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彩云之南——2017国庆·云南·丽江·玉龙雪山(洛克故居)

$
0
0
彩云之南——2017国庆·云南·丽江·玉龙雪山(洛克故居)

      丽江与香格里拉的出名完全是因为两位外国人,他们是常住丽江27年的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洛克和写了《消失的地平线》让香格里拉名扬世界的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
      在丽江的玉湖村,偶遇洛克,怎能不让人兴奋......
      这里的大门紧锁,很是失落。走近一看,门上贴着电话号码,立刻打电话找到了看门人。慢慢地等待着打开历史的那个时刻......

      落日的余晖懒洋洋地映照在石质矮墙上,把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就像是这漫长的历史。几十年前的阳光也是这样斜斜的照射在同样的矮墙上吧......

      石缝间的野花,轻盈地摇曳在微风和暖阳中,舒适、惬意......

      往事如歌......
      1922年,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洛克(1884-1962)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探险家、撰稿人、摄影家等身份,从泰缅边境进入中国云南,然后从滇南思茅辗转到滇西北的丽江,从此在玉龙山下一住27年,其中大部分时间就住在玉湖雪嵩村。他记述道:“巫鲁肯,一个环境优美、坐落在纯净的丽江大雪山山脉山坡上的一个小村子,雪山主峰扇子陡,犹如保护神似地保护着它。”
      洛克以玉湖雪嵩村为大本营,在滇西北采集数万的植物标本和大量种子,拍摄了上千幅珍贵的植物和民俗风情照片,同时翻译了上百本东巴经书,著述了《中国西南纳西古王国》、《纳西语英语百科全书》等巨著,从而使自己从植物学家变成人类学家。他把探险见闻和珍贵的照片源源不断寄回美国,在很有影响的《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1949年7月洛克离开丽江后,一直希望能重访丽江,1962年,当他病倒在夏威夷时还多次说:与其躺在夏威夷的病床上,我是多么想死在玉龙山的白雪和鲜花丛中。
      终于踏入了历史的尘嚣中,老人继续寻找着展馆的钥匙。洛克旧居,现有一院三房。这座坐西朝东的楼房正是当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中国云南探险队总部旧居,楼上为洛克住了二十多年的起居室,所有陈列均为洛克当年使用过的遗物。
      坐南朝北的楼房,楼下为"洛克旧居陈列馆",陈列着洛克当年拍摄的大量历史照片,以及洛克留在丽江的一批遗物,其中毛料大衣、猎枪、牙医器具、术匠工具、铝皮例钉牛皮箱等,均为当年洛克从西方社会带来的物品。洛克是把丽江民族文化最早全面介绍给西方世界的外国学者。



      这是洛克极其保镖穿的背心,类似于现代的防弹背心吧。其实,在中国,根本没有必要穿这个,当年的云南,还是冷兵器时代吧。包括现在的中国,要想干点儿坏事,也还要使用冷兵器吧......

      当年洛克和保镖们探险的武器......

      洛克先生赠送给李士臣(保镖)家的一套拔牙器械。

      还有这么多年保持光亮的理发用具......

      洛克先生赠送给木匠李士煜美国产的木匠工具......


 
      洛克长期在野外考察,这是他和主要助手用的马鞍、马铃、马鞭......


      洛克用过的水盆、水舀子等来自西方的生活用具......

 

      洛克留下的大衣......

      纳西纸牌画?......



      大海螺也是一种法器......

       这些东巴文卡片是当年龙蟠大东巴和华廷帮助洛克研究东巴经的主要图卡。他们是和华廷的后人提供的。

      这些东巴文卡片是当年龙蟠大东巴和华廷帮助洛克研究东巴经的主要图卡。他们是和华廷的后人提供的。

      昆明号飞机降落在玉龙山麓文华村附近。飞机环绕玉龙山和穿越阿昌果之后,降落在玉龙山麓的自然荒野平地。此处名叫瓦杜可堆,远远可见扇子陡。

      丽江木氏土司衙门大门的石牌坊。这座石牌坊是过去纳西木氏土司的衙门之大门,坊上镌刻有明神宗于公元1620年钦赐木增的“忠义”二字。在这之上的横坊上镌刻着“圣旨”二字。现在,这衙门用为该地的公共小学校。

      丽江古城的四方街。背景是东方,这里天天都赶街,每天从上午10点到下午5点,贸易者多是纳西妇女。

      从奈络普岛中央看到的狮子山。在奈络普岛北边是一个茶室。在这里可以饱览泸沽湖和狮子山的美景。作者曾在这里翻译纳西文献,度过了很多愉快的日子。

      洛克在赴明雅贡嘎山探险途中所拍摄的大江过溜场面。(摄于1930年10月)

      在康藏地区猎获的大雕......

      用革囊渡金沙江的纳西水手......
      每次这些水手跃入冰冷的江水之前,都要吹胀捆在身上和筏子上的革囊。著名的元跨革囊的典故也出自于此:1253年忽必烈从丽江渡金沙江攻打大理国,使用的就是这种渡江方法,称之元跨革囊。

      织布机......

      1927年,一伙儿纳西族客人在洛克的“家”中,帮助洛克剥离植物种子......

      两位吕西小伙儿与“猪膘”(又称“崩吃”)合影。这种“猪膘”是永宁地区特有的一种无骨腊肉。(摄于1924年)

      纳西族村落念东巴经的场面......

      纳西东巴举行“哈拉里肯”(大祭风)仪式。该仪式需3-5天,其目的在于安抚殉情者之灵,阻止他们对自己的家庭作祟。一些不顺利的恋情往往导致情侣双双殉情。

      东巴舞......
      东巴舞蹈是指东巴教的进行宗教仪式过程中,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东巴舞来源于古代纳西言辞的社会生活,不少动作都是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来进行的,形象十分生动。东巴舞蹈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巴教经典中有专门记述东巴舞蹈的舞谱《舞蹈教材》和《舞蹈来历》,这两部教程称为“蹉姆”,意为舞蹈的规范或舞蹈的调式。详细记录了60多人舞蹈的跳法。《东巴舞蹈》具体记述了舞蹈的起源、种类、步伐、手势、动作和功能等等,是世界上唯一的用象形文字书写的古代舞谱。《东巴舞蹈》是研究人类原始舞蹈的起源和早期舞谱形成的极难得的经典。在东巴教八大类的神坛祭祀道场中,除了“祭天类”的祭祀道场外,其它的七大类神坛祭祀道场里,皆要跳东巴舞蹈。远古纳西先民祭祀时,东巴祭司为病者招魂,模拟一些驯服的动物的动作,背着彩羽、白灰篮子,在祈求的神像面前狂舞,跳得彩羽、白灰满天飞扬。在那时先民的观念里,通过这些舞蹈奉承和献媚于术神,认为术神也会像人一样能够被舞蹈激发得欣喜若狂、哈哈大笑,取悦于神,使神感激人的祭祀,达到佑人的目的。东巴舞蹈,除了向术神祈求的舞蹈以外,还有驱斥术神的舞蹈。东巴祭司在神坛对术神跳镇慑驱斥的舞蹈时,头戴“老鹰毛帽”,插着鹰翎,模拟老鹰的动作舞蹈。在纳西族《鹏术之争》的故事里,老鹰是能够制伏术神的精灵,它搭救人类出困境,是纳西先民的守护神,是先民崇拜的真象。东巴舞蹈在表现悦神和斥神的舞蹈时,也承传了民间传统的以歌唱伴舞蹈的表现形式。多数东巴舞刚健柔婉、明快舒放、变化灵活,保持着淳厚而典雅有致的特色。东巴舞浓郁的原始气息和严格的动作规范构成的风格特色,在丽江地区的舞蹈中独树一帜,在省内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中也是十分特殊的。东巴舞蹈是纳西族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及形式上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神舞;二是鸟兽虫舞;三是器物舞;四是战争舞;五是踢脚舞。东巴舞反映的是纳西族历史上随畜迁徙,以鸟兽为邻的原始生活,是纳西族精神文化的一种反映。纳西族的东巴舞蹈,有老鹰舞、大鹏舞、孔雀舞、白鹇舞、大象舞、青龙舞、白马舞、牦牛舞、白额黑犏牛舞、大脚赤虎舞、飞龙舞、马鹿舞、豪猪舞、刺猬舞、山羊舞、金色巨蛙舞、等多种模拟动物的舞蹈,还有鹰翅舞、鹰爪。
      舞蹈是纳西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舞蹈。纳西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唐代和元代的志书就有“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饮酒歌舞”,及“男女动数百,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的记载。广泛在民间流传和新发掘整理的舞蹈,有原始舞蹈、东巴古典舞蹈、组舞和新歌舞等几类。“麦达蹉”和“热热蹉”等是诗、歌、舞三者合一的原始舞蹈。其特点是边唱边舞,以唱促舞,以舞助唱,唱完舞止;没有乐器伴奏,人数、地点和场合不受限制,男女皆可参加。舞步简单,一般是以右手搭左肩或手挽手,从右行进,渐成圆圈。
      东巴舞是纳西族的古典舞蹈,也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巴舞从形式上,似乎多是跳神驱鬼之类的动作,但实际上,大部分内容是表现古代纳西人同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东巴舞蹈素材的来源主要从民间,因为从民间舞蹈里面把它吸收过来了以后,用在它祭祠的时候来跳,又加上有东巴教神韵的一些风格后,就变为东巴的舞蹈,它又有非常浓郁的民间性,本来东巴也是在民间,因为它没有脱离他家庭,生产、生活一切跟民间的劳动者是一样的,所以有很浓的民间性。在用象形文字写的两本有关舞蹈的典籍《蹉模》中记录了几乎失传的60个舞蹈的几百种跳法。《蹉模》中的舞蹈可以分为动物舞、刀弓舞和大神舞等几种类型。其中刀弓舞又包括刀舞、弓箭舞和赤脚舞。弓箭舞是镇邪的,所以他往天上打的时候就射恶神,往地下就是打恶鬼,所以他的方向就是朝天和朝地,他是这样往上、往下,它就是这么两个动作,另外就是朝四个方向,四个方向、方位的恶鬼,鬼还要分好鬼和恶鬼,神也有好神和恶神。《牦牛戏老虎》是根据纳西民间的一个典故改编而成的动物舞,舞蹈分为颂经、牦牛戏老虎等几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两只猴,分别代表人类最早的两个家族,一族崇拜老虎、一族崇拜牦牛,两家族为此发生争执的故事。在东巴舞中,有很多舞蹈都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而形成的。据《东巴舞谱》记载,纳西最古老的舞蹈源于金色青蛙的跳跃。如今在丽江西北部山区仍然保留着一种古老舞蹈《勒巴舞》。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歌以歌八厥”。而《勒巴舞》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拿着牛尾巴跳的,它分别模仿大象、鹰、猴、蛙及虎,并使之形成了一套连贯的舞蹈动作。

      东巴敬神仪式......

      纳西东巴教道场“次磋”仪式(摄于1928年)......

      东巴送鬼的场面......

      东巴祖师灵洞  一世罗内可。所有纳西祭司东巴都有一个愿望。他们至少来这个灵洞朝拜一次。他们的祖师曾住在这个洞中。图中可见东巴在举行宗教仪式。

      永宁达巴(巫师)举行“日瓦该”(烧恶鬼)仪式。达巴的所有仪式都在室外的草地上举行。图中的达巴正在喇嘛寺前面举行“日瓦该”仪式。这个仪式和其他仪式一样,最后都以达巴的酩酊大醉而结束。

      东巴敬神仪式......

      东巴敬神仪式......

      雪嵩村(玉湖村)村民祭“署”的神台。它是纳西先民对水源极度崇拜的标志......

      四名保镖护送一位81岁高龄的喇嘛前往圣地......



      永宁吕西少女。这位少女穿着她最好的衣服,戴着镶嵌光玉髓、琥珀、绿松石等头饰,额头上缠着一条嵌着小金扣的布条,悬垂下来的耳环也是纯金的。她丝绸外衣上的搭扣也是纯金的。

      永宁土司家的妇女。只有土司家庭的妇女才可以穿这样的长裙。她们用金银装饰衣服,披着白羊皮坎肩,上面缀饰着银质大圆盘。

      怒江卓拉的怒族村寨头人(中)。怒族的活动领域局限在怒拉冈和桑塔之间的怒江山谷之中。他们的北边居住着藏族,南面居住着黑傈僳族。

      永宁土司和他的一家。几百年来,这位部落首领的祖先被封为世袭土司。他控制着永宁吕西人及尼尔鲁夫岛上的一切生灵。

      两名Konka Ling 妇女来自TSOSH村,Tonyu首领的地盘。这些妇女在山的周围,经劝说后才照了此张照片。她们脸上的圆环是装饰的一部分。她们的头发涂了油并编成辫子环绕面部,额上戴着表示已婚的大绿松石。

      古麽些战士的盔甲。这些战士身着用猪皮革条制成并漆为红色的盔甲、头戴铁片组成的武士头盔。相传12世纪期间,吕西和西番人进攻丽江,在发动攻击之前,他们身着这种盔甲,在干板上跳舞。

      1930年,在玉龙山下的扬子江峡谷,四个被官方抓捕的杀人犯。

      雪嵩村的纳西族妇女。左面的女子是未婚的,右面的是已婚的。姑娘在节时一般戴汉式帽子,平时则戴一块布头巾,把辫子缠绕在头巾外面。已婚妇女把头发在头顶绾成发髻。

      身穿藏袍的洛克先生在甘肃卓尼喇嘛寺中。(摄于1927年2月)

      洛克先生的主要随从、翻译、管家双枪手李士臣。此照片是洛克和李士臣二人相互拍照,同穿一件藏袍,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二人间的相互信任的关系。
      东巴......
      “东巴”意为智者,是纳西族的最高知识分子,也是祭祀中的祭司。他们掌握古老的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文”,熟悉东巴经书,能歌善舞,擅长绘画、占卜。他们无寺庙,也不出家,只有知识多寡之分,而无身份等级差别。平日里,他们和常人一样生活和劳作,逢年过节,他们便要主持各种宗教仪式。

      各种文字、各种版本的介绍洛克与丽江的书籍和杂志......

      《香格里拉释谜——洛克与丽江》、《约瑟夫·弗朗西斯·洛克  一九二六年在中国西部的考察旅行》【奥地利】哈特穆特·威·瓦尔拉文斯、《中国:探险与贸易简史》【美】卓科达著、《中国论文史》【英】Bernhard  fuhrer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一九二五年四月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一九二八年十一月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一九三一年七月版......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一九三零年十月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一九三五年十月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一九九七年一月版......

      《约瑟夫·弗朗西斯·洛克(1884-1962)  中国文化的研究者,植物学家,纳西研究先驱的书信和文献》【奥地利】哈特穆特·威·瓦尔拉文斯,2002年德国斯图加特市出版
      《纳西和摩梭伦理图解》Michael  Oppitz和Elisabeth Hsu编辑,1998年出版
      《纳西手稿本<第一二部分:汇编:约瑟夫·弗朗西斯·洛克>》克拉斯·L·雅纳特编辑,1965年出版

      《中国纳西象形文经典分类目录》哈弗燕京图书馆书目专刊第五种,哈弗燕京图书馆收藏
      《中国西南纳西王国》【美】约瑟夫·弗朗西斯·洛克,1994年4月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洛克拍摄的很多照片,都记录在这本洛克所写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的书里。这是他在美国期间,哈佛大学大学帮助他出版的专著,现在国内买回了版权,55万字,255张照片,可惜的是印刷质量很糟糕。洛克虽然不是最早和唯一到丽江从事植物地理和纳西文化研究的西方人,但他却是唯一全面系统研究介绍纳西文化的西方学者。时至今日,洛克的著述仍是欧亚文化交流中贡献卓著的闪光部分。

      来这里参观的名人留下的字迹......






      翻开这本游客意见簿,看到最多的却不是我们的母语——中文,而是各国的文字。儿子也在上面留下了来自山东青岛的留言......






 

 

















      1939年吕万育随洛克赴越南时办理的护照......

      李士藻(左一)厨师;和华廷(左三)东巴经师;李仕臣(左四)助手、管家;和志辉(左六)助手;和继忠(左七)助手;赵重典(左八)厨师......

      洛克从美国带来的生活用具......





      使用木轮车的纳西族男人,他们把木料从“高巴”拖运到丽江。这个距离为75里——约25英里,此照片摄于去MiL(米里)途中,米里靠近“欧鲁肯”以北约10英里的高巴。

      在高达11000英尺的丽江雪山西部山坡上放牧的纳西族小男孩。在这个区域,有许多美丽的高山草甸,夏天,纳西族的牧民把他们成群的绵羊、山羊和牛赶到这里放养,然后到了年底又把牛羊赶回雪山脚下的平原。
      一个肩扛土犁的“欧鲁肯”纳西人。犁头拴在他背后的用棕榈纤维做成的雨衣上,挂在犁下面的两个筐是用来套住牛的嘴巴的,这样牛就不能乱吃东西了。







      约瑟夫·洛克和木里王在库鲁寺大殿香炉前合影。(摄于1930年)





      洛克的好友及保镖“双枪”李士臣。



      东巴经文......



      为举行驱除邪恶灵魂的仪式而设立的祭坛,棺材放在右边,棺材里放着一只死鸡,这口棺材就放在桃树树枝下面的三脚架上。
      纳西族的巫师手持剑和锣鼓跳起舞以驱除作者在“欧鲁肯”房子里的鬼神。
      洛克与甘肃卓尼王在一起。(摄于1924年)

      玉龙雪山扇子陡......









      玉龙村的北岳庙。图中可见百年枫树和柏树环抱着庙宇,门楼之上挂有四块大木匾,上面写着四个汉字:“恩溥三多”。





      喇嘛寺活佛......





      非常巧妙地坐落在芝山上的解脱林喇嘛寺或福国寺。











      木里王雀登强巴与洛克及助手W·T·哈根的合影。(摄于1927-1930年探险期间)

      洛克的探险马帮在奉科北面的扬子江岸峭崖边准备用革囊渡江。(摄于1929年10月13日)

      洛克后期的主要保镖随从,欧鲁肯村三思开人 和志辉





 



      我们还未从第三展厅里出来,老人就把前面展厅的大门锁了起来......

 

      顺着窄窄的小路往外,还有一只悠闲的小狗趴在路中央,慵懒地看着我们,就是不挪地方。倒是很符合这里宁静安逸的生活基调呢......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0.7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