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端午游威海——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甲午战争史实展二)

$
0
0
2018端午游威海——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
《甲午战争史实展》国殇1894--1895

第二部分:日本打开战争魔盒

    日本经过处心积虑的准备之后,开始寻找借口挑起战争。朝鲜同中国东北接壤,同日本仅隔着朝鲜海峡,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日本认为,从朝鲜进攻中国,比横渡黄海、东海进攻中国有利得多。于是决定首先夺取朝鲜,而后以朝鲜为基地和跳板进攻中国大陆。

    1894年——旧历甲午,战争导火索——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

    东学党之乱,朝鲜称东学农民运动,又名甲午农民战争:是19世纪下半叶在朝鲜发生的一次反对两班贵族和日本等外国势力的平民武装起义运动,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1860年左右,崔济愚创立了东学教,以对抗传入朝鲜的西方文化,并致力于帮助穷困农民争取权益,口号为“惩治贪官污吏”和“斥倭斥洋”。1892年起,信奉东学教的农民们自发组成军队,白日劳作,晚间训练。1894年1月11日,全琫准率领农民军队在全罗道古阜郡举行起义,反抗当地郡守赵秉甲的压迫。3月13日,全罗义军被政府镇压,但是其他义军随即联合起来,取得了更大的进展。全唪准率军入城没收官衙及土豪财富分给贫民,并严禁伤害百姓,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全唪准占领全州后,忠清、庆尚两道的东学道徒群起响应,起义军控制了朝鲜南部三道,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机构。朝鲜政府无力镇压,只得向清政府求援。日本政府早就密切注视朝鲜局势的发展,等待出兵朝鲜的时机,然后制造挑起中日战端的借口。如今,这样的时机终于来到了。当清政府应邀出兵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的时候,日军不请自来,在朝鲜南部登陆,在扑灭了起义烈火后,又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启衅朝鲜半岛,突袭北洋海军: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无力平定起义,请求清政府派兵助剿。日本极力诱使清政府出兵后,以保护在朝使馆和商民为藉口,大举派兵入朝。到六月底,派往朝鲜的日军已超过了在朝清军。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胁迫国王发布“请求日军代为驱逐在朝清军”的文告。7月25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挑起战事,800多名清军遇难,史称“甲午战争”。

    全琫准(朝鲜语:전봉준,1854年—1895年),朝鲜王朝后期农民起义的领袖:字明淑,号海梦,别名绿豆,初名全永准。本贯天安,出生于朝鲜全罗道古阜郡(今属韩国全罗北道井邑市),出身农村知识分子家庭。全琫准后来加入东学道,1894年他开始领导农民起义,提出“逐灭倭夷”、“尽灭权贵”的口号,并多次击退官军,攻占了重镇全州,史称“甲午农民战争”。这是朝鲜半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也是朝鲜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高潮。再后来这次起义被日本军和官军联合镇压下去,全琫准被逮捕并被判处绞刑。
    李熙(1852年—1919年),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大韩帝国开国皇帝(1864年—1907年在位):初名载晃,字明夫,乳名命福;即位后改名熙(正写为“㷩”),字圣临,号珠渊。死后庙号高宗,因此通称朝鲜高宗,又称光武帝、李太王、韩高宗等。本贯全州李氏,是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之子。1864年以王室旁支身份继位,成为新任朝鲜国王。1897年自称皇帝,建年号“光武”,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07年退位,1910年日韩合并后被封为德寿宫李太王,1919年病逝(一说被日本人毒死),葬于洪陵。他的死引发了“三一运动”。高宗李熙处于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动荡复杂的时期,他本人一生先后被父亲大院君、妻子闵妃以及日本人摆布,形同傀儡。
    袁世凯(1859-1916):清政府驻朝鲜办理通商事务委员。东学党农民起义爆发后,日本通过驻朝使馆与袁世凯交涉,千方百计诱使清政府接受朝鲜政府“派兵助剿”的请求,以便制造发动战争的藉口。清政府未能识破日本的险恶用心,导致了在朝鲜战局陷于被动。
    北洋大臣李鸿章。清政府令李鸿章对朝鲜局势预筹对策。


    日本决定发动战争。6月5日,在广岛设立战时大本营,召开大本营御前会议。
    6月12日至24日,日军在仁川登录兵力7600多人,超过在朝鲜的清军。
    为抢得战略先机,大本营派遣混成旅团先期入朝。图为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大岛义昌(1850~1926) 明治时期的陆军大将,甲午战争率一个混成旅在牙山首先挑起战争,日俄战争时的第三师团长,战后首任关东都督府都督。1894年7月,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大岛义昌率其混成旅团4000余人进兵朝鲜与清军作战。在牙山战役击败叶志超、聂士成,开现代日军外战之先河,随后参加平壤战役、鸭绿江江防之战。牛庄之战等。日俄战争率第3师团出征,于猴儿石登陆后攻打金州,占领南山,后又转战鞍山、辽阳、沙河、奉天等地,1905年10月18日晋升陆军大将,历任关东总督。1912年1月末,参加辛亥革命的革命党人蓝天蔚奉命率部由海路北上,准备以辽东半岛为落脚点从北方向清政府施压,加速清朝的崩溃进程。北伐军登陆后活动在“中立地带”。但大岛义昌以关东督都府的名义两次致书无端指责北伐军,要求北伐军撤出“中立区”。北伐军被迫于2月21日至23日由海上撤走。1926年4月10日去世。

    清政府决定派兵赴朝助剿。图为清军登上运兵的火车。
    电子屏中播放的是丰岛海战的内容:丰岛海战发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袭击中国海军舰船的一次海战。
    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协助镇压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即派兵赴朝,进驻牙山。日本借机也出兵。不久,朝政府同东学党达成妥X。清政府命入朝军队集结牙山,准备撤回,同时要求日本撤军。日本拒不接受,随后挑起武装冲突,企图以武力控制朝X。清政府为增援牙山孤军,派北洋海军巡洋舰“济远”、“广乙”,练船“威远”,炮船“操江”,由“济远”管带方伯谦率领,护送运载援兵的“爱仁”、“飞鲸”、“高升”三轮(均为雇用的英国商船)赴朝。
    农历六月二十一,“威远” 护卫 “爱仁”、“飞鲸”两轮自牙山返航。二十三日晨,“济远”、“广乙”两舰也自牙山回航,接应正向牙山驶来的“高升”、“操江”,当驶至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时,突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巡洋舰“吉野”(旗舰)、“浪速”、“秋津洲”的截击。中方称日方先开火,日方则称中方先开火。战斗约一小时,“济远”、“广乙”负伤败退。“广乙”逃至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焚毁;“济远”被“吉野”紧追,水手王国成、李仕茂用尾炮将其击伤。此时,“操江”、“高升”驶至。“秋津洲”逼降“操江”,“高升”被“浪速”所截,船上官兵宁死不降。“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竟下令将“高升”击沉,清军950人除200余人生还外,余均殉难。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政府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这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战役,并因此清朝与日本正式宣战。
    中方认为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中国租用外轮,违反“国际法”。日方则以“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的报告,及为英国船长T. R. Galsworthy的证言为依据,指出日本对运载作战人员的“高升”号及战争物资的“操江”舰的做法符合“战时国际法”,即可以根据需要予以拦截、检查、俘获甚至击沉。关键分歧在于双方对开战问题的观点不一致。中方认为,在没有正式宣战之前则不为开战状态,应遵循“国际法”中关于中立国船只保护的规定。而日方认为,既然爆发军事冲突,即适用“战时国际法”,而且“高升”号运载的是交战国的军队,属于敌对行为,所以不应作为中立国船对待。

    清军平壤大溃败:鉴于日本的不宣而战,清政府于1894年8月1日对日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由于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战争。在宣战诏书中双方分别陈述了宣战的理由。清政府认为朝鲜属于大清国的藩属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国内发生叛乱,清政府理应派兵助剿,而日本却无故出兵朝鲜,并逼迫朝鲜更改朝政,种种要挟,实在难以理喻,所以特布告天下,向其宣战。而日本则在诏书中辩称,清政府出兵朝鲜是干涉朝鲜内政,为使朝鲜永免祸乱,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宣扬帝国光荣之中外,不得不公然宣战。
    9月15日双方血战平壤,平壤战役是甲午战争爆发后两国陆军的首次大规模交锋。当天,日军16000人兵分四路总攻平壤城,城北玄武门、牡丹台一带是日军的主攻方向。清军兵力1500人,不及日军的五分之一,由总兵左宝贵率军驻守。激战中左宝贵壮烈牺牲,玄武门被攻破,但日军并未攻入内城,战局还可支持。可是清军统帅叶志超惊慌失措,命令各军弃城突围,结果遭到日军伏击。清军伤亡惨重,溃退五百里越过鸭绿江退入中国境内,平壤失陷。此后朝鲜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基地和跳板。
    平壤战斗经过要图:平壤之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于1894年9月15日在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进行,是日本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的决定性作战。1894年9月初,日军开始向平壤推进,参战部队共16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为15000余人。日军至9月15日完成部署,随即展开进攻,经过一整日激战,清军在船桥里击退日军,日军则攻下平壤北边的战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台,其后清军抛弃辎重仓惶撤退,撤退途中屡遭日军伏击,撤退后又没有可以依托的防御支撑点,伤亡惨重。至9月24日,清军全部退回中国境内,日军大获全胜。
    9月15日平壤之战与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一起,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转折点,自此以后,日军掌握战场主动权,开始在中国境内迅速推进。平壤之战中,山东费城杰出将领左宝贵面对友军溃逃、敌军压境的境况,毅然殊死抵抗,直至殉国。可叶志超却弃城而逃,狂奔五百里,致使日本军队占领朝鲜全境。

    李鸿章关于日本蓄谋战争的局势分析与应对策略的奏折

    济远舰通话筒,年代:1883-1895年
    北洋海军济远舰航行灯罩,年代:1883-1895年,1988年出水

    日舰击沉高升号图案的日本瓷盘,年代:1894年

    甲午战争“朝鲜成欢战役”(日本版画),年代1894年
    成欢之战:甲午战争爆发,日清双方的首次陆上交锋是成欢之战,也称为牙山战役1894年6月初,朝鲜政府因东学党起义向清政府求援。清廷派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直隶提督叶志超率淮军2000多人赴朝,9日到12日陆续进驻离汉城70多公里的牙山地区。这时日本也派兵入朝,10日强行进驻汉城,扼守险关,构筑工事。至16日入朝日军已达5000余人。7月25日,日舰偷袭清运兵船的丰岛战发生后,海道梗阻,牙山清军孤立无援,遂分地驻屯。聂守牙山东北的成欢,叶驻牙山东南的公州为后援。29日,日军分两路进犯成欢,聂率部奋勇抵抗,不敌败退公州。与叶志超部合军北走平壤,牙山失守。

    “平壤玄武门战斗”瓷盘(日本制),年代1894年
    玄武门战斗:平壤战役中,玄武门、牡丹台一线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参加进攻的日军为朔宁、元山两个支队,兵力最多,是清军防守部队的2.7倍。9月15日凌晨4时许,朔宁支队向玄武门外东北方牡丹台外侧清军的两处堡垒发起进攻;元山支队于同时向牡丹台外侧西北方清军两处堡垒发起攻击。守垒清军进行顽强抵抗。6时20分左右,“彼我之枪炮声最为炽盛,硝烟与朝雾相混,几乎咫尺莫辨”。奉军总统左宝贵“自城上指挥,我军力御之,倭人死伤无数,仍猛进”。元山支队集中炮火向牡丹台外西北方最外一垒猛轰,堡垒被毁,清军被迫于6时50分退走。不久,第二垒也在日军攻击下弃守。7时15分,元山支队占领了牡丹台西北方外二垒后,又端掉了江自康所部清军防守的箕子陵阵地,直趋牡丹台下。在元山支队进攻牡丹台外西北二堡垒时,朔宁支队也向东北二堡垒发起攻击。日将立见尚文首先派两个中队步兵向最东北方堡垒冲击。清军凭垒据守,战至7时半左右,清军放弃堡垒。这样,余下的牡丹台东北另一个堡垒,处于孤立无援地位。日军的“山炮榴霰弹频频在垒上爆炸”,但清军仍坚阵应战,“抵抗颇强”,一直战斗到8时才撤出堡垒。至此,从外侧掩护牡丹台、玄武门的清军四处堡垒和箕子陵阵地,全部落于日军之手。日军元山、朔宁两个支队合兵一处,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包抄牡丹台,对牡丹台守军实行三面合击。牡丹台是平壤城的制高点,“据全城形胜”,牡丹台失守,全城遭受威胁,所以日军早已注目于此,因此集中朔宁、元山两个支队兵力,企图一举夺占。日军占领外围堡垒后,立即用排炮向牡丹台据点集中轰击,掩护步兵进攻。清军在左宝贵指挥下,凭险拒守,“以全力持之”,用速射炮向进攻之日本步兵猛烈还击,日军“战斗颇为困难”。为支援步兵冲锋,日军炮兵“专注我牡丹台垒排轰”,牡丹台外城连中三发榴霰弹,堡垒胸墙被毁,速射炮也被击坏,清军死伤甚重。日军乘势发起冲锋,蚁附而上,晨8时30分牡丹台终于陷落。正在玄武门指挥作战的清军将领左宝贵见牡丹台失守,“知势已瓦解,志必死”,为表示誓与平壤共存亡的决心,身穿黄马褂,继续指挥战斗,他先中两枪,仍在指挥,最后中炮阵亡。日军占领牡丹台堡垒后,立即列炮于垒上,向玄武门轰击。不久,玄武门城楼被击毁,仅余四柱,兀然耸立城头,清军火力顿衰。日军乘势派一小队士兵潜奔城下,由玄武门旁侧用绳梯猱升而上,清朝守军惊散。日军夺占玄武门,向城内推进,遭到城内清军的狙击。日军不知虚实,其将领立见尚文见一时难以攻进内城,便派飞骑传令,命进入玄武门的部队悉撤至城北高地,以观清军动静。这样,玄武门的战斗随即停了下来。

    甲午战争“平壤战役”(日本版画),年代1894年

    左宝贵关于奉军入朝军事的信函

    北洋海军济远舰罗盘架,年代:1883-1895年,1988年出水

    左宝贵血战玄武门:这组雕塑表现的是左宝贵血战玄武门的场景。左宝贵,山东费县人,回族。战前他曾按照回族的风俗沐浴更衣,以表誓死报国的决心。激战中,他身穿御赐黄马褂,登上玄武门指挥作战。炮手阵亡后他亲自操炮击敌,不幸胸部中弹,壮烈殉国。左宝贵是甲午战争中清军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光绪皇帝为左宝贵题写的祭文:“方当转战无前,大军云集;何意出师未捷,上将星沉?”
    陈京莹家书复原场景:在甲午战争中象左宝贵一样血洒疆场的将士还有很多,陈京莹的事迹也极具代表性。陈京莹,福建闽县人,经远舰驾驶二副。甲午战争爆发前,在写给父亲的家书中,他表达了军人应当以保卫国家为天职,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只能移孝作忠,为国效力。就在他给父亲写完家书后两个月,大战爆发,陈京莹义无反顾的奔赴战场,力战不屈,与管带林永升等全舰将士壮烈捐躯,牺牲时年仅32岁。

    陈京莹家书:其中第一封家书字迹比较潦草,这是因为陈京莹突然接到奔赴朝鲜的电报,心绪有些慌乱,在仓促间而写。但在家书中他仍然表达了一个军人誓死报国的决心,他在信中写道:“军人应以保家卫国为天职,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只能移孝作忠,为国效力。”第二封家书是对第一封家书的补充,陈京莹以清醒的头脑,从军人的视角分析了战前的时局,认为战争不可避免,并从个人的角度分析了战争爆发后中日双方的战争形势,他认为“陆战中国可操八成必胜之权,因为中国兵多,且陆路能通 相互接济;而海战之操三成之权,因为日本战舰较多,中国只有北洋数舰可供参战,而南洋各舰,船如玻璃也。”寥寥数语便道出了中国海军的根底。



    黄海大海战: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在黄海北部海域遭遇,爆发了自有蒸汽战舰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海军损失了4舰,日本海军也遭重创。此后,北洋海军丧失了黄海制海权。

    这场历时五个小时,被西方人称为“近数十年欧洲各国所未有”的黄海大海战,不论其兵力之多,时间之长,以及战斗的激烈,的确都是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的。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共损失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广甲五舰,死伤兵员千余人。日本联合舰队官兵死伤六百余人。中日双方损失比较,在兵员伤亡方面,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约为五与三之比;在舰船损失方面,北洋舰队先后沉没军舰五艘,合计九千一百九十六吨。其他各舰也均程度不同的遭受创伤。日本联合舰队五艘军舰受重伤,但未沉一艘。由此可以看出,黄海海战的结局,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非完败。日军获胜,但非完胜。特别是日舰遭定远、镇远的沉重打击,余悸未消。因此,黄海海战后,日本联合舰队并没有发动主动进攻。
    在历时近5小时的黄海海战中,日军指挥处置有方,战术运用得当,充分发挥了第一游击队航速高和舰炮射速快的优势,运用灵活的战术,始终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损失较少,只有5艘战舰受伤,伤亡仅290人。北洋舰队的战场指挥严重失误,丁汝昌采取了极其不利于发挥机动与火力优势的阵法与战法,且交战不久即失去了对全舰队的统一战场指挥,加之弹药不充足,因此舰队损失重大。此外,“济远”率先逃跑,也影响了斗志,“经远”、“致远”、“超勇”、“扬威”和“广甲”被击沉击毁,“靖远”和“来远”受重伤,伤亡官兵约千余人。但是,中国广大爱国官兵是英勇顽强的。他们在惨烈的战斗中,奋不顾身,临危不惧,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后人永远记取。此战后,黄海制海权落入日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产生不利于中国的决定性影响。中日海军在此战中的战术和指挥的实践,对世界近代海军的装备发展及海战理论等,均产生了较大影响。 黄海海战是海军发展到铁甲舰时代后的一次大规模海上舰队决战,颇受世界各国海军人士的重视。北洋海军的两艘铁甲舰显示了防御能力的优势,厚装甲无一处被击穿。战舰依然是海军中不可替代的主力舰。黄海海战结束以后,1894年9月25日,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被以“临阵退缩,致将船伍牵乱”的罪名斩首。关于对方伯谦的评价,史界至今仍有争论。

    这组雕塑再现了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怒撞日舰吉野的悲壮场面。当时邓世昌在致远舰受伤时,下令开足马力撞向附近的日舰吉野,准备与它同归于尽,不幸被敌舰鱼雷击中沉没。邓世昌落水后有三次获救的机会,第一次是他的随从将救生圈相让,但他拒不接受,并高声呼喊“事已至此,绝不独生”。第二次是他的爱犬奋力游过来咬住他的胳膊,但仍然被他推开。第三次他的爱犬又回过头衔住他的发辫,但此时邓世昌誓与战舰共存亡,他按住爱犬的头部,与爱犬一起没入波涛之中。也许是历史的巧合,邓世昌牺牲这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农历8月18日,年仅45岁。

 

    大屏幕中播放着黄海大战的激烈......

    展馆两边仿照舰船舷设计......

    黄海海战虽然以北洋海军的失利而告终,但北洋海军广大官兵在海战中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事迹可歌可泣。海战后,民族英雄邓世昌的一位挚友为他写下这样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黄海大战结束后,李鸿章向朝廷上奏了一份奏折,详细陈述了各舰船管带的牺牲情形,其中邓世昌的事迹最为壮烈。

    鏖战辽东半岛:黄海海战后,日军兵分两路,第一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牵制清军主力,第二军从花园口登录,南下攻陷旅顺基地;随后两军会合,威逼山海关和京津。
    战火烧过鸭绿江:黄海海战的失败,激发了日本大举进犯中国的野心。日军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后,兵分两路向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日本第一军首先进攻的是中朝两国的边界——鸭绿江。1894年10月23日,日本第一军25000人集结在朝鲜义州做渡江的准备。24日夜,日军在义州与虎山之间的鸭绿江江面上架起长达200多米的浮桥三座,趁着天黑有雾悄悄渡江。第二天清晨,等到清军发觉的时候,日军大部队已经渡过鸭绿江防线。仅仅两天的时间,东起安平河口西至安东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从此踏入中国领土。
    九连城是鸭绿江防线的要冲,由铭军防御。

    清军统帅宋庆关于鸭绿江战役战况的报告

    鸭绿江战役形势图:鸭绿江江防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侵入中国领土的第一次战役。山县有朋指挥的3万日军打败了清军宋庆和依克唐阿两位提督指挥的3万清军,突破了鸭绿江防线,将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土地上。1894年10月24日午前,日军泅水过江。当夜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无察觉。25日晨6时,日军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在不到3天内,清朝重兵近3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四川提督宋庆,督办北洋军务,接替叶志超任前线总指挥,部署鸭绿江防线:在甲午战争前敌诸将中,有一位年龄最大的年逾七旬的老将,人称“白发将军”,他就是四川提督宋庆。1854年,年已35岁的宋庆,闻同乡宫国勋在安徽亳州做州官,便前去投奔。宫国勋见他为人老诚,又有壮志,命他统带练勇,与捻军对抗。积功至花翎游击。1860年,晋升总兵,赐毅勇巴图鲁勇号。1867年,赏穿黄马褂,换格洪额巴图鲁勇号。翌年,旨授湖南提督。后又改授四川提督,加尚书衔。1882年,清政府决定加强海防,命宋庆率毅军驻旅顺口。旅顺口陆路炮台多为宋庆所修筑。宋庆驻旅顺口12年,为巩固渤海海防.训练士卒,修建工事,竭尽心力,当时被称为“诸军之冠”。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抽调宋庆部毅军4营,由分统总兵马玉崑带领,赴援平壤。9月间,清廷降旨派宋庆帮办北洋军务,带所部各营驻扎九连城,一则加强鸭绿江防,一则为平壤诸军后援。10月1日,朝命除依克唐阿一军外,所有北洋派赴朝鲜各军及奉省派往东边各营,均归宋庆节制。宋庆奉命督师之时,已是75岁的高龄,对部属说:“此行若不能奏功,一死殉国而已!”他受命于国家危急之秋,明知任务艰巨,难期必胜,而毅然不顾。
    宋庆抵达九连城后,观虎耳山势极崇隆,凭高临下,利于防御,便先据此山作为前沿阵地。10月25日,日军渡过鸭绿江向虎耳山发起猛攻。宋军顽强抵抗,毫无退缩之色。日方记载称:“清兵亦善战,隔江望之,晨雾漠漠与硝烟相混,但闻其中轰轰殷殷之响。”日军向虎山发起3次冲锋,都被宋军打退。正当双方相持之战,宋庆一面命马玉崑等率步骑3000余人增援虎山守军,一面急调在九连城凸角部的4门野炮,向敌群轰击。于是,日军阵地开始动摇,攻势顿挫。敌第一军司令官山县有朋大将一见大事不好,即调第十旅团渡江支援,并加强炮兵力量。据宋庆记述:“倭已毕渡,以大炮数十排列桥左,背水殊死斗,炮弹轰驰,声震数十里。我军伤亡鳞叠,犹相持不少后。”在宋军的坚决抗击下,日军死伤149人。但是.敌我力量悬殊,虎耳山终被日军攻占。
    虎耳山之战后,宋庆率各军退至凤凰城。他身为主将,主动承担了这次失败的责任,说:“此役惟庆一身耽过,甘受国法而已!”初到凤凰城时,他本有死守之意,慨叹说:“不料事终至此;何面目复见天子乎?我年已垂八旬,余生不足惜,今也宜枕凤凰城至死而已!”词气慷慨,声泪俱下,部属无不感奋。然而,凤凰城无险可守,加以新败之后,很难守住此城。恰在此时,宋庆接到朝廷“择要扼防”的电旨,便决定实行退守,在摩天岭设防。这样,宋庆所部与赛马集的依克唐阿军相互配合,终于粉碎了日军夺取摩天岭以打开辽阳通道的计划,赢得了摩天岭保卫战的胜利。
    宋庆是在清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参战的,但他报国抗敌之志从不动摇。他自称:“是役也,庆以本部残卒数千,无坚甲利器,无策应援救,大战七次,而感王寨、大平山、田庄台三战尤力。”确实,辽东、辽南的历次战役,宋庆所部几乎无不参与,而且他本人以75岁的高龄,还在感王寨、大平山、田庄台三战中亲临前敌,短衣帕首,奔驰于冰雪中,与士兵同甘共苦。他每战必身先士卒,前后数战,敌为之慑。每在战斗的危急时刻,他振臂一呼,伤者跃起,疲者奋进,裹创肉搏,赴死无悔。因此,连敌人也这样称赞毅军:“不愧为闻名的白发将军宋庆的部下,不轻露屈挠之色。”
    12月13日,日军攻陷了海城,宋庆决定通过海城以西30里的感王寨,以与北部诸军取得联系,协力规复海城。19日上午,宋庆率部到达感王寨,海城日军倾巢出动,双方发生了激战。宋军顽强抵抗,弹丸雨注,使日军将校兵士伤亡颇多,鲜血淋漓,染红了满地积雪。日本随军记者报道说:“若干敌军大胆地出现于炮兵的左前方,他们甚至不再凭借清军善于使用的障碍,而挺着身子前进,向我猛烈射击。这真是清军从来未有过的勇敢行 为!”“两军交战正酣,彼我炮声如轰雷,天地为之震撼。敌军据感王寨的民家墙壁,向我狙击。我兵没有可据之地物,只是在茫茫的原野上纵横奔驰,加以积雪达两尺余,军队的动作极为困难。我军站在苦战的境地。一支120人的袭击部队,仅仅有40名生还,各队的死伤可想而知。”
    战斗一直持续到日落以后,共毙伤敌人400人。这个数字还未将因冻而死伤的人数计算在内。据日方自供:“部队自清晨在积雪中行动,迄于夜间,一直奔走于数里的道路上,因而有冻死者,其人数惊人。”可见,在宋庆的指挥下,清军打得多么勇敢顽强,给予敌人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
    1895年2月24日,宋庆所部又同日军发生一次激战,这就是争夺大平山之战。毅军在大平山以北的西七里沟占领阵地,并构筑防御工事。上午8时许,日军采用其惯用战术,先用大炮向西七里沟轰击。毅军依靠防御工事,努力防战。后来,日军连连发起冲锋,毅军阵地仍巍然屹立,丝毫不动。日军不得不将最后的预备队投入战斗,趁机从四面将毅军营垒包围,展开猛攻。宋庆和部将马玉崑坚持不退,给敌人以重大杀伤,雪地里遗尸累累,无法计算。此战从早晨打到晚上,毅军以孤军苦战近10个小时,在甲午战争诸役中是仅见的。宋庆驰驱冰雪之间,来往指挥,炮弹使战马惊蹶,倾跌伤腰,换坐骑再战。马玉崑率亲兵100人两次冲锋,仅剩20余人,战马三易,均被炮毙。此役共毙伤敌军334人。日军炮兵伤亡也很大。据日方承认:“这是征清以来最大的炮战,因而伤亡也可能是最多的一次。”日军的冻伤数字更为惊人,达到整个师团人数的三分之一,不下两三千人。毅军英勇搏战,艰苦卓绝,连日方也深赞其“骁武绝群”。
    宋庆指挥的田庄台保卫战,是甲午战争期间最大的一次陆战。3月9日,日军为夺取田庄台,投入了三个师团的主要兵力,有4名中将和6名少将亲临指挥,确实令人注目。这天,日军共集中了90余门大炮,向毅军阵地猛轰。毅军以仅有的20余门大炮应战。于是,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日军随军记者描绘了这次炮战的情景:“敌我共百余门大炮相互轰击,万条闪电从辽河两岸腾起,千百声霹雳在硝烟下轰鸣,乾坤一时为之震动。”日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三个师团分三路向田庄台包围进攻。宋庆命诸将列队辽河西岸,奋力抗击。在敌人优势兵力的包围下,毅军或在民房墙壁上挖枪眼,或登上河滩旁的木船,或利用成堆的木材隐蔽,以连发枪向敌人激射。但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日军终于从三面突入市街。宋庆来往指挥,其乘骑中弹倒毙,易马督战,军皆思奋,呐喊声动天地,无不以一当十。在巷战中,毙伤敌人100余名。为避免更大的伤亡,日军第一军司令官野津道贯中将竟下令将田庄台房屋全部烧毁。霎那间,镇内火焰四起,黑烟笼罩了整个市街。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火越烧越大,火舌迅速向四面卷去,烧了整整一夜。到10日早晨,这座几千户居民的繁华市镇终于变成了一片焦土。当日军纵火时,宋庆下令部队迅速转移,而未撤退的近2000名士兵和当地居民大都葬身火海。
    甲午战争期间陆战的几次大仗和硬仗,都是宋庆指挥打的。虽然败多胜少,但给予敌人以重大杀伤,消耗了其有生力量,因而对宋军颇有畏惧之心。相反,宋庆所统率的毅军却越战越奋,队伍迅速壮大,从原来的8营扩大到39营,是原先编制的5倍。田庄台之战后,宋庆与诸将共议整军再战,力图收复失地,而朝廷已决定与敌议和了。
    《马关条约》签订后,章奏纷纷,争言和议之非。宋庆致电督办军务处,反对割地赔款。他分析清军失利的原因说:“御侮必在机先,尤当揣其根本。当日启衅之初,未尝准备,着着落后,致有今日之事。伏念自牙山、平壤失事以后,始调各军宿将募兵入卫,至今尚未到齐。或调于任所,或来自原籍,率皆赋闲既久,所募之勇,兵将不相习,未经战阵,枪不知用,无异鸟合,岂能得力?庆夙练之军,仅止八营,经平壤之役,所丧已多,而虎耳山、感王寨、大平山数大战,犹能折将搴旗,毙贼过倍。虽非全胜,亦足以丧其胆,为倭忌惮。”因此,他主张:“兵非久练,不足深恃。今日之急,尤在科简军实,去腐留精,尝胆卧薪,实事求是。”最后表示:“庆一介武夫,愿与天下精兵,舍身报国。”对于反对议和的意见,朝廷概不采纳,后来仍命宋庆回旅顺防地。
    1900年,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又命宋庆帮办北洋军务。翌年,宋庆留守于山西、河南。入冬后,始移军直隶通州。1902年,宋庆病逝于军中。时年83岁。宋庆在甲午战争中虽未死于战事,但身临前敌,驰驱指挥,屡创强虏,为日人所畏忌。对于他在甲午战争的战绩,时人评论说:“一时毅军之名,几出湘、淮诸军右,即东西洋之善战者,亦服公之血诚忠勇。”
    虎山,隔鸭绿江与朝鲜义州相对,是鸭绿江防线的中坚,清军防御的制高点,由聂士成部防守。

    日军第一主力及司令部从朝鲜仁川登陆
    25日凌晨,日军主力渡过鸭绿江,一举突破鸭绿江防线
    九连城堡垒当日被日军占领
    鸭绿江战役中清军遗弃的大炮
    日军第三师团长、中将桂太郎:日本近代政治家,军事家,明治、大正两朝元老重臣,是日本有史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长州藩出身 ,陆军第一长老山县有朋的掌门弟子,在山县有朋隐退后成为其代言人,三次出任内阁首相,任内缔结英日同盟,进行日俄战争,并策划吞并朝鲜。他与山县有朋一样反对政党政治,主张藩阀统治,但是后来也出面组建自己的政党。这一时期因为桂太郎与西园寺公望轮流登台组阁而被称为“桂园时期”。



    日军第二司令官、大将大山岩,率第二军入侵辽东半岛:日本政治家,明治和大正时期的九位元老之一, 元帅陆军大将,日本帝国陆军的创建者之一。从一位大勋位功一级公爵。中日甲午战争的日军第二军长,占领威海卫。日俄战争期间的日本满洲军总司令,数次击破占优势的俄军,赢得了近代世界上第一次弱小民族对西方列强的胜利。大山岩早年积极参加明治维新运动,注意吸取国外的新思想,对建立近代资产阶级的日本军队起了重要作用,是促使近代日本称霸亚洲、跻身世界军事强国的关键人物之一。
    日本运兵船在朝鲜大同江口集结,准备运送第二军到辽东花园口登陆。
    10月23日,日本运兵船队向辽东花园口航行
    日本登陆军马
    10月25日,日军占领鸭绿江下游重镇安东(今丹东)。
    10月29日,凤凰城失守
    11月5日,日军占领大孤山
    11月18日,辽东战略重镇岫岩失陷

    克虏伯75毫米口径后膛行营炮

    兵锋直指旅顺口:金州失守后,驻守大连湾的清军纷纷溃走,11月7日大连湾失守。这一天正好是慈禧太后60岁的生日,慈禧太后全然不顾战场上的失利,依然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而日军经过简单的休整后,11月21日兵分领路、海陆配合,向旅顺发起了进攻,仅仅一天的时间,清政府苦心经营16年,耗费白银数千万两的旅顺基地被日军占领。
    日军登陆的临时栈桥、物资......

    金州是大连、旅顺的后路咽喉,守军只有3000多人。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
    金州城南门翁城及望楼
    11月6日被日军攻占的金州城东安门。
    占领金州的日军第二军军官

    金州曲氏井:就在第一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的同一天,日本第二军在海军的掩护下,在辽宁花园口登陆。目标是袭击旅顺的后路金州,继而占领旅顺基地。11月6日,日军占领金州,攻入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里复原了金州曲氏一家投井殉节的凄惨场景。
    当时金州城内西街住着一户姓曲的人家,家中的男人全部上了战场,只剩下老少三代7名妇女和3名孩子,为了不受日军侮辱,这7名妇女怀抱着3个孩子含泪跳下了自家的水井。她们是:老妇曲王氏、曲迟氏;少女曲自当、曲如意、曲伢子;少妇孙曲氏与儿子孙桂生、孙桂林,杨曲氏与幼子杨宝庆。曲氏一家的事迹,传达出枪炮下的中国平民不甘受辱、默默抗争,看似消极、实为顽强的人性自尊和民族自尊。100多年来,曲氏一家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不少文人歌咏称颂,其中,最著名的1896年2月,金州厅海防同知王志修的《曲氏井题咏》。诗中写道:“曲氏井,清且深,波光湛湛寒潭心;一家十人死一井,千秋身殒名不沉”。后来这口井得名“曲氏井”,遗址仍然保存完好。

    旅顺口战役形式示意图

    道员龚照 ,旅顺船坞工程局总办兼北洋前敌营务处,节制旅顺各军。
    总兵徐邦道,率兵3000人勇敢阻击日军,金州失守后退守旅顺。
    11月18日,徐邦道部在土城子伏击日军骑兵侦察队,毙伤敌军46名。
    日军从土城子搬运战死者尸体
    大连湾,守将赵怀业望敌而逃,旅顺后路门户洞开。
    日军占领大连湾和尚岛中炮台。
    11月21日,日军向旅顺发起总攻。
    日军炮击旅顺后路炮台。
    日军攻占椅子山第二、第三炮台。

    日本间谍钟崎三郎画像 小传(1894年在辽宁金州被逮捕处死)

     20000同胞遇难:
    黄金山炮台被日军占领。该炮台是旅顺海防炮台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日军在旅顺船坞举行祝捷会
    日军占领旅顺基地海军公所

    《田庄台战斗图》《旅顺半岛作战地一览图》日本绘制,年代:1896年
    日本报纸关于日军占领大连湾、旅顺的报道,年代:1894年
    清军士兵军服上衣(铭军中军右营左哨正勇),年代:1894年

    《日本》——《旅顺市街伏尸》1894年12月8日
    日本《国民新闻》——《旅顺口图》1894年12月7日
    日本《二六新报》1894年12月8日
    日本《中央新闻》——《旅顺全面激战》1894年12月8日

     日旅顺大屠杀  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露出了野蛮的真面目:军日军占领旅顺后,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下令“无论兵民、格杀勿论”!日军所到之处无不血流成河。这是一组反映旅顺大屠杀的浮雕,当时,旅顺城内尸体遍地,堆积如山,浮雕真实揭露了日军在旅顺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一位随军的英国记者亲眼目睹了日军旅顺大屠杀的暴行,对于这段历史他是这样描述的“我看到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似乎在向日军哀求,然而日军却用冰冷的刺刀刺穿了母子二人,并且还把孩子小小的尸体高高地挂在刺刀上。母亲挣扎地爬了起来,发狂似的想夺回自己的孩子,但她已经筋疲力竭,跌倒在身后的湖水中。又有许多新的受害者被赶进湖中,湖水被染的通红。我所见到的无论男女老少竟没有饶放过一个”。)日军的疯狂屠杀持续了三天四夜,旅顺城两万多同胞惨遭杀害,幸存的只有36人,还是日军留下来掩埋尸体的。图片中胳膊上帮着白布条的就是幸存者,日军为了掩饰他们的暴行,驱赶这些幸存者焚烧、掩埋死难者的尸体,并立碑谎称“阵亡清军之墓”。日军的野蛮暴行,引起了世界正义舆论的强烈谴责。美国《世界报》对日军屠杀暴行的评论是: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今天,旅顺“万忠墓”下埋葬的累累白骨,正是当年日本侵略者的血腥罪证。

    清军骑兵用仪仗龙旗,年代:清末

    速射炮炮弹,年代:1894-1895
    清军装备的大刀,年代:清末
    雷明顿单发步枪,年代:十九世纪末

    请军用的铜壶、信号枪,年代:清末

    日军军官指挥刀
    日军步枪刺刀,年代:1894-1895年

    抗敌烽火遍辽东:日军占领旅顺后兵分两路,一路南下进攻北洋海军的基地威海卫,另一路北上迎援已占领海城的第一军,海城是旅顺通往辽阳沈阳的要地,从海城往西,经牛庄、锦州、过山海关可直达北京,因而,清政府对海城的得失非常重视。中日和谈前夕,清军曾5次反攻海城但都遭到了失败。日军为了加大谈判勒索的筹码,又发动了辽南战役,先后攻占了营口、牛庄、田庄台等重镇,这样清军在整个辽南防御彻底瓦解。辽东陆战以清军的失败而告终。
1895年1月3日,乃木混成旅团从 兰店出发北上。
日军第二军第一师团北上应援海城。12月4日,先头部队到达复州附近。
北上日军第一军占领营口西炮台。
1895年3月4日,日军第一军进攻牛庄,湘军与敌展开激烈巷战。
1895年3月6日,营口失守。

《牛庄城战后杂咏》(日军战地记者铃木经勋)


    1895年1、2月间,清军先后四次反攻 城,均无功而返。图为清军炮兵作战。
    11月20日,清政府设立督办军务处,起用 督办军务,节制各路 将领
    提督宋庆,率军转战辽东。先后与日军第一军、第二军鏖战数月。
    总兵马玉昆,参加甲午平壤、鸭绿江和辽东数十场战斗,以骁勇善战闻名。
    总兵聂士成。以多谋善战闻名。孤军入山东战日军于摩天岭超4个月。   了日军 两路合击辽阳、奉天的企图。
    总兵魏光  指挥清军坚守牛庄,与优势日军血战数日。
    宋庆北退盖平,日军兵不血刃占领复州城。

    马鞍,年代:1894-1895年

    清军骑兵马鞍、马镫,年代:清末

    《牛庄城战后杂咏》(日军战地记者铃木经勘),年代:1895年

    写有慈禧、光绪诞辰的棕色护书,年代:
    写有慈禧、光绪诞辰的红色护书,年代:

    擦清历史的镜子,走好未来的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决战山东半岛:1895年1月,日军转而发起山东半岛战役,旨在全歼北洋海军。清军由于海陆互不统属,陆战失利,炮台资敌,北洋海军被困孤岛,顽强抵抗,直至弹尽援绝,全军覆没。

    登陆抄袭威海卫
    12月12日,海城 城失守
    12月13日,海城失守。还城接东岫岩,西达营口,北临辽阳、奉天,南至盖平,为盛京省战略要冲。
    12月19日,在海城附近的  宋庆率清军与日军激战,日军伤亡300余名,清军伤亡约500名。
    清军在冰天雪地里露营。

丁汝昌忍辱负重,与陆军统领戴宗骞共商威海防御大计。
11月14日,“镇远”舰返航威海卫,进港时不慎触礁,损伤严重,管带林泰曾愧愤自杀。
1895年1月中旬,日军在大连湾集结,准备进攻威海卫。
日军占领龙须岛东端的成山头灯塔,切断与威海卫的电报线路。
1895年1月20日,日军运兵船抵达威海卫后路荣成龙须岛。

    宋庆率军转战辽东......

    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战役形式图

    日军第二师团粮食纵列登陆
    日军5天内共登陆3批次,兵力34600人,战马3800匹。图为第一批次日军登陆。
    石家河阻击战战场。1月25日,总兵孙万龄等部在桥头集石家河一线阻击日军。毙敌前锋10多名,获得小胜。
    日军向威海卫南岸炮台群后路的虎山进发,意图截断南岸清军的退路。
    1月25日,日军司令部向荣成县进犯。
    从南帮炮台远眺日岛和刘公岛
    日军师团长、中将佐久间左马太
    日军师团长、中将黑木为桢

    舵叶控制柄



 

    锚链孔及铁锚,年代:清末




    济远舰舷侧装甲,年代:1883-1895












    鹿角嘴炮台克虏伯大炮炮轮:直径940毫米,厚150毫米。年代:1889-1895年,1995年鹿角嘴炮台遗址出土













    《激战摩天岭炮台》




    中流砥柱——日岛炮台:日岛炮台扼守威海湾南口,是一座海中堡垒。威海卫战役期间,“康济”舰管带萨镇冰率3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坚守该炮台,萨镇冰冒着南岸炮台和日舰的猛烈炮火,亲自登上炮台顶部观察目标,指引炮手射击,重创敌舰多艘,击退了日军数次狂攻。2月8日,炮台弹药库中弹爆炸,大炮受损不能使用,被迫弃守。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6.17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