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青岛——御社板前寿司
今天实在是懒得做饭,恰巧大家又不是太饿,更是看到了下面这样的一篇文章,于是再也忍不住好奇,来到了这家寿司店,味道真心不错呢......
![]()
![]()
![]()
很有特色的小店面......
![]()
各种招牌小吃......
![]()
可爱的钟表......
![]()
![]()
![]()
![]()
丰盛的大餐......
![]()
和风鳗鱼卷......
![]()
媚......
![]()
俏......
![]()
这款寿司叫作狗毛毛......
钓鱼岛是中国的!寿司,也是中国的!
关于寿司的起源众说纷纭,在古代东南亚、中国沿海都有和寿司制作工艺相似的食品,但形态却不同。日本寿司以紫菜或海苔卷米粒与生鱼片、黄瓜、肉松、焦葱为主,配上芥末、辣根、酱油、醋。而在中国沿海有一种利用糯米、蛋黄、脆皮、花生、蔬菜、熟虾仁做成的圆柱形饭团,叫做糍饭棒,用一层熟面皮包裹,方法和握寿司有点像,但是材料和形状不同。相传糍饭棒来自春秋时期的越国(浙江地区),属于古越民的传统美食。
而在高句丽臣服中国后的公元200年即后汉年代,中国已开始流传鲊这种食品,相传由东北亚海洋民族(扶余、东秽、马韩等)引进。在辞典中的解释为以盐、醋、米及蒸熟的鱼段腓制而成的食品。有时采用炸脆鱼条作为主料和饭团拌在一起,形状是一个椭圆的球形,形似橄榄球。但大多数时候没有固定形状,鲊又作粉蒸鱼排或米蒸鱼排,用的却是熟米,可以加热使用,也可以和熟鱼冷拌。宋朝年间,中国战乱频仍,这正好为逃难的充饥食品,而品种更多,由菜蔬类,鱼类,肉类等组合捏制而成,但因为没有固定形态,因此和日本寿司有所差异。
汉字传入日本初期,日本加进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将日本的一些食物用与之意义相近或相异的汉字来替代,于是日本的“丝乌西”就变成了“鲊”,“萨西咪”就变成了“鮨”。
后汉时代日本也出现了用米饭生鱼和酱汁做成的一口就可以吃掉的小型食品,比中国的鲊要小的多。这便是后来日本寿司的祖宗。而同时期的中国的鲊(米拌鱼条)可以看作是寿司的兄弟或邻居。只是现今没有广泛流传和普及。
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日本早期的小型食品被命名为寿司,当成节日食品来使用。寿司逐渐普及为日常食品,特别是一些渔夫用一些醋腌制过的饭团,加上一些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小木箱之内,作为沿途的食粮。镰仓幕府时代,寿司已广泛流传,成为一种普通的物品和日本饮食文化的象征。
所以,寿司起源于中国,于东汉末年,即公元220年左右。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百姓流离失所,为了逃荒,方便携带发明了寿司,后来也成为了一种主食,唐朝时候,赌徒为了不粘手,方便携带,卷寿司的时候用紫菜包在外面,就发展成现在的样子,后来寿司传到日本,就慢慢的演变成了日本美食,连国人也以为那是洋食品。
很有特色的小店面......
各种招牌小吃......
可爱的钟表......
丰盛的大餐......
和风鳗鱼卷......
媚......
俏......
这款寿司叫作狗毛毛......
御社板前独有的“狗毛毛”,并没有像其他料理店的名字那样优雅,大方。拿捏到位的手握卷外裹着一层纯手工切制的蟹肉卷,外形看着就像阿富汗猎犬游泳一样。甜美的酱汁搭配鲜香的蟹肉,松软适口的米饭能给人带来非同寻常的享受。爱上它不只因为它独特的口味,还因为它是经过无数次试炼和研究而诞生的美味。更因为它就来自于青岛本土。
其实,我一碗汤就足矣......
海藻......
生鱼片......
——2017.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