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2017国庆·昆明·西山(龙门石窟)
云南昆明西山风景区,是一个峰峦起伏、林木苍翠、白鸟争鸣、景色秀丽的森林公园。茂密的森林植被,常年郁郁葱葱,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等古刹殿宇楼阁掩映于茂林修竹深处。这里现已辟为一座森林公园,
景点较多。每年阳春三月,昆明人有“三月三,耍西山”的习俗,届时四方士民云集聚会,唱山歌,对小调,耍龙舞狮,野餐赏景,热闹非凡。在西山森林公园,最难得的应该是森林里清新无比的空气,从高处俯瞰滇池乃至整个昆明的感觉,是与众不同的。
西山位于昆明市西郊15公里,由华亭山、太华山
、罗汉山等组成。它峰峦连绵40多公里,海拔1900米至2350米。相传古时有凤凰停歇,见者不识,呼为碧鸡,故也称碧鸡山。又因形状像卧佛,也叫卧佛山。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致极佳,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誉。从昆明城东南一眺望,宛如一位美女卧在滇池两岸。她的头、胸、腹、腿部历历在目,青丝飘洒在滇池的波光浪影之中,显得丰姿绰约,妩媚动人,所以又叫睡美人。元代为“滇南八景”之首。明代居“云南四大名山”之冠。“滇阳六景”中被誉为“碧鸡秋色”;清代“昆明八景”中“滇池夜月”即滇池西山夜月。
西山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聂耳墓、玉兰园掩映茂林修竹深处,龙门石窟嵌缀千仞峭壁之上,千亩小石林攒列罗汉山飞云奇秀飞巅,气势磅礴的湖光山色,丰富厚重的千年历史文化,使西山独具神秘的魅力,吸引着中外的游客。
华亭寺:位于海拔2050米的山间,创建于14世纪,寺内殿宇规模宏伟壮观,是昆明著名的佛教圣地。太华寺建于14世纪初,寺内的望海楼,是观在滇池日出的好地方。三清阁和龙门是一组构建在西山主峰罗汉山悬崖峭壁上的建筑群,有九层十一阁。龙门石雕工程,包括石道、古室、古栏、古窟、古佛等。登上龙门,凭栏下视,为百丈之悬崖峭壁。
太华寺:位于西山的最高峰──太华山的山腰。太华寺始建于元代,由天王殿、大雄宝殿、缥缈楼、一碧万顷阁、水榭长廊及南北厢房组成。寺院周围修竹茂密,古极成林。
登西山龙门观日出,面对烟波浩淼的五百里滇池,令人心旷神怡,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著名人民音乐家聂耳的茔墓也置于园中。
西山故事:远古时一位公主耐不住宫中寂寞,偷偷出了王宫与一小伙结为夫妇。后来,国王拆散了这一美满姻缘,并用计将小伙子害死。公主悲痛欲绝,痛哭不止,泪水汇作了滇池,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西山。
睡美人的传说:西山峰峦起伏,古树参天,苍翠挺拔,雄伟壮观;由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挂榜山等山峰组成,山脉连绵40多公里,最高海拔2500米左右。远眺西山群峰,恰似一位美丽曲腿仰卧在滇池畔,青丝垂海的睡美人,因此西山又称为“睡美人山”。西山风光之秀丽为昆明诸山之首,早已扬名天下,滇池岸边,至今还流传着关于“睡美人”的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滇池岸边,有一对真挚相爱的青年男女,男捕鱼,女织网,生活的很幸福,小伙子为了表达对姑娘的爱意,乘小舟到海子为她采取海菜花,结果一去不返。一天又一天,姑娘思念着小伙子,悲恸欲绝,昼夜长哭,眼泪流了“五百里”,最后泪尽而逝,身躯化为湖滨山峦,长发则散于草海之内,从此,这山便称为“睡美人山”。
西山最著名的景区当属“龙门”了。世界上的事就是那么巧妙,去年的今天,我在河南的“龙门石窟”啊。西山的龙门石窟是因为徐霞客,好像洛阳的龙门石窟徐霞客也去过。以前总是追随苏轼的脚步,现在发现,徐霞客的身影也到处闪现......
忽然又下起了雨......
瞧瞧这个人流......唉......可怜的十一长假啊......
![]()
![]()
![]()
体会到了十一小长假的“威力”。游人太多,只好抬头往上照......
![]()
![]()
![]()
来到西山,不去龙门,简直就是没有来到昆明。很好奇这里的龙门石窟和远隔千里外的石窟景色有多么大的区别。因为人流的原因,龙门的每个路口都站了管理人员,不停地拿着喇叭维持秩序,不许游人逗留。这里竟然被设置了单行......
![]()
![]()
西山脚下的碧鸡关是曾经迤西大道(即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至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沿着滇池边的茶马古道拾级而上,峰峦起伏,林木苍翠,百鸟争鸣,涧壑流泉,云蒸霞蔚……沿西山山路而行,升庵祠和徐霞客纪念馆依傍而建。向上攀登,建有虚云纪念堂、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西山玉兰园、聂耳墓等。
![]()
![]()
![]()
在十月份还能见到美丽的花朵,不愧是花城......
“三月三,耍西山”,是老一辈昆明人流传下来的悠久传统。早在宋、元、明、清,西山就是旅游者经常涉足的地方。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全城的昆明人扶老携幼,来到西山登高望远,感受春天的气息。西山的玉兰调子更是引人入胜。沿途人山人海,池塘边、花丛中、竹林里、绿树下那动听的山歌调子不绝于耳。
体会到了十一小长假的“威力”。游人太多,只好抬头往上照......
来到西山,不去龙门,简直就是没有来到昆明。很好奇这里的龙门石窟和远隔千里外的石窟景色有多么大的区别。因为人流的原因,龙门的每个路口都站了管理人员,不停地拿着喇叭维持秩序,不许游人逗留。这里竟然被设置了单行......
西山脚下的碧鸡关是曾经迤西大道(即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至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沿着滇池边的茶马古道拾级而上,峰峦起伏,林木苍翠,百鸟争鸣,涧壑流泉,云蒸霞蔚……沿西山山路而行,升庵祠和徐霞客纪念馆依傍而建。向上攀登,建有虚云纪念堂、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西山玉兰园、聂耳墓等。
在十月份还能见到美丽的花朵,不愧是花城......
云南十八怪——鲜花四季开不败:云南的立体气候适宜寒温热类型的植物生长。在这个植物王国里,四季常青,鲜花常开。春夏秋鲜花常开不难想象
,而进入数九寒天,傲雪斗霜的山茶花、梅花则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盛开起来。云南的花,不能用朵、用株或者用盆来计算,也不能用片、用块或用园来估量。云南的花,一旦开疯了,要一公里一公里地去丈量,要一山一山地来计算,那是真正的满山遍野。云南的花,不在乎人的欣赏和赞叹,三百六十五天,想开就开,一开就无边无际、没完没了。正所谓:"一年四季花不败"。
云南人以花为荣,以花为福,以花为业。这应该归功于云南气候的多样性和地理环境。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大片地区,有着天下闻名的"四季如春"的气候。气候多样,环境多样,植物就多样。全国重要植物2.6万种,云南就占1.3万种。世界上有的花,云南都有,或者说都可以有。其中最著名的是八大名花:山茶、杜鹃、报春、木兰、百合、兰花、龙胆、绿绒蒿。生长在高黎贡山密林中的大树杜鹃,一个花团由20余朵口径6厘米的钟形花朵组成,花团直径可达25厘米以上。杜鹃树的直径在1米左右的不是少数,树围有的竟达5米。已过600高龄的"世界杜鹃花王"仍在开花吐艳。
1919年,英国人傅礼士为了偷取标本,曾残酷地砍倒了一株大树杜鹃花,至今残迹犹存。据当地向导说,全球八百余种杜鹃花,云南就有三百种。
有人将云南称作花的王国,在云南各地也流传着不少与花有关的民间谚语───"人行花铺路,人坐花桑褥",这是形容描述怒江峡谷中鲜花之多,杜鹃、玉兰、百合、报春、马先蒿、兰花、重头菊等等,有二百多种花。
"丽郡从来喜植树,古城无处不养花",古往今来,丽江古城植树养花已成传统。信步古城四方街,要想寻个鸟语花香的去处,你随意走入一家庭院便是。
"家家山茶、户户报春","泉水穿屋过,花荫盖屋顶",这在大理古随处可见,是为古城一景。
在云南,对花的崇拜,规模最大的要数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楚雄昙华山彝族插花节。是时,漫山遍野的马缨花如山火般怒放,人们欢天喜地把花采回家来,不仅男女老少人人都戴花,而且门头上、窗户上、房里房外,只要能插花的地方都插上马缨花。连牛头上、马身上也都戴上花。一时间,花天花地,花山花海,无人不花,无处不花,人们用花来祈求吉祥幸福。
昆明女人特别偏爱缅桂花,不论这座城市如何变化,情有独钟缅桂花则始终不变。缅桂花很宜,大街小巷,随时都能买到。如今,在什么都基本以元为单位计算价格的时候,缅桂花依然在用分用角计价,不禁使人怀疑卖花之意不在钱,在乎芬芳之间了。每一朵花的花柄之上,早就替你拴好了白线,买来之后,马上就可以挂在胸前。人走到哪里,花香就伴随到哪里。
由于生活在花的王国里,云南的姑娘和花的关系也就十分密切了。除了把花直接插在头上、戴在身上、贴在脸上、包在指甲上之外,索性就把各种各样的花绣在帽子、头巾、衣服、裙子、裤子、鞋子之上。比较典型的。
姑娘们衣裙上的花纹图案并不只是与男女情爱有关。在景颇族谚语这么说:"统裙上织着天下的事,那是祖先写下的字",景颇族祖先迁徙爬过的山走过的路,祖祖辈辈吃过的动物与植物,世世代代住过的房和屋,都会织在统裙上,穿在姑娘身上。那花纹中藏着景颇的历史,那图案里记着景颇的生活。
"迸开新瓣浓于染,擎出高枝烂欲然"、 "天艳霞无色,花浓寺永春"……文人 骚客 皆留笔墨。
云南省不仅把鲜花做为一项产业,而且是做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行至华亭寺,只见寺院依山势坐西向东,与别的地方坐北朝南迥异。华亭寺为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 修建,占地18亩,是昆明现存的最大的一座禅宗寺院。华亭寺这一著名佛教圣地以其重要的地位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香客。寺院中 500金身罗汉全国闻名。站在寺前极目远望,四周群山层峦尽在目下;水天一色一碧万顷的湖水把湖畔的群峰照映得更加峥嵘秀丽。
排队啊,前面的道路只能一人通过......
![]()
![]()
龙门景区是西山风景区的核心景点,确实是看滇池和昆明全景最好的地方,其中龙门和天台两个地方最好。罗汉崖是龙门之旅真正开始。这个罗汉崖其实是在一座桥上——朝天桥,明朝嘉靖年间所建,徐霞客《游太华山记》中有提到此桥。![]()
凤凰雕刻的真好......
![]()
![]()
等待进入山道时,从山腰俯瞰滇池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里叫凤凰岩,凤凰岩上凿有一上一下两个石室,凤凰岩下面的石室有石桌,正壁嵌有题滇池饯别图等诗碑六方,刻有彩凤唧印图,工艺精湛细密,形象优美生动。昆明西山石室内外另有云海、石林、揽海处、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等摩崖石刻及联语。清代乾隆年间,吴清来道士为修炼苦行,方便众生,用了14年的时间凿通了从三清阁到石室,又从石室到昆明西山森林公园慈云洞这两段石道。并就洞凿室,在岩石上雕刻了送子观音、香炉、佛台及骑龙驭虎的神像等,有联云:凿石现普陀,将五百里滇池,都归佛海;援人登彼岸,愿一千只圣手,尽化慈航。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洞外云抒霞卷,海中日往月来。
龙门景区是西山风景区的核心景点,确实是看滇池和昆明全景最好的地方,其中龙门和天台两个地方最好。罗汉崖是龙门之旅真正开始。这个罗汉崖其实是在一座桥上——朝天桥,明朝嘉靖年间所建,徐霞客《游太华山记》中有提到此桥。
凤凰雕刻的真好......
等待进入山道时,从山腰俯瞰滇池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里的景色真的很独特呢。窄窄的小路,一边是山崖,一边是人工凿出来的护栏,可以俯瞰滇池的景色。太美啦!难怪徐霞客喜欢呢......
龙门被誉为“西山诸胜之冠”。龙门海拔2414米,距滇池水面约400米。龙门石窟开凿于明嘉靖年间,全部为人工开凿,位于西山罗汉峰悬崖绝壁上的三清阁上部,其间石洞、石室、石坊由石凿隧道相连,全长约200米。所谓“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传说便是源之于此。
西山东临滇池面,是一条长约数公里的大断层。在此断层南侧,修筑了一条石刻通道,石道都是用人力从悬崖峭壁上一锤一钻打出来的。石道途中有隧道,呈螺旋宛转,高约与人等。石洞若窗,下临万丈深渊,惊心动魄。站其之上,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山顶有座“魁星阁”。途中有著名的“凤凰衔书”。因道中“达天阁”石坊上题有“龙门”二字,人们故称此为——龙门
。
精美的石雕......
龙门石窟位于西山风景区终端,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龙门胜景”以“奇、绝、险、幽”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众多的名胜之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到昆明的游客都要去游览。故有“不耍西山等于不到昆明,不到龙门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说。
据说,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1781年至1853年,历时72年,由吴来清、杨汝兰、杨际泰三人分三阶段组织众多石匠开凿,是整个龙门石窟之精粹所在。在入口处有一圆柱石坊,上书“龙门”二字,并刻有“元宝”,据说能保佑人发财发达,吉祥如意,所以游人都喜欢用手摸一下。入门有一石栏转护的半圆形小月台,站在月台眺望,只见上迎天风,下临绝壁,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渺,云蒸霞蔚。湖面白帆点点,鸥飞燕舞。远处青山如黛,白云悠悠,绿树白房,平畴沃野如诗如画,令人飘飘欲仙。转身回顾石室,正门顶端刻有“达天阁”三字,两边侧门顶刻有“名山”“石室”
"天临海镜”字样,中柱题有联云: 举步维艰,要把脚跟站稳; 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
在石室门口雕有香炉供奉,正中雕魁星,是道教尊为主宰文章之神,又叫文曲星;北雕文昌帝君,为主宰功名和禄位之神;南雕关圣帝君(关
羽),为主宰伏魔降妖的武功之神。两壁下刻有神骏奔驰图,天棚上刻着祥云缭绕,仙鹤双飞。一株蟠桃碧叶红果,栩栩如生。龙门的整个工程都是在一块天然岩石上精雕细刻而成的,构思奇巧,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魁星手上的笔尖是另外安上去的。相传,
有一位参加雕凿石室工程的师傅,婚姻不幸,后来参加凿龙门,与伙伴们辛苦了十余年,在最后刻魁星手中的朱笔时,不慎将笔尖凿断,使本来很完美的一件艺术品留下了缺憾。他伤心至极,纵身跳下龙门。他献身艺术的动人故事,与石窟一道流芳千古,为后代所传颂。
龙门旁的穿云洞,人工开凿的山洞,因为之前都是从外面通行,路窄不安全,后来就开凿了这个可容多人同时通过的山洞。
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三清阁位于聂耳墓以南一公里。在陡峭的山崖上,绿树丛中点缀着琼楼玉宇般的一组亭阁,这便是被誉为道家仙界的三清阁。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三清阁最初是元代云南统治者梁王的行宫,现存者系后人几经翻修重建的道教宫观,包括灵官殿、老君殿等共九层十一座木构建筑。登临观览,只觉地势高险,视野广阔,景致极为优美。正如飞云阁中有一联云:
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廓村落如画,况四时风月,朝暮晴阴,试问古今游人,谁领略万千气象;九秋临绝顶,洞有云,崖有泉,松有涛,花鸟林壑有情,忆八载星霜,关河奔走,难得栖迟故里,来啸傲金碧湖山。
在真武宫后有泉一方,泉内有一尊小牛像,俗称牛井或孝牛泉。三清阁泉水清凉,终年不涸。据昆明县制记载:明嘉靖初年,曾有道士赵炼在此隐居,“苦无水,以牛载汲,垂二十余年矣,一日牛忽死,其处即陷为井,水味殊甘洌,虽盛暑不竭。”
民间传说:明代昆明有一牛屠叫赵五,买了母牛及牛犊,磨好刀,绑翻母牛欲杀,忽听门外有人叫,放下刀开门,未见人影。返身不见屠刀,只见牛犊跪对母牛流泪。屠夫疑惑,打起小牛,果然见刀藏于小牛腹下。赵五拾起屠刀,只见牛犊泪如泉涌,望着母牛哀鸣。此情此景让赵五心颤手抖,顿生怜悯之心。自愧不如牛犊有孝心。于是放下屠刀,牵着母牛和牛犊到三清阁出家修道。在三清阁母牛渴了,小牛犊以角抵石舔石崖,穿石成井,井成涌泉,母牛喝上甘泉,此泉称为孝牛泉。无论是传说还是寓意,都是劝人们要有向善之心,忠孝之意,既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思想的贯穿,又有给千万游人一警示之功。
三清又称三清天,三清境,是道教三十六天仅次于大罗天的最高境界。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三清阁内供奉着天宝君、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个道教信奉的偶像。其它殿也各有所供奉。从罗汉崖山门向上有七十二级石阶,象征七十二地煞星。由灵宫殿西折而上,又有陡峭的三十六级石阶,象征三十六天罡。三清阁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又是到龙门游览的必经之地,每天游人摩肩接踵而至。
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修筑于滇池之中的索道......
说说徐霞客在云南的足迹: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实地考察祖国山岳地理、江源河流,足迹遍及今天的21个省市区,经过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云南是他地理考察的重中之重,其足迹遍及今天的10个州市50个县。在三迤大地行走的一年零九个月里,他写下25万字的《滇游日记》,为云南留下了宝贵的地理学财富。
领先西方上百年的岩溶考察:“徐霞客在地理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云南地理探索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在我国乃至世界科学发展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陈庆江说。他介绍,徐霞客在云南对岩溶地貌进行的详细、科学的考察,不仅超越国内前人,而且领先西方地理学者一百多年。
泸源洞(阿卢古洞):“泸源之洞,辟于层崖,有三洞焉。上洞东南向,前有亭;下洞南向,在上洞西五十步,皆在前山之南崖。后洞在后山之北冈,其上如眢(音“渊”,枯竭。——编者注)干枯井。从井北坠穴而下二十步,底界而成脊,一穴东北下而小,一穴东南下而廓。此三洞之分向也。”这是徐霞客第一次探寻泸源洞时所作的描述。379年前,徐霞客到达广西府弥勒州,再东行九十里,过大麻子哨到达广西府(今泸西县)府城,在广西府驻留的十天里,把泸源洞三洞的方位和分向都作了科学的记载。他还科学地描绘了洞内的地理特征。
第二天一早,徐霞客再次进入泸源洞进行考察,可惜这一次由于火把熄灭了,无法深入洞中细细考察,只好“聊一趋后洞之内,披其外扃门,还入下洞之底,探其中门而已”,怏怏沿原路返回城中。
考察南盘江流向也是徐霞客广西府之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在广西府期间,徐霞客并没有去南盘江,而是查阅资料和找人询问,然而,他对询问结果不满意,又从广西府到师宗、罗平,一直走到黄草坝,终于把珠江源头南盘江的流向查清楚,写下了著名的《盘江考》一文。徐霞客在《盘江考》中纠正了《大明一统志》记载的三大错误。《大明一统志》认为南盘江、北盘江都发源于沾益州东南二百里处,往北流的是北盘江源头,南盘江、北盘江在普安州、泅城州汇合,又各自分别流淌千里,最终在广西南宁府合江镇汇合。徐霞客经过实地考察后指出,南盘江和北盘江只是名称相同而已,它们的源头不是同一座山流出的水,沾益州可渡河就是北盘江的上游,南盘江发源于沾益交水;南盘江、北盘江没有在普安州、泅城州汇合,一直要到贵州得州府黔江、郁江合流时才汇合,但是在得州府汇合的南盘江、北盘江已经分别变名为郁江、黔江。徐霞客写道:“是南盘出南宁,北盘出象州,相去不下千里;而南宁合江镇,乃南盘与交趾丽江合,非北盘与南盘合也。”
《江源考》判明长江上游:在广西府的考察是徐霞客在滇南大地上地理考察的一个缩影。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徐霞客对云南的岩溶地貌、江河源流和水文状况、山岳地理、高原湖泊等都进行了考察。其中最精彩的传世之笔,莫过于《江源考》关于长江上游之辩。
徐霞客从滇中的昆明地区经楚雄州,再到滇西的大理州、滇西北的丽江,对金沙江水系进行大量考察,探寻流入金沙江的众多河流的有关情形。在元谋,他选取金沙江干流典型河段,到江边、江上作详细考察,最终指出金沙江是长江上源,否定儒家经典的“岷山导江”说。徐霞客在《江源考》中质问道:“余按岷江经成都至叙今之宜宾,不及千里,金沙江经丽江、云南、乌蒙至叙,共二千余里,舍远而宗近,岂其源独与河异乎?”
徐霞客在三迤大地翻山越岭,考察山脉分合、走向,考察了滇池、洱海、异龙湖等几十个高原湖泊的水文情况、形态、航运情形等。他对云南地热、火山和冰川的考察使《徐霞客游记》独具特色,《游记》是有关腾冲火山爆发的唯一的历史记录,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此外,他对云南坝子、云南动植物也进行了诸多考察。
青山依旧在,霞客已离去350多年,然而徐霞客在云南的地理探索却成为云南地理认知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霞客精神,强烈地影响着后世。
没有看到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算是一种遗憾吧......
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位于昆明西山森林公园太华寺以南约一公里的公路上方,1989年7月7日落成。碑高9米,碑座高3米,象征“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大理石贴面,底座刻有赤子功勋四个大字,碑顶有一个当年的南洋华侨机工荣誉纪念章图案。巍巍丰碑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
在汉白玉制成的碑身上,“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几个金色大字格外醒目。墨石汉白玉相间制成的底座,上书“赤子功勋”四个大字。碑的正面上端刻有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荣誉纪念章,四条横线和每方四块墨石的底座,象征着当年四万万同胞齐心抗日。碑前两层台阶均为七级,表示“七·七”抗战纪念。两侧为两面旗帜,旗帜上的三个“七·七”纪念章,代表3000多南洋华侨机工的赤子丹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3200多名华侨机工响应侨领陈嘉庚的号召,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分批回国支援抗战,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军需、维护车辆,有力地支援了抗战,1000余名侨胞为了祖国的抗战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碑文如下:三千余南洋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对我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全国同胞团结抗日的怒潮汹涌澎湃,气壮山河;海外华侨同仇敌忾,义愤填膺,积极抗日。
1939年,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积极响应,纷纷回国报名参加打击日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3000多名热血沸腾的南洋华侨机工,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毅然离别父母亲人,远涉重洋,回到祖国,组成“南洋华侨机工队”,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国服务工作。
当时中国沿海港口均已失陷,抗战进入了最艰苦阶段。云南是最重要的战略基地,是大后方又是抗战最前线,滇西仅存滇缅公路成为唯一的国际通道,世界各国和海外华侨支援我国抗日的军需物资均靠这条运输线运输入。南侨机工不顾一切个人安危,冒着烽烟战火,夜以继日抢运军需辎重和兵员,组装、抢修车辆,培训驾驶机修人员。
在这期间,有1000多华侨因战火、车祸和疫病为国捐躯。
我从小就会唱的《媚娘曲》,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0.2
附:徐霞客与昆明的难舍情缘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大旅行家徐霞客“万里遐征”来到了昆明。昆明是徐霞客云南之行的中转站和大本营,也是徐霞客考察云南的重点地区之一。徐霞客曾先后四进四出昆明城(四次进出昆明城,指的是:徐霞客远道而来和离开昆明后长达数十天以上的外出归来,不含徐霞客旅居昆明期间的进城、出城)。他每次到昆明,都住宿在南门外今顺城街一带。徐霞客为什么特别钟情于顺城街?大约有以下两个原因:一、徐霞客云南之行,经贵州时,路费已经使用和散失殆尽,急需神通广大并在昆明供职的同乡吴方生的帮助(徐霞客在日记中曾称赞吴方生:“其人天子不能杀,死生不能动,有文有武,学行兼备。”)而吴方生就居住在今顺城街(徐霞客有可能就住宿在吴方生的寓所里);二、顺城街紧挨着昆明城,距昆明城的南门只有咫尺之遥,这里是外通驿道、内达商业中心的交通要冲,交通方便、住宿方便、访友方便,早出晚归又不受城门开关的限制,很是自由。
徐霞客旅居昆明期间,足迹遍布昆明的城乡。他至少畅游了昆明西郊的的西山、进耳山、棋盘山;攀登了城内的螺峰山(今圆通山)和参观了土主庙;他离开昆明时,还流连于昆明西北郊的筇竹寺,探访了海源寺外的溶洞,游览了妙高寺,考察了沙朗的天生桥和溶洞等。
徐霞客很喜欢昆明的西山(以太华山为代表的西边诸山),写下了长达1500多字的《游太华山记》。徐霞客的《游太华山记》是古人撰写太华山游记中最翔实、最生动、最有特色的一篇。该游记有别于一般人的游记,更有别于今人所写的西山旅游指南。它详写太华诸山的地形地貌、山脉走向、道路交通、树木花草以及山下的“金线泉”“金线鱼”“大石洞”。而对山上的寺庙宫观、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观,则点到为止。如此取舍,不愧出自于一个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之手。
崇祯十一年(1638)十一月初六日,徐霞客打算明天离开昆明,向滇西进发,便进城与结识的几位朋友告别。他久闻城西土主庙(旧址在今人民中路五华二中)内有一株南诏蒙氏时天竺僧人菩提巴波种植的“菩提树”。该树高数丈,枝叶扶疏,每岁花开如莲,有十二瓣,遇闰多一瓣。便走进土主庙观看这株奇特的“菩提树”。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过土主庙,入其中观菩提树。树在正殿陛庭间甬道之西,其大四五抱,干上耸而枝盘覆,叶长二三寸,似枇杷而光。土人言,其花亦白而带淡黄色,瓣如莲,长亦二三寸,每朵十二瓣,遇闰岁则添一瓣。以一花之微,而按天行之数,不但泉之能应刻,州勾漏泉,刻百沸。而物之能测象如此,亦奇矣。土人每以社日,群至树下,灼艾代灸,言灸树同灸身,病应灸而解。此固诞妄,而树肤为之瘢靥即斑痕凹陷无余焉。
见多识广的徐霞客在称奇这株菩提树的同时,也担心这株奇树会被土人的熏烤而致死,他批评说:点燃艾草熏烤树干来代替灸治每个人身上的病痛,说熏烤树干和灸治身体一样,人身上的病痛会随着熏烤树干而消除。这种荒唐不合情理的愚蠢行为,却伤害了珍贵而又无辜的菩提树,使它的树皮遍布疤痕,而无一处幸免。徐霞客的担忧并非是杞人忧天,十九年以后,即南明永历十一年(1657),这株种植于唐代,历经宋、元、明三个朝代,寿命近千余年的镇庙之宝——菩提树,终于经受不住香火和艾草火的长期熏烤,开始枯萎了。清康熙五年(1666),菩提树被一阵大风连根拔起。于是,这株千年奇树、镇庙瑰宝便香消玉殒、命丧黄泉了,凶手竟是对它敬若神明的众多香客,这样的结局永远是世上的一切愚夫、愚妇始料不及的。
十一月初七日清晨,徐霞客告别了吴方生等好友,离开了顺城街的寓所朝富民县方向向滇西进发。途中,徐霞客游览、探访了昆明西北郊的圆照寺、筇竹寺、海源寺溶洞、妙高寺、沙朗溶洞和天生桥等。在筇竹寺,徐霞客与前来饯行的昆明名士金公趾欢饮;又结识了吏部尚书、著名清官、昆明人严清的孙子严似祖,并接受了严似祖的恳请,在筇竹寺留宿了一晚;还与筇竹寺的住持体空长老,结下了难分难舍的情缘。这段难忘的经历,徐霞客在十一月初七、初八、初九三天的日记里有如下记录:
初七日 余遂与吴方生作别。循城南濠西行二里,过小西门。又西北沿城行一里,转而北半里,是为大西门,外有文昌宫桂香阁峙其右,颇壮。又西半里,出外隘门,有岐向西北者,为富民正道;向正西者,为筇竹寺道。余乃从正西旁山坡南行,即前所行湖堤之北涯也。五里,其坡西尽,村聚骈集,是为黄土坡;坡西则大坞自北而南,以达滇海者也。西行坞塍中二里;有溪自西北注而南,石梁横其上,是即海源寺侧穴涌而出之水,遂为省西之第一流云。又西一里半,有小山自西山横突而出,反自南环北;路从其北嘴上一里半,西达山下(这里便是如今的黑林铺,明代称黑林堡。引者注)。有峡东向,循之而上,是为筇竹;由峡内越涧西南上,是为圆照;由峡外循山嘴北行,是为海源。先有一妇骑而前,一男子随而行者,云亦欲往筇竹。随之,误越涧南上圆照,至而后知其非筇竹也。圆照寺门东向,层台高敞,殿宇亦宏,而阒寂无人。还下峡,仍逾涧北,令行李往候于海源,余从峡内入。一里半,涧分两道来,一自南峡,一自北峡,二流交会处,有坡中悬其西。于是渡南峡之涧,即蹑西北上,渐转而西,一里半,入筇竹寺。
其寺高悬于玉案山之北陲,寺门东向,斜倚所踞之坪,不甚端称,而群峰环拱,林壑潆沓,亦幽邃之境也。入寺,见殿左庖脍喧杂,腥膻交陈,前骑来妇亦在其间。余即入其后,登藏经阁。望阁后有静室三楹,颇幽洁,四面皆环墙回隔,不见所入门,因徘徊阁下。忽一人迎而问曰:‘先生岂霞客耶?’问何以知之?曰:‘前从吴方生案征其所作诗,诗题中见之,知与丰标不异也。’问其为谁,则姓严,名似祖,号筑居,严冡宰清之孙也。为人沉毅有骨,澹泊明志,与其侄读书于此,所望墙围中静室,即其栖托之所。因留余入其中,恳停一宿。余感其意,命顾仆往海源安置行李,余乃同严君入殿左方丈。问所谓禾木亭者,主僧不在,锁钥甚固。复遇一段君,亦识余,言在晋宁相会,亦忘其谁何矣。段言为金公趾期会于此,金当即至。三人因同步殿右。循阶坡而西北,则寺后上崖,复有坪一方,其北岸环抱,与南环相称,此旧筇竹开山之址也,不知何时徙而下。其处后为僧茔,有塔皆元时者,三塔各有碑,犹可读。读罢还寺,公趾又与友两三辈至,相见甚欢。窥其意,即前骑来妇备酒邀众客,以筇竹为金氏护施之所,公趾又以夙与余约,故期备于此,而实非公趾作主人也。时严君谓余,其侄作饮于内已熟,拉往餐之。顷之,住持僧体空至。其僧敦厚笃挚,有道行者,为余言:‘当事者委往东寺(指城南的觉照寺,引者注)监工修造,久住于彼,今适到山,闻有远客,亦一缘也。必多留寺中,毋即去。’余辞以鸡山愿切:‘此一宵为严君强留者,必不能再也。’体空谓:‘今日诸酒肉汉混聒寺中。明晨当斋洁以请。’遂出。余欲往方丈答体空,严君以诸饮者在,退而不出。余见公趾辈同前骑妇坐正殿东厢,始知其妇为伎而称觞者(举杯敬酒,引者注)。余乃迂从殿南二门侧,曲向方丈。体空方出迎,而公趾辈自上望见,趋而至曰:‘薄醴已备,可不参禅。’遂拉之去。抵殿东厢,则筑居亦为拉出矣。遂就燕饮。其妇所备肴馔甚腆。公趾与诸坐客,各歌而称觞,然后此妇歌,歌不及公趾也。即而段君去,余与筑居亦别而入息阴轩。迨暮,公趾与客复携酒盒就饮轩中,此妇亦至,复飞斝(古代用青铜做的酒器。引者注)征歌,二鼓乃别去。余就寝。寝以纸为帐,即严君之榻也。另一榻亦纸帐,是为侄者,严君携被袱就焉。即寝,严君犹秉烛独坐,观余《石斋诗贴》并诸公手书。余魂梦间,闻其哦三诗赠余,余寝熟不能辩也。
初八日 与严君同至方丈叩体空。由方丈南侧门入幽径,游禾木亭。亭当坡间,林峦环映,东对峡隙,滇池一杯,浮白于前,境甚疏窅,有云林笔意。亭以茅覆,窗棂洁净。中有兰二本,各大丛合抱,一为春兰,止透二挺;一为冬兰,花发十穗,穗长二尺,一穗二十余花。花大如萱,乃赭斑之色,而形则与兰无异。叶比建兰阔而柔,磅礡四垂。穗长出叶上,而花大枝重,亦交垂于旁。其香盈满亭中,开亭而入,如到众香国中也三人者、各当窗一隙踞窗槛坐。侍者进茶,乃太华精者。茶冽而兰幽,一时清供,得未曾有。禾木者,山中特产之木,形不甚大,而独此山有之,故取以为名,相仍已久,而体空新整之,然目前亦未睹其木也。体空恳留曰:‘此亭幽旷,可供披览;侧有小轩,可以下榻;阁有藏经,可以简阅。君留此过岁,亦空山胜事。虽澹泊,知君不以膻来,三人卒岁之供,贫僧犹不乏也。’余谢:‘师意甚善。但淹留一日,余心增歉一日。此清净界反成罪戾场矣。’坐久之,严君曰:‘所炊当熟,乞还餐之。’出方丈,别体空,公趾辈复来,拉就殿东厢,共餐鼎肉汤面,复入息阴轩饭。严君书所哦三诗赠余,余亦作一诗为别。出正殿,别公趾,则行李前去,为体空邀转不容行。余往恳之,执袖不舍。公趾、筑居前为致辞曰:‘唐晋宁(指晋宁名士唐泰,即后来出家为僧的担当。引者注)日演剧集宾,欲留名贤,君不为止。若可止,余辈亦先之矣。’师曰:‘君宁澹不膻,不为晋宁留,此老僧所以敢留也。’余曰:‘师意既如此,余当从鸡山回,为师停数日。’盖余初意欲从金沙江往雅州(今四川雅安。引者注),参峨眉。滇中人皆谓此路久塞,不可行,必仍归省,假道于黔而出遵义,余不信。及濒行,与吴方生别,方生执裾黯然曰:‘君去矣,余归何日!后会何日!何不由黔入蜀,再图一良唔?’余口不答而心不能自己。至是见体空诚切,遂翻然有不由金沙之意。筑居、公趾辈交口曰:‘善。’师乃听别。出山门,师犹远送下坡,指对山小路曰:“逾此可入海源上洞,较山下行近。”
即别,一里半,下至峡中。令肩行李者逾南涧,仍来路出峡,往海源寺;余同顾仆逾北涧,循涧北入,即由峡东向蹑岭。一里,逾岭东。稍东下,半里,折而北,又半里,已遥见上洞在北岭,与妙高相并,而路则践危石历巉磴而下。下险,即由山半转而北行。半里,有大道东南自海源上坡,从之。西北上半里,岭上乱石森立,如云涌出。再北,遂得上洞。洞门东向,高穹轩廻,其内深六七丈,阔与高亦如之,顶穹成盖,底平如砥,四壁围转,无嵌空透漏之状;惟洞后有石中突,高丈余,有隙宛转。逾之而入,洞壁亦嵌而下坠,深入各二丈余,底遂窅黑。坠隙而下,见有小水自后壁滴沥而下,至底而水不见,黑处亦渐明。有樵者见余入,驻外洞待之,候出乃去。洞中野鸽甚多,俱巢于洞顶,见人飞扰不定,而土人设关以取之。又稍北,共半里而得中洞。洞门亦东向,深阔高俱不及上洞三分一,四壁亦围转无他岐,惟门左旁列一柱,又有二孔外透为异耳。
余从洞前望往妙高大路,自海源由山下村落,盘西山北嘴而西上;洞前有如线之路,从岭北逾坳而西,即从岭头行,可省陡降之烦。乃令顾仆下山招海源行李,余即从洞岭北行,期会于妙高。洞北路若断若续,缘西山之半,其下皆村聚,倚山之麓,大路随之。余行岭半一里,有路自下村直上,西北逾岭,从之。一里,逾岭西,峰头有一塘在洼中。由塘北西下一里,山复环成高坞,自南向北;坞口石峰东峙,嶙峋飞舞,踞众壑之交。石峰北,又有坞自西而东,西坞重壑层叠,有大山临之,其下路交而成蹊焉。余望之行,半里,北下至石山之西。又半里,西抵西坞之底。路当从西坞北崖缘峡而上,余误从西坞南崖蹑坡而登。一里逾岭脊而西,即见西北层冈之上,有佛宇重峙,余知即为妙高,而下有深峡间隔,路反折而西南,已觉其误。循之行一里,以为当截峡北渡,便可折而入寺。乃坠峡西北下,半里涉底,复攀峡西北上,以为寺在冈脊矣,而何以无路?又半里,及登脊,则犹然寺前环峡之冈,与寺尚隔一坑也。冈上有一塔,正与寺门对。复从其东北下坑,半里,由坑底再上北崖,则犹然前坞底缘峡处也。北上半里,冈头有茶庵当道,是为富民大路,庵侧有坊。沿峡端西循坡半入,半里,是为妙高寺。寺门东向,前临重峡,后倚三峰,所谓三华峰也,三尖高拥攒而成坞,寺当其中,高而不觉其亢,幽而不觉其阒,亦胜地也。正殿左右,俱有官舍,以当富民、武定之孔道故。寺中亦幽寂。土人言,妙高正殿有辟尘木,故境不生尘,无从辩也。
……路北渡之,一里,有村聚倚西山之麓,高下层叠,是为沙朗。入叩居停,皆辞不纳,以非大路故,亦昆明之习俗也。最后入一老人家,强主之,竟不为觅米而炊。
初九日 令顾仆觅米具炊。余散步村北,遥晰此坞。东北自牧养北梁王山西支分界,东界虽大脊,而山不甚高;西界虽环支,而西北有石崖山最雄峻。又南为沙朗西山,又南为天生桥,而南属于陡坡东峡之山。其山东西两界即夹成大坞,而南北亦环转连属。其中水亦发源于龙潭,合南北峡而成溪,西注于富民螳螂,然不能竟达也;从坞西南入峡,捣入山洞,其洞深黑莫测,穿山西出,与陡坡之涧合。洞上之山,间道从之,所谓“天生桥”(天生桥位于昆明西北,昆明至富民公路12公里处,如今更名为“仙桥洞”,已辟为风景旅游区。引者注)也。然人从其上行,不知下有洞,亦不知洞之西透,山之中空为桥;惟沙朗人耕牧于此,故有斯名。然亦皆谓洞(该洞分三层,上洞为观音洞、中洞名仙桥洞、下洞称水帘洞。徐霞客探访的是下洞。引者注)不可入,有虎狼、有妖祟,劝余由山后逾山西上,不必向水洞迂折。余不从。
即饭,乃南循坡麓行。一里半,与溪遇,遂同入西峡。其峡南北山壁夹而成,路由溪北沿北山之麓入,一里,仰见北崖之上,石壁盘突,其间骈列多门,而东一门高悬危瞰,势独雄豁,而磴迹甚微,棘翳崖崩,莫可著足。乃令顾仆并行李俟于下,余独攀跃而上。久之,跻洞东,又见一门侧进,余以为必中通大洞,遂从其侧倒悬入大洞门。其门南向甚穹,洞内层累北上,深十余丈,而阔半之,然内无旁窦,即前外见侧进之门,亦不中达也。出洞,欲东上侧门;念西洞尚多,即下,欲再探西洞;望水洞更异,遂直从洞下,西趋水洞。又半里,西峡即尽,山环于上,洞辟于下,水从东来逼南崖,捣西洞入,路从其北坠冈下。余令肩夫守行李于冈上,与顾仆入洞。洞门东向,高十余丈,而阔半之。始涉水从其南崖入,水漱北崖而环之。入五六丈,水环北崖,路环南崖,俱西转。仰见南崖之上,层覆叠出,突为危台,结为虚楼,皆在数丈之上,氤氲阖辟,与云气同为吞吐。从其下循之西入,北崖尚明,水漱之;南崖渐暗,路随之。西五六丈,南崖西尽,水从北崖直捣西崖下,西崖遂下嵌成潭,水呜呜其中,作冲激声,遂循西崖北折去。路乃涉水东崖,北向随之。洞转而北,高穹愈甚,延纳余朗,若眛若明。又五六丈,水漱北崖复西转,余亦复涉西崖。于是水再北环北崖,路再环南崖,竟昏黑不可辨,但闻水声潺潺。又五六丈,复西遇水,其水渐深,既上不可见,而下又不可测,乃出。
……乃西上蹑岭,一里半,登其脊,是为天生桥。脊南石峰嶙峋,高耸而出,其脉自陡坡东度脊而北,间道循其东陲,陡坡之涧界其西麓;至此又跨洞而北,属于沙朗后西山,水从其下穿腹西出,路从其上度脊西行。脊西瞰,即陡坡涧水,直走而北,至此西折,脊上之路,亦盘壑西坠。益信出水之洞即在其下,心悬悬欲一探之。
西行山半者一里,见有岐之下峡底,遂令顾奴同负囊者由大道直前,余乃独下趋峡中。半里,抵峡底,遂溯水东行。一里,折而南,则后洞庞然西向,其高阔亦如前洞,水从其中踊跃而出,西与南来之涧合而北去。余溯水流入洞,二丈后,仰睇洞顶,上层复裂通于门外,门之上,若桥之横于前,其上复流光内映,第高穹之极,下层石影氤氲,若浮云之上承明旭也。洞中流,初平散而不深,随之深入数丈,忽有突石中踞,浮于水面,其内则渊然深汇,磅礴崖根,不能溯入矣。洞顶亦有石倒骞,以高甚,反不觉其夭矫。其门直而迥,故深入而犹朗朗,且以上层倒射之光,直彻于内也。出洞,还顾洞门上,其右悬崖甚峭,上复辟成一门,当即内透之隙。乃涉涧之西,遥审崖间层叠之痕,孰可著足,孰可倒攀,孰可以宛转达,孰可以腾跃上。乃复涉涧抵崖,一依所审法试之。半晌,遂及上层外,门更廓然高穹也。入其内,为龛为窝,为台为榭,俱浮空内向。内俯视洞底,波涛破峡,如玉龙负舟,与洞顶之垂幄悬帔,昔仰望之而隐隐者,兹如缨络随身,幢幡覆影矣,与蹑云驾鹤,又何异乎?坐久之,听洞底波声,忽如宏钟,忽如细响,令我神移志易。及下,层崖悬级,一时不得腠理,攀挂甚久。忽有男妇十余人,自陡坡来,隔涧停睇。迨于下,问何所事。余告以游山。两男子亦儒者,问其上何有。余告以景不可言尽。恐前行者渐远,不复与言,遂随水北转而西行峡中。
徐霞客的这三则日记,对明代末年昆明西北郊(今属五华区)的村、落、集、镇道路交通、桥梁关隘、地形地貌、山脉走向、河流源流、寺庙宫观、花草树木、溶洞奇观、环境生态、气候物产、风土人情作了或详或略的记述和描写。它犹如一幅绵长的画卷,向我们展现了明末昆明的自然风貌和历史风貌。其中对昆明的风土人情和溶洞奇观描写得最为详细和动人。
徐霞客笔下的昆明读书人金公趾、严似祖等以及筇竹寺住持体空长老,或多才多艺、狂放不羁,或稳重深沉、澹泊志远,或谦恭有礼、敦厚笃挚。他们的性格志向和处事风格虽然各有差异,但对徐霞客都热情诚恳、重友轻财,令徐霞客感动万分。
徐霞客去筇竹寺之前,就结识金公趾了,徐霞客在前几则日记中就多次提到了金公趾。金公趾是金初麟的号,金初麟,字宗伯,号公趾,出生于昆明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父金本高,乃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官至布政司参政,是从三品的高官;父亲金伟,明天启四年(1624)举人,官至江西万安县县令。崇祯年间的金公趾,虽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聪颖好学、多才多艺、风流倜傥。他喜爱歌舞游乐,精通音律,家里养有歌童声伎,多次倡导并组织昆明民间的社火活动,在昆明颇有声望。作为名士,金公趾诗词、文章、书画俱佳,他的书法气势浑厚雄健,笔画圆劲秀逸,明显受到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影响。
金公趾不仅仅是一位风流名士,他还关心民瘼,富于正义感。金公趾认识徐霞客之前,云南巡抚钱士晋在云南贪赃枉法、胡作非为,百姓深受其害,但迫于他的淫威,敢怒不敢言。金公趾凭着自己的声望,联络了一些昆明名士,参与了由吴鲲化领导的弹劾钱士晋的活动。他们联名上奏崇祯皇帝,揭露钱士晋“赃私不法诸事”和“狼藉大著”的劣迹。而在明代初年,朱元璋就规定“天下利病,诸人皆许直言,惟生员不许……”。金公趾等人弹劾钱士晋虽然证据确凿,钱士晋也被朝廷罢官查办了,但作为生员的金公趾却因为违反明代对士人的禁令而被革除了秀才的功名。
金公趾性格豪爽,喜结天下名士。徐霞客刚一到昆明,金公趾便结识了徐霞客,并与徐霞客交往甚密。徐霞客离开昆明时,金公趾又送给徐霞客路费,还赶到筇竹寺为徐霞客饯行。南明永历元年(1647)五月,即金公趾与徐霞客认识后的九年,由孙可望、李定国率领的大西军,趁云南土司沙定洲的叛乱、黔国公沐天波离开昆明出走之机,轻而易举地进入了昆明。当时,云南的政局空前混乱,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孙可望、李定国占据昆明后,为稳定局势和解决财政困难“征诸土司钱粮夫役”,但云南各地的大小土司却不听号令,“多负固守险不服”。金公趾眼看着云南的局势越来越混乱,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困苦,而清军已南下到湖南,仅控制着广西、广东、贵州等省的南明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寻找机会报国,金公趾决定劝说孙、李拥戴永历帝,团结沐天波抗清,救国救民。于是他挺身而出,上书孙可望,曰:“滇黔土司,受沐氏恩威三百年,故凡有征调,朝呼夕至。今若早迎沐公回省,与之共事,此为上策。”孙可望采纳了金公趾的意见,将避难滇西的黔国公沐天波请回了昆明。此后,孙可望、李定国果然稳定了云南的局势,并在云南站稳了脚跟。南明永历八年(1654)云南举行乡试,金公趾考中了甲午科举人,并成为了李定国的重要谋士。永历十年,金公趾又向李定国献奇计,将困在贵州安隆的永历皇帝接到昆明。从此,昆明成为南明的“滇都”和抗清的最重要堡垒。由于金公趾功勋卓著,不久便晋升为永历王朝的吏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都御史。
徐霞客在筇竹寺结识的严似祖,也出生于昆明的簪缨世家。严似祖,号筑居,他的祖父严清是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是明代的三大清官之一。他的伯父和叔父严官、严实是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丁酉科同榜举人。他的堂伯父严思恭是明隆庆四年(1570)丁酉科举人,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严似祖自幼聪明好学,沉毅有骨,无论长像还是性格都酷似他的祖父严清,故名似祖。崇祯初年,严似祖便与侄儿离家到幽静的筇竹寺苦读,因此能在筇竹寺结识徐霞客。他认识徐霞客的第二年,即崇祯十二年(1639)便考中了已卯科举人,崇祯十三年又考中庚辰科第二甲第三十五名连捷进士,并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南明永历朝时,严似祖担任吏部尚书,多次主持云南乡试,为南明王朝选拔了金公趾等很多人才。
徐霞客在筇竹寺认识的筇竹寺住持体空,是当时昆明的著名高僧。他敦厚笃挚,极有道行。他管理之下的筇竹寺,寺院整洁、环境清幽、古木苍翠、花香四溢、窗明几净,是昆明的著名古刹,使爱清静的读书人如严似祖等,都爱居住在筇竹寺读书,也使见过世面的徐霞客十分赞赏筇竹寺的环境。体空住持佛事繁忙,却多次恳请徐霞客留在寺中小住,过了年再走。待人之诚,希望之切,让徐霞客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云南是岩溶地貌分布较广的省份,境内多溶洞、天生桥、石林、窅井等。作为著名地理学家的徐霞客,每到有岩溶地貌的地方都要认真进行探访。昆明西北郊的海源寺溶洞、沙朗溶洞和天生桥等,徐霞客当然不肯轻易放过,他不惜冒着洞内“有虎狼、有妖祟”的危险,拒绝了土人善意的劝阻,或独自一人,或与顾仆一一探访了这些溶洞。他在洞内仔细考察了这些溶洞的宽阔、深浅、走向、结构、地质、形状、暗河、动物等。洞内的美景、奇观常常使他“神移志易”,流连忘返。
一年多以后,由于徐霞客难忘在昆明的众多友人和与他们结下的难舍情缘,难忘昆明的壮丽山水、奇异风光,再加上有病在身、行动困难,他终于改变了原来由滇西入四川的主意,又从滇西重返昆明,见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友人。昆明是徐霞客一生中最难忘的地方之一。
