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端午游威海——刘公岛概览
在码头停车,有服务人员自语:鲁B不是前两天刚刚来过吗?怎么又来了?
为迎接上合,6月5日至11日,山东省内16地市的上千家A级以上景区,对青岛市民实施免大门票优惠措施,前两天所以山东各地都充斥着大量的鲁B。但我是个爱清静的人,从来也不愿意凑热闹。这不,今天的刘公岛码头就没有什么前两日的喧闹,安安静静地等待着日出......
![]()
对这个码头是有印象的,但船只已经换新。因为总书记刚刚来过,船上播放着非常棒的刘公岛纪录片,并有讲解员现场讲解......
![]()
回望刘公岛码头......
![]()
到了,到了......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刘公岛......
![]()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湾内,为山东省威海市海上的天然屏障,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汉代刘公刘母的美丽传说,又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1985年由封闭的军事禁区对外开放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森林覆盖率达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1999年刘公岛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文明风景区”。2011年晋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对这个码头是有印象的,但船只已经换新。因为总书记刚刚来过,船上播放着非常棒的刘公岛纪录片,并有讲解员现场讲解......
回望刘公岛码头......
到了,到了......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刘公岛......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湾内,为山东省威海市海上的天然屏障,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汉代刘公刘母的美丽传说,又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1985年由封闭的军事禁区对外开放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森林覆盖率达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1999年刘公岛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文明风景区”。2011年晋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刘公岛在国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里不仅是中日甲午战争纪念地,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在岛上设电报局、水师学堂、建北洋海军提督署、铁码头,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的诞生地。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就发生在该岛东部海域。如今,岛上有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牌坊,有北洋水师提督署和丁汝昌寓所旧址,有甲午海战期间功不可没的北洋水师铁码头和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有纪念甲午英烈的北洋水师忠魂碑,有展示中国兵器发展史的中华兵器馆,有保持原始风貌的国家森林公园,有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再现甲午海战壮烈场面的甲午海战馆。其中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收藏大量珍贵文物,从海底打捞的水师巨型舰炮,重20多吨,世界仅存,令人叹为观止。馆内通过文物、图片、蜡像、沙盘、模型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北洋水师及甲午战争的历史面貌,使人如临其境。
海魂:广场中央的大型铸铁雕塑名为海魂,雕塑以甲午海战中受伤沉没的北洋海军军舰为造型,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广大官兵以民族大义为重,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直至船尽人亡。雕塑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未来的惊醒。
刘公岛游览大约需要一天的时间。其中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大约需要2个小时。刘公岛景区有两条游览线路,分别是东线和西线。东边主要的景点应该是甲午战争博物馆,由于我对于博物馆的偏执,于是决定把博物馆作为最后的停留地点。因此,我们决定西行......
东望甲午战争博物馆......
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外部这尊高15米的人物雕像,是北洋海军将领的化身,手持望远镜昂首屹立于18米高的基座上,随风扬起的斗篷预示着大风暴的来临......
刘公岛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城区东部,威海湾口中央。这里北陡南缓,东西长4.08公里,南北最宽1.5公里,最窄0.06公里,海岸线长14.9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最高处海拔153.5米。全岛植被茂密,郁郁葱葱,以黑松为主,多达2700余亩。岛上峰峦叠起,植物茂密,远望松涛翠柏,郁郁葱葱;近观鹿群结队,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达85%。岛上地势北高南低,北坡海蚀崖直立陡峭,如刀削斧劈;南坡海滩绵延,水清沙洁。由于四面环海,地形复杂,岛上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据旧志记载,元代名刘岛,亦名刘家岛。大约在明代始名刘公岛。关于刘公岛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在数百年以前,有一条来自江南某地的商船,在海上突然遇到了大风,狂风卷起巨浪,无情地扑向商船。船上的人们奋力地与风浪搏斗,祈望能找到一处可以躲避风浪的地方。然而船正航行在大海之中,四周没有陆地,也不见岛屿,到哪里去找可以避风的地方呢?人们失望了,纷纷祷告苍天保佑。但无济于事,风越来越猛,浪越来越大,船在风浪中颠簸,一会儿被掀到浪峰之上,一会儿又被抛入浪谷之中......就这样,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几天几夜过去了,风浪仍不见停息。船上的桅杆被风吹折了,舵也被浪打歪了,船失去了控制,象一片树叶在海面上漂浮。船上的淡水用光了,食物也没有了,艄公们筋疲力尽,垂头丧气地倚在舱板上,任凭船只随波逐流。天色又渐渐地黑了,月亮渐渐升了起来,只见天海间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只有风浪依旧在夜幕中呼啸着。
突然,在绝望中,不知是谁惊叫一声:“看,前面有火光!”众人忙起身寻找,果然在黑暗的前方有一点微小的火光闪烁,在风浪中时隐时现。有火光,就有人,就有希望。众人顿时精神抖擞,忘记了饥饿和疲劳,拼力将船向着火光划去。渐渐地,火光近了,隐隐约约地可以看出前方是一个岛屿,那火光就在岛上闪烁。终于船靠岸了,艄公们下船寻着火光走去,不一会儿,看见前面有一栋房屋,窗前亮着灯光。艄公们急忙上前敲门。片刻,门开了,一位老翁出现在门口。众人一边打躬作揖,一边诉说他们的遭遇,要求老翁能施舍一些茶饭。
老翁爽快地答应,并呼一位老媪出来与众人相见。众人随老两口进屋后,发现屋子里虽不算宽敞,却十分古朴可亲。老翁一面安排众人歇息,一面吩咐老媪生火做饭。只见老媪从里屋挖出一碗米,洗好后倒进锅里。众人见了,心里在嘀咕:“区区一碗米,怎能解众人之饥?”艄公们虽然饥肠辘辘,却又难于启齿。不一会儿,饭熟了,老翁招呼大家吃饭。大家随吃随盛,饱餐一顿,锅里的饭却不见减少。众人心里暗暗称奇,但也不便询问。饭后,艄公们感激不尽,向前拜谢道:“救命之恩,永志不忘。不知此为何地,老丈贵姓?”老翁笑答道:“此为刘家岛,老朽姓刘。”说罢,又取出一袋食物相赠,并送他们回船休息。
次日天明,风息浪小,红日高照。艄公们又上岛取水,寻遍全岛,却不见昨夜的那栋房屋,也不见老翁老媪的身影。但见岛上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众人这才醒悟,皆曰:“我们大福,遇到神仙了。”
后来,这条船再次经过这里。艄公们又上岛寻找,岛上依然是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但仍不见老翁老媪和那栋房屋。为了纪念刘公刘母的救命之恩,众艄公集资在岛上修了一座刘公庙,庙内祀刘公刘母泥塑双象,以表示纪念之情。刘公庙建成后,来往的艄公船夫们每经此地,必上岛进庙祈祷。从此,刘公庙的名声越来越大,该岛也逐渐被称为刘公岛了。
这座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岛,因为建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支海军而闻名于世,也因为中日甲午海战成了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历史需要铭记,屈辱也需要洗刷......
它再次轰动全国,则是因为日军偷袭北洋舰队......
1895年2月3日,日本舰队排成单列纵阵,在威海港口外进行挑衅。上午10时,日本舰队驶往港湾南口,首先对刘公岛上的东泓炮台发炮轰击。这时,南帮炮台上被清军破坏的7门大炮已被日军修好,并被日军用来向刘公岛上的东泓炮台进行轰击。海岸炮台与日本舰队一起,对刘公岛形成了夹攻之势。虽然战局对北洋海军极其不利,但北洋提督丁汝昌及广大将士并无惧意,拼死而战。双方炮战一天,日本军舰始终无法接近威海卫港口,最后不得已而退。日军海陆夹击刘公岛没有奏效,便决定用鱼雷偷袭。但鱼雷偷袭北洋舰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2月3日,日军鱼雷艇偷袭未能得逞,只得败退而逃。2月5日,日艇再次偷袭,击中了定远舰的尾部,舰体受到严重破坏,定远舰驶到刘公岛南岸海摊处搁浅。2月6日,日艇发射鱼雷,击中来远舰,舰内30余人全部遇难。同时,练船威远号和差船定筏号也中雷沉没。当天下午日本联合舰队又对刘公岛发动海上进攻,经过激战,日本舰队再次被击退。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决心一举攻下刘公岛,全歼北洋舰队。北洋舰队各舰与刘公岛、日岛炮台进行还击。日军的旗舰松岛号、桥立号舰、秋津洲号、浪速号都中弹受伤,日本联合舰队遭此损伤,气焰为之一挫。而恰在此时,北洋舰队鱼雷艇管带王平等军心动摇,密谋逃跑。王平一伙民族败类所制造的逃跑和叛变事件,不仅削弱了北洋舰队的实力,更影响了清军的士气,对刘公岛战斗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恶果,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由于援军久盼不至,刘公岛的形势更趋恶化。为了不让受伤的军舰落入日军之手,丁汝昌无奈于2月9日,炸沉了定远舰,并在定远舰的中央要部装上棉火药,将其炸毁。2月10日,誓与军舰共存亡的右翼总兵、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极度悲愤中自杀身亡,时年仅44岁。
2月17日上午8时30,日本联合舰队以松岛舰为首,其余舰只紧随其后,从百尺崖起航,列成单纵阵形,各舰高悬军旗,鱼贯自北口进,徐徐驶入威海港,10时30分,北洋海军10舰,都降下中国旗,而换上日本旗,刘公岛炮台也升起了日本旗。曾经一度威震远东的清朝北洋舰队,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博物院: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开馆于1985年3月21日,属纪念遗址性博物馆,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以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特色鲜明的陈列挺秀于中国博物馆之林。其辖属保护管理的“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包括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寓所、水师学堂、铁码头、黄岛炮台、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日岛炮台等共28处纪念遗址,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开放参观的有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纪念馆、黄岛炮台与兵器馆、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等。馆内藏历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文物资料200多件,打捞舰船文物标本300多件,其中济远舰双主炮,为当今海内外所仅有,堪称“镇馆之宝”。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先后被共青团中央公布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公布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十大“优秀社会教育基地”之一。1994年7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题写馆名。
北洋海军提督署:北洋海军提督署建于1887年,占地17000平方米,又称“水师衙门”,是北洋海军的指挥中心,当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就在这里谋划指挥军事事宜。
北洋海军提督署系清代砖木举架结构建筑,古朴典雅,稳重大方。整体建筑按中轴线建前、中、后三进院落,每进有中厅、东西侧厅和东西厢房。前、中、后院中厅分别为礼仪厅、议事厅、祭祀厅。各厅厢院落廊庑相接,雕梁画栋,结构严整。院内东南角有演武厅一座,其建筑融中西风格于一体,屋宇高阔,厅内宽广,内有挑檐式舞台一座。189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到威海巡阅北洋海军,曾在此处观礼,并在厅前检阅舰队操演。
北洋海军提督署正面大门上方,悬挂李鸿章题“海军公所”匾额。两侧边门,分别绘有秦琼、敬德神像,描金点漆,肃穆威严。大门外东西两侧各置乐亭一座,为庆典、迎宾的鸣金奏乐之所。乐亭前面,建有东西辕门,样式恰似古典牌楼。门前广场对称竖立旗杆两支,青龙军旗迎风猎猎,颇壮军威。西辕门以西20米处,建二层了望楼一座,登楼远眺,港内舰船活动尽收眼底。
龙王庙:龙王庙建于清代,占地近3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古朴典雅,美观大方,有前后殿,东西厢房,均为举架木砖结构,正殿中间塑有龙王像,神气活现,左右站列龟丞相和巡海夜叉。两边墙壁绘有古代传说故事壁画,形象逼真。东厢房陈列两块石碑,分别题刻“柔远安迩”和“治军爱民”碑文,均为光绪十六年刘公岛绅商为丁汝昌和张文宣所立。旧时,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或六月十三龙王生日这天,岛里岛外的渔民纷纷进香跪拜,祈求龙王保佑海上平安。甲午海战前,凡过往船只要在岛上停靠,皆来此拈香祈福,北洋海军也信奉龙王,一时香火旺盛。丁汝昌殉国后,其灵柩曾厝置此处。后来岛上居民在庙内设其牌位,四时祭祀,所以龙王庙又名丁公祠。
英利洋行旧址......
原来英国也曾租借过威海卫,在42年殖民历史中,这里遗留下来众多欧式建筑......
据不完全统计,零散分布于刘公岛南坡(岛上较适于居住地带)的近代欧式建筑有20余处。这些建筑多为石体木屋架二屋结构,室外设廊子,室内为木地板,体量明显大于木举架一层结构的北洋海军时期建筑。
1895年4月17日,历时八个月的甲午战争以《马关条约》的签定宣告结束。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刘公岛也未能幸免。1898年7月1日,英国连同刘公岛一起强租威海卫,使其成为英国在远东对抗俄国的军事基地,刘公岛成为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训练和疗养避暑之地。英国在对刘公岛长达42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在刘公岛上修建了大量适合其居住习惯的欧式建筑。至今可以看到的主要有:英海军司令部旧址、英陆战队营房旧址、英皇家酒肆新廊旧址、共济分会旧址、康来饭店旧址、私营商让旧址等。
丁汝昌纪念馆:丁汝昌纪念馆原为丁汝昌寓所,建于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丁汝昌携家眷进居刘公岛,在此居住达六年之久。该建筑为砖石结构,由左中右三套院落组成,占地约15000平方米。西院为内寓,东院为侍从住房,中院为丁汝昌办公会客的地方。中院与东、西院有圆门相通,如今陈列着丁汝昌生前用过的部分家什、字画;院内有一株百年紫藤,是丁汝昌亲手所植,至今仍根深叶茂。大门两侧为门房,如今是介绍丁汝昌生平的展室。寓所门前,矗立着高3.8米的丁汝昌铜像一尊。东西两侧建有红柱飞檐的六棱形凉亭。
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纪念馆中有长达18.88米、寓意北洋海军1888年成军的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铭刻着近600位北洋海军将士的姓名、职衔。这里没有开放,无法凭吊先烈......
谁能想到,这片平静的海面曾经有过的血雨腥风......
走在幽静的小路上,愿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把这段历史铭记在中国人的血液中。在这喧嚣吵闹的乱世中,不要数典忘祖......
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占地面积4000多亩,园中有60多种植物竞相生长,树木以黑松为主,整个公园荫天蔽日,流翠滴绿,另外还有梅花鹿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栖息其中。这里的环境真不错,还能看到小时候经常见到的老朋友——水牛......
英国海军刘公岛基地司令部旧址: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威海卫一直是在日军的掌控之中,直到1898年5月7日清政府对日战争赔款在伦敦全部付清,日军才开始陆续撤离。就在日军全部撤离的第二天,1898年5月24日,这一天正好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所以英军便迫不及待地在刘公岛黄岛炮台下举行了占领升旗仪式。英国强租威海卫与刘公岛期间,刘公岛做为休闲疗养之地,每年夏季,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皆来此避暑、训练。
闭关自大的清王朝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后,英国并没有满足,还想压榨到更多的地盘。当时列强来华占地盘的胃口最大的就数沙俄了,沙俄占地最多,获利丰厚。沙俄割占外东北和外西北后,又强行霸占扼守黄海的要塞旅顺口,而旅顺口也是英国看上的地盘。英国比沙俄慢了一步,觉得吃亏了。于是英国“租借”到黄海南口威海卫。
那时的威海卫也是香饽饽,并不是静等着英国来“租借”。中日甲午战争,日本获胜,日军实际控制着威海卫。英国为了得到威海卫,和日本进行了利益交换,得到了日本的同意。1898年7月1日,清政府庆亲王奕劻和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把七百多平方公里的威海“租”给英国。英国做出让步的姿态,允许中国军舰进入威海卫海域,威海卫的行政暂时还由中方管理。英国管理威海卫参照香港模式执行。就军事而言,威海卫的重要性大于香港,所以威海卫在英国政制中级别很高,行政长官政军专员改称英吉利国钦命威海卫办事大臣,全权管理威海卫的军政民。当然,威海卫的主要官员都是英国人,其中最后一任威海卫行政长官,就是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英国在中国的日子非常舒服,南有香港,尽南海之利;北有威海,进可通京津、退可守海上。在基层民政管理上,英国还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统治,甚至还设立了华人警察系统。威海卫首先是卫,具有强烈的军事用途,这是香港无法比的。英国在威海卫建立了由数千余中国人组成的军队,称为华勇营,管理威海卫十几万中国人。可气的是,华勇营不仅加入英国军团,还参与臭名昭著的八国联军进北京,镇压中国民众。
1912年民国成立。英国在威海卫的蛮横无理,激发了民国北洋政府对英国的反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为战胜国,1919年,北洋政府打算利用这一优势向列强收回“租借”领土。英国态度强硬,拒绝归还香港和威海。威海卫是京津出海口,被外国人控制太不安全。所以中国态度同样强硬,别的先不谈,威海卫必须收回。后来英国勉强同意商谈威海卫事宜,但要求归还后,英舰还可以停泊威海卫,英国可以参与威海行政决策,在威海享有“特殊利益”。北洋政府成立了太平洋会议善后委员会,具体负责包括收回威海卫的谈判,主要负责人是曾任北洋外交总长的梁如浩,任接收威海卫委员会委员长。英国胡搅蛮缠,打算续租威海卫附近的刘公岛,租期十年。英国很狡猾,没有威海卫,刘公岛的军事价值同样能发挥作用。双方来回扯皮,多次谈判都没有达成协议。面对英国的无赖,民国准备让步刘公岛,中英各派一名代表管理。威海收回后,英方可参与威海管理,英国人在威海已租的地产,不能收回可以续租。英方拟定的所谓《接收威海卫委员会中英委员协商意见书》,自然遭到了中国各界的强烈反对。山东各界上书北洋政府,要求政府必须完全收回威海卫。北洋政府承受不住压力,没有在这个协议上签字。北洋政府本就乱七八糟,军阀混乱不断,打来打去北洋政府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
1929年1月9日,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王正廷,和英国大使兰普森开始会谈,讨论中国收回威海卫问题。鉴于国际形势,英国再赖着不走不行了,1930年4月18日《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正式签订,英国把威海卫所有权利都移交给中国,而中国同意英国在刘公岛“租借”10年,10年后双方再协商。英军撤出威海卫,但每年4-10月,英军可以在刘公岛进行演习,并经中国允许后,可以在威海卫转运军事用品。1930年10月1日,中英两国正式移交威海卫,英国代表庄士敦站在威海卫行政长官衙门前,正式把威海卫交还中国。1940年9月28日,英国租借刘公岛十年期满,伪南京政府表明“无意予以展延”。英国11月15日宣布:“撤退驻威海卫舰队,向香港集中。”同日,英国海军撤离刘公岛,英驻威海卫领事馆同时关闭。
威海水师学堂:水师学堂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占地约20000平方米,现存有东西辕门、照壁、堞墙、小戏台和马厩等,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有迹可寻的水师学堂。当时,水师学堂总办由提督丁汝昌兼领。1889年冬,从上海、福建、广东等地招收学生36名,另有10名学生附学,共46名。1890年5月,海军学校开始授课,课程设有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等,并配有敏捷、康济、威远、海镜四艘练船,供教学用。水师学堂共开办四年,毕业一届30名驾驶生。中日甲午战争后,刘公岛陷落,水师学堂也毁于战火。2004年6月威海水师学堂修复开放。
黄岛炮台:黄岛原是一座孤立小岛,潮落可涉海而至。1888年北洋海军在刘公岛正式成军后,1889年,北洋护军统领张文宣亲率将士将黄岛与刘公岛之间的浅滩填石筑路,加固形成了一道挡浪堤,与母体的刘公岛相连,成为刘公岛与黄岛之间的唯一陆路通道。又在挡浪堤南新形成的小海湾修筑了用来停泊和维修小型舰艇的麻井子船坞。
由于黄岛位于刘公岛的最西端,距威海湾北山嘴仅1.6海里,与北山嘴共扼威海湾北口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据史料记载,为方便港内船只出入,北洋海军曾在黄岛修建灯塔一座,后被岛外金线顶灯塔取代。
为加强战备,防止外敌入侵,1891年,北洋护军统领张文宣亲率三营1500名将士,开始在黄岛修筑炮台及坑道、兵舍。其施工工程量浩大及艰辛程度,仅以炮台开挖土石方为例,坑道平均开挖深度约5米、宽度约5米,总长度400米;兵房开挖长度30米、进深20米、深5米;兵房前开辟平地,长100米,宽30米,深3米;测算该炮台土石方开挖总量约22000多立方米。威海卫沿岸大多属沙砾岩地质,间有花岗岩地质,“各处山石嶙峋”;当时尚无大型现代化工程施工机械,施工技术条件极其落后,“开凿万难”,最好的技术手段不过是炸药开凿;建筑炮位须“轰山拓地以作台基,用力尤巨。”土石方工程只能依靠车推人挑,“取土运料皆远,极费工力,”难度非今人所能想象。北洋护军将士不畏艰辛,终将黄岛炮台筑成一个可以锁住威海卫北口的金锁。
炮台设计科学新颖,功能布局巧妙严谨,工程结构坚固实用。炮台的地下坑道、兵舍、弹药库相互连通,极为适于战时所需。坑道为券顶结构,花岗岩石砌筑,水泥灌浆,高约2米,宽约1.5米,总长度近300米,炮兵可直接通过坑道进入炮位。兵舍乃依崖而建,顶部与炮台处于同一平面,安全隐蔽,冬暖夏凉,堪称近代海防杰作。
炮台设有240毫米口径平射炮4门、60毫米口径行营炮2门、速射炮3门,1894年建成后,与遥相对应的北帮炮台形成交叉火力,可有力封锁和抵御威海湾北口来犯之敌。1894年8月12日,日本联合舰队6艘舰艇趁月黑驶近威海湾北口进行试探性骚扰,黄岛炮台与北山嘴炮台各开数炮,将日舰击退。1895年2月6日,日本陆军在威海湾北岸架设快炮与海上联合舰队配合夹击刘公岛及北洋舰队。黄岛炮台与北洋海军靖远、济远、平远、广丙四舰相互配合,向北岸和日舰奋勇炮击,日本联合舰队被击退。1895年2月17日,刘公岛投降日本后,黄岛炮台落入敌手,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其后,大炮被日军拆除,现炮基尚存,地下工事保存完好。
三年后的1898年5月24日,失去军事功能的黄岛,又发生了一件影响中外的重大事件:英国海军在这里举行占领威海卫的升旗仪式,黄岛又成为威海卫沦为英帝国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地,再次被裹挟到历史之中。
1897年末德国占领胶州湾,俄国占领旅顺口之后,英国速以均衡俄国势力为由,向清政府提出租占威海卫的要求。在经过向德国承诺不修筑内地铁路、代清政府垫付日本甲午战争剩余赔款、协商占领威海卫三年之久的日军退出威海卫等一系列动作之后,1898年5月19日,英舰“水仙花”号驶进威海港,与山东候补道严道洪、“复济”号兵船管带、北洋海军前游击林颖启一起接管日军退出的营地。
1898年5月24日下午1时30分,英军在黄岛举行占领升旗仪式。仪式现场设在黄岛炮台下,一队英军和部分“复济号”水兵围成方阵,林颖启向到场的百姓和官兵解释仪式的性质,“水仙花”号舰长金·霍尔宣读占领宣言。随后,一面米字旗在军乐队高奏的《天佑吾王》的乐曲中徐徐升起,停泊在港湾中的中外军舰礼炮齐鸣。这一天正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生日,在英国官兵连声高呼“英王万岁!”的狂呼声中结束了占领仪式。而在场的“复济号”水兵心中却有种难以言表的痛楚。后来的天津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便是其中的一员,他感到海军报国无望,离开威海卫后,便弃武从教,将毕生精力用在教育救国的事业上,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英租威海卫期间,英国在威海卫的军事行政中心设在刘公岛上,黄岛一度成为驻扎英军的兵营。炮台上下,布满了英军的帐篷和临时营房。1902年,威海卫文职行政长官到任后,行政机关迁移陆地,同时英国放弃在刘公岛建设永久性海军基地计划,驻威英军大幅减少,黄岛兵营随之撤销。此后,英国海军为发挥北洋海军时期修建的麻井子船坞使用功能,在黄岛炮台前靠近船坞的地方,修建了两排建筑,以作舰艇维修车间和屯煤的仓库。另据1942年日本人绘制的刘公岛示意图,该处的几栋建筑标识为苦力房,说明在这一时期,此处为岛上雇用劳工的居所。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海军对船坞防浪堤进行加宽加固,黄岛炮台前的建筑也被拆除,并在原址重新建设了两排兵舍。上世纪90年代,驻岛海军在黄岛建兵器馆,并与黄岛炮台遗址一起对外开放,成为刘公岛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可爱的,没长大的儿子......
麻井子船坞:位于刘公岛西部南岸,在黄岛炮台与水师学堂之间。据资料介绍:该船坞建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占地8万多平方米。船坞的泊船坞池的平面呈不规则的梯形,由方形块石砌成。北侧的堤坝长280余米,为当年填海而成,同时兼做连接黄岛炮台的通道。南侧堤坝长320米,是舰船的主要停靠区。堤坝之间的船坞入口宽约60米。西侧设有防波堤,堤上建有一座灯塔。我们到达时,夕阳正“卡”在船坞入口处,海面上波光粼粼。
这艘潜艇是R级33型的,潜艇长76.6米,宽6.7米,最大高度达12.85米,艇身分为7个舱,即首鱼雷舱、前蓄电池舱、指挥舱、后蓄电池舱、柴油机舱、推进电机舱和尾鱼雷舱。该潜艇于1980年开始服役于东海舰队,曾多次执行重大任务,两次远航太平洋,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有两任舰长成为共和国将军。潜艇退役后,来到了威海,入驻刘公岛麻井子船坞,于2007年4月17日正式对外展出。
铁码头:铁码头是北洋海军舰艇的停泊之所,由道员龚照玙主持设计建造,1891年竣工。码头长205米,宽6.9米,水深7米,长长的栈桥就像一只粗壮的臂膀伸人海中。墩桩用厚铁板钉成方柱,径四、五尺,长五、六丈,中间灌入水泥,凝结如石,直入海底,涨潮时可停靠万吨轮船。陆上通往码头的道路中间修有两对铁轨,为的是能够快速从库房内运送旧式军舰所使用的煤炭、器械和弹药到码头,节约装填时间。甲午战争后,码头虽然几经维修改造,但基本维持原貌。1971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建了突堤“丁”字形引桥。至今仍为海军所使用。
这座铁码头,见证了晚清海军的“大跨越”。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修补破碎的海上防线,晚清政府开始了兴建近代化海军的努力,着力建构北洋、南洋、粤洋“三洋海军”,重点发展北洋海军。而北洋海军投入力量建设旅顺、威海、大沽三个海军基地,形成三角防御体系,以横扼渤海咽喉,内卫京师,外御qin略。从1887年开始,清政府在刘公岛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建设,相继建成北洋海军提督署、炮台、铁码头、船坞、弹药库等重要军事设施和大批营房,开办威海水师学堂。岛上共有6座清代炮台,均由德国人汉纳根设计和主持修建,还建有与之配套的地下通道、兵舍、弹药库等,并相互贯通。其工程之浩大、结构之牢固,现在看来仍令人叹服不已。
1891年4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赴刘公岛,首度组织阅操。看到铁码头上泊满了铁甲舰、炮舰等各式威武战舰,在海上排列出森严的阵列,各炮射击“灵准非常”,舰队登陆“快利无前”,各局仿造之大炮、弹药“实为前此中国所未有”,让李鸿章欣慰不已,顿觉“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1950年3月,人民海军不到一岁,新上任的海军司令员肖劲光风尘仆仆到了山东威海。为了过海到刘公岛进行设防考察,随行人员向当地渔民租了一条小船。途中,渔民见随行人员都称其“司令”,就好奇地问这是哪家的司令。当得知这是新中国海军的司令员时,渔民不解地说:“海军司令还要租我的渔船?”肖劲光却语气沉重,对随行人员说:“记下来,1950年3月17日,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乘渔船视察刘公岛!”为此肖劲光大受刺激,当时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个样子给天下的人看看......
中国陆军无人敢惹,中国海军却一直为人所诟病。希望我国走向深蓝的海军迅速强大,真正成为一支令人胆寒的威武之师......
英海军蒸馏所旧址:该建筑是英租威海卫期间海水淡化的场所,建于1904年。英租之前,岛上居民用水主要靠岛上地下水井和两个集蓄雨水的水塘。英国人认为来自不太深的井水易受污染,不适合饮用和食用。于是从香港运来一台小型冷凝器,为舰队官兵和欧洲居民提供饮用水。但这台冷凝器每天只能冷凝两吨水,满足不了需要,1903年又在铁码头处建了这座蒸馏塔,安装了一套海水淡化装置,每天能出蒸馏水70吨,而供水设备的储水器可储存109吨。尽管有了这套海水淡化装置,但岛上用水依然紧张。为缓解用水矛盾,英国海军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在一些有可能出水的地方掘井,同时将原有的水井进一步挖深。至1939年,岛上有咸水井9口,可饮用的淡水井10口。二是通过建筑手段集蓄雨水。岛上几乎所有西式建筑,都安装了檐下接水槽,同时还配有地上或地下蓄水设施。三是限制用水。1921年曾通过岛上警署强令居民, 东村附近的三口井中的水不能用来洗澡和浇园。1938年英军撤离,蒸馏所闲置,解放后由驻岛海军管理使用。建筑至今已逾百年,损毁严重。
蒸馏塔由于地理位置显赫,建筑外观特别,几近成了刘公岛的标志性建筑。解放后,驻岛海军将此建筑设为仓库。200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建筑东部屋顶已部分坍塌。2011年刘公岛管委会对其进行修缮加固,并将其改为中国刻字艺术馆。
共济会会馆旧址:共济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以互助为宗旨的秘密结社组织,1902年传入威海。该会馆至今保存完好,是中国大陆仅有的几处共济会遗址之一,也是威海现存的唯一一处近代西方俱乐部。
弟兄会传教士住宅旧址......
记得上次来刘公岛是用脚丈量的......
![]()
炮台:刘公岛上有清代炮台6座,分别位于黄岛、麻井子、旗顶山、迎门洞、东泓、南嘴,与南北两岸炮台遥相呼应,均由德国人汉纳根设计。除炮台外,还建有与之配套的地下通道、兵舍、弹药库等,并相互贯通。炮台使用花岗岩砌筑、水泥灌浆,施工严谨,造型巧妙,坚固实用。其工程规模之浩大,结构之复杂,令人赞叹。
索道下行,尽览刘公岛博览园的全貌......
刘公岛博览园:博览园是刘公岛管委会兴建的一处融历史文化与影视科技于一体,集古典建筑与园林艺术于一身,汇甲午风云、英租历史、刘公文化、海权文化、海洋文化于一园的综合性景观,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包括六大展区,因其展示内容广博故而得名博览园。
刘公岛的美食街就在索道站下,但美食品种不怎么丰富......
英国海军上将别墅旧址......
和平碑......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陈列馆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于2005年3月启动建设,2008年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中科院院士彭一刚教授设计,该建筑构思大胆,造型独特,创造性地将象征北洋海军舰船的主体建筑与巍然矗立的北洋海军将领塑像融为一体,被誉为“20世纪中华百年建筑经典”。
该馆以《甲午战争:1894—1895》为基本陈列,共展出珍贵甲午战争历史图片650多幅,复制了大量甲午战争时期的武器装备,还原再现了多个超写实人物塑像场景,
如:“金州曲氏一家投井场景”、“李鸿章在马关谈判场景”等,开辟国内首个“黄海海战”3D影视厅,声光电与多媒体复合再现“威海卫保卫战”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还有大量反映甲午战争的巨幅油画和巨型雕塑
。整个展馆分为“序厅”、“甲午战前的中国和日本”、“甲午战争”、“深渊与抗争”、“尾厅”这五个部分。该馆陈列展览融真实性、可观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极具视觉冲击力、精神震撼力和感染力。
回到了威海市区,旁边就是定远舰景区......
——2018.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