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端午游威海——定远舰景区(“威武定远”舰体内部构造展示)
军官餐厅/议事厅:“定远”舰的军官餐厅位于军舰舰尾主甲板下,是舰上中、高级军官的用餐场所,同时也是舰上军官们日常的会议室、起居室,在战时还可以临时当作手术室使用。(场景再现的是甲午战争前夕,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上,枪炮教官英国人尼格鲁士与北洋海军军官交谈时的场景。据不完全统计,从北洋海军初创到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先后正式聘用的洋员有100人之多,主要来自英、德、美等西方国家。)
刘步蟾(1852-1895):字子香,汉族,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清末海军将领、北洋水师右翼总兵。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被送往英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回国后,由李鸿章推荐,升游击,会办北洋草房,协助制定海军军制、营规。1882年赴德国购领船舰,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
步枪架:19世纪的军舰上,为了维持舰内秩序,保证士兵遵守纪律,通常不允许士兵随身携带轻武器。除军官可以拥有随身的佩剑、手枪外,步枪多集中存放,主要供舰上的洋枪队(海军陆战队)使用。“定远”舰所配备的步枪主要是德国毛瑟单发步枪,存放在指定位置的“洋枪架”上。
公事房......
再下一层,可以看到"定远"舰的动力设备和各种舱室......
威武定远: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初的“定远”舰,是当时世界最新式的一等铁甲舰,凝聚了同时代军舰技术的精华,其中位于军舰主甲板之下的动力系统尤为突出,是“定远”舰的心脏部位。
“定远”舰的厨房......
"定远"舰蒸汽机构造原理: "定远"舰安装有两台伏尔铿厂制造的卧式三缸二级膨胀反向连杆式蒸汽机,设计功率6000马力(实测6200马力),双轴双桨布局,单桨直径5米。单台蒸汽机3000马力,主要由:高、低压缸、配汽室、机座、活塞杆(挺杆)、十字头、滑板、连杆、曲轴、史蒂芬森滑环、盘车机、冷却水抽水泵、冷凝水水气泵、冷凝器等部件组成。两台蒸汽机左右横跨舰体镜像布置,汽缸朝向舰体内侧,采用了反向连杆式设计,缩短了整个传动距离,以解决主轴的布局问题。
“定远”舰弹药舱构造说明:“定远”舰的弹药舱位于46号肋骨和52号肋骨之间,总长7.5米。由横幅壁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部为弹药舱,后部为发射药舱。弹药舱壁用厚6毫米铁板建造,用50毫米厚柚木板做内衬板,最内层舱壁用25毫米厚白松板,弹药舱顶板也采用双层板结构,各厚90毫米,用橡木或柚木。弹药舱地板使用橡木,发弹药舱地板用铅板。弹药提升口装有水密门。
“定远”舰在海战中使用过的炮弹种类,“穿甲弹”和“榴弹”当时被称作“实心弹”和“开花弹”。其中4倍径开花弹在黄海海战中重创了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
定远舰中部纵剖图......
煤炭舱......
洗浴室......
“定远”舰轮机舱:十九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蒸汽机、钢铁装甲、后膛炮等新技术不断被各国海军引进。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定远”级铁甲舰配备2做三汽缸二级膨胀卧式蒸汽机和8座锅炉,双轴推进,螺旋桨单个直径5米,试航时测得功率6200匹马力,航速14.5节,煤舱最大容量1000吨,续航能力4500海里/10节(1节=1海里=1.852公里)。动力系统由锅炉、蒸汽机、传动轴、螺旋桨四个部分组成,整套系统重达1060吨。
机械修理舱......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后,清王朝着手重建海军,添置舰船装备,重开海军教育。先是于1905年完成南北海军统一,又在清末新政的大潮中,于1910年成立海军部,领导全国海军建设。然而由于政治黑暗,加上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国力衰落,清末海军的发展十分缓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末海军全军种起义,加入革命军。
甲午战争后清末海军的主力舰“海天”、“海琛”号巡洋舰。
进行环球访问时在纽约的清末海军水兵。
清末海军部大臣载洵等考察欧洲海军。
辛亥革命中参加光复南京的革命军。
内战分裂,歧路彷徨: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国内陷入军阀纷争的乱局,民国海军也四分五裂,互相攻讨。直到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民国海军才获得短暂的喘息发展。随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海军投身于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最终迎来了伟大胜利。
民国海军部
奉系军阀的东北海军舰船
北伐战争胜利后中国海军新造的“咸宁”军舰
抗日战争中战沉在长江边的民国海军“平海”巡洋舰
抗战胜利时中国海军受降的日本军舰
![]()
![]()
浴火重生,挺立潮头: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八路军部队中诞生了海防、海军部队,与日伪军展开斗争。解放战争中,以国民党起义舰艇作为装备基础,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成立,后来被定为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的纪念日。
浴火重生,挺立潮头: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八路军部队中诞生了海防、海军部队,与日伪军展开斗争。解放战争中,以国民党起义舰艇作为装备基础,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成立,后来被定为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的纪念日。
新四军海防部队
刘公岛汪伪海军起义旧址
解放战争中起义的国民党海军重庆号巡洋舰
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一周年纪念大会
人民海军诞生地——江苏泰州
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华东海军
![]()
改革强军,走向深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海军不断发展壮大,彻底改变了中国有海无防的旧面貌,逐渐走向多兵种协同,由黄水近岸迈向蓝色大洋,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巩固海洋国土,实践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坚实力量。
改革强军,走向深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海军不断发展壮大,彻底改变了中国有海无防的旧面貌,逐渐走向多兵种协同,由黄水近岸迈向蓝色大洋,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巩固海洋国土,实践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坚实力量。
国产第一代导弹驱逐舰
国产第一代核动力潜艇
执行远洋航行任务的海军舰艇编队
“辽宁”号航空母舰
北洋海军甲午殉国将士名录......
北洋海军甲午海战阵亡将士名录来由:1894年甲午丰岛、大东沟海战之后,北洋大臣李鸿章曾将海战阵亡将士名录报送清廷,请求赐予抚恤。后因几经战乱、社会动荡,这份名单到了民国初年已遗失不可考。1918年民国北京政府海军总长刘冠雄(原北洋海军“靖远”舰帮带大副)为铭记先烈,在海军内广泛征求甲午烈士名单。在海军部纂官池仲佑等汇集的人名基础上,综合“应瑞”、“通济”、“楚观”、“楚有”、“湖隼”、“江元”、“建安”、“辰”、“建中”、“利通”等十艘舰艇甲午老兵回忆上报的名单,综合成了今天所知的北洋海军甲午海战阵亡将士名录。
“楚有”舰就征求殉国将士名录一事向海军部所做的呈报
民国海军部收集整理的北洋海军阵亡将士名录底稿
丁汝昌(1836—1895)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海军提督。安徽合肥人,原名先达,也作禹亭,号次章。祖先明初从凤阳迁居庐江,同治四年(1865)迁居巢县汪郎中村。丁汝昌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归顺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1879),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光绪七年(1881)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来援的希望破灭之后,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刘步蟾(1852-1895):字子香,汉族,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清末海军将领、北洋水师右翼总兵。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被送往英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回国后,由李鸿章推荐,升游击,会办北洋草房,协助制定海军军制、营规。1882年赴德国购领船舰,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
邓世昌(1849-1894):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菲里奥·诺顿·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1860-1897):美,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中法战争期间来华,先后在天津水师学堂,威海水师任职。甲午海战期间,作为“镇远”号大副与中国海军一道,参加了“大东沟海战”同当时中国海军官兵一道,奋力抗击日本联合舰队,身受重伤。随着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他回到M国,终日奔走于M国当时各大舆论交流所在,到处演讲,叙说中国舰队的英勇作战。为“中国舰队”在西方遭受的不公正的舆论所愤慨。1897年2月12日,也是丁汝昌,杨用霖,在刘公岛自杀的2周年纪念日,在医院愤恨自杀。
说说马吉芬此人:
1897年2月12日,一位名叫马吉芬的美G人在医院愤恨自杀。在马吉芬入殓时,人们惊奇的发现,他身着北洋海军军官制服,棺材上覆着一面黄龙旗,墓碑上则同时雕刻着中美二国国旗──黄龙旗还压在星条旗之上。
现如今,马吉芬的墓志铭上这样写着:“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勇士。”(This tablet
is erected in memory of a Brave Man who loved his own but gave his
life for an alien flag.
)而墓碑的基座上,则刻着他殊堪玩味的临终忏悔词:“一颗破碎的和忏悔的心灵,哦,主啊,希望不要轻视我。”请允许我谨以这简短的语言,以一个感激的国家和个人的名义,献给您!用以感激您为国家而做出的光荣、忠诚而又可敬的服务,请允许我代表整个国家和民族表达对您的感激之情,是您在我们民族最虚弱的时候给予我们支持与帮助。
而1895年2月12日,也是两年前的这一天,马吉芬敬重的中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一位枯瘦的中国老人,以及好友“镇远”舰管带杨用霖殉国。这是巧合,还是马吉芬的刻意?我们现在只能猜测,可马吉芬这个人对于北洋水师的感情却是真实的、深厚的。
初来中国,李鸿章的面试:在马吉芬学了一身海军本领快毕业的时候,美G国会通过了一项对马吉芬未来影响很大的法案,规定只有当军舰上有缺员时才将学员递补上去。作为补偿,马吉芬得到了一千美元安置费。六年下来马吉芬到手的只是一千美元,何况自己还在最好的海军学院里学习过。这让他觉得在国内无法将学识付诸实践,自己一定可以去到国外找找机会。而此时中国清政府和法国之间的东京湾战争(即中法战争,西方将南海的北部湾称为东京湾)爆发了。马吉芬当即决定,与其荒废了学业,倒不如到黄龙旗下的部队去服役。可就在1885年4月1日,马吉芬在前去中国的途中就听到了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向总理衙门的电报中表示决心议和。这自然是马吉芬最不愿看到的事,战争结束后他极可能无用武之地,加之他手头的一千美元已经用得差不多了,甚至连买回程的船票都不够,此时的他真是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4月7日,他找到美G驻天津副领事,让他转递自己的求职信给李鸿章;在听说他乘坐轮船的船长要去见李鸿章后,他又千方百计地跟去,就这样,马吉芬终于得以来到直隶总督衙门,见到了这位权倾一时的李中堂。
当时的李鸿章正是洋务运动的首脑人物,其性格直率而高傲,见了年轻的马吉芬就开门见山地问:“你为什么来中国?”
“我希望进入中国的军队服役作战。”
“你想如何进入呢?”
“我希望您能给我一个职务。”
“我可没有什么位子可以给你。”
“我想您会有的,我不远万里从美G赶来就是为了谋求一个职务!”
“你准备要什么工作?”
“我希望指挥新购的鱼雷艇加入长江的防卫舰队。”
马吉芬这里提到的鱼雷艇或许是北洋刚刚向德国购买的“乾一”、“乾二”号鱼雷艇,难以想象初到中国的马吉芬竟会如此消息灵通。或许是他提到的鱼雷艇正合李鸿章当时这个鱼雷迷的胃口,中堂的态度有些生变了,他表示可以给他一个工作,月薪100两,但马吉芬当时只有24岁,李鸿章觉得他太年轻,便让他先参加一个天津水师学堂的考试,再考虑是否录用。马吉芬的考试整整进行了一天,他写了15页纸,内容涵盖船舶驾驶、枪炮使用、导航、航海天文学、代数、几何学、球面三角学、二次曲线、其他函数曲线以及积分运算等各门学科,虽然他大概只答对了五分之三,但考官仍对他的成绩很满意,并表示会告知李鸿章。过后没多久,马吉芬就成为了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的外籍教习,也是唯一能同时教授船舶驾驶和枪炮使用的人,这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美G人还负责传授领航和航海天文学知识,同时还要训练陆军和炮兵的学员教他们如何筑防。这份职业带给马吉芬1800美元的年薪,聘期3年。因此,中日甲午海战中有很多军官都是他的学生。这一时期的马吉芬,心里一直盘桓着他的“曲线就业”梦想,有人后来查阅并翻译了他给家人的一些信。信中,他多次表达用在中国海军工作的资历来换取进入美G海军的资格。毕竟马吉芬自己的祖国还是美G。
在马吉芬从教的10年中,提职加薪,他不曾在购买军火时吃过任何回扣,这点与当时的一些中国军官不同。因此他具有了极好的名声,中国人对他的信任可以从各种重量级的委派上看出来:他曾带领一组中国官兵前往英国造船厂验收订制的军舰,他建议在威海创办一所新型水师学堂也被李鸿章和丁汝昌接受,并委以威海水师学堂的总教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