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2017国庆·云南·大理·张家花园
大理张家花园景区占地8亩,于2000年8月8日开园,历时8年建成,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总投资5千万元,是古往今来最大的白族民居区。大理张家花园景区附近有配套的旅游广场和游客服务中心,同时,距昆明390公里,距机场20公里,距古城5公里,距大理市区7公里,通达性优越。景区被山茶花、杜鹃花和十八溪水倾注的洱海母亲湖所环绕,背靠苍山,被称为“云南第一园”和“梦幻白族民居”。
张家花园地处横断山脉点苍山脚下,洱海西岸,南距大理市区10公里,北行5公里到大理古城,与千年妙香古寺大理开国寺庙“观音塘”毗邻,在历史上这里曾有观音负石阻兵神话传说,感通寺无极和尙向明太祖朱元璋敬献大理茶花,“马嘶花放”成为佳话。千百年来云南的普洱茶,沿着张家花园门前的这条茶马古道的足迹,通向藏区,播撒了云南的马帮文化历史。
马嘶花放的典故:明洪武十五年春天,一个从大理来的和尚牵着一匹马,抬着一盆茶花走进了皇宫,他要把这两样很不起眼的东西敬献给明太祖朱元璋。
众人对他的马和花,都引不起兴趣,但是和尚脸上的庄严和淡定,却有一股子说不出的神秘味道。他说他来自云南大理,名叫无极和尚。
也许那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实在有点无聊,或者他想有点新鲜的事情,刺激一下乏味的宫庭生活,也许他本来就想亲能人异士。当太监告诉他,有个外地和尚送来马和花,就立刻决定招见。
正在众大臣纷纷觉得奇怪的时候,和尚已经闲庭信步一般的走了进来。
只见那白马,不是什么高头大马,那花,也不是奇花异卉,而和尚,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和尚。
无极和尚不卑不亢的站在明太祖朱元璋面前,进观诗二章:“锡杖飞来自点苍,心含葵赤向春阳。叶榆置县初由汉,南诏封王却是唐。世祖北来还是段,天兵南下便除梁。累朝未有今方有,万国来朝仰圣皇。”
这一番赞美之词,让朱元璋龙颜大悦,哈哈大笑,尤其这样的语言是出自彩云之南的和尚之口。
不得不说无极和尚实在是一个会说话的和尚。
他接着不急不缓的把马和花送上。
一匹马,一盆花实在吸引不了朱元璋的兴趣,但是他还是被这个有趣的和尚吸引住了。
无极和尚安静的念着经文,奇迹就这一刻出现了,只见那茶花,开始慢慢的绽放,原来含苞待放的花,像听懂了无极和尚的花,逐渐的变大,花瓣慢慢的张开来,大红色的花如同牡丹花一样,就这样开放在朱元璋的面前,一朵花两朵花三朵花。。。一下子全都开了,整个大殿飘满了花香。
这时候白马也在殿外仰天扬蹄长嘶,声震四方。
满朝文武立刻跪下来连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不禁心中大喜,当即赋诗一首,题名《僧居点苍》,赐赠无极和尚。诗曰
巉岩突兀倚银汉,影浸榆河号点苍。谷乌迎僧春啭巧,潭龙听法水生香。
并且赐名无极和尚“法天”,赠送袈裟。
后来无极和尚回到大理,成为大理寺僧门之首,感通寺也就显赫一时,寺前所立的十八块御制诗碑,御制龙章,独冠诸山,高僧担当有联云“寺古松森,西南揽胜无又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
大理历来是以风花雪月著称的中国旅游胜地,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的大理,四季花开,幽兰飘香,茶花争艳。张家花园更是四季繁花似锦,花开不断,白族民居的青瓦白墙,雕梁画栋,奇异的白家民俗,古老的神话传说别有一番迷人的风采......
大理张家花园,白族民居姓氏文化建筑的代表作,大理二十一世纪大理民居旅游的名片。
园起:传说中唐時南诏,宋時大理国御用礼宾合院式皇家建筑,由五个三坊一照壁,一个四合五天井和大理独有的后花园组合而成,白族民居历史上最大的建单元“六合同春”,文称“鹿鹤同春”以金鹿与白鹤为祥瑞象征,建筑文化源于南诏王国统一的洱海六个部落的建筑文化,南诏大理国的民族团结象征,南诏,大理国王听取政见及宴请部落酋长的礼仪建筑,兴于南诏大理国,毁于元世祖平大理国,大理人民祖辈口口相传至今,是大理人民千年梦想的白族民居理学建筑庄园。大理張家花园选址于点苍山圣应峰麓观音塘北旁,由大理民间建筑艺术大师,园主張建春投资并亲手创意设计,倾心缔造的民居建筑文化艺术之园。
花园总占地20亩,其中园区占地8亩,前导旅游广场和游客服务中心占地12亩,经三年精心筹划设计,于2000年8月8日开建,2008年8月8日开园,历时8年建成,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总投资8800万元,内设36间最具大理文化特色的民居客房,园内有大理最长的民居书画长廊尽显大理文化风采,连绵不断的书画长廊长度达880米,成走马串角楼和走马转阁楼格局,分二层游路不遮阳不避雨游尽全园翰墨丹青,众多的建筑门窗造型使张家花园成为中国门窗博物馆,亚洲文化十字路口古都的大理白族民居,彰显世界建筑文化的聚合,花园呈三横三纵格局,之所以称梦幻建筑,缘多少代大理人想建而没有建成的理想建筑,整个建筑群错落有,在苍山圣应峰下,高天流云、仿佛看见梦幻中的海市蜃楼,与观音塘妙香古寺的须弥境界寺庙建筑群、相映成辉,组合成为天上人间的大理美妙建筑胜景。
张家花园的建筑艺术是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具有明确的功能定位,观白族民居建筑艺术,体验白家纯朴的民俗,品“三道茶”看民俗乡土歌舞表演,住独具特色的文化民居客房,可以拍摄电影,电视剧等。园中六院由彩云南现、海棠春雨、鹿鹤同春,西洋红院、瑞接三坊、四合恵风,六院一园各领风骚,建筑地理文化的完美写照,穿越唐风宋雨,汇聚世界文化的建筑艺术。
张家花园的空中楼阁,东观鸡山日出,北看玉龙隐仙,南瞻彩云南现,西仰苍山瑞雪,风花雪月四时常春,蓝蓝的天下有露天咖啡厅,品咖啡看苍洱大观、空中亭阁喝普洱茶看高天上流云,发呆的书吧,可以听到寺院晨钟,尽情享受妙香佛国,白家民居带给游客的一个灵性艺术空间,游人留连往返,园中大有可观,是大理旅游“激动”的代名词,被来宾和知名人士称为“大理艺术王宫”,认同是中国最飘亮的民居之一,大理特色旅游的精品,中国著名的民居旅游文化产业典范,大理民居文化民俗旅游景区。
张家花园由由五座白族民居式四合院与一座西洋式四合院和一个后花院,160间房屋,24处庭院,16道门户组成,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形理风水格局,组合成三横三纵的大型白族民居“六合同春”又称“鹿鹤同春”。整个建筑群由五个三坊一照壁,一个四合五天井构成走马串角楼的民居格局,张家花园的静态交通是由六合同春院,也就是大门的一进院,以抄手游廊的方式到达花园的任何一个景点参观和购物,后花园是整个建筑的园林建筑,是主人吟诗诗听琴,静养休身的地方。
从张家花园的大门门楼开始就处处显示了张氏家族与普通白族百姓的民居不同,且不说整座门楼的砖雕与木雕的繁复与精细,单看脚下走路的通道,中间主道全部由汉白玉鋪就,而且相隔一段就鋪有一幅有人物故事或花卉图案的汉白玉,据说这条汉白玉通道只有皇帝可以在上面行走。
张家花园以大理多元文化的基因,打造了七个不同的建筑视觉冲击院落,使你仿佛在园中梦游,茶花中漫步。大到建筑群落,小到微雕唐诗三百首,是張家花园的艺术创作空间,景德镇瓷板画艺术建造的照壁、门楼装饰,大理石天然纹理造就的走廊天棚,东阳木雕的活泼,大理剑川木雕的奔放,福建石雕的雄奇,苏洲刺绣的精美,微派建筑砖雕的绝伦,和大理石屏门的神韵,白族民居的优雅,苏州园林的秀丽,组成張家花园的工艺十绝。
六座四合院各自形成既可封闭又可互通的格局,每座四合院均由一个"凵"图案组成,三面线条处是一座二层楼房,楼下楼上都有”凵”形长廊相通,形似我们苏州俗称的”走马楼”,主房在”凵”形底部,二侧厢房一楼的中间一间,都有一门可以与另一处四合院相通。”凵”形缺口处为一座影壁(苏州俗称照墙)。
白族自古以来有着对外开放和善于吸收和包容异质文化的传统。这也是一个只有180多万人口的少数名族能够在祖国西南边疆崛起并步步跟上时代发展而自立于名族之林的主要原因。体现在建筑文化上,那就是较早地吸收和运用西方建筑的精华从而丰富发展了本名族的建筑艺术。
当洱海清澈的水从金色点染的一刻到金梭射向点苍山的彩云时,阳光也就慵懒地撒遍了张家花园这座东方“梦幻民居”......
张家花园一承大理白族民居的建筑历史,把白族民居同私家花园、住与园林相结合、体现大理风花雪月大花园中的园中之园,表现以园林建筑为切入点的白族民居,园与居在这里交溶、心灵与自然在这里嵌合、天人合一是大理白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的必然建筑,六合同春建筑圆了白族榆商马蹄下百年讫盼与梦想,大型白族民居“六合同春”是大理人民的风花雪月之梦,是白族人民对民居从感性、理性、悟性的认识和灵性生活的结果。把白族民居建筑艺术、大理白族民居居住文化形象化、汲取白族民居之精髓,创大理白族建筑文化世纪之大成,刷新中国民居多元建筑新纪元,创造世界最具文化的居住建筑之一为目标是“张家花园”的宗旨。集中体现大理因地理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多元建筑文化,大理作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成为文化全球定位标,而马可波罗带来的欧洲文化文化价值观,飘洋过海的日本四高僧在大理学习的佛教,和海上带来的文化、南诏、大理国对亚细亚文化的惨透和吸纳,元世祖平云南后的民族文化交溶、升华、吐故纳新成为二十世纪的喜卅白族民居历史建筑。
张家花园的白族民居是溶合了世界观、审美观、生活观的现代设计理念的民居,智能建筑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现代人的定位,历史文化的定格,大理文化的升华,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张家花园的建筑定位,成功的再现了南诏大理国白族民居的建筑遗风,包容的建筑了西洋式“三坊一照壁”理性的发掘了“三道茶”表演建筑“海棠春院”后花园溶入精典苏卅园林儒雅文化思想,实现了“园林化白族民居”的现代居住理念,为建设山水园林白族民居,风花雪月文化魅力大理、作了文化与建筑的历史定位。
建筑依附在历史和传统的时空隧道中。在花园以内的建筑学故事中,大理民居古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传统的延袭,“鹿鹤同春”和“六合同春”都是大理白族人内心向往的吉祥图腾与偶数顺意的化组合,鹿与鹤是福寿康宁的象征,而四与六是白族人民的吉祥偶数。六合同春的建筑制式在民间广为传颂,但由于种种制约,它在几百年的建筑梦想并没有真正的完成,它犹如一个乌托邦的世界高高在上,成为一种理想而总让人在畅想。照壁——白族民居和风花雪月的艺术化身,白族民居建筑艺术中重要的建筑文化内涵,发挥着庭院内部的采光功能,彰显主人文化涵养和精神追求,苍洱之间白族民居的照壁光彩夺目。
“百忍家声”是出现在白族民居照壁上,表示主人为张姓。云南张姓由诸葛亮赐姓,河北清河是张姓的发祥地,所以大门上的“清河榆庐”的含义,也就是华夏张氏家族在大理的民居。张氏家族在自已的拓疆史上,认可黄帝为张姓的血亲始祖,而黄帝有一个儿子名叫张挥,是弓箭监造官,弓长百忍,便成为张家座佑铭。张姓家族是云南的统治者,南诏以前有白子国的国王张乐进求施行了600余年的大冶,因此在大理,张家当之无愧成为大理最古老的王族,整座花园也就有了昔日的王者之风。
张乐进求为云南古代的巨族,云南和白族的历史曾一度以祥云、弥渡(白崖)为中心。从战国时期仁果被封为“滇王”,三国时期龙佑那受封张姓并建白子国,张氏在云南经济文化发达的腹心地带(滇池—— 洱海区域)的古五尺道要冲中心经营了800多年。
最早关于“白子国”的可靠的记载,首推《僰古通记浅述》记载: “周显王时,遣弟庄蹻上略巴黔,遂王其地,日滇国,与僰人国通和,又日滇池。”
按此说,僰(白)人国始于庄蹻人滇(公元前286年之时)。 其次, 南诏舜化贞中兴二年(公元899年)的“南诏图传·文字卷” 记载:
“阿嵯耶观音从蕃国中行化至汝大封(封即“白”的古对音)民国
我大封民始知阿嵯耶来至此也”和“大封民国圣教(即佛教)兴行”.距今1100年,它是南诏时的宫廷画卷,现原物收藏于日本京都有邻博物馆,明代诸葛元声著的《滇史》,对白子国的记载更为详备:
“苴颂(传为张氏始祖)始居白崖,因号白国,又号大白国,再传而昆弥氏代之,是为僰国。白子国即云南县(即今祥云县)”。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诸葛武侯南征.师次白崖,立(龙佑那)为酋长.赐姓张氏,遂据云南,或称昆弥国,或称白国,或称建宁国。
” 《南诏备考》 、《南诏野史》 载南诏王室仍自称为“大封民国”。 “大拜(白)国”、 “白崖国”、“大封民”
等。都是讲白族的先民.说明白子国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并且南诏是基于白子国长期经营滇池至洱海地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白子国的800多年的铺垫,就不会有南诏大理的辉煌,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扩张。
![]()
最美茶花走廊......
![]()
张家的祖先十分显赫,在南诏王国时,还曾出了一位王后。后辈子孙经过不断修建,逐步形成了目前占地20亩,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由六座四合院和一个后花园组合成一庞大的建筑群,建筑群暗合"六合同春"之意。是中国最大的白族民居建筑艺术王宫。
![]()
从这里开始了我们的游览历程......
![]()
![]()
![]()
![]()
![]()
最美茶花走廊......
张家的祖先十分显赫,在南诏王国时,还曾出了一位王后。后辈子孙经过不断修建,逐步形成了目前占地20亩,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由六座四合院和一个后花园组合成一庞大的建筑群,建筑群暗合"六合同春"之意。是中国最大的白族民居建筑艺术王宫。
从这里开始了我们的游览历程......
四合惠风院:四合五天井是白族建筑中高规格的布局形成。它源自中原汉族地区的四合院,但与北京的四合院不同,这里的四坊房房屋都是楼房,层高、开间、进深一致。
正房坐北朝南,形成封闭式的格局,依据道家“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学说,讲究“藏风聚气”。
“四合五天井”营造的是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多由长辈老人居住。于此相适应的壁上装饰以“二十四孝”的故事为题材,格扇门的中下板雕有治家格言和修身养性的民间谚语,突出其道德教化的内容。这里还把藻井绘画艺术首次在民居建筑中应用,让大理本土艺术家们的作品得以在此展示而流传民间。
瑞接三坊院——大理风华雪月美景的艺术化身:三坊一照壁是白族建筑中最为经典,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形式。这里集中展示着白族古老的传统。西坊是园主本人起居的住所,又称“寿堂”,北坊是晚辈的居室,南坊是客房或书房。西坊为正房,白族家庭的一切婚丧娶嫁、待客交友的隆重礼仪都以此为中心举行。祖先的灵位一般也设在正房楼上。
照壁是白族建筑中最讲究的艺术构筑。它与中原地区的影壁不同,影壁多半只是起风水遮挡的作用。而这里的照壁既是整个院落自然采光的反射墻,又是建筑艺术精华的集中展示,以斗拱支撑的飞檐翘脚尤如金鹏展翅,让院落显得生机勃勃;斗拱下的彩绘花框中的诗词谚语以及色彩浮雕“风花雪月”、“玉洱银苍”、“渔耕樵读”、“琴棋书画”等透出了浓重的文化气息;照壁中心的题书彰显着主人姓氏和心里追求,被称为白族家庭的名片。这里内壁题写的“紫气东来”是以祥光瑞色象征家业的兴旺,外壁题书的“百忍家风”为家族姓氏名片,白族张姓的文称;内壁中圆月般的大理石既是对祥瑞之光的概括又寄托着主人迎祥纳福的心愿。整座照壁将白族照壁文化的重要内涵显示无遗。采光是白族建筑艺术的组成部份,大理人对民居自然采光情有独钟。
天井里的花木主要是大理茶花的八大精品,冬春之交的三个月内万紫千红在这里争奇斗艳。照壁下的水池全部用汉白玉雕砌,白天调节空气,夜晚倒映月色花影。水池内的假山采自古溶洞的钟乳石和火山石,体现白族人追求水火相容的和谐,并以此象征家庭和睦。大理石云纹的廊顶,照壁白色的身躯向堂屋映射瑞雪的光霞,使堂屋四时有光,堂第生辉。
饶有风趣的是三坊房屋内的内墙采用了“三国演义”题材的浮雕装饰,格子门扇的木雕“百子戏春图”则寓意家族人丁兴旺。整个院落的布局、结构和装饰一切都源于白族传统,而在质地和水准上又都远远超越了前辈的梦想。照壁的绘画用景德镇的瓷板烧制、木雕用的是质地细腻的东阳木雕,具有天然纹理的大理石被磨制成透光的薄片用作走廊的天棚,让人在室内也可以感受到天光云影。精美的苏州刺绣更为居室增添的富丽堂皇......
西洋红院——欧风泰缅的伊斯兰海洋之风:“西洋红院”文称西庐榆苑,世界文化的民居熔炉,是白族人民自古以来形成的开放、包容的名族心理和千余年来不断地与外部世界频繁交往的历史见证。它并非盲目模仿西方文化,照搬“欧陆风情”之类粗俗的趋同之作,它依然也是大理人理想中的21世纪白族建筑“六合同春”的有机组成部份。它保持着“三坊一照壁”的格局,用大理文化包容了东南亚的泰国、西南亚的印度、欧洲的威尼斯、佛罗伦萨以及中亚的波斯等建筑元素。
带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观景阁楼
在西洋红院里,西方建筑的尖顶被白族建筑的翘脚所取代,罗马式的方柱与三坊走廊统一和谐,产自苍山的大理石磨制的石库门窗被用来显示白族建筑的厚重,飞檐高挑的照壁和耸立在两层楼房顶上的观景阁楼似乎又表现着西方哥特式建筑的雄姿。镀金工艺生产的艺术玻璃马赛克,是中亚波斯风情的壁上装饰,华贵的地砖图案也来自忽必烈东征西讨带来的西域图纹。还有印度的红色磨砖、意大利的风景油画等等都是西方建筑装饰精品的移植。在天井中的西式喷泉喷涌的水花映衬下,整个院落更显得流光溢彩。在这里,中西合璧变得天衣无缝,古今艺术浑然融为一体。
几个四合院是联通在一起的......
导游继续带我们下行,来到了地下一层,据说,这里原来是藏金银财宝的地方......
隐藏在西洋红院建筑群地下的大堂,纯属希腊万神庙的采光元素,建筑的拱券,精美的石雕“四季女神”,西游记的泥塑,神农氏的神话,来自世界的名贵石材装点了大理世界文化的天广堂,把欧洲与大理展现在同一空间,常靠自然采光从天穹的喷泉和锦鲤的游动中,观赏日出日落的梦幻水纹地面,这里巧妙地把光照回归自然,给留住园内的文人雅士一个西方艺术空间。
弓正银库的出口......
彩云南院:云南的得名源自汉武帝梦见彩云南现从而动议经营云南的传说。“彩云南现”常被白族人作为对风水的赞美而题写在照壁之上。
该院照壁“百鸟朝凤”。百鸟朝凤隐喻凤是南诏国国王,百鸟是南诏王国诸多部落民族,巍山鸟道雄关是候鸟迁徙的必经绿色通道,是南大理国时期民族和谐,经济繁荣的象征。照壁呈八字形构造,暗喻君临天下,普天同庆之意。照壁两边两道门廊为文进武出,是南诏王族官宦人家的合院建筑。
本院以洱海南部巍山的建筑风格为特色,象征南诏的发祥之地。院落布局在南北中轴线上,正房坐北南朝,以“白虎方”显示当年蒙舍诏主南面称孤的雄壮威武,迎面高耸的“散八字”形三滴水照壁意为纳南方之瑞气于院中。本院的主题在于表现白族对南诏故国的认同,六诏统一始有苍洱升平。因为照壁之上刻意以浓墨重彩的浮雕表现巍宝山道教胜地的风光和“鸟道雄关”候鸟迁徙的奇观,既有“百鸟朝凤”的寓意,又彰显了白族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观念。毫无疑问,彩云南院也是对白族传统文化的弘扬。
这里的主人以茶园起家。据说他种茶的秘诀就是种一行茶树,间一行桂花,所以出产的茶叶有着独特的花香......
在这个庄园里,可以喝到“风花雪月”这大理著名的四道茶:
第一道,风
——采用高原绿茶与桂花,人参精制而成。具有补血、补肾,调节内分泌增强身体抵抗能力,及抗辐射之功效。
第二道,花——野生于1200米以上的高原,入口清香,茶汤漂亮,常饮有美容养颜,保肝护肝的作用。
第三道,雪——此茶产于4200米以上的雪地高原,茶味入口清苦,回味回甘。对于喉炎、气管炎有较好的清热、降火、解毒、消炎等作用,同时能起到解烟、解酒的功效。
第四道,月——此茶采用云南大叶种普洱茶和较差虫草精制而成,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对于便秘,降三高也有一定的疗效,也有安眠的功能。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
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世纪前后有不
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
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大理白族
历史悠久,文化发达。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
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