容。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途径4省、沟通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是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到了明清时朝,为大运河的鼎盛期。京杭运河的漕运畅通,带动了南北商品的流通和货物的交流。大运河上,督运漕船、盐巡船及民间商船往来如梭,运河码头“帆墙如林,货物如山”。税收成为当时朝廷经济的主要来源。
    展馆的每一部分都图文并茂,清晰、简洁地介绍了板块的核心内容。运河与钞关,通过图表、实物的展示,使游客更直观地加深了对运河和钞关的认识。中国运河税史馆的建成,不仅挖掘了运河税收历史,保存了运河税收历史文化记录,为人们了解运河税收历史提供了一个窗口,而且还为运河古城增加了一道亮丽风景。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全长1794公里,是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到了明清时期,是大运河的鼎盛时期。《明史》载,钞关又叫榷关、户关,设于明宣德四年。钞关最多时十余所,几经裁革,万历六年(1578年),尚存河西务、临清、九江、浒墅、淮安、扬州、杭州七关。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各关总收入2400万贯,即12万两银子。明嘉靖至万历初,岁收银为23万两银子。万历二十五年为33.55万两,天启元年(1621)为42万两,占全国税收的九成。到了清初,钞关税额占所有关税比重的50%,嘉庆年间占30%。到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运河漕运停止,运河钞关逐渐废止。
    钞关中,临清关与北新两关征收课目为船料和货税,税收占水上7关总税收的四分之一。其他关只征收船料。根据《明会典》《天府广记》记载,明代嘉靖六年(1527)临清关以12万多两银子的税收居各关之首,浒墅关以5.7万两居次,淮安关以3.13万两居第三位。至明代崇祯二年(1629),不算陆上崇文门(88929万贯),浒墅、杭州关都过了8万两,淮安关以4.56万两排第四位。另一组数据是:明代漕运总量,最低年份为宣德元年(1426),为239.99万石;最高年份为宣德六年(1441),为548.88万石。一般年份从370至420万石不等。清代两淮盐税收入最低是顺治十五年,78.8万两,当年全国税收251.5万两,两淮盐税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数的31.3%。最高时为乾隆八年,为256.8万两,全国税收558万两,两淮盐税收入占全国税收的46%。 万历六年(1578)为例,山东全省其他税收为8860两,而山东临清关税达8.3万两,其他税收是钞关税收的十分之一多点。 
    明代官员、太监、进士和举人的船免税。遂出现的逃税办法有:有人在船头竖假牌,一面写“相府”,一面写“通政司大堂”来冒充官船。也有请进士或举人坐在船上当护身符的。明《文疯子传》记载:一位秀才同时给两艘民船“护航”,获五两银子的好处费。

    说说中国自古至今的税收制度的演变:
    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任土作贡】“贡”,是夏朝税收的统称,也是后世赋税的雏形。 
    商(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井田制】商朝实行的井田制,又称“井田助耕制”,也称“助”,是最早的赋税形式。 井田制就是用尺丈量田地,将田地分成“井”字形(即九块井田),中间一块为公田,周围八块为私田。私田分由八家耕种,所收粮食归耕作者所有;中间的公田则由周围八家无偿耕种,粮食全部上缴国家。 
    周(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771年)【九赋】【九贡】周朝有九赋、九贡制度,其中既包括了田赋内容,也出现了最早的工商税和关税。以九赋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余之赋。 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曰祀贡,二曰嫔贡,三曰器贡,四曰币贡,五曰材贡,六曰货贡,七曰服贡,八曰游贡,九曰物贡。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改革公田制,首先推行了“初税亩”,所有土地按亩缴税。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税制改革,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税”字,在初税亩的记载中第一次出现。许慎《说文解字》中“税”的解释是:“租也,从禾从兑”。禾就是田禾,农作物。粮食和饲草是早期最主要的实物税。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口赋】俗称“人头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按人口征收“口税”。这是我国第一次用法令形式统一赋税,也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关于人头税的记载,有按人计征和按户计征两种方式。【均田制】王莽在位期间,变法推新政,下令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重新分配,实行“均田制”。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6年)【屯田制】三国时期,曹操在魏国实行“屯田制”,既开辟大量的荒地,以保证国库军粮的供应,也减轻了农民运粮的劳役负担。【占田制】两晋实行占田制,政府规定农民和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对抑制土地兼并平均赋税负担,缓和阶级矛盾,保障国家赋税,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五代(公元581年——公元907年)这时期就有了税收,当时最能体现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是公元623年的“租庸税”(请看图),唐高祖在均田制基础上,颁布祖庸调制。丁男纳粟称作“租”,户纳绢绵布麻称作“调”,丁服役衙役或改输绢布称作“庸”。到了公元780年又改为了“两税法”。当时的宰相杨炎实行“两税法”,是以资产、田亩为依据,分每年夏秋两季征收户税个田税。田税按亩纳米、麦,户税按户等高低定税钱多少,因既纳税钱也纳粮,故合称“钱粮”。 这是中国赋税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像宰相杨炎所写:财赋者,帮国之本,如生人之喉命,天下治乱轻重系焉。 
    宋元(公元960——公元1368年)不仅延续了隋唐五代时期的税制,而且又有了发展。“盐课”、“茶税”、“畜牧税”也应运而生。 
    到了明清,税收的种类更是名目繁多,明代主要税种就有八项,清代税种上升到十一项。 
    明代的:1.田赋2.门肆门摊税3.塌房税4.钞关税5.工关税6.盐茶酒醋税及专卖  7.三饷8.徭役等。 
这也是明太祖在政治上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利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中叶,农业生产和工商业都得到高度发展,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财政丰裕的景象。明代后期宦官干政,吏治腐败,苛征暴敛,终致灭亡。 
    清代的:1.田赋2.耗羡3.平余4.落地税5.牙税7.当税8.契税9.关税10.厘金、11.盐茶酒矿税及专卖等。顺治康熙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减免租税,人增地扩,曾一度出现“康乾盛世”。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敌入侵,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早已萌芽并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 
    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平均地权】《平均地权》是中山先生的革命理论之一。早在1905年同盟会宣言发布以前,他便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口号。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成了国民党的正式纲领。嗣后,中山先生在自己革命的不断实践中,加以充实、发展,写进他所著《三民主义》中,成为他的民生主义的两大理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在中国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所有制。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占全国人口一半多的农村,党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使全国3亿多农民无偿分得约7亿亩的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免除了原先每年向地主缴纳的约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新中国(公元1949年至今) 
   【税制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税收制度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78年,建立新中国税收制度和调整、简并税收制度阶段; 第二阶段:1979年至1993年,两步“利改税”和税制全面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改革税制阶段。 
    【分税制】1994年税制改革,又称为“分税制改革”,是当代财税体制下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通过重整税收结构,重新划分中央税与地方税,“分税制”对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强税收征管,保证财政收入和增强宏观调控 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已占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五左右,是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运用税收筹集财政收入,通过预算安排财政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事业,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国防和公共安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充分体现了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本质。2006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正式废止,九亿农民从此告别缴纳“皇粮国税”。 中央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政策好到农民心坎上,农民群情激昂,心情从来没有这么好。 



 

    关署与关务的板块,以图文形式展示了明朝运河钞关人事、机构的名称及查验货物、核算税率、填写税单、收兑钞银的过程。通过简要的文字介绍,实物、触摸屏等形式,再现了明运河税收的丰功伟绩。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各钞关岁收钞两千四百万贯,当银十二万两。嘉靖至万历初,岁收银维持在二十三万两左右。万历中期,明神宗朱翊钧大肆搜刮,钞关税收大幅度上升,至二十五年上升为三十三万五千五百两。天启元年(1621年)又猛增至五十二万两,是万历二十五年前的两倍。
     沙盘中是一幅长5点5米,宽1点五米的明清时期的京杭运河图。途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四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她不仅全面再现了京杭大运河的风貌,而且还特意显示了明清时期的当年八大钞关所处的位置,让我们能进一部对运河税史的了解。特别是沙盘中的台儿庄运河段,在这整个京杭运河图中,惟一一段43公里的东西走向,更加突出显现,这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台儿庄大运河的特色,而且还能看到当时时台儿庄的古韵,和今天运河古城的新姿。 台儿庄运河是中运河的起点,淮安是中运河的终点,“北跨琅琊,南控江淮”,枣庄的煤,利国的铁,皆通过台儿庄运河行销南北,才有当时的台儿庄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时称“天下第一庄”的盛世。 
    从图片中可以领略到大运河的风姿以及厚重文化和积淀。 中国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这是中国劳动人民和大批水利专家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是中华民族文化之魂。

    中国大运河文化中的运河税收的税收机构演变及其运河税收的地位和作用:
    京杭运河是南北商品流通的主干道,明清时期,征收京杭运河过往船只和商品关税,成为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钞关是中国海关较早的称谓之一,钞关名称始见于明宣德四年。据《明史》记载:宣德四年,以钞法不通,由商居货不税。由是于京省商贾凑集地市镇店肆门摊税课“悉令纳钞”。钞关是明政府为疏通钞法而设,因起初系以钞(纸币)交税,故称钞关。最初,钞关主要设置于江北运河一线,后来逐渐扩展到江南运河和长江中游。常关也是中国海关古老称谓之一。清沿旧制,原有钞关改称常关。常关因隶属户部管辖,亦称户关,另有旧关、老关、大关等俗称。在常关行文中,“钞关”和“常关”名称往往混淆,直到1915年7月税务处明文规定,才统一使用“常关”名称。 
    山东境内的临清钞关,是现在全国惟一保存最完整的当时征税机构遗址,现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朝时期仅一个临清钞关征收的税额,就占整个山东省全部税收的十倍,全国的十分之一,仅此一项就足以说明,大运河的魅力和运河税收的地位和作用。 
    清沿明制,运河税收的征管机构发生了不少变化,从钞关、榷关到演变后来的户关、常关、厘金局。随着机构的变化,征收税种也由所征税项的正税、商税、船料三种,扩大到厘卡、厘金、厘捐,或称“厘金税”,直到1931年裁撤厘金,改征统税及营业税。 
    京杭运河上的钞关曾存续了数百年,为历代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京杭运河历经元明清数年的漕运畅通和贸易兴盛,促成了沿岸城镇的持续繁荣。京杭大运河不仅给予我们一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黄金水道”,而且也赐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勤劳、智慧、开拓、创新。 







    漕运税收文化和清代两淮盐政与盐商: 
    所谓“盐引”既盐商缴纳课税后运行食盐的凭证。盐引每年由户部颁发给交过课税的盐商,盐商按引数持盐引并运食盐到指定的地点地点销售。盐引与食盐不准分离。11大盐区每引行盐斤数,课额均不相同。 
    所谓“盐课”及食盐专卖的税收。即,两淮盐区岁征银两占全国岁征盐课银两的半数。其收入对清政府是至关重要的,从清初顺治年间的缯引加课。康熙年间镇压三藩之乱计丁加引,乾隆年间的十全武功的增加杂课名目,无不主要依赖两淮盐税,直至清末淮军的饷需,仅淮南盐厘就占了三分之二。淮军为清王朝命脉所系,淮盐有为淮军命脉所系。两淮盐区引税课数比重之大。可以通过本版两个不同朝年的表格大家看出漕运和清代两淮盐政与盐商在大运河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展厅一周的十四个展柜,展示了原始的各时期税收票据、古钱币、钞票、称银两的古秤、古代时计算税收使用的算盘、中华民国时期的税务政策选编以及现代运河文化研究资料和《运河》文学杂志等珍藏史料,还有影视屏下面的明清时期漕运木船模型......








    漕粮易知由单是旧时征收田赋、漕赋的通知单。也称由帖、由单。单上开明天地等级、人口多少、应征款项和起交存留各项,发给纳户,让他们容易知道应缴的数目的通知书,成为“易知由单”。始于明正德初,清代随之。台儿庄扼京杭大运河,“南漕由江淮达运,连樯北上,岁逾千艘。”曾设闸官署、漕运衙署、厘金局、专收漕船等税。

    明代钞关称银两用的戥子......



    在展版上方镶嵌着长达一周的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不出房间,你就可以了解到中国大运河的气势和宏伟,了解到几千年中国民族的文化之魂和灿烂的文明史。这幅图是复制来的,原图藏在国家档案馆。该图为折叠式,全幅面积为2559.37厘米,长937.5厘米,宽27.3厘米,为手绘而成。图样细绘制了运河流入线、镇、村汛界,大小河流分支、流经长度、水域、沿岸的行政区划分和地形地貌,是研究我国水利使的珍贵资料,不仅对清代运河文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当今研究运河文化,开发运河资源等具有较高的价值,2001年被国家档案馆列入国家文化遗产重点保护,是山东省惟一入选的一件珍贵资料。 
    船头播放着绍中国大运河史话的影视片——《黄金水道》......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