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2017国庆·西双版纳·傣族园
西双版纳第二站——傣族园。傣族园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橄榄坝。这里并不是一个人造的景区,而是在原来的曼将、曼春满、曼听、曼乍、曼噶5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的基础上,兴建的人与自然文景区。景区面积339公顷,南临澜沧江,北依龙得湖。这5个村寨现有居民326户1536人,他们世世代代都是以农耕为业,创造和传承了灿烂的本民族优秀文化。在这里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接触神秘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可以体验浓郁的傣家生活习俗,观赏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民间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也可以尽情去参与到欢乐的泼水节中。旅游景区包括大门楼、迎宾广场、老景区的包装、村寨旅游线路、江边活动区、旅游购物区、烧烤场、泼水广场、大型露天剧场 。
大门口,非常具有异域风情。这里和东南亚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而和云南省会昆明的建筑风格迥异......
傣族法典中规定:“建勐要有千条河。”丰富水源,是傣族选址建寨定居的重要条件之一。西双版纳傣族,是与水有缘的民族,称为水的民族。民谚说“泡沫跟着波浪漂,傣家跟着流水走”、“水创世,世靠水”。傣族心目中的水,是孕育万物的乳汁,是生命的血源。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讲到,开天辟地的英叭天神,就是用水混合其他物质造成了地球。在傣族的《回塔五蕴》医学论著中,把“巴他维塔都”(土)、“阿波塔都”(水)、“爹卓塔都”(火)、“佤约塔都”(风)解释为人体的物质本源。水在其中起胶合作用,起生命源泉的作用。傣族认识到水不仅有饮用、洗涤、航运、灌溉、带动水车等功能,还具有养育世间万物的作用。傣族与水有割不断的深情。所有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傣族对水的依恋,还与风俗习惯和居住地气候有关。傣族过新年节时,有浴佛、泼水、划龙舟等活动,都离不开水;亚热带的高温,人们要一日几浴;傣族开水田种稻,灌溉也要水。傣族的生活离不开水。
这里是迎宾广场,有傣族工作人员对游客进入傣族园进行傣家礼仪欢迎。
曼将寨: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村寨叫曼将。傣语曼,即寨子之意;将,是指篾圈或篾套,专用于搬抬大石头,曼将即“篾套寨”。这些原滋原味的傣家竹楼就是传统的傣族民居,属于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用于堆放杂物、停放车辆和关牲口,上层是住人的。从前这儿还是一片森林,常有野兽出没,住在楼上可以防止野兽侵犯,并且可以防潮防震。
傣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德宏多数地区的傣族则住平房,剖竹为墙或以土坯为墙,覆以茅草,多为四合院。楚雄彝山里的傣族竹楼,屋顶较为宽大且平缓,主要功能是通风防晒纳凉,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楼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热和潮气,防止虫豸侵害;梁柱里外穿插连接,浑然一体,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忧;楼下只有几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滥,一般情况下可保竹楼无恙。在彝山傣族地区,家家都建有竹楼,且多为傣族百姓的主居。
傣家竹楼室内用篱笆将房屋分成两半,内室较小,是卧室,禁止外人入内;外室较宽敞,靠里部分为堂屋,是接待客人的地方,靠外部分设有火塘,是取暖、做饭的地方。火塘及架在它上面的铁三脚架是神圣的,不能跨越不能踢,更不能随便拆掉。楼室门外设有走廊.一侧搭着下楼的木梯,一侧搭有露天阳台,阳台上陈放着盛水的坛坛罐罐,四周设有围栏,供家人洗漱、冲凉。竹楼屋顶呈人字形,屋面分上下两层,过去多用茅草蒙盖,随着傣家人生活的改善,现在盖顶的茅草已被瓦片所取代。
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傣家的手工作坊......
迎接我们的文化代表。傣族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能流利地讲普通话的更是少之又少。高中毕业就是高学历了,在村寨中负责迎宾工作。傣族禁忌较多,因此不敢在人家里拍摄......
傣家礼仪:进屋之前要脱鞋;傣家人行礼之后,各位要在胸前双掌合十,微微弯腰,答礼致谢。
注意楼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是房东地位的象征,级数越多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楼梯一般在9级以上。楼上分为三个部分:阳台、客厅、和卧室。客厅和厨房是一个大的通间,中间的柱子是吉祥柱,据说摸一下可以带来好运!柱子加工成多面体,是为了防止毒蛇顺着柱子爬入房内。和客厅一墙之隔的就是卧室,这是不允许外人参观的。因为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灵魂,一家人的灵魂就关在卧室里,如果外人打开了门,就惊动了灵魂。进入卧室有两扇门,靠里面的门是供老年人出入的,靠楼梯的门是供年轻人出入的。卧室里面是一个通间,傣家人隔帐不隔墙,代表全家人的心永远相通,没有隔阂,只是以颜色来区分:老年人用黑色蚊帐,新婚夫妇用红色蚊帐,年轻人用白色蚊帐。卧室里有根大柱是升天柱,平时家里人不得随便靠在上面,也不能挂杂物,只有当家中的老人死后才能将遗体靠在这根柱旁沐浴、更衣,让死者的灵魂通过木柱升天。
傣家村寨家家养花,让人想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是不是很有禅意啊?

等电瓶车......
曼春满:一般傣族村寨的寨与寨之间,只有一条马路和一道门就能隔开了。我们现在出了这道门,过了这条马路,就属于第二个村寨了,这个村寨叫做曼春满。春满的意思是花沁园,曼春满就是花沁园寨。
果然,这里的花儿多了起来,争奇斗艳,完全没有秋天的萧瑟......
斗鸡。这里的猫哆哩娶媳妇,要在骚哆哩家做三年苦工,然后就只负责带带孩子,斗斗鸡,喝喝喜酒(这里结婚是要摆七天酒席的呢)......
三年后,骚哆哩就要承担养家的重担......
说说傣族吧: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
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
早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唐宋文献称为“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茫蛮”、“白衣”等。元明时期仍称为“金齿”、“白衣”。“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误作“僰夷”,以致与白族混淆。清以来称为“摆夷”。另外,越南史籍称傣族为“哀牢”;缅甸史籍称傣族为“掸”;印度史籍称傣族为“阿洪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分别命名,泰国、越南、柬埔寨称做泰(Thai),老挝称做老(Lao),缅甸称做掸(Shan),中国称做傣(Dai),印度称做阿洪(Ahom),但均自称Tai
。
关于傣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以及诸多说法。
迁徙说: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为“南下说”,该说法认为傣族源于川北陕南地区、阿尔泰山地区等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在其他民族的驱逐下不断南下,在迁徙的过程中,傣族一度停留在了云南,并建立起了南诏王国,在忽必烈平大理以后,傣族被迫继续南迁至云南南部及东南亚一带,该观点由于研究的深入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放弃。其他还有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两广云贵地区等说法。随着对傣族民族文献研究的深入,迁徙说得到了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撑,如《本勐傣泐西双邦》、《西贺勐龙》、《巴沙坦》等,这些文献显示傣族居住区的土著主要为拉瓦人、克木人、孟人、孔人等,傣族为后来迁徙进入的。一些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傣族先民曾与壮族先民在同一个地域生活的观点,认为傣族是从广西地区迁出的,但有学者认为由于不同族源的民族使用同一语言的原因有很多,这一研究方法并不能说明傣族的起源。
土著说:该观点认为傣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红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的弧形地带,其形成是经济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并非迁徙的结果。但就傣族是何种土著居民演化而来则有不同说法,如黄惠焜认为傣族先民为古越人,陈吕范则认为傣族是由掸人演化而来。其中以源于古越人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汉文史籍中的“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为傣族先民所建立的国家,但也有学者对该观点提出了质疑,如:何平认为“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与傣族先民没有关系;有学者认为百越并不是一个民族,自然也没有民族的沿袭性。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籍中提到的宋朝时期分布在南诏、大理统治范围内的一些民族为中国傣族的先民,认为《蛮书》中记载的“茫蛮部落”即今西双版纳一带傣族的先民;古滇国为傣族建立的第一个王国。据《泐史》记载,公元1180年左右,今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在叭真的带领下统一了傣族的各个部落,建立了景龙金殿国。勐泐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西双版纳傣族的主体傣泐人正式形成。另外,有些学者还认为,中国古籍中记载的哀牢很可能是早期的傣泰民族之一,其一部分有可能融入了中国境内的傣族之中。
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于云南行省。此时已开始在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在云南南部傣族地区设置了车里军民总管府,管辖西双版纳等地;西部傣族地区设置金齿宣抚司,管辖德宏等地傣族。明代,又在元代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在西部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在南部设车里军民宣慰司,并设较小土司区,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在广大傣族地区任用世袭的土司、土官,大大加强了元、明王朝对傣族地区的统治。这一时期,汉、傣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特别是大量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科学在傣族地区广为传播,迅速促进了傣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元初的记载表明,当时德宏地区的傣族仍然使用奴隶从事劳动。元明之际各地傣族地区先后进入了封建领主制社会,社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农作物亦增加了新的品种,棉花已经普遍种植。手工业也有新的发展,出现了珍贵的“干崖锦”、“丝幔帐”等优美的手工艺品。商业活跃,出现了车里等较大的商业城镇。1570年车里宣慰使把辖区划分为“十二版纳”(傣语称十二为“西双”,“版纳”意为千田,每千田为1个征收封建负担的行政单位),从此有了“西双版纳”这一名称。
西部傣族曾以今德宏瑞丽江河谷为中心建立了勐卯地方政权,即勐卯果占壁王国,11至15世纪一度称雄于世。北宋时代(约公元11世纪),勐卯与勐生威、勐兴古、勐兴色联合,建立了“勐卯果占壁”王国。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今德宏一带设置土司制度,将傣人首领思汉法分封为麓川路军民总管府总管,后又赐封麓川路平缅宣慰使等官衔。元至大三年(1310年),芳罕次子混依翰罕继位,并以猛虎曾跃过头顶而自号“思汉法”,建都姐兰。元统六年(1340年),思可法继位“勐卯王”,曾建都于姐兰和广贺罕。他不断征服周边领土,建立了强大的“麓川王国”(傣语仍称“勐卯果占壁”)。其辖地东至今泰国清迈,西至印度阿萨姆邦,南至曼德勒,北至澜沧江的大部分地区。从明宣德(1426—1435年)开始,麓川王思任法不断向四境扩张,云南边疆的稳定及明王朝的统治一度受到威胁。1441年至1448年之间,明朝派军三征麓川,果占壁王国覆灭。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以麓川城为基础筑平麓城
(今勐卯城),大举屯田,并派将镇守。思氏战败后退居孟养。直到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缅甸军队大举入侵,思轰在抵抗侵略战争中兵败身死,其后裔放思祖逃入内地,寄食于干崖,至此,长达近五百年历史的勐卯果占壁王国势力彻底结束。
清代,基本上沿袭元明旧制,但在社会经济较为先进的内地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委派流官进行直接统治。至民国时期,云南边远的傣族地区还基本保持了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有车里宣慰使司,辖区相当于今天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设有宣慰使(傣语称召片领)、都笼八大臣(召景哈、都笼告、都笼萨扒、都笼回廊满空、都笼回廊蛮旺、都笼回廊庄往、都笼纳花、都笼纳笋)等官。司廊也称“议事庭”,是最高行政机构,设议事庭长一人,即召景哈,下设昏贝、章罕。车里宣慰司下的行政单位分勐、火西、贯三级。此外各地还设有南甸宣抚使、干崖宣抚使司、陇川宣抚使司、勐卯安抚使司、芒市安抚使司、遮放副宣抚使司、盏达副宣抚使司、潞江安抚使司、耿马宣抚使司、孟连宣抚使司。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在边疆傣族地区成立县和设治局,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加深了傣族人民的苦难。1949年前,德宏傣族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受南甸(今梁河)、干崖(今盈江)、盏达(今盈江)、陇川、勐卯(今瑞丽)、遮放、芒市七个土司统治。
傣族地区地处边疆,在帝国主义的入侵当中首当其冲。帝国主义不仅进行经济侵略,大量掠夺资源、倾销商品,而且还进行政治、军事、文化侵略,派遣间谍、特务,借探险、考察、旅行、传教等名义,深入我边疆地区,搜集情报,测绘地图,拉拢民族上层,破坏民族关系,甚至进行赤裸裸的武装入侵,使傣族人民进一步陷入苦难的深渊。为了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傣族和汉、景颇、佤等族人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展开了多次武装斗争。这些斗争配合了全国人民反帝运动,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挫败了帝国主义妄图侵略我边疆地区进而侵吞云南的阴谋。
抗日战争期间,傣族人民又与全国人民一道,并肩投入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武装斗争,为保卫祖国边疆神圣领土作出了贡献。1938年修筑滇缅铁路,耿马土司罕富廷和孟定土司罕万贤率领所辖的傣、佤等大小民族头人亲自指挥民工,参与修建铁路的毛路。1942年5月3日起,日本侵略者7天之内便相继侵占了怒江以西的畹町、芒市、龙陵、腾冲约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至此,云南由抗日的大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日军占领滇西后,各民族的抗日游击队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其中有杨炳南为首的傣汉青年救国团、傣族土司刀京版领导的滇西边区自卫军、耿马土司罕裕卿组建的耿沧支队等。抗日战争中,滇缅公路是中国接受外援物资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动脉”,傣族人民多次参与对滇缅公路的抢修,保证了道路的通畅。1944年,滇西抗战转入大反攻,终于在1945年1月20日,将日寇逐出国门畹町,最终夺取了滇西抗战的胜利。滇西抗战被誉为“创全歼守敌之典范,开收复国土之先河”,为全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新式的傣家住宅了吧......
泰国:傣族何时迁入的泰国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但很多学者认为,傣族进入今泰国地域并在当地建国应当是在10世纪前后。泰北的文献记载显示,公元1150年在靠近南奔的滨河岸边出现了一个傣人的村子。1263年,与西双版纳勐泐王有亲戚关系的芒莱王在清莱建立了芒莱王之城,随后占领了南奔。1296年,芒莱王建立清迈新城,1350年,清迈已经控制了兰那地区。
越南:越南学者认为,分布于越南东北部及其周边一些地区的傣族族群形成最早,而分布于越南西北地区的岱泰民族及其支系出现和形成的时间在学术界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早在公元前3-4世纪,古泰人“虑”便已在越南西北地区建立国家,但也有学者认为直到公元10-14世纪,岱泰民族的先民才先后迁入越南西北地区。岱泰民族的先民可以追溯到古代骆越人和与之相关的当时分布于中国广西、云南以及越南北部的一些族群,但其最后形成则是公元11世纪侬志高起兵失败后的事。
老挝:何平认为,早先的哀牢很可能是最早的一支老族。劳伦特·查西认为泰人是从公元9世纪开始向老挝迁徙的,11世纪,来自中国云南、广西以及越南北部的泰人移民开始影响老挝。何平认为,大约在10-13世纪,随着说原始泰语的民族群体的融合发展,以及他们同说孟高棉语的民族间的融合,初步形成了现代老族。
缅甸:一般认为,公元6世纪后,傣族已经开始不断从云南迁入缅甸北部。7—10世纪,缅甸的傣族处于南诏国统治之下,但南诏国是否傣族先民建立的政权是存在争议的,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南诏国不是傣族先民建立的政权,国外亦有学者持该观点。公元10-11世纪,傣族在缅甸北部建立起了名为“勐卯龙”的国家,即中国史籍中记载的麓川政权。1229年,桑龙进入今印度阿萨姆地区。
元朝时期,境外缅甸的绝大部分掸族同云南的傣族一样,依然在中国中央王朝的控制范围内。元朝末年,今云南西部中缅边境一带地区的傣掸民族以麓川为中心逐渐摆脱元朝的控制,形成了一股分裂割据势力。
明朝统一后,思伦法盘踞麓川,除了车里等地区外,今中缅边境两侧几乎所有傣掸民族地区均被“麓川”所兼并。思伦法称“麓川王”,其所统治的“麓川国”,大有脱离明朝版图而自行独立发展的趋势。思伦法卒后,原先被麓川兼并的傣族各部,纷纷脱离麓川政权而自立,明廷抓住这个机会,分别建立了许多土司政权。到思伦法之子思任法统治时,“麓川”势力又不断扩张。正统年间,先后侵夺南甸所属罗卜思庄等二百七十八村,侵入南甸、干崖、腾冲、潞江、金齿等地,夺占潞江等地且准备攻打云龙州,又指使下属杀瓦甸、顺江、江东等处驻守官军。最终导致了明朝“三征麓川”。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掸族地区被称为掸联邦。1952年缅甸政府军借驱逐中国国民党军队为由,挥军北上入侵掸邦。1958年掸邦军民在掸邦土地上与缅军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比较有名的为“当阳大战”,那场大战中掸方伤亡惨重。1993年12月,竭力争当掸族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的“毒品大王”坤沙,拥军两万后便将其控制的地区宣布为所谓“掸邦独立国”,并自封为“总统”。2005年4月,掸邦军公开宣布“成立掸族联邦政府,脱离缅甸联邦而独立”;其领导人昭耀世在2006年重申,他将与军政府继续对抗,“战到一兵一卒”,“绝不放弃争取独立的梦想”。
印度:印度的傣泰民族人数最多的一支被称为阿洪姆人,许多学者认为是13世纪初从中国德宏一带迁入的,西迁的阿洪姆人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定居了下来,并建立起了名为“勐顿孙罕”的王国,1838年,王国最后一位国王杯英国人废黜,王国宣告灭亡。
在英国人的统治下,阿洪姆人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被视为贱民。因此,阿洪姆人从一开始便不断的掀起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但这些斗争相继失败。这些斗争失败了,在阿洪姆人中的知识分子中出现了新的民族主义运动,如语言复兴运动、创办杂志等。
为保障自己的权利,1893年,阿洪姆人组织成立了“阿萨姆邦全体阿洪姆人协会”,掀起了“争取单独选举权运动”,但未能实现。印度独立后,阿洪姆人亦未被列入“表列部落”名单,因此,阿洪姆人争取民族权利的斗争一度转为了争取“表列部落”的斗争。在争取成为表列部落的同时,部分阿洪姆人和组织还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复兴阿洪姆人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运动。
傣族的姓氏很是奇怪,男人统一姓“岩(ai)”,女子统一姓“玉”。贵族则姓“刀”。著名的孔雀舞者刀美兰即是傣族贵族出身......
港好弄:“港好弄”是傣语,译成汉语就是榨米线的意思,“港”是榨的意思,“好弄”为米线。也就是指傣族传统的米线加工方法。西双版纳傣族的饮食主要以米线为主食。80年代以前,傣族几乎家家户户都用这种木质机器加工米线。传统米线的制作方法是:首先挑选上好的新谷子,用木舂去皮后,在水中浸泡一天。再用木舂舂成米粉,放在锅里熬成糕,冷却后用手搓细搓糯。然后用芭蕉叶包好捂上2至3天,直至米糕发酸即可放入“港好弄”的圆洞里加工米线。这样加工出来的米线,不仅色泽光亮,有韧性,而且好吃爽口,极具傣家风味和卖点,堪称饮食一绝。
贝叶经:贝叶经就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素有“佛教熊猫”之称的贝叶经源于古印度。贝叶经多为佛教经典,还有一部分为古印度梵文文献,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贝叶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用“斋杂”和“瓦都”两种文字写的,有的是用针刺的。它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语言文字、佛教、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在傣族人民心目中,贝叶也叫“戈兰叶”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中国西藏是当今世界保存贝叶经最多、最丰富的地方,迄今保存有梵文、藏文和巴利文等贝叶经古写本,其中有不少属孤本、善本、珍本。
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在东南亚各国,还有用缅甸文、泰文等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素有“佛教熊猫”之称的贝叶经源于古代印度,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印度人就用贝树叶子书写东西,佛教徒们也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贝叶经的名字由此而来。世界现存贝叶经总量不过千部。
贝叶经囊括了傣泰民族传统文化整体内容。它并不是一种史前遗存的"活化石",也不是一种考古性质的“文物”。世俗性、普遍性和全民性是它的最基本特点。它是全民族范围内由家庭、社会和寺庙各个阶层而综合传习和传承,几乎是历史形态的“国民教育”。它覆盖面实际上超过西双版纳、德宏以及云南所有的傣壮民族地区,而推及到整个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地区,几乎有上亿的人还在传承和使用这种变化。
叶质形一类是真正的贝叶经,傣语称“坦兰”。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簪子刻写在经过特制的贝叶片上,其规格有每页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等四种,傣语分别称“兰戏”、“兰哈”、“兰贺”、“兰别”。以前三种规格的贝叶经本最为普遍。纸质形一类是指绵纸经书,傣语称为“薄嘎腊沙”。它是用野蕨杆削成的蕨笔蘸墨写在绵纸本上而成。其规格有宽面页式和连折叠式两种,其中以宽面页式最为普遍。以上两种形式的经书,贝叶经的数量最为浩大,其次才是纸质形的经书。以上两类经书,由于数量众多,内容、涵义博大精深,因而才被誉为“别闷戏版康”(八万四千部),并在傣族史册上流芳千古。
贝多罗树,形状很像棕榈树,西双版纳傣语称其为“戈兰”。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兰叶”(即贝叶)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用一片片贝叶作记录世代相传,傣族人民把贝叶经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加以保护。历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个藏经阁,傣语称“林坦”,所有的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由佛爷、和尚严格看管。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这里带走经书。对贝叶经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绵纸抄写的唱本、生产生活常识、医药、历法、伦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经典和其他内容的贝叶经是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藏入私人家中的。所以,很少出现贝叶经在佛寺里流失的现象。
贝叶文化
传说来源:中国傣族地区的佛寺收存贝叶文献早已成为传统,其来源一是由佛爷自己刻写,二是接受世俗众生"赕坦"献经或"赕簿"献书。由于民间"赕佛"献经献书活动的蔚然成风,"贝叶经"中既有来自印度教的故事,又包含有与佛教唱对台戏的、涉及傣族民间原始信仰的传说,因此,贝叶经成了傣族社会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的荟萃之苑,这也影响到了贝叶文学的内容构成。除了佛寺集中收存贝叶经而外,傣族世俗民间也流藏有各类贝叶文献,所以贝叶文化从佛寺到民间,成为傣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征。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之所以称为“贝叶文化”,是因为它保存于用贝叶制作而成的贝叶经本里而得名。贝叶文化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定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傣族传统文化事象三个方面。
特色载体:贝叶经是“贝叶文化”中最古老、最核心的部分,是“贝叶文化”的主要载体,可以说是傣族文化的根
。一千多年来,傣族前辈文人们不图名不图利
,孜孜不倦用铁笔将文字刻写在贝叶这上,默默奉献着智慧与才华,一代接一代,在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在自己刻写的经本里留下名字,然而却给后代留下了无穷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汇集成为浩瀚的贝叶典籍,
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贝叶文化”。从而使丰富的贝叶典籍变成傣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形成极具特色的地方性民族文化。
内容丰富:贝叶经典有八万四千部,而保留在西双版纳的贝叶文化经籍,从书目看多达5000多部,2000多种。按内容和形式
,大体可分为19大类
。即:哲学历史类;政治经济类;生产生活类;民情民俗类;语言文字类;文学艺术类;宗教信仰类;佛教经典类;天文历法类;法律类;医理医学类;体育武术类;书画艺术类;制品工艺类;建筑设计类等。范围和内容十分广泛而丰富,涉及傣族社会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它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傣族智慧的万有文库。
文化多元:贝叶经是“多元文化”因素并含的特殊现象。除此而外,傣族本身还吸取和融汇了汉族文化(中原文化)的营养酿造贝叶文化氛围。也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点,贝叶经才在世界人类历史文化中独树一帜,显示出其影响和价值。
存世稀少:“唐僧”当年取回的就是《贝叶经》《贝叶经》发源于印度。古印度人采集贝多罗树的叶子,用来书写佛教经文。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经,取回来的也是《贝叶经》。贝叶耐磨轻便,千百年后字迹仍可清晰辨认。在印度,早期的《贝叶经》写本几乎已失传。在中国同样已相当稀少。玄奘从印度带回来657卷《贝叶经》,在长安翻译佛经。这些《贝叶经》至今被珍藏在大雁塔中。流传在中国其他地方的《贝叶经》少之又少,仅在镇平菩提寺、西安大雁塔、峨眉山、普陀山、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处存有少量版本,《贝叶经》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西藏是当今世界保存贝叶经最多、最丰富的地方,迄今保存有梵文、藏文和巴利文等贝叶经古写本,其中有不少属孤本、善本、珍本。
傣家人以“男善建筑,女善耕织”而闻名。傣族妇女在织锦,织出的锦叫“傣锦”,在历史上是中国名锦之一,史称“五彩娑罗布”。傣家的织锦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记载,唐代时傣族先民就用攀枝花纺纱织布。傣家的女孩长到12岁时就开始学习织布绣花,她们织出来的图案可分为几何图形和花草树木图案,造型抽象、夸张、变形,十分神秘,尤其象征吉祥和睦的图案更加美妙。如织五颜六色的筒裙是为了纪念祖先,织成孔雀图案象征吉祥,织成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
政治:从边疆到内地各傣族聚居区,所处历史条件不尽相同,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组织结构与政治形态也互有差异。在景东、新平、元江等地区,傣族和汉族交错杂居,吸收了汉族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生产力发展较快,较早地进入了封建地主经济。西双版纳、德宏等边疆地区傣族社会的发展则相对缓慢,特别是西双版纳地区,到新中国成立前,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封建领主经济。
西双版纳自元、明、清各封建王朝设置土司制度以来,被中央王朝册封为“车里宣慰使”的“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世代成为西双版纳的最高领主和统治者。在这里,所有的土地、山林、水源等,都属于召片领所有。召片领又分封其宗室、亲信为一个区域内的统治者,称为“召勐”(意为“一片地方之主”),世袭领有境内的土地和人民。在封建领主大土地所有制下,土地的一部分为领主直接占有,成为私庄和赐给家臣的薪俸田,另一部分为农奴的份地。份地为村寨集体占有,领主利用历史上残存下来的农村公社分配土地的形式,通过村寨头人把土地分配给农奴耕种。农奴领种份地必须承担各种封建负担,这种封建负担是领主剥削农奴的主要手段。
新中国成立前,由召片领、召勐、“波朗”(由召片领或召勐派出,监督辖区内各级官员并强制农民承受封建负担的官),以至村社当权头人等各级领主构成领主集团,约占总人口的7%。农村中除占农民总户数5.7%的由领主集团分化出来的“自由农民”——“召庄”以外,领主把广大农奴划分为“傣勐”和“滚很召”两个等级。傣勐(意为“本地人”或“建寨最早的人”)约占总户数的55%,是最早的居民,其地位较其他等级农奴为高,占有较多土地——“寨公田”。滚很召(意为“官家的人”或“主子家内的人”)约占总户数的39%,这是一个因各种社会原因丧失了土地和人身自由而隶属于领主的农奴集体,社会地位最低,所受剥削也最重。农奴除负担沉重的官租和无偿耕种领主的私庄田和薪俸田外,傣勐等级农奴还要负担修路、架桥、兴修水利等各种无偿公役。滚很召等级农奴则被强迫承担领主的各种家庭劳役,诸如养马、养象、煮饭、抬轿、划船以至削大便棍、哭丧等,名目多至百余种,分寨包干,世代相承。
为了镇压广大农奴的反抗,领主有一套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机构。在召片领之下有“议事庭”,是权力机构和议事机构,负责处理一切日常事务。各勐有“议事庭”。勐以下是“火西”,管理若干村社,其首领称为“叭火西”。“火西”以下是村社,设有“叭”、“鲊”、“先”各级头人。此外还拥有军队、法庭和监狱。
西双版纳以外的德宏、孟连、耿马等边疆傣族地区和西双版纳大体一致,基本上属于封建领主经济,但是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占有的份地渐趋稳定,甚至可以世袭占有,实物地租也普遍出现。在芒市、盈江等地,由于与汉族接触较多,所受影响较大,地主经济发展较快,富农经济也发展起来了。地主、富农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大土地所有制趋向解体,村社组织已经瓦解,其社会经济形态比西双版纳前进了一步。
封建制度的压迫和剥削,引起了傣族人们持续不断的反抗。傣族人民以无比的憎恨诅咒着封建制度:“你是水,我们不喝;你是路,我们不走;你是太阳,我们不晒谷子;你是佛,我们不拜!”19世纪中叶,德宏轩岗坝的傣、景颇等人民在“布幸额门”的领导下,举行了反抗芒市土司残暴统治的联合起义。斗争坚持了3年,最后被土司和清朝统治者镇压下去,但人民的反抗火焰并未熄灭。不久,在芒市一带又爆发了以著名歌手“混依海罕”为首的各族联合起义。他用歌声揭露封建领主的罪行,激发农民的阶级仇恨,号召大家起来反抗,四周农民听到他的歌声,纷纷参加起义队伍,拒绝交纳官租。起义失败后,土司杀害了“混依海罕”。但傣族人民永远怀念着这个英勇的歌手,把他奉为“歌神”。近百年来,傣族人民与封建土司、头人的斗争屡见不鲜。
原始宗教信仰: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语称“丢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食牛皮的风俗。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3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菠萝,竟然是这个样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