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2017国庆·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玉湖村)
本来的行程里定的是拉市海,但最近拉市海在整修,暂不接待游客。于是,导游推荐了玉湖村,这个雪山脚下第一村......
一路好风景......
玉龙雪山脚下的第一个村子,名为玉湖。这是一个被人遗忘的村落。村里人说,这是一个宁静得世人不忍打扰的村落......
到了,到了......
巫鲁肯,意为雪山脚下的村子。在这里,纳西族开启了丽江时代。许久前,纳西族首领带族人来到最早的丽江坝子。一路披荆斩棘,见过无数雪山,高原。部落里的巫师寻找许久的神山——玉龙雪山。当年还没有土司,没有木老爷。当他们看到玉龙雪山后,首领对巫师及族人说:这就是我们的神山。或许那时候玉龙雪山,还不叫玉龙雪山。
翻阅玉湖村的史资料发现,玉湖村是纳西木氏土司的发源地之一,村落由其东北方的湖泊“玉湖”而得名。
纳西族的先民古羌族经过漫长的迁徙,由中国的西北地区而来,定居于此。在唐代叶古年时期,丽江坝子还被雪山下的融水淹没,一片汪洋,周围都是大山。沿着芝山到黄山哨垭口,又到文笔山寻找出水口,最后走到丘塘关,发现这里有一道岩沟,于是叶古年号召百姓来此挖岩槽,洪水逐渐退去,把居住在白沙的人往南迁徙。到牟保阿琮时代,采用火烧岩石,连烧数天数夜,再用水泼岩石,岩石遇水纷纷开裂,这样以火攻之法,慢慢地开凿出了长长的深谷,积水顺着烧出的岩谷流泻,于是,丽江就有了这富饶的坝子。
当地村民认为这里是丽江最古老的一个村子,“第一村”之谓也缘于以上传说。而当你沿着村中铺设的颇有特色的鹅卵石大道一直向里走,路旁的屋舍无一例外全部由石头筑就,而这种有些赭红色的石头上还有许多蜂窝,当地村民的解释是原来村子的位置曾是一片汪洋。
玉湖村这个“雪山第一村”,远离喧嚣,安静孤僻。人们常说,这里才是最初的丽江,这里才是最原本的纳西文化。
玉湖村,在纳西语中被称作“巫鲁肯”,是雪山脚下的意思。它是丽江最原始古朴的一个纳西族村落,因地处丽江坝子的最高处,所以村民坐在家中就可领略丽江坝子的田园风光和玉龙雪山的变幻美景。骑马观雪山,起点就在村口。上马前,有“暖场”活动。村口木头搭建的简易小舞台上,几个纳西族姑娘翩翩起舞,游客们则跟随向导围着台下的篝火“打跳”。“打跳”动作极其简单,韵律感强,几个回合下来,气氛浓烈。
在玉湖村,最大的旅游项目就是骑马。这里有好多条骑马的路线。说实在的,在这里,只有骑马,才能看到美景,靠两条腿,在这茫茫的草原上,真的是不行呢......
看到了洛克故居,这种小型冷僻的博物馆,正是我的挚爱......
1922年,美国人洛克来到,发现了这片人间天堂。惊鸿一瞥玉湖村后决定长居于此,一住就是27年。洛克把丽江及纳西族文化带向了全世界,这片土地因为他的研究贡献而声名大噪,而他的盘踞地却意外地未被开发,保持了百年前的样貌。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不知已有多少西方人拿着洛克刊登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文章来到云南、来到丽江,来到这个洛克曾生活和工作过多年的古村。西方人透过洛克凿开的一个小孔,看到了玉湖村,看到了“传说中的香格里拉”,看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丽江因为洛克而扬名世界,而他曾经居住过的村子也因他为外界所熟知。
1962年12月5日,在夏威夷私人住所,约瑟夫·洛克在书房的安乐椅上睡着了,突发的心脏病使他再也没有醒来。陪在他身边的,是一大堆东巴象形文典籍。
满山遍野的石头也是这个村子的标志,极具纳西特色。玉湖村的房子大多是用石头垒起。锅巴石,五花石,青石,白石,假山石。垒出房子最好看的就是五花石了。这些房屋外部都是用大块冰山石砌成,上接黑色瓦顶,房屋内则为全木结构,取材冷杉、铁杉、松树等。这样的建筑在丽江地区并不多见,除了冬暖夏凉,还有防震作用。1996年丽江大地震的时候,当地的建筑损毁得厉害,但村里却安然无恙。
突然看见了幽幽的青苔在石缝间悠游生长,阳光时而轻轻拂过,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村里纳西人盖房子,就用当地的石头,纳西人的性格本来是很粗犷的,纳西族很崇拜祖先、崇拜自然,这里的纳西族最有自然的情怀。
和大部分纳西足传统民居建筑都是采用木质与结构而建,而玉湖村的民居则更为古朴。民居采用石砌和木质结构结合的建筑形式,一般纳西人会在自己的屋脊挂上悬鱼,鱼在五行中代表水,鱼离不开水,水克火,象征房子不会起火。挂了鱼就是有了水,有水就能灭火。
依山而建的玉湖村,还保留着最原始的样子,这是唯一在主峰脚下的村落......
高天流云,阳光灿烂,当你徜徉于村头村尾,无论何时,只要抬头,就能清楚地看到玉龙雪山之巅的扇子陡,那是雪山最高的地方。洛克当年来到这个村子,想必也是被这村子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吸引吧......
它又停下吃草啦......
![]()
云南果真是彩云的国度,这里的云时刻变换着自己的身姿。虽然只有白色,却永远不给人以单调之感......
![]()
![]()
![]()
向雪山进发......
云南果真是彩云的国度,这里的云时刻变换着自己的身姿。虽然只有白色,却永远不给人以单调之感......
这里就是玉湖了。比我们后面在景区里看到的玉湖要大很多,相传是明代纳西土司木氏建造的人工湖。据传,玉湖得名是因为玉龙山的雪峰和森林倒映湖中,白雪与森林的绿荫相互辉映,很像绿白相间的玉。眼前的玉湖已从深蓝色变成浅绿色,湖面上雪山的影子时隐时现......
“第三国”是纳西族男女心中向往的爱情圣地,过去曾有许多为爱慷慨殉情的青年男女在美丽的雪山草甸度过生命里的最后时光。眼前的一切让我终于明白青年男女们向往的其实是自由。在这里,可以自由地骑马驰骋,可以自由地追随湖中雪山的影子,可以自由地呼喊,可以自由地表达一切。
这里还有土司养鹿场和具坚寺遗址,据说,这里是历代纳西土司狩猎的场所和木氏府衙所在地,如今已无法看到跳跃的马鹿......
向雪山进发......
这里也叫作玉柱擎天,位于玉龙雪山主峰南麓。玉柱擎天海拔2800米左右, 主要景点有巨石壁字、太子洞、观音岩、 雪松庵、千年古树、上下深潭瀑布、美藉奥地利学者洛克旧居(是他居住和生活27年之久的地方)及高山蚂蝗坝、仙迹崖、杜鹃山、木天王牧场、万花园、岩碰岩、三思水、风光旖、秀甲一方。
终于远远地看到了因兴奋而远远窜到前面去的儿子......
从玉湖村可以徒步上玉龙雪山到达九十年代专业登山队伍留下的一号、二号、三号营地,登山可途经蚂蝗坝、虫草坪(4000米左右)、雪海(4500米左右)、大峡谷等地景观非常壮观。不过需要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户外经验,最好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徒步。我们这业余旅行者就只好走马观花了......
这片广阔的土地下据说下埋藏着巨大的金矿,但基于对玉龙山脉的保护,永久不可开采......
不忘自拍......
看到村庄的影子了......
这里卖的牦牛肉干很好吃,因为价格很贵(120元/500克),没舍得多买。结果回程遇到接我们的导游说,市场上的鲜牦牛肉都80元一斤,她刚买的。唉,又后悔当时没多买点儿啦......
吃着牦牛肉干,走在这样的土路上,就到了东巴院......
东巴院:纳西文化之中的原始东巴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丰厚,是纳西先民的独特创造。其纳西象形文字(俗称东巴文)写成的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种纳西象形文字比甲骨文还要原始,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字,是研究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其祭师东巴博古通今,精通经文,能写擅画,受人尊敬,是纳西族中最高级的知识分子,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
东巴院内挂着一幅“青蛙八卦图”,是东巴占卜的工具。图画正中的青蛙背部画着经文,腹部横穿了一支箭,青蛙的头部、四肢和箭头箭尾分别代表了五行八卦,图的外沿标有十二属相。东巴祭司便是利用这幅图来解释自然界发生的现象,预测人类生活。青蛙对于纳西族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是纳西族的图腾。古时纳西族人口稀少,因此希望女子能够像青蛙一样繁衍更多的后代,纳西族妇女传统服饰“披星戴月”也被认为是来源于此。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东巴文化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化与西藏象雄雍仲本教文化是同一或同源文化,雍仲本教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东巴教产生过深远影响。从民族发展历程看,纳西族东巴教与西藏本教息息相关。
首先,二者共同崇拜同一祖师说明了其同一性或同源性。雍仲本教的创始人和导师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敦巴幸饶,东巴教的创始人是丁巴什罗。据考证,东巴教徒所崇拜的祖师,就是雍仲本教祖师。
机缘巧合,遇到了纳西仅存的七十二位东巴之一。给我们认真地讲解着东巴教义......
堂屋里挂满了写着东巴文字的东巴纸片,一进屋好像走进了象形文字的森林。据说这种手工制作的纸张专门用于抄写东巴经书,采用丽江尧花制作,厚实、耐磨又防虫。一连串象形文字如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古色古香的东巴纸上得到了新生。
古老的东巴画是最具特色的纳西族美术遗产。纳西族东在做仪式时,要绘画各种各样的佛神、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并对他们进膜拜与祭祀,这种服务于宗教活动的各种绘画,统称为东巴画。东巴绘画艺术具有象形文字经典所具有的五个艺术品特性,即贝叶经的形式、优美的线条、美丽的色彩、动态的表现和特征的摄取。东巴画是东巴文化重要内容之一,有木牌画、纸牌画、布卷画和经文画几类。东巴画的内容主要表现古代纳西族信仰的神灵鬼怪和各种理想世界,其中也反映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各种世俗生活。
东巴画中,以布卷画《神路图》最为有名。《神路图》一般长达十四米多,宽二十六厘米左右。分为地狱、人类世界、自然天国、天国四个部分,画面色彩鲜明、艳丽,人物造形生动、个鲜明,既受藏传绘画艺术影响,又具有纳西族传统风格和特色,是东巴绘画艺术中的珍品。《神路图》主要用于丧葬时超度死者亡灵仪式中,描述了死者亡灵要经过的地狱、人间、自然界、天堂等各阶段的具体场面,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传统东巴画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古代纳西族信仰的神灵鬼怪和各种理想世界。虽然传统东巴画也受到周边民族文化,特别是汉藏文化的影响,但它仍然比较系统地保持了自己整体的风格和特点。
令人敬重的老东巴,和我这个粗通佛教教义的无神论者相聊甚欢......
“东巴”意为智者,是纳西族的最高知识分子,也是祭祀中的祭司。他们掌握古老的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文”,熟悉东巴经书,能歌善舞,擅长绘画、占卜。他们无寺庙,也不出家,只有知识多寡之分,而无身份等级差别。平日里,他们和常人一样生活和劳作,逢年过节,他们便要主持各种宗教仪式。
和东巴院一墙之隔的是玉龙书院。玉龙书院是土司吟诗读书的场所,与土司们居住的雪松庵相比,面积大了许多。书院的建筑采用纳西族传统的“三坊一照壁”格局,走进院内,宽敞的庭院,古朴的建筑样式仿佛时光倒流......
这里展示了许多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纳西族照片。纳西族是个幸运的民族,因为洛克,他们留下了许多原汁原味的影像实录......
1922年约瑟夫·洛克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哈佛大学燕青植物研究所的探险家、撰稿人、摄影家等身份,从泰缅边境进入中国云南,从此在玉龙雪山下一住27年,其中大部分时间就住在玉湖雪篱村,即现在的玉湖村。
纳西族土司的“木”姓为朱元璋所赐,第五代土司得“木”姓后,给自己的臣民赐姓“和”,意思是“吃木家饭的人”。直到今天,丽江当地人仍认为,官姓“木”和民姓“和”是最纯正的纳西族,其他姓氏的纳西族都是后来在不同时期融入当地的。
刚刚去过的束河古镇原貌......
正殿展示的是《巫鲁肯纪事》壁画长卷......
巫鲁肯系纳西语,直译为“银山脚下”,又称玉龙山下第一村——白沙玉湖村。逸仙楼中的《巫鲁肯纪事》壁画长卷系六十年代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的纳西族画家、巫鲁青人赵有恒所作,共9幅。画高2米,横长26米,以巫鲁肯的形神,用以原始、质朴、率真的线条、多姿的色彩与七妙的构图,生动活泼地向人们展示了古纳西先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留下了巫鲁肯纪事。
第一幅:攀登。以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作为背景,还用东巴文再现了奋力攀登主峰的形象,象征了纳西人不屈不挠,征服自然、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二幅:玉柱擎天。碧绿的玉湖水,天气晴朗的时候,雪山倒映在湖中,美轮美奂,上面的生命之泉的东巴画木牌,祭祀自然神,表明了古纳西先民对神仙水源的保护和崇拜,珍惜山水资源,就是珍惜人类本身。
第三幅:家园。金沙江流域,千仞巨壁,铭刻着纳西始祖名言“我是开天九兄弟,劈地七姐妹的后代……是杀不死的种族,是喝干江水不解渴,怀抱居那什罗山不觉累的种族。”画面主题是虎跳峡,它是玉龙、哈巴两座大雪山的大峡谷,在峡谷周边,居住着勤劳善良的纳西民族,左上方骑在白鹤上的是纳西族的战神崇仁利恩,传说他骑着一只美丽的仙鹤到天上娶回了仙女,繁养了纳西、藏族、白族三兄弟。
第四幅:神山。纳西族世代崇拜和赞颂的民族保护神;玉龙山——三朵及自然神——署。奔驰的白马(古岩画)与跳欢乐舞的纳西人与兄弟民族姐妹。神山左边画的是纳西族的保护神“大鹏神鸟”,右边是自然神,是丽江这块地方的保护神。在纳西族东巴教中,人和自然亲如兄弟,互敬互爱。左下方是著名的金沙江古老岩画,画中一对少男少女骑着美丽的白鹿向着理想的世界奔去。在两团篝火周围,纳西族男女欢歌跳舞,将人间的欢乐,自信世代相传。
第五幅:古猎。狩猎时期的纳西人,上山不射杀马鹿,进森林不捕猎美丽的雉鸡。画中一猎人看着一群美丽可爱的小鹿,不忍心去伤害它们,便放下了手中的弓箭。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了自己。画的正中像昆虫的,是纳西族的猎神。古代纳西的猎手进山之前要先祭祀猎神,猎物后,把猎物肝脏取下请猎神享用。但在猎物时,如看到可爱的动物,猎手们便不忍心,而把弓箭转向另一个方向。画上部,一位仙女在云上织着七彩霞衣,身后是七颗星,就是纳西妇女披肩上绣的装饰图,这幅图不仅表现了纳西女人、男人的勤劳,也表现了他们的善良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第六幅:农耕。森林草甸,牧场肥美,情歌悠扬,刁着烟斗用白鹿耕耘的农夫,辛苦劳作,宛如玉龙第三国。玉龙第三国,主体以雪山脚下的云杉坪为背景,画上有相亲相爱的纳西青年男女,唱着山歌,放着牛羊,他们用白鹿当耕牛,红虎作骑马,白雪酿美酒,他们过着既不迷恋人间的荣华名利,也不向往天堂的神居之所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生活。
第七幅:秘境。令中外科学家、艺术家梦魂萦绕的锦绣谷、黑白水,人间秘境,无处不美。画面展现了历史上对玉龙雪山进行探险研究、开发的专家、学者的故事。画面第一组是被誉为“东巴文化研究之父”的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博士,他是第一个把纳西族东巴文化介绍到西方世界的著名学者,同时也是提供了香格里拉最原始依据的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专家和学者也在不同时期对玉龙雪山进行过探索、研究和宣传。
第八幅:童趣。及飞的风筝,荡漾的秋千,把你带回未被污染的巫鲁肯。巫鲁肯村原有许多参天大树,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渐渐消失了,画家只能用笔墨再把树木表现出来,许多孩子在树下放风筝、荡秋千、跳绳,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活动。表现纳西人希望保护自然、造福子孙的愿望。
第九幅:茶马古道。驮有烟、茶、盐巴、药材的马帮,从巫鲁肯走向喜玛拉雅山那边......
土司木曾的画像......
玉湖是明代以前由木氏家族组织人挖的一个人工湖。木氏在湖畔筑避暑夏宫、玉龙书院、建养鹿场。玉湖村最早的居民即是为纳西王护宫养鹿的人。因此又叫“窜阔罗”。纳西民歌中也常提到玉湖和雪山鹿场。
在纳西族历史上,曾有过恋爱自由而婚姻包办的社会现象,不少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不能终成眷属,便产生了“生不同眠,死时同穴”的信念。他们在玉龙雪山找个优美的地方,唱着殉情调,憧憬着“玉龙第三国”,双双殉情,以死和封建礼教抗争,玉湖便是殉情圣地之一。
玉湖原本只在玉湖村内,后因连年干旱,当地人把玉湖水引到景区里。玉湖水清澈见底,碧绿如玉,水中生长着许多形似珊瑚的植物,被称作“雪珊瑚”,当地老百姓也叫它“龙女花”,传说是木天王女儿龙女思念爱人流下的泪水形成的。这个小小的人工湖,也叫做龙女湖。天气晴朗时,整座玉龙雪山倒映在湖中,形成了雪山十二景之首的“玉湖倒影”。站在情人桥上,游鱼在水中自由穿梭,微风吹过,雪山的倒影被吹成碎片,好像在回放着那些发生在“玉龙第三国”的爱情故事。
玉湖中,雪水清澈,水草摇曳,蓝天白云衬托着高大的玉龙雪峰倒映在湖中,大自然仿佛都沉淀在湖底。玉湖湖畔有草场万顷,春夏草长莺飞,野花万点闪烁其中,牛铃丁冬,牧人作歌。深秋严冬,牧场草黄,湖中大片芦苇随风起伏,瑟瑟响如一片悲秋琴弦,一派苍茫寒凉景象。玉湖边上有一棵每年结出甜得像蜜一样桔子的桔树,人们都说这是龙女变的,叫它作“龙女树”。
传说因为纳西公主泄露父亲侵略邻国的秘密,被父亲囚禁于龙女湖心,饥渴而死。纳西族也为纳西公主写下了纳西细乐,歌颂纳西公主的和平纯美。龙女湖很小,很难联想到这个传说......
这片玉湖还是东巴祭祀的重要场所,湖边古树群下的神台便是历代纳西族祭祀的地方。祭台边插了形状不同的长条彩绘木牌,木牌上画满了彩色的图案和象形文字。不同的木牌在祭祀中有不同的作用,东巴教祭祀仪式分为祈神、禳鬼、丧葬三类,内容与纳西族先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上端尖头的木牌画得多是自然神灵,插在神坛前;上端平头的木牌画的是妖魔鬼怪,插在下方鬼寨中。走近木牌仔细辨认可以发现,尖头木牌的上方画着日月星辰风云,中间画着鬼怪,下方画着祭品宝物,图像造型奇特,颇有原始艺术的特点。
顺着弯曲的山石路向上攀登,就是木氏土司的行宫——雪松庵了......
这里叫“关丹阁”,也叫雪嵩庵。玉湖村又叫雪嵩村,就是这样由来的。“关丹”是纳西语,意思为“官府衙门”,“阁”则指“院落”、“址所”,是木氏土司最早的府邸之一。它是明代纳西木氏土司的12个“行宫”之一,又名夏宫。
登高望湖,别有一番滋味。土司的夏宫,果然景色宜人......
这里在明朝时期是历代木氏土司的行宫。每到夏季,纳西族的木氏土司便带着当地的知名人士来此消夏避暑、饮酒题诗。门口有一副长联,洋洋洒洒共180字,被称为“雪山长联”,据说是模仿昆明大观楼长联的形式所作。雪山长联看似文字复杂,实则通俗易懂,讲述了丽江的历史和风景......
据《光绪丽江府志》记载:“松雪庵,明时建。一名具坚寺,在雪山麓玉湖西,寺极清洁。光绪年间村民重建。”据说,这个小庙在明代时画满了精美的壁画,塑有地母、观音菩萨、太子等具象。如今,光绪年间重建的建筑也早已消失。庙内具坚寺,又名雪嵩庵,是木氏土司避暑、读书之处。这个寺曾是三房一照壁,新中国成立后做过村公所,不久成了村小学所在地,1964年寺内建筑被拆下来搬到了村里。洛克在《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中写到这个寺庙在民国时期的情形时说:“玉湖以西,有一个清洁的乡村寺庙(现在已经改为一个林业站),周围长满云杉树,这些云杉是原来覆盖在这个平坝的大片森林所残存的一部分,庙里有一个藏式佛像,庭院里有一块很大的大理石板,现已破裂,上面只刻着一些行为规则,其年代写着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可能建筑年代比这还更早些。纳西人称此庙为“舞鲁瓜丹”,汉人称此庙为“雪嵩庵”,它是纳西王的12个住处之一。
“玉柱擎天”石刻在3300米的峭壁下。抬头向上看,“玉柱擎天”四个大字由上向下题写在30米高的崖壁上,下方还横刻着“玉璧金川”。“玉柱擎天”四个字是1723年清代土司制度废除后(1724年),朝廷派来的第一任知府杨秘所题写,说的是被白雪覆盖的玉龙雪山像玉柱一样撑起了整个蓝天。其左下横刻“玉壁金川”四字,则是丽江郡丞聂瑞于1725年所题,说的是守护雪山的金沙江。八字奇书苍劲有力,虽经百年风雨剥蚀,仍依稀可认,徒岩和古字交相辉映,天工和人文溶为一体。古人高超的石刻书艺及智慧,今人惊叹不已。这两幅石刻不但写尽了丽江雪山这壮丽,也成为与“改土归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的文物古迹。
对纳西族人来说,玉柱擎天是一块吉祥的圣石,石头上刻下的“金”和“玉”被当地人认为有“金玉满堂”之意。每逢过年过节,纳西族居民们便会手抹香油或酥油来到巨石前摸一摸石头,许下美好愿望,这个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登高俯视,玉龙雪山俨然一擎天之玉柱,撑起头上一片蓝天,转身了望,一马平川、广阔坦荡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除了几棵参天古柏,在残阳夕照中傲然耸立,这是一片荒凉的土地。“关丹阁”就在这里,除了这几棵树,什么都没有了。北边的那些大石头,是冰川时代留下来的。南边的那块地原来叫“创喜丹”,是木氏土司的鹿苑,过去鹿群常常穿过南面的松林到玉湖去喝水。“
这样的蓝天,与下面的湖水相映成趣......
摘下耳环给儿子戴上,是不是很有异域风情呢?儿子穿着在大理古城买的80元人民币一套的民族服装,很不错呢......
刺眼的阳光,这是云南这座低纬度高原的一大特色......
这里的酒店基本融入了村落建筑中,不走近,是看不出来的......
滇马:云南的马为矮脚马,即是历史上以耐力著称的“滇马”,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滇马的特征就是稳健耐力长,适合山路险路。历史上许多次战役的起因均因为抢夺滇马......
在古代云南,马作为一种重要的畜力,除在小范围内作为人们的坐骑、架车外,更为普遍的是把马作为驮运货物的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滇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矮小体健、耐劳善负重,能远行,非常宜于在崎岖山道上长途驮运。关于滇马的特点,早在两汉、三国时期就已见诸史书,《华阳国志·南中志》说:“长老传言,滇池有神马,或交焉,即生骏驹,俗称称之曰‘滇池驹’,日行五百里。”唐宋时期,《蛮书》云:“马出越赕山东面一带……尾高,尤善驰骤,日行数百里。……腾冲及申赕亦出马,次赕,滇池尤佳。”《新唐书·南诏传》亦载:“越赕之西有荐草,产善马,世称‘越赕骏’。始生若羔,岁中,细莎縻之,饮以米渖,七年可御,日驰数百里。”宋朝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说:“大理马,为西南蕃之最。”周去非《岭外代答》也说:“南方诸蛮马,皆出大理国。”到了元代,《马可波罗游记》称:“云南省及广西高地产健马,躯小而健,贩售印度,然应知者,人抽取其筋二三条,俾其不能用尾击其骑者。”明、清时期,《南中杂志》载:“滇中之马,质小而蹄健,上高山,履危径,虽数十里而不知喘汗,以生长山谷也。”
看到屋顶或者门梁上方的瓦猫了吗?有些村民在房顶安置用陶土制成的“瓦猫”,“瓦猫”蹲坐在房顶中央,张着大口,面朝屋外,有镇宅之意,而屋檐上的“垂鱼”装饰则代表了年年有余。
不同于丽江古城的慵懒,玉湖村的村民们起的挺早,他们淳朴好客,家家户户养着马匹,敞开着大门。
夕阳的余晖照耀着宁静的村庄,也温暖了一颗颗在都市快节奏中生活的疲惫的心......
洛克故居到了。这是我要重点参观的地方......
从故居出来,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在停车场又看到了这幅在各地车后玻璃窗上都能看到的即时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开车下行,遇到了晚归的牛群和羊群。一片田园风光。但细细想想,习惯了都市快节奏的我们,真的适合生活在这宁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落里吗?这是一种片刻的放松罢了......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