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端午游威海——刘公岛·北洋水师提督署
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署,即中国甲午战争纪念馆。其管理的28处清朝北洋海军旧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馆至今,已接待60多位国家领导人和90个国家的1000万观众,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北洋海军提督署又称水师衙门,是北洋海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始建于1887年,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军事衙门,也是了解北洋海军发展历程的最佳所在。
提督署门前广场树立刁斗旗杆两支,悬黄龙旗,旗杆上方设置了方形刁斗,与别处迥然不同。其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满族传统,要在方斗里放粮食,喂食乌鸦,以报答乌鸦对努尔哈赤的救命之恩。相传,努尔哈赤被明兵追赶,眼看就要追上了,一群乌鸦盖在他的身上。明兵远远看见一群乌鸦,就断定这地方没人,朝前追去了,乌鸦救了努尔哈赤的命。另一种说法为古代旗杆是做军事用途的,在旗杆上放置一个大方斗,可以站人作为瞭望哨,后来很多设置旗杆的场所虽然不再需要瞭望哨,但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放置一个小方斗既是安全的象征,又可做装饰之用。
北洋水师提督署,又称为“北洋水师衙门”,位于威海市刘公岛中部偏西的街市正中,建于1887年,占地17000平方米,是北洋海军的指挥中心,也是威海重要的古迹之一。门匾上有李鸿章所题的“海军公所”四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洋海军提督署是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的指挥中枢,是国内仅存的、保存完好的清代高级军事衙门,占地1.7万平方米。馆内收藏着近千件珍贵历史文物,海底打捞出水的济远舰前双主炮,每门重达20多吨;内容丰富的塑像、沙盘、模型、图片文物等陈列展览,生动再现了北洋海军兴衰、甲午战争始终的历史。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于刘公岛建北洋水师提督署。提督署背山面海,坐北朝南,围以长垣,占地1万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群。提督署负山面海,坐北朝南,围以长垣,占地1万多平方米。提督署高大的朱漆大门上方,悬挂着李鸿章题写的“海洋公所”门匾,大门东西两侧各置角楼,飞檐翘角,漆柱支顶,为北洋海军庆祝大典和迎送宾客时鸣金奏乐的处所。东西角楼两侧,建东西辕门,两个威武的石狮把守着大门。门前两旁竖旗杆两支。正西角楼前,设一瞭望台,用以观察港湾内外舰船活动情况。
第一进院正厅即原议事厅,如今辟为中日甲午战争图片展览室,陈列着清朝北洋海军的史实照片,再现了当年清王朝腐败无能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整个历史进程。东陪亭为实物陈列室,陈列着中日甲午海战遗留下来的兵器、服饰、用品等。西陪亭设有反映当时海战过程的电子沙盘,再现了当年甲午海战的悲壮场面。
机要公事房:负责北洋海军电报、函件等机要文件的起草、报送、收发、存档,以及提督印信的管理使用等机要工作。设把总(少尉)1名,二等文案兼支应委官(秘书兼会计)1名、书识(文书)2名、翻译1名。
提标督队委官公事房:提标督队船委官直属提标督队官,具体负责拟定和实施训练与作战计划等事宜。设千总衔(中尉)委官1名、把总衔(少尉)1名、一等文案(秘书)1名、书识(文书)1名、管旗头目(信号军士)1名。
提标督队官公事房:提标督队官是海军提督的参谋侍从副官,设都司衔(少佐)大副1名,守备衔(大尉)二副1名。提督率舰出海时,由提标督队船大副、二副管驾旗舰,发布提督行船号令。
二进院为当年北洋海军的宴会厅,现在改为北洋海军将领蜡像馆,内塑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等10位水师将领的蜡像,展现了1894年北洋海军将领与日军决战前夕参加的一次军事会议的情形,人物表情逼真,栩栩如生。二进院的东厢是当年提督丁汝昌的书房,也是他自杀殉国的地方。书房正中现塑有丁汝昌立像一尊,生动地再现了他临死前执笔凝思、视死如归的动人情景。
稽查全军军械事务处:该室是提标游击下属的承办军械事物的办公场所,办理军械领用、发放,及军械档案管理等事务。下设把总(少尉)1名、二等文案(秘书)1名、书识(文书)1名。
议事厅:是北洋海军举行军事会议的场所。楹联:“捭阖纵横晓畅戎机,运筹帷幄稳操胜券”;横额“决胜妙算”。厅内复原了1890年6月北洋海军军事会议,筹备部署1891年春第一次北洋海军大阅演习事宜的场景。以超写实手法塑造了12位北洋海军将领的形象。
提督丁汝昌居首,右侧分别是总查琅威理、林泰曾、邓世昌、叶祖珪、邱宝仁、黄建勋;左侧分别是牛昶昞、刘步蟾、方伯谦、林永升、林履中。将领穿着1890式军服。
北洋海军提督书房:提督丁汝昌的书房兼临时休息室。公务之余,丁汝昌在此读书、会友、休息。1895年2月,日军发起威海卫战役,将北洋海军海陆围困于刘公岛。提督丁汝昌率军苦战近月,弹尽援绝,拒绝诱降,在此自杀殉国。
总理全军营务处:负责随同提督监视舰队操练、核计官员功过、稽查全军粮饷收发、总管全军资俸名册。设提标中军参将1名,兼理全军粮饷事宜。该室是提标中军参将严道洪的公事房。
总理全军营务处公事房:提标中军参将下属的经办营务处事务的办公场所。考核稽查官兵、办理粮饷领取分发、管理资俸名册等文档。设一等文案(秘书)兼支应委官(会计)1名、书识(文书)1名、及士兵数名。
三进院即当年的祭祀殿,现改为北洋海军军舰模型陈列室,展示了当年北洋水师拥有的各类舰船的实物模型。
祭祀厅:是北洋海军祭祀天后的场所。北洋海军专有“天上圣母”旗帜,规定每逢初一、十五升挂。厅内居中供奉“天上圣母”神像,执日月扇侍女,辅神千里眼、顺风耳。神像两侧陈设北洋海军舰船模型,祈求妈祖保佑航海平安。大型壁画“息风解困”、“甘泉济师”,均反映和歌颂妈祖护佑航海平安的事迹。
后花园现在是中国甲午战争纪念馆。展示的是甲午海战中参战舰船的构件......
前言: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收藏了打捞出水的原北洋海军“济远”舰文物132件组,计300余件;还收藏了在烟台、威海海域出水的与甲午战争相关的金属文物若干件。本展览展示了“济远”舰克虏伯前双主炮、主锚、主桅杆、舰舷板;甲午战争时期威海炮台火炮炮轮、炮弹、军舰舰锚、日舰速射炮英租威海卫时期鱼雷等珍贵金属文物,并简要介绍“济远”舰史、武备参数、构件功用等,以加深人们对相关历史的了解。
“济远”舰主锚:属于“克利普锚”,熟铁锻造,历史上全舰装备2具,平时收放在舰首左右的锚床上。下锚时用锚吊杆吊起投放入水,起锚时由锚机提升出水,再用锚吊杆吊放回锚床上。1988年5月29日在旅顺羊头洼海域打捞出水。
![]()
“济远”舰高压蒸馏水罐:“济远”舰上的海水淡化装置,用于制造和储存蒸馏水,全舰共装备8座。1986年在旅顺羊头洼海域打捞出水。
![]()
“济远”舰吊艇杆:“济远”舰上用于吊装、收放舢板小艇的起重装置,两件为一组。1986年在旅顺羊头洼海域打捞出水。
![]()
“济远”舰高压蒸馏水罐:“济远”舰上的海水淡化装置,用于制造和储存蒸馏水,全舰共装备8座。1986年在旅顺羊头洼海域打捞出水。
“济远”舰吊艇杆:“济远”舰上用于吊装、收放舢板小艇的起重装置,两件为一组。1986年在旅顺羊头洼海域打捞出水。
英国皇家海军白头鱼雷:20世纪20年代英国皇家海军中国舰队军舰所装备,属于1912年定型的17.7英寸口径MK VII 重型鱼雷,是近代鱼雷向现代鱼雷发展的标志性型号。直径450毫米,安装有训练用的操雷头,上刻英文“英国皇家海军训练鱼雷”。出水于威海靖子头海域。
北洋海军时期的各类炮弹: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海军舰船与基地要塞装备的火炮以德国克虏伯炮为主,所配备的炮弹、依弹体构造与功能不同,分为开花弹、穿甲弹、实心弹等。其中弹头尖锐的多属穿甲弹、实心弹,弹头装有引信装置的属于开花弹。此处陈列的炮弹,均出土于威海各炮台遗址。
克虏伯要塞炮传动轮:钢制,属于中砥柱克虏伯炮的传动轮,安装在火炮炮架底部前后,沿轨道带动整个火炮转动,出土于威海南岸鹿角嘴炮台遗址。
“济远”舰主炮:属于德国克虏伯1880年式210毫米口径后膛炮,1884年生产,编号14(左炮)、15(右炮),1986年在旅顺口外海域打捞出水。
“济远”舰主炮打捞和入藏:1986年夏,该炮由烟台救捞局“烟捞5号”船打捞出水,后存放于烟台救捞局码头。1992年7月25日由烟台运抵威海刘公岛。1993年4月对外展出,是目前世界仅存的克虏伯1880年式大口径舰炮,被誉为“镇馆之宝”。
“济远”舰:是大清帝国北洋水师在1883年向德国订购的一艘巡洋舰,由德国伏尔铿船厂所建,造价为620,000两银。济远属穹甲巡洋舰,排水量2,355吨,航速达15节,同级战舰只有一艘,管带为方伯谦。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济远是北洋舰队中唯一参加丰岛海战及黄海海战两场战事的战舰。
在日本不宣而战的丰岛海战中,济远以一敌三,舰上大副等中弹身亡。在黄海海战中济远在战事中首先脱离返回旅顺,事后军机处以管带方伯谦临阵退缩,将其阵前正法,斩首于旅顺。济远在北洋水师投降后被日军接收,编入日军。于1904年日俄战争时在旅顺对开海域触雷沉没。
济远舰在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丰岛海战中死13人伤40人,黄海海战中被击中15弹,死5人伤10人。海战后管带方伯谦由于临阵脱逃被斩,继任管带林国祥。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俘获。1895年3月16日加入日本海军,舰长平尾福三郎。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1904年11月30日在日俄战争日军攻打旅顺的战斗中受命用舰炮支援203高地攻坚战时于旅顺港外羊头洼海域触雷沉没。1905年5月21日除籍。
“济远”舰大事记:
1883年2月17日,清政府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
1883年12月1日,在德国下水。
1885年10月31日,从德国驶抵天津大沽。
1885年11月8日,李鸿章验收“济远”舰,编入北洋舰队。
1894年7月25日,参加丰岛海战。
1894年9月17日,参加黄海海战。
1895年2月17日,在刘公岛被日军俘获。
1904年11月30日,参加日俄战争,在旅顺口外触水雷沉没。
1986年7月18日至8月23日,第一次打捞“济远”舰。
1988年5月21日至7月20日,第二次打捞“济远”舰。
1992年7月25日,“济远”舰主炮入藏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阿姆斯特朗4.7英寸口径速射炮:该炮是日本海军“高砂”巡洋舰的副炮,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口径120毫米,身长40倍径,射速每分钟10-12发。甲午战争中,日舰“松岛”“吉野”等装备过同型速射炮。日俄战争中“高砂”舰在山东长岛附近海域沉没。20世纪80年代末由烟台救捞局打捞。
海军锚:19世纪海军锚,铁质。于刘公岛发现征集。海军锚属于一种历史悠久的物件。西方17世纪风帆战舰时代就已出现和运用。19世纪80年代常用作舰艇的副锚、备用锚。
结语:
这里所展示的,既是一个时代武器装备的真实物证,更是一个民族不容忘却的庄严记忆。
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百年风云一闪而过,多少往事都随那莽莽沧海滚滚东流去,但甲午国殇的奇耻大辱,却是刻在中国人心头的一道百年未遇的剜心之痛。
千年梦碎、百年抗争,千年梦醒,百年奋斗。今天的世界已非甲午年之世界,今天的中国更非甲午年之中国。
知耻者勇、善败者生。
“从甲午失败到抗战胜利,历史走过了半个世纪。中国当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夺取胜利呢?”
这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只要这世上狼烟犹在,只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在路上,这些追问就永不过时。
除此之外,岛上尚有制造局、铁码头、船坞、学校、操场、马路等遗迹。刘公岛、日岛及威海陆地南北两岸海岸炮台和陆路炮台保存尚属完整。1977年,北洋海军提督署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刘公岛对外开放,提督署整修一新,每年前来凭吊游览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
![]()
回到大门口,看到了丁汝昌的后人在签名售书......
历史在这里沉思......
——2018.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