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端午游威海——定远舰景区(忠烈祠)
北洋海军甲午殉国将士名录......
北洋海军甲午海战阵亡将士名录来由:1894年甲午丰岛、大东沟海战之后,北洋大臣李鸿章曾将海战阵亡将士名录报送清廷,请求赐予抚恤。后因几经战乱、社会动荡,这份名单到了民国初年已遗失不可考。1918年民国北京政府海军总长刘冠雄(原北洋海军“靖远”舰帮带大副)为铭记先烈,在海军内广泛征求甲午烈士名单。在海军部纂官池仲佑等汇集的人名基础上,综合“应瑞”、“通济”、“楚观”、“楚有”、“湖隼”、“江元”、“建安”、“辰”、“建中”、“利通”等十艘舰艇甲午老兵回忆上报的名单,综合成了今天所知的北洋海军甲午海战阵亡将士名录。
“楚有”舰就征求殉国将士名录一事向海军部所做的呈报
民国海军部收集整理的北洋海军阵亡将士名录底稿
丁汝昌(1836—1895)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海军提督。安徽合肥人,原名先达,也作禹亭,号次章。祖先明初从凤阳迁居庐江,同治四年(1865)迁居巢县汪郎中村。丁汝昌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归顺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1879),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光绪七年(1881)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来援的希望破灭之后,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刘步蟾(1852-1895):字子香,汉族,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清末海军将领、北洋水师右翼总兵。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被送往英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回国后,由李鸿章推荐,升游击,会办北洋草房,协助制定海军军制、营规。1882年赴德国购领船舰,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
邓世昌(1849-1894):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菲里奥·诺顿·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1860-1897):美,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中法战争期间来华,先后在天津水师学堂,威海水师任职。甲午海战期间,作为“镇远”号大副与中国海军一道,参加了“大东沟海战”同当时中国海军官兵一道,奋力抗击日本联合舰队,身受重伤。随着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他回到M国,终日奔走于M国当时各大舆论交流所在,到处演讲,叙说中国舰队的英勇作战。为“中国舰队”在西方遭受的不公正的舆论所愤慨。1897年2月12日,也是丁汝昌,杨用霖,在刘公岛自杀的2周年纪念日,在医院愤恨自杀。
**************************
说说马吉芬此人:
1897年2月12日,一位名叫马吉芬的美G人在医院愤恨自杀。在马吉芬入殓时,人们惊奇的发现,他身着北洋海军军官制服,棺材上覆着一面黄龙旗,墓碑上则同时雕刻着中美二国国旗──黄龙旗还压在星条旗之上。
现如今,马吉芬的墓志铭上这样写着:“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勇士。”(This tablet
is erected in memory of a Brave Man who loved his own but gave his
life for an alien flag.
)而墓碑的基座上,则刻着他殊堪玩味的临终忏悔词:“一颗破碎的和忏悔的心灵,哦,主啊,希望不要轻视我。”请允许我谨以这简短的语言,以一个感激的国家和个人的名义,献给您!用以感激您为国家而做出的光荣、忠诚而又可敬的服务,请允许我代表整个国家和民族表达对您的感激之情,是您在我们民族最虚弱的时候给予我们支持与帮助。
而1895年2月12日,也是两年前的这一天,马吉芬敬重的中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一位枯瘦的中国老人,以及好友“镇远”舰管带杨用霖殉国。这是巧合,还是马吉芬的刻意?我们现在只能猜测,可马吉芬这个人对于北洋水师的感情却是真实的、深厚的。
初来中国,李鸿章的面试:在马吉芬学了一身海军本领快毕业的时候,美G国会通过了一项对马吉芬未来影响很大的法案,规定只有当军舰上有缺员时才将学员递补上去。作为补偿,马吉芬得到了一千美元安置费。六年下来马吉芬到手的只是一千美元,何况自己还在最好的海军学院里学习过。这让他觉得在国内无法将学识付诸实践,自己一定可以去到国外找找机会。而此时中国清政府和法国之间的东京湾战争(即中法战争,西方将南海的北部湾称为东京湾)爆发了。马吉芬当即决定,与其荒废了学业,倒不如到黄龙旗下的部队去服役。可就在1885年4月1日,马吉芬在前去中国的途中就听到了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向总理衙门的电报中表示决心议和。这自然是马吉芬最不愿看到的事,战争结束后他极可能无用武之地,加之他手头的一千美元已经用得差不多了,甚至连买回程的船票都不够,此时的他真是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4月7日,他找到美G驻天津副领事,让他转递自己的求职信给李鸿章;在听说他乘坐轮船的船长要去见李鸿章后,他又千方百计地跟去,就这样,马吉芬终于得以来到直隶总督衙门,见到了这位权倾一时的李中堂。
当时的李鸿章正是洋务运动的首脑人物,其性格直率而高傲,见了年轻的马吉芬就开门见山地问:“你为什么来中国?”
“我希望进入中国的军队服役作战。”
“你想如何进入呢?”
“我希望您能给我一个职务。”
“我可没有什么位子可以给你。”
“我想您会有的,我不远万里从美G赶来就是为了谋求一个职务!”
“你准备要什么工作?”
“我希望指挥新购的鱼雷艇加入长江的防卫舰队。”
马吉芬这里提到的鱼雷艇或许是北洋刚刚向德国购买的“乾一”、“乾二”号鱼雷艇,难以想象初到中国的马吉芬竟会如此消息灵通。或许是他提到的鱼雷艇正合李鸿章当时这个鱼雷迷的胃口,中堂的态度有些生变了,他表示可以给他一个工作,月薪100两,但马吉芬当时只有24岁,李鸿章觉得他太年轻,便让他先参加一个天津水师学堂的考试,再考虑是否录用。马吉芬的考试整整进行了一天,他写了15页纸,内容涵盖船舶驾驶、枪炮使用、导航、航海天文学、代数、几何学、球面三角学、二次曲线、其他函数曲线以及积分运算等各门学科,虽然他大概只答对了五分之三,但考官仍对他的成绩很满意,并表示会告知李鸿章。过后没多久,马吉芬就成为了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的外籍教习,也是唯一能同时教授船舶驾驶和枪炮使用的人,这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美G人还负责传授领航和航海天文学知识,同时还要训练陆军和炮兵的学员教他们如何筑防。这份职业带给马吉芬1800美元的年薪,聘期3年。因此,中日甲午海战中有很多军官都是他的学生。这一时期的马吉芬,心里一直盘桓着他的“曲线就业”梦想,有人后来查阅并翻译了他给家人的一些信。信中,他多次表达用在中国海军工作的资历来换取进入美G海军的资格。毕竟马吉芬自己的祖国还是美G。
在马吉芬从教的10年中,提职加薪,他不曾在购买军火时吃过任何回扣,这点与当时的一些中国军官不同。因此他具有了极好的名声,中国人对他的信任可以从各种重量级的委派上看出来:他曾带领一组中国官兵前往英国造船厂验收订制的军舰,他建议在威海创办一所新型水师学堂也被李鸿章和丁汝昌接受,并委以威海水师学堂的总教习。
含冤替罪
偷渡回国:马吉芬在中国度过了他一生中美好的10个年头,他也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给了中国,第十年,他34岁。马吉芬想回家乡休个假,但就在他回国前夕中日宣战。“中国和日本马上就要开仗了,我们很可能就此永别,但我必须留在岗位上。在中国服役的10年里,他们始终以仁慈对我,如果这个时候遗弃他们,将是多么可耻。”他在战前给父母亲发回这样一封信。主动撤消休期的马吉芬用行动向中国海军及政府表示了他对这个国家的忠诚,因此他被任命为7430吨的“镇远”号战列舰的帮带(相当于副舰长),这是一艘与提督丁汝昌旗舰“定远”号同型的舰只。浴血黄海的全程是怎样的,头部受重创的马吉芬曾经多次回忆过,但是一直没有清晰有序地描述过,《洋人旧事》的作者张功臣曾经想把马吉芬的回忆理出个头绪。据他所述:马吉芬唯一不会遗忘的就是炮战开始那一刻,他从此刻由一名教习变成出征的战士。不同于马吉芬向丁汝昌建议的先发制人,他发现中国人非常善于忍耐和等待,中方的战略是“避敌保船”,持重防守。这一点令马吉芬百思不解。“镇远”舰12英寸炮命中日本舰艇“浪速”号时北洋水兵的欢呼声,还时时在海军医院病房中被回忆起来,在接下来马吉芬写给《世纪》杂志的回忆录中,“镇远”舰的情况急转真下,它遭到3艘日本战舰合围。马帮带的“镇远”号被日舰发来的重炮打中了前甲板,管带林泰曾被震得当场昏死,马吉芬在头晕眼花中接替林泰曾指挥战斗。打到下午两点,日本对中国的舰只由12:12很快就变成12:8——“济远”和“广甲”弃战而逃,还有两艘
13年前的陈旧设备“超勇”、“扬威”沉没和搁浅。丁汝昌所属旗舰也在日舰合围下燃起熊熊烈火。看到旗舰受损后,马吉芬命“镇远”号逼近日本舰队以分散日军火力,日军旗舰“吉野”号被吸引到“镇远”舰的近旁。马吉芬命4门克虏伯主炮齐发,吉野因此丧失战斗力,并带领两艘舰撤退。马吉芬随后见证了弹尽后的邓世昌欲率“致远”
号撞击正在逃离的日旗舰“吉野”号,欲以和倭寇同归于尽的壮烈场面。多处负伤几近双目失明的马吉芬在昏迷中被抬进船舱,此后有些战争场面,他在两年后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来。马吉芬所在的“镇远”号在9月17日开战后,千疮百孔的躯体一直燃着大火,马吉芬本人在战后也变成了头裹棉纱、浑身是血的模样。这次黄海大东沟海战结束了,清廷表彰了7位在加入中国海军并作战英勇的洋人,马吉芬得到顶带花翎和三等第一级宝星勋章。
1895年2月17日,日军攻破了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还在思索中国为何迅速溃败的马吉芬听到一个消息,中国朝廷把战争的失利算到他这位洋顾问头上。作为军人的马吉芬,知道这样的结局对他意味着什么,于是偷偷藏身于一艘美G货轮,偷渡回国。
为海军正名,却成笑谈:在马吉芬描述的《鸭绿江外的海战》中:在那个年代,中国海军将士在仅有“镇远,定远”2艘铁甲舰的情况下,面对日本舰队5艘快速巡洋舰,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扶桑的联合快炮轰击下,蔚然不动,以自己的仅存5门火炮,与日本舰队进行厮杀,掩护运兵舰到达朝鲜。整个战争中,中国军人作战精神是崩溃于“济远”号管代方伯谦之手,他的临阵溃逃,导致了中国舰队士气极度低落。中国舰队之靖远,来远,经远,他们的离开与济远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们是因战伤受损严重,以致于暂时开离战区,进行必要的修补,随后立即在投入作战(史实也是如此,靖远,来远因中弹过多,避至大鹿岛附近进行紧急抢修,随后两舰抢修完毕,便重新投入战斗。伊东祐亨正是看见北洋舰队重新集队准备再战,才于当日17时40分左右下令全队撤出战场。大东沟海战在此宣告结束
)。这是中国海军英勇的无畏敌人的表现。中国海军,不是你们所说,所评价的那种,贪生怕死,混亏无能的乌合之众,而是,较之任何西方舰队都不逊色的“亚洲第一舰队”。中国定远、镇远,2艘铁甲舰,在遭受了一次比一次猛烈的日本舰队炮击后,依然,在那里做着应有的,即可能的还击,依照他们自身的实力,在被包围之前离开这里,是完全不成问题。日本舰队,没有任何一艘巡洋舰,敢于单独面对定,镇二舰。任何一艘铁甲舰。只要2舰联合向一个防线出击,那么,被击沉的应该是松岛号或者桥立号。但是,他们不能走,在远处,5艘中国运兵舰,正在运送2000陆军士兵,开往朝鲜。一旦日本舰队发现,那么我们的士兵,就会遭受到日本舰队淫威的肆虐。因此,我们只能有一个选择,拿自己的强悍的身躯,来捍卫,捍卫运输舰,捍卫中国海军的崇高的尊严。日舰,在长达1个小时多的作战中,以数百发炮弹命中于我们,但是,最大最深的弹孔不足4英寸。根本不可能伤害到我们躯体内部。我知道,日本士兵,此时已经被震慑,被我们的勇猛所震撼,他们似乎开始疑惑,为何?定镇舰死终不沉?为何!我们始终不能战胜他们?此时,我在思索,如果不是政府方面,在更新作战计划上的疏漏,那么我们这只铁甲舰,一艘就可以剿灭日本舰队。如果不是那位济远管带临阵逃脱,造成的我们突然被动。日本舰队,你们绝对不可能是我们铁甲舰的对手。你们必然会沉没在我们的305mm巨炮的轰击下,歼灭你们是我们的职责于任务但是,如今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了。我们的确处于被5艘快速巡洋舰,包围的局面下,不可能短时间获得援军。在经远沉没的时刻,“不久,经远到了他生命最后时刻,螺旋桨露出在空中旋转。红色舰底,一览无余,我军将士在高呼万岁!”釜屋司令官参谋黄海战记摘要《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经远,是在日本看来的中国另外一艘铁甲堡级的铁甲舰,因此,击沉他,对于日本海军来说,绝对不亚于击沉一艘铁甲舰那样的兴奋。因此,日本海军在与我们对耗了1个小时多的时间,终于击沉了1艘他们的认为的“铁甲舰”实际,经远号是装甲巡洋舰,最大排水量只有2900吨。他的外结构装甲,是交替甲板,没有镇,定铁甲舰那样的雄厚。否则,单凭吉野那“轻浮”的武力,绝对不可能撼动。最终,我们损失4艘巡游舰,4艘战舰遭受重创。阵亡官兵720名。负伤108人。但是,中国运兵舰,5艘除利运遭受一次,搁浅的暂时危害以外,其余均安全回到旅顺。至少我们完成了任务,虽然代价是昂贵的。但是,我看到了大清勇士门的勇猛。同时也看到了中国这个虽然没落了的帝国,他还是可以有一天,崛起于东方这个地方。我们的同胞(美G人),在侮辱中国海军,逃跑的仅仅是1艘轻型巡洋舰,1艘炮舰。而绝大多数中国海军,奋力与日本舰队拼杀,虽然,我们处于技术上的劣势,但是,我们的精神与勇猛,使得日本舰队悍然与胆却。不要在侮辱我们。我们和我们阵亡将士,应该得到美利J同胞的尊重。
马吉芬自杀:1895年2月17日,在经历了半个月艰苦卓绝的保卫战之后,北洋海军的最后基地威海卫陷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此时的马吉芬则由于伤势过于严重,在中国简陋的条件下无法获得良好的医治和疗养,再加上海军败亡,失去了众多战友的他,在中国已然无所牵念,马吉芬在威海陷落不久后即返回美G。1897年2月10日,37岁的马吉芬,在眼球摘除手术前一天,他等不及第二天医生在他头骨上开出一个3寸见方的口子,向护士要来了装有他一些资料和手稿的保险箱,然后支开了她们。
11日午夜两点钟,值班护士突然听见他的病房里传来了一声枪响,当她们冲到床前时,发现马吉芬半倚在床上,手中持着一把左轮手槍,右耳上两英寸处的弹孔汩汩向外流着鲜血……原来这把枪是隐藏在保险箱中的纸堆里。在他床头的案上,留着一纸遗书,上面写道:“注意床单没有被子弹所引燃。在此致以我对大家的赞美和道别,并为左轮手槍之事对费尔普斯小姐表示歉意,这是所有枪都会导致的一条出路。永别了!……顺便提醒一句:我虽最终自裁但这并非是一次苦难逃亡。”
马吉芬为何突然选择自殺?美G方面历来的说法是他精神错乱,并难以忍受伤痛之苦,但真相究竟是什么?
1895年2月12日凌晨,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服毒自殺。
1895年2月13日,“镇远”号代理管带,马吉芬好友杨用霖以手槍自殺。
威海卫之战的失败,使北洋海军走到了全军覆没的边缘,忠勇的海军将领不愿投降日军,愤然自尽。马吉芬曾在他的文章中写道:“其中如提督丁汝昌,我不能不向其深切沉痛追悼。他既是勇敢的武士,又是温和的绅士,他迫于滥命和强敌作战而一败涂地。及见大势已去,尽毕生最后的职责,为了麾下将士的生命而与敌签约。这是他自己的决定。他曾期望活着,但他知道祖国的不仁,对他的冷酷待遇将要超过不共戴天的敌国。在夜半孤灯之下,左思右想,饮鸩而逝。老英雄当时的感情究竟如何?”
或许,这个受伤的美G人也有同感。他被他吝惜金钱的祖国剥夺了他所渴望的服役机会,只好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和他的生命奉献给了另一面国旗下的人民。
*************************
黄海大战中北洋水师的八位洋员:
大东沟之后,李鸿章为黄海海战中英雄战斗和牺牲的洋员向清廷上奏《海战请奖恤西员片》折,称“此次海战,洋员在船者共有八人,阵亡二员,受伤四员……”这之中有:
定远舰上德国炮台专家汉纳根,他与丁汝昌一起在旗舰上,指挥战斗。
定远舰上英籍洋员戴乐尔,这位管带帮办(副舰长)在海战之初就受伤,一直坚持在甲板上战斗。
定远舰上德籍洋员阿毕成,任总管轮,双耳被炮震聋,“仍专心救火之役”。
定远舰上英籍洋员尼格路士,管理炮务,见炮手受伤,“代司其事”,“竞及遇难”。
镇远舰上美籍洋员马吉芬,任管带帮办(副舰长),协助林泰曾指挥战斗,身负重伤。
镇远舰上德籍洋员哈卜门,管理炮务,连续炮击日舰,身负重伤。
致远舰上英籍洋员余锡尔,负责舱底机务,舰沉时与邓世昌一起沉海。
*************************
尼格路士Nicholls.T(?-1894),英国人。英国海军退役后受聘来华,担任“定远”舰帮办及总管炮。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定远”舰舰艏管炮的洋员负伤,尼格路士立即“代司其事”,下午3时左右,当“定远”舰医院附近被击中,舰艏燃起大火时,尼格路士与中国官兵一起,奋不顾身,舍命救火。不幸被弹片击中,身负重伤。同在“定远”舰服役的洋员泰莱做了如下记述:“可怜尼古尔士负伤偃卧。‘苦痛欤?否,无所苦痛。惟予知予命毕矣;为上帝之故,勿舁予至可怖之铁甲层。听予留此可得观战之处,平安以死”。泰莱同意了他的要求,并找来军医为其进行止血,但由于尼格路士伤势严重,泰莱“每返视一次,见彼体状愈劣,其后痛不可忍,索吗啡,予之”。最后,尼格路士“语及其女,及对伊之愿望,乃卒”。黄海海战后,李鸿章在《奏请奖恤海战出力伤亡洋员折》中称:尼格路士“以异域兵官,为中国效力,不惜身命,奋勇争先,洵属终于所事,深明大义”。请求清廷“按照西国章程,给予三年薪俸,以示体恤”。清廷准奏。
济远舰上德籍洋员哈富门,负责机务,参加过甲午两次海战(由于他一直没起中国名字,所以,李鸿章请功时,八位洋员中独漏了他的名字。恐怕更深层的原因是,他所在的济远舰,丰岛海战中树白旗,黄海大战开战就逃跑,管带方伯谦后来被斩首,所以,济远舰的人被忽略于军功簿)。
——2018.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