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端午游威海——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
《甲午战争史实展》国殇1894--1895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以《甲午战争:1894—1895》为基本陈列,共展出珍贵甲午战争历史图片650多幅,复制了大量甲午战争时期的武器装备,还原再现了多个超写实人物塑像场景,如:“金州曲氏一家投井场景”、“李鸿章在马关谈判场景”等,开辟国内首个“黄海海战”3D影视厅,声光电与多媒体复合再现“威海卫保卫战”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还有大量反映甲午战争的巨幅油画和巨型雕塑。整个展馆分为“序厅”、“甲午战前的中国和日本”、“甲午战争”、“深渊与抗争”、“尾厅”五个部分。
序 厅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时的一种计时仪器。这里将日晷的计时功能运用于陈列中,将近代史中重要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一一罗列。在日晷的醒目位置,可以看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一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陈列馆序厅以大型的沉积岩为背景,与这座舰首造型融为一体,象征着历史的深邃与久远。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正如近代著名政治家梁启超先生所说:“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从一定意义上说,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前言:1894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史称甲午战争。为了抵御外侮,中国军民前赴后继,浴血抗敌,表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甲午战败,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无比深重的灾难。此战不仅改变了亚洲的传统战略格局,而且对世界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前的中国和日本:
北洋大臣李鸿章1894年5月来威海校阅海防时亲笔题写的楹联“万里天风永靖鲸鲵波浪,三山海日照来龙虎云雷”,通过楹联,可以看出,李鸿章作为北洋海军的缔造者,对这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引以为豪并寄予厚望,那就是保卫大清国的万里海疆永远风平浪静。
这里陈列的是北洋海军主力战舰的模型。旗舰定远,长度94.5米,排水量7335吨,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铁甲舰,与主力舰镇远同称为姊妹舰。邓世昌担任管带的致远号购自英国,排水量2300吨,航速18.5节,是北洋海军航速最快的战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时,拥有战舰25艘,大部分购自英德两国,实力称冠亚洲。
“定远”舰(同型舰“镇远”):“定远”号战斗舰/一等装甲舰(steel battleships)造价620万马克(折合37万英镑),属定远级战斗舰,由清朝委托德国坦特伯雷度(该地二战后划归波兰,现名什切青(Szczecin))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的7000吨级的一等铁甲舰。分别为定远号及镇远号,为大清国北洋舰队的主力舰。1881年开工,同年12月28日“定远”舰下水,次年11月28日同级“镇远”舰下水;“定远”、“镇远”两舰于1884年竣工,定远舰花费约140万两白银,镇远舰花费约142万两白银。当时的英国大使威尔玛就指出,这两艘铁甲舰在当时的价格已经算是很便宜了。德国政府出于一方面刺激重工业,一方面增加德国在远东的政治影响力,而拿下这个订单。1885年二舰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同年一起在德国购买的还有一艘2440吨巡洋舰济远舰,性能远不及“定远”、“镇远”两舰,造价却占到前者的将近一半,68万两白银。在造舰合约中,原本订明除舣装外在完工后运付中国,但受中法战争影响,德国需保持中立,所以在战争结束后才运付。定远号于1885年10月服役,并成为大清帝国北洋水师的旗舰。
济远舰:防护巡洋舰(穹面钢甲快船),德国坦特伯雷度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舰长71.93米、宽10.36米、吃水5.18米、排水量2440吨(回国时数据为2300吨),正常载煤230吨,最大载煤400吨,动力为2座蒸汽机,4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主机功率2800匹马力,航速15节(一说是16.5节)。装甲甲板(穹甲)由25.4mm钢质和50.8mm铁质装甲层复合而成,可抵御大口径火炮的轰击,主炮露炮台装甲厚254mm,炮罩及司令塔装甲厚38.1mm,编制180-202人,管带为副将衔。清政府向德国Stettin的Vulcan船厂订造的巡洋舰,本来是作为“定远”级的三号舰订造的,后由于经费不足改为建造巡洋舰。1883年6月6日下水,1885年8月建成,同年10月加入北洋水师,造价620000两。
济远舰在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丰岛海战中死13人伤40人,黄海海战中被击中15弹,死5人伤10人。海战后管带方伯谦由于临阵脱逃被斩,继任管带林国祥。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俘获。1895年3月16日加入日本海军,舰长平尾福三郎。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1904年11月30日在日俄战争日军攻打旅顺的战斗中受命用舰炮支援203高地攻坚战时于旅顺港外羊头洼海域触雷沉没。1905年5月21日除籍。
经远舰(同型舰“来远”):是晚清时期北洋水师的一艘装甲巡洋舰(steel
armoured
cruisers)由德国伏尔康(Vulkan)造船厂建造,与“来远”造价共计1739761两银,二舰为同级姊妹舰。“经远”于1887年1月3日下水,“来远”于1887年3月25日下水。同年底2舰与“致远”、“靖远”、“左一”一起回国,加入北洋水师。该型舰是德国造舰史上设计制造装甲巡洋舰的开始。“经远”、“来远”属同级舰,长82.4米,宽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吨,功率5000匹马力、航速15.5节(“来远”为15.3/4节)、载煤量320-350吨。配备双联克虏伯210mm前主炮1座、1880年式克虏伯150mm炮2门、75mm克虏伯炮2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40mm哈乞开斯炮1门、37mm5管哈乞开斯炮5门、18英寸鱼雷发射管4具。
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经远舰遭4艘日舰围攻战沉。2018年9月27日,在考古过程中发现的经远舰将士遗骸将安葬于管带林永升塑像附近。
超勇舰(同型舰“扬威”):超勇级撞击巡洋舰,世界上第一级完全摆脱风帆时代窠臼的非装甲巡洋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设计师伦道尔设计。长64米、宽9.75米、吃水4.57米,排水量1350吨,功率2600匹马力、航速15-16节、续航能力5000海里/8节,煤舱正常载煤250吨,最大载煤量300吨,机器被水下舱板遮蔽,用煤堆保护。装备2门25吨新型后膛炮,足以穿透海上的任何铁甲舰,一门安装在舰艏,一门安装在舰尾,均绕枢轴旋转,可向前方和舷侧目标射击。此外尚有小口径炮及鱼雷装置。
超勇号撞击巡洋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承造,后船体部分转包给米切尔船厂建造。造价共计65万两白银,同级舰扬威号。“超勇”舰于1880年11月4日下水,“扬威”于1881年1月29日下水。两舰于于1881年11月22日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超勇”、“扬威”两艘近代巡洋舰的加入,使得北洋海军的建军步上一个新台阶,在二舰回国之前,中国拥有的军舰除“扬武”等少数几艘外,大都是军民两用的炮船兼运船和一些蚊子船,战斗力相当有限。“超、扬”二舰虽存在一些缺陷,但在设计、武备水平等方面与当时西方列强同类军舰相当,因此在“致、靖、经、来”回国之前,“超、扬”在北洋水师中一直属于主力军舰,活跃于各种政治、外交事件中。
1894年,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爆发,清政府应朝鲜请求出兵平乱,“超勇”、“扬威”和“济远”、“平远”、“威远”等一起担负了护送陆军前往朝鲜的任务。7月25日,日军在丰岛偷袭中国军舰和运输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时的“超勇”服役已达十余年,舰体严重老化,甚至到了“一放炮帮上直掉铁锈”的境地,但由于北洋水师从1888年建军起,由于海军经F被挪用,未能再购一舰一炮,元老舰“超勇”也只得老当益壮,奔赴战场。
1894年9月16日凌晨,丁汝昌奉命率北洋水师主力护送陆军往大东沟登陆,“超勇”、“扬威”随队同行。17日中午10时30分,“镇远”舰前桅哨兵发现日本舰队,战斗警报响彻北洋各舰,丁汝昌下令舰队起锚迎战,“陈旧的超勇、扬威二舰,照例拔锚费时,落在后边,后亦疾驰,配置就位”。12时20分,丁汝昌命令舰队将阵形变换为“犄角雁行小队阵”,以“定远”二铁舰为先导,迎击日本联合舰队。“超勇舰”被编于右翼末端。12时50分旗舰“定远”右主炮发出一声怒吼,闻名中外的黄海海战就此爆发。
战斗打响后,日本第一游击队见北洋水师来势凶猛,又因“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故在距离北洋水师五千公尺以外突然向左大转弯,直扑右翼的“超勇舰”。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在进至距“超勇”三千公尺时,开始炮击,“高千穗”、“秋津洲”、“浪速”随之开炮。“超勇”虽处绝对劣势,仍拼死作战。下午1时零8分,“吉野”被击中,甲板上发生爆炸,“高千穗”、“秋津洲”也先后中弹受伤。但“超勇舰”终究敌不过新式的日本战舰,下午1时20分,一颗敌弹击入受伤累累的“超勇”舰舱内,引发大火,全舰顿时被黑烟笼罩。在日舰的不断炮击下,“超勇”右舷逐渐倾斜,但“犹以前部炮火发射不停”,当日本军舰“比睿”闯入北洋舰队阵中,企图抄近路与本队会合时,恰好和“超勇”相遇,“超勇”官兵在烈焰升腾中,一面救火,一面发炮攻击“比睿”。之后,日本本队绕到北洋舰队阵后,聚攻“超勇”,孤立无援的“超勇”在日舰炮火的集中攻击下,于下午2时23分最终沉没于东经123度32分1秒,北纬39度35分的黄海海域之中。
致远舰(同型舰“靖远”):是中国清朝北洋水师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英文:Armstrong
Shipbuilding
Co)订购建造的穹甲防护巡洋舰,为致远级巡洋舰的首舰。致远号排水量2,300吨,航速达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速度最高的。致远号和姊妹舰靖远号及同时在德国订购的经远、来远号在1887年底完工加入北洋水师后,清政府便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停止北洋水师采购新武器。结果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海战中,致远及靖远号是北洋水师最为“新式”的舰只。
1894年9月17日的甲午海战中,致远号在弹药将尽且遭受重创后,由管带(舰长)邓世昌下令冲向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后经查证并非“第一游击队”的吉野号),欲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敌击中鱼雷发射管引发管内鱼雷爆炸沉没,全舰官兵246人为国殉难。清末书画家高邕(亦有资料认为为光绪帝亲书)为其撰写了著名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平远舰:是中国清朝福州船政局参考“超勇”与“济远”和法国设计建造的全钢甲军舰,同时是该厂第廿九号舰,亦为19世纪末中国造船工业的登峰之作,造价白银524,000两。平远属钢壳巡洋舰,
吃水4.4米,航速达10.5节,管带为李和。
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主力护送增援平壤作战的陆军前往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抵达后,“平远”与同队舰“广丙”作为第二梯队,被配置于大东沟口外,担负警戒任务,这艘近海防御铁甲舰自降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执行了近海防御的任务。1894年9月17日参加了黄海海战,曾击中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两弹(中央鱼雷室及左舷发射管部位各击中一弹,炸毙两人),本舰亦中弹起火,稍后该舰装备的4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小速射炮又接连命中“松岛”的中央鱼雷发射室和桅杆,多名日本鱼雷兵受重伤,鱼雷管发射电路被打断。黄海海战后,“平远”舰随舰队返回旅顺抢修。从此一战成名。1895年,日军水陆夹击威海湾内的北洋海军,“平远”又参加了威海保卫战。不久,日军占领刘公岛,北洋海军覆没。1895年2月17日在威海卫军港,与其他受困清舰共十艘同时向日军投降,当时管带仍为李和。日军接收“平远”舰后仍沿用原名,只是在日文中“平远”的发音成为“Hei
Yen”,于三月十六日将舰籍编入日本舰队。1898年三月廿一日再改列为一等炮舰。日人曾将“平远”的副炮改为英制6吋炮并当成训练舰使用。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称日露战争)爆发,本舰为日本第三舰队第七战队之一员,舰长浅羽金三郎。于九月十八日炮击金州湾俄军要塞时在鸠湾洋面触俄国水雷而沉没(北纬38度57分,东经120度56分,两个月后济远舰在同一地点触雷沉没)。9月29日除籍。
康济号炮艇练习舰:是清朝末年福州船政建造的第22号船,“威远”级铁胁木壳船的3号舰。该船于1888年调配给北洋水师,成为一艘练习舰。该船也是甲午海战后唯一幸存的北洋水师军舰,1896年,清廷重建北洋水师,该船改名“复济”。长72.37米、宽11.17米、型深5.93米、舰艏吃水5.13米、舰艉吃水5.30米、功率750匹马力、航速12节、排水量1310吨、编制124人,管带为游击衔。火炮15门,由于调配至北洋之后编为一艘练习舰,所以该船武器平台五花八门,后为进行鱼雷教学,又增设鱼雷发射管1具。
该舰原属福建水师,于1880年4月4日调配给招商局,成了一条客轮。在此之前,福州船政称该船“船身坚固,机器精良”,但是到了招商局之后,1880年5月8日,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行文总理衙门,称该船“行驶尚为稳妥,旋转亦是便捷”,但是“虽加了大量压载物,仍未能平稳”、“如多搭载客人,恐不免摇晃”,甚至“虑有倾覆之险”,表明海关不敢为其颁发牌照,请总理衙门自行定夺。上述这一说法,在当时官场引起了轩然大波,清流言官借机猛烈抨击福州船政,指责其造船水平不行。后来船政大臣黎兆棠在北洋大臣的支持下,上书澄清:“康济号本是兵商两用船,以客轮规范挑剔其的做法,甚为不符”。最终化解了这一事件。
1888年,该船划归北洋水师用作练船,由于火力较弱,航速较慢,所以没有参加黄海海战,威海卫保卫战中,曾和其他残余军舰,抵抗了日本联合舰队的攻击,在威海卫沦陷后,被日军解除武装交还中国,1895年2月17日,该舰载着为国捐躯的丁汝昌等北洋将领的棺柩及残存的北洋官兵默默地驶离威海卫。该舰后更名“复济”,参加了英国租借威海卫仪式,1910年退役。
“康济”管带萨镇冰,北洋水师游击,蒙古族,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留学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甲午战败后担当起重振海军的重任,一生致力于海军事业,晚清时担任海军大臣、巡洋和长江舰队统制,北洋政府时担任海军总长兼国务总理,民国时担任海军顾问,19路军起义时担任福建人民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委员等职。
操江舰:为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所造第2艘舰,徐寿等设计监造,1869年2月开工,1869年7月完工,为中国制造的第一艘暗轮船。该舰为木壳木胁、铁钉钉连捻缝工艺制造。排水量640吨,船长54.86米(180英尺),宽8.43米(27.8英尺),型深4.16米,吃水3米(9英尺);采用自制立式蒸气机1部,额定马力80匹,指示马力425匹,单桨推动,航速9节,炮位8门,载货640吨,乘员91人;火力为2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152毫米L/40速射炮,2座单装47毫米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造价白银83305.9两。操江舰建成后归属南洋舰队,1871年被调入北洋舰队服役。
该舰参加了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其时该舰作为饷银舰,在“济远”、“广乙”退出战斗后,于下午1时50分被日舰“秋津洲”追及,被迫挂出白旗投降,由此成为在甲午战争中第一艘被俘的北洋舰队的军舰。管带王永发和舰上官兵被押往日本关押,备受摧残。“操江”舰后被编入日本舰队,后长时间充任神户港检疫船,在日本一直被使用至1965年后拆解。
广甲号巡洋舰:是福州船政于19世纪建造的一条铁胁木壳船,是“威远”级的第六号舰。1887年8月6日,广东水师从福州船政接受了广甲号巡洋舰。“广甲”的船名则是来自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命名。由于当时广东水师的军舰都是吨位较小的炮舰,超过千吨排水量的广甲号到了广东水师,顺理成章的成为旗舰。1889年,张之洞上奏朝廷,为培养两广人才,设立黄埔学堂。随后张之洞安排副将刘恩荣担任广甲号管带,程壁光担任帮带,把广甲号开赴学堂,做练习舰使用。此后,广甲号参加了1891年和1894年的南北大会操,第二次会操,正巧中日关系急剧恶化,随即被借用北洋,参加了甲午战争。在黄海海战中,广甲号作为‘济远’小队的僚舰,该舰自开战后一直尾随着“济远”躲在“定远”、“镇远”、“经远”、“致远”身后。“济远”逃跑后,广甲号也随之逃跑,直接把北洋舰队的阵型带乱,成为黄海海战的转折点。慌不择路的广甲号往大连逃跑,在三山岛触礁。
广乙号巡洋舰:巡洋舰(钢胁钢壳鱼雷快船),1888年由福州船政局建造。全长71.63米、宽8.23米、吃水3.96米;功率2400匹马力、航速16.5节;该舰还可使用风帆辅助动力,排水量1000吨,战斗编制110人,管带为守备衔。该舰造价20万两白银,1890年11月30日竣工。原隶属于大清广东水师。广东省濒临南海,为了缉捕走私、海盗,很早就开始使用近代军舰,但因长期没有收到清廷的重视,经费短缺,广东水师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即多、小、乱,舰艇数量虽多,但吨位很小,只能用于内河和近海作战。1884年,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后,为改变这种状况,便向福州船政局(马尾船政局)订造了广甲、广乙、广丙等一批大舰,广东水师的实力也有所增强。甲午战争爆发时,因广东发生瘟疫,北上会操的广东水师主力舰“广甲、乙、丙”全部滞留在北洋,后被调入北洋水师,之后便参加了甲午战争。广乙舰在1894年7月25日上午发生的丰岛海战中,遭日本联合舰队的第一游击队重创,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为不被资敌,而燃火自焚自毁。为甲午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中国战舰。“镇北”炮艇(蚊子船):排水量430吨,船长38.71米,宽8.84米,吃水2.87米,马力350匹(镇中、镇边为400),航速10节。为清政府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造的改进型伦道尔式炮舰。镇东、镇西、镇南、镇北4舰原系南洋购买,于1879年建成,并于当年11月30日驶抵大沽,被李鸿章留下划归北洋,而将北洋使用数年的龙骧、虎威、飞霆、策电4舰送往上海大修,然后划拨南洋使用。镇中、镇边2舰为山东委托李鸿章代为购买,于1881年建成,同年8月22日抵华,被李鸿章以“会同操演”为名划归北洋。
黄海海战时镇南、镇中2舰因进港护卫陆军登陆而未参加海战。其后6舰均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5年2月17日6舰被日军俘虏,3月16日编入日本海军。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镇中、镇边曾被派往大沽执行巡逻任务。1903年8月21日6舰一同除籍,成为杂役船。镇东舰于1906年6月8日报废,1907年转售;镇西舰于1908年5月23日移交给文部省;镇南舰于1908年5月15日报废,1913年转售;镇北舰于1906年6月8日报废,1909年转售;镇中舰于1906年6月8日报废,1909年转售;镇边舰于1906年6月30日报废并移交给司法省。
“福龙”号鱼雷艇:“福龙”艇鱼雷艇中法战争后福建船政舰队在德国订购的出海大艇,即现代驱逐舰的始祖。造价5万7千两银,名为“福龙”号,由当时世界著名的德国希肖船厂(Schichau,Elbing)于1886年建造完成。为钢质艇壳,功率1597马力,航速22.5节。艇上装备2门37毫米速射炮,2具356毫米鱼雷发射管,艇员20人。1886年建成,同年9月24日由德国水手驾驶,抵达福州马尾交付中国。
该艇原属福建水师,后调入北洋舰队,参加了黄海大战,海战中该艇在40米处对日舰“西京丸”连发3枚鱼雷都未命中,于1895年2月7日尾随“左一”艇逃离威海卫,逃脱失败后被日军俘虏。后于2月27日被编入日本舰队,仍称“福龙”,本艇曾参加明治33年的神户海上观舰式大及1905年的日俄战争,为第五艇队指挥艇,于1908年4月1日除籍。
“右队一号”鱼雷艇:排水量78吨,艇长33.7米、宽3.5米,高1.07米。主机功率600马力,航速15.5节,下水时间1887年,由德国建造。甲午海战中被日军俘获,改名第26号三等鱼雷艇,1908年除籍。
“左队一号”鱼雷艇:是北洋水师的一等出海鱼雷艇,它是李鸿章于1886年随穹甲巡洋舰“致远”、“靖远”一起向英国订购,由英国著名的鱼雷艇制造厂家亚罗船厂建造。该艇建成后由装甲巡洋舰“来远”用钢索拖带于1887年12月抵达中国——后经过强化火力改装,拆除了哈乞开斯37毫米5管速射炮。换上了3门哈乞开斯47毫米重型速射炮以及4门10管11毫米格林炮,自卫火力得到成倍增强。
“左队一号”
鱼雷艇排水量为108吨,艇长39.01米、宽3.81米,动力系统采用1太立式三胀蒸汽轮机和1座汽车式锅炉,单轴推进,功率1000马力,航速23.8节,煤舱标准载煤12吨,最大载煤20吨。鱼雷艇上装备“黑头”鱼雷发射管3具。(前部2具成7度入水角安装,后部1具可360度回旋发射。)另外出厂时装备2门哈乞开斯37毫米5管速射炮。全艇人员编制25人,每月支(饷)银五百八十二两。管带:蔡廷干(1889年2月20日署,1890年调“福龙”管带);王平,又名王登云,天津人(1890年任)。大副:吴怀仁,天津水师学堂毕业,海战中阵亡。
“左队一号”鱼雷艇在大东沟海战中,随近海防御铁甲舰“平远”、鱼雷巡洋舰“广丙”投入战场,救出不少落水官兵。但是因忙于营救已经沉没的“超勇”号撞击巡洋舰的落水水兵而未向日舰发动鱼雷攻击——后又试图营救落水的穹甲巡洋舰“致远”管带邓世昌,但被拒绝。威海保卫战时,该艇管带王平带领整个北洋水师鱼雷艇队集体出逃——其余各艇或沉或俘,仅该艇凭借高速逃到烟台。“左一”艇逃到烟台后,王平谎称北洋水师已覆灭,刘公岛已失。致使原本派往威海增援的陆路援军全部被召回,使得刘公岛外援彻底断绝。
中国构筑近代海防: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曾一直作为海上强国而存在,其海上活动在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达到了高峰。此后,明清两朝统治者缺乏海权意识,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的海上优势不复存在,中国国门最终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
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了天津、北京,火烧了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使清朝当局受到强烈震撼,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洋务事业,筹建近代海军,加强海防建设,增强海上防务能力。
探索富国强兵之路:展板上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光绪朝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忻为代表势力,支持地方洋务派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筹办海军,发展海军,需要大量专业人员和熟练的水手,这就需要兴办海军教育和加强训练。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了福州马尾船政学堂,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海军学校。1877年清政府派遣马尾船政学堂30名毕业生赴英、法学习海军驾驶和舰船制造技术。这是其中赴英国留学的12位留学生,他们经过三年刻苦学习和海军实践,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回国,大部分成为北洋海军的舰船管带。1884年,刚刚发展起来的福建水师在中法马江海战中全军覆没,这极大的刺激了清政府,决心大治水师”,并确定了“先从北洋精练水师一支”的建军方略,大力发展北洋海军。
恭亲王奕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掌管军机处,洋务运动首领: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訢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訢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訢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訢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5月29日)逝世,谥号为“忠”。其孙溥伟袭封恭亲王爵位。
醇亲王奕譞,光绪皇帝的生父,1886年任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大臣: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其大福晋为慈禧太后胞妹。晚清政治家,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为醇郡王。咸丰帝死后奕譞与恭亲王配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所以慈禧太后开始重用奕譞。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亲王衔。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亲王。光绪登基,他又被加封亲王世袭罔替。光绪十年(1884年),恭亲王奕訢所带领的军机处被慈禧全班斥退,史称甲申易枢,奕譞开始以商办之名接掌政权。他负责建设海J的时候,为了让太后有个玩的地方,挪用经费修建了颐和园。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醇亲王奕譞薨于藩邸,时年51岁,谥号醇贤亲王。奕譞与侧福晋所生的五子载沣袭封醇亲王爵位,载沣的长子溥仪为清朝末代皇D。
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会办海军大臣,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
张之洞,湖广总督,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首创福建马尾近代造船与海军教育。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左宗棠曾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
沈葆桢,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督办南洋防务:晚清时期的重要大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请他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光绪元年(1875年),沈葆桢回朝廷,上北京后,被任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负责督办南洋水师。沈葆桢以朝廷经费有限,分散建南、北洋水师感到不足,主动提议先集中力量建北洋水师。光绪五年(1879年),沈葆桢在江宁病逝于任上,享年59岁。谥文肃,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衔。
奕譞关于北洋海军成军等事项的批件
关于各地海防事务均纳入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管理的谕旨
海军衙门黄模
江南制造局炮厂、江南制造局炮弹厂、旅顺鱼雷局鱼雷制造车间、江南制造局机器厂......
江南造炮局制造的十管机关炮......
![]()
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中国近代军事企业和军事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九世纪中期,清军使用的武器由后膛枪替代了前膛旧式步枪,虽然不能与现代武器相比,但是比起刀工火箭的冷兵器时代已有了较大的进步,陈列的这组武器装备见证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中国近代军事企业和军事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九世纪中期,清军使用的武器由后膛枪替代了前膛旧式步枪,虽然不能与现代武器相比,但是比起刀工火箭的冷兵器时代已有了较大的进步,陈列的这组武器装备见证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旧式前膛步枪,制造年代:十九世纪中国
旧式前膛手枪,制造年代:十九世纪中国
前膛枪与后膛枪的区别:前膛枪就是从枪口装填弹药的枪,弹头和火药分别从枪口用通条或其他工具捅入枪膛内,但装填路线长,速度慢,装填时,枪管需在地上竖起来,操作强度大,容易暴露目标。后膛枪是从后面装填子弹的枪。后膛枪和前膛枪相比,它终于可以让士兵在卧倒、匍匐时装填弹药了,而且缩短了弹药的再装填时间,增加了火力发射的效率,是枪械技术的一次革命性进步。
中国自行制造的水雷和旱雷......
装备先进后膛行营炮的清军炮队......
![]()
新式雷明顿单发步枪,制造:美国
![]()
新式毛瑟连发步枪,制造:德国
![]()
![]()
1886年,总理海军大臣醇亲王奕譞巡阅北洋海防,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帮办大臣善庆合影![]()
缔造北洋海军: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北洋海军得到优先发展,李鸿章利用自己在海军衙门任职的优势,使北洋海军的发展后来居上。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标志着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清政府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统领全军,下设各级官员315人。北洋海军高级将领很多到西方留过学,接受过西方先进的海军教育。
新式雷明顿单发步枪,制造:美国
新式毛瑟连发步枪,制造:德国
驻守威海刘公岛陆军,采用德式操法训练
中国派遣陆军留学生到德国学习炮术。图为留学生进行大炮实弹发射
中国从德国进口的克虏伯大炮正在装船起运
1886年,总理海军大臣醇亲王奕譞巡阅北洋海防,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帮办大臣善庆合影
清代官员帽子
缔造北洋海军: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北洋海军得到优先发展,李鸿章利用自己在海军衙门任职的优势,使北洋海军的发展后来居上。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标志着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清政府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统领全军,下设各级官员315人。北洋海军高级将领很多到西方留过学,接受过西方先进的海军教育。
丁汝昌,北洋海军提督。刘步蟾,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兼旗舰“定远”号管带。林泰曾,北洋海军左翼总兵兼“镇远”号铁甲舰管带。邓世昌,北洋海军“致远”舰管带。方伯谦,北洋海军“济远”舰管带。叶祖珪,北洋海军“靖远”舰管带。为北洋舰队5大主力。其余“来远”舰管带邱宝仁、“经远”舰管带林永升、“超勇”舰管带黄建勋、“扬威”舰管带林履中、“平远”号管带李和、广丙”号管带程璧光、“广甲”号管带吴敬荣。
定远号管带刘步蟾(1852-1895):字子香,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清末海军将领。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
镇远号管带林泰曾(1851—1894):字凯仕。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学习船舶驾驶。1871年毕业,上建威号练习船游历各地,1874年任建威号大副。1880年调入北洋水师,先任镇西舰管带。之后赴英国接超勇、扬威舰。1886年改任镇远舰管带。1894年黄海海战后,镇远号入港时触礁受损,林泰曾自认失职后自杀。
经远号管带林永升(1853-1894):字钟卿,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参加了中国近代海军学校的第一次远航实习,周历南北洋。1877年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赴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深造,回国后调入北洋升任守备、都司,林永升阵亡后,清政府以其在海战中“争先猛进,死事最烈”,照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
致远号巡洋舰管带邓世昌(1849-1894):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原籍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广州市海珠区),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靖远号管带叶祖珪(1852-1905年):字桐侯,清末著名海军将领。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第一批留学英国。归国后,历任“镇边”、“靖远”"管带",参加1894年之中日甲午海战,所领之“靖远”舰在甲午海战中一度作为旗舰指挥舰队。北洋水师覆灭后被革职。1904年奉旨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首次统一清朝南北海军。
方伯谦济远号管带(1853年-1894年),清朝福建侯官县人,字益堂,北洋水师将领。福建船政学堂首届驾驶专业毕业生。方家兄弟四人,方伯谦居长,父亲是个私塾教师。1867年,十五岁的方伯谦考取福建船政学堂,从此开始学习海军。1877年—1880年,在英国学习驾驶军舰。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回国,任济远号管带。黄海海战畏惧倭寇,阵前逃走,被朝廷处斩。
19世纪后期,先后有近200位外国人在北洋水师担任重要技术职务,他们主要自英国,还有德国、法国、美国等。1894年甲午战争黄海大海战中,有8位洋船员随舰队参战,在此次北洋海军伤亡率并不高的战斗中,洋员有2位阵亡,4位重伤,其英勇程度可见一斑。
英国人Alexander
Puevis时任致远舰总管轮,战争爆发时,原本计划回国休假,但他留下参战。在致远撞向吉野过程中被击沉时,他也随致远永远沉入大海,年仅29岁。
美国人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从美国海军学校毕业后因美国紧缩海军建设而失业,1885年来华求职,被李鸿章考选为天津水师学堂教习,曾作为邓世昌的副手,从英国将订造的“致远”舰驾驶回国,后任威海刘公岛水师学堂教习。甲午战争爆发时,马吉芬的教习合约已满,但主动要求留在北洋海军作战。1894年9月17日,马吉芬作为“镇远”舰帮带参加了黄海海战,表现英勇,身负重伤。战后回美国后,他撰文回忆北洋海军经历,并四处演讲介绍北洋海军和中国。1897年2月12日终于因为不堪伤痛后遗症折磨在美国自杀,当天也是两年前,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的纪念日。马吉芬下葬时身着北洋海军制服,墓碑上雕刻美国国旗和北洋海军军旗,墓志铭写道:“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勇士。”
叶显光代理北洋海军“镇中”炮舰大管带委任状:北洋海军军官的任命升擢,程序非常严谨,要由下到上逐级报送名单,任命后发给委任状,还要补报个人履历,逐级备案。这是当年的一份军官委任状。
军舰航行信号灯,年代:清末......
北洋海军军乐队使用过的西洋铜号,年代:1888-1895 ......
北洋海军水兵在威远训练舰上......
“定远”、“镇远”铁甲舰,从德国订造,1886年到华,北洋海军主力舰,号称“亚洲第一巨舰”。
![]()
北洋海军军舰铁锚,年代:1888-1895
![]()
北洋海军的军服:北洋海军服装在设计上抛开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代之以短衣窄袖,在设计上更加符合海军发展方向。
“定远”、“镇远”铁甲舰,从德国订造,1886年到华,北洋海军主力舰,号称“亚洲第一巨舰”。
北洋海军军舰铁锚,年代:1888-1895
北洋海军的军服:北洋海军服装在设计上抛开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代之以短衣窄袖,在设计上更加符合海军发展方向。
在丰岛海战中,济远舰大副沈寿昌就是站在这样的观察口后面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在激战中一块弹片击中他的头部,壮烈牺牲。
济远舰扶手,年代:1883-1895,1988年出水
展厅上方的天花板上悬挂的是当年国际通用的信号旗。由此可见,这支中西合璧的中国海军已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海军。
炮台设计监造者汉纳根:汉纳根Von Hanneken (1855-1925),德国人。陆军大尉,中国海关税务司德璀琳长婿。1879年由德国军队退伍,由中国驻柏林公使馆聘请来华,在天津任军事教官兼充李鸿章副官,并负责设计和建造旅顺口、大连湾、威海卫炮台。这些炮台的设计有很大缺点,即“专为备击洋面敌船而设”,“只能顾及海中,不能兼顾后路”。据汉纳根自己称,他“当时曾具禀声明,并条陈慎防敌军由陆后犯事宜。惜有胶执成法者,妄谓但须于台后树立木栅,已保无虞。其是否怀挟私意,余不敢知;而职此之故,遂与当事者意见不洽”。并于1891年回国,1894年再次来华,7月23日由大沽口搭乘运送清军的英国商船“高升”号往朝鲜。25日,“高升”号在丰岛附近海面被日军舰击沉,汉纳根根泅水得免于难。不久,应李鸿章之聘以花翎总兵衔入北洋水师充总教习兼副提督。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汉纳根与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旗舰“定远”指挥作战。当北洋水师发现日本舰队时,丁汝昌、汉纳根指挥舰队先以“犄角鱼贯阵”迎敌。及见日本舰队以“鱼贯纵阵”逼来,并发现“日本舰队似乎打算攻击中国舰队正中”的架式,乃下令变换阵形,“以镇远、定远两铁甲舰居中,而张左右翼应之,令作犄角雁行阵”。午后1时许,海战正式打响,战斗持续了5个小时。海战结果,北洋水师损失军舰5艘,死伤官兵800余人。日本舰队也遭到重创。海战结束后,10月9日,清廷特颁谕旨,以“洋员汉纳根在海军当差,教练有方,此次大东沟之战,奋勇效力,深堪嘉奖。加恩赏给二等第一宝星,以示鼓励”。后又赏加双眼花翎提督衔。
黄海海战后,汉纳根曾向清廷条陈节略,认为黄海海战由于“中国海军,近八年中未曾添一新船,所有近来外洋新式船炮,一概乌有,而倭之船炮,皆系簇新,是以未能制胜”。建议清政府向智利、德国、英国购买快船,聘请外国将弁水手同船来华,新旧合成一大军,另派一洋员为全军水师提督。同时建议加练陆军10万人以及向外国购买枪械等。清政府责成当时主持东征粮台的广西按察使胡
与汉纳根“悉心筹划”,共同办理。后因清政府款
及其他多种原因,汉纳根的建议未能实现。遂离开北洋水师,仍任陆军教习。清末转而经营井陉煤矿,直到1917年中德断交。1918年底被中国政府遣送回国。一战结束后,1921年再度来华。因黎元洪的关系,开始二次经商。1925年初,汉纳根因患食道癌在中国天津去世。根据他的遗愿,官方为他购买了一口水晶棺材,将他送回德国老家安葬,并送给他的遗孀10万两白银。
大屏幕滚动播出《龙旗飘扬的舰队》......
北洋海防地理形势图:基地建设是海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次实地勘察,清政府最终确定大沽、旅顺、威海卫作为北洋海军三大基地,形成三角防御体系,内卫京师,外御侵略。经过多年的建设,北洋海军基地具有远东一流的水平。基地的建成,标志着晚清的国防近代化进入崭新的时期。
日本蓄谋侵略战争:北洋海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正规化的海军队伍,它拥有性能优良的战舰、高素质的海军人才以及防守严密的基地,可就是这样一支盛极一时的舰队为什么会在短短八个月的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呢?先来了解一下战前日本的国防建设情况。1868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确立天皇专制政体,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奉行“脱亚入欧”理论,制定并推行大陆扩张国策,侵略目标直指中国和朝鲜。
日本垂涎中国已久: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制定了征服中国,称霸亚洲的大陆政策,并为此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策划。
日本明治天皇,1868年即位。对内推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明治维新,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日本第一百二十二代天皇,孝明天皇第二子,万延元年(1860)被定为储君,并赐名睦仁。庆应三年(1867年)睦仁继位天皇并经历江户幕府戊辰战争,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并实行“王政复古”,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1868年(庆应四年)改元明治,采取“一世一元制”。1868年(明治元年)颁布一系列维新举措,实行明治维新,带领日本自封建社会迈入工业化世界大国。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确立了自己的权力。明治二十一年(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推行封建的军国主义的教育方针。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7月30日去世,享年60岁。明治天皇在位的45年期间,是近代日本改革最为显著的时期,日本实现了社会、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发展,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转变,走上军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道路。
福泽谕吉,近代日本“脱亚入欧”论的鼻祖,鼓吹侵略扩张理论: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日本著名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的创立者。他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富有启蒙意义的教育思想,对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日本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日本明治维新的骨干代表:日本近代政治家、明治九元老之一。他还是日本第一个内阁总理大臣、枢密院议长、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官至从一位、大勋位、公爵。
伊藤博文出身德川幕府末期长州藩士。嘉永六年(1853年),伊藤博文寄宿于寺院,后入松下村塾,受教于改革派下级武士的领导人吉田松阴门下,深受吉田器重。文久二年(1862年)12月12日夜,伊藤与久坂玄瑞、高杉晋作等十几名志士,潜入品川御殿山新建的英国公使馆周围,沉醉于攘夷的狂热之中。明治维新之后,伊藤博文曾经四次组阁,任期长达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海战(对马海峡海战)获胜后,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韩国统监,并于明治四十年(1907年)迫使大韩帝国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将大韩帝国变为日本的保护国。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伊藤博文的不朽功业是建立了一种有生命力的立宪制度,使日本人能够有秩序的进行政治和平演变,民众得到日益扩大的参政机会。
[2]
纵观伊藤博文一生,其东亚政策的核心放在朝鲜上。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10月,伊藤博文在哈尔滨受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刺杀而身亡,终年68岁,死后日本政府为其举行国葬。
1888年,日本颁布第一部近代国家宪法。
1871年,日本派出“岩仓使节团”,全面考察欧美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为日本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1873年,日本以向朝鲜派遣使节被拒为借口,企图对朝鲜发动战争。
1882年,日本修改西方列强治外法权,外国人在日本享有自由居留的特权。
日军军官指挥刀
![]()
日本间谍在华主要活动范围示意图:早在甲午战争前日本就在中国设立了庞大的间谍机构,派出大量的间谍,收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概况等各方面的信息。甲午战争中,日军绘制的作战要图中,来中国老百姓都不知道的一口水井他们也标注得非常清楚。与此同时,日本已编成7支近代化陆军师团,总兵力达到12万人,为发动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
日本间谍在华主要活动范围示意图:早在甲午战争前日本就在中国设立了庞大的间谍机构,派出大量的间谍,收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概况等各方面的信息。甲午战争中,日军绘制的作战要图中,来中国老百姓都不知道的一口水井他们也标注得非常清楚。与此同时,日本已编成7支近代化陆军师团,总兵力达到12万人,为发动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
川上操六,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次长,1890年化装来华搜集情报,为侵略战争做准备:早年参加鸟羽、伏见之战。甲午战争时期的日军参谋次长,对华谍报的总负责人。与桂太郎、儿玉源太郎并称明治陆军三羽乌。是日本军制改革者之一,曾起草《野战要务令》。与桂太郎、儿玉源太郎并称明治陆军三羽乌。1884年2月16日随大山岩陆军卿出国。赴欧美考察军制,回国后实行“兵制改革”,主张依德国军制改编日本军队。1885年5月21日晋升陆军少将,任参谋次长。1886年11月30日赴德国留学,1888年6
月14日归国。1893年4月,亲自到朝鲜和中国进行实地考察,为发动战争作最后的准备。
在考察了朝鲜的釜山、仁川、汉城等地之后,乘船经烟台转赴天津。他在天津停留了一个月,参观了天津机器局,访问了武备学堂,观看了炮兵操演炮术和步兵操练步伐,并亲自登上了北塘炮台观看山炮演习。在驻华使馆武官神尾光臣的陪同下,川上还对天津周围的地形偷偷地进行了考察。这次中国之行,川上进一步了解了清政府的极端腐败,而且对清军战力及地形、风俗人情均作了详细考察,确信清政府战则必败。当即就由号称今谦信的小川又次少将草拟了《征清大计划》,预备在河北平原和清国主力进行决战,加上精通制海权的海军大佐山本权兵卫修订后,正式形成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大纲。
荒尾精,日本间谍头目,在上海设立间谍机构“日清贸易研究所”,大肆搜集中国情报:在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两年后,日本陆军当局下令将荒尾精调往参谋本部中国课,可以接触各种有关中国的机密文件和地图等。在参谋本部工作期间,荒尾精不仅大量接触机密文件,对中国的认识日益深刻。1886年,在川上操六亲自安排下,荒尾精奉命潜入中国进行谍报工作。在上海,得到了岸田吟香的大力支持。在上海成立了另一间谍机构日清贸易研究所,培养新间谍。日清贸易研究所除提供大量军政情报外,也对中国经济进行了深入研究。1896年,荒尾精前往刚被日本统治的殖民地台湾,染鼠疫病死。至今,荒尾精的著作《宇内统一论》和《兴亚策》等仍是日本研究中国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他的研究在日本学术界也从没停止,而日本民间至今仍然供奉着这位无论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得到同胞认可的“巨人”。
日本海军军官佩刀,年代:十九世纪末
1874年,日本以琉球遇险船民被台湾土著民杀害为借口,出兵侵略台湾。图为侵台日军
侵略台湾的日军指挥官西乡从道
1683年、1719年,琉球作为中国的属国,先后两次接受清政府的册封。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设冲绳县。
金玉均(1851-1894),朝鲜开化党领袖,力图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实现朝鲜的改革。1884年开化党联合日本势力,发动“甲申政变”,政变失败逃亡日本。1894年被朝鲜政府派人暗杀于上海。
日本军舰用手电筒、电线、电池,1988年出水
北洋海军军舰用测速器,年代:1883-1895年,1988年出水
日本军舰上的玻璃罩、酒瓶、玻璃杯,1988年出水
中日海军实力易位:1884年,日本策动朝鲜发动甲申政变,企图终结清政府与朝鲜的宗藩关系。事后中日双方签订《天津会议专条》,约定以后如果朝鲜有重大事件发生,中日双方在相互通知的前提下都有权出兵,这为日本日后挑起战事埋下了伏笔。
近代日本制定的一系列侵略方案。其中陆军部制定的《清国征讨策案》详细分析了中国的形势,决定在5年之内即1892年前完成对清国的战争准备。而海军部的《对策》中则详细制订了入侵中国的作战路线。
为了尽快将这一系列侵略策案付诸于行动,日本又加大了海军的建设力度,在国内以天皇为首举国捐款扩充海军。(发布了海军公债令,向社会各界广泛筹集海军经费。明治天皇下令,从内库拨款30万元,作为海防补助款,文武官员则抽出薪金的十分之一作为造舰费,并呼吁社会各界解囊捐助。经费的保障使日本针对“定远”、“镇远”而建造的“三景舰”,以及“吉野”、“秋津洲”等先进战舰相继入役。)到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3艘,排水量达7万吨。而北洋海军还是六年前的水平,在整体实力上,日本海军已后来居上,迅速发展成为一支可以和北洋海军相抗衡,跻身亚洲第一的舰队。
![]()
日本海军“严岛”巡洋舰
日本海军“严岛”巡洋舰
日本青花瓷盘
![]()
舰用工具——铁锤、炮擦头,年代:1883-1895,1988年出水
济远舰阀门,年代:1883-1895,1988年出水
![]()
日本舰船航标灯,年代:1880-1890
![]()
日本大力扩充军备的同时,清政府却停止了海军的发展,慈禧太后为庆贺六十大寿,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和“三海”工程。这是颐和园的照片。而今颐和园那座精雕的石舫依然静静的停靠在昆明湖畔,盛极一时的北洋海军却早在百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这是1894年2月李鸿章上奏给朝廷的一份奏折。奏折写到:北洋海军中包括定远、镇远铁甲舰在内的所有舰船都已落后,需要添置新的舰炮,所需款项大约是白银613040余两,但这合理建议并没有得到清廷的支持,面对这种状况,1894年5月李鸿章在校阅北洋海防时发出“切虑后难为继”的感叹。两个月后,甲午战争爆发。
![]()
舰用工具——铁锤、炮擦头,年代:1883-1895,1988年出水
济远舰阀门,年代:1883-1895,1988年出水
日本舰船航标灯,年代:1880-1890
日本大力扩充军备的同时,清政府却停止了海军的发展,慈禧太后为庆贺六十大寿,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和“三海”工程。这是颐和园的照片。而今颐和园那座精雕的石舫依然静静的停靠在昆明湖畔,盛极一时的北洋海军却早在百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这是1894年2月李鸿章上奏给朝廷的一份奏折。奏折写到:北洋海军中包括定远、镇远铁甲舰在内的所有舰船都已落后,需要添置新的舰炮,所需款项大约是白银613040余两,但这合理建议并没有得到清廷的支持,面对这种状况,1894年5月李鸿章在校阅北洋海防时发出“切虑后难为继”的感叹。两个月后,甲午战争爆发。
长崎事件:也称镇远骚动,日方称长崎清国水兵事件,是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8月,北洋海军部分舰船到日本长崎维修,水兵放假登岸购物与日本警察发生冲突,一名日本警察被刺成重伤,一名中国水兵轻伤,水兵被拘捕。15日舰队放假时,数百名舰队水兵上街观光,遭到当地巡捕和民众的蓄意追杀。数百名警察将各街道两头堵塞,围住手无寸铁的中国水兵,挥刀砍杀,当场被打死5名,重伤6名,轻伤38名,失踪5名。而日本警察也有1名被打死,伤了30名。1887年2月双方在英、德公使的调停下总算达成协议,双方各自对对方死亡和受伤的人员实行补偿,其中日方共付恤款52500元,中方共付恤款15500元,此外长崎医院的医疗救护费2700元由日方支付。长崎事件反映了当时日本普通民众都对中国怀有强烈的敌意。
事件最终以双方的妥X而不是清廷的单方面退让收场,有人认为这是清廷在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一次外交胜利。但事件期间清朝制造电报密码的方法泄露,使日本能在后来甲午中日战争时破译清朝电报,是清朝的一个重大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