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秋畅游古城台儿庄——步云桥与观音堂
步云廊桥是古运河上的景观桥,名叫“步云廊桥”,取“平步青云”之意。在泇运河之前,这里并不是运河航道,只有一条季节河。当地居民在宽度有限的河上建了一座小石桥,供平时通行。泇运河开通之后,河面变宽,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能力建造下面可以过船的跨河大桥,而这里作为船只装卸货物的繁忙地段,又不允许私人渡船提供摆渡服务,运河因此成为一道“天堑”。
明朝天启元年,即公元1621年,浙江省余姚县才子马希曾,出任峄县知县。马希曾的学问,驰名江南,被朝廷任命为“四氏学教授”,专门给孔、孟、颜、曾四姓的学子授课讲学,可谓“鲁班门前弄大斧”,没有高深的学问是无法胜任的。因为优秀,他被朝廷授为峄县知县。马知县来到峄县不久,就亲临台儿庄,拜访漕河官员和当地士绅。他发现运河上没有桥,于是捐资建了一座竹木结构的大桥。大桥修好,方便了行人,人们感激不尽,纷纷为他烧香许愿,祈求神灵保佑这位父母官步步高升。可是,马希曾只做了7个月的知县,就莫明其妙地离任。当地士绅恋恋不舍,为他立了这块去思碑,把他尊称为“峄侯、马公”,他捐资兴建的木桥被命名为“马公桥”。马知县离任三个月,信奉白莲教的徐鸿儒,率义军打开了峄县城,烧杀抢掠,城里官民死伤无数,连城隍庙都被纵火烧掉了。马知县因为提前离任,躲过一劫。老百姓都说这是好人得好报。
满人建立大清帝国之后,马公桥仍然坚固无比。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康熙大帝沿京杭大运河南巡,途径台儿庄。峄县落魄文人李克敬,当时正在滕县讲学,听到康熙南巡的消息,收拾行囊,连夜赶赴台儿庄,向康熙皇帝献上《雅颂八章》的辞赋。据文献记载,许多文人,把自己的颂诗摆在桥上,具有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从众多才俊献上的诗赋中,钦定李克敬的《雅颂八章》为第一,贴出皇榜,改变了李克敬的命运。第二年,山东举行乡试,李克敬赴济南应考,成绩全省第一,之后赴京参加会试,高中进士,参与了《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工作。有人说,这座桥,使李克敬平步青云,于是改名为“步云桥”。桥上楹联:“梯级可谐欣捷步,云程有路喜先登。”说的就是李克敬通过读书成为国家栋梁的故事。
步云桥畔有一通石碑,名为峄侯马公去思碑。碑首为圆首,碑座长方形;通高约1.8米,长0.9米,厚0.25米。“碑侧” “碑阴”
无文字;“碑阳”有界线,界款约2厘米。碑正中为大字“峄侯马公去思碑”,每个字约有16X9.8厘米,严谨而气度外溢,雄浑兼具通透,阔达内蕴舒缓;
“碑阳”左、天启二季仲春吉台庄集”,下为立碑人与赞助者及施资钱数,其中有捐资人杨起风,褚德培等等;碑右“希曾号眉松浙江余姚人”。
该碑原立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2010年春重立于步云廊桥北。具《峄县志》记载,峄侯马公希曾“号眉松,余姚人,举人,天启元年以四氏学教授升任峄县知县,居官七月,用前任事考去。去后三月,而城为莲妖所陷,身名反以此获全。”据该碑碑文及相关史料推断,马希曾于天启二年二月因主张为前任知县李政和“忤上官”罪名平反而被考去。离任时,在台庄登舟归乡。举人杨起风、褚德培等地方名士恋其德才,遂捐资在其登舟处立碑寄思。马希曾离任后无人接任知县,导致同年五月县城被徐鸿儒义军攻占。
《峄侯马公去思碑》,“......希曾号眉松浙江余姚人”,在峄县有三个希曾,一是光绪三十年版《峄县志》督修邑附生李希曾;一是王希曾,光绪三十年版《峄县志》《职官下》(卷十九)载“王希曾,字道宗,南直怀宁进士,万历八年任。廉明多善政。”“以庚辰(万历八年,1580年)秋仲分符于峄。峄,故所称缯、承、兰陵地也。距周孔之墟仅三舍而近,何幸得其遗民而治之……适石葵贾太史……家居。……有良史才,余每过之,移日邀惠成编,先生即欣然命笔,考古猎轶,搜问举知……发为论著(万历十年《峄县志》)……万历癸未(万历十一年,1583年)夏六月知县事古皖王希曾书于思补堂。”(光绪版三十年《峄县志·序》)
“马希曾,字眉松。余姚人。举人。天启元年以四氏学教授升任。居官七月,用前任事考去。去后三月,而城为莲妖(封建士大夫对白莲教的蔑称)所陷,身名反以此获全。”光绪三十年版《峄县志·职官下》(卷十九)。天启元年(1621年),浙江余姚县才子马希曾出任峄县知县。马希曾的学问,驰名江南,被朝廷任命为“四氏学教授”。封建帝王崇儒尊孔,专业孔、孟、颜、曾四姓别立学馆。元忽必烈中统二年于山东曲阜县立孔、孟、颜三氏学.清代沿袭,并设四氏学教授一人,学录一人,专管教授四姓子弟。专门给四个姓氏家里的学子授课讲学,可以说是在“圣人家里当家教”,没有高深的学问是无法胜任的。况且“外史氏曰:太史公谓鲁滨洙泗,犹如周孔遗风,俗好儒,备于礼。……鲁东海间,而兰陵承十居五。……而刘向亦曰兰陵多学…”“汉兴,尊用儒术,贤良博士时有登进,而东海兰陵尤多以文学致身通显。……其间瑰玮杰特非常之士,岂无承籍贵势焯有声烈?而当时之史,既以失其事而不能说详,至私家之称诵,又以文献散不可征信,以致湮郁不彰者盖亦多矣。(光绪三十年《峄县志·乡贤》【卷二十一】)
马希曾学贯通籍,儒雅博学,被朝廷授为峄县知县。马公来到峄县不久,加固增修峄县城。峄县城初建时为土围子城垣;成化二年(1487年),由知县毛凤鸣整建为石头城,而逐步完善,形成了城池的规模。城墙高一丈五尺,厚度一丈,其内外壁面皆为长条块石料砌垒,中间填以夯土毛石以及白灰、麻刀、沙子等杂料浇制混凝,形成浑然一体的建筑结构。
马希曾工作之余与峄县文人唱和。在知县任7个月的马希曾匆匆离开峄县,离开台儿庄,离开运河。也就是“天启二季仲春”,即天启二年1662年当地老百姓士绅学子为他立了这块去思碑,其中就有杨起风,褚德培。把他尊称为“峄侯、马公”。短短几个月的任上,能让人们记住并为之立碑确属不易。杨起风,褚德培峄县俊彦。万历甲午(1594年)举乡试。屡困公车。以亲老不仕。有诗文《仙人洞》《过峄县》《奎梁桥记》等。褚德培,字蒿华。十岁操觚为文。万历乙卯(1615年)举人,崇祯戊辰(1628年)进士。著有《纪蠹》《谏草》《问蜀》《入秦》等疏稿诗集。二人事略均载光绪版《峄县志》。
为何称马公为“峄侯”?古时知县为一县之尊,管理一个县的行政事务的官员;又称县宰,王莽新政时曾改为县宰。有时仿古制称为“百里侯”,如县长选举可能会说成
“百里侯之役”。秦汉以后,管理万户以上的县称为县令,万户以下称县长。《隋书·百官志》述南朝陈的官制,仅言县令。唐代县分三等,不再有令长之分,宋以后临时由京官管理县政,叫知某某县事,明清改称知县。秦汉时人口万户以上的称县令,万户以下的称“县长”。唐宋以后有所更改,至民国时,又改称“县长”。《后汉书·郑弘传》:“旧制,尚书郎限满,补县长令史丞尉。”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一》:“为县长所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刘陶为县长…。”春秋时陈国苦县的县长称为县正;鲁国中都县的县长则称为县宰。县令、长在秦简中又称为县啬夫或大啬夫。
桥面上的石雕,内容不是李克敬,而是汉丞相匡衡自学成才的经历。匡衡是西汉后期的一代名相,辅佐了汉元帝和汉成帝两任皇帝。匡衡幼年家贫,却渴望读书学习。他白天给财主干活,不要工钱,晚上借阅财主家的藏书。因为买不起灯油,匡衡就把自家的墙壁凿开一个洞,借别人家的灯光读书。这就是著名的“凿壁透光”故事。经过多年努力,匡衡读透了《诗经》,能够用幽默的语言阐释其中的微言大义。通过层层选拔,匡衡在汉元帝年间出任丞相。在京城做官期间,匡丞相把上林苑的石榴引到家乡栽培,营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园。匡衡出身平民,有草根意识,主张惩治腐败,得罪了朝中的利益集团。汉成帝年间,以平民身份回到家乡办学。现在峄城区榴园镇的匡谈村,既是匡衡的出生地,也是匡衡谈经的讲堂。匡衡在匡谈村讲学期间,多次到台儿庄考察,搜集荀子在这一带留下的嘉言懿行。这些石刻的内容,就是匡衡通过刻苦自学由平民到丞相、再由丞相回归故里得到善终的故事。
匡衡的后人,是鲁南的望族。为什么当地没有匡姓呢?这是因为,宋太祖名叫赵匡胤,匡氏家族要避皇帝的名讳,去掉了匡字的半包围,改姓王。鲁南的王氏家族,大部分是匡衡的后代。
现在的步云桥,仿古建筑,桥上的木刻与藻井美轮美奂......
步云桥历尽风雨,到清代末年,仍然能够过往行人。后来,这一带爆发捻军和幅军起Y,步云桥成为义军进攻台儿庄的通道。咸丰年间,幅军占领台儿庄,清廷派僧格林沁率八旗劲旅围攻。在幅军从木桥上撤离时,因为人多拥挤致使大桥垮塌。
步云桥经历了两个朝代,目睹了许多善与恶、血与火的故事。在重建台儿庄古城时,经过多次论证,最后决定不再恢复原先的竹木结构,而是建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景观桥,并在桥上增加了联亭式长廊,供游人在雨天观赏古运河景色。桥名根据清代以来口口相传的名称,取名为“步云廊桥”。
桥上能够看到台儿庄唯一的水门安澜门。台儿庄在战国时为楚国的田庄,汉代发展为集镇。台儿庄城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的规模是,东西长5华里,南北宽3华里。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加固城墙时,建有城门六座,水门一座。这座水门,取名为安澜门,有祝愿“水波平静,天下太平”之意。是进入古城的水上通道,有了这一通道,城内的水街水巷,与京杭大运河的主航道实现了连通。
大桥南面的石雕,是杨家将的故事。杨家几代人对朝廷忠心耿耿,保家卫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你可能不知道,英俊潇洒的杨宗保,还是台儿庄老穆家的女婿呢!当年,穆桂英在今天运河南岸的穆柯寨占山为王。辽国进犯大宋,摆下天门阵。杨延昭、杨宗保父子奉命出战,不知如何破除。已经到五台山出家的杨五郎献计,说要破天门阵,需要降龙木。这降龙木就在穆柯寨里。杨宗保来取降龙木,与穆桂英一阵对打,戏剧性地结为夫妻,两人同上战场,破了天门阵,为国家换来太平。这桥面上的石刻,以写意的情节和写实的技法,讲述了杨宗保练就高强本领,成为国家栋梁的故事。
“凌云”的匾额刻在桥南端。楹联:“烟霞呈五色,锦绣展千里。”意义是站在步云廊桥上,能够看到五色彩霞,想象三千里运河之上铺满锦绣。
据说,若干年前,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城内庙宇寺院不下于七十二座。最大的如天后宫,如关帝庙,如清真寺,如菩提寺,至于那些数不上名次的庙宇,如花庙,如天齐庙,如月老庙,如沧浪庙等等更是如星罗棋布,罗列在台儿庄城内。
观音堂在所有庙宇中应该算是不大不小的规模。她优雅宁静,古朴庄重,就坐落在凌空横架的步云桥南岸古运河畔。那个南岸,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孤岛,名字叫月河湾安澜岛。整个岛面积不足三四亩地,岛上一直以来都是郁郁葱葱,竹横林密,因为地僻,而少有人迹。除了偶尔的鸟语,再只有观音堂里传来的一声声佛号。站在这里,完全可以忘却世尘,也完全可以达到远离尘嚣的目的。
观音堂俗称“百子庙”,占地400平方米,有大殿三间,供奉送子观音。因与台儿庄古城相对而立,故又称为“倒坐观音堂”。观音堂始建年代无考,毁于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战火,2012重建。历史上,台儿庄有南北两座观音堂,这座是南观音堂。相传周文王第一百个儿子降生在此,故又俗称为“百子庙”。旧时每年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诞辰)为观音堂香火日,远近数十里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求子、祈福。
占地不足一亩地大的观音堂,保留了原有的样子,就在下了步云桥往西一拐,花木扶疏中,有一方青砖青瓦的双扇门小院,犹如古时殷富人家的住宅。进的院门,院内有古井,有古树,有古碑,有回廊花榭,有青砖铺地;潮湿和幽静使得小院里青苔丛生。静谧和优雅使得长相奇怪的鸟儿也能来到这里,匐在树干上,对于来人居然惊也不惊。
观音堂的三间大殿富丽堂皇,金碧硫瓦,檐下四根朱漆抱柱,门窗皆是古香古色花格窗。殿内庄严高大的观音菩萨就坐在莲花座上,怀中抱着一个身着红肚兜,额发圆顶的男婴,显得颇为温馨。
观音堂的久远已经无史可考,只有此地的老百姓流传着观音堂的传说。说是久远年前,台儿庄城内有一位专门为人接生的孟婆,因为手艺高超,经她接生的孩子,几乎都是母婴全活,也因此经她接生的母婴不计其数。而且孟婆善良,给人接生从不收费,并且她又把这项绝活传给自己的若干徒弟,最后她老人家一生安然终老,无疾而终。
此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她,就在月河湾安澜岛上建筑了三间茅屋,为孟婆供祀香火。再若干年,这所祠堂又演变成了观音堂。因大殿坐西朝东,又称倒座观音堂。殿门两侧的朱红柱上赫然写着一副让人不得不深思的楹联:问观音然何倒座,因世人不肯回头。
1938年,那场驰名中外的台儿庄大战将整个城毁于一片废墟,观音堂不复存在,整个古城也不复存在。2008年4月8日,台儿庄大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枣庄市政府郑重向世宣布台儿庄古城重建正式启动!直到2012年,观音堂以及城中所有毁于战火的那些建筑得以重生,原来的位置原来的样子原来的材料,原汁原味的恢复起来。
于是观音堂仍然是台儿庄人心中最灵验的求子寺庙,每逢初一十五,远近数十里的善男信女仍然纷纷前来求子、祈福,外地的游客也纷沓而至,来此上一炷香,佛前跪倒,钟磬声里,自然能寻到心中那份菩提;檀香缭绕中,亦能悟出人生的真谛。
尘世多烦恼,只因未觉普提性。
人间无净土,古运河畔观音堂。
两侧的石榴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和送子观音相得益彰......
再回步云桥,参观台儿庄古城......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