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中秋畅游台儿庄——台儿庄古城概览之船形街、月河街及顺河街

$
0
0
2018中秋畅游台儿庄——台儿庄古城概览之船形街、月河街及顺河街

    第一天来台儿庄,没有找到船形街。今天准备继续逛。本想先去纪念馆的,但是GPS搜索台儿庄古城旧址,却把我们带到了这里——中正门。这里不进游客,也不像出口......
    中正门:台儿庄清真古寺东北侧约百余米方向,坐落着一座数十米长、十多米高、近十米宽的古式城堡,城堡北面正上方,镌刻着“中正门”三个大字,城堡上方,有巍峨的箭垛。来台儿庄旅游观光的人,大都要来此瞻仰,领略着它所蕴含的和台儿庄古城、台儿庄大战以及《血战台儿庄》电影有关的诸多知识内涵。这是一座复古性建筑。150年前的台儿庄古城中正门城堡,就是这个规模这个样式而且就在这里矗立。因此,它再现的是台儿庄古老城池的建筑风貌与风韵。
    台儿庄大战打响之后,日军出动飞机坦克大炮,几乎每天都要向城里发射数千发炮弹,而且不乏燃烧弹甚至毒气弹。战后的台儿庄房无完房,墙无完墙,攻防必争的城门堡垒更是无一完存。中正门作为敌我正面攻守而且激烈“拉锯”的要塞隘口,损毁最为惨重,成了一片焦土。战后几十年间,台儿庄大战作为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日壮举,即使在大战故地,人们也都讳莫如深,只有残留的护城河在寂寞中诉说着被荒废的凄惶。
    1985年秋,枣庄市在台儿庄举行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暨台儿庄大捷47周年座谈会,许多当年参战将士及其子女应邀战地重游,感慨万千。此后便有消息传来,说电影《血战台儿庄》已经获准即将开拍,蛰伏在人们心底的那段悲壮史诗骤然醒来了。中正门在原址照原样复建成功。1986年3月23日,就是当年大战爆发的这一天,《血战台儿庄》剧组开进台儿庄。第二天,古运河上便马队奔驰,炮声隆隆,刚刚搭建起来的“运河浮桥”在剧烈的爆炸声中“灰飞烟灭”。半月后,新建的中正门上狼烟四起,枪炮声喊杀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的城墙上下,尸身枕籍,一面战旗傲然城头,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在演职员和观众的心头悄骤然响起: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此时正是4月8日,即台儿庄大战获得全线胜利的这一天。
    复建的“中正门”集台儿庄古城城建、台儿庄大战以及《血战台儿庄》影事诸多内涵于一身,身价自然不俗,备受游人向往。游览中,常有游人将“中正门”之名和蒋(jieshi)的“中正”之名混为一谈,其实那是“风马牛不及”的牵强附会。这里的“中正”,出自“中正仁和”的意境。“中正门”及其名始于1857年,自然与蒋公毫无关涉了。

    这里人迹罕至,但却值得凭吊感怀......

    从中正门往回走,又来到了西门。还是按照顺序进行参观的为好......

    又来到了至尊桥,原来站在桥顶就可以看到台儿庄标志性景观——船形街了......
    至尊桥:北通大衙门街和箭道街,南达船形街,是古城的一座重要桥梁,也是一个天造地设的观景台。站在桥上,能够领略到“九桥尽收双目,五河汇入一水”的画面。


     中国运河招幌博物馆:古城台儿庄位居京杭大运河中段,上承京津市井文化,下接苏杭商贸风情,南北商贾云集,招幌文化在此汇聚、交融,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商业形态。展馆展陈面积约550平方米,以“城汇商脉·诚聚商萃·承继商魂”为主旨,划分为“序厅”、“坐贾门市招幌”、“行商市井招幌”、“传承华商精神”四个展示区和一个“衍生品销售及交流区”。展陈民国前各式招幌500余件,招徕市声60余种,复原古运河流域著名中华老字号,再现旧时市井商贩贸易场景,引领游人穿越时空,追忆盛世繁华,重温古运旧梦,体验京杭大运河绚丽多姿的商业文化风情。

    船形街与大河行舟:船形街,长110米,中间宽60米,四周环水,形似扬帆起航的巨船,寓意“大河行舟,一帆风顺”。设计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博览园。非物质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园内所展示的,既有大运河沿岸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展示,也有其他地区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大运河的包容胸怀。船形街不仅整体像一艘巨船,而且里里外外还塑造和绘制了许多小船。中间这艘船,是乾隆皇帝的龙舟形貌。这尊石雕作品是镇水兽,保证河水波澜不兴,航行安全。船上有供演出的后乐亭。
    当年,这里没有船形街,而是一块空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庙会,就在这里举行。清朝咸丰七年闹洪水,处在低洼地段的房屋被淹,有些居民在这里搭建了临时居所,成为一片“棚户区”。
    台儿庄因运而兴,在晚明和整个清代,一直是运河重镇,漕运枢纽。使台儿庄繁盛的原因,是船只带来的人流和物流,所有的商业、服务业,都建立在航运之上。船是船民的家园,也是为台儿庄带来财富的载体。在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深处,船的地位也非同小可。常用的祝福语中,一帆风顺,一路顺风,本意都是对行船者的美好祝愿。这些祝愿,已经超越了水上航行本身。船形街是对运河航行者的祝福,也是对所有游客的祝福。

 

    船形街旁边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桥,穿过它,就来到了月河街......
    月河街:全长280米,是台儿庄最繁荣的古街之一。因为处在月河北岸,故名月河街。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发挥着为过往船只提供服务的功能。清末民初,月河街有商铺四五十家。建筑以二层为主,局部三层,抱柱出厦,店面临街,住宅临水,北雄南秀的两种风格,在这里实现了统一。
    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月河街是战斗最激烈、双方伤亡最为惨重的古街巷。台儿庄大战后,历经了几百年的古朴建筑,十有八九被战火摧毁。但是,古运河北岸的顺河街、月河街、丁字街等街巷地基,仍然得以保存。月河街南侧遗存下来的建筑,均傍河而建,后有运河码头,建筑风格“顺天然、亲人和”,它们布局灵巧而不失庄严,参差蜿蜒,错落有致,体现了台儿庄古城“南北文化交融之地,杂而有序的建筑风格”,这多元文化特征,给人无穷的回味。
    在重建这些古商铺、古民居的时候,有着历史依据,使得重建的古城几乎是历史的重现。一位作家走进这条重建的古街,深情地写道:“凝视着灰砖白缝的墙体,想像着这条商业街曾经的繁华。这不足百丈的临河街道,曾经集聚了众多的客栈与当铺、药店与酒坊、青楼与官府、诗书继世的老户人家与走南闯北的新兴商人,十足一个小社会。他们在这里悬壶济世,忧国忧民,读经临帖,随遇而安,猜拳行令,怜香惜玉,可是,谁能料到这里会成为战场,血流成河,陈尸如山?一座座建筑固然坚实,却宿命般破碎。古城就此死去,目睹了这幕惨剧的人,谁还指望古城能够复活?可她在浴火中重生了!”

    台庄闸官署:为管理船闸的闸官官邸。它由门厅、西厢房、北大厅、东廊道组成,为一层官式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台庄闸官署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后经多次修缮和重建, 2009年重建的闸官署,设置为台儿庄运河奏疏展馆,通过运河奏疏,向游客讲述台儿庄运河的故事。







 



    兰婷书寓 :历史上的台儿庄,有几千家商铺,十几万流动人口。应运而生的青楼,一度达到 37家。在重建台儿庄古城时,本着复现运河古城原真风貌的原则,谨慎地恢复了一座名为“兰婷书寓”的青楼。书寓是古代的高级艺妓,也是高级妓院的代名词。兰婷书寓是一个名叫兰婷的老年名妓在台儿庄开设的高级妓院,专门接待达官贵人,是清朝时期的“天上人间”。

    闫家码头:位于闸官署前,本为官家码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停办漕运后,闸官署取消,其地遂为闫家所占,码头亦改称闫家码头。

    彭家码头:位于兰亭书寓前,为方便旅客登岸而筑。兰亭书寓毁于1938年的战火,地基为彭家所占,码头亦改称彭家码头。

    这里应该是台儿庄古城的制高点了吧!但登上最高处,除去河边,景色却是一般......



    鲁南民居:这片建筑为鲁南民居,占地面积1092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现在是普通客栈,住在这里,可以感受鲁南的民俗风情。台儿庄在清代属于峄县所辖的“特区”。《中华全国风俗志》认为,峄县一带的民俗,既有鲁国的质直怀义,也有齐国的宽缓阔达,还有楚国的轻剽任气。尽管圣人的礼教保存在心,却染上了不同地方的风俗。正因为如此,台儿庄才充满活力。





    彭启饭店 :创始人彭启为乾隆皇帝做过鹿腿宴。相传,乾隆二十七年,即公元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御厨知道万岁爷喜欢吃鹿腿,特意带了一条。可是龙船离京不久,善于烹饪鹿腿的御厨得了风湿病,四肢红肿,不能下厨。其他厨师,没有烹饪过鹿腿,害怕做不好被指为犯了欺君之罪。为此,皇帝很不高兴。龙船到达台儿庄,随从打听到,聚奎楼饭店有个叫彭启的厨子,有着烹饪獾肉的高超技艺,于是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会不会烹饪鹿腿。彭启虽然没做过鹿腿,可是悟性好,回答说保证能把鹿腿做得可口。随从把鹿腿交给彭启,彭启发现,这条存放时间太长的鹿腿,已经有了异味,弄不好,做出来的鹿肉会臭气熏天。凭着自己的悟性,彭启先把鹿腿放到水沟里浸泡,让流动的清水吸走异味。然后,用黄泥封上带皮的鹿腿,在木炭火上烤熟,揭去皮,再用烹饪獾肉的方法,做成了香气扑鼻的鹿腿宴。乾隆皇帝吃后大悦,询问厨师叫什么名字,当有人告诉他是彭启的时候,乾隆皇帝挥笔写下“彭启饭店”的御扁。有了皇帝的御赐,彭启就从聚奎楼分出来,在月河街上开了自己的饭店,专为南来北往的商客烹调野味。现在重建的彭启饭店,出于保护野生动物考虑,不再恢复当年的业态,规划为台湾陶瓷展示区。

    再往前走,又来到了郁家码头......

    从这里沿顺河街折返......
    顺河街 :北接丁字街南哨门,南至小南门,全长510米,宽4米,是连接运河各码头的通道。运河开埠,带动了商业、饮食业的兴盛,这条商业街顺河而建,故名顺河街。主要功能是装卸货物和为客商提供饮食、住宿、娱乐服务。在清代,顺河街有商铺和会馆40多家,香火最旺的关帝庙,也在顺河街上。

    道升酒坊: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2010年在原址重建,规划设计为运河酒文化体验馆。通过再现酿酒作坊与酿酒流程,介绍酒的成因与发展、酒的习俗与信仰,展现异彩纷呈的运河酒文化。

    李白塑像:李白有一首《客中行》的诗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台儿庄是兰陵旧疆,荀子任兰陵令的时候,台儿庄属于兰陵版图,建国初期,台儿庄是兰陵县政府所在地。盛唐时期,李白游历东鲁,在济宁居住了许多年,多次到兰陵饮酒。这尊塑像,是李白举起酒杯,闻着兰陵美酒的醇香,看着头戴郁金花的女主人,思念家乡的神态。李白所吟咏的郁金香,是中国本土的郁金花,不是荷兰的国花郁金香。

    胡家大院:建于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是大战中幸存下来的古宅之一。大院傍河而建,前有临街店铺,后有运河码头,既有北方大院的壮观沉实,又有南方住宅的灵巧秀美,体现了“顺天然,亲人和”的精神追求。
    胡家大院系房主胡化营的祖父于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经商时所建,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是大战中幸存不多的古宅之一。三间门市铺面,经营蒸笼、扁担、竹筐、筛子、竹筢等竹货,生意红火。由于战火及运河改道,竹条生意逐渐萧条,成为普通民居。现稍加修缮,设计为文化展示区。
    胡家大院前后两座瓦房,北面为单层临街门市,抱柱出厦,南面临水的是双层堂楼。门房与楼堂之间是长形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东西厢房。院内青石铺路,室内青砖拼地,房上杉木横梁,楠木楼板,古色古香。



    会宾楼: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河北沧州商人苗睿澍建造,是当时台儿庄最高档的酒楼,也是当地富豪和过路商旅宴请宾客的首选之处。该楼以烹饪河鲜见长,这里推出的运河船民宴,远近驰名。会宾楼在大战中被夷为平地,现在旧址恢复原貌。
    船民宴所用原料为十大类,每类六种。分别是,六种天上飞的:野鸡、野鸭、鹌鹑、斑鸠、鹧鸪、惊鸟(俗称“麻姑油”);六种地上跑的:猪肉、牛肉、羊肉、狗肉、驴肉、兔肉;六种树上结的:根据季节不同,随机挑选六种干鲜果品,有时候也用瓜类;六种水里游的:鲤鱼、鲫鱼、鳜鱼、鲢鱼、黄桑鱼(咯牙鱼)、黑鱼(乌鳢);六种土里长的:随机挑选时鲜蔬菜,有时候也用水生野菜;六种泥里爬的:甲鱼、毛蟹、小蟹、青蛙、青虾、龙虾;六种草里生的:草天牛(俗称“山春牛”)、蚱蜢、蛐蛐(俗名“香半夜”)、稻蝗、知了猴、豆虫;六种湖里产的:白莲藕、菱角、鸡头米(芡实)、莲子、荸荠、咸鸭蛋;六种有腿走不动的:即六种蘑菇;六种无腿四处行的:水螺、湖蚌、血鳝、黄鳝、泥鳅、鳗鱼。船民宴的组合,没有具体规定,做法在约定俗成中允许自由发挥。这些原料,不一定全部齐备,富裕人家举行隆重宴会,也就是48道菜肴,谓之“四平八稳”。民国之前,微山湖的物产丰富,鱼虾和飞禽多,人们没有保护野生动物意识,有人靠渔猎为生,集市上能够买到十几种飞禽走兽,二三十种河鲜。船民宴对河鲜和野味的要求是新鲜,鱼虾一定要活的,飞禽必须是当天猎获的,对其他肉类要求不是太严,通常采购煮熟的成品,像牛肉、羊肉、驴肉、狗肉,一般都是到信得过的摊位上购买。河鲜的烹饪,有蒸、煮、煎、炸、炖、烧多种,品种齐全时,大个的用蒸煮,小个的煎炸。品种少的时候,一种鱼可以用不同方式做出不同名堂。

    复原场景:台儿庄大战巷战中用粮包筑成的防御工事



    保寿堂:始建于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由地方药学家王仲芳先生开设,以出售中药为主,同时坐堂接诊。
王仲芳为书圣王羲之的第53世孙。台儿庄王氏始祖为王羲之,其后裔主要分布在浙江绍兴、山东临沂和台儿庄三地。据考证,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羲之的50世孙王炳先生,别离浙江蛏浦,到山东琅琊寻根,最后来到台儿庄定居,成为台儿庄王氏的始祖。王炳先生在台儿庄开仁寿堂,出售中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王炳的长子王邦增开设荣寿堂,传至王仲芳,更名为保寿堂。
    保寿堂以卖药为主业,同时坐堂医病,并不唯利是图。相传,有个年轻妇女,想买毒药把婆婆毒死,因为婆婆虐待她。王仲芳劝她说:你如果把婆婆毒死了,官府一定破案,而且认准就是你。你毒死了婆婆,自己搭上一条命,还给你娘家带来耻辱,这样做,得不偿失。我告诉你一个慢性杀人的办法:用毛芋头蘸白糖给你婆婆吃,一百天之后,就会慢性中毒死亡。这样不动声色地杀人,官府没法破案。那个年轻妇女依计而行,开始实施慢性杀人计划。两个月之后,小媳妇来找王仲芳,说她不想毒死婆婆了。因为婆婆对他太好了,就像自己的亲生母亲。这样好的婆婆,哪能毒死呢?她问王仲芳有没有解药。王仲芳出的这个“药方”,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毛芋头蘸白糖,是一种美食,吃一辈子也不会中毒。他不动声色地让那位妇女改善了婆媳关系,救了两条人命。
    在台儿庄,向来文、医不分,有“秀才习医,和泥脱坯”的说法。王氏后裔受家风熏染,酷爱书法艺术,习练方式在鲁南地区有较深影响。枣庄地区有全国书协会员60多人,与王羲之的家风有一定关系。





 



 

     事先没有做好功课,虽然来了三天,可还是没有逛完所有的景点。只好网上拼图弥补遗憾了......

    关帝庙:初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2010年,进行了修复性重建。来台儿庄做生意的,有许多山西商人,他们崇拜故乡的圣贤关公,集资修建了这座关帝庙,作为议事的会馆。关帝庙占地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几经修缮,成为台儿庄最大的庙宇之一。农历五月十三的关帝庙会,被当地人称作“关老爷磨刀日”。如果下雨,不能打伞,要任凭关老爷的“磨刀水”浇淋,以获得好运。这一天,四方商贾,八方香客,汇聚关帝庙前,上香祭拜,祈求平安,气氛肃穆而不失热闹。至今,台儿庄还保留这一习俗。
    台儿庄大战期间,关帝庙是第31师师长池峰城的前沿指挥所。因为是国军重点坚守的地段,部分建筑得以保存,为大战重要遗址之一。复建的关帝庙,在原先的格局上进行抬高放大,既尊重历史,又彰显了这座庙宇的气势。关帝庙的文化展示有两个主题,一是介绍关公生平事迹,展示武圣人信仰和庙会文化。二是结合台儿庄大战的内容,介绍池峰城将军的生平。

    天后宫:是大陆同类建筑中规格最高的一座。清朝初年,由福建商行集资兴建,建成后成为福建会馆。在整个清代,天后宫香火旺盛,不仅是福建商人的精神家园,也是过往船家朝拜妈祖的圣地。不幸的是,这座神圣的庙宇,毁于1938年的战火。今天重建的天后宫,建筑面积1508平方米,为二进庭院格局。有正殿、配殿、前后厢房、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80余间,是一处具有鲜明闽南特色的建筑群。抱厦屋面,琉璃瓦盖顶,屋脊上有二龙戏珠,线条舒展流畅,雕梁画栋,彩绘点染,肃穆中透出金碧辉煌。
    天后又称天妃、妈祖、海神娘娘,是船家的保护神。相传,天妃是五代时期闽王兵马使林愿的第六女,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福建湄洲岛。幼年时期就神通广大,能乘席过海。二十岁那年,升天化为海神,护佑航船安全。妈祖信仰最初在福建流行,后来演变为全国性的海神崇拜,清朝初年传到台湾。内陆地区供奉天后的庙宇不多,台儿庄有天后宫存在,是闽商在运河流域经商、传播妈祖信仰的见证。这一民间宗教建筑,折射了当年台儿庄对南方客商的吸引力。

  

    鲁班与泰山:关于台儿庄名字的由来,说法很多。据说,鲁班有一个徒弟,名叫泰山。这个徒弟聪明伶俐,却不守规矩,经常惹师父生气。有一天,鲁班把他赶出家门,不再承认这个徒弟。当时,在枣庄一带,已经有了粉碎粮食的石磨,比淮南王刘安发明的石磨早300多年。那时候的石磨,底层的圆心轴,是在打造石磨时留下的石轴,鲁南人称为“磨脐子”,很容易碰断,磨脐子一断,那盘磨就作废了。鲁班为此发愁多年,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有一天,鲁班见到有人用木轴代替了石轴。木头韧性大,解决了石轴易断的缺陷,而且,磨坏了能够更换。鲁班对此惊叹不已,询问这是谁的发明。有人告诉他是泰山发明的。鲁班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泰山的家乡,就在台儿庄。因为徒弟超过了老师,成为名人,人们就把他的家乡称作“泰家庄”,后来,出现音转,称作台家庄,简称台庄,泇运河开通之后,南方人又把这里称作台儿庄。
    天齐庙:泰山行宫东有一座天齐坊,它后面是天齐庙。天齐庙俗称“东岳庙”,民间相传,东岳大帝是掌管人间贫富贵贱、生老病死的神仙,又名“天齐神”。关于泰山神东岳大帝的来历,众说纷纭。最为盛传的则认为东岳大帝是《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兴周灭商一战中,战死于渑池。武王评价黄飞虎“威行天下,义重四方,施恩积德,人人敬仰,真忠良君子”。姜子牙特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总管人间吉凶祸福。天齐庙清代曾重修缮过,后毁于1938年台儿庄大战。古城重建时,对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2011年按照明代建筑风格恢复了天齐殿、淑明宫、阎罗殿、三星殿等建筑。

    天水堂:这座建筑为赵家的府第,名为天水堂。房主的祖籍在甘肃天水,所以用天水堂作堂号。赵氏家族的先人是万历年间到台儿庄开挖泇河的民工,运河开通之后,没有返回原籍,留在一家砖窑当了烧砖工。有了一定积蓄,娶妻生子。之后,赵家连续几代都是砖瓦窑的苦力,到清朝康熙末年,已经是台儿庄的老户人家。站稳脚跟之后,赵家自立门户,干起制陶业,产品销到百里之外。乾隆初年,赵家又以漕运为主业,兴盛时有大小船只20多艘,开设了30多家店铺。这时候,赵家大兴土木,建造名曰“天水堂”的大院。那时候万家还没崛起,赵家在建造宅院时,没有其他豪宅作为座标,所建宅院体量不大,但布局合理,是当时最气派的建筑。不久,万家建起扶风堂,压倒了赵家。赵家不甘示弱,斥巨资在运河边修建了石驳岸,铸造了4000斤重的大铁锚,以示财产不在万家之下。同时,还改建门楼,把门楣之上的户,由两个改为五个,寓意将来能够五子登科。这副楹联:“辉煌不乏怀金梦,富贵常凭种玉田。”表现的就是这种心态。
    赵家大院现为马可·波罗驿馆。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冒险家和旅行家,他在中国生活了17年,而且做过朝廷命官。返回欧洲之后,写了《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中国40多个城市的风土民情、物产地貌,在意大利引起轰动,间接地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作者记述了他在“临州”的见闻,临州即临城,也就是今天的薛城,距台儿庄只有几十公里路程。为了纪念马可·波罗的这次旅行,我们把赵家大院命名为马可波罗·驿馆。

    扶风堂:为晋派建筑,为祖籍扶风的万家所建,名为“扶风堂”,俗称万家大院。万家于清朝康熙年间由山西迁至江西,不久又来到台儿庄,因漕运发迹,鼎盛时期有店铺商号20余家,官银40万两,被称作“四十万”。古代1斤为16两,1块银元为7钱重,按今天的市价,一块银元折合人民币200元。40万两官银,折合1.8亿人民币。这在当时,算得上是巨富了。这座建筑,以四合院为基本结构,采用青砖青瓦的梁柱式砖木体式,楼高院深,墙厚基宽,设计精巧,雕刻考究。有四合院、过庭院、偏正套院,60多间房屋,其豪华程度为台儿庄之最。台儿庄大战期间,一度成为我军掩体,战役打到第四天,遭到日军轰炸。现在我们看到的扶风堂,是在原有的地基上重建的,被称为“文化基因复活的成功范例”。
    厢房两侧额匾上的木雕,讲述了万家的发家史。万家的先人,是一位郎中,他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基本上是手到病除。因为悟性好,他把治病当作一门艺术,从不墨守成规。有一位朝廷重臣,受到和珅的诬陷,由一品官降为三品,发配到南方。途经台儿庄时,因为郁闷,得了臌胀病,上岸请万郎中为他医治。万郎中摸清了这位官员的病因,没有给他开药,而是给他讲笑话。没过几天,他的病不治而愈。也就在这时候,皇帝降旨,恢复这位官员的一品官衔,总理运河漕务。这位一品官大喜,给万郎中送来四个金元宝,以示感谢。郎中婉言谢绝,要求搭载官船做几趟生意,漕务官满口答应。这位行医出身的人,把兰陵美酒、峄县石榴、山亭干果运到南方,换来茶叶、丝绸。因为搭载官船,不用报税,也不用花运费,几年下来,就赚了四十万。
    扶风堂外是四十万码头,万家的私人码头,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用于货船装卸货物,兼具汲水、洗菜、洗衣等生活功能。古城内现有此类码头13座,成为见证古运河的历史遗存。
 
    回到主街道——大衙门街,在千里走单骑酒吧坐等华灯初上......
文字部分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8.9.23

    菩提寺:古城东门北侧的老庙宇“准提阁”,也就是现在的菩提寺。菩提寺原名“准提阁”,位于台儿庄古城东门处,始建于唐代中晚期,于2012年重建。原址位于台儿庄古城中正门外荣桥东北,是台儿庄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旧时一楼供奉十八臂三目准提菩萨,二楼供奉三头六臂准提菩萨,每年五月初三为其进香日。
    1938年春,准提阁毁于台儿庄大战战火。古城重建时,在其原址南侧台儿庄古城东北部复建,并依据“伽蓝七堂制”,增建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忠烈祠、客堂、主持房、斋房、方丈房、碑廊等建筑,总占地15亩,连同配套区共占地60亩,整个佛教文化街区占地100亩。2014年被批准为合法佛教寺庙,并更名为菩提寺。菩提寺现为河南少林寺的下院,为国家重点保护宗教场所地。



 



 
    月上树梢头......





文字部分来源于网络
——2018.9.2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