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端午游威海——环翠楼公园

$
0
0
2018端午游威海——环翠楼公园

    时隔二十四年,再次来到了威海市区最古老的建筑——环翠楼前的广场,不禁感慨万千:韶华易逝,时光难留。但对于威海来说,却正年轻。二十多年过去,越来越美了呢......

    广场的正中央,是邓世昌的铜像。该铜像1985年建成,1986年9月16日,民族英雄邓世昌铜像在广场正式落成。雕像底座为高6米的船型大理石,形似“致远”舰首,其上为民族英雄、北洋水师将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和其爱犬太阳犬雕像。邓世昌身穿披风,表情深沉,双手按着长长的带鞘宝剑,十分威严。整座雕像全部为铜铸,高4.25米,重约3吨。
    雕像的背后,就是明代建筑环翠楼遗址了......

    环翠楼公园门前广场开阔,绿草似茵,游人如织。公园的取票点附近有一口水井,水井后面有一座碑,碑上写着“宝泉普济”四个大字。和中国的许多城市一样,许多市民来这口古井里取水。我一直觉得,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不仅仅是因为水质清冽,更是一种回忆和缅怀吧......

    好美的鲜花......
    老公的摄影技术,很是无语......

    参观环翠楼是免费的,在这间城市书房里取票......
    小小的书屋令人着迷,这才叫建设文明社会吧。令人惋惜的是,在这匆匆的时代中,又有多少人能停下自己匆匆的脚步,来一杯热茶,手捧一卷,静心阅读呢?......




 

    准备登楼了......

    半山腰的右侧,有小小的花园......

    威海环翠楼公园于1992年5月由威海环翠区人民政府筹资兴建,东广场建有民族英雄邓世昌的铜像,是威海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也是市民休憩、健身佳地。环翠楼公园位于威海市区的中心地带,占地20万平方米,是威海市区主要的园林风景区。它包括环翠公园和环翠楼广场两部分,因园内有古典式建筑“环翠楼”而得名。

    威海500多年前就有了环翠楼,大约100年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园。
    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后,大批英国人涌入威海,并在这里建起了洋房,修起了花园。英国人栽花无处不到,他们不仅在房前屋后建花园,而且在街边路旁以及公共空闲地带也种上花草。1904年,他们把花种撒向了位于坞口西侧的三条马路交汇后留下的三角空闲地带(现三角花园)。后来他们把这里进行了规划,绕三条边栽上了常青类灌木,使其成为一道由植物自然生成的篱笆墙,园内则栽种了引进的各种草木花卉。于是人们纷纷到这里赏花观草,不久,这里便很自然地形成了公园,这算是威海历史上的第一个公园。由于这里距原北洋海军的船坞较近,因而取名坞口花园。
    环翠楼公园是一处老公园,它的产生、生存与发展都与环翠楼有着密切的关联。最早的环翠楼是建在威海西边城墙上的一座小塔楼,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环翠楼只是一座塔楼,而不是公园。真正意义上的环翠楼公园形成时间是1931年。1930年国民政府从外国殖民者手中收回威海卫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先是拆除了东城门与北城门,整修加宽城内路面,开通了直通城里的维新路、统一路。接着又重建环翠楼,并在楼下划4.8公顷的土地修建公园。改建后的环翠楼顶楼为两层楼亭,前有64级台阶直通一楼大厅。楼上中堂供奉赵鹤龄、丁汝昌、邓世昌等先贤神位。门柱上的一副楹联,高度概括了修建环翠楼的初衷:胜地喜重光且来拾翠寻芳认取沧桑城郭;忠灵应不泯相期同仇敌忾还我锦绣河山。1931年7月环翠楼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
    环翠楼公园的建成为威海这座历史古城增添了新的姿色。但好景不长,这件由当时政府管理公署精心打造的城市精品,却被1944年12月一个夜晚的一把火烧得精光。肇事者是日伪军。那天晚上,在奈古山上沿城墙巡逻的一队日伪军,因受不了严寒的侵袭躲进环翠楼顶楼烤火取暖,结果木地板被点着。这群日伪军不去救火反而逃之夭夭。结果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很快木结构的屋顶被点燃……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环翠楼被完全烧塌,只有那12根矗立的水泥柱和随风飘散的青烟向人们诉说着刚刚发生的一切……

    精美的地砖......

    楼梯阶数众多,但坡度平缓,并不是很累。这里是环翠楼公园的中轴线,308级台阶造就了游客的最佳观赏角度在18°到45°之间,可以完整地欣赏环翠楼全貌。顺着中轴线向上看,正上方就是在绿树浓荫中若隐若现的环翠楼。低头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在中轴线的起点处是三级御路景观,分别雕刻着甲骨文字——天、山、海。在“天”字中融入了祥云、在“山”中融入须弥山、“海”字则用海浪水纹来构成,体现了威海山海相融、海天一色的城市风貌,同时也隐喻着前来游园的游客平步青云、步步登高。

    环翠楼:环翠楼始建于1489年,坐落在奈古山东麓,西负苍山,东眺碧海,南北分别与佛顶、古陌岭群峰相望。登楼可见“碧波浩淼于城东,绿翠掩映于四周,兼沧海山川之胜、水光山色之美”,遂以“环翠”名之。明代的环翠楼画栋雕梁,飞檐栈门,1931年改建,1944年被日军焚毁。环翠楼至今经过两次大的改建和重建。1978年威海市人民政府计划重建环翠楼,形成亭台、楼、廊组成的古典式建筑群,主楼三层,高 16.8米,楼顶为琉璃瓦覆盖,歇山式层檐,雕花缕空。
    环翠楼是威海的一个象征、一个符号,她是这座城市的守望者,发展变迁的见证者。新建环翠楼由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主持设计,仍坐落于始建旧址威海卫古城墙之上,系由环翠楼、环翠门、南北配楼及连廊构成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七千五百平方米。主楼高57.7米,为明代仿木构楼阁式建筑,采用重檐歇山、十字脊屋顶;架空城台以上外观三层,各层均设有腰檐、平座,以下为开放式共享空间;东侧经通廊连接南北配楼和环翠门。工程于2009年6月19日开工,2012年12月31日竣工。
    新建环翠楼尊古创新,导引着威海六百年的文化脉流,见证着当今社会的欣欣向荣,巍然屹立于奈古山麓,眺望东海,福佑全城。忆古思今:明季建楼五百载,高踞西城瞰东海。沧桑几变城头事,翠楼新姿诉衷怀。新环翠楼注重历史文脉传承,在体现现代城市特点的同时,仍继承并强调“守望”之义,守望历史之沧桑、今日之祥和与明日之辉煌。

    站在阶梯制高点,往下眺望......

    近看环翠楼,和20多年前完全不同了呢......
    主楼建筑风格为十字对称的明清塔式仿木结构楼阁建筑,重檐歇山顶,地上五层,地下两层,外部柱、梁枋、门窗、斗拱、瓦屋面大多采用铜板材质,美观耐久,室内采用铜雕、石雕、木雕、景泰蓝、漆画等多种装饰形式,是集观光游览、历史陈列、展览展示、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地标性建筑。

    环翠楼的南配楼与连廊。说不出来什么感觉,从建筑特色上说,有南方的婉约,小桥流水人家;从建筑选材上,又让人感到恢弘大气......



    太窄,没法照出恢弘的全貌......

    与连廊相连接的是三座石雕小桥,两侧的石雕小桥采用云纹雕刻,与环翠楼前广场和中轴线阶梯上的石雕形成呼应;中间一座石雕为双龙戏珠雕刻,龙游祥云寓意游客已经身处祥云福地。
    走过小桥,便来到环翠楼负二层的入口通廊。在通廊南墙上,悬挂的漆画再现了明朝、清朝、解放前和1977年时的环翠楼风貌,北墙则通过“一块渔耕地”“一座海防城”“一片欧陆风”“一个特政区”来体现威海卫城历史变迁。在通廊的尽头,是一座按1:48比例缩放的环翠楼木雕全景。

    负二层的入口通廊介绍了五百年来环翠楼的历史变迁,左面墙上的主题叫做《世变景换威海街》:
    元代及明朝初期,频繁的倭寇袭扰成为国防的大患。为整治海防,明朝政府在沿海险要地带设卫屯兵,抗击外来倭寇。明洪武31年(1398年)名叫“清泉夼”的地方被明政府相中,随后将其周围的地带从文登县划出,设立威海卫。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驻军在威海卫修建了带有防御功能的城墙,筑起了卫城。初期用砖石相间筑建的城墙并不太牢固,仅过了80余年便开始坍塌。威海卫指挥佥事王恺心急如焚,但苦于无钱不能整修。明弘治二年(1489年),巡察海道副使赵鹤龄至此,见兵备废驰之状深为担忧,遂上疏动用泰山香钱数百两加以重修。王恺及威海百姓甚是感激,遂捐献银两建塔楼,以颂赵鹤龄重修卫城之功德。
    塔楼坐落在西城墙的最高点,西倚奈古山巅,东瞰苍茫大海,南望迤逦峰峦,北眺巍峨青山,塔楼置于一片翠绿之中,因而得名环翠楼。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使我们今天无法直观地看到早期环翠楼的面貌。根据志书描写,那是一座做工非常精致的小楼,“画栋雕梁、金碧辉煌、飞檐斗拱、八窗洞达”。不过,清末民初的环翠楼尚可通过照片略识概貌:塔楼稳坐于高筑的土台,楼顶呈四角帽状,脊线上翻、瓦檐飞翘,南北两侧封闭,但看不到洞达的八窗。时间的磨砺、风尘的侵袭使环翠楼不断受到损害,顺治、康熙、乾隆年间曾对环翠楼进行过维修和复建。此时的环翠楼与初建时究竟有多大差别,现在已无从查考,可以肯定的是,重建后的环翠楼已不复当年的金碧辉煌,倒是增添了十足的历史苍凉感。

    一块渔耕地:在这片海疆岬角上,中古以前弥漫着遗风古韵。境内遗存秦砖汉冢。周朝这里属东莱国,姜尚封齐后归并齐国。汉代时被称为石落村,元代改称清泉夼。隋唐后,威海湾逐渐成为与朝鲜、日本的通商口岸。古代威海行政归属大多为登州、莱州、文登。明朝之前少有记载,亦无有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只有稀疏的山寨渔村,先民们踩踏的是海滩山径,居住的是石屋茅舍。山风海涛,耕读渔樵,演绎着威海先民的基本生活节律。

    一座海防城:自元代始,倭寇屡犯中国沿海,至明代愈烈。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文登辛汪都(现蒿泊)三里北近海处被划出,设立威海卫。永乐元年始筑威海卫城,卫城南北八百七十米,东西六百三十二米,占地55公顷。城墙石基,高三丈,厚二丈,外砌青砖,内实夯土,墙上城楼高耸。明代至清中叶,卫城凸显军事防御作用。乾隆年后,卫城军事作用淡化。1887年,清政府在刘公岛创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之后,建海军提督署,筑铁码头。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其间,卫城内人口仅一千五百人。1958年,卫城城墙全部拆除。

    一片欧陆风:一八九八年五月,清政府对日甲午战争赔款付清后,日军撤离威海卫,英军强占威海卫和刘公岛。是年七月,中英签订《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威海沦为英国殖民地,卫城仍由中国政府管辖。英人强租威海总面积七百三十八平方公里,强租区内三百多个村庄被划为二十五个总董区和刘公岛特坊。英人治威其间设行政长官公署管理辖区事物,在卫城东北方向沿海一带和刘公岛内,来开了近代城市建设的序幕,建成了一大批英式、法式、意大利式商业、度假、娱乐、宗教建筑。至一九三零年,英人统治区城内人口约二十万人。

    一个特政区:民国时期,中国人民为收回威海卫主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一九三零年四月与英人签订了《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是年十月,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外交部次长王家祯为接收专员,外交部司长徐祖善为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收回了威海卫,结束了英国对威海卫长达三十二年的殖民统治,但刘公岛仍由英国续租十年,至一九四零年,英国远东舰队才完全撤出。收回威海卫其间,威海卫为直属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管理的特别行政区。

    入口通廊右面墙上的主题叫做《斗转星移环翠楼》:
    明楼:环翠楼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时任山东按察司奉敕巡海副使赵鹤龄见威海城墙多有倒塌,兵备松弛,遂“疏动泰山香钱数百金”,重修威海卫城。威海卫指挥王恺等“感公之德,捐俸建楼以示永久”,并聘大学士王珝作记。楼建成后,赵鹤龄有诗云“威城楼枕翠微巅,环翠名楼一匾悬。”登楼可见“碧波浩淼于城东,绿翠掩映于四周,兼沧海山川之胜、水光山色之美”,遂以“环翠”名之。明代所建环翠楼飞檐斗拱、八窗洞达,在寄寓了一段护城情缘的同时,开启了环翠楼阁文化的源流。
    清楼:环翠楼栉风沐雨164年进入清代,损塌必然。清顺治4年至11年,威海卫守备于有光重新兴建,清康熙47年倾圯。清乾隆元年复健。清乾隆22年生员王浩重修。乾隆元年重修的环翠楼,楼台建筑物小于明代,虽飞檐挑角,但每墙只设一窗。清代环翠楼不及明代高大雄伟,但承接于明代,屡毁屡建,在近300年内得以延续,且始终不一移旧址。随着时间的推移,环翠楼已经失去护城的纪念意义,并逐渐从观赏山海城景之作用向楼阁文化、人文内涵方向演进。至清末,奠定了人文名楼的历史地位。
    民楼:1931年7月,威海卫管理公署确定修建环翠楼公园,将已颓废的环翠楼予以改建。改建的环翠楼坐落于原址城墙之上,由12根水泥方柱托起两层楼房,砖墙瓦顶,飞薨垂檐。楼长款各11.27米,高7.01米,楼下置三面游廊,楼面向东,下接72级台阶,阶前建圆形花坛,设置花坛路,路中建“观海亭”,路南则建“望月亭”。该楼1944年冬被日军烧毁。民国时期环翠楼同公园一起兴建,在已有的文化意义上增强了他的公众形象,承载起威海人的生活情怀和文化底蕴。
    甲午战争以后,威海人民为了缅怀甲午战争中英勇殉国的英烈,在环翠楼上把他们当做神像供奉。民国28年8月20日的《申报》曾记载:威海卫有一环翠楼,楼上中堂供奉着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领木主和肖像。1934年5月,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凭吊设有邓世昌、丁汝昌牌位的威海环翠楼时写下一副楹联:劲节励冰雪,对万顷碧涛,凭此丹心垂世教;登临余感慨,望中原戎马,擎将热血拜乡贤。
    新楼:1977年,山东省政府拨款重建环翠楼,1980年竣工。重建的环翠楼主楼三层,高16.8米,系由亭、台、楼、廊组成的古典式建筑群,见准面积800平方米,屋面为橘红色琉璃瓦,歇山式巻棚屋檐飞起,富有民族风格。至此,威海卫古城已拆除殆尽,唯余环翠楼,做为威海标志性建筑巍然屹立,不仅是威海百姓妇孺皆知、老少咸集的去处,而且多有国内知名文人雅士题咏于此。作为地方名楼的环翠楼,已成为威海这座城市的标识。它承载着几代威海人的记忆,所传承的文化已消融在市民的血液之中。

    环翠楼微缩模型:比例1:48,材质为缅甸花梨

    从这里上楼,是需要坐电梯的......

    负一层的架空城台到了......

    由负二楼走到负一楼的架空城台,城台上的西墙上,是历史上几番重修环翠楼的文字记载。中间是明朝赵鹤龄的《登环翠楼七言排律》,北面是明朝刘珝的《新建环翠楼记》,南面是徐祖善的《重修环翠楼记》。站在城台的木栈桥上,向下望去,可以看到城台下面按照自然地形种植的绿色植被,形成一个和谐的绿色景观空间。

    《登环翠楼》:明弘治二年(1489年),巡查海道副使赵鹤龄至威海卫,见城墙多有倒塌,认为长此以往必有后患,便上奏朝廷“疏动泰山香钱数百金”重修威海卫城墙。为感谢其功德,时任威海卫指挥佥事王恺及百姓自发捐款修建塔楼。新楼建成后,赵鹤龄提笔写下《登环翠楼》。
    登环翠楼七言排律诗原文:
    威城楼枕翠微巅,五翠名楼一扁悬。百尺崚嶒台奈古,数层缥缈阁凌烟。
    栋梁金碧翚仍革,斗拱玲珑丽且坚。明净八窗纷洞达,清虚一闼绝尘缘。
    登临有兴襟怀阔,瞻望无边景物鲜。聊仗云霞开境界,不须阆苑觅神仙。
    银河皎皎天连海,绿水茫茫海接天。众派朝宗难画量,群山奔赴类擎拳。
    火精冰鉴扶桑出,白练红绡渤澥湔。岛屿参差还荡漾,龟龙出没更盘旋。
    任时旱涝潮何变,随月盈亏信罔愆。声韵大驱雷鼓震,浪头高卷雪花颠。
    干坤都向寰中括,星斗移来波底厘。蜃现楼台微雨后,鹏搏霄汉大风前。
    渔舟倚港垂纶钓,盐镬沿汀拾卤煎。山鸟徒劳填木石,麻姑浪说变桑田。
    城中烟火千家屋,城外膏腴万顷阡。松柏行台坚晚节,杏桃绕郭斗春妍。
    阁头堪折蟾宫桂,山麓频观玉井莲。一带金汤严保障,三齐疆土乐安恬。
    旌旗影里排干羽,鼓角声中杂管弦。文德诞敷因被远,夷航通贡递争先。
    区区倭种而今遁,赫赫神威自昔宣。分寸微劳恝未效,文和椽笔谬蒙编。
    太平臣子无多事,但祝皇图亿万年。
弘治四年季春朔旦
赐进士、中宪大夫、山东按察司奉敕巡海副使、泸州赵鹤龄书

    《新建环翠楼记》:明弘治二年(1489年)修建塔楼期间,威海卫指挥佥事王恺委托总督备倭将军姚升,请求优礼在家养老的大学士刘珝为环翠楼作记。是年刘珝已64岁,欣然命笔写下了《新建环翠楼记》。
    这样,本来是一座为振兴武备而歌功颂德的纪念建筑物,因为有了一代儒相的这篇《新建环翠楼记》,即提升了文化品位。从此,环翠楼集文武典故于一身,成为颂扬风物的威海八景之一。
    《新建环翠楼记》原文:
    威海城西之岗,有楼曰“环翠”,以沧海山川之胜甲天下,山光水色峥嵘于前。而我朝来,特此为边陲。太宗皇帝永乐间,益修守御,倭寇不敢伺凯,有此备也。历世百余年,城池倒塌,兵政废弛,因循弗理。
    适钦差巡查海道副使赵公鹤龄至,四顾叹曰:城池倒塌如是,不重治之,后必大患!乃整饬之以宪度,振肃之以纲纪,起附近州县人夫数千名,支给泰山香钱数百两,多方设法,将威海等卫,雄崖等所三十二处,赤山等巡司二十处,凤凰山等墩,龙虎山等堡四百余处,甲胄干戈之属。政令乖戾之类,一旦焕然一新。东海之人倾心向化,倭寇之辈闻风远遁,军民安堵。皆公余泽所及。文登营把总指挥王恺等,感公之德,捐俸建楼,以示永久,因禀命差遣总督备倭都阃姚公升,公曰:“事贵适宜,奚为不可?”
    吁!近海之郡凡几,滨海之郡凡几,自唐宋以来,民之至,而土著益繁。元末苦于攻战,过者萧条兴慨。今圣天子深仁厚德,被乎东夷,若易而不难也,大抵系乎人而已。且时之不可为者《春秋》书新延厩是也;制之不可为者《春秋》书新建南门是也,今修造既得其时,又出政之所阙。是岂可没而不书也?遂书其概如此,使后来有所考云。








    《重修环翠楼记》:1930年,威海卫在经历了32年的殖民统治后,重归祖国怀抱。国民政府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威海卫管理公署于1931年对环翠楼进行了重修,时任管理公署首任专员徐祖善亲撰《重修环翠楼记》。

    威海湾全貌......

    上楼......
    环翠楼的二楼为多功能厅,三楼和四楼为展厅,五楼为琼楼阁......
    被室内顶棚的雕刻花纹深深吸引,镶嵌着描金的井口天花,中间上凹,形成一个个绚丽的金色藻井,让人感受到这座楼阁的华美壮观......

    环翠东望威震海疆......

 

 



    木雕,圣经山、铁槎山,展现威海的道教文化。



    木雕,法华寺、赤山浦。展示威海的佛教文化及海上贸易丝绸之路。
     这一层展示的是熔铜雕塑,第一次见到,真心漂亮......
    金莲共醉:金色的夏莲,深沉而神秘,绚烂而多姿,用铜元素的大写意对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进行全新的演绎,在熔铜材质上独创出彩绘工艺,无模可控、形体解构,再虚实间自由穿越。

    含容周遍:周遍含荣观者,即事事无碍观,作者随心应手溶出胸中丘壑,创作心中万里长空,万籁俱寂的虚空,表现出悟道者的大境界。

    涅槃:在圣火的熔炉中,蕴藏着晶莹的千姿百态的铜铸和结晶体,作者发现了天工造就的“精魂”,如“凤凰涅槃”般。从此,坚硬的铜,被他赋予了流动的自由。

    最高层为琼楼阁。这里基本就是小型的威海博物馆......

    工艺景泰蓝,寓意福禄寿:福禄寿为天上三吉星。寿桃、寿星寓意福寿无疆、长命百岁;福娃、蝙蝠、石榴寓意多子多福、五福临门;仙鹤、鹿寓意平步青云、高官厚禄。福禄寿三星是对生活幸福、吉利、长寿的美好愿望。





    三阳开泰......
 

    倗季凤鸟大尊:这件西周早期凤鸟尊,尊盖内侧有两行8字铭文:“倗季乍祖考宝尊彝”,明确标明其为商周时期有名的倗氏家族某位成员所作的青铜礼器。
    尊通高达49厘米,身长达41厘米,胎体厚重,质地精良,保存极佳。通体表现一只昂首挺立的凤鸟形象,其头顶花蕾状高冠,双睛圆鼓,勾喙前伸,双翅上展,长尾披垂,气宇轩昂,卓然不凡。凤鸟的背部设置圆拱形器盖,盖上也挺立一只小凤鸟,其头顶圭形冠,昂首尖喙,双翅贴伏,长尾下垂,一副神情怡然的样子。大小凤鸟通身均装饰鳞状羽纹,繁复而美观。
    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格外崇尚凤鸟,商人以此为图腾,有所谓“玄鸟生周”之说:周人则将之视作民族的守护神,视为祥瑞。这件凤鸟尊形体巨大,气势不凡,且造型奇特,前所未见,是目前所见最为精彩的凤鸟形象的立体的青铜尊,也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真品现存于北京保利博物馆,此为威海保利置业有限公司捐赠的仿制品。

    威海区位图......

    展板上是威海的历史,在刘公岛已细细参观了解过,这里就走马观花了......



















    结语:甲午战争是一次沉重的挫折。战争的惨痛失败,使中国从“天朝大国”沦为“东亚病夫”;继之又遭到列强的疯狂瓜分,使中国陷入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
    甲午战争也是一次重大的转折。战败的强烈刺痛,惊醒了中国的千年大国梦,无数志士仁人为追求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在屈辱中奋起抗争,在苦难中不断探索,走上了救亡图存之道。





















 













    结语:回溯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寻梦筑梦历史,不难看出: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西方所实行的各种主义和道路都相继尝试过,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历史最终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告诉人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历史选择没有休止符,共产党人应该永远在路上。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风险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只有勿忘昨天的辉煌与苦难,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推开琼楼阁东门,来到室外走廊,观山、看海、赏景,整个威海市的风景尽收眼底,让人产生“欲觅仙踪何处是,公然此地有蓬邱”的联想。在环翠楼观海上日出尤为游人所称道,“山楼初旭”是威海八景之一。
    站在这里再次回溯环翠楼历史: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明政府将文登县辛汪都三里东北近海处划出,设威海卫。永乐元年(1403年),魏国公徐祖辉征调文登县、宁海州数万人筑威海卫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十三日,英国强租威海卫,卫城以内仍归中国,由文登县管辖。1930年10月,国民政府收回威海卫,属威海卫行政区第一自治区。1940年8月,威海卫行政办事处成立,属城市区。1945年9月,属威海卫市城市区。1982年11月,组建为环翠楼办事处,1984年3月,辖区调整始成现状。
    环翠楼坐落于奈古山东麓,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是威海卫指挥佥事王恺为纪念巡察海道副使赵鹤龄整顿威海卫海防一事而捐俸修筑。时因楼台建在威海卫城西北角,东临碧波浩淼的大海,四周掩映于青山绿树间,兼沧海山川之胜、水光山色之美,遂以“环翠”名之。明代的环翠楼画栋雕梁,金碧辉煌,飞檐斗拱,八窗洞达。后因年久失修逐渐倒塌。清顺治年间,威海卫守备于有光重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倾圮。乾隆元年(1736年)复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生员王浩重修。1931年7月,威海卫管理公署将颓废的环翠楼改建,砖墙瓦顶,楼顶由12根水泥方柱凌空托起,楼长、宽皆11.27米,高7.01米。楼上中堂供奉清代北洋水师将领丁汝昌、邓世昌等牌位和肖像,墙上嵌有专员徐善祖撰写的《重修环翠楼记》石刻。楼上柱联为:“万年砥柱刘公岛,一带长城环翠楼”。楼下置三面游廊,楼面向东,下接72级台阶。于楼前增建两座凉亭,亭呈六角形,钢骨水泥圆柱挺立,亭盖六角上翘,亭内水泥铺地,白石台座。上亭偏南,叫“望月亭”,内竖《威海卫甲午海军蹉跌记》石碑,三五之夜在此赏月,别有情致;下亭居路当中,叫“观海亭”,可极目东海“万里晴光一镜明”。亭东北有一圆形荷花池,池内种植莲藕,池畔植垂柳。后又添置鸟房、座椅,并遍植花木。1944年12月,环翠楼被日伪军焚毁,“望月亭”“观海亭”后亦破损不堪。
    1976年,修复“望月亭”、“观海亭”。1977年重新修建环翠楼,1980年全部竣工。重建的环翠楼系由亭、台、楼、廊组成的古典式建筑群,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主楼3层,高16.8米。楼顶为桔红色琉璃瓦覆盖,歇山式卷棚屋檐飞起,民族风格。三楼悬匾上的“环翠楼”三个金字为书法家舒同手书。主楼底层是舒畅雅洁的大厅。二楼向前伸出一大阳台,在此可鸟瞰威海全城和威海湾及刘公岛;二楼后廊悬匾上有出自著名书法家黄苗子之手的“翠阁凌空”四个金字,前廊左右两端各筑一角楼对称,与四周游廊相连。三楼无实壁,前后皆有敞亮的门窗,南北则是雕花镂空的全花窗。1986年9月,在公园东门前广场上塑清代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铜像,像高4.2米,立在6米高的石砌船头上,以弘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明清以来,官绅、文人常登楼赏景赋诗。在环翠楼上观海上日出和雪景尤为游人称道。“山楼初旭”和“奈古雪霁”均为威海八景之一,历来吟咏诗作很多。每当朝暾跃出浩瀚的大海,彩霞染红海天,或大雪初霁,奈古山被皑皑白雪所覆盖,瑰丽壮观的景象给“一水湾环山四围,仿佛桃源人住处”和“环山拥丛翠,碧海临玉楼”的威海卫增添许多奇异的光彩。如今登楼远眺,海空一碧,山水名胜,街市美景尽收眼底。 夜晚的环翠楼被灯光披上一层神秘、美丽的外衣,翠绿的古松,朱红的楼阁,仿佛在灯光中飘逸游动,如梦如幻,有如美丽的仙境世界。






    说说环翠楼公园吧:环翠楼公园座落在威海市区西夸古山东麓,倚山而建,呈上升地势,位于威海市区的中心地带,占地53.8公顷,是威海市区主要的园林风景区。它包括环翠楼公园和环翠楼广场两部分,因园内有古典式建筑“环翠楼”而得名。园内有动物区、花卉区、游乐区等,各类服务设施齐全。公园于1992年5月由威海环翠区人民政府筹资兴建,1993年11月8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它的目标是建设一座集旅游、商贸、科技信息为一体的旅游型、多功能、国际性、现代化的旅游商业城。度假区位于环翠区西海岸,环翠区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北端,它西南与烟台、青岛相联,北与辽宁半岛相对、东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仅一水之隔,是威海市经济文化中心,环翠区三面环海,风景秀丽,气候怡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2度左右。

     这里可以俯瞰民族风情街,街道采用“一轴、两副街”的组织模式,用一条主轴将民俗风情街与环翠楼公园的整体布局联系起来,同时又把三个街区的开放空间有机组织起来。两条副街则采用古镇小街的尺度,形态曲折多变,整体形成为一个空间形态丰富、地域建筑特色鲜明、功能空间多变的原汁原味的古镇街区。

















 

    下楼,再次经过空中平台。楼里进出是单向的,从东面进入,西面才是出口......

 



 

    我家可爱的啮齿小公主......
    本来看到六月榴花红胜火,心里喜爱。想让小松松来张艺术照,没想到小家伙老实不客气,吓得赶紧把小公主抱下来,省得祸害花花啊......

    威海卫城始建于永乐元年(1403年),外用砖石,内实夯土,明清时多次维修,现仅存西墙断续三段共百余米。西墙中部有环翠楼,始建于1489年,1980年重修竣工后公布为威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段重修的古城墙断壁,据说50年代还能看到部分原城墙的影子。威海的城墙为单石砌成,顶部城垛为青砖。城内侧的墙下是运土回填的,形成内护坡,并在土坡上栽植树木起到加固城墙的作用。在城里的人可以踏上护坡登上城墙顶,而墙外只能仰观墙体,想爬上这三、四人高的墙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介绍下威海卫城:明代四大卫分别为: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
    卫城的来历:威海地处山东半岛要冲。史料记载,自元代以来,经常受到日本海盗(史称“倭寇”)的侵扰。明朝建立以后,深以倭患为忧,奠都不久,即整饬海防,以资御敌。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政府将文登辛汪都三里东北近海划出,设威海卫(寓意“威镇海疆”),派兵驻屯。当时威海卫有防无城,直到明永乐元年(1403年),魏国公徐祖辉征集文登、宁海(牟平)军民数万人构筑卫城,由时任威海卫指挥佥事的安徽风阳人陶钺主持事务。
     卫城的规模:对于卫城的建筑与规模,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威海城里人毕懋第初撰《威海卫志》记载:“明洪武戊寅立卫,永乐元年建城,砖石相间,高三丈,厚二丈,周六里一十八步,动文、宁夫役军三民七修之,城门四座东西南北,正对门楼月城称之,东北隅立水门一座,女墙内设更铺一十六座。”并绘制《威海卫城示意图》。初建的威海卫城占地0.56平方公里,南北长870米,东西平均宽度632米,整体呈正方形,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建筑思想。卫城内有大街小巷21条,其中连接东西、南北城门的两条垂直街道为城内主要交通干道,称为“直街”(南北街)和“横街”(东西街)。“直街”就是现在统一路的一段,大概从圆楼大酒店到与世昌大道交汇处。“横街”就是现在的和平路部分路段,大概从西城农贸市场到百货大楼门前,长约600米,宽6米。两条干道将整个城区划分为四,分别称为东北村、西北村、东南村和西南村。两条主干道两侧则分布着店铺和商号。路面多为夹沙土路,问或乱石铺砌。主要街道呈两侧高,中间为低凹槽状的排水沟渠。卫城西街路北曾建有城隍庙,位于今市立医院大门处;东街北侧曾建有关帝庙,位于今华联购物广场处;两条主干道交汇处曾建有关帝庙戏楼,戏台下设方便行人和污水通过的涵洞;南街曾经建有“苦节天褒”贞节牌坊,是为生员陶申士之妻吕氏所立,成为卫城一景。
    城门和城墙:卫城城墙高10米左右,厚6米左右,并建有北门称为“玄武门”、南门称为“德胜门”、西门称为“迎宣门”。东门名称已无法考证,门上方建有“文昌阁”,是为奉祀文昌帝(文昌帝君为专掌人间功名利禄、文昌仕途之神,人们以侍奉文昌帝君来祈求福愿)而立。卫城建成后因年久失修,城垣坍塌,兵备松弛。1489年,钦差巡察海道副使赵鹤龄至此,认为:“城池倒塌如是,不重治之,后必有患。”遂奏明朝廷,“疏动泰山香钱百金”,重修威海卫城。卫指挥佥事王恺为感赵鹤龄之功德,便捐俸银在西城墙上修建环翠楼,以示永久颂扬其名,并聘大学士刘翊撰写碑记。环翠楼后来几经改建,两侧的古城墙虽已拆除,但遗迹至今清晰可辨。卫城东南角上建有魁星楼,供读书人参拜魁星,祈求金榜题名。民国政府收回威海卫后,1931年,威海管理公署开始大规模整修城内外环境。首先拆除东门,重修环翠楼。1933年又拆除北门,后来又陆续拆除西门和南门。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将卫城旧城墙全部拆除,辟为街道。东为东城路(今夜市处),西为西城路(西城农贸市场),南为解放路(现世昌大道东段),北为昆明路。

    站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环翠楼......





 



 





——2018.6.18

对比1994年10月的环翠楼公园:

    刚刚建成一年的环翠楼公园大门......

    环翠楼门前的大楼梯......

    当时的环翠楼是1978年在原址上重建的,主楼三层,高16.8米,楼顶为琉璃瓦覆盖,歇山式层檐,雕花缕空窗,楼子檐由著名书法家舒同书写“环翠楼”三个大字,楼背的匾“环阁凌空”出自著名书法家黄苗子之手。

    在平台眺望当年的威海街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