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端午游威海——甲午风云之定远舰(外景)
6月16日下午,老公办完事已经下午了,于是决定先来到刘公岛边上的新建景区——定远舰景区参观游览......
威海“定远”舰景区位于威海市中心繁华地带,主体景观为按原貌复制再现的清末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就在这艘战舰上指挥战斗。历史上的“定远”舰,是19世纪工业文明的产物,因为武备强大、防护完善,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遍地球一等之铁甲舰”,见证象征了中国海洋上一段辉煌的往事。这艘军舰又因浓浓的甲午风云,和在甲午海战中的不屈表现,赢得了“永不沉没的‘定远’”之称,成为国人心目中的一座海上图腾。为纪念这段历史,2004年,中国方面开始建造定远舰的一比一复制品。工程于5月开始,威海港及当地企业威高集团投资5000万人民币,秦皇岛瑞星船务工程负责,严格按照当时的规格仿造。纪念舰于9月13日建造完成并下水,至2005年4月16日驶往威海港,当日也进行了海祭仪式,纪念甲午战争中抗击日军的北洋水师。现时这艘仿制品停泊于威海港作为水上博物馆,展出定远舰、北洋水师及甲午战争等内容。
复制的“定远”号纪念舰,外观与历史原舰完全相同,舰上各种武器装备一一复制,齐全逼真,许多著名的历史场景也都纷纷还原再现,如临其境。全舰分为上下五层,其中甲板上三层为武器装备,舱内两层为历史展厅。在军舰的内部,能看到当年海军官兵居住、工作的场所,西式军官餐厅、中式厨房、军医院以及军官生活区域等为游客一一再现,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一个多世纪前北洋海军官兵的真实生活。
停泊在威海湾畔的这艘“定远”舰,是全亚洲第一艘按原型1∶1完整复制的清代军舰,其外观与历史原舰完全相同,再现了历史上“定远”舰的风采,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独特的景观和历史场景受到影视界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国内知名海战、舰船影视基地。
定远舰是清政府花费近170万两白银向德国订造的一艘战舰,是当时世界海军中罕见的大型铁甲舰,其装甲厚,吨位大,炮火重,利于防御,号称“第一铁舰”。该舰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制造,1883年11月28日下水。
1894年9月17日,以“定远”、“镇远”为首的北洋水师主力在黄海大东沟海域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主力进行了一场决战。“定远”舰中弹159发,“镇远”舰中弹220发,“定”、“镇”二舰的装甲和炮塔护甲上的弹坑没有超过102毫米的,显示出二舰的顽强生命力。1895年2月5日凌晨,“定远”舰在威海保卫战中,遭日本海军鱼雷艇袭击,丁汝昌下令趁军舰尚未沉没前驶往刘公岛南面搁浅,利用舰炮,增强东口的防御力量。丁汝昌被迫撤离“定远”,移驻“镇远”指挥。10日下午,丁汝昌、刘步蟾命令用水雷将搁浅的“定远”炸毁。
儿子大三了。二十多年来,我们的足迹基本踩遍了沿海省市。中国的近代史也就随着我们的脚步渐渐展现在眼前。跟着课本去旅行,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历史和自然的变迁,是我的教育理念......
定远号铁甲舰是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海军舰队——清末北洋舰队的旗舰,也是中国最早的战列舰,因其吨位大、装甲厚、主炮火力猛,历史上曾被誉为“遍地球一等之铁甲舰”、“亚洲第一巨舰”。
![]()
沿着走廊向景区走去,沿路的栏杆上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中国海军的历史......
![]()
![]()
![]()
![]()
![]()
![]()
![]()
![]()
![]()
![]()
![]()
![]()
![]()
![]()
登上了复制的定远舰甲板,恍若跨越时空,百年往事历历在目,甲午英雄的故事、铁甲巨舰的雄风、黄海大战的惨烈、亚洲第一的强国梦......
军舰本身,完全依据历史资料按1:1比例进行复制建造,最大程度再现了历史原舰的风采。甲板上各类武器、设施一一展现、齐全逼真,扑面而来的铁舰雄风,仿若走入19世纪军舰的独特世界,于细微处感受波澜壮阔的甲午风云。军舰内部,围绕“定远”舰、甲午海战布置了2层主题展馆,并有选择地复原再现了一批“定远”舰舰内历史生活场景。
沿着走廊向景区走去,沿路的栏杆上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中国海军的历史......
登上了复制的定远舰甲板,恍若跨越时空,百年往事历历在目,甲午英雄的故事、铁甲巨舰的雄风、黄海大战的惨烈、亚洲第一的强国梦......
游览线路:甲板,主炮——下一,历史展厅——下二,历史展厅
舰载鱼雷艇: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艇体钢制,排水量15.7吨,艇长19.7米,宽2.59米,吃水1.07米,蒸汽动力,马力200匹,航速15节,装备2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搭载2枚黑头鱼雷。特点是体积小,航速高,机动灵活,隐蔽性好,攻击威力大。
通风筒:主要用于机舱及锅炉舱通风,进风筒与出风筒对称布局两弦,便于舱室里的空气形成对流。上方风斗可根据需要而转向。下方开口用于将锅炉舱内的煤渣提升到甲板上倾倒。
从这里进入舱内的展厅......
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英国阿姆特朗公司生产,炮重235.5公斤,弹重1.5公斤,射速每分钟20发,射程4575米。主要性能是近距离攻击敌方人员,海战时防御高速逼近的敌方鱼雷艇。
150mm克虏伯1880式后膛炮: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口径150毫米,炮重4.77吨,弹重51公斤,射速每分钟1发,有效射程11000米,配备实心穿甲弹和开花弹爆破弹。
指挥台......
![]()
![]()
人力舵轮:用以改变和保持航向的备用舵轮,由直径1.9米的3个轮盘串联而成。当主舵轮发生故障时,需由6名身强力壮的水兵转动手轮驱动水底巨大舵叶,操纵军舰航向。执行操舵的水兵必须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一级水手,俗称舵工。黄海海战中有2具舵轮被日舰炮弹命中击毁,另外1具被日军掠夺回国改制成咖啡桌。
人力舵轮:用以改变和保持航向的备用舵轮,由直径1.9米的3个轮盘串联而成。当主舵轮发生故障时,需由6名身强力壮的水兵转动手轮驱动水底巨大舵叶,操纵军舰航向。执行操舵的水兵必须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一级水手,俗称舵工。黄海海战中有2具舵轮被日舰炮弹命中击毁,另外1具被日军掠夺回国改制成咖啡桌。
37mm哈乞开斯无管速射炮:英国阿姆特朗公司生产,口径37毫米,炮重209公斤,弹重0.5公斤,射速每分钟60发,射程2778米。主要性能是近距离攻击敌方人员,海战时防御高速逼近的敌方鱼雷艇。
备用指挥台:位于尾楼甲板,是舰上的辅助指挥场所,功能与舰桥甲板上的露台指挥台类似。台上安装1座导航用标准罗经。当使用人力舵轮航行时,临时充当主要指挥功能。
75mm克虏伯舢板炮: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炮重750公斤,弹重5.85公斤,射程4000米。岸舰两用,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炮架。这种火炮主要是为海军陆战队上岸使用,也可根据需要临时布置在军舰的适当位置。
火轮舢板:又称小轮艇。舰上搭载1艘,木质艇身,蒸汽动力,具有较好的适航性能,主要作为交通艇使用,也用于拖带无动力舢板、驳船。
远眺威海卫港口......
可以看到去往刘公岛的码头......
舢板(对面白色):无动力木质结构,欧式艇型。有专门的艇架或吊杆收放,主要充当交通艇、救生艇等使用,舰上携带多艘。
北洋海军军歌:歌词内容:宝祚延庥万国欢,景星拱极五云端。海波澄碧春辉丽,旌节花间集凤鸾。
1888年,北洋海军于威海刘公岛正式成军。依据《北洋海军章程》建立仪仗队和军乐队,宣誓国威与军威。军乐由总理海军衙门颁定,歌词疑为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譞拟写,共四句,表达了北洋海军开放包容的外交态度。军歌甲午战败后失传,2012年在英国被发现。
军歌自甲午战败后,便湮没在历史中。直到2012年,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到英国寻访甲午档案时,在英国的外交档案馆资料中发现的北洋军歌,资料的军歌是用中文写成,同时还配有五线谱。经过对原曲谱的整理后,海军政治部文工团音乐家雪野老师按照现代方式进行了谱曲。
当时清朝在英国定制军舰,派遣留学生到英国学习海军知识,两国海军交往比较频繁。根据相关海军礼节,在一些特定时候需要演奏两国的海军军歌,因此北洋海军军歌的这份档案中还详细标明了五线谱,就是为在演奏时使用。北洋海军军歌的被寻回后曲调和1906年清朝陆军部颁布的陆军军歌《颂龙旗》的曲调一致。这首军歌应是当时北洋海军军内广泛传唱的,只是因为甲午战败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活着的北洋人流散各地,才让这首军歌湮没于历史之中。
有关北洋海军军歌在国内的文献资料中鲜有记载,目前国内关于北洋海军军歌的记录出现在《北洋海军章程》中。在《北洋海军章程》第九节中,对国乐和军乐有简单的要求。章程规定:”国乐“——凡兵船有时应奏行军国乐,须用中国乐器,其乐章由海军衙门撰拟,通行樽办。”军乐”——铙歌、凯歇向无定章,听提督随时拟用。其中铙歌也泛指军中乐歌。从章程的规定中可以发现,当时只是把军乐仿照西方海军,作为一种礼节上制度安排,国家也并未做统一的安排。在英国发现的北洋军歌档案上没有注明作者、编曲为何人。军歌的作者凭目前的资料还无法考证出来。
在《北洋海军章程》中,对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人员配置的规定中,除了在额定的329人外,舰上还有数量不等的海军陆战队以及军乐队。军乐队大都由十六七岁的孩子组成,被称为乐童,他们使用中式的乐器来演奏国乐、军乐、凯歌。黄海海战时,这些英勇的孩子大都奔忙在弹药库通往各个炮位的道路上,搬运弹药。而根据丁汝昌留下的信稿显示,为这批乐童还配备了专门设计的制服。但乐童并不在北洋水师的定额编制内,因此在北洋海军的军服制度中还没发现相关的设计规章。这首军歌见证了当时北洋海军开放、包容的外交态度,不应该让它就此消失,从这首歌中也能够发现,北洋海军建军时的那种气魄和精神,是一段很有价值的历史细节。
定远号战列舰:“定远”号战斗舰/一等装甲舰(steel battleships)造价620万马克(折合37万英镑),属定远级战斗舰,由清朝委托德国坦特伯雷度(该地二战后划归波兰,现名什切青(Szczecin))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的7000吨级的一等铁甲舰。分别为定远号及镇远号,为大清国北洋舰队的主力舰。1881年开工,同年12月28日“定远”舰下水,次年11月28日同级“镇远”舰下水;“定远”、“镇远”两舰于1884年竣工,定远舰花费约140万两白银,镇远舰花费约142万两白银。当时的英国大使威尔玛就指出,这两艘铁甲舰在当时的价格已经算是很便宜了。德国政府出于一方面刺激重工业,一方面增加德国在远东的政治影响力,而拿下这个订单。(季南《英国对华外交》)。1885年二舰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同年一起在德国购买的还有一艘2440吨巡洋舰济远舰,性能远不及“定远”、“镇远”两舰,造价却占到前者的将近一半,68万两白银。在造舰合约中,原本订明除舣装外在完工后运付中国,但受中法战争影响,德国需保持中立,所以在战争结束后才运付。定远号于1885年10月服役,并成为大清帝国北洋水师的旗舰。
“定远”,在西方又被称为“萨克森”改进型军舰。定远和镇远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二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335吨或7430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动力为两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8座圆式燃煤锅炉,功率6200,航速14.5节(“镇远”为7200马力,航速:15.4节),续航能力4500海里/10节,配有照度为8千支烛光与2万支烛光的探照灯各一具,由3台发电机(“镇远”为2台发电机)提供70千瓦的电力。装甲总重为1461吨,铁甲堡水线上装甲厚14英寸(365mm),水线下装甲厚12英寸(305mm),305炮座装甲厚304mm,炮盾厚15mm,司令塔装甲厚203mm,煤柜载煤量700吨,最大载煤量1000吨,编制329-363人,管带为总兵衔。
定远舰武器装备:
主炮:定远号装备有德国克虏伯305mm后膛炮4门(左舷右舷各一座双联装炮塔,水压动力,每门炮重31.5吨,25倍口径)。
副炮:克虏伯150mm后膛副炮
2门(艏、艉各一门,每门炮重4.75吨,35倍口径)、75mm克虏伯炮4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
8门、57mm、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
各2门,14吋鱼雷发射管3具(两舷各一具、舰尾一具,备有21枚鱼雷),加上主炮总炮数22门,与镇远舰相同。
舰载鱼雷艇:此外两舰各装备舰载鱼雷艇2艘(一说3艘),分名为“定一”“定二”、“镇一”“镇二”,排水量16吨,艇长19.5米,110匹马力,航速15节,装备1门37mm哈乞开斯炮、2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艇艏左右各一),4艇在威海卫保卫战后期都随同“左一”逃跑,“定一”在威海西海岸搁浅,被日艇拖出后,在阴山附近海面被风浪击沉;“定二”、“镇一”逃至烟台附近搁浅,后自毁;“镇二”被击中在刘公岛铁码头附近沉没,后被日军捞起编入日本舰队,改名为“第二十八号”。
使用情况:在造舰合约中,原本订明除舣装外在完工后付运中国,但受中法战争影响,德国需保持中立,所以在战争结束后才付运。定远号于1885年10月服役,并成为大清国北洋水师的旗舰。在甲午战争前,定远号曾出访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等地,日本方面一度为这艘强大战舰所震慑。
在大东沟海战中定远舰开炮时洋员马吉芬回忆曾和丁汝昌一同站在炮口附近突遇冷不防开炮,被炮风震倒,但在翻译时被随意翻成了“与此桥齐飞”,长期地造成了定远的飞桥腐朽不堪的错误说法。后来马吉芬还与汉纳根在“飞走的”飞桥上开香槟,而且定远主炮为露天炮罩,飞桥要是飞走,那么火炮必然损坏。
建造过程:1880年(清光绪六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李凤苞向德国坦特伯雷度的伏尔铿造船厂订造,
并派刘步蟾、魏瀚、陈兆翱、郑清廉等驻厂监造,该级舰设计时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等铁甲舰——英国“英弗来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二舰的优点,为“遍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自为二舰命名,“定”、“镇”二舰和“济远”舰为同批建造,本应于1884交付中国,但当时正值中法开战,德国因中立而延缓交舰,直到1885年中法议和后方将交付中国,三舰悬挂德国商船旗由德国水兵驾驶护送于1885年10月底抵达天津大沽口交付中国,其中“定远”舰成为北洋水师旗舰。1886年8月北洋水师“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在停泊日本长崎补给、维护时(据推测是为铁甲舰例行上油,以防锈蚀,当时因中国尚无可以容纳铁甲舰的船坞,所以只得前往日本),“定”、“镇”二舰的坚甲巨炮引起日本朝野一片恐慌。13日、15日中国上岸休假的水兵因嫖妓和购物与日本人发生争斗,造成多人死伤,后在中国的外交、军事压力和西方列强的调停下,以互赔损失告终,史称“崎案”。自此之后日本便下定决心以“定”、“镇”二舰为假想敌,制造了所谓的三景舰。
两舰均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海战中日本舰队旗舰“松岛”被“镇远”舰主炮命中,引发大火而丧失战斗力,被迫退出战场。但由于北洋水师是突然遇敌,准备不足,“定远”、“镇远”弹药匮乏,在海战中未能充分发挥战斗力。二舰又参加了其后的威海卫保卫战,1894年11月14日“镇远”舰在进港时因不慎触礁受伤,又由于旅顺船坞被日军攻占而无处修理,已不可能出海作战,管带林泰曾于次日夜引咎含恨自杀。“定远”舰于1895年2月4日夜被突入港内的日军“第九号”鱼雷艇偷袭受伤,9日“定远”被日军由占领的炮台炮火击中受重创,次日“定远”舰被自爆,2月17日“镇远”舰被日军掳去编入日本舰队仍名“镇远”,成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战斗舰,曾参加日俄战争及明治33年在神户举行的海上观舰式大校阅,1898年被定为二等战舰(日语中“战舰”即为战斗舰、Battleship之意),1905年12月改一等海防舰,1911年4月1日除籍做为武器靶舰,1912
年4月6日出售拆解,指挥舱中的陈设炮、大清海疆图等交付日海军部纪念馆保存,所遗铁锚、铁链被日本政府陈列于东京上野公园。
抗战胜利后日海军部精品陈设均被美军缴获,其中“镇远”舰指挥舱陈设炮、海疆图、日本海军部甲午海战胜利图片以及日本投降签字照片文本等重要文物现均收藏于美国亚洲文化学院历史博物馆,其余受尽屈辱的“镇远”舰遗物于1947年由招商局“飞星”和“隆顺”轮船分两批接回祖国。
黄海海战: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北洋舰队主力在丁汝昌率领下出海巡弋,寻找日本舰队决战。丁汝昌的旗舰是“定远”号战斗舰,北洋舰队从威海基地出发,1894年9月13日,北洋舰队主力来到了旅顺,一路上没有发现日本军舰。
1894年9月16日,北洋舰队护送运兵船向辽宁大东沟进发。在到达大东沟后,运兵船上的陆军部队上岸。北洋舰队主力舰船在大东沟外锚泊地停泊。9月17日上午10时,日本联合舰队先头部队在黄海海面上发现了一团黑烟,日军判断是北洋舰队的军舰,便排成单列纵队,准备迎战北洋舰队。
停泊在大东沟外锚泊地的“镇远”号战列舰发现有12艘日本军舰正向锚泊地驶来,立即作了报告。丁汝昌接到报告后,命令北洋舰队由停泊队形变化成雁队形,北洋水师以5节航速向南迎战日本联合舰队。这样,中日两支舰队一纵一横相遇。这时相距甚远,旗舰定远舰发出抓紧午饭的命令。而日本联合舰队新兵较多,命令士兵可抽烟提神,打消大战来临前的恐惧。
12时50分,中日舰队相距5300米,这时定远舰右主炮塔305mm口径巨炮首发第一炮,可惜第一炮没有命中日本军舰,落在日舰前方不远的海面。史学界曾一度有一种说法,称定远的舰桥因年久失修而被震塌,导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从舰桥上摔下摔伤。其实,这种说法出现在当时定远舰上的洋员戴乐尓《我在中国海军三十年》的回忆录中,因为其人与定远舰舰长刘步蟾有矛盾,故借此污蔑刘步蟾,而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事后写给上司李鸿章的报告说自己是烧伤而非摔伤。
在火炮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一般采用三发试射、修正定位的方法。北洋舰队利用重炮射程远的特点,先发制人,力争战场主动。5分钟后,日旗舰松岛舰320mm口径炮塔被定远150mm口径舰炮击中,两名日军炮手负伤。接着,定远舰又连中松岛舰,北洋其他各舰也以主炮猛轰日本联合舰队本队6舰。
日本联合舰队由于射程比北洋舰队短,冒着弹雨向前迫近。12时52分,松岛舰在离北洋舰队3500米处开炮迎击。12时55分,日舰严岛舰开炮,第一游击舰队吉野舰开炮射击右翼最弱的超勇舰和扬威舰,12时58分,日舰桥立开炮。13时日舰千代田开炮。
日本舰队改变了战法,集中火力攻打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日舰摧毁了定远舰的信号装置,破坏了旗舰与其他军舰的联络手段。然后北洋舰队信号手人数不足,加上各舰信号理解能力不可靠,各舰行动不能一致。由于北洋舰队中的超勇舰和扬威舰是旧式巡洋舰,非铁甲舰,航速慢,火力弱,在日舰第一游击舰队猛攻下,燃起大火。由于这两艘舰内部隔舱俱为木结构,难以扼制火势蔓延。13时30分,超勇舰沉没,其姊妹舰扬威重伤。扬威舰在前往浅水区自救时,被高速逃跑的济远号穹甲巡洋舰拦腰撞上,不久后沉没,其舰长林履中悲愤自杀(对济远是否撞沉扬威,史学界曾有过争论,经海军史学会会长陈悦先生的考证,证实了这种说法)。14时40,清朝军舰平远舰,广丙舰和4艘鱼雷舰前来参战。
左翼,北洋舰队猛攻日本弱舰赤城,13时25分该日舰舰长被炸毙。14时日舰比睿、赤城陷于北洋水师的合围之中,分别起了大火。随后又猛攻日舰西京丸。期间前来参战的鱼雷舰福龙号先后近距离向西京丸发射3枚鱼雷,由于当时鱼雷武器尚不成熟(那时海军所使用的鱼雷定深是在基地工厂完成,鱼雷艇不具备临时调整定深的可能性,所以鱼雷入水过深没有命中日舰。),未能击中西京丸。随后西京丸得以逃脱,单独返回日军锚地。其间,清朝自造的平远舰先后击中日旗舰松岛。15时5分,定远舰中弹舰腹起火,致远舰为了保护旗舰在旗舰前方迎敌,造成被日舰围攻。定远舰得以顺利灭火,而致远舰受到重创。15时30分,致远舰下水线左右弦各有10英寸和12英寸大洞,军舰随时可能沉没。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撞沉日主力舰吉野舰(吉野舰航速可能超过23节,而致远航速仅仅18节,而这点邓世昌是清楚的,所以他不太可能做出这种愚蠢的决定,致远舰沉没是因为军舰在前进时,被吉野舰命中鱼雷管,引起鱼雷爆炸,而导致沉没的)。15时30分,镇远舰2发炮弹命中日旗舰松岛4号炮位,引起堆积在甲板上的弹药大爆炸,松岛舰一片火海,失去作战能力,旗舰移至日本自造的桥立舰。随后济远舰自行驶出战场,广甲舰效仿。然后靖远舰、经远舰、来远舰因火势而退去。16时16分,平远,广丙因伤退出战场。日本第一游击舰队由于航速很快,追击靖远舰、经远舰、来远舰,17时30分,经远舰被击沉。在经远舰与敌相持时,靖远舰、来远舰得以灭火堵漏,向定远舰、镇远舰靠近,随后平远舰,广丙舰也归附过来。17时45分,所剩的日本联合舰队本队5艘战舰撤退,北洋残余6舰追击一阵,就退回旅顺港,激烈了5个多小时黄海海战又叫大东沟海战----海战史上铁甲舰队的首次决战就这样悲壮地宣告结束。
战舰结局: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卫军港,在后来威海保卫战中,定远舰不幸被日军鱼雷艇偷袭成重伤搁浅,定远舰只能充当浮动炮台,同时被击沉的还有装甲巡洋舰来远号和北洋水师练习舰威远号,在被偷袭后,定远舰用舰艉150毫米克虏伯副炮还击,击毁了日军前来偷袭的“第九号”鱼雷艇,这也是甲午海战中唯一被北洋水师击沉的日军军舰。最后丁汝昌下令由北洋水师自行炸毁定远舰,以免资敌,最终定远舰的残骸被攻占了威海卫的日军拆卸带回日本。在福冈有一座“定远馆”,是用定远舰的遗物建成的,这也是定远舰现存遗物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另外,在佐世保海军公墓中保存有一枚定远舰305毫米主炮的炮弹。而定远舰的同级姊妹舰镇远舰于1894年11月14日进港时不慎触礁受伤,又由于旅顺船坞被日军攻占而无处修理,已不可能出海作战,管带林泰曾因此引咎自杀
。镇远舰之后在刘公岛被原先的大副后来的管带杨用霖修复好,于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缴获,屈辱地编入了日本海军,之前孤守刘公岛时在北洋水师主要将领都自杀前曾计划将镇远舰自沉,但是怕迁怒日本人而最终没有这样做。
日本防卫省至今保存了一套黄海海战中日本军舰受损情况图。这套图是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后,日方对参战军舰受伤情况所做的绘图记录,从中可看到:日本参战各艘军舰不仅都大量中弹,且几乎集中在烟囱、水线、舰尾等要害位置。说明北洋水师作战英勇,且火炮射术很准,但日本军舰一艘都没被击沉,这其中的原因,已不是北洋水师军人自身所能解释的。表面看,是北洋水师弹药效力低下,透露出的真正败因则是一支近代化海军没有一个近代化的国家和社会给他们支撑。
关于李鸿章拒战保舰的说法,李鸿章为什么在开战时不愿与日本舰队进行海上决战?以下史实或可说明原因:1891年夏,北洋舰队第二次访问日本时,北洋水师总兵刘步蟾即观察到,当时新添了松岛、严岛、桥立“三景舰”的日本海军火力已经超过北洋水师,他迅速告知丁汝昌、李鸿章“北洋水师购买军舰、更新旧炮已刻不容缓”,因此,李鸿章立即向朝廷上了一份十万火急的奏折,指出:“……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钟时可放至六十出之多,其力可贯铁数寸,实为海上利器,由此可见,李鸿章、丁汝昌、刘步蟾等海军将领完全清楚“战术火力决定海战胜负”这一常识,而黄海海战的失败结局,也证明了他们的判断力非常准确,这也解释了李鸿章为什么在开战时不愿与日本舰队进行海上决战、只想做“猛虎在山之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1、日方的炮弹发射数量10~20倍于北洋水师!根据现有的材料,北洋水师所使用的架射炮射速要远远低于日本的速射炮,而且当时大口径后膛炮发射药与炮弹是分离的,更加降低了定远镇远大口径架射炮的发射速度,以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12点55分开战后一小时内双方实际参战军舰为基准,经过反复计算后发现:清日双方100毫米主战火炮的理论发射数据为,日军联合舰队为46242发,北洋舰队为2368发,双方的射速比是18.76︰1。显而易见,对于双方整个舰队而言,日方的100毫米以上主战火炮发射量几乎是清方的20倍。
海战的核心是日军“第一游击纵队”4舰与北洋水师6舰的炮战,尽管日军“第一游击纵队”4舰与北洋水师6舰的总吨位之比是14784吨对14136吨,双方的100毫米口径以上主战炮之比是38门对28门,数量比为1.4︰1,看上去似乎相差不大。但经过详细计算发现,双方在关键的一个小时里“抡圆了打”,理论上的发射数量之比却是惊人的13990︰1248,射速比为11︰1。也就是说,日方的主战炮火力11倍于清方火力!
当天的14点22分左右,北洋舰队的“广丙”和“平远”两舰赶到时,“超勇”、“扬威”两舰已经被击沉,以后一小时内双方火力射速的理论数据为:日方可发射46242颗炮弹,中方可发射4080颗炮弹,火力射速比是10.89︰1,日方的军事火力依然是中方的10倍有余。尽管实战过程中双方的发射数量小于理论计算数,但双方火力悬殊的状况不会改变。北洋舰队的“超勇”、“扬威”两舰沉没后,日军的“第一游击纵队”4舰又先后同北洋舰队的“致远”、“济远”、“经远”、“来远”、“靖远”、“广甲”6舰缠斗。结果,北洋舰队两艘被击沉、两艘逃逸、两艘重创搁浅。
2、日海军炮弹的炸药威力是北洋舰队的炮弹炸药的100倍!日军不仅发射的炮弹数量十几倍于北洋水师
,而且炮弹的威力也远大于北洋水师。这秘密就在于双方炮弹用的“炸药”不一样,北洋水师用的是落后的“黑火药”,这是现代鞭炮用的火药(发射药是黑火药钝化之后的粟色火药,开花弹装药是黑火药
),而即使是这种装黑火药的开花弹装备也极少,大部分是当年购舰时英德船厂所随舰赠送的,北洋水师所配备的大部分还是不能爆炸的实心弹,这种实心弹弹体内常配以沙石增重(电影中出现的炮弹倒出沙子的情节就是出自这里,但是电影曲解了原意),是完全以自身重力和冲击力来攻击对方军舰。而日军所使用的炮弹全部为填装新式的“苦味酸”炸药的开花弹,其威力是“黑火药”的100倍。具体说,黑火药的威力只有硝氨炸药的10分之一,硝氨炸药的威力只有苦味酸的10分之一,也就是说1斤苦味酸相当于10斤硝酸氨或相当于100斤黑火药!由此可知整个舰队交战,北洋舰队损失5艘,而对方1艘未沉,就是情理中的事情了。北洋舰队击中日舰不少炮弹,就是打不沉一条,原因无他,炮弹威力太小了!
北洋水师成军之时,正是世界海军技术战术大发展大跃进的时代,可以说一年一个潮流,不亚于现代电脑更新换代的速度,蒸汽铁甲舰该如何用于海战,各国流派甚多,而军舰技术,火炮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北洋水师由于成军之后,因种种原因(满清视北洋水师为李鸿章这个汉人的武装),未再添一舰,至开战时已经与日本联合舰队的武器装备存在了训练无法弥补的技术差距,而开战后所采用的横队迎敌,也是根据所装备舰船的火炮配置所事先设计的,事实上,北洋水师的训练水平要远超联合舰队,这从双方火炮命中率即可见一斑,传统的观点总是笼统的从清朝腐败无能,体制落后解释,完全无视19世纪海军技战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北洋水师的官兵并未被公正的评价。
这里也成为历史影片的拍摄基地......
附:门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