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彩云之南——2017国庆·云南·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

$
0
0
彩云之南——2017国庆·云南·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

      要离开大理了,司机在回丽江的路上,带我们来到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建在滇藏公路上,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坐落在苍山云弄峰麓,洱海之滨。南距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24公里,北距著名旅游景区蝴蝶泉2公里周城村的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位于滇藏公路60号。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70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白族扎染博物馆。博物馆由白族民居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扎染源流”、“扎染世家”、“精品展示”、“繁花似锦”、“扎染体验馆”等构成基本陈列。博物馆存放着两千多种自古流传至今的扎染图案,这里也收藏了许多不同颜色的扎染布料,书簿里记载了每种颜色布料所需的染色时长及染料种类。
      特别想记忆中古代的大染坊......

 

      创于两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光大于改革开放的白族扎染被誉为是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一针针一线线串起了时光的记忆,追溯着扎染悠久的历史,从不同角度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辉煌;蓝底白花的件件扎染品,像繁星点点闪烁在苍山洱海之间,闪现出白族先民的勤劳与智慧,讲述着人世间美好的生活很动人的故事。“白族扎染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璞真综艺染坊白族扎染技艺”,“国内第一个白族扎染博物馆”,大理市科普教育基地。顶顶桂冠无不闪现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荣耀。昭示着白族的子子孙孙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的指导下,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普及科学知识,传承白族扎染技艺,延续民族文脉的责任,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扎染技艺再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更大辉煌而不懈的努力,不懈的奋斗。

 

      位于蝴蝶泉边的周城镇,是一个白族较大的聚居村落,有1500多户人家,8000多人,村中的白族妇女尤擅长扎染和刺锈,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有扎染之乡的美誉。

      扎染,古称杂花布,又叫绞缬染,是民间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起源于10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如今主要保存在大理市周城和巍山县城、大仓、庙街等地制作。
      扎染为白族的传统工艺,历史相当悠久。用蜡刀将蜡涂于土布之上,旋即用棉布在土布的不同部分捆扎,随后入染料浸染。晾干之后,去掉捆扎的棉布,土布之上就会留有图案各异的扎痕。由于棉布捆扎部位不同会造成不同的图案,因此扎染手法多样,变幻无穷。由扎染土布制作的产品非常丰富,如: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等等。
    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一项传统的手工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以大理喜洲镇周城村的白族扎染最具代表性。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入了扎染作坊,在这里,只要交上50元钱,你就可以亲手体验一下扎染的制作技艺......

      这里正在拍摄写真,蓝色的扎染,大红色的嫁衣,给人视觉上的震撼......

     璞真染坊:缝扎、浸染、漂、凉、晒,一道道工序,一份份勤劳,创造出“不用针线的刺绣,不用纺织的彩锦”,一针针缝扎,一缸缸浸染,显示出白族人民精湛的技艺和优秀的品格,它将世界一切美好融入到扎染的图案里,记载着扎染发展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无穷的遐想和回味。“璞真”,有三重含义,苍山、洱海和扎出来的疙瘩花。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时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纺织要色工艺之一。据唐代《南诏中兴画卷》和宋代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中的人物服饰研究显示,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术,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而著称的周城、喜洲等地,已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染色技术之一,与蜡染和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术。扎染曾一度较为兴盛,技术成熟,花色繁多,很多地区都生产使用。唐朝尤为兴盛,后来由于历史原因,扎染濒临绝迹。现在扎染除了在印度、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保留外,仅在中国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旧保留使用,同时尤其以大理周城的扎染最为有名。
      大理扎染全靠手工制作,经过手工绘图、扎缝、染漂、扎花、碾平等工序制而成。大理的扎染,多以家庭小作坊的形式出现,采用对人体有益的纯植物——板蓝根为原料,真正的保留了纯朴和完全的手工制作。色彩上,大理的扎染以白、青两色为主色,白色在白族地区是吉祥的象征,青色则象征希望、纯朴和真挚,青白结合就表示“清清白白,光明磊落”。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白族人淡泊、宽容的心态及对至善人生理想的追求。
      大理的扎染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民间艺人的艺术匠心,每一件扎染品也就是一幅生动的美术作品。特别是大理周城生产的扎染布与其它扎染布在图案上有很大的区别,一般的扎染图案多以不规则图案以及其他简单几何图形组成,而周城扎染的图案则取材于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如蜜蜂、蝴蝶、梅花、鸟虫以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百兽等。蓝底白花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形象生动,布局丰满。构图严谨,多为贰方、肆方连续的纹样在色彩上,周城扎染比一般的扎染更加绚丽多彩,丰富多样,越洗越明晰、鲜艳。

    白族扎染在民间素有“疙瘩染”之称。即浸染前先在白布上印上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然后用针线将“花”的部分重叠或撮绉缝紧,呈“疙瘩”状。经反复浸染后,拆开色泽未渍的“疙瘩”即成各种花形,成品蓝底或青底白花,清新素雅,韵味独特。对于扎染而言,无论扎花还是浸染,均需手工,现代机器设备难以代替,因而扎染图案细腻,变幻无穷,形成以花形为中心的多层次晕纹,古朴雅致,凝重大方,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缝扎针脚的松紧细密的毫厘之差,浸泡蒸煮染色的温度时间点滴差别,都会让扎染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与晕纹,基于此,可以说世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扎染饰品,而这正是扎染的独特魅力。扎染布上的那些蓝,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点地淡下去,蓝与白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可奇怪的是,这时的扎染反而更好看了,看来,只有时间,才是这世间的魔术师。而扎染,以奇妙的方式,展示了关于时间的行为艺术。 
    白族扎染多选择用蓼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的蓝靛常溶液,绿色环保,色泽自然,经久耐穿,如板蓝根一类的染料还能消炎清凉,驱蚊护肤。扎花方法由简单到繁复,创造了扎、撮、绉、叠、挑等30多种针法,扎染花纹图案也由传统的小蝴蝶花、小梅花、马齿花等发展到1000多种新花型。扎染制品种类有面料、床单、桌布、围巾、枕巾、门帘、窗帘、挎包、坐垫、茶杯垫、围腰、服装等。 





 

      从作坊出来,看到了这样一个天井:地板不再是单纯的水泥地,而是由扎染的不同图样的方布交错铺设而成,正中央放置一个高台,上面展示了穿戴着不同年龄和场合需要的服饰的人像,人像围着一个三层的生斗,第一层雕饰着三朵莲花(取其连升三级的寓意),第二层为牡丹与瓶(取其富贵平安),第三层是一只蝙蝠(取其有福有禄)。
 

      在博物馆阴凉的廊檐下,总会有几个穿着白族服饰的婆婆聚在一起扎花,时而谈天说地,时而聚精会神穿针引线,时光仿佛穿越了几千年,回到了那静好的年代......

      这个展厅展示了大理的许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个旧锡器:个旧锡器是我国利用古老金属工艺技术制作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术品,制作技艺主要包括采坯、碾坯、放样下料、扳金成型、手工抛光、焊接、手工雕刻、錾花等工艺流程。
      锡器制作技艺主要包括采坯、碾坯、放样下料、扳金成型、手工抛光、焊接、手工雕刻、錾花等工艺流程。现今使用的石范浇铸工艺及斑锡工艺,进一步提升了锡制品的艺术价值。石范浇铸工艺是使用石模具的技艺,其材料多为青色或红色粉沙岩,经过手工雕刻和打磨,在石材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铸型制造出精美器物,是世界现代模具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堪称当代“工艺美术界的活化石”;斑锡工艺品是通过器具制作、模具使用、装饰雕刻、特殊工艺处理,从而制作出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重要的社会价值、精美的艺术价值、特殊的经济价值的锡工艺品。锡器制作技艺是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锡的化学和物理性能具有耐酸、耐碱、无毒、无味、不上锈、防腐蚀的特点,所以,锡制工艺品不但外观精美、银亮如镜,而且用来盛装食物不变质不变味。锡是“绿色金属”,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
      锡制工艺品不仅有精巧适用的酒具,茶罐,食具、笔架、笔筒、烛台、香炉、花瓶、化妆盒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皿,还有美观的艺术欣赏品,如莲花灯,香炉,仕女,佛像,仙鹤等以及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产品已有70多个品种,白如银,明如镜,光洁程度、耐磨程度在国际同行业中遥遥领先。其造型和图案均体现了本地风俗和民族特色,有象征美满幸福的游龙戏凤,表现古朴素雅的流水高山、福寿呈祥的松鹤延年,以及清静和谐的鸟语花香。此外,还有在锡器上雕刻了石林、龙门、大观楼等名山胜景的各类产品。
      到1981年,工匠们吸取了浮雕和中国画的特点,用雕模浇铸和焊接装饰等拨法创制出新产品——锡画,锡画造型生动活泼,结构精巧而朴素,在各种彩绒衬托下,银白色的锡制花草鸟兽熠熠生辉,引人注目。

      下关沱茶: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紧压茶,因创制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故名下关沱茶。下关沱茶是白族人民创造的十分典型的传统技艺,是中国数千年来传统制茶技艺中制作紧茶方法的典型代表,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关沱茶由明代的“团茶”演变而来,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经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10余道工艺制作而成,多为手工操作,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地区特征的技术知识。云南下关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整个云南地区空气湿润,四季温和,日照时间长,适于茶叶生长。具备良好的茶叶种植条件,是我国著名的产茶地区之一。
      沱茶历史悠久,明代的《滇略》一书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为沱茶的早期形式,1902年,大理喜洲白族商帮永昌祥在下关开设第一家茶叶精制加工厂,加工紧茶和饼茶。标志着沱茶工艺的诞生,至今整整一百余年。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采用新技术,并用部分机器代替手工操作,但传统手工技艺在关键步骤中仍有保留。下关沱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几个方面。
      沱茶生产是一门特殊的技艺,百余年来,白族人民用这种技艺生产的产品曾经通过著名的“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滇西北、西藏和四川等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特别在藏胞中影响极大。在100多年来的各民族友好往来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沱茶的产品也曾深刻地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至今,云南和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民间信仰、民间传说等仍与之有密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民间文化价值。在制作工艺方面,下关沱茶更是浓缩着数百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制作紧茶的传统工艺的精华。下关沱茶的产品曾是白族地区重要的赋税收入,目前,每年仍有数百人从事下关沱茶生产,对白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白族剪纸:具有悠久历史,广泛流传于大理洱海周围,以女性为主,大理海东镇最为突出。白族剪纸有装饰性剪纸和纹样剪纸两大类。装饰性剪纸用于家居装饰和窗花;纹样剪纸为刺绣作底样,图案种类繁多,多以灵瑞神兽、花鸟鱼虫为主,取其吉祥之意。

      “每家房顶高高坐,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口,‘猫’不像‘猫’,‘虎’不像‘虎’”,这样的谜语对云南人来说并不陌生,大家都知道,答案就是“瓦猫”。 
      瓦猫:瓦猫就是猫形瓦,是云南极具代表性的民俗物件,一般用陶土制作,成形后上釉烧制而成。瓦猫因其形象颇似家猫而得猫名,但却寓虎于猫,原意是能食鬼的老虎。所以又叫降吉虎,镇脊虎、吉祥虎,取虎凶猛无畏之意,以达到镇宅的目的。我国古代,最早用于镇宅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唐代后演变成秦琼和尉迟恭。门神是负责捉鬼的,而消灭鬼的任务则交给了老虎,即由两位门神将鬼“执以饲虎”。 
  云南民间相信把瓦猫设计成如猫似虎的模样,高踞屋顶之上,守家护院,可吞食一切来犯之鬼怪。因此瓦猫广泛的流传于云南昆明、呈贡、玉溪、曲靖、楚雄、大理、丽江、文山等地,成为一种独特的民俗。因地区不同,瓦猫的形象亦大有区别,大理鹤庆瓦猫是白族制作,极度夸张的造型在滇西最具代表性。呈贡瓦猫像天真的孩子,玉溪、文山一带的瓦猫较为相似,整个坯质是用黄泥手工捏制而成。瓦猫顺着瓦片站立着,胸前有一块凸凹的八卦图,且成菱形状直立于瓦猫的前胸。 
      关于瓦猫的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史现已无法考证。它流行于呈贡周边及云南部分地区。原龙城镇新草房和洛羊镇新安村制作的瓦猫嘴大张,口内牙齿直竖,头圆耳长,虎视前方,双脚扶抱八卦太极图,其形态威严又不失天真。深受群众和有关艺术家的欢迎。过去烧制瓦猫须请才制作,不得讨价还价。定价尾数必须是“六”,取“六畜兴旺、福禄寿喜”之意。
  瓦猫制作工序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简单之处便是瓦猫由两个陶罐组装而成,复杂之处便是瓦猫的嘴巴、鼻子、眼睛、耳朵、花纹的细节讲究。瓦猫的头部是关键的部位,要万分谨慎才行。先用泥土沾水捏出左右耳,再在两耳中间粘上一个陶泥制成的“王”字,靠下一点的位置安上两片陶泥,中间镶上一个圆泥球,再用一个牙膏盖对着圆泥球一压,一双眼睛便活灵活现。用笔筒在泥块上戳两下,便成了鼻子。在鼻子下方开个洞,安上八颗小牙和舌头,嘴巴旁做上几撇胡子,猫头便完成了。
      瓦猫使用起来是有讲究的,如果家门正对着庙宇、高楼,或者荒田,老一辈人会认为这对家里不利。这时,他们会‘请’来一尊怒目相对的瓦猫,在自家房子的大门和正堂屋顶安放,祈求它驱鬼避邪,消灾免祸。老一辈请瓦猫还要举行仪式,要先择吉日,请端公来执事。捉一只红色公鸡来,随即用嘴咬破鸡冠,将鸡冠的血滴在瓦猫的眼、鼻、口、耳、身上等处,在瓦猫嘴中放入松子、瓜子、高粱、枣子、茶叶以及一根红线……最后,踏梯上屋顶,把瓦猫安放在脊瓦上。这样整个仪式结束,瓦猫便成了灵物。举行瓦猫安放仪式后还有禁忌,凡供瓦猫的人家,逢农历初一、十五,需对着瓦猫所在的方向祭拜。

      剑川木雕:是一种木雕工艺品手法,产于大理州剑川县,始于公元十世纪。白族人民在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后,逐步形成了独特精湛的技艺。木雕主要用于建筑物装饰,以浮雕为多。
      剑川县素称“木匠之乡”,木工艺人擅长雕刻各种人物、花鸟、山水以及龙凤吉祥如意等图案,用以装饰门窗、家具等。剑川木雕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民族木雕艺术,产品选用优质的红木、西南桦、缅甸红木,以及天然植物漆和闻名于世的彩花大理石,使产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剑川木雕现已发展为艺术价值很高的木雕工艺品,尤其是云木雕花镶嵌大理石家俱,用优质硬木精心雕出龙、凤、狮孔雀、梅花等传统图案,制成桌、椅、茶几等,再镶嵌上苍山特产的彩花大理石,显得古朴大方新颖高雅,富于民族特色,既实用,又华美,远销欧、美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剑川木雕能做古建筑及居家的雕饰,如斗拱、门楣、格子门、八仙桌、客堂供桌、茶几、床凳等;民间乐器,如龙头三弦上的龙头和音窗;日常用品,如箱柜、笔架、茶盘、面模(做饼子之用)等。
      木雕内容以花草、动植物图案为主,也有神仙传说故事的题材,常见的有“八仙过海”、“八仙庆寿”等。木雕图案有香草、纹龙、纹凤、狮头、凤头、云纹等,变化多端,独具匠心和天才。建筑装饰大件中最有特色的为格子门,一般以4扇或6扇为一堂,置于寺庙大殿和居家正厅客堂,有2层至4至镂空浮雕等。内容有“富贵根基”(牡丹和公鸡),“喜鹊登梅”、“鸳鸯戏水”、“白鹤飞松”、“鹿鹤同春”、“八仙过海”等,雕工精细,层层镂空,空间层次明朗;浮雕和立体雕巧妙融和,生动活泼。
      剑川木雕做工精细、用料考究,集明、清各式木雕之精华,造型美观大方,高雅别致,坚硬柔韧,抗腐蚀、不变形,再现了优秀的民族木雕艺术。剑川木雕有豪华典雅、富有民族气息的客厅家具类;古朴高雅的嵌石餐厅家具类;栩栩如生的九龙壁画、九狮壁画、花鸟壁画类;各型座屏、挂屏、屏风类;园林古建筑的格扇门、窗、挂帘以及各种民族旅游产品等几百个品种。

      白族布扎:是剑川白族民间传统工艺品。每逢端午节,儿童都在胸前挂一串布扎,用以驱邪镇恶,以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串布扎由狮子、老虎 、绣球、八卦、鱼、童子、香包、兔子等3至8件组成。绣球是吉祥的象征,猴子表示机灵,八卦为护身宝物……都有美好的寓意。



      珐琅银器:珐琅银的前身是景泰蓝的鼻祖,是意大利工匠发明的,一直在罗马帝国和欧洲帝国的皇家使用。当时珐琅银作为贡品进贡到中国皇宫时,非常盛行,除了珠宝玉器,它就是原来中国皇宫里面的稀存品,并且在民间是禁止使用的。乾隆和康熙是最热爱珐琅的两位皇帝。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珐琅是将石英、云石、硼砂、氟化物等釉料按比例混合研磨成粉状,按不同的物料晶格,在800℃至870℃之间烧熔,在此过程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用金属离子特有的颜色使珐琅釉着色。喜欢珐琅的人,觉得这东西既有玉的温润,又有珠宝的光辉、骨瓷的细致,关键是这种材质历久弥新、不会氧化褪色。
  “掐丝珐琅彩”是银器的一个种类,俗称珐琅银器。丽江市永胜县珐琅银器的加工制作,主要流传于永胜县永北镇和金官镇(今三川镇)的汉族中,珐琅银器早在明清时期就行销云南省内外,出口东南亚一些国家。据《新纂云南通志》“工业考”载:“永北厅珐琅银器,自来擅长,清代以前,妇女首饰以金银珠翠四者制成,翠者翠鸟之羽毛也。”
  永胜县以家庭式传承为主的珐琅银器,在1931年至1947年间是其鼎盛时期,仅丽江永胜县城就有十五六家从事这样的银器加工制作,前来订货的商人络绎不绝,一些英国人和法国人也订购大量的西餐用具运往国外。
  按传统,附着在陶或瓷胎上的玻璃质称为釉,用于瓦片上的称为琉璃,饰在金属物的则称为珐琅。这三者,其实主要的成分都是硅酸盐类。但因为要和不同材质的胎体结合,因此在制作技术上要兼顾釉与胎两者的理化性质。
  “掐丝”仅仅是珐琅银器最简单的第一步,钻花后再填珐琅,最讲功夫的就是烧蓝了。珐琅的上彩烧制,因为珐琅彩釉多用蓝色,因此就叫做“烧蓝”。烧窑中的温度和烧制的时间长短必须要仔细拿捏,因为不同的色料在不同的高温下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样的烧制过程,又需要2至4天的时间。讲究的是火候,火候要刚刚好,如果温度不好,有可能会前功尽弃。
      点蓝工艺比烧蓝难得多,本来掐丝后银丝已经是一朵花了,只要在里面填上颜色就可以了,可是点蓝却要凭手在银器的凸面或凹面画画,此时混色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混色过度,烧结后图案模糊不清破坏画面,所以当一个部分描绘完后要先烧结,再描绘下个部分,再烧结,一直重复此过程才能完成作品。有时须重复烧结数十次,如果中间一次烧坏都会毁坏作品,所以微绘珐琅十分珍贵。

      鹤庆银器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距今有500年以上历史。云南银器制作技艺中,鹤庆县最为出名。当地艺人用纯银为主料,以镂雕和纯银抽丝编盘工艺相结合,根据所需制品形态、规格,加工制成壶、九龙杯、鹤阳八景酒具、手镯、戒指、项链、耳环等工艺品。产品远销各省市以及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深受消费者喜爱。
      白族刺绣:是白族妇女手工艺。流行于大理白族聚居区各县城乡。广泛运用于服饰、头饰、鞋帽、裹背、针线包、枕套、帐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常用图案有牡丹、佛手、石榴、菊、桃、梅、竹等花果及狮、虎、龙、凤、金鱼、公鸡、松鼠、蝴蝶等动物和几何图形。刺绣前或是直绘图样,或是剪纸作底,再用各色彩线配绣。绣硬件绣品时,可把绣品直接置于手上;绣软件大物时,则用花绷作圈架。图案以洱源、剑川最繁富,色彩则以大理下关山区最艳丽。在农村,刺绣水平如何是衡量一位少女才智聪颖与否的重要标志。刺绣品以往自产自销,互赠有无。
      刺绣前或是绘画或是剪纸做底,再用各色彩线配绣.绣硬件绣品时,把绣品直接置于手上;绣软件大物时,则用花绷做圈架。刺绣的种类按其针法分盘锈、平绣、插绣、十字绣等。运针细密均匀,图案紧凑大方,生动形象,收密得当,融叠自然,色泽鲜明流畅,平整干练,大气,优美。每一件绣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级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大理土陶:土陶制作技艺是白族民间技艺之中别具民族特色和民族传统风俗的一项民间技艺。它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融合了汉族土陶技艺的精华,是白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技艺。大理的土陶技艺主要分布在大理市凤仪东山一带,部分分布于挖色。
  土陶制作技艺的制作流程有以下几个步骤:取土:土陶所用的泥土有严格的讲究,制陶所用的沙泥和胶泥按3:1的比例掺杂,属就地取材。和土:将按比例掺好的泥土放入池中进行揉和,揉好后放置七天左右才可取用。拉坯:将放置过后可以使用的泥土根据需要或客户要求在特定转盘上进行拉坯,拉出特定形状。精制:将部分需要精加工的坯子进一步制作,此步骤十分考验艺人的手艺及水平。印花:用专用的印花模子在做好的陶具上面印上花纹,花纹样式不一。上釉:给陶具外层上釉,上釉所用的原料是由灶灰和黄土按比例调制。晾晒:将上好釉的陶具分门别类进行晾晒,此过程时间较长。烧制:将晾晒好的陶具放入特制的窑子中进行烧制,一般一窑可以烧制6000个大小不一的陶具,一年可以烧制4-5次。一般来说,经过这八项步骤之后,一件土陶制品已经成型,全部过程均手工制作,技术含量较高。
      大理的土陶用具经久耐用,不仅深受当地百姓喜爱,近年来也成为深受游人青睐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土陶制品轻便、环保且与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是白族人民和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互相融合的智慧结晶。随着大理旅游事业的发展,大理土陶制品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游人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艺术价值。

      白族面塑:“面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一门古老的造型艺术,起源于中国北方,在魏汉时期传入云南大理。
      大理白族的面塑造型艺术沿袭了长江流域的南派面塑艺术风格和特征,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民族服饰和古典服饰色彩鲜明、层次突出,作品场面气韵生动,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其技艺的高超和作品的精妙已经达到了“衣服薄如纸、头发细如丝”的境界。
      作为一种手工制品,一门造型技艺,白族面塑凭借艺人的审美、经验、眼力等综合艺术功底,将自己心中的人物、场景通过对面塑材料用手捏、用牙签挑、用小刀刻的方式一点点、一步步呈现出来。制作面塑的材料由面塑艺人自行调配而成,通过长期的摸索和总结,为了使面塑就更具有柔韧性和耐久性,不易开裂、发霉、变形和褪色,面塑艺人调配材料时在面粉中加入糯米粉、蜂蜜、防腐剂、颜料色等。而对于所制作的面塑作品,其内容多取材于古典名著、戏曲人物、民间传说以及大理白族代表性的金花和阿鹏等人物服饰形象和地方民族特色浓郁的耍龙、霸王鞭等节庆活动场面。
      白族甲马:甲马,又称“纸马”“神纸”供民间祭祀鬼神用,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民间木刻版画艺术。甲马是中国民间宗教进行祈福消灾祭祀活动时用来焚烧的各类雕版印刷品的总称,是人神想通的重要媒介。甲马上印刷有名目繁多的神祠鬼灵、飞禽走兽、自然山川、建筑交通等各类图形,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甲马纸汉晋时期作为一种民间宗教文化现象传入云南边疆,在大理得到广泛传播。大理市是大理州州府所在地,是白族文化集中展现的区域,白族甲马纸使用范围也主要在洱海周边地区。大理地区使用“甲马”的民族主要有白、彝、汉等民族,在众多的民族信仰神祇中,白族的“本主”、彝族的“土主”与来自汉文化的“甲马”相互吸纳、融为一体,增添了大理甲马的民族宗教色彩。目前大理地区传统的甲马图案有600多种,主要用于祈福平安、招财求福、求子求学求姻缘、驱鬼辟邪、祖先祭祀、本主祭祀、佛教(道教)神灵、自然山川祈福、道路桥梁交通建筑、家庭和睦、喜事丧事等。 
      白族甲马纸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先将文字和图案用反笔写在木板上,然后进行精工雕刻,最后在刻绘的文字和图案上刷上各种自制的颜料,再将刷好颜料的文字和图案套印在手工制作的手工纸上。整个制作过程中,木板雕刻最为重要,这是一个版画创作的过程,要求有精巧的构思,精心的设计,精湛的刀法。 大理地区的白族甲马纸制作是一项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在白族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品种齐全、图案精美的白族甲马纸,是大理木雕技术、印刷术、造纸术在原始宗教祭祀用品上的综合反映,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精品桌布床单厅:桌布、床单、、窗帘等均是生活的必须品。在大理地区大凡有重要接待,都喜欢用精致的扎染制品铺设桌椅、装饰室内或以扎染挂包、马甲、床单等赠送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此展厅展出的作品,是通过长期的挖掘整理,将几经失传的优秀传统图案扎染出来,目的在于保护传承扎染技艺,满足游客的需求。



 

      染缸:已过花甲之年的大小木制染缸,里面曾染出不计其数的山光水色、虫鱼花草扎染制品,如今它们已经“改行”作为展品和消防储水之用了。

 

       活态、珍品展示: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主要工序,即,先用手工在织就的白色棉布上一针一线扎出不同类型的图案,再用板蓝根植物染料染出蓝底白花生灵百态。活态和精品展示,旨在让客人们亲眼目睹心灵手巧的白族妇女凭借娴熟的技艺扎染出传世的珍品力作。

      扎花:扎花包括设计绘图、模板制作、印花、扎花四个主要部分。早期的图案设计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上,在扎染还生产还不发达的年代,所扎的花样一般都比较简单,团的设计完全是作者意识上构成,再用针线扎成小疙瘩后进行浸染,一般花样多为比较简单的小蜜蜂、小蝴蝶一类。由于思想意识上构图的局限性,很难满足成批生产扎染制品的需求,为解决这一难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研究出了绘图后,用塑料制成模板、将模板覆盖在棉布上,用板蓝根色浆将花印在布料上再进行扎花。新工艺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各种扎染制品成批量生产的需求,也为收藏保存传统扎花图案创造了条件。
      绘图:扎染绘图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作者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水平的真实反映。一副精美的扎染作品需要作者精心的构思,在脑海里形成完整的画面后,再用笔绘画到纸上或者布上,这过程凝聚着作者长期的生活阅历和艺术思想,在扎染上称其为首次创作。
      模板制作:制板,即制作扎染图案的模板。扎染图案的绘制,大致经历了腹稿构图在布上直接扎花、在布上绘图扎花和制成模板后将图案印在布上扎花的历程。前两者需要一次构思绘制完成后不能复制,后者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并能够长期保存。制模板,即选择有一定厚度的塑料布铺在绘好的图纸上,按图绘在塑料布上,再用锥子式的工具,顺着图案的线条一眼一眼打出孔来,形成孔状的图案。
      印花:印花是扎染流程中的第四道程序。即把制作好的模板花纹印制在要扎的布料上。操作上先铺好布料,将模板覆盖在布料上,刷色浆在模板上,色浆通过锥眼渗透到布料上,呈现出设计绘制的图案。
      扎花是扎染中的最核心的环节,它决定着染色后成品的花样、色泽、图案的布局等,也是最能体现扎者的技艺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称其为二度创作。扎花有单针扎、多针扎、包扎、裹扎、绑扎、捆扎、绞扎等多种扎法和针法,使用何种扎法,取决于图案的繁简和追求的艺术效果。
      浸染:分为冷染和热染两种工艺,采取何种染法主要根据扎染制品的色泽需求来决定,传统的染色染料主要由板蓝根制作而成。染色的整个流程包含了野生板蓝根的采撷到将板蓝根引入家庭培育种植、板蓝根染料的制作、布料的脱浆、扎制品的浸染、拆花、漂洗、晾晒到把物品熨平,整个染色才宣告结束。
      冷染使用的染料为板蓝根制作的染料,此染料用冷水即可溶解,扎染品染色的遍数根据需要的色泽深浅来决定,根据保存的资料表明染色遍数最多达二十一次。热染则用的是草木灰染料和化学染料两种,两种染料都不易溶解,目前唯一的办法是在染布的过程中采用热水的办法来解决染料溶解的问题,以达到染品着色的均匀色泽鲜亮的效果。
      脱浆:扎染用的布料一般为白色的棉布、麻布和棉绸,在织布的过程中为了经纬线支的均匀,织起来顺当不易打结,织布时需在纺好的线支上刷一层浆,这层浆在染色之前须把它脱掉,否则布料就很难着色,因此,在完成扎花后要用清水或用加温到70至80度的热水浸泡扎好的布料,以此泡掉布料上的浆称为脱浆。
      染色是扎染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传统做法即在开染之前首先举行祭祀活动,祭拜扎染的始祖梅大师和葛大师,之后,按古老的方法进行发缸,即把缸内的染料搅拌均匀,使染水达到着色的最佳效果,当今可用科学研制的试纸测试,达到PH值11即可染色。
      拆花:经过扎染流程出来的物品均是疙疙瘩瘩、奇形怪状,根本看不出来什么花纹图案,只有按规律从扎的起点方位一刀刀剪拆掉扎线,才能显现出花纹图案。拆花看似简单的劳作,但要求拆花者要具有“三心”即细心、耐心和平静的心态,否则一副精美的艺术品有可能毁在你的一剪刀上。
      漂洗、晾晒是扎染流程中最后几道工序。在完成扎和染的工艺流程之后,用漂白粉水将拆花后的扎品漂白,再用清水洗去染料浮物,晾晒干后将扎染制品熨平后,整个扎染的流程才告结束。
      板蓝根的培育种植:板蓝根,又名靛青根、蓝靛根、大青根,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野生植物类,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预防感冒、非典等药用功效。重要的是还可以加工制作成扎染的染料。由于扎染事业的发展和染料的大量需求,野生板蓝根远远满足不了染布的需要,因此,促成了野生板蓝根引入家庭培育种植,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扎染染料取材困难的问题。
      板蓝根人工培育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根据资料记载,早起板蓝根的人工培育方法是,待板蓝根开花结子后,采集板蓝根种子撒播到专门培育板蓝根苗的地里,覆盖上稻草一类的遮阴防霜冻设施,待板蓝根生长成苗后,再移栽到种植地里培育。二是采用挖取板蓝根根系较好的苗木,将其分为若干株,把分块整理好的土地按行距要求挖三十公分左右的沟,施好农家肥并覆盖一层细土,再按满足板蓝根生长的株距,把苗一株株买知道沟内,同时做好遮荫防霜冻设施后,定期浇水除草施肥培土。
      板蓝根染料的制作:将采撷的板蓝根叶茎分别裁剪成十公分左右的一节节,放入木缸内加入适量的水和石灰用木质搅棒捣筑,一天捣筑两至三次,一次捣筑两百下左右,直到将板蓝根叶捣碎,在进行十天左右的发酵后,捞出捣碎的板兰根残渣滤出清水,沉积下来的就可作为染料之用。
      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术。扎染以纯手工缝扎,用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染料浸染,成品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

       展厅中间是一组面塑,展示了扎染工艺的全部流程......

      采撷板蓝根......
      以前以为板蓝根就是预防感冒的,今天才知道它还能染布......

      染料制作......

      印花......

       扎花......

      浸染......

      晾晒.......

       展示......

      又见白族照壁......

 

 

 

      扎染世家:世居大理周城的段氏与宋代(大理国)王族同出一脉。据传其始祖段陇曾在大理国王府管理过织染业。明代开始段氏后裔承袭祖先的纺织和扎染事业,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段世子孙不畏艰难困苦,一直守护和继承着祖传的扎染技艺,并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得到传承和发展。

 

 

       扎染源流:两汉时期,生活在大理地区的白族先民已经有了纺织业和使用植物染料染制纺织品的经验。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白族扎染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技艺。据传生活在大理周城的段氏始祖段陇,曾经管理过大理国织染之业,历经数百年的世事沧桑,到了明代这一传统技艺才得以重新面世,经段氏祖先代代传承18代,至段树坤一代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段树坤、段银开夫妇也分别被命名为省、州级白族扎染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璞真综艺染坊被命名为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小木染盆和扎染棒......

      七十多年前的竹篓,为染布沥水的工具......

      菱角摆团花床单......



      传统染料:白族扎染使用的染料为天然的板蓝根、红花、杜仲、大黄、黄芩、紫草等等。板蓝根为冷染料,其他为热染料。







 

      博物馆的橱窗内,处处陈列着扎染作品,从普通的青白扎染,到红黄或者其他颜色和种类的特殊扎染,从方巾、桌布到画作、衣物等,无一不体现着扎染文化随历史的变迁。所有扎染制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针脚和技艺是无法复制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